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案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案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案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记住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和战果;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意义和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意义。

通过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的能力;通过学生讲述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情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难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诱发性导语,想象当时的场面由此提问,导入新课)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吗?(板书课题,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92页中的内容)

1.为什么称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归纳总结)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因此,抗战时期的合作被称为第二次合作

1、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3)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〇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起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边听边结合教材归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的作用)第一、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有300万军队,国民党由发动剿共内战转向联共抗日,这对抗日战争的前面展开有重要意义。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的政党,没有广大工农劳动阶级的支持和合作,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第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也使国民党内反蒋派转到拥蒋抗日的立场,其他一些党派也表示拥护政府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日。这样,举国上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得出结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阅读教材,勾出答案)

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三、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战前形势?

(指导学生观察《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先在图中找到台儿庄的位置,然后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日寇对徐州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徐州会战中,腾县失守,台儿庄危机.

(此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台儿庄本是一个小镇,为什么在这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重点强调台儿庄地理位置对中日双方的战略意义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3、意义(指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出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的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得出结论)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教师小结、过渡:这次战役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四、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的背景)

(提示学生阅读96页第一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指导学生阅读96页第一段,回答如下问题)

A.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规模:兵力共计105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4、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根据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得出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激发热情,提高(中共和八路军)威望

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中国人民有打败任何外来侵略者的勇气和能力,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练习巩固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学习国共两党爱国军人的何种优秀品质?

布置作业

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

三、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战前形势(背景)

2、台儿庄战役时间、地点、意义

四、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日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2、百团大战的知识点(时间、地点、指挥官)

3、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4、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汇编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目录 一、前言 (3)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 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 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 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 六、结语 (9) 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 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图为瓦窑堡会议现场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第一次国共合作教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2.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灭的丰功伟绩。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新民主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

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及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又怎样完成呢?请同学们稍作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有哪几个阶级起来革命,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原因 1.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材料二: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明确:两党合作的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准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 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的主张。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案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记住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和战果;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意义和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意义。 通过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的能力;通过学生讲述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情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难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诱发性导语,想象当时的场面由此提问,导入新课)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吗?(板书课题,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92页中的内容) 1.为什么称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归纳总结)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因此,抗战时期的合作被称为第二次合作 1、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3)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〇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是中共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过程;第二,是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三,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也加快了两党的合作进程。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共产党为实现两党重新合作,致电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的政治让步,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得到国民党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联合的实现。 再次,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有充分思想准备、清醒的合作。双方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既并肩抗日又同根相煎的矛盾局面。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意义主要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知识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5 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正当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之时,国共合作破裂。 二、【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讲述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下,国共开展双方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北伐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也隐藏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 理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 说明: 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共双方立场出发,思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教师应通过分析历史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 五、【教学设计】: 导入:中共二大以后加紧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工人进行了100多次罢工,其中最有影响力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罢工)。但是这些罢工最后都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目标】 1.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2.了解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4.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 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 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 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那么, 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 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 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 (国共合作) 预习课 本,思考问 题。 使学生 在接受授课 前,对本课 知识的学习 有一个轮 廓,方便教 学的进行。 讲授新课(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 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 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生动的录像,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我党进一步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势单力薄,难成大事,也欢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他认识到这将为国民党带来新鲜血液,推进国民党的革新,使国民党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时间、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担任大 会主席。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大会内容: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统一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选举了有李大钊、毛泽东等10名共产党员在内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3.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内容:新的民族主义主张对外免除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的民权主义规定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新的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成为国 阅读课 本,初步了 解本课内 容。 探究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 背景、基 础、内容、 合作方式等 问题。培养 学生的探究 能力。 引导学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其核心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2] 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

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

2019年精选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知识点练习【含答

2019年精选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九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历史影片能艺术地再现历史。下列四部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杀)②《南昌起义》③《西安事变》④《挺进中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校学生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抗日战争图片展览”,下列图片与百团大战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 A、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B、上海守军抗击日军 C、日军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 D、冀东民兵大摆地雷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信息不能从如图中获取的是( ) A、事件发动者 B、事件的名称 C、解决的方式 D、主张及要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地图是见证历史的载体.与下列两幅地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②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矛盾的解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2012·泰兴模拟)“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材料最适宜存放在( ) A、北伐战争纪念馆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D、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国共两党经历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不仅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今天的两岸关系。下列属于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有( ) ①五四运动②黄埔军校③北伐战争④南昌起义⑤抗日战争⑥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⑥ 【答案】: 【解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失败原因简析姓名:李江 学号:201232010109 年级:历史1201班

第一次国共合作 提要: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 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不同利益需求国共合作分裂原因 国共合作的原因简析 要想得出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灭,我们首先还得从国共合作的原因出发。明白了这两个不同的党派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找到了一个利益切合点走道儿一起,当现实的条件或者这种利益切合的力量不足以维系各自对利益的追求时,那么合作就只有走向破灭了。国共合作的主体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牵线人是共产国际;所以我们就将从这三面来分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对于共产国际,长久以来我们提到他都会想到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确,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是他的作为都是有他的显示的目的追求的。苏联建立的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共产国际极力的促成国共合作,是他继承了列林关于殖民地的理论,列林认为:“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所以应该把东方各国的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通过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革命力量的共同 行动实现与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这样的国家是在苏联团结的范围之内的,当然他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的安全上讲,苏联当时支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半殖民地第国家,为的就是使我们成为他的一个战争缓冲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日本大力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他需要支持中国。 既然苏联想支持中国,那么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最大,最有实力的一个政党是国民党。那么为什么苏联他不选择直接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国共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来支持中国,达到自己国家安全的目的呢。当然这还得追溯的政党的性质上来,国民党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得彼此在纲领上有诸多的分歧。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先建立的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党纲还是当的追求上都更合苏联的口味。所以他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跳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也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却表示,尽管他对苏俄的革命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模仿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婉言拒绝了马林关 于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尽管孙中山当时还没有改变对共产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