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茶树菇基本知识

一、茶树菇营养价值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 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都高于其它菌类,中医认为该菇具有补肾、利尿、治腰酸痛、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其味道鲜美,脆嫩可口,又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检验报告,茶树菇营养成分为:每100克(干菇)含蛋白质14.2克,纤维素14.4克,总糖9.93克;含钾4713.9毫克,钠186.6毫克,钙26.2毫克,铁42.3毫克。茶树菇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中医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益气开胃,有健脾止泻。具有补肾滋阴、健脾胃、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防病能力的功效。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尤其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树菇由于含有多量的抗癌多糖,其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80%~90%,可见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因此,人们把茶树菇称做“中华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泻之功能,清热平肝之疗效,是一种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名贵珍稀食药兼用的真菌。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的疗

效,还具有美容、降血压、健脾胃、防病抗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优点,被人们称为“中华神菇”。

二、茶树菇栽培历史和现状

茶树菇主要来源野生,我国始于1972年,1990年在江西广昌较大面积上人工栽培成功,尔后进行规模生产。福建省1994年在三明地区开始开发茶树菇人工栽培,1998年三明地区年产近1000万袋,宁德市近几年也大力引种栽种。

三、茶树菇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厘米,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后变为褐色或浅土黄褐色,边缘淡褐色,有浅皱纹。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变咖啡色(着生孢子),密集,几乎直生。菌盖完全开展后,分离成箭头状。菌柄长3~8厘米,直径3~15毫米,中实,纤维质,脆嫩,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近白色,基部常浅褐色。内菌幕膜质淡白色,上表面有细条纹,开伞后成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离,内表面常落满孢子而呈锈褐色。孢子印锈褐色。孢子椭圆形,8.5~11微米×5.5~7微米,芽孔不明显,缘囊体19~30微米×5.5~7微米,发育类型为被果型。栽培菌株中也有白色变种,其菌盖、柄等颜色纯白,色泽美观。

(二)生活史

茶树菇是一种异宗结合的担子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需要60~80天,在不同条件下,生活周期的长短有所不同。在木屑棉子壳培养基上,从接种到出菇可以缩短到23~48天,在PDA培养基上也能在短期内完成正常的生活史。茶树菇的双核菌丝比较容易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某些单孢子萌发后也有形成细小子实体的特性。

(三)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1.茶树菇生产发育的营养条件因为食用菌没有绿叶素,只能依靠同化有机物为生,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生长素物质。茶树菇的碳源主要来自于各种植物性原料,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茶饼粉等。菌丝又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差,利用蛋白质能力极强,茶树菇所吸收的碳素大约只有20%左右被用于合成细胞物质,80%被用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被氧化分解,因此在茶树菇的生命活

动中,对碳素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最大。

2.温度茶树菇的生长发育只有一定的温度下方能进行,菌丝生长的温度是10-34 ordm;C,耐低温性能比较明显,-5 ordm;C时,6小时方能恢复生长,40 ordm;C以内四天不会死亡。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4-28 ordm;C,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10-34 ordm;C,最适温度是22-28 ordm;C,出菇期不受温度刺激。

3.水分水分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细胞内含有充足的水分,才能维持一定的紧张度,赋予菇类一定特征性的形态外观。水又是菌体细胞内最主要的溶媒,菌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到水中,才能被菌丝细胞吸收利用,同时细胞内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水对菇类生理作用是很重要的。茶树菇培养料含水量一般在70-75%左右。菌丝培养阶段室内空气相对湿度65-70%最好,出菇时要求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95%,若低于70%,菌盖外表变硬甚至发生龟裂,低于50%以下,会停止出菇,已分化的幼蕾,也会因脱水而枯萎死亡。

4.光照茶树菇不同于一般的绿色植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需要直射阳光,但在生长中保持一定的散射光是很有必要的,菌丝培养阶段不需光照,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完成它的生活史。出菇阶段要求慢射光刺激,300-500IX最为合适,没有照度表的情况下,做到三分阳七分阴。

5.空气同其它生物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茶树菇在整个出菇阶段,需要氧气,但要求不高,局部的二氧化碳较高,有利用菌柄变长,产量较高,生长环境要求空气新鲜,CO2浓度在0.03%以下。

6.PH值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反对数,通常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茶树菇偏碱,中性,PH值5.5-6,在弱碱环境也能正常生长,内部的PH 值变化不。

第二节茶树菇常见品种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绣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

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茶树菇与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物种。但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等品种,与茶树菇在形态、品质上有较大差异,茶树菇在风味,香气,食、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等方面,明显优于杨树菇等品种。

第三节茶树菇菌种的生产技术

一、母种(一级种)

采用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15g、蔗糖5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5g、B11g、水1000ml)或加麦皮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麦皮10g、水1000mL),以上两种配方均用琼脂20g。一般后一配方菌丝更粗壮。以上配方制作的母种在26℃左右恒温下培养7天左右即可。

二、原种(二级种)

采用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或碳酸钙1%、普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少量)制作的原种,置25℃左右恒温下培养7天左右即可。

三、栽培种(三级种)

采用木屑培养基或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 1%)制作的菌种置24-28℃下培养30天右左即可。茶树菇菌种要求菌丝粗壮、浓白,培养后期母种斜面有时出现红褐色斑纹或原种、栽培种料面出现与金针菇一样长出小子实体为正常现象,但若出现菌丝稀疏弱细,吃料不彻底,有杂色斑点或出现黄水等不宜使用。

四、菌种质量鉴别

凡菌丝洁白,粗壮,上下发布均匀,后期在培养基表明易形成子实体的为优良菌种。若菌丝稀,发育不均,可能培养基过湿;菌丝长的缓慢,不向下生长,可能培养基过干;培养基开始萎缩,袋壁脱离或袋壁间有原基形成,为老龄菌种,活力下降,不宜使用;培养基表面或袋壁出现霉菌落、拮抗线、湿斑等都是污染了杂菌;菌丝逐渐消失,袋壁有粉状物,是螨类为害的表现,这样的菌种应予淘汰。

第四节茶树菇栽培技术

一、时间安排

茶树菇栽培按季节分春栽和秋栽。春季栽培,菌丝培养阶段需适当保温,子实体生长后期气温升高,生长快,子实体朵形较小,品质相对较差,易受病虫危害;秋季栽培,接种后,菌丝培养温度较适宜。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子实体,朵形较大,品质好,病虫害污染少,生物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好。自然气候条件下栽培,应选择在气温为20℃~25℃的季节出菇,在远安县春栽一般在2-3月份生产,6月份后开始出菇,秋栽一般9-11月份生产,翌年4月份后开始出菇。

二、栽培方式

栽培方式既可室内栽培,也可室外栽培,栽培形式则分为层架式袋栽、墙式袋栽和床式覆土栽培等。茶树菇的栽培主要用15×30×0.004厘米的聚乙烯料袋。室内袋栽可利用温室、菇房及闲置空房屋等,自发菌至出菇均在同一场所内完成。室内袋栽的环境小气候易于人为控制,管理方便,易获得优质、高产,也适宜于工厂化栽培。各地可因地制宜加以选择。

三、栽培材料

凡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茶饼粉、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都可以栽培茶树菇,但以茶籽壳、茶籽饼加入培养料生产出的产品香味、色泽、药用价值都不失天然特殊风味。木屑以阔叶树木最好,如杨树、柳树等栽培茶树菇产量较高,菌丝生长较快。不管采用哪一种木屑都以陈旧的比新鲜的好,要把木屑堆于室外,长期日晒雨淋,让木屑中的树脂挥发及有害物质完全消失。未经堆积的木屑,栽培茶树菇菌丝生长慢,产量低。其配方中加入棉籽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制作的培养基通气较好,可提高产量近一倍。

四、培养基配方

配方1:杂木屑9%、棉籽壳70%、麸皮20%、石膏l%;配方2:棉籽壳89%、麸皮8%、玉米粉2%、石灰粉1%;配方3:杂木屑30%、棉籽壳30%、玉米芯2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上述配方含水量为60%左右,pH自然,加10%的茶籽壳粉,能适当提高产量。

五、菇房(棚)的消毒

菇房(棚)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远离作坊、仓库及禽畜栏舍,调温和透光性能良好。栽培前须进行全面杀虫和消毒,首先打扫清洗干净后用杀虫剂喷洒杀虫,隔3—5天后,再用甲醛熏蒸消毒,以防治杂菌孳生。培养期间,每隔l周进行1次消毒。

六、拌料、发酵、装袋、灭菌

1.拌料按照选定的栽培料配方,称取各种原料,将木屑、麸皮、玉米粉、石膏粉或石灰粉依次撒在棉籽壳堆上混拌均匀(棉籽壳需提前预湿),接着加入所需的清水,使含水量达60%左右,检测含水量方法:采取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痕而无水珠下滴,伸开手指能成团,落地即散,若料在掌中手松开就散,表明料太干。拌料要求:(1)力求“三均匀”,即主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均匀,酸碱度均匀。(2)晴天水分蒸发量大,应多加水;阴天空气湿度大,水分不易蒸发,应少加水。(3)能溶解于水中的基质要溶于水,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2.培养料发酵常规栽培方法培养料不经发酵,菌丝生长速度较慢,采用发酵料栽培,可提高菌丝生长速度,且污染率低。方法为按配方拌料,含水量在65%左右,拌料要均匀一致,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紧,指缝间有水滴,但不下滴。建堆最好在水泥地面进行,在建堆处的中心用砖块搭一孔,孔上用几根稻草盖上,将培养料以砖孔为中心加料,堆成高100~120厘米、宽150厘米的料堆,料面拍平,用一木棒从料顶对着中间的砖孔打一洞,防止厌氧发酵。盖上塑料膜,观察料温达60℃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调节含水量在65%左右。待料温再达60℃后一天即可散堆装袋。堆料发酵时间在7~8天左右,根据发酵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装袋不经发酵的培养料配制后,应立即装袋,以防酸败发热。选用15×30×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如高压灭菌选用聚丙烯),用手工或装袋机分装,装好后松紧一致,料面平整,装料高度在20厘米左右,用塑料线捆紧袋口。装好后每袋湿重1.6-1.8斤左右。

装袋要注意:(1)要紧实,扎袋时要将袋下部料敦实,料面压实压平。如果手抓料有凹陷感或料袋有断裂痕迹,表明装料过松。装料太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料袋易变形,筒袋与料脱空,接种时易造成薄膜内外气压差,杂菌就可随气流进入袋内,引起污染;二是菌袋出菇期水分保持困难;三是会从袋

壁部位长菇,造成采菇难。(2)扎口时要清除粘附在袋口的培养料,并紧贴培养料用塑料线把袋口扎上活结。

4.灭菌装袋完成后要立即进灶灭菌,袋间及四周要有空隙,以利蒸气流通。开始采取旺火快速升温,尽量在4-6小时内将温度升到90℃左右,此时要打开排气孔,放出灶内冷气,直至冒出很烫的热气为止。继续升温达100℃时开始记录时间,保持100℃灭菌14小时以上,即可停火,闷过夜。灭菌结束后,待锅内温度降至60~70℃时,方可趁热搬运料袋到接种室。因塑料袋受热变软易被木屑刺破,所以搬运要轻拿轻放。茶树菇菌丝抗杂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灭菌是否彻底是茶树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七、接种

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春栽时气温较低,一般白天接种,但秋栽时气温较高,就要利用早晚和夜间凉爽时接种。接种箱或接种室需提前消毒,每立方米用1包雾气消毒剂熏蒸,接种一般两人一组,解开袋口,每袋接入一块菌种后捆扎叠堆。菌种尽量成块状,避免过碎以防死种。。选用的栽培种菌丝要浓白、健壮、无病虫害,菌龄以满瓶后10天左右,待菌丝吃透料后,再用于接种,这样的菌种发菌有力,吃料快。

八、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竖立排放在室内的层架上,在25℃左右条件下培养45—55天,菌丝即可发满全袋。发菌期间,室内尽量保持黑暗。期间的主要操作有:

1.控温与通风管理重点是促进菌丝定植,迅速蔓延,使菌丝尽快封面,以降低污染率。接菌后三天内菌种处于恢复生长阶段,所以三天内不必进入培养室,三天后菌种开始萌发,菌丝定植吃料。菌丝生长阶段最好控温在20~26℃之间为宜,做好遮光及通风换气工作。具体操作上要依据天气、室温及菌丝生长动态等情况来确定通风时间,当气温低于20℃时,每天下午2~3点进行通风;当气温高于26℃时,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每次一小时,同时白天要关闭门窗,晚上打开;当气温在20~26℃时,从一天中午通风一次一小时增加至每天二次,每次一小时。通风打开门窗时要防止阳光直射至培养室,门窗要装上遮阳物。

2.检查与翻堆菌袋的菌丝盖面后,菌丝开始旺盛生长,呼吸量也随之增强,这时袋温也随之逐渐上升,这时要通过翻堆来调节堆温,防止烧菌,通过翻堆来调节上下层菌袋菌丝长速,使之一致,同时通过结合翻堆来查菌,做好

杂菌检查工作。一般要求每20天左右翻堆一次,发菌过程要进行三次翻堆。

3.防鼠与防虫培养室一定要严防老鼠,即使只有一只老鼠危害,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菌袋受了鼠害,就会发生链孢霉,将会诱发大面积菌袋感染。因此决不可掉以轻心。此外,菌丝吃料后,发生的酒酚香味会引来害虫,所以要提前预防。

九、出菇管理

菌袋长满菌丝后,再过10天左右,积温度在1600-2000度时可搬入事先经消毒灭虫的大田棚内,也可在室内,再将菇筒用0.5%PP粉液体冲洗干净菌袋表面的灰尘及细菌,干后用刀片在接种口即菌袋顶部割开一寸左右小口,盖上薄膜,保持温度在20-28℃;C左右,相对空气湿度85-90%以内,开口后十几天,不能直接喷水,以免感染杂菌,开口五天后,湿度过高,早晚通风可长一点,一般10-15分钟,湿度过低,可在旁边喷水提高湿度。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阶段料面颜色起变化,初期出现黄水,表面有深褐色的斑块。接着出现小菇蕾,只要温度湿度适合,一般开袋后15-20天内开始出菇。从菇蕾采收一般需要5-7天。第一期出菇时不须过多喷水。采收第一期菇后应停止喷水5-6天,任其恢复菌丝生长,为下期出菇积累营养。15天后再逐步提高温度到第二期菇长出,时间间隔约需5-15天。以后按以上管理方法,再出第三期菇,采摘三期菇后,如菌袋干燥失水,可开袋喷水,增加湿度,还可出二期菇。

十、采收

采收时应抓住基部一次性将整丛大小菇一起拔下,以利下茬菇发生。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合拢袋口,让菌丝休养生息2~3天,然后又重喷水,连喷二至三天又出现原基,第二茬菇开始生长,以后重复上述管理,整个周期一般可收5~7茬菇,生物转化率一般在50~70%。当采收2茬菇后,袋内培养料的营养和水分消耗较多,这时培养袋明显变轻,必须及时进行补水。催菇前为最佳补水时期。补水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浸水法或注水法。浸水法是将菌袋中央用8号铁丝打2-3个洞,然后将菌袋码进浸水池,用木板和石块压紧,然后灌进清水或营养液,至淹没菌袋,达到补水的重量后捞起菌袋,沥干菌袋表层水分进行排场催蕾。注水法是将清水或营养液用注水器直接注进菌袋,注水结束打开门窗通风,沥干菌袋表层水分。

复习题

1.茶树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茶树菇柋栽技术

西南大学17秋0666食用菌栽培学在线作业参考材料

0666 1、滤纸保藏菌种属于保藏。 临时 短期 中期 长期 参考答案:长期; 2、食用菌最重要的两大营养源是。 碳氮 钾和磷 钙镁 碳和钾 参考答案:碳氮; 3、栽培金针菇需要。 覆土 套袋 菌袋周围开口 套圈 参考答案:套袋; 4、桶状隔膜是菌特有的 担子菌 子囊菌 酵母菌 羊肚菌 5、谷粒菌种发明在上世纪年代。 二十 三十 七十 八十 6、人工大量栽培的是菌。 子囊菌 层菌 担子菌 腹菌 7、子实体的细胞核为。 单核 双核 四核 多核 8、在袋子上开口出菇的菌类是。 金针菇 鸡腿菇

茯苓 黑木耳 9、最早栽培香菇的国家是。 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10、平菇的阳畦栽培是属于。 熟料栽培 袋式栽培 瓶式栽培 生料栽培 11、银耳的担子是。 无隔担子 纵隔担子 横隔担子 叉担子 12、茶树菇自然分布在。 温带或亚热带 寒带 我国新疆 我国北方 13、竹荪子实体形成长期是。 芽孢 菌蛋 菌核 菌丝球 14、鸡腿菇栽培需要。 段木 杂木 松木 杂草 15、平菇的初生菌丝锁状联合。 有 无 菌核有 细胞壁有 16、长江流域栽培香菇的最适宜的季节是。 春季 春夏季 秋冬季 夏秋季

17、食用菌的菌丝培养,通常应保持在条件下。 弱光 强光 散射光 黑暗 18、三生菌丝的细胞核为。 单核 双核 三核 多核 19、最早栽培双孢蘑菇的国家是。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20、鸡腿菇出菇前需要。 掻菌 套纸袋 覆土 覆盖薄膜 21、黑木耳菌丝老化后在培养基上会分泌的色素。 棕色 黑褐色 浅棕色 金黄色 22、具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细胞的核是核。 单 双 三 多 23、菌丝粗壮、染色不均的是。 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 无隔菌丝 侧丝 24、离子对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钾 铁 镁 铜 25、蘑菇建堆时,在规定的高度内,其横断面应是。 圆锥形

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茶树菇基本知识 一、茶树菇营养价值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 种氨基 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 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 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 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都高于其它菌类,中医认为该菇具有补肾、利尿、治腰酸痛、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其味道鲜美,脆嫩可口,又具有较好的保 健作用,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 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 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 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 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报告,茶树菇营养成分为:每 100 克(干菇)含蛋白质14.2 克,纤维素14.4 克,总糖9.93 克;含钾4713.9 毫克,钠186.6 毫克,钙26.2 毫克,铁42.3 毫克。茶树菇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 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中医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益气开胃, 有健脾止泻。具有补肾滋阴、健脾胃、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防病能力的功 效。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尤其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树菇由于含有多量的抗癌多糖,其提取物对小白鼠肉 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80%-90%可见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因此,人们把茶树菇称做“中华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泻之功能,清热平肝之疗效,是一种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名贵珍稀食药兼用的 真菌。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的疗效,还具有美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着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 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1983年占12%,1990年展%,1994年占%,1997年占%,2002年占%,以后则更高。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万吨,泰国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万吨,1960年达到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种植类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丰富菜篮子工程的新兴农业项目。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介绍常见的优良品种及其最实用的、最新的栽培技术。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微生物基础以后开设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远距离教育课程由多种媒体组成。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提供的媒体有:主教材、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等。 教科书是主媒体,学生必需从头到尾系统通读,最好两遍。从学期开始就制定阅读计划。应当指出,教科书只提供了大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录像教材是结合图片、标本讲解重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的媒体,自主选择,经过刻苦学习,学好本课程也是完全可

茶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茶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茶树菇属伞菌目,粪伞科,田蘑属,又名茶菇、油茶菇、神菇;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茶树菇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一、生长条件 1.营养。茶树菇是一种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野生茶树菇仅着生于油茶树上,经人工驯化后,可利用油桐、枫树、柳树、栎树、白杨等阔叶树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质较疏松、含单宁成分较少的杂木屑较适应茶树菇生长。可充分利用麸皮、米糠、饼肥等作为氮源。 茶树菇除能利用杂木屑外,蔗渣、稻草、棉籽壳、菌草也可提供作为碳源。碳源中以单、双糖为最好,淀粉、纤维素等利用能力较弱。若栽培料配方中仅含有葡萄糖,菌丝生长较疏松,并用少量蔗糖搭配,则菌丝生长致密,长势旺盛。说明菌丝生长过程中需要矿质元素相关。 2.温度。茶树菇属中温型食用菌。在PDA培养基上,在26℃条

件下孢子经24小时就能萌发,经48小时后,肉眼可见到微细的菌丝。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3—28℃,超过34℃停止生长,在零下4℃可保存3个月。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是12—26℃,最适温度为18—24℃,较低或较高温度都会推迟原基分化。温度较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但组织结实,菇形较大,质量好;温度较高,易开伞和形成长柄薄盖菇。 3.水分。茶树菇栽培的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养基,用劲捏,指缝间湿润,稍有水滴但不流下,手指松开成块,落地后散开为宜。但不同种类的木屑及粗细不同略有差别,应灵活掌握。菌丝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下;子实体形成发育期为85%—95%,生长期适当降低,以延长产品保鲜期。 4.空气。茶树菇属好气性大型真菌,对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菌柄粗长、菌盖细小、早开伞、畸形菇等现象。 5.光线。茶树菇是需光性真菌,子实体具有趋光生长特性,适宜的漫射光是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要条件。菌丝体培养期间,在无光条件下仍然生长,但不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没有光照不易分化,适宜光照强度为50—300勒。 6.酸碱度。茶树菇菌丝喜弱酸性环境,最适pH5.5—6.5,pH值4以下或6.5以上菌丝生长稀疏、缓慢。 二、制种方法 茶树菇可分春秋两季栽培。栽培季节安排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

茶树菇的袋料栽培技术

茶树菇的袋料栽培技术 一、 概述 茶树菇学名“茶薪菇”,别名“神菇”,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粪绣伞科。是一种食用及药用为一体的大型食用菌。它食用味美、柄脆、香浓、纯正,菇汁有较浓的松乳红菇香味,故用它做调料,主菜十分完美,是宾馆、宴席最佳佐料。药用滋补壮阳,对肾虚、尿频、水肿、祛湿利尿、健脾胃有独特的疗效。对美容、保健、抗癌、降血压,中老年人防衰老、小儿低热、尿床有较理想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功能,茶树菇的提取物对小白鼠的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达80-90%,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中心测定,内含人体必需的十七种氨基酸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抗癌物质、多糖和各种营养元素,普遍高于其它食用菌近十倍。该产品荣获“中国乡镇企业第三届出口产品展销会”金奖、全国食药菌双交会“优质产品奖”、“96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际名牌食品奖”,中国消费者基金会确认为该产品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国家科委“星火科技重点项目”、国家经贸委列入名牌产品之一。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中央电视台在“星火科技”“科技博览”“金土地”等栏目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列入亚太地区对华投资重点项目,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于本项目的发明人谢远泰为全国农村星火带头人。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好评。 二、

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1、形态: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绣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 2、春秋两季群生和单生在茶树根部及腐朽洞内。外形类似“鸡纵”,常被人们误称“鸡纵”,野生产量较少,十分珍贵。 第三节 生物学特征 茶树菇人工栽培历史极短,科研人员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较少,但从茶树菇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以及其生长的基质,就可以初步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茶树菇主要分布在北温带,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热带地区却罕见,极冷极热的气候条件都不适合茶树菇的生育,茶树菇可按一般木腐菌的培养方法来进行栽培。 (一)、茶树菇生产发育的营养条件: 因为食用菌没有绿叶素,只能依靠同化有机物为生,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生长素物质。茶树菇的碳源主要来自于各种植物性原料,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茶饼粉等。菌丝又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差,利用蛋白质能力极强,茶树菇所吸收的碳素大约只有20%左右被用于合成细胞物质,80%被用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被氧化分解,因

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范文最新推荐------------------------------------------------------ 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说起**镇**村**组的种菇人**,当地村民无人不晓,他不仅靠种菇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而且还不吝传授种菇技术给乡亲们,带动一方群众走上致富路。 1996年,在外奔波多年的**怀着满腔豪情回家创业。精明强干的他利用在外地打工接触出售草菇、香菇的机会,拿出自己的半亩自留开始种起了香菇,经过一年的努力,所种的菇喜获丰收。于是,**注意收集食用菌市场信息,他发现市场上白金针菇价格高且供不应求,是一项“短、平、快”的农村致富项目,1997年,他贷款10000多元,引种5000袋,大胆尝试种白金针菇。然而,种植白金针菇难度大,加之自己不懂技术,投入的数万元打了水漂,还欠了一屁股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城里书店买来了几套种植白金针菇的技术书籍,认真学习琢磨,特意从福建引进种苗,在田里进行试种,连吃饭也不离开菇棚一步,量温度,查湿度,仔细观察菌绿体和子实体的形态,认真加强菇棚田间管理……同时,还跑到福建学习种植技术,并高薪聘请了六名种菌专家来郴传经送宝,进行技术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的日夜侍弄,棚内菇床上长出一排排白花花的“银锭子”。试种成功后,他集中精力扩大大棚白金针菇种植面积,由起初的半亩扩大到复种的四亩。由于他家培育的白金针菇质量 1 / 14

用液体菌种栽培茶树菇新技术

用液体菌种栽培茶树菇新技术 茶树菇营养价值高,口感好,风味独特,是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菌类。茶树菇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但传统的固体菌种栽培模式不但成本高、周期长,而且产量也不高。近年来,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结合自身液体菌种新技术的应用,在茶树菇生产栽培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现将用液体菌种栽培茶树菇生产过程介绍如下: 1、季节安排 茶树菇菌丝生产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生长以18-25℃为宜。传统的栽培方法由于周期较长,一年至多能搞两季,即春季2-3月接种,4-6月出菇,或秋季在8-9月接种,10月中下旬及翌年的3月份出菇。用液体菌种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由于液体菌种萌发快、吃料快,菌丝生长时间短,同时又省去了中间制种的多个环节,每年可多季节栽培,从而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2、培养基的合理配制 茶树菇菌丝蛋白酶的活性较强,生长发育需要丰富的氮源。在配制培养基时氮源辅料添加量要合适,如培养料含氮量过高,会造成污染率高,出菇迟;培养料含氮量过低则影响产量。我单位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栽培试验对比,筛选出如下配方:

(1)硬杂木屑63%,棉籽壳20%,麸皮15%,石膏1%,生石灰1%。 (2)硬杂木屑75%,棉籽壳10%,麸皮10%,玉米粉3%,碳酸钙1%,石膏1%。 (3)木屑43%,玉米芯39%,麸皮15%,棉籽壳10%,碳酸钙1%,石膏1%。 3、拌料、装袋、灭菌 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粗细要适度。原料过粗易扎破塑料袋,引起杂菌污染;过细影响透气,菌丝生长缓慢。将配制好的原料干拌均匀,加水调至含水量60%左右。装料时采用17×33厘米折角塑料袋,每袋装干料300-400克,套上无棉套盖封口。常压灭菌100℃维持6-8小时,冷却后接入液体菌种。 4、菌种制作及培养 用液体菌种培养器生产一批菌种仅需3天,是使用固体菌种周期的1/10,每罐菌种成本为195元,可接4000-5000袋。由于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性,因此萌发点多,接种后6小时即可看到菌种萌发变白,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 茶树菇是著名的食用兼药用菌,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含有人体多种必需氨基酸;茶树菇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 目前,茶树菇产品以保鲜与烘干为主,内销150多个大中城市,并且出口东南亚各国及销往我国香港、澳门特区。据海关提供的数据,国外食用茶树菇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从市场的消费势头来看,茶树菇已经成为都市居民“菜篮子”里面常见的食品,而在都市餐饮业的菜谱上也成为食客最为喜爱的美味山珍。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其市场定位已逐步走向蔬菜化,保鲜茶树菇从南方基地直接运往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北京、西安、武汉等大都市,售价都在每公斤15元左右,冬季和夏季产量低时售价每公斤25元左右。大多消费群体已经接受了茶树菇作为大众食品进入蔬菜市场,市场容量逐步扩大。消费潜力巨大。 茶树菇起源于江西省广昌、宁都、吉安等县市。上世纪90年延伸发展到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省及上海、天津等市。其中福建发展速度较快。仅古田县每年栽培量达3亿袋,形成全国最大茶树菇生产基地。 中国自90年代把茶树菇列为珍稀菇品开发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现有全国栽培数量达10亿袋(15~17㎝×30~35㎝规格栽培袋)。产量323868吨(鲜品),其中主产区福建省139.229吨占43%,江西50000吨占15.4%,山东省年全省产量已发展到11000吨,较前几年增长5.5倍,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江苏及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均有很大的发展。许多省(区)都把茶薪菇作为食用菌产业主攻品种来开发。广西、广东等省区这两年发展较快,广西自治区去年年实现产量4000多吨。浙江省靠近江西、福建的毗领县农民引发茶新菇生产很快形成规模,全县年产量达4000多吨,比上年增长2倍。茶薪菇品质脆爽,味道清香,很受市场欢迎。其消费面已形成有替代香菇的势况。在价位上也比较适宜,一般保鲜菇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哈尔宾、长春、西安等大都市。每逢节日单价平均在10~12无/千克,价格也较为相宜,因此已成为都市民众“菜蓝子”里常见的菇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茶薪菇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现已成功地进行人工栽培,其栽培技术大体上与

中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和品种概况

中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和品种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gricultur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张金霞黄晨阳 北京100081, Email:jinxia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616366268.html, 一、中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 中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食用菌的美味;以后的《齐民要术》、《菌谱》、《广菌谱》、《本草纲要》等都有食用菌栽培和利用的记载。中国也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多数起源于中国(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 表1. 常见食(药)用菌栽培(工业发酵)历史记载 备注 种类用途栽培起始 年代和国家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 食用公元前50年, 南欧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食用兼医用600年,中国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食用1975年,中国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食用800年,中国 香菇(Lentinula edodes) 食用兼医用1000年,中国 茯苓(Poria cocos) 医用1232年,中国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食用兼医用1600年,法国 灵芝(Ganoderma spp.) 医用1621年,中国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 食用1700年,中国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食用兼医用1894年,中国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食用兼医用1900年,德国 阿魏侧耳(Pleurotus ferulea) 食用1958年,法国 白阿魏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 食用1987年,中国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食用1977年,法国 滑菇(Pholiota nameko) 食用1958年,日本 猴头(Hericium erinaceus) 食用兼医用1960年,中国 鲍鱼菇(Pleurotus spp.) 食用1969年,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食用兼医用1986年,中国 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 食用1973年,日本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食用1981年,中国 竹荪(Dictyophora spp.) 食用1982年,中国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医用兼食用1983年,中国伴栽天麻,工业发酵灰树花(Grifola frandosus) 食用兼医用1983年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食用1960年,德国 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 食用兼医用1970年,日本 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 食用兼医用1970年前后

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硒(Se)是人体内的高效氧化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973年,WHO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它为人体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硒缺乏的问题,通过生产富硒农产品可以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早在1984年,芬兰就已利用含硒酸钠的肥料生产谷物并取得成功。90年代初,我国各地也陆续开始富硒农产品生产。由此,富硒农产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 低效分散到高效集中的过程。目前我国富硒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富硒食用菌、 富硒稻米、富硒茶叶等30多个品种。其中,富硒食用菌的发展有着明显优势。 1、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大部分食用菌都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其进行富硒培养,生产出的食用菌将兼具自身和硒的优良效用,成为保持人体健康的高效农产品。大量研究还表明,食 用菌通过富硒栽培后,其自身药用活性物质水平呈现增高。如,赵雷等研究发现硒可 以明显提高灵芝中多糖、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含量,但并不改变灵芝蛋白质的分布和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配比,铜和钼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量的增加。孙 娟等发现硒还可以同时提高菌丝体的灵芝多糖和灵芝酸含量,添加40 mg/L亚硒酸钠 培养,灵芝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42.3%,灵芝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6%。在富硒培养对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的影响研究中,硒不仅能够缩短金针菇的生长周期,而且 能够增加其生物量;硒能促进茶树菇菌丝多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脂肪含量下降。 另一方面,国内外已开发的诸如富硒茶叶、富硒稻米、富硒水果等农产品存在发展限制。其一,受到富硒地域限制且硒转化效率没有食用菌高;其二,会因为土壤中的 有机质,使得胶体矿物质与硒结合,从而影响硒的植物吸收和富集。如,当土壤酸度 偏高时,硒就很难被植物体吸收。再则,硒常以硒蛋白、硒多糖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比起农作物,食用菌可利用低廉的原料进行栽培生产,不受富硒土壤的地 域限制,同时其菌丝和子实体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较高,可以实现有机硒的大量富集。 2、富硒食用菌的功效 食用菌中的硒是以硒多糖、硒蛋白及硒核酸为主要存在形式。硒多糖及硒蛋白均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增强动物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其中硒多糖能 够抵抗其他金属中毒,而硒蛋白参与构成硒酶的活性中心,能够维护肌肉正常功能, 参与炎症调节,预防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等症。硒核酸(Se-tRNA)则主要是对某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有特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调节生物整体代谢。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富硒多糖、富硒蛋白、富硒核酸类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茶薪菇又名茶树菇,其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菇体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元素,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高档珍稀食用菌。 1 栽培环境条件 茶薪菇菌丝生长温度为3-35 ℃,最适生长温度为 23-28 ℃。温度在30 ℃以上,菌丝长势减弱甚至停止。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为23-26 ℃,最适温度为18-24 ℃,温度较高或较低都会推迟原基分化。据试验,温度在20 ℃左右时出菇最好,从现蕾至成熟约10 d.茶薪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菌丝生长时的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好。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过分明亮的散射光对菌丝生长起抑制作用。茶薪菇为好氧菌,对CO2十分敏感。通风不良,CO2含量过高,菌柄细长,菌盖发育受阻,易开伞或致畸形。菌丝体可在pH值4-7范围内生长,以pH值4.5-5.5生长最好,pH值低于4或高于7时菌丝均会生长不良。 2 栽前准备 茶薪菇有室内层架立袋出菇、脱袋覆土出菇、菌墙式袋栽法等栽培模式。春栽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制袋接种,4-5月出菇;秋栽于8月底和9月初制袋接种,10-11月出菇。茶薪菇袋栽通常在室(棚)内出菇。选择地势较高、通风向阳、交通方便、近水源、周围无污染的场所建造简易菇

房,结构以砖瓦结构为最好。在菇房或菇棚内可设置床架。丰县通用的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40%、棉籽壳30%、麦麸16%、玉米粉8%、菜籽饼粉4%、石膏1%、白糖0.5%、磷酸二氢钾0.4%、硫酸镁0.1%. 3 菌袋制作 按常规称量配料,调含水量60%左右,料水比约1.0∶1.2,灭菌前pH值7左右。待水分渗透均匀后及时装袋。卧袋栽培通常采用规格为15.00 cm×55.00 cm×0.04 cm的低压聚乙烯筒膜袋装料,每袋装干料700 g.高温灭菌的具体操作为:开气阀加热,待压力上升到0.8-1.1 kg/cm2、排出的气体达107 ℃时,控制2-3 h,保证锅内的热量有足够时间穿透料袋,袋内外的温度一致后再加温,使压力上升到1.5-1.7 kg/cm2、保持105-120 min.开始升火时,烧大火猛攻,要求点火后2 h 袋内中心温度达97-100 ℃,然后保持15-18 h[1-2].中途不能停火,不能降温,保持文火,保持100 ℃。培养好的原种和栽培种,菌丝粗壮浓白,待料温冷却到28 ℃时在菌袋两端接种。也可在灭菌后,将打孔、接种同步进行。接种后用透明胶带贴封接种孔。每瓶菌种可接种25袋。 4 发菌管理 接种后前3 d,室温调节到25-27 ℃,使菌丝生长健壮。当菌丝长到料深的1/2时,其生长开始变慢,此时松动袋口扎口绳,或在菌丝生长前方的1.0-1.5 cm内穿刺1-2行微孔增氧。发菌阶段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宜控制在70%左右。且不可有过分明亮的光照,门窗要遮光。

茶树的种植与采摘技术

茶树种植与茶叶采摘实用技术培训 一、园地选择 茶园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连片集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值在~之间),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未种过木薯、红薯等荒坡地、耕地. 二、园地规划 、茶场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主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地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科学规划好总场与分场、办公区与生活区、生产区与厂房区、商业区与文化区. 、种植规划:坡度度以上山地宜规划植树造林,度以下集中连片地块宜规划建立茶园,零星地块宜规划种植牧草、饲料、绿肥、豆科作物、花卉、药材等,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筑水库,茶园梯壁、路旁、沟边及房前屋后宜规划种植水果和观赏树,风口处宜种植防护林带,使茶场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茶园规划: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坡度度以上地块规划建立梯级茶园,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或长方型茶园.茶行尽量规划南北走向,茶行间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每~行茶宜规划植一行遮阴树. 、道路规划:宜根据茶园面积和方便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来规划道路.一般亩以上设立主道,宽~米;亩以下只设支道,宽~米;茶园内还要设步行道,把茶园分割成若干作业区,一般以亩为宜,茶行长米左右较为恰当;梯级茶园一般~行设一条步行道,宽米,横向步行道按水平开设,纵向步行道根据山形设置,可建成直道、Ⅰ字道、道.主道、支道、步行道应连接贯通,以方便运输. 、水利规划:以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分养分流失,利于排水、灌水、蓄水为原则进行规划.园内规划建立能排、灌、蓄水地排灌蓄水沟和蓄水池,滴喷灌水利设施,水沟条数和深宽度宜视排水量与需水量而定;园外规划建立能阻隔暴雨进入茶园地防洪沟,水沟要求纵横有序,大小相通.蓄水池主要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亩茶园建立一个,深宽度按每亩蓄水量~立方米来计算.

茶树菇培育论文

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一.茶树菇简介 茶树菇,又名茶薪菇,茶菇、杨树菇、柳松菇、柱状田头菇,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保健食疗于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其味美,柄脆,香浓纯正,为宾馆,家庭宴席高级保健食品。 茶树菇属伞菌目,粪伞科,田蘑属。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绣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二。茶树菇生物学特性 1.温度茶树菇生长在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因此该菌较抗高温也能耐低温。其菌丝在5-35℃下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茶树菇属恒温结实性菌类,出菇不需要温差刺激,其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3-28℃,最适宜为18-24℃,20℃时出菇速度快。 2 水分茶树菇栽培料含水量可控制在65%左右,生长较快,若培养料偏干或偏湿测不利于菌丝生。子实体形成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生长过程则要求较低,因此在菇期先保持空气相对温度100%,待出菇后降至85%则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3 空气茶树菇属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阶段要保证新鲜空气的供给,因此栽培袋的培养环境必须通风良好。但在出菇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有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出菇和菌柄伸长,从而提高产量,因此子实体发育时应适当减少通风,这种现象类同于金针菇栽培。 4 营养茶树菇系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或杨树、柳树等腐朽部分。因其无虫漆酶活性,利用木质素能力弱,但蛋白酶活性强,利用蛋白质能力强,最适碳氨化为60:1,栽培料中增加有机氮(如麦皮、米糠玉米粉、饼肥等)的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 5光线茶树菇菌丝生长过程通常不需要光照,但其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因此出菇时栽培室要求有较强的散射光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 6 酸碱度茶树菇性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在4-6.6菌丝均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5.5-6,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不良,因此栽培时一般可采用自然PH值,但要防上偏碱性。 三。茶树菇的栽培方法 栽培场所的选择:茶树菇袋栽可在室内搭架进行,也可在室外搭建塑料荫棚栽培。 1.塑料荫棚的建造。以东西向搭建,宽度以层架排放2~3排为宜。一般棚宽5~7米,棚长25米左右,不超过40米,棚边高2米,中高3.5米,可用毛竹或木料做柱子,棚顶可用毛竹片做拱蔑或用木条,棚顶每隔3~5米设一个通气筒,在南北向安装80~100厘米宽的门。在棚顶及棚的四周盖上8丝厚的塑料薄膜,在棚顶盖上稻草或茅草,起到隔热与保温作用。在棚四周可用草帘或遮阳网遮阳。连座的菇棚一般相隔1米。 2.搭架。一般层架宽140~150厘米,两边不设通道的层架宽不超过70厘米,以伸直手能操作为宜。层距:每层相距50~60厘米,底层离地面20~30厘米。每隔2米立一层架,层架之间用木条或竹秆相连,而后排放竹片或木条。每排层架之间要设通道,一般距离70厘米。

2019年整理--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说起**镇**村**组的种菇人**,当地村民无人不晓,他不仅靠种菇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而且还不吝传授种菇技术给乡亲们,带动一方群众走上致富路。 1996年,在外奔波多年的**怀着满腔豪情回家创业。精明强干的他利用在外地打工接触出售草菇、香菇的机会,拿出自己的半亩自留开始种起了香菇,经过一年的努力,所种的菇喜获丰收。于是,**注意收集食用菌市场信息,他发现市场上白金针菇价格高且供不应求,是一项“短、平、快”的农村致富项目,1997年,他贷款10000多元,引种5000袋,大胆尝试种白金针菇。然而,种植白金针菇难度大,加之自己不懂技术,投入的数万元打了水漂,还欠了一屁股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城里书店买来了几套种植白金针菇的技术书籍,认真学习琢磨,特意从福建引进种苗,在田里进行试种,连吃饭也不离开菇棚一步,量温度,查湿度,仔细观察菌绿体和子实体的形态,认真加强菇棚田间管理……同时,还跑到福建学习种植技术,并高薪聘请了六名种菌专家来郴传经送宝,进行技术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的日夜侍弄,棚内菇床上长出一排排白花花的“银锭子”。试种成功后,他集中精力扩大大棚白金针菇种植面

积,由起初的半亩扩大到复种的四亩。由于他家培育的白金针菇质量好,每次到城区出售,都被抢购一空,城区不少货主主动上门采购,经济效益可观。当年,他家种植食用菌纯收入达上万元,**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后来,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并租下原**地区粮食职工中专学校的场地经行白金针菇大规模种植,还不断积累经验,技术越来越娴熟。20xx年,**筹集25万多元扩大规模,初步形成年种植白金针菇12万袋,黄金针菇3万袋,香菇4.5万袋,茶树菇4万袋,形成5000多平方米的种菇、制种场所,并实现四季制种、种植、出售鲜菇的一体化种植模式,日产鲜菇600多公斤,仅金针菇一年的纯收入就达21万多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亲们见**种植食用菌有盼头,纷纷主动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手把手教乡亲们从堆料、翻堆、上菇床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并无偿提供菌种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帮助他们起步种植食用菌。在他种植食用菌成功后,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他们多数是生活困难而又一心想致富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种植食用菌取得了可喜成绩。 说起自己10多年来的种菇历程,**告诉记者:只有依靠科技知识和勤劳的双手,牢牢抓住机遇和市场,才能致富。然而,他并没有满足现在的成就,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技术。他自信地说:“在农村发展事业也是有前途的,只要你找对了路子,付出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