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

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

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

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

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

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

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

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

(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

颈椎病

辨证论治研究

1、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l0克,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l~3个疗程。总有效率87.69%。

2、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

(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根汤治疗;

(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专病专方研究

1.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2、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

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

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

则。[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

3.高飞等以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4.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5.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

6.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 1 13例,并与单纯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

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总之脊髓型颈椎病其病机为“荣气虚,卫气实”之故,《素问·逆调论》日:“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苛)也。”在辨证施治中,强调以益气、养阴、祛瘀、利湿为治疗大法。常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等益气;生地黄、熟地黄、玉竹、山茱萸、石斛、桑椹子、龟甲胶等养阴;丹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祛瘀;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并依体质或兼证加减。湿加知母、黄柏、。焦栀子等;痰浊加半夏、皮、白芥子等;阳虚加桂枝、细辛、巴戟天、鹿角胶、淫羊藿等;血虚加制首乌、鸡血藤、白芍、当归等;项强加根;头晕加珍珠母或石决明;腰腿酸软加千年健、淮牛膝、制狗脊、木瓜、杜仲等;麻木甚加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白花蛇或蕲蛇等。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伤科疑难病之一,由于保守治疗收效微且疗程长,故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存在难度大,危险性高,患者难以接受等缺点。在

运用中药治疗了31例症状尚轻或手术后效果不明显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7岁,平均53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月。其中包括单侧症状4例,三肢症状7例,四肢症状6例,仅双上肢症状4例,霍夫曼征阳性l4例,MRI示:C4受累l2例,C5受累7例,多节受累3例;其中手术后6例。按气虚瘀阻型(补阳还五汤加减)、痰湿阻滞型(平胃散加味)、肝肾亏虚型(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进行辨证论治。具体的分型和治法用药如下。

1.气虚瘀阻型

主症:头颈肩背及肢体疼痛、麻木,其痛为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手部肌肉萎缩,指端麻木、发绀,指甲凹陷无光泽,肤燥发痒。下肢无力或拘挛,抽痛,步履蹒跚,易跌仆。全身症状可有头痛、眼花、失眠、健忘、惊惕、胸闷胸痛、精神烦躁、肌肤甲错、面色不华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多弦细或细涩、弦涩。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120克,当归15克,红花3克,地龙1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千年健l5克,木瓜15克,淮牛膝l0克,珍珠母(先煎)60克,桑椹子30克,川芎20克,根30克,蜈蚣3条。

2.痰湿阻滞型

主症:颈肩臂麻木疼痛,肢体沉重无力,四肢厥冷、肿胀、麻木,步履沉重,坐位起立艰难,伴有头昏,头重如裹,胃脘胀满,纳呆,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浊,脉沉细或缓。

治法:健脾利湿,温阳通络。

主方:平胃散加味(苍术l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皮10克,半夏10克,炒薏苡仁30克,茯苓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巴戟天l0克,丹参15克,制狗脊l5克。

3.肝肾亏虚型

主症:颈肩臂麻木疼痛,肌肉萎缩,抬举困难,持物无力,活动牵强,筋惕肉闰,头摇身颤,步履蹒跚,腿打软易绊足,腰膝酸软,小便无力或二便失禁及性功能紊乱,甚至双下肢瘫痪。舌质绛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涩或细数。

治法: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主方: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l0克,枸杞子l0克,当归15克,龟甲胶(调冲)6克,丹参30克,甘草5克,山药l0克,玉竹l0克,知母6克,鲜石斛30克,石决明30克(先煎)。

结果:显效(症状完全消失)10例,占32.2%;有效(症状有所改善)19例,占61.3%;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5%。

西医学研究表明:脊髓受压,出现脊髓缺血、缺氧、水肿、坏死等反应,其病理基础为血管受压痉挛,血液流变学改变。因此,运用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治疗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此外,我们还配合应用“马白散”增强活血通络的功能,其中马钱子,味咸性寒,有大毒。具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解毒等作用。现代药理学表明它含有士的宁成分,具有对脊髓的兴奋作用,用于风寒湿痹,经脉拘挛或麻木等证,因有大毒,服剂量在0.3~0.6克,故配成胶囊口服,易控制剂量。[周林宽,章明.脊髓型颈椎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学院学报,l997,4(2):13]

8、何天棋论手法配合外敷治疗颈椎病

手法配合外敷治疗颈椎病处方:手法;温散:杭巴戟、杜仲、续断、党参、艽、海马、血竭、白芍、防风、天麻、三七、根、桂枝。

用法:

(1)患者取坐位,自然放松,医者立其背后施术。点穴夹脊法:用拇指腹侧端部沿督脉从百会至命门依次按2次,先轻后重;用食指、中指第二指背侧循督脉两侧从百会至命门作按压夹挤2次,先轻后重。提拿项背肌群:包括项部肌肉、斜方肌、肩胛肌等。手法牵引:术者双手托其下颌,先在维持力量下帮助患者作颈部正反旋转及前屈后伸活动,使其进一步放松,然后垂直地面作两次端提(切忌暴力),向后上方作一端提。顺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紧贴于皮面,由轻至重,保持一定的压力,顺项背肌肉走向由上及下,由中央向四周顺捋。揉按法:用大、小鱼际肌或指腹着力于项背肌,由上及下,由中央向四周作回旋按揉。

(2)上方调成粉末,炒香,以酒(≥52。)水各半,均匀敷于项背,若伴上肢症状者亦可敷于上肢阿是穴,用绷带包扎;以上二法结合,隔日l次,6次为l疗程。

疗效:病例共565例,其中临床痊愈422例,显效97例子,有效46例。按语:

(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或劳损、外伤或外感风湿寒邪,使局部气血失和,经络不畅所致,“不通则痛”。手法推拿产生气血之疏导,以点连线,散于面及整体,以轻灵巧捷之外形,实含深透痼疾之力度,调正骨位,通利关节,解除痉挛,温通经络,使“通则不痛”。其中手法牵引尚重辨证,根据X片上患者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确定牵引的力线和力度。

(2)外敷药仍需辨证,据其病机,拟调肝补肾,温经通络,软坚散结。药物可助

手法疏通气血,手法亦可助其药性吸收。

(3)遵从“治未病”防止颈椎病复发,巩固治疗,避免诱因的发生,加强功能锻炼。(阎孝诚.中国特色医疗大全.:中国中医药,1997.209)

腰椎间盘突出症

1、理疗手段的研究

洁等根据中医学“督脉循行于脊,隶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虚则督脉不固,,的理论,用中药桑寄生、狗脊、续断、薏苡仁、牛膝等28味中药研为粉末后,每包为20克,装入药袋中,热水浸湿后病人平卧在电热腰围上面,对准肾俞穴位,扣好袋子,打开电热腰围开关,自行掌握温度,每次1小时。通过对l30例各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率达96.15%。认为该疗法以补肝肾,活血化瘀,刊湿散结为治则。集中医的“熏、敷、烫、洗’’等于一体,符合中医“温通”理论。

1、牵引疗法的研究

(1).好文采用俯卧髋膝关节屈曲(三屈位)牵引,辅以腰背部捶击震动、热疗治疗各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4例.总有效率89%。其认为卧位时,脊椎的负荷最小,如果髋关节直伸时,腰肌将牵引椎体,产生对腰椎的负荷。如果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曲时,腰椎平直,腰肌可放松,腰椎的负荷也将减少,如果加用牵引负荷又可进一步减少,并可均匀地将力分散至整个脊椎,椎问盘突向椎管方向时,捶击与椎间盘突出方向相反,力作用在椎间盘回纳方向,有利于椎间盘的回纳。在椎间盘突出已久,形成粘连的病例,回纳已不可能,但因这时椎间隙较宽,加上捶击震动,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受压的神经根部分移位,减轻症状。此法有

别于以往的侧卧位平面牵引、立式牵引及旋转式液压多功能牵引,而且是效果肯定。

(2).裕光等对牵引状态下的腰椎问突出的椎间距及间盘压测量研究证明牵引下椎间盘的椎间距不变者,间盘压亦不变,椎间距增宽者,则多数的间盘压下降,少数升高或不变。因此认为凡是牵引下突出间盘的椎间距可拉宽及间盘压下者,则利于髓核回纳,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反之则牵引无效。并认为下列情况者不宜作牵引治疗:①老年人,尤其有“鸟嘴样”骨质增生,韧带钙化者;②合并有椎管狭窄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③腰椎有侧弯及平直者;④突出间盘间隙有前窄后宽或明显变性变窄者;⑤腰5~骶l突出并不全骶化者。

(3).亚甫等通过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俯卧位骨盆对抗牵引,并对牵引前后椎间隙进行X线照片分析(183个椎间隙)证实:①牵引不论对正常抑或病变椎间隙宽度均能使之增加,而病变者较正常者增加略多;②牵引力对椎间隙宽度的增加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增加是指所测量得的数的平均数,并不是每一病例、每一椎间隙均按牵引力的加大相应增加;③年龄与在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的变化无明显关系,无论年龄高低,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增加数绝大多数仍然一样;④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增加数绝大多数与体重无明显关系,牵引力的大小本来按体重与病人的耐受情况来决定,因此椎间隙宽度增加的多少仍随牵引力的大小而改变;⑤牵引中椎间隙增加的多少对疗效有一定的关系,多数病变椎间隙宽度牵引中若增加得多则疗效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

3、手术治疗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前文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两种新的术式,近年来研究较多,分述如下。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其疗效已为众多专家肯定。如顾定伟等人认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宏刚等人认为:椎间盘镜手术具有直接切除髓核、创伤小、减压充分、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等优点,但仍需改进器械、改良手术操作等,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国辉等人认为: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脊柱力学结构完整、住院时间短、疗效高、患者痛苦小、乐于接受等优点,该方法有较广泛的适应证,作为现代微创治疗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人工椎问盘置换术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在少数几家医院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如尚礼等人认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王庆一等人认为:该手术操作简单,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不增加思考痛苦,疗效确切,后遗症少等优点。但鉴于目前对该项术式的研究尚属初期,大多数专家建议谨慎使用。如唐天驷认为人工椎间盘置术,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此项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价格比较昂贵,各个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慎重地开展,切盲目进行。毛宾尧认为:如何减少和预防医源性并发症,是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一个明确目标。如何正确选择人工髓核置换,还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是一个不容易在近年达成共识的课题,有待继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信息反馈后,方可有取得共识的可能空间。

3、其他疗法研究‘

(1).中药保健腰围的研究杜靖远等研制出以杜仲胶作支撑材料并配以杜仲为主的多种中药保健治疗药加入的腰围,治疗例腰痛患者,其中21例为腰椎

问盘突出症所致腰痛,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6.11%。作者认为,杜仲保健腰围在以腰围的基础上选用杜仲胶材料作支持物。杜仲胶为杜仲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热塑性,添加弹性材料后具有刚柔相济的性能,能根据腰部生理曲线自然塑形,在良好固定腰部组织的同时并不限制腰椎的活动,避免了因坚强固定时脊柱疼痛的不良作用。另外,在该腰围中还添加了以中药杜仲为主的治疗药物,杜仲的主要功效为补肾强筋壮骨,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的药物,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病外治的作用。

(2).中药雾化液外用治疗的研究宋保欣等用大黄、王不留行、乳香、当归、细辛、-没药、五灵脂、川芎等药物分别酒制、醋制后,高压煎煮过滤成天王消骨液,然后通过雾化治疗仪把浸有天王消骨液的药垫置于腰部,进行持续(电热)雾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每天治疗l次,每次治疗80分钟,12~15天为l疗程,停止治疗10天左右再行第2疗程,治疗和间歇期间,鼓励病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总有效率为96%(48例),优良率88%(44例)。作者认为该疗法能较快消除椎管水肿,缓解肌痉挛和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并能在不破坏脊椎稳定的前提下能改善突出物的体积和脊柱腰段的代偿性变形,有其明显的效果。

4、疗效判定标准的研究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很多,标准不一,如徐东来等人的“PLID疗法选择量化标准的探讨’’;占辉等人的“PLID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余等的“PLID的综合评分法”;德荣等的“PLID疗效定量评价探讨”;周藐等的“PLID 的综合康复治疗及其评价";建平等的“PLID疗效标准规化讨论”;韦坚等的“手法为主的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症状的疗效评价;天全等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以上各医家采用不同的标准对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但是由于各家所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其结果也难以在临床上应用。因此,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化、规化,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临床研究文献整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法复位及牵引固定】

中医在“正骨八法”、“十六字方针”治疗骨折原则的原则指导下,用不加重局部损伤的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外固定,牵引治疗和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适宜老年患者伴严重的痰患,手术风险大,不宜手术和不愿意手术的患者。永祥, 杜金生, 红博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正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良率90%以上。中医正骨手法及牵引配合手术和中药服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华, 元贞采用中医正骨手法配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评价优良率90%。

【辨证用药:三期辨证及中药外敷外洗】

诸多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在西医手术基础或中医正骨手法基础上,给予三期辨证论治,能够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临床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辨证论治,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活血化瘀,中期和营生新,后期强壮筋骨。

早期疼痛较重且无皮肤破损者可以外敷中药,消肿止痛;中后期由于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屈伸不利,应用中药热奄包溻渍患肢,可以减少粘连,改善关节功能,以疏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疏通气血、活血止痛为原则。

党兴, 易洪城, 熊屹,等观察4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治疗患者,配合中医辨证分期外用药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FNA固定术患者。方药如下:

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活血止痛方:当归12,川芎6,乳香6,木5,红花5,没药6,地鳖虫3,三七3,赤芍9,皮5,落得打6,甘草3。一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

中期和营生新、接筋续骨,续骨活血汤:当归尾12,赤芍10,白芍10,生地15,红花6,地鳖虫6,骨碎补12,煅自燃铜12,续断12,落得打10,乳香6,没药6。一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

后期强壮筋骨、调和肝肾,生血补髓汤:生地12,赤芍10,川芎10,黄芪30,杜仲15,五加皮15,牛膝10,红花10,当归10,续断15。一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

拆线后中药热奄包溻渍患肢红花20,花椒20,桂枝20,艾叶20,当归20,牛膝20,木20,泽兰20,细辛20,威灵仙20,制二乌20,透骨草20,伸筋草20,千年健20,海桐皮20。2日1剂,每日溻渍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共1-2月,直至愈合

雨中, 臣校, 曾远,等以中医综合疗法配合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现中医综合疗法配合PFNA治疗能够促进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功能恢复。方药如下: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术后采用复方四黄液手术伤口换药,术后48小时后予中药热奄包外敷患处,术后第4天开始加用CPM进行关节活动(运动幅度逐渐加大)。术后中药服采用中医骨伤3期辨证;初期(术

后2周)以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为法,选用市中医院协定方——创伤I号方(丹参10,川芎10,木香10,桃仁10,生地15,延胡索20,赤芍15,当归15);中期(术后3-6周)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法,选市中医院协定方创伤II号方(赤芍15,骨碎补15,当归15,自然铜15,续断15,生地15,乳香5,没药5);后期为术后7周后,以接骨续筋,补益肝肾为主,选市中医院协定方——创伤III号方(骨碎补15,白芍15,杜仲15,续断15,熟地15,牛膝15,山茱萸15,当归10)

翟太进外固定结合中药服、熏洗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治疗期间无1例死亡,无褥疮,无髋翻及下肢缩短(>2cm)畸形。骨折愈合时间7-16周,平均11.5周。优14例,良2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5%。方药如下:

骨折1-2周处方组成:红花6,生地15,川芎12,白芍12,当归12,连翘12,三七9,牛膝9,乳香6.没药6,

骨折3-4周处方:生地15,白芍12,川芎12,当归12,续断12,骨碎补12,牛膝12,自然铜9

骨折5-6周方:生地15,白芍12,牛膝12,龙骨15,杜仲15,桑寄生15,龟板9,自然铜12,

中药熏洗:拆除外固定中药熏洗,药物组成:自然铜、红花、泽兰、血蝎、五倍子、乳香、没药、生大黄、三七各15.中药在温水中浸泡30min后煮沸,每次熏洗30min,每日2次,药液可反复使用3次

洪笃瑞, 永龙采用中医辨证结合皮肤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愈47例(94%),好转3例(6%),未愈0例(0%)。方药如下:

治疗方法:手法复位、皮肤牵引、功能锻炼、中药服

按照骨折三期辩证:初期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紫金丹加减,后期左归丸加减

邹拥军, 帆, 于凯,等手术配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10~36个月随访,52例骨折6~8个月均临床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断钉和断棒。方药如下:

早期:桃红四物汤(当归15,川芎10,乳香6,木6,红花10,没药6,赤芍10,皮5)

中期:接骨汤(党参10,当归10,黄芪15,枸杞子15,桑寄生10,续断15,自然铜5,骨碎补15,白及10,龙骨10)

后期舒筋散(寄奴15,木10,独活10,赤芍10,木瓜10,炮穿山甲6,杜仲15,枸杞15)

卓春芳, 漆海如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分期辨证论治疗效观察68例,发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行中医Ⅲ期辨证论治及注射密钙息治疗均具有良好疗效,可促进骨折愈合。方药如下:

早期:桃红四物汤(当归15,川芎10,乳香6,木6,红花10,没药6,赤芍10,皮5)

中期:新接骨汤(当归、乳香、没药、土鳖虫各10,丹参、自然铜、续断、骨碎补、党参、白术、茯苓各15,甘草5)

后期: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淮山药、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各15,山茱萸、丹皮、泽泻各10,怀牛膝、桑枝各20,甘草5)

麦敏军, 高根平对96例经6个月-3年随访,其中优良36,良53,差7,总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肾气虚医药数据库中心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 of kidney-qi 拚音 SHENQIXU 别名 西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肾炎,腰肌劳损,前列腺炎,性机能失常,更年期综合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中医释名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其病位在肾,乃属肾之虚证。常见于虚劳、腰痛、耳聋、耳鸣、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病证中。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 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遇劳更甚,卧睡减轻;夜尿频数或小便不禁,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失调,先后不一;神疲肢软,发脱枯悴,齿摇稀疏,舌质淡,苔白,脉细,尺弱。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 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 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40克、淮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制附片30克。以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10?15 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或按原方比例,药物减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 .加减变化:腰膝痠痛无力者,可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破故纸10克,以补肾通脉;眩晕耳鸣甚者,加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填精补髓;遗精甚者加煅龙骨15克、煅壮蛎15克、芡实15克收涩固精;小便频数或不禁淋沥者,加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金樱子10克、莲子15克固摄缩泉,月经失调而周期紊乱者,加菟丝子10克、枸杞10克、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等补肾而固冲任。 (二)外敷药物:用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白酒,调成膏状,贴敷穴位。主穴有内关(双)、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配穴有肾俞、膀胱俞、复溜等。病证轻者只用主穴,重者加用配穴,每3?4天换药一次。 (三)饮食疗法::(1)肉苁蓉羊肉粥: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洗净切片,加大米适量煮粥,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服

几种简易中医诊断法介绍

内容提要 流传在群众中的一些诊病方法,一般均其有易学、 易用的特点;而且这些诊病方法,往往能对某些疾病作出较早期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可以作为一种鲡助透断方法,供临床考。 本书搜集整了46种诊斯方法,共中如眼蛔斑、 指脉孕征、巩膜痔视等,已为临床所采用。每一方法,都分别介绍了诊断的要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有的井附图说明。供中、西临床医师的参考。

一、蛔虫病 (一)红花舌 红花舌是呈现在舌面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根据花斑 的多少及共分布的情况,可以判断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买点】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 在着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舌苔较厚的 地方,斑点边绿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所以称为:红 花舌(图I)。斑点多,分布密集,表明蛔虫数多,斑点少,分布 疏松,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张口,令其仲舌,舌尖下垂,使舌面暴露,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观察前口腔必须保持清洁,不宜嚼东西,更不能吃 染苔物品(以下凡属验舌、唇的,均同) 2.观察时光线务求充足,不宜在 夜晚或着色的电灯下进行(以下各法 除特殊情况外,均同)。 3.伸舌要自然舒适,避免紧张。 也不宜仲之过久,或在同一时间内,连 续多次伸舌。 4。本征象对成人无诊断意义。 (二)唇粟疹 唇粟疹是呈现在唇粘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疹点的 大小和多少以及分布的松密,表明着蛔虫的成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下唇系带的周围,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 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 面,也有隐约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10~20颗左右。颗数多,疹大,分布密,突出粘膜明显的,表明蛔虫数多;颗数少,疹小,分布松,隐约于粘膜内的,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检查者用拇、食两指翻 开其下唇,用中指内垫,使下唇粘膜绷紧,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翻唇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多次翻 唇,以免影响疹色的变化。 2.粟疹的分布,多数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 3.本征象仅适用于儿童。 (三)巩膜蓝斑 巩膜蓝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眼巩膜上,呈现一种如针尖至绿豆大小、不规则的.不突出结膜面的蓝色和紫褐色斑点(图2),斑的 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斑数在1~7个不等。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检查者用手指撑 开其上下眼睑,暴露巩膜部,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巩膜蓝斑呈现在巩膜部,没有突出结合膜面。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 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 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四)鉴别诊断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 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 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 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中医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 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的医生资质准入管理,参照《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应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四、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与机制。 (一)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后方能有资格准人,资格认定后,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三)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

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四)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五)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五、审批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附件2)。 (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手术管理委员会; (四)手术管理委员会根据《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等规定,结合本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 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 项痹诊疗方案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中医诊断按诊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按诊 一、A1 1、下列按诊手法中,属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检查方法是 A、叩法 B、触法 C、按法 D、摸法 E、寻法 2、下列按诊手法中,可辨别病位及病性虚实的是 A、触法 B、摸法 C、按法 D、叩法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不属于按诊手法的是 A、触法 B、摸法 C、按法 D、叩法 E、循法 4、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属于 A、亡阳证

B、亡阴证 C、实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5、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属于 A、实热证 B、里热证 C、身热不扬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6、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多为 A、亡阳证 B、亡阴证 C、实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7、久病肌肤枯涩者多为 A、气血两伤 B、津液不足 C、血虚不荣 D、瘀血内停 E、以上都不是

8、外感发热者,按其手足可见 A、手足俱冷 B、手足俱热 C、手足心热甚 D、手足背热甚 E、以上均不是 9、手足心热甚者多为 A、寒证 B、实证 C、温热证 D、外感发热 E、内伤发热 10、按腧穴中,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 A、日月、胆俞 B、期门、肝俞、太冲 C、巨阙、膻中、大陵 D、章门、太白、脾俞 E、中府、肺俞、太渊 11、按腧穴中,诊断痫病的特定穴位是 A、天枢 B、定志 C、天宗 D、中府

E、肾俞 12、按腧穴中,常用于诊断小肠病的腧穴是 A、期门 B、天枢 C、关元 D、日月 E、气海 13、按腧穴中,中极穴常用于诊断何种脏腑的病变 A、心病 B、脾病 C、小肠病 D、大肠病 E、膀胱病 14、脐部压痛常见于何部位的病变 A、小肠 B、肝胆 C、脾胃 D、肾 E、膀胱 15、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 A、宗气内虚 B、心阳不足 C、心肺气绝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概况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概况标签:中医诊断;数据挖掘;综述 由于中医诊断主要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决定,因此,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在中医诊断领域引进数据挖掘技术,不但符合现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潮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无疑也是中医客观化进程中的又一催化剂。作为一门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的新型学科技术,数据挖掘在克服人类本身认知和思维长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量临床数据,通过模拟临床诊断推理过程来挖掘临床诊断数据中繁杂的证、症关系,对寻求中医专家的辨证规律有重要价值。目前,在该领域涉及到的数据挖掘方法较多,主要有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理论、关联分析、决策树、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多标记学习、随机森林等。笔者现对这些方法的相关应用综述如下。 1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 1.1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是通过简明的图形方式结合统计理论来定性表示变量间复杂因果或概率关系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网络集和概率集两部分。该方法具强大的执行高效推理任务的功能,能充分利用先验知识,而使其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极大。在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上,其体现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揭示众多症症之间以及症与证间的复杂关系,探究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这有助于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而且建立的证候诊断模型以概率形式给出诊断结果,能有效辅助专家作出决策。因此,该方法对促进中医诊断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可忽视。张氏等[1]对255例肺癌患者证候以症状之间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为基础,利用贝叶斯网络概括出了肺癌的证候要素,包括病机要素9个、病位要素5个及病机要素之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曲氏等[2]对61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络对抑郁症中医症状进行评定,发现拟定的中医证型包含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周边症状的不同组合方式,体现了抑郁症临床多变的证候特点。范氏等[3]对收集到的15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基于聚类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取出了RA的7项主特征及4型的类特征,为中医辨证分型及RA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了临床依据。龚氏等[4]对2501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数据运用该方法分析,发现空腹血糖异常患者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患者均以阴虚热盛多见,而餐后2 h血糖异常患者则以阴虚多见。王氏等[5]应用此方法通过分析474例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血瘀证定量诊断,发现了血瘀证的7个关键症状,并与此同时建立“是否血瘀证”的分类器模型,经交叉验证发现此分类器诊断准确率达96.6%。郭氏等[6]认为,证候的复杂性表现为证候各因素之间的高维高阶性,他们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对肺系疾病证候构成因素之间关联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因素间的联结形式是线性相关与非线性相关并存的,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皮肤病临床常见,但是各位坛友术业有专攻,或许对于专科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兄弟发份资料,诊务之余,不妨浏览一下,或许有所帮助。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 1 / 3

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

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

舞阳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药为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是中医医院的基本办院方向。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看法。如何引导中医医院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坚守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特制订具体措施如下: 1.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界尤其是管理层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不能囿于传统的“一个老头加一个枕头和一个汤头就是中医药”的局限模式。在事业上要立足大中医,促进大发展;在学术上要立足大开放,促进大繁荣。 从宏观上看,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值8000余亿元,其中中药2000余亿元,占20.5%。若除去一次耗材等,中药约占30%左右。可见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地位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在学术上,不能把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都看做是西医的。现代诊断设备是现代物理学、光学和化学的科技成果,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把现代诊断技术都看作是西医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不能简单地把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都看作是西医的治疗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用葱管导尿,种牛痘免疫等等。只是近几百年来西医学借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而中医药学困于传统模式,相形见绌了。因此,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现代疑难病有所作为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现代医学疑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用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例如祝谌予先生将糖尿病进行辨证分型,中医界均称道和采用。中医界若能将现代医学各科的常见病、疑难病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治疗,中医学术也许能前进一大步。 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更要创新新的疗法,尤其是中医临证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了中医临床阵地。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研制开发一大批中医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耳鸣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耳鸣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耳鸣具有独到之处,能弥补西药治疗上的不足。兹整理介绍如下: 1. 补肾填精法 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充,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肾虚耳鸣多发于年逾4旬之人,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虚羸之人。内经:“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这与人体器官衰老、功能减退有关。耳鸣多为耳聋先兆,《杂病源流犀烛·卷23》云:“耳鸣者,聋之渐也”。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此外兼有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方用耳聋左磁丸、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等加减:熟地3 0g 黄精20g 山药20g 鹿茸3g 龟板12g 河车3g 山芋12g 枸杞子15g 牛膝12 g 菟丝子15g 2. 清热化痰法 多数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虚论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笔者总结了前人理论及临床表现,从痰论治。《名医杂著》所云:“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所谓“痰热郁结,壅而成鸣”。此类患者多有耳鸣突发,形体肥胖,头昏而胀,咳唾胁痛,痰多而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具为痰热内郁之候,故以清热化痰为治则,以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攻痰丸为主方加减:瓜蒌仁12g,杏仁10g,枳实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红8g,获苓10g,黄芩10g,生山桅10g.龙胆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黄6g 后下。 3. 活血化瘀法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郭阳 中医诊疗的发展 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白身和白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白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白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即是望诊。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结合部位,舌色,初步估计病变所在位置。例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望舌苔主要观察厚薄,苔色。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苔色大致有黄白黑三色。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 闻:包括耳听和鼻嗅。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