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专题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

一、心理发展及其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二)大学生的的认知特征

三、大学生的情意特点

(一)大学生的需要特征(二)大学生的动机特征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特征(四)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

(五)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六)大学生的意志特征

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结构(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大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及其理论(二)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六、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二)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七、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及其差异(二)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专题二“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一)高校教师角色与角色期待(二)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压力与调适(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二)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三)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高校教师的威信

(一)影响高校教师威信的因素(二)高校教师威信的发展和维护四、高校教师的成长

(一)教师职业成长理论(二)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及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三)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专题三“学习理论及应用”

一、学习的概念与分类

(一)广义的学习与狭义的学习(二)奥苏伯尔有关学习的分类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总的特点: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

(二)其他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特点

三、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二)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三)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四、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二)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四)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

五、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的学习理论(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专题四“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

一、大学生认知的特点

(一)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二)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

(三)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四)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

二、大学生的知识获得

(一)大学生知识的表征(二)大学生知识的获得

(三)大学生知识的保持(四)大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大学生思维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大学生思维的特点(二)大学生问题解决的特点

(三)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专题五“德育与心理健康”

一德育概论

(一)品德概述(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心理健康概论

(一)心理健康概述(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专题六“激励与管理”

一、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二)激励的作用

二、需要与动机

(一)激励的基础—人的需要(二)激励机制—人的动机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三、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二)过程型激励理论(三)状态型激励理论

四、激励大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一)按需激励(二)目标激励(三)强化激励

(四)成功激励(五)公平激励(六)归因激励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心理发展

挫折: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4、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

5、归因

6、问题解决

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个体对问题情境的适当的反应过程。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认知-发现说

8、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英文:Personality Disorder)。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指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9、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0、从众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11、定势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1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3、心理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14、动机斗争

15、气质类型学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接受认可的,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气质的分类。一、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

16、激励的要素需求动机行为目标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认知动机人格

19、搞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改变观念教学反馈现场指挥

20、知识的分类主观客观陈述程序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2、人格的基本特征

独特社会性稳定性功能性整体性

23、记忆的分类

①、形象记忆型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类型。

②、抽象记忆型也称词语逻辑记忆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抽象化的记忆类型,如,“哲学”、“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等词语文字,整段整篇的理论性文章,一些学科的定义、公式等。

③、情绪记忆型,情绪、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记忆的内容可以深刻的牢固的保持在大脑中。

④、动作记忆型动作记忆是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基础。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25、教师威信的变化

教师威信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

2.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3、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化方向。如果教师不经常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行为表现不合乎教师角色要求,威信就有可能降低或丧失。教师想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威信,要比最初获得威信困难得多。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27、有效教学的理念

28、教学反思的作用效果氛围促进

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心理学》考核题 一、试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并分析其教学含义(50分)。 答: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进程。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调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认为它是过于简单化的根源。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遵循相反的路线: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认为,教学并不应从简单到复杂,如果简单意味着脱离情境的话。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认知心理学家们试图以电脑模拟来探讨人脑的认知规律。然而人脑在处理种种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其功能远远胜于电脑。因为电脑程序必须执行序列的、直线型的指令,而人脑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211工程” 首批重点建设大学,1996年被批准为自行组织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单位,2000年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学校一直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为目标,积极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 研究生院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团队,设有6个处(室)。以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学习研究氛围为目标,加强了内部管理,增强了服务意识,积极推进了制度规范化、决策民主化、办事程序化、管理现代化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先进集体”等。 力比多学院老师推荐2017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的考研学子选用下列参考书: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戴海琦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教育心理学》路海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8、《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心理学参考书是必备资料,知道了院校参考书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院校大纲和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的院校考察重点来进行复习了。每本书应该花多长时间学习?复习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制定复习计划吗?不让这些问题成为你复习的阻碍,力比多学院老师将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 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Pondy)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 狭义: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解读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目录解读2020年8月18日!福建师范大学官网发布了最新的2021硕士招生政策。其中最大的变化为:①学硕由自主命题改为统一命题(统考)312;②专硕参考书版本有更新;③学院计划招生人数变多。 一、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招生政策主要变化 【文都比邻心理学院校信息组解读】

1.学硕考试科目由“20年自主命题619”,改为“21年统一命题312”,21年报考人数可能会变多。 2.专硕自主命题考试科目不变,参考书版本有更新。 3.学院计划招生人数变多,20年计划招生83人,21年计划招生90人。 4.往年学硕、专硕分数线较低,报考人数较少,优先录取一志愿。21年专业方向、报考条件与往年一致。 5.福建师范大学近年复试录取情况: 年份专业 复试人数 不含其他初试最高 初试最低 不含其他 录取人数 (含调剂) 录取最低 不含其他 2020 基础心理学73873386347发展与教育心理2340033118336应用心理学1639333513338应用心理4042737933379 2019 基础心理学73763519(2)351发展与教育心理1540534214342应用心理学537832710(5)327应用心理2141132625(4)326 二、文都比邻针对福建师范大学21招生简章变化的辅导应对措施 1、文都比邻心理学教研组

(1)学硕:福建师范大学2021心理学(学硕)由619指定书目改为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总体增加2个科目(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专硕:福建师范大学2021应用心理(专硕)仍然为347自主命题,院校指定参考书目,更新了三本书的版次,科目不变。 202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312参考书目 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版《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版《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版 必看说明: 1.202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由619改为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 提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就叫第一印象(最初印象);人们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晕轮效应: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结合。激励: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在管理活动中,激励是指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人的潜在动机,使其产生实现所期望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心理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人际冲突: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和对抗过程。 领导影响力: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有效地控制、支配、激励、感召被领导者的能力。 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填空、判断、选择 1、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人性”问题、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性、伦理性。 4、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5、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首先应该是社会性;其次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人性还包括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属性反映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人能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6、人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的统一体。 7、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性格与气质) 8、社会知觉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9、依据知觉对象不同,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个人的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 10、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11、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2、学习是基于经验积累的过程;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00-16年真题

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一、判断题1分*40 二、选择题(单)2分*70 三、论述20分*3 1.儿童异常行为的治疗后极少改变,18个月后明显改善,原因。 2.列举几种信度和效度,并说关系。(估计312不会考的这么暴风骤雨吧) 3.三种主要的决策偏差,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四、研究设计30分*2 1.假设自我效能量表对群体工作绩效有影响,做研究设计验证此假设。 2.设计实验检验领导权变理论和领导魅力理论那个更有效。 以下是选择和判断题里设计的部分知识点: 社会群体盲见 社会渗透理论 Herbent Simon决策模型 管理团队需要避免的归因偏差 通过金钱来源、保存方法和使用方法区分金钱反映了什么效应。 霍夫斯塔德文化四维度 康拉德劳伦子揭示了。。。若干选项 情绪面部表情编码方法的提出者 人格五模型证据来自 临床心理学的延迟效应 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 脚在门槛技巧 囚犯两难中双方合作最好结果的基础 认知失调经典研究 上级对下级绩效考核应避免什么效应 管理一个团队应避免什么偏差 社会比较后会出现。。若干选项 认知偏差效应

自闭症最有效的疗法 思维障碍核心症状 边缘、自恋、偏执、强迫哪个实验检验能力最好 麦独孤用什么解释人类行为 抑郁症治疗方法 单独确诊精神分裂的核心症状。 认知失调经典实验研究20美元和1美元问题 超言语线索。 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人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4、知觉:是客观事实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5、从众:(有点同化的感觉)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6、心理咨询: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助人自助) 7、恐怖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情境时产生的强烈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性功能障碍。患者所害怕之物无真正危险,但患者仍极力回避,知道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但仍不能阻止恐怖发作。 8、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优点是持续时间短,各因素易于掌控;缺点是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也很复杂。 9、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严重不协调,表现为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异常,环境适应性不良、社会功能严重受影响,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自己也感到痛苦。

访谈提纲

北京市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调研访谈提纲(第三组) 一、访谈目的 1、了解心理总队志愿服务的情况; 2、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发现心理总队存在的问题; 二、访谈对象 1、心理总队志愿者; 2、服务对象 三、访谈时间 2016年1月10日(周日)下午 四、个案访谈提纲 (一)志愿者访谈提纲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2.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志愿者?(动机)是如何加入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招募和选拔) 3.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之前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培训?您认为这些培训是否有必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 4.你在心理总队从事什么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请描述一下。是否发挥了你的专长,为什么?(岗位) 5.你觉得从事志愿服务的环境和氛围如何?(环境)团队合作、平等、尊重和理解、工作环境 6.请谈一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激励保障)如服装、餐饮、交通、保险、证书、评优、纪念等

7.参加志愿工作对你正常的工作、生活有影响吗?如果有,你是如何平衡的? 8.你如何看待你所从事的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9.在做志愿者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感动?难忘?在志愿服务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什么做的?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自我评价、收获) 10.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什么?有什么期望? 11.如果有机会,你想成为专职心理志愿者吗?为什么? (二)服务对象访谈提纲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 2. 你接受过哪些志愿服务?请描述一下你接受志愿服务的情形。(活动形式、频率……) 3.你在接受志愿服务中有哪些收获?帮你解决了哪些困难 4.你了解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基本情况吗?(认知:管理和文化)5.对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是否满意?(数量、稳定性、态度、能力)有哪些好的建议? 6.期望接受什么样的志愿服务?(形式、频率、内容……) 7.你如何看待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8.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

(福建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流派

《西方心理学流派》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集体潜意思: 集体潜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认为集体潜意识是组成“心灵”的三个部分的一个。位于心灵的最深处,概念深奥,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等概念混用。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能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其主要内容有本能和原型。 2、图式: 图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能使得主体能够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智力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转换。是主体与环境相作用中,经过通化和顺应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是认知结构的单元,是一组动作或操作的内化了的复现表象。能使人对现实的复现表象进行运算,以便得出问题的答案。 3、无意识: 无意识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无意识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他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是无意识现象。 4、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间体验,是人回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统一性感受(统合感)和快乐情绪。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又是达到自我事项的一条重要途径。 5、情结理论: 这是荣格提出来的概念。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荣格认为,人类无意识一定有成组的、彼此联结的情感、思想或记忆,而任何接触到这一情结的词语,都会引起一种延迟性反应。荣格说:“情结这东西……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聚集物。” 6、观察学习: 这是托尔曼提出来的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7、同化: 这是皮亚杰提出来的概念。同化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同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测试答案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 2、语言生成: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或写出来。 3、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4、错觉: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的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是由洛克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是:(1)汇理解或词汇识别(2)句子的理解(3)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其中主要观点就是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 心理学家们认为,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人生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个体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中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由于问题解决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加以分析,因此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阶段性认为它有明显的四个阶段:①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1、工业心理学创始人: 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2、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中的几个假设 假设一:物质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二:工间休息,缩短工作日可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 假设三:计件工资制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四:管理方法的改变可提高生产率。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福利试验。 第三阶段:群体试验。 第四阶段:谈话试验。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是: 1. 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提高生产率的第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受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 2. 工人的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是他们的“ 士气” 。 3. 改善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愉快工作是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 4. 论证了团体中,非正式组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影响。 3、管理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萌芽 追溯到闵斯特伯格 心理技术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技术。 学校管理心理的诞生 20 世纪70─80 年代 美国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心理技术学

4、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 理性-经济人” ,实利人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X 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企业中人的方面》 X 理论和Y 理论 X 理论就是对“ 经济人” 假设的概括。 X 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多数人是: (1) 懒惰的,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 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心受别人指导。 (3) 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迫使他们工作。 (4) 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5) 只有少数人能自励,能克制感情冲动,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模式:“ 任务管理” 1 、管理的重点在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3 、在奖惩方面,主要用金钱和严厉的惩罚,通俗些说就是采取" 胡萝卜加大棒" 政策。 泰勒制与“ 经济人” 假设 “ 时间-动作分析” 管理者和生产工人严格分开 “ 计件工资制” 如果人真能象牛一样愚蠢,就可以让他们俯首帖耳按照我所设计的那套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也许会更高。 ——泰勒 “社会人”假设 一、“社会人”(Social man)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

2.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历史。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与范畴 第二单元(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历史。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背景 教学难点:管理心理学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第三单元(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人性的概念。理解人性的不同学说。掌握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第四单元(章)基本的激励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激励的概念。理解激励与操纵的特点。掌握激励的多种理论内容。教学重点:激励的不同理论 教学难点: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第五单元(章)激励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加深了解激励的概念。理解组织背景中的激励原因。掌握组织中激励的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组织中激励的应用条件 教学难点:组织中激励的条件与作用。 第六单元(章)激励后果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概念。理解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意义。掌握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第七单元(章)组织中的知觉 教学要求: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组织中知觉的意义;掌握组织中知觉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理解组织中知觉对管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组织中知觉对管理的应用领域。 第八单元(章)组织中的记忆与学习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中学习的概念。理解组织中学习对组织的意义。掌握组织中学习的管理。 教学重点:组织中学习的管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行为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知识点及考试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 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 (二)以德为本 (三)中庸之道 (四)无为而治 五、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自学考试课程《教学管理心理学》教材采用丁志强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管理心理学》一书。这本教材共分为五篇,共十六章,分别从总论、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五个部分进行。教材的结构分明、脉络清晰、论述条理、难度适中。 一、试题构成与答题建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教育管理心理学》的题型共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各题型的题数与分值如下: 单项选择题一般涉及教材中的比较简单、单一的知识点,如一些人名、事件、着作,或者一些具体的现象及其概括等。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均有,并且通常以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只要对课本比较熟悉,这部分题可以做到基本不丢分。 简答题一般涉及教材中具有简单结构,可以简单论述清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分点不多,一般3点,基本不会超过5点。答题时只要将要点点到,再加上一两句话解释即可。 论述题实质上是简答题的扩展,并且可能会涉及更加复杂一点的知识块,也有可能是包含了二至三个简答题。论述题的开放性比简单题强一些,但还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脉络。因此,论述题的解答通常也是首先要点到基本的知识要点,然后进行比较详细的展开。这种展开可以按照教材的论述进行,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话语进行填充。一般论述题第一小点在点到要点之后,加入三至五句的展开论述比较好。 案例分析题看似比较开放,但仍可以扣回到教材。因此,在阅读案例材料之后,一般

可以首先定位它是属于哪个知识点,然后回忆相关的知识,将其整合到答题中去。但案例分析题的解答不宜直接照搬教材内容,而应以先进行一定的案例分析之后,再引入教材相关内容。对于某些案例分析题,最好还能联系现实进行一些评论。 二、学习与复习建议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文脉比较清楚,基本上每章都是三个小节。文中叙述也基本上以清晰的分层分点进行,并且以三点居多。鉴于考试与教材的特点,这里提出的学习与复习策略是:记住提纲、理解内容、适度展开、适当深入。 首先,要牢牢记住提纲。所谓提纲,就是由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整合起来的知识整体结构。所有的题型,尤其是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想拿高分,首先得提出相应的基本知识点,做到不遗漏要点。并且,记住提纲比记住整本书要容易得多。教材共有40万字,本讲义有4万余字,而整理出来的提纲可以仅有4000余字。记住4000余字的提纲,在此基础上理解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仅仅记住提纲还不能做到灵活作答,还应能够理解其中内容。所谓理解,就是做到看到提纲各点可以在脑中或用自己的话语进行一定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一定和教材中的一样,能够大体上反映教材的内容即可。理解内容可以让自己摆脱死记硬背的痛苦,更加轻松、灵活地学习和记住教材内容。这里的建议是:牢牢记住4000字的提纲,重点理解4万字的讲义,通读并参考40万字的教材。 再次,在学习及答题的时候,要能够以提纲(基本知识点)为线索,进行适度的展开论述。对于许多知识点,教材通常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我们不一定要记住所有的论述过程及其内容,而只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展开即可。展开的程度通常依据某个知识点最易出现的题型为参考,如简答题、论述题。 最后,在学习和答题的时候还要注重适当深入。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出不同深度的作答。对于非选择题,通常不能够仅仅点出知识要点,要进行一定的深入回答。如前面所提及的,简答题每个小点可以用一两句话拓展深入,论述题则应更多几句,而案例分析题还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位:河南周口川东区许湾中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先行组织者 答: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 3、场独立性是 答:场独立性是较多地依存于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的一个人格维度,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部参照。 4、习得性无力感 答: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 5、教师的威信 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一)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下一代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二)班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正式的领导者,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担负着领导者的责任。(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性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四)心理保健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五)教育科研人员。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依靠现有理论和教师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