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阅读教材第6页,读图1-2-1,填出大屏幕上的有关地球仪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及特征,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活动:

1.找出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2.拨动地球仪,说说地轴和两极是怎样确定的。

3.看看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经线和经度

阅读教材第7页,找出经线的定义、方向。

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并能在图上找出本

初子午线的位置。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出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

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对地球仪各个部分的认知,增强理解。

通过探讨,锻炼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地球仪的作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出我们中国在哪个半球。(东半球)

课件出示思考题:东西半球分界线是西经20 °经线和东经160 °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什么没有选0 °经线和 18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后让学生积极的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老师进行及时的点评。

纬线和纬度

阅读课本第8页,结合图1-2-6,找出纬

线的定义、方向。

让学生知道最长的纬线是哪条。(赤道)

出示图片: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附近

的赤道纪念碑。

让学生阅读图1-2-7,找出南北纬的划分

以及各自的范围、表示方法。

让学生读课本第9页,结合图1-2-8,找

出并掌握高中低纬的划分依据。

经线和纬线的比较(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让学生通过教材明白东西经度的划分及范围。

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东西半球划分的依据。(东经160度西经20度组成的经线圈)

经线纬线方向

长度

形状

经纬网

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结合图1-2-9,找出什么叫经纬网,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展示图1-2-10,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北京的经纬度。

活动:

制作地球仪

在乒乓球、吹塑纸、橡皮泥、气球等材料中任选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并标出赤道、南极、北极等。

三、布置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课后活动。

四、课堂小结

1.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的半圆形的弧线,叫作经线,又称子午线。

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 °经线和东经160 °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点。

通过表格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小结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1经纬网定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重点】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难点】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16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东半球 >160°西半球 20°~160° 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习活动二学生合作完成课本P10页活动1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如下: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和赤道,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通过在地球仪上描绘经线,找出经线的特点,并学会确定某点的经度。(重点)3.通过观察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穿过的陆地和海洋,知道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原因,学会根据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难点) 【教学模式】一案三环节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一) 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一样吗? (布置活动任务) 让学生转动地球仪,指出地轴、赤道、北极、南极。

2、在地球仪上找到0°经线、180

1.以下四个地球仪组装正确的是( ) 2.下列有关经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线中本初子午线最长 B.因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最短,所以把它作为经度的起点 C.从某点沿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回到原点 D.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 3.关于经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度越大经线越长 B.最大经度是90° C. 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180°经线以东经度为东经 4.下列经线只有一条的是( ) A. 120°经度 B.30°E 经线 C. 180°经线 D.90°经线 5.下列经线位于东半球的是( ) A. 30°E 经线 B. 165°E 经线 C. 30°W 经线 D. 60°W 经线 7.读右图填空: (1)读出A 、B 、C 、D 四点的经度 A. B. C. D. (2)A 、B 、C 、D 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 位于西半球的是 。

【精品】初中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材与学情分析评论 教材共设置两个小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是 p3的组合图,它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线索, 以人类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事例为节点,以漫画、雕塑、照片、地图和文字旁白等形式,勾画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四个阶段,即 “臆想阶段”“推测阶段”“验证阶段”和“卫星探测阶段”。地球的大小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能够体现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现在初中地理又要学习此内容, 学习目标和要求势必要有所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线索. 2.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认知背景,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关系。 3. 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其教学重点应落脚在“过程”上。 【教学难点】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观察自己手上有的球类,对地球形状有初步认识;预习课本内容;多媒体课件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我们的美丽家园评论. 一、地球村的位置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家园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在太空中找到地球呢? 先看活动1:找一找,地球村在哪里? 什么是宇宙?它的范围有多大,宇指的是时间,宙指的是空间,宇宙连在一起就是说,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无边无际,所有的物质都是存在于宇宙中,那我们现在所说的宇宙,只是目前人类探知到的这部分宇宙, 图3在茫茫的宇宙中,要想找出地球村的位置,我们还要认识一下下面这颗星体。 图4:太阳在宇宙中是一颗恒星,可以发光发热,为我们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图5:由于太阳具有很大的体积和质量,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周边质量小的行星以及其它的一些级别更低的星体围绕它进行公转。这些星体相互吸引,绕转就行成了太阳系。 图6: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同学们,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教师指示,学生读星体名称) 请学生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小组内部讨论,完成下列2小题) 我们总结出地球位于太阳系,是一个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排在第三位 下面一起口答完成下列题目。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地球村的位置。 那么同学们肯定也观察出了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形状?这些行星是什么形状的?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通过对八大行星的认识,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都是球状的。所以地球它是一个球体。 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见到蓝色是海洋,白色是云,黄色的部分是陆地。根据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创造 了条件。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 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学习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①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与纬线进行对比分析。②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③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①了解学习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图复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图 【课型】复习课 【课程标准】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比例尺三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养成利用图例和注记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的习惯。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本部分知识,但对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建构,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典型习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训练。把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归纳、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一、知识框架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箭头指北;方法是平移指向标: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例1.读上图,回答: ⑴甲、乙、丙图分别按哪种情况判定方向? 点拨:甲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乙图按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丙图按经纬线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甲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乙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丙图A村位于B村的方。 答案:正北东北西北 例2.读某村公路平面图,回答问题。 ⑴公路走向变化是:AB为走向,BC 是走向。 答案:南北西北—东南 ⑵若没有指向标,从A处走到C处应先 向走,到B处后再向方向走。 答案:东南正东 例3.经纬网图有直线型和弧线型,读下列经纬网图, 回答问题。 ⑴甲图中B点位于A点的方向,C点位于A点的方向; D点位于B点的方向,D 点位于C点的方向;D 点位于A点的方向。 ⑵乙图中B点位于A点 的方向,C点位于A 点的方向; D点位于 B点的方向,D点位于 C点的方向; D点位 于A点的方向。 答案:(1)正南正东正东正 南东南(2)正南正东正东正南东南 板图点拨:要判断图中D点位于A点的什么方向,方法是将A点作为参照点,过A点作南北、东西四个基本方向,然后判断D点在A点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弧形经纬网图上的经线和纬线可能是弯曲的,但图上的经线和纬线无论怎么弯曲,经线始终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始终指示东西方向;且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个点,只存在正北或正南的位置关系;在同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纬度的划分,明确纬线的特点、纬度的排列规律。(重点)2.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难点) 3.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纬度的排列规律;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学会判读经纬网。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法。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地球仪、双面胶、红黄蓝色纸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手持地球仪)上 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 模型是什么?还学习了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点 有哪些?线有哪些?我 们已经学习了经线,何 谓经线?它有哪些特 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纬线。(教师在学生回 答后,要及时的在地球 仪上指出相关内容。) 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并认真观看教 师在地球仪上演示,加深印象。 地球仪 南北极点 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 形的弧线。 特点是形状是圆;长度不等;指示 南北方向。 以地球仪为 载体复习提 问,意在培 养学生的图 文转换能力 和空间想象 能力。进而 自然过渡到 纬线的学 习。 学 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 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 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 学习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 ;(2)完成助学上“学习 程”; (3)标记疑难问题。 一、纬线特点 提问:1、经线的特点是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 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 标记,以待解决。 学生回答:形状、长度、指示 方向、位置关系四个方面。 活动1:观察地球仪,学生分 经线和经度 这部分知识 已经学完, 在此基础上 学习纬线和 纬度对学生 来说,是 “跳一跳, 够得着”的 知识,所以 并不困难。 学生利 用学习经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知识点及习题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知识点及习题商务星球版 知识点 .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

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后练习题 .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 A.赤道 B.地球公转轴 c.极点D.经线和纬线 2.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word完整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上册质量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月食现象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伏 2.仔细判读右边经纬网图,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小 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3.右图中外国小男孩居住地 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列四幅图是济宁市的韩庚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绘制的一幅正午日照图(分别选取不同季节的某一天测得),他忘了哪一幅是暑假期间绘制的,请你帮他找出( ) A. B. C. D. 5.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45°55° 40°60° 55°56° 45°48° 45° 40° 45° 15° 55° 20° 46° 16° A B C D 6.大小相同的三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济宁市地图,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济宁市地图 D.三张一样 7.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浙江省政区图 B.北京市政区图 C.山东省政区图 D.甘肃省政区图

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商务星球版

天气

蓝色表示海洋 绿色表示陆地 (2)作用 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等信息。 常用天气符号 类型一:阴晴变化、降水类型 出示天气符号图片。 抢答:说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含义。 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晴转多云 阴转雷阵雨 类型二:风向、风级 风向----风的来向 风力----风的强弱 出示:风标示意图,学习风向、风速 如果是5级风如何表示? 如果是10级风具体如何表示? 在书中找到 学生观看图 片、识记 抢答 思考、交流 理解风向和风 级 动手画 培养学生快速记 忆 考察学生记忆情 况,也活跃的课 堂气氛。 用图片的形式学 习,形象直观 解释风标示意 图,为看图识天 气做准备 动手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如果没有风向标,我们能用什么方 法观测风向? 1.看炊烟,棋子,树枝,草。 2.看云的飘向,探空气球 3.看水面的波纹 4.看海鸥起飞。海鸥总是迎风起飞 培养学生野外生 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某一天的卫星云图上,广州地区全是灰白 色,表示广州地区的天气是(C) A. 晴天 B. 霜冻 C. 雨天 D. 大 雾 2.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该年以来最大 的暴雨,下列能表示这种天气的符号是(C) 3.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B)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4.“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 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B) A.农业生产 B.人们生活 C.交通 D. 旅游 5.下列关于的卫星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绿色表示云区 B.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海洋 D.颜色越白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6.下列表示天气状况正确的是(A) 学生完成巩固本节所学内 容。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2地球仪和经纬网 同步练习

2019-2019学年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地 球仪和经纬网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经度和纬度的递变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 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 B. 18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 C. 纬度越大,离赤道越近 D.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2.下列关于纬线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 B.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数值逐渐减少 C.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3.如图为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4.读图,根据图中纬度和经度位置判断,甲地位于() A. 东半球、北半球 B. 东半球、南半球 C. 西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5.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所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朝向南方,应选择建在() A. 北极点 B. 南极点 C. 赤道 D. 本初子午线 6.地球仪上,下列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A. 中、低纬度分界线 B. 东、西半球分界线 C. 南回归线 D. 北极圈 7.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 A. 正好相等 B. 0°经线较长 C. 0°纬线较长 D. 0°纬线的长度大约是0°经线的两倍 8.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 A. 0°,180° B. 20°W,160°E C. 20°E,160°W D. 40°E,140°W 9.地球上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这点的地理坐标是() A. 160°E,0° B. 20°W,23.5°S C. 160°E,66.5°N D. 20°W,0° 10.不同纬度的地方,纬线长度是不同的,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A. 10°S纬线 B. 30°N纬线 C. 15°S纬线 D. 0°纬线 11.读图,丙地位于( ) A. 东半球、北半球 B. 西半球、北半球 C. 东半球、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完整)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推荐文档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 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 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 从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或圆点,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 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自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减小的是南纬。东E;西W。自东向西增大的是 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 线。 8.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 9.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 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10.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 高纬度。 11.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 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经纬网定位

第3课时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重点】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难点】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19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东半球 >160°西半球 20°~160°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 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商务星球版精.doc

七年级 , 地理 , 上册 , 知识点 , 归纳 , 全题 , 商务 ,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地球 1、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 1)麦哲伦环球航行;(2)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 3)月食现象;(4)地球的卫星照片;(5)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3、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指示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特点 相互平行; 相交于南北极点;

4、低纬度:纬度 0°~ 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N)在北半球,南纬(S) 在南半球, 赤道( 0°纬线)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划分界线。 6、东西半球的判断: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划分界限;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小于 20°W、160°E ——东半球; 大于 20°W、160°E ——西半球。 7、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加的为北纬(N),向南增加的为南纬(S); 向东增加的为东经(E),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第三课第四课.地球的运动 9、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定义 方向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 绕地轴旋转 自西向东约 1 天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 绕太阳旋转 自西向东 约1 年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 ( 2)简单的时差计算。 ①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北京在东八区)② 经度每相差 15°,时间相差 1 小时。 ③时间计算“东早西晚” ( 3)地球的公转(4)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示意图: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日期 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 北回归线 6 月 22 日 昼长夜短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商务星球版教案

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二) 纬线和经纬网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什么是经纬网。 2、学会利用简单的经纬网定位 3、了解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4、区别纬线和经线,掌握纬线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阅读简单经纬网图的一般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经纬网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管是巧合还是冥冥注定,北纬30线都是一条能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的地带……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度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那么什么是纬线呢?它和经线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内容。 板书:纬线和经纬网 二、 比较学习,探究新知 板书:一、纬线和纬度。 观察这两幅图,这一条条的圆圈是什么呢?它们和赤道有什么关系呢? 生:纬线 师:那么能不能告诉我它的定义是什么吗? 生:在地球仪上,我们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称为纬线。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咱们上节课对经线和经度的学习总结出关于纬线的知识点。纬线 N

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完成表格 师:(老师讲授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南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N ),以南为南纬(S ) 纬度的写法:先数字后N/S ,0°只有一条,不能标南北纬。) 同学们观察一下纬度的变化。看一下有什么规律没有? 师:咱们课本上介绍了一个新概念,叫高中低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范围。 0° 30 ° 30° 60° 60° 90° 90°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根据学科的特点,现将本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 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 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初 一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可塑性强,;有的表 现随便,有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课走神、作 业潦草等。教师要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及时引导,发现闪光 点,评出学生的自信。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地球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 球。本章教学重点是: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 布规律;2南北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4 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意义,5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意义,6五带的划 分, 第二章地图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三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读图、用图、绘图,提高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本章教学重点是:1、地图三要素、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2、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3、熟知常见的图例符号,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常见的五种地形,4、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5、学会运用地图查找信息, 第三章海洋及陆地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二部分。“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本章教学重点是: 1、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知道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第四章天气及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