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8年、1959年本所先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上海微系统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部委省市级奖励330余项。本所于5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并成功解决了包头高含氟铁矿的冶炼和稀土元素回收问题;60年代初研制成功用于浓缩铀235的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该项目负责人吴自良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臣之一于1995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60年代以后,本所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超纯金属和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基地和发展了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工业实用PN结隔离集成电路、ECL高速电路、国内第一块8位、16位微处理器等微电子器件,80年代中期利用微电子技术基础开展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SOI材料的研究,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开展了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5月,上海微系统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经对科技活动目标进一步凝炼,确定将本所建成一个以集成微系统为核心科技活动方向的、基础技术力量雄厚的、富有持续创新活力的、开放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所。本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方向,

利用本所在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的积累和微电子工艺技术平台为支持,以“无线传感微系统网、微系统技术平台、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几个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系统带器件、器件带材料,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研究,开展低轨通信小卫星及星座系统、集成微光机电系统、无线信息微系统、半导体微结构材料与器件、太赫兹物理与器件、纳电子材料与器件、SOI材料与器件、新型、高效微能源系统等研究活动。目前全所共有5个研究室: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功能薄膜工程研发中心纳米技术实验室、微系统信息网研发中心、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室;3个与地方共建的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中科院嘉兴中心微系统所分中心。上海微系统所拥有硅MEMS加工和封装,化合物半导体材料MBE生长和半导体器件研制,微系统网络设计、测试等技术平台,以及微系统、微结构器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的研究设备和研究能力。

全所现共有职工451名,其中科研和技术人员281名,3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副研究员99名。此外,全所共有318名在读研究生,47名博士后及客座研究人员。全所职工正为把我所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而不懈努力。

上海微系统所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联系。1978年以来,已有二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来我所访问,同时,本所许多科研人员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并与国外多个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8年、1959年本所先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上海微系统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部委省市级奖励330余项。本所于5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并成功解决了包头高含氟铁矿的冶炼和稀土元素回收问题;60年代初研制成功用于浓缩铀235的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该项目负责人吴自良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臣之一于1995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60年代以后,本所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超纯金属和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基地和发展了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工业实用PN结隔离集成电路、ECL高速电路、国内第一块8位、16位微处理器等微电子器件,80年代中期利用微电子技术基础开展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SOI材料的研究,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开展了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5月,上海微系统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经对科技活动目标进一步凝炼,确定将本所建成一个以集成微系统为核心科技活动方向的、基础技术力量雄厚的、富有持续创新活力的、开放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所。本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方向,

全国研究所代码 (标准)

研究所代码 代码研究所 80005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0009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80010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80012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80014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80017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8001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8001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80020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80021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80023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80024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026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80027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80028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8003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80033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80035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80036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8003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800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0039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8004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8004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8004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80043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80045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80046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80053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8005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8005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8005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006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006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总昰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 北京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遥感卫星地面站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南京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材料科学领域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领域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 超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材料研究所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 凝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 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讨论下全国高校的无机非金属方向 这些天一直在看全国许多高校的无机非专业,也总结了一些,所以罗列一下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补充。 大致感觉是搞材料的大都是金属,高分子。如果不把纳米纳入无机非的话那真正搞无机非的就很少了。 (以下只是个人意见,如有异议的可以发帖讨论) 无机非国内最牛的当然还是工科大佬清华大学,拥有国家陶瓷粉体实验室,还有一批长期从事无机非的老师,所以实力不用多讲,今年虽然只有315分但是真的想拿到全额恐怕还是要不低的分,而且老板们眼光比较高,所以和我一样是小学校的还是攻博再去吧。 上硅所是中科院专业搞无机非的,在无机非方面建树颇多,人造晶体更是世界领先,那边虽然人少但是都是无机非的精英,老板的实力自然不在话下,手里的项目也是多的很,考分自然也是高的吓人,毕竟待遇很好(据说硕士的补助就有1000一个月)。所以许多名校的学生都趋之若鹜啊。 天津大学:虽然天大的金属很强大,但是他的无机非也是很牛逼的。 中科大:严谨!这个学校的符号,他们的材料物理与化学考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这个课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主要搞的是膜分离、电池、碳纳米和敏感陶瓷。今年好像是325。但复试肯定很有难度。 武汉理工:无机材料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前叫做武汉建筑工程学院所以他们的最强的还是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等一些建筑材料。复合光电生物材料也很有实力。 浙大: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听说他们的无机非也很强,希望有那边的研友可以补充一下。

中国科学院分院机构

中国科学院分院机构(全部) 北京分院(京区党委)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 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 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 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 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 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 生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 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

导师简介-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导师简介: 张苗,女,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唯一的SOI产业化基地-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的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优秀奖、院长优秀奖等,其中一名博士生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200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作者简介: 张波,男,博士研究生,2007年考入上海微系统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变材料与器件。 应变自如,释放由心 记恩师张苗研究员求学20多年来,总希望遇到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好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专业的知识,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很庆幸的是,在我作为学生的最后阶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了影响我一生至深的好导师—张苗研究员。 张老师的研究领域为高端硅基衬底材料与应变材料,这是国际半导体领域的前沿课题。从见到张老师的第一面开始,她治学严谨的科研风格、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独有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张应变”之于科研思维 科学需要想象,科学更是创造;科学精神离不开理性、怀疑和实验。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应变材料的研究,从一开始,她便要求我瞄准国际前沿热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以“张应变”的方式去探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在张老师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在研究应变材料的同时,开展了应变材料相关器件方面的研究,不但加深了对应变材料本身的理解,还为进一步验证材料的性能奠定了基础。其实,张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就具有极为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科沪微所资财字〔2014〕44号)

科沪微所资财字〔2014〕44 号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 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机关各部门、各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4年5月5日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 公务出差审批表 2. 差旅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标准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14年5月9日 - 1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 (2014年5月5日所长办公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所的国内差旅费管理,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31号),结合我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差旅费是指工作人员临时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公务出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二条各职能部门和研究室应当认真遵守和严格执行我公务出差审批制度,填写《公务出差审批表》(附件1)。出差必须按规定报经相关领导批准,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严格差旅费预算管理,控制差旅费支出规模;严禁无实质内容、无明确公务目的的差旅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严禁异地部门间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 第二章城市间交通费 第三条城市间交通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出差乘坐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所发生的费用。 第四条出差人员应当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乘坐交通- 2 -

工具的等级见下表: 院士、所领导按国家和中科院相关规定执行,处长、室主任按职称或职级执行,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 第五条到出差目的地有多种交通工具可选择时,出差人员在不影响公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选乘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 第六条乘坐飞机的,民航发展基金、燃油附加费可以凭据报销。 第七条乘坐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每人次可以购买交通意外保险一份。所在单位统一购买交通意外保险的,不再重复购买。 第三章住宿费 第八条住宿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期间入住宾馆(包括饭店、招待所,下同)发生的房租费用。 - 3 -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在 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这些机构在推动科技 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 广阔的舞台。当时,国内的研发机构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主,但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机构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内开始探索建 立新型研发机构,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 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这些机 构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人才,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得到了更 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2000年,我国启动了“千人计划”,引进了一大 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这些 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我国人工 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究所成功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推动了上海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然而,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机构之间 的合作和协同创新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科技创新平 台和联合实验室,但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资源 共享和技术交流。其次,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还存在 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引进,但由于竞争 激烈和待遇不尽人意,一些高层次人才仍然选择去国外发展。此外, 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与 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 的发展历程。这些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 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 步加强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水平,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光芯片

中国光芯片 光芯片(optical chip)是利用光束代表数码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微型电子器件。与传统的电子芯片相比,光芯片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功耗。中国作为一个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发展较快的国家,在光芯片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中国光芯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旋转调制器光芯片的制作。随着光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中国的光芯片研究与制造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目前,中国在光芯片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201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功制作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芯片,尺寸仅为0.8毫米×0.8毫米。该光芯片采用了全新的微环谐波振荡器结构,具有极高的频率稳定性和低能耗特性。此外,中国的某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硅基光电子芯片、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芯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中国光芯片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完善。中国政府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光电子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此外,中国的光电子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具备了从材料研发、器件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能力。这为中国光芯片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然而,中国的光芯片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一方面,光芯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精密度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光芯片的应用市场相对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通信、数据中心和传感等领域,这对光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制约。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光芯片研究人员和企业正在努力推进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创新。他们不仅致力于提高光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还探索了新的光芯片制作材料和工艺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光芯片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开拓和推广力度,积极拓宽光芯片的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光芯片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产业链的完善,中国的光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的光芯片产业有望在全球光电子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电子信息专业考研复试面试问题整理附面试技巧自我介绍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考 研复试 电子信息专业面试问题整理 含通用面试问题、专业类面试问题、英文提问的面试问题,附面试技巧自我介绍请注意,这些问题只是可能的示例,并不保证会在实际面试中出现。 一、通用面试问题: 1. 自我介绍: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包括你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 2.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你为什么选择报考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专业? 3. 研究生计划:你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什么想法? 4. 本科期间的学习情况:你在本科期间学过哪些课程?对哪些课程特别感兴趣? 5. 团队协作能力:请描述一个你在团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以及你如何与队友合作完成任务? 6. 问题解决能力:请描述一个你在面对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措施的情况,以及你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如何? 7. 职业规划: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 8. 自我评价:请描述一下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9. 如何处理压力:你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10. 对该专业的理解:请谈一谈你对该专业的理解,包括目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趋势以及该专业的应用领域等。 二、专业类面试问题: 1. 信号处理基础知识:请解释一下什么是傅里叶变换和其应用场景。 2. 电子技术基础:请描述一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电子技术中的作用。 3. 数字信号处理: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4. 系统设计:请描述一下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电路,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

5. 计算机网络基础:请解释一下什么是TCP/IP协议栈以及它的作用。 6. 嵌入式系统:请描述一下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7. 通信原理:请解释一下什么是调制解调以及它的作用。 8. 软件工程基础:请描述一下面向对象编程(OOP)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优势。 9. 数字信号处理应用:请举例说明数字信号处理在音频和视频处理中的应用。 10. 系统架构设计:请描述一下你曾经设计过的一个系统架构以及你的设计思路。 三、英文提问的面试问题: 1.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in English, including you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interests? 2.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Why This Major):Why did you choose to pursue a degre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3.研究兴趣(Research Interests):What is your research interest? Please discuss a specific project or area of interest that you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4. 研究计划(Research Plan):What is your plan fo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Do you have any specific research ideas or topics that you hope to explore? 5. 对该专业的理解(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Please discus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future trends, and application areas. 考研复试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1、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老师们给予我这次复试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向您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2、个人简介 我叫职场密码AI智能简历,今年22岁,来自XX省的一个小城市。我在本科期间就读于XX大学XX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我曾获得过XX奖学金、XX比赛一等奖等荣誉,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3、学业相关经历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2014年7月,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暨分类改革,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为院内首批五个试点创新研究院之一,同年10月经中科院党组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17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同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6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0%,平均年龄31岁,半数员工有完整型号研制经验。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拥有27000余平方米工作面积,包括质量特性试验区、力学试验区、空间环境试验区和卫星总装厂房,装备多种现代化试验设备,具备研制通信、遥感、导航、微纳和科学试验等多种类型卫星的能力;2019年10月12日正式启用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厂房面积共36000余方米,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创新研究院作为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已成功发射包括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太极一号卫星等51颗卫星,成功率达到100%,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军民卫星领域的方面军。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坚持'三个面向',分别设立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新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卫星三个总体部和卫星电子技术、卫星控制技术、卫星力热技术、卫星软件技术四个研究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导航卫

【母校故事】上海科技大学与曾经存在过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侬搞得清爽伐?

【母校故事】上海科技大学与曾经存在过的上海科学技术大 学,侬搞得清爽伐? 时光倒流 历史回放 1959年9月13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上海科技大学或上海科大)正式诞生,经过35年的发展历程,于1994年撤销建制,与上海工业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 2013年9月30日,上海在浦东张江地区又创办了一所新的大学,这就是“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至今只有7年历史。 这两所大学名称相近, 但完全是两所大学, 侬搞得清爽伐? 上海曾经的“科大”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1959年-1994年 在2013年的上海科技大学创办之前,上海曾经有另外一所以“科技”为名的知名高校,这就是创办于1959年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老一辈上海人都知道,位于嘉定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是一所“好学校”,也是上海的老牌重点大学,在上海滩口碑很好。

郭沫若为该校题写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名 1958年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市长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主任刘述周等,在上海华山路海格大楼(时为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大楼)开会研究决定,在国家出资、中国科学院负责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时,用上海地方财政、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负责,在上海再创办一所理工结合的新型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1959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该校题写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名,欧阳路221号作为学校的临时校址,校舍暂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共用。1960年9月,学校从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