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中微量血液的医学检验方法,主要用于诊断尿路疾病和肾脏疾病。本文将介绍尿隐血试验的定义、原理和常见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1

一、定义

尿隐血试验是指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检测尿中微量血液的存在与否,从而协助诊断尿路疾病和肾脏疾病。尿隐血试验一般分为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

二、原理

尿隐血试验的原理是基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在尿中,血红蛋白会被分解为血红素和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与试剂发生反应,形成可见的颜色变化。

三、常见方法

1. 定性试验

定性试验通常使用试纸进行检测。试纸中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抗体”的试剂,当尿中存在血红蛋白时,试剂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颜色带。常见的定性试验方法包括尿隐血试纸法、尿隐血

免疫测定法等。

2. 定量试验

定量试验是通过测量尿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来确定尿隐血的程度。常见的定量试验方法包括尿隐血比色法、尿隐血测定法等。

四、注意事项

在进行尿隐血试验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服用药物、饮食等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2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血液的试验,通常用于诊断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在尿隐血试验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来确定是否存在隐血。如果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则表明可能存在肾脏或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

尿隐血试验通常采用尿常规检查和尿畸形红细胞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尿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且尿畸形红细胞大于 85% 以上,通常表明存在肾小球疾病,需要进行积极的保肾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泌尿道结核等,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泌尿系彩超、泌尿系 CT、结核抗体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尿隐血试验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全新方法。传统方法包括还原酚酞法、联苯胺法、邻甲苯胺法、无色孔雀绿法、愈创木酯法、匹拉米洞法等。全新方法包括四甲基联苯胺法,该方法采用家用型便隐血检测试纸,结果显示快、清晰,结果可以半定量,且特异性强,不受饮食影响,假阳性率低。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3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血液的试验,通常用于诊断尿路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在尿隐血试验中,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从而可以确定尿液中是否存在隐血。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尿路疾病,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尿隐血试验有多种方法,包括传统的湿化学法和干化学法,以及最新的免疫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4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血液的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该测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来确定是否存在隐血,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在肾脏受损或泌尿道出血时,会从肾脏或泌尿道中泄漏出来,进入尿液中。

尿隐血试验通常采用化学反应法,通过检测尿液中血红蛋白与试剂的反应来确定隐血的存在。常用的试剂包括氢氧化钠、硫酸铁、邻联甲苯胺等。测试结果通常以“阳性”或“阴性”表示,阳性结果表示尿液中存在隐血,阴性结果则表示不存在隐血。

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如果测试结果为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5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血液的方法,主要用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在尿隐血试验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指标,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隐血。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存在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尿隐血试验通常采用尿常规检查和尿畸形红细胞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肾小球疾病,尿隐血阳性且尿畸形红细胞大于 85% 以上,需要进行积极的保肾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泌尿系彩超、泌尿系 CT 等,来明确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中微量血液的医学检验方法,主要用于诊断尿路疾病和肾脏疾病。本文将介绍尿隐血试验的定义、原理和常见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1 一、定义 尿隐血试验是指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检测尿中微量血液的存在与否,从而协助诊断尿路疾病和肾脏疾病。尿隐血试验一般分为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 二、原理 尿隐血试验的原理是基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在尿中,血红蛋白会被分解为血红素和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与试剂发生反应,形成可见的颜色变化。 三、常见方法 1. 定性试验 定性试验通常使用试纸进行检测。试纸中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抗体”的试剂,当尿中存在血红蛋白时,试剂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颜色带。常见的定性试验方法包括尿隐血试纸法、尿隐血

免疫测定法等。 2. 定量试验 定量试验是通过测量尿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来确定尿隐血的程度。常见的定量试验方法包括尿隐血比色法、尿隐血测定法等。 四、注意事项 在进行尿隐血试验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服用药物、饮食等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篇2 尿隐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血液的试验,通常用于诊断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在尿隐血试验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来确定是否存在隐血。如果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则表明可能存在肾脏或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 尿隐血试验通常采用尿常规检查和尿畸形红细胞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尿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且尿畸形红细胞大于 85% 以上,通常表明存在肾小球疾病,需要进行积极的保肾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泌尿道结核等,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泌尿系彩超、泌尿系 CT、结核抗体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名词解释 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 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 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 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 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 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 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 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

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 绕成“8”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 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 个,长1-6μm。有助于急性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16.渗出液:炎症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的含大量蛋白质的液 体,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外观多为深红色、血性、脓性。 17.漏出液:非炎症原因导致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外的蛋白含量低的淡黄色浆液性液体。 18.Ret(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 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电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19.潘迪试验:pandy试验,是指脑脊液中的蛋白测定,也称球蛋白定性试验,其原因 是脑脊液在病变时,蛋白质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为球蛋白增加,其原理为脑脊液中球蛋白质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20.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 褐 21.核右移(Shift to right):是指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22.核左移(Shift to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 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 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 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 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 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者。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 象反应。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粒红比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 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 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 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9.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 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记忆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1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12.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时 间,反应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13.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 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延长见于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1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 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 15.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 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成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 16.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 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 17.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18.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 障碍所致。 19.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RBC平均>3个。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WE手打临床小抄团补充整理 3p实验: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 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 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 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 AFP:胚胎期血液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主要由分裂,增殖的肝细胞产生,位于A与α之间,诊断肝癌的标志。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肝内活性较血清中高100倍,最敏感的肝功检测指标之一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 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也可检出。 BT:出血时间。将皮肤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有关,其次是血管壁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 BUN: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目前临床上多测定尿素氮,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Cabot环:红细胞中出现的紫药色呈圆形或8字型细线状,可见于溶血性贫血等。 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清除出去。 CEA:存在于死人瘤组织中的一种胎儿性蛋白,在消化器官癌症时它随病程的进展而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用于判断肿瘤的诊断预后复发。 CH2O:每分钟尿量与尿渗量的差值,能精确地定量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 CO2-CP:以温度0度气压760mmHg条件下每100ml 血浆中碳氢钠所含二氧化碳的毫升数。 Coombs实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说明病人红细胞表面上包被有不完全抗体;间接Coombs试验阳性说明病人血清中存在着不完全抗体。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onnan平衡:为维持血浆与脑脊液渗透压平衡,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较血中高,在结脑、化脑时,CSF 中氯化物含量会降低。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时,纤溶酶降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产物,它的增高反映了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ESR: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是一种核心蛋白,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含量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在HBV繁殖时生成,阳性表明血液中有大量HBV,病人有传染性的指标,预测病性的指标。 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肝中有HBV并复制,处于感染状态,若肝功正常仅其阳性,携带者或肝功恢复正常而共亲转阴。 HDW: 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位于成熟红细胞或细红细胞胞浆中,可1或多个,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也可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LP-X:在胆汁淤滞,阻窒性黄疸时出现在血中的异常脂蛋白,主要用于诊断肝外梗阻。 MPV: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蛋白。 PA:电泳图中位于A前方,由肝脏合成的半衰期很短的蛋白,可早期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Pandy’s试验:蛋白定性试验,CSF中的球蛋白能与碳酸结合生成可溶性的蛋白盐沉淀,正常为阴性,阳性见于CHS炎症,脑肿瘤,出血,椎管内梗阻。PCV(HCT):将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测得红细胞占有全血体积的百分比,与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有关,用于诊断贫血,判断程度。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离子和第III因子,测定其时间,是外源性凝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RDW:血小板分布宽度,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表示。R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正常人的RPI为2。 Tamm-Horsfall protein:是尿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由亨利氏伴升枝粗段以及远曲小管近端的上皮细胞分泌,对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 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 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tumor marker:在肝细胞肝癌时,由于肝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出一些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对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β-γ桥:在肝硬化时,白蛋白减少,αβ下降,γ球蛋白明显上升,以快γ球蛋白为主,以至于与β球蛋白区连在一起形成特征的桥。 靶形红细胞:此细胞的中央的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 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似射击之靶标。 白陶土样便:胆汁减少缺如以致粪胆原相应减少所致, 见于阻塞性黄疸。 白细胞反应性增多:由于感染、应激反应等原因导致的 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主要是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 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白血病: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 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病。 柏油样便:呈暗褐色,富有金属光泽,因上消化道出 血所致,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本-周氏蛋白尿:又称凝溶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 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蛋白质在 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 度升到90℃~100℃时可再溶解,温度下降至56℃左右 时,蛋白又凝固。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肝病毒,常以C100和 HCV-RV A诊断。 补体: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 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 与免疫病理反应。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 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的英文简称。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 成素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 进红细胞生成。服用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患肾病贫血 的病人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 比)。 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 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 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 [HCO3-]降低, 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胆红素,外观呈深黄色,振 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 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 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 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 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 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蛋白尿:当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 150mg/24h称为蛋白尿。 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 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非红系细胞(NEC):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 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 非结合胆红素(UCB):游离的胆红素在血流中与ALB 结合形成的复合体。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时。可使不同分 子量的蛋白质非选择性的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其中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IgM也大量滤出。 肥达氏反应:WR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液为抗 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感染免疫检测: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 生虫等)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 的免疫产物,后者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当中,这些产 物可利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免疫荧 光和放射免疫法等免疫学手段进行检测,从而辅助疾 病的诊断和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之间的比值来反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组获得性的、 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病态造血)、造血干细胞克隆性 疾病。这种异常的干细胞克隆以高凋亡及失调低效的 方式分化成熟,导致终末血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及形 态异常,这一克隆最终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 急性白血病。 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 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 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 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或更多 叶的细胞百分率超过3%者,称核右移。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比增高 (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化 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急性中毒。 红细胞渗透性试验: 就是测定红细胞对低于 0.9%NaCl溶液的耐受能力。耐受力高者,红细胞不易 破裂,即脆性低。反之,耐受力低者,红细胞易于破 裂,即脆性高。 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 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 形、新月形等。 环状铁粒幼细胞: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并 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 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 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 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骨骼肌的结构蛋 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细丝中,即肌钙蛋白T,肌钙蛋 白C和肌钙蛋白I,均由不同基因所编码。 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浆膜腔, 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 液。 结合胆汁酸: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 合,生成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 牛磺鹅脱氧胆酸等,称结合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形 式,在肠道细菌作用下,水解脱去甘氨酸或牛磺酸而 成游离的胆汁酸。 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 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核酸呈双链DNA,能 使感染的细胞变大,故称巨细胞病毒。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VB12及叶酸缺乏使DNA合成 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抗核抗体(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脱氧核糖核蛋 白(DNP)、DNA、和可提取的核抗原(ENA)等]的 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抗链球菌溶血素O: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 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球菌 溶血素O。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葡萄糖(FBG)增高而又未达到诊 断DM标准。 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 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 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 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失血等。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 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 或关节液内。 粒红比例(G/E):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 的百分数即粒红比例。一般在2-4:1 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1.5x10(9)/L为粒细 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5x10(9)/L为粒细 胞缺乏症 镰形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 病) 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2)毛细血管内液体静脉压升高(3) 淋巴管阻塞 米泔样便:粪便白色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粘凌片块, 量大,见于霍乱病人。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 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 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 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 血液中FⅫ被内皮下胶原激活为FⅫa ;少量FⅫa与高 分子量激肽原(HMWK)结合,使激肽释放酶原(PK)转 变为激肽释放酶(K),K与HMWK可迅速反馈激活大 量FⅫ,FⅫa则激活FⅪ,FⅪa与Ca2+激活FⅨ,FⅨa 与Ca2+、FⅧa、PF3 共同形成复合物,使FX激活为 FXa。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 暂时升高的血糖,因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可降至空 腹水平,此现象称耐糖现象。 耐糖异常: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 血糖急剧升高,经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或血糖升高 虽不明显,但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该现象 称耐糖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脑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存在于脑室和蛛网 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 面。 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 刺激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 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 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 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尿沉渣检查: 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 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对泌尿系疾 病的诊断、定位、鉴别诊断、预后具重要意义。 尿胆原(urobilinogen):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排入肠 道转化为尿胆原,正常人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 性。 尿渗量:肾脏排泄尿液内全部溶质微粒的数量,能较 准确的反映肾脏深缩功能。 凝血酶时间(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 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 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离体静脉血发生凝 固所需要的时间,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浓缩稀释实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 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 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脓性渗出液:黄色、混浊,含大量中性粒细胞,涂片 或细菌培养可发现病原体,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结 核杆菌感染。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 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 为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 <110g/L,即可以为贫血。 缺铁性贫血:体内贮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而引起的贫血。 溶血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 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 引起的一组贫血。 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称为肉眼血尿。 乳糜尿: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 入血而逆流进入尿液所致,外观呈乳白色,见于丝虫 病,淋巴管受阻等。 乳糜性渗出液:呈乳白色混浊,多因胸导管或大乳糜 管阻塞,破裂或受压所致,见于纵膈肿瘤,淋巴结核, 丝虫感染所致的胸腹积液。 肾清除率:双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 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 肾糖阈:可视为肾单位重吸收功能达到饱和时的血糖 浓度。 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 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等 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经肾 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 收功能障碍肾阈降低所致。 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遗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 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 医学临床活动。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 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 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 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色,是一种刚 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细胞。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Wright染色血素片中,胞浆内可 见于散在的大小和数量可一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 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 生长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 胞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束壁试验: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毛细血管抵抗力 试验(CRT):CRT是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 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 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臂的完整性及脆性。 痰液: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所产生的分泌物。正常 人痰液很少,呈清晰水样。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合成后用其β链末 端氨基酸与葡萄糖类进行缩合反应形成酮氨化合物, 其中HbA1c 含量最高,是最常检测的部分。 同工酶(isoenzyme):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 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 异构酶。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三者是 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透明管型:主要是由TH糖蛋白构成,但尚有少量白 蛋白及氧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 状体,较细,两端较钝,偶尔有少量颗粒。 退行性核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 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 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 酸等嗜碱性物质。 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细细胞性贫血病人 治疗前,RETI仅轻度增高,治疗后逐渐下降,而红细 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的现象,可作为贫血治疗的 疗效判断指标。 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 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 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 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 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这 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 判断疗效的指标。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 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 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 值。 细胞免疫标记(表型)检测:它是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 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浆存在的特异性抗 原进行检测。 细胞内铁:幼红细胞胞质的线粒体中也含有含铁血黄 素。 细胞外铁:人体内的总铁有一定量以铁蛋白和含铁血 黄素的形式贮存在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 的胞质内(在幼红细胞之外的铁)。 心肌蛋白:主要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 等。 心肌酶:心肌内含有多种酶,当心肌损伤时,它可释 放入血,使血清中相应酶活性增高。 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血浆蛋 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蛋白,尿 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多见于小儿 肾病综合症。 血红蛋白尿: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 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 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血块退缩:血液凝固后,血小板释放出血块回缩酶,使 血块退缩。 血清前清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 运输维生素A。 血清铁:血清铁是与转运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受血 清中的铁,转运蛋白的影响。 血清转铁蛋白:一种能与Fe3+结合的球蛋白,主要 起转运铁的作用。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的总和。 血栓病:血栓类疾病是一组因各种原因使血液在血管 内或心脏中,流动的液体变为凝固的固体,致使血流发 生不同程度受阻后所形成的综合病征。 血栓前状态: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 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 受损或受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凝血蛋白含量增高或被激活;抗凝蛋白的含量减少或 结构异常;纤溶因子含量减低或活性减低,血液黏度 增高和血流减慢的病理状态。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肾小管对葡 萄糖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而出现的糖尿。 血性渗出液:呈不同程度红色,陈旧性出血时可呈暗 褐色,见于胸膜创伤,恶性肿瘤及结核性病变。 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 区组成。 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 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形态变化称为异性淋巴细 胞。 易栓症:指有血栓形成倾向,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两类。 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 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见于溶 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隐血试验:消化道少量出血,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 血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

尿干化学检测

尿干化学检测 唐万富 2011.9. 一、尿液干化学检测仪分类 (一)按测试项目分类 1、8项尿液分析仪 ♦代表仪器有日本或国产的MA-4210型 ♦检测项目:尿蛋白、尿糖、PH、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隐血、尿亚硝酸盐。 2、9项尿液分析仪 ♦代表仪器有德国产的RL-9型 ♦检测项目:尿蛋白、尿糖、PH、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亚硝酸盐、尿隐血、尿白细胞。 3、10项尿液分析仪 ♦代表仪器有德国的MIDITRON型或美国的CLINITEK200型 ♦检测项目:蛋白、糖、PH、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亚硝酸盐、尿红细胞、白细胞、尿比密 4、11项尿分析仪(多用) ♦代表仪器有美国的CLINITEK500型、长春迪瑞、韩国盈东、unitest ♦检测项目:蛋白、糖、PH、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亚硝酸盐、尿隐血、白细胞、比密、维生素C; (二)按自动化分类 ♦半自动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的MIDITRON型、美国的CLINITEK200型♦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的SUPERTRON型、美国的CLINTEK AT-LAS 型、长春迪瑞、韩国盈东、unitest 二、尿液分析仪原理 ♦尿液分析仪的测试原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试剂带原理 ♦多联试剂带是将多种项目的试剂块集成在一个试剂带,使用多联试剂带,浸入一次尿液可同时测定多个项目。图为德国宝灵曼公司的COMBUR TEST试剂带。它采用了多层模结构; ♦尼龙膜: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 ♦绒制层:包括碘酸盐层和试剂层: •碘酸盐层:可以破坏维生素C等干扰物质, •试剂层:含有试剂成分,主要与尿液中测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吸水层:可使尿液均匀快速的浸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邻的反应区; ♦塑料底层:作支持体。 ◆试剂带中还有另一个垫-“补偿区”,作为尿液本底颜色,以对有色尿及仪器变化等产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3)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3)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71.ACD保存液:由枸橼酸-枸橼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 72.CPD保存液:由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 73.全血输注:指血液全部成分的输注,包括血细胞,血浆,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分为两种新鲜全血和保存全血 74.成分输血: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分别制成纯度高或 浓度高的制剂,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患者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 75.自体输血:指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以满足患者自身手术或将来应急情况用血需要 76.冷沉淀物:因冷却而沉淀的物质,是由新鲜冷冻血浆于4℃融化后,通过分离获得的低温下不溶解的血浆蛋白成分 77.输血反应:指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剂后即引起患者任何意外反应,称为即刻反应;有些反应在输血后10-120天才出现症状,称为迟发反应 78.输血传播性疾病:指供体的传染病原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可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剂进入受血者体内引起的疾病 79.窗口期:指病毒感染后病毒出现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 80.尿液:是人体日生成与排泄量最多的液体,其生成和排泄依赖于泌尿系统正常的结构与完善的功能,受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系统的有机调节,同时还受全身其他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 81.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大分子量蛋白质不能滤出外,血浆中的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都能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称~ 82.阈值:重吸收的最高浓度范围

83.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84.肾糖阈: 是指肾小管能够完全重吸收原尿中葡萄糖所允许的血糖含量的最大值,其范围为了160~180mg/dL.不同的人肾糖阈的值有所不同. 85.尿量:是指一定时间排出的尿量,主要取决于受检者的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稀释功能,还受饮食习惯、环境、排汗量、年龄、精神因素等影响 86.血尿:指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因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浑浊,甚至混有凝血块 87.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88.镜下血尿::若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尿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均见三个及以上红细胞 89.肉眼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90.尿比密SG: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的纯水重量之比.它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能力,尿比密的高低因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的含量与溶解度而异,与尿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受年龄、饮食和尿量影响 91.尿液渗透浓度:简称尿渗量,指经肾排泄到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它反映溶质和水的排泄速度,用质量毫渗摩尔浓度或体积毫渗摩尔浓度表示 92.渗透活性物质:能自由通过生物半透膜的物质;质量或体积是指溶剂而言,分别用Kg或L表示,在尿液中,溶剂就是水 93.冰点:指溶液处于固态和液态临界状态时的温度 94.蛋白尿:蛋白质浓度超过150mg/24h或100mg/L,蛋白质定性实验成阳性的尿液 95.功能性蛋白尿:指由于发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导致的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呈一过性,蛋白定性在“+”以下 96.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受试者在卧床休息时蛋白定性阴性;而站立活动时因脊柱前突对肾的压迫,则出现蛋白尿,但没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 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 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 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 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 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 (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 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 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 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 测量获得。 6.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映生理状态下的红细胞体积大小。 7.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 10.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0μm 11.巨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5μm 12.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份血涂片上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13.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14.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减小甚至消失 15.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体积稍大,灰蓝色,活体染色为网织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浆内见到散在、大小数量不一的深蓝色颗 粒。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一)

尿隐血试验名词解释(一) 尿隐血试验 1. 尿隐血试验 •定义:尿隐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来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从而判断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 的血尿。 2. 红细胞 •定义: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3. 血尿 •定义:血尿是指尿液中出现异常的红色或橙色,通常由于尿液中存在血液引起。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尿路感染、肾炎等)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肿瘤等)的症状之一。 4. 泌尿系统疾病 •定义: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肾脏、尿路、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疾病。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肾炎、尿失 禁等。

•定义:尿液分析是通过检查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糖等,来评估身体健康和检测疾病的一种方法。 6. 尿样采集 •定义:尿样采集是指将患者的尿液样本采集并保存供实验室检测。 常见的尿样采集方法包括早晨第一次排尿、24小时尿液收集等。7. 尿红细胞计数 •定义:尿红细胞计数是指在尿样中计算红细胞数量的方法。正常人尿液中的红细胞数一般很少,但在存在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疾 病引起的血尿时,尿液中的红细胞数会增加。 8. 尿蛋白 •定义:尿蛋白是指尿液中存在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应该很少。尿蛋白的增加可能是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9. 泌尿系统感染 •定义:泌尿系统感染是指泌尿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如尿道、膀胱、肾脏等)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 痛等。

•定义:尿液培养是一种将尿液样本放在培养基上,以培养和鉴定其中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方法。通过尿液培养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11. 肾结石 •定义:肾结石是由尿液中的某些物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在泌尿系统中产生并可以沉积在肾脏或尿路中。肾结石常导致尿路梗阻和血尿等症状。 12. 肾炎 •定义:肾炎是指肾脏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炎可以导致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异常。 13. 血液病 •定义:血液病是指影响血液系统的一类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等。某些血液病也可引起血尿的症状。 通过尿隐血试验,可以对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进行检测,从而评估患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引起血尿的疾病的情况。尿液分析、尿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培养等相关方法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尿液分析仪报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尿液分析仪报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脑化尿液快速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后,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操作简便快速,且丰富了尿常规的内容。但对一些病例,电脑化尿液快速分析仪的报告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因而并不能完全取代标本的沉渣镜检,故有时应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检验报告更为客观,更加精确。作者就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见解,阐述如下。 1 某些疾病如尿路感染,尿生化正常而尿沉渣镜检能发现有病理物质(WBC、RBC、颗粒管型),可见不可完全用10项尿生化以取代尿沉渣镜检,以减少假阴性。 2 由于电脑分析仪是用试带比色片,采用的指示剂只对蛋白质敏感,故该仪器尿蛋白检出率比实际低。对临床上特殊病例,为提高尿蛋白检出阳性率,使用磺基水扬酸或加热醋酸法测定蛋白是必要的。 3 隐血和红细胞不成比例,隐血反应高于镜检RBC,尿呈透明暗红褐色,离心后颜色若不变,结合临床可考虑为血红蛋白尿,提示有溶血现象。血红蛋白由尿中排出,具有诊断价值。 4 隐血试验试纸是用邻甲苯胺制成,对血红蛋白高度灵敏,每0.1毫升尿液中,若有1个RBC的血红蛋白即能测出。无论游离的还是存在于RBC中的血红蛋白,均具有类似过氧化酶作用,此酶使过氧化氢菌香素释放出新生态氧,从而使邻甲苯胺氧化成邻联甲苯胺蓝而成蓝色。由于电脑分析仪过于敏感,故隐血“+”并没意义,需“+”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并且如尿酸盐、磷酸盐结晶亦可引起隐血假阳性,镜检可排除。一些疾病如输血反应、尿道炎、溶血性贫血、尿道结石、高血压、烧伤感染等均可使尿隐血呈阳性。但尿内RBC高至什么程度,仪器仅报告“+++”,故如不借助镜检,无法正确判定血尿严重程度。只作隐血试验而不作镜检,则尿中RBC 会被漏掉。 5 一些药物如维生素C对尿隐血试验有抑制作用,其能竞争性地夺取试剂中过氧化氢的氧,导致假阴性。因而应用这类药物时,隐血试验阴性时要考虑药物的作用。 6 环境与操作因素亦可影响尿隐血,使结果出现假阳性。实验室温度20℃左右为宜,故试剂带从冰箱取出后应在室温中恢复温度后才使用,使其更近似靶值。试剂带浸湿方法亦影响结果,正确的方法是应将试剂带完全浸入尿中 2 s,若尿量少,可用吸管滴加法浸入。受某些触酶影响亦易可出现假阳性,故应与镜检互相参照。 7 尿液分析仪测定尿胆原无阴性,即正常含量以下均报告“±”结果。因而对于疑有完全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不宜仅用本法报告,应改用Ehrlich法测定。 8 尿胆红素测定阳性结果可靠,因该法灵敏度低,但不能排除假阴性,故结果与临床诊断相互矛盾时,应改作Harrisoh法重作,以确定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