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最终版

孔子世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堂讨论总结,师生交流心得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人物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文化常识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思想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论语》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疏,“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做“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做“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几同颀;长,高

(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智慧,聪明

(3)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你的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借鉴

(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意旨

(6)所慎:齐,战,疾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同非;不(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记住

(2)夫子盖少贬焉:减少,降低

(3)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衰败,没落

(4)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借

(5)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指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角落

(6)推此类以绳当世:规范

(7)孔子在位听讼:诉讼,争辩

(8)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助,佐助

(9)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演习,练习

(10)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这里是拜祭的意思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病从者病,莫能兴:困乏,疲劳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担心

(2)固君子固穷:安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固执(广)固自辞于大将军:坚决

(3)盖夫子盖少贬焉:同“盍”,何不(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大概

(4)志丘未得其志也:志趣而志不远矣:志向

(5)故故所居堂弟子内:先前据鲁,亲周,故殷:借鉴,参照

(6)以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在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按照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用,拿后世知丘者以《春秋》:因为(借助)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活用情况。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认为……与众不同,意动用法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制定法度;整治、规范,名词作动词

(3)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为……作序,名词作动词

(4)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使……完备,使动用法

(5)约其文辞而指博:使……简约,使动用法

(6)唯子贡庐于冢上:结庐,名词作动词

(7)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居室,形容词作名词;建庙,名词作动

5.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译文: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世人接受又担心什么。(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译文:是不是我们还没做到对人仁爱?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宾语前置句)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反而走投无路,是由于他好评论别人。(表原因的判断句)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不要求学习新内容。(省略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了诸侯国的弊病。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君子能安于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了。

(3)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译文:好的农夫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获得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顺每个人的心意。

(4)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君子担心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7.名句默写。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孔子)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4)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6)补写出下面出自《论语》的名句。

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yì)》)

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常识识记: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共20篇,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古人读诗,无乐器伴奏为诵,有乐器伴奏为弦歌。

(3)六艺,即六经,指《仪礼》、《乐经》、《尚书》、《诗经》、《周易》、《春秋》。

(4)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称“太牢”,只备羊、猪的称“少牢”。

(5)解释下面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②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泛以形容勤奋读书。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生鲁昌平乡……由是反鲁”),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鲁南宫敬叔……师盖云《文王操》也”),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三部分(“孔子迁于蔡三岁……然后得免”),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重点写了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更表现了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四部分(“孔子之时……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第五部分(“孔子年七十三……然后从政”),写孔子的去世及死后的影响。重点写影响,从去世后弟子的哀悼,孔里和孔庙的形成,到高皇帝、诸侯卿相对孔子的祭祀和崇拜,从民间风俗到政界行为,介绍了孔子死后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第六部分(最后一段),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

1、司马迁赞孔子为“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2、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老师的道德品德学识,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颜回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点拨(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

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

三、补充知识:

(一)、文本素材

1.孔子学琴,深思善悟

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子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艺,再到理解文王的志向,最后直练到演奏时,自觉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著、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很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汗颜。

(应用指南)这则材料可用在“好学”“坚持”“执著”“虚心若谷”等话题中,孔子学琴,如此认真执著,确实让人敬佩,他的好学、乐学、会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从中我们会得到许多的启示,在运用时,可以适当地变换角度。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略)

(二)、时鲜素材

莫言: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三十几岁时就已志得意满,他的作品《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无数奖项。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边的人物,去记录身边的故事。一年年的积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并在2012年一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以后,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成功了而不是忘乎所以,成功了而不是傲视天下,那是莫言做到的。登上高峰以后,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谦虚而踏实;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扬鞭策马,一路长驱,永无止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学案

孔子世家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陬.邑叔梁纥.圩.顶畜.蕃息一乘.车 zōu hé wéi chù shèng 辟.席率.彼旷野孔子语.鲁大.师 bì shuài yù tài 二、阅读《孔子世家》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 (1)故因名 ..曰“丘”云根据或因为;起名字,命名 (2)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繁殖;增长 (3)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相当于“于”,被;被;在;通“返”,返回(4)孔子长九尺有.六寸通“又” (5)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家境贫穷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

准确公平。 三、阅读《孔子世家》第3、4、5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请.与孔子适.周请允许我;到 (2)鲁君与.之一乘车给 (3)窃.仁人之号自谦之词,虚有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通”辨”;危害;揭露 (5)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引出动作对象,不译;逐渐;增加 (6)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用作动词,弹奏;向前,指学新的内容 (7)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反复练习;技艺;增加 (8)丘未得其为人作曲者的风范 (9)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 通“颀”,长,高;仰视的样子 (10)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表示反问,难道

(11)师襄子辟.席再拜 同“避”,离开;拜了两拜, 表示恭敬,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他与齐景公建立联系。 四、阅读《孔子世家》第6、7 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楚救陈,军.于城父 名词做动词,驻扎,驻军 (2)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当权 (3)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就;一起;调派 (4)从者病.,莫.能兴. 疲劳;没有人;起,起身 (5)尔以 ..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认为;懂得 (6)然.,非与.是的;通“欤”,句尾语气词 2、特殊句式 (1)孔子贤者判断句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

孔子世家 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说起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史记·孔子世家》。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此时读书少了以前的学习看故事的情节,多了些边读边想的境界,但因为文学天赋不高吧,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小想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有很神圣的地位。但世界上有没有圣人,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人无完人。但是人类需要神圣,需要一种信仰去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圣人大都是造出来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类自我感觉渺小,但本身人类思维已经足够灵活发达,需要而且有能力制造强大的伪装来自我安慰。起初是一种心理安慰,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信仰,在人们的心里与血液里流淌。在我看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熠熠生辉,指导者我们的人生方向。但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没有被完全的神圣化。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写通史的开山鼻祖,关键是其自成一家,而为后代一直效仿。众所周知,《史记》的体例分类是按照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等,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将人物分到各个项目里,也表示了作者对某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最耐人寻味的要数载诸侯王“世家”类,司马迁列入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两篇,陈胜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成王,这无可厚非,但是司马迁却把连列传都勉强的孔子排入《世家》之列,我们便看出了孔子在当时以及今后的两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读《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出色历史眼光和明锐,同时很庆幸看到他写的这篇孔子传记,完全是从对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描写,和以后上千年的鼓噪和神化的连篇累牍相比,司马迁笔下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司马迁和孔子年代并不久远,大约三百年,而且他亲自去孔子故里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没受后来孔子神圣化的污染,这文章中,司马迁连《论语》都没提及,他最后的评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司马迁的平和心态与后人提起孔子非圣既尊,非贼既犬的复杂心态相距何远。司马迁之后,为一偶像化孔子,和耶稣相近,司马迁笔下为真实孔子,我们不妨当久远的朋友相识。从孔子本身出发,不考虑他的伟大的儒家学说,从他的个人行为来说,来谈谈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孔子的音乐才能常因为推崇其思想而被忽视,他年轻就会多种乐器,吹笛子,吹笙,击磬,弹琴,他不但懂得声乐韵律,还会作词谱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觉得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已认真的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史载“子无一日不歌”,“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在游学中,“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在陈国路上,“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可见其喜爱音乐的程度了。《孔子世家》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礼乐不分家,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对音乐的透彻理解让我们敬佩。《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孔子学弹琴的生动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记载的第二个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家喻户晓: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这里有个误解,人们常理解第一层,孔子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殊不知,《韶乐》是个大型歌舞,作为礼仪,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屈原《离骚》里也提到“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而孔子不知肉味,还包括了第二层的三个月刻苦“学之”。孔子音乐造诣非常之高,他削《诗》三千余篇为三百五篇,并且为每一篇谱曲使之能歌唱,而且曲调都非常之高雅,符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高中生读书笔记800字三篇

高中生读书笔记800字三篇 导读:本文高中生读书笔记8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来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

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的范文孔子世家读后感600字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的范文孔子世家读后感600字【导语】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大了“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 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 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 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 故 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 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 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已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 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 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 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 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 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 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 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 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 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 姑举一例。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

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 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例子多得很,往前,还有对尧以天下相托毫无兴趣的许由,往后,至少到民国,例子多得不是这篇小文装得下的。我是东坡的铁粉,就说说东坡吧。 对于前面孔子的那个问题,颜回说,天下不容,才显现出君子的品格。孔子非常高兴,开玩笑说:“回啊,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来给你做管家吧。”所以判断一个人的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任小燕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 重点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孔子世家 【说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 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 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 【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 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但也有男女私通一说。(3)祷:祈祷,向神求福。(4)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5) 纡(w?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6)古人有名也有 字,且义常相关联。因叔梁纥曾祷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来。仲,排行 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禾)。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史记_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 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 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 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 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 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 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 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 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 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 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译文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子世家赞 《史记》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自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2)不能去云(离开) (3)没则已焉(停止,消失)(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恨)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虽不能至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此之谓失其本心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 附加【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辖(xiá,匣)》。②高山:比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尚斋何平译注 【说明与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

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