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的作用,反之亦然;b.相容性。在一些场合,二者是相互包容的,产出规模的扩张过程包容着经营领域的拓展,扩大事业范围的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大小;范围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结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的是多样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

2.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的区别。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从规模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发展小城镇的政策;(3)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乡村的推力,而不是城市的引力;(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因

从整个城市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1)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2)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3)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看,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和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的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使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4.简述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三种政策类型的特点

(1)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向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限制工业污染的外部性,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由于工业分区制没有为企业提供降低污染的激励因素,只是迫使污染源迁移,因而不能减少污染总量,是一种缺乏效率的权宜之计。 (2)性能分区制:是传统工业分区制的改进。政委每个区设定性能指标,对企业污染设定上限,是一种鼓励消除污染的政策,给无污染企业更多选择生产地点的机会。性能分区制允许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使用,高密度住宅区也可以与低密度住宅区相邻。 (3)立体排污费制:对污染征收税收,出于效率的目的,税收应等于污染的边际外部成本,既增加一单位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立体排污费制度可以使污染水平和污染源在空间上的分布都达到最佳,一方面允许企业将生产地点选择在总成本最小处,一方面通过排污税迫使企业将污染降低在合理水平,因此,排污费制要优于分区制政策。

3 .城市经济增长特点?

城市经济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意味着城市最终产品、劳务和资产的不断增多,以及必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

7 城市经济功能如何?

集散功能: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生产中心功能:为各不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功能。其主要载体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的不断高加工度化,

以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功能:为国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物流、信息创新功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的趋势在各经济领域实行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功能是城市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8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地租理论。地租理论是土地经济学的核心。地租理论认为租金是选择最优位置的决定因素。(二)成本因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的价格与租金随着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幅度比较大。(三)收入因素。一般而言,收入和总成本在中心商业区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离中心的距离的增加,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收入下降,总成本(先下降)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向上拉动的成本不再能被土地利用和劳动力的经济性充分补偿。(四)利润率

7. 环境经济学里的“经济人假定”理论: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规范:经纪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因此从经济人假定出发,环境经济学一般用正值贴现率的方法计算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现值。在同代人范围内采用正值贴现率是合理的;而涉及到经济行为对后代人的影响时,经济人假定就显得无能为力。环境问题是宏观的、动态的、代际的,因此经济人假定本身就存在着缺陷。

8.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保险制度: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②社会救济制度: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③公共福利制度:④特殊补助制度

9.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②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③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④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⑤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⑥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农业等。

17.论述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理论及其所适用的城市:

①适度规模:同效益成本交汇点相对应的规模点。超过这个点,效益就趋于下降,成本将急剧上升,这时从规模适度走向不适度。②合理规模:城市总体所形成的聚集力大于扩散力的规模区间。如果超过B点,聚集力下降,扩散力大力上升,规模就趋于不合理。③最佳规模:说法一:能使城市创造出最高经济效益的规模就是最佳规模。城市经济效益同城市规模的关系是一条倒U字型曲线。说法二:城市总体集聚力超过扩散力,其差值达到最大的点,就是最

佳规模。否则,从C到B的点只能算是合理规模。

18.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

①分工与专业化。②规模经济。在城市中,规模经济包括了生产规模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两个方面③外部性经济.集聚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外部性经济。④市场效率。在城市中,由于经济活动密集,相互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市插的发育和完善,进而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7、三个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2、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1、比较优势。2、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3、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使厂商向城市集中,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原因:由于生产服务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它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8.城市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及其特征:

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特征:①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也是低效的。A是物质生产的内部不经济性b是物质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c是政府目标结构中的增长偏好②粗放型增长模式往往伴随着规模效率的损失)

集约(内涵)型增长模式(特点:①要素组合质量优化②只是程度的提高③资源的重新配置④聚集规模经济)

9.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比价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规模经济: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市场区域又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均需求、人口密度及消费偏好。

(3)集聚现象(地方化/城市化经济):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非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产生。——内部经济: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在厂商之间或单个厂商之外的规模经济——正外部效应:当许多厂商集中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能让其获得方便,使得厂商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5.聚集效应

1.聚集经济: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高等。原因: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规模的扩大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益提高。作用:1)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加强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费用和交易成本。2)有利于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3)有利于产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使各种经济要素在这个大市场合理流动,达到最佳配置,产生内生效益。4)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集中,各种先进思想的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集聚不经济: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相关要素在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收入、效用损失。1)规模不经济: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成本提高和效益降低。如,规模过大会带来管理效率降低,官僚主义滋长,工作人员会互相扯皮。而且,当一个工业、区域或人口聚居地变得过大时,它的排污量就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交通量超过城市交通的容纳能力等。2)外部不经济:物流、商流、人才流等的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

6.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1、聚集经济作为空间集聚的吸引力推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规模较大城市有更多的聚集和规模经济利益。2)在大城市中,由于有足够的需求支持,市场规模一般较大。3)城市经济规模扩张会带来供给基础的改善(包括城市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投资的聚集程度,及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4)规模较大城市还有城市区位方面的利益

2、聚集不经济作为排斥力限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1)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地价一般

较高,并在城市中心达到最高,然后随着和中心距离的增加以递减率下降,城市规模越大,地价增加的距离就越长。 2)大城市中职工所要支付的住房费用、交通费用等也相当高,随着规模的扩大,因以上费用的上升,实际工资收入是以递减率增加的。3)城市生产费用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定义及其主要原因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为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可分的投入或技术因素、设置成本以及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是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的提高以及管理和组织的困难是产生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对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讨论一般是在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往往在同一行业中存在,但二者在什么产量水平上达到平衡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厂商是不同的。

经济学家一般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描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当企业的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就称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就称企业的生产为规模不经济;而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我们成企业实现了不变规模报酬。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决定了LAC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

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 1.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 2.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人成本下降。 3.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 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 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外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熟悉中国城市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运行现状及规律,学会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内容 城市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失业与贫困问题、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 2.难点内容 城市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地租理论与土地区位选择、住宅供求与流通、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无) 七、作业要求 针对重点内容至少布置4个作业题,形式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或小型调研报告。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70%,采用期末开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30%,根据听课、作业、质疑、课堂讨论等表现出的能力、素质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书: [1] 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M].中信出版社,2003 [2] 保罗·诺克斯, 琳达·迈克卡西. 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9 [3] 谭善勇,王德起. 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菲利普·麦卡恩.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丹尼斯·迪帕斯奎尔, 威廉·C·惠顿. 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第二次作业题及答案.doc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外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科学是() A.城市规划学 B.城市经济学 C.城市建设学 D.城市管理学 2.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公共财政三大职能不包括()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和增长 D.监督 3.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 A.中央地方分税制 B.〃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C.〃收支挂钩超收分成〃 D.承包责任制 4.亚洲的三大金融中心包括() A.东京、上海、香港 B.东京、北京、香港 C.东京、新加坡、香港 D.东京、新加坡、上海 5.关于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描述正确的是() A.C越小,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早 B.C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早 C.R越小,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晚 D.R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晚 6.出曰导向战略的最高层次是:() A.出口初级产品 B.出口初级加工产品 C.出口一般消费品 D.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7.城市财政的生产支出,是指() A.城市政府对市属工商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B.城市政府对市属行政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C.城市企业从产品开始生产到正常投入使用所花费的资金 D.城市政府对市内所有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8.预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可以达到50%o A.2005 B.2010 C.2015 D.2020 9.信息时代城乡关系是()A.城乡对立、差距拉大B.城乡分离、相对封闭C.城

乡一体化D.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10.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大于40%时,工业发展阶段处于()。 A.农业经济阶段 B.工业初兴阶段 C.工业加速阶段 D.工业停滞阶段 11.产业结构按产品使用划分不包括() A.输出产业 B.第三产业 C.上游产业 D.下游产业 12.由生产要素量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乂可称为()。 A.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B.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C.市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D.计划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3.下面不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A.稀缺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耐久性 14.城市的特征不包括() A.密集性 B.高效性 C.多类型 D.多元性 15.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什么特点。() A.生产型、商贸型 B.消费型 C单一生产型 D.生产型、消费型 16.城市土地改革的第一步是() A.土地租赁合法化 B.土地使用税的征收 C.住房私有化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7.钢铁行业属于哪一种市场()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完全垄断 D.寡头垄断 18.后工业社会时期城乡关系是()A.城乡对立、差距拉大B.城乡分离、相对封闭C.城乡一体化D.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城市经济学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姓 名: 学号: 课堂号 :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4 页 )

------------------------------------------------- 密 ---------------------------------- 封 ----------------------------- 线 ---------------------------------------------------------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全部内容。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 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 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 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 带.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 值。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 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城市经济学_概念_流派及其理论演进_周伟林

城市经济学:概念、流派及其理论演进 周伟林 严 冀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一般而言,研究城市经济的路径主 要有两个:一个是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另一个是侧重从宏观层面来研究。从理论流派上看,主要 为“主流城市经济学”与“保守主义城市经济学”。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经 济地理学”这种新的关于城市经济研究的理论正在快速地兴起———它试图回答城市经济学中一系列 最为本质的问题,新经济地理学家正在把城市经济学拓展为一个具有更为广阔前景的经济学内部的交 叉学科。 [关键词]城市;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规模报酬递增;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12—0084—05  作者简介:周伟林,男,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 200433;严冀,男,经济学博士。 本文尝试对城市经济学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它们首先涉及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方法论和理论流派;另外,就该学科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前沿问题也作了简要的回顾。 一、基本概念 城市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这里,我们把城市范围定义为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和较大人口规模的地带(以某个最小人口规模为参照系)。实际上,很多有关城市中心地带的研究都是假设在某个城市内部的中心人口密度达到最大的峰值,距离这个城市越远,人口的密度下降的数量就越多。可见,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学和它的姊妹学科———区域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后者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都强调从空间(而不是工业门类、经济主体的职业或是其它划分经济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因此这两个领域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和模型都是非常类似的。 一般而言,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路径主要有两个:第一类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或者说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比如,有关城市内的人口空间密度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家们一直很感兴趣的命题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址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共服务、地方的税收、当地交通状况等等。第二类则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M c D o n a l d,1997)[1],在此,城市内的空间结构被忽略了,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变成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过程。大量的宏观城市经济增长模型都假设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商品的交换。特别在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中,体系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负责一组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因此城市体系总体上的某个变动都会对该体系内的每个城市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城市的职能也会发生改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讨论城市经济的方法只是一个过于粗略和简单的划分,它们在实际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相互独立的。很显然,城市类型和职能的显著改变肯定会对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化同样对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城市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劳动力进入该城市,而反过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城市内的工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从19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围绕城市经济问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各章节重点内容 第1~3章1、经济学p7与城市经济学p7的基本概念。 2、经济人p29、稀缺性p29、经济物品p30、成本p46、效用p49与市场p52的含义。第4~5章1、绝对优势p67、相对优势p68与交易成本p68的概念。 !!!!2、从城市经济的角度如何看待城市的形成? 3、规模报酬递增p76、规模经济p72、地域化经济p74与城市化经济p75的基本概念。 4、产业的划分方式p95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p110。 第6~8章1、城市化p115的定义。 2、人口迁移理论p116、结构转换理论p117与空间机制理论p118的含义。 3、建国至今我国户籍政策p124与城市发展方针p125的变化。 4、解释诺瑟姆曲线的含义p126,阐述其意义。 5、城市规模p13 6、最优规模p141、适度规模p144的含义。 第9章1、地租p169、绝对地租p169与级差地租p170的含义。 2、区位p171的含义。 3、农业区位论p172与工业区位论p173的主要内容。 4、资源导向型企业p177与市场导向型企业p178在选址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5、居中选址原则p179的主要内容。 第10章1、城市空间结构p189的含义。 2、竞租理论p191的含义。 3、制造业p193、零售业p193与居住的竞租函数p194主要内容。 4、加入现实影响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p199。 5、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与多中心模型的经济学解释p203。 第11章1、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p209。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因素p214。 3、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过程p222与机制p225。 第12章1、城市体系的经济解释p229 2、中心地理论p231。3、齐普夫法则p234。 4、首位度(二城市指数)p233/p240、四城市指数p240与十一城市指数p240。 13~14章1、城市区域的概念p249与主要特征p250。 2、极核式、点轴式与网络式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p256。 3、增长极、点轴式与网络式城市区域发展模式p258。 第15章1、土地规模报酬递增p287与规模报酬递减原理p288。 2、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p294p298。 3、中国土地市场和住房制度p298。 第16章1、影响城市交通的供给p304与需求量p306的主要因素。 2、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p308。 3、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政策p309。 第17章1、非竞争性p319、非排他性p319与外部性p320的含义。 2、政府对基础设施价格监管会出现什么情况p322? 3、城市基础设施的二段定价法p323。 4、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与政策p326。 第18章1、城市环境治理的难点在哪p336? 2、库兹涅茨环境曲线与环境生态阈值p338。 3、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有哪些p342? 第19~20章1、城市财政p349、城市财政收入p350与支出p352的概念。 2、简述蒂博特模型p356的内容。 3、城市开发的空间经济特征p365与时间经济特征p369。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B.居住C.制造业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 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L 3 表示过剩劳动力 -L 3 表示剩余劳动力 C.曲线OF中D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 用。 D.曲线OF中D点与F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 7.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 1,农业劳动力由L 3 减少至 L 2 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L 1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 2 为粮食短缺 点。 -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而是取决于制度工 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