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措施 (2)

三管措施 (2)
三管措施 (2)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在留置中央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2.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3.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4.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5.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6.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到关键断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生物检测。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小时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1、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2、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o~45o,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3、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h-8h一次。

4、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及时操作规程。

5、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6、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7、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9、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10、呼吸机内外管路应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每天清洁消毒1-2次。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11、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个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官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2.操作室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置管时间大于3d着,以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4.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5.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落,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6.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7.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9.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才做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尿袋开口采集。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

院感防控工作汇报(总结)

院感防控工作要点 (2020.10.30)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对院感防控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结合我县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有关共性问题,希望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整改。 一、院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流程未及时更新,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要求各医疗机构全面梳理疫情防控相关文件,并将其作为开展目前院感防控工作的具体依据,进一步规范院感管理制度,优化处置流程,压实主体责任,彻底排除隐患,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2.个人防护不到位;要求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分区、分级、分岗位防护。加强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特别要注重全员培训及培训效果,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按要求正确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和实施手卫生,切实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3.部分单位未设置缓冲病房或设置缓冲病房数量不够;要设置足额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的缓冲病房,用于暂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情况下,安置新入院患者,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强化病区24小时门禁管理,无关人员禁止随意出入。取消非必要的现场探视和陪护,确需陪护的可安排1名固定陪护人员,检测核酸阴性后并发放陪护证。 4.清洁消毒制度落实还不到位;要认真落实《医院消毒卫

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 号)等文件规范要求,严格做好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医疗器械、医用织物、患者用物的清洁消毒,对重点部门加大消毒频次,严格终末消毒并记录。 5.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贮存、消毒、登记制度,严格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规范设置转运、贮存设施,并严格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建立医疗废物交接记录登记簿,及时认真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6.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还不到位;对住院病人、陪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应检尽检”工作方案规定,14天进行一轮核酸检测。 7.有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预检分诊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甚至是应付检查;要落实“戴口罩、测体温、亮绿码、问旅行史”措施,确保做到早发现异常患者及时处置。 8.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诊室建设还不规范,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差距较大;要严格按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建设发热门诊,其他医疗机构建设发热哨点诊室”的规定搞好建设及规范使用,尤其是“三区两通道”要严格分清。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院感防控工作。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连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断部署,一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措施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2-11-22T09:27:12.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叶有强1 袁君君1 彭虹1 郑芳2 [导读]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心潜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针对医院感染潜在的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整改防控措施。 叶有强1 袁君君1 彭虹1 郑芳2(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519000; 2广东珠海市人民医院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心潜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针对医院感染潜在的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整改防控措施。结果经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优化环境设施等措施,有效地杜绝了院内感染发生,保证了体检者的安全。结论健康体检服务抓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同时赢得了体检者的认可与好评, 保证了健康体检质量。 【关键词】健康体检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14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重视,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体检量增加,体检中心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给体检者造成不必要伤害。为了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及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对体检中心潜在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1-3] 1.1 健康体检中心人流量大,人群相对集中,室内通风不畅,清洁区与污染区区分不够规范,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1.2 医护人员和体检者存在侥幸心理,防范意识不强,无菌操作不规范。参加体检者无医院感染意识和观念,无菌观念缺失;医护工作者标准预防意识观念欠缺, 大部分体检医务工作者认为, 体检者大多为健康人群, 不同于医院里患病的患者, 殊不知受检人群中也不乏有阳性携带菌者, 医护工作者操作稍有不慎, 也会发生交叉感染。 1.3 医院感染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 1.4 医检不分。当患者出现疾病症状时,希望借助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体检来发现问题并得到诊断,为了增高工作量,往往对体检对象不加筛选,只要有体检需求,就将其纳入健康体检的行列。而参加体检的客人是相对健康的人群,和患者混挤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因而以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体检中心应甄别出这些疾病患者,将其推荐到门诊接受诊治。 1.5 标本因素[1]。科室担负大量体检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的采集、运送、暂存等工作, 每一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且长期频繁接触血液、尿液、分泌物也是感染HBV、HCV、HIV 等的高危因素。 2. 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2.1 合理布局优化体检环境本院体检中心位于门诊楼一层,占地面积1500m2,走廊宽度达4.5m,可有效地降低人员密度,改善了体检环境。为避免人员过多集聚, 实行提前预约每日体检人数, 按计划程序进行体检, 提前备足体检所需医疗器械物品。各检查科室做到搭配合理,实现体检者的分流管理。科室布局与体检流程完美结合,在体检大厅设置清楚的科室标示牌、路标和体检流程图,提高体检效率,减少患者在医院内检查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另外,设置足够导诊岗位,为体检者进行导诊服务,对初次来检人员要重点导诊,介绍各功能科室位置,避免因找不到地方导致体检时间延长,增加医院感染风险[4]。体检大厅及各检查室要保持清洁、干燥及空气流通,致使室内空气新鲜, 减少污染,为体检者提供清洁、安全的体检环境。空气消毒主要采用定时通风、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下班后用紫外线灯照射诊室30 min。诊桌台面等其他物体表面在体检结束后进行日常清洁卫生, 用清洁的湿抹布或消毒液擦拭。 2.2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体检中心是一个科学技术密集型的组织,由多科室、多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涉及各类医务人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医院感染管理者进行定期考核,监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提高工作人员标准预防意识,组织体检中心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标准预防》、《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等制度,并规范相关操作程序,提高了医护防范交叉感染的意识,保证患者免受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自身安全。而标准预防措施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认定所有的患者都可能具有潜在传染性的一种观念[4],它是WHO推荐的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 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预防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5]。制定规范的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洗手制度。医务人员洗手不规范导致的手部带菌传播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洗手可有效阻断致病菌经手传播,降低院内感染风险。研究表明,物体表面细菌和病毒经手接触后,可长时间滞留在手部皮肤表面,而规范的洗手可将手部皮肤表面细菌和病毒清除,从而阻断细菌或病毒的传播,是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而提供伸手可得的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消毒液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医生用的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测视力用的眼罩均用手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擦拭后再用,并一用一消毒。对妇检患者采用一次性床单、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静脉采血严格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塑料试管,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擦手消毒。反复使用的检查器材,如耳鼻喉科的鼻镜等,具有用量大、更换快的特点,必须加强日常管理,要在体检前及时做好擦拭、消毒等准备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4 实现医检分离[6] 医院体检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体检前一定要对体检者进行认真把关,在检前咨询环节,对体检者的体检目的、健康状况进行基本的了解,不与医院的门诊抢病源,将不适合健康体检的病人推荐到医院的门诊科室接受专科诊治,真正做到“医检分离”,从而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的发生。在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医检分离的体检模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2.5 严格标本转运作业规范建立标本采集、种类、数量、运送、交接等工作的登记制度, 按规定转运标本至检验科、病理科的专署位置; 转运标本的容器有明确的标识并且定期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2.6 加强体检后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废弃物进行严格分类收集,锐利器具如一次性消毒注射器等锐器盒集中放入专用容器回收处置,对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用后的敷料、棉签一律焚烧处理,用后的一次性床单、手套用黄色专用垃圾袋装好,由专人收集送至医疗废弃物接收点进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禁止重复使用。 3.效果评估 我院体检中心成立以来,针对上述院内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防控措施,有效杜绝了健康体检院内感染的发生,无一例因为院内感染而造成不良后果,进一步完善了健康体检的内涵,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3-04-27T11:26:01.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杨先平[导读] 患者在医院内发生医院感染会直接威胁其身心健康,而有效地防范对致病微生物的传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杨先平(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院感科四川南部 637300)【摘要】目的:针对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自查分析的方法,针对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了防控措施。结果:自查发现手术室基础设施不齐全,分区、流程不规范,手术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欠缺,手术室空气质量难以保证,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存在问题突出,经过硬件投入和规范、强化管理,有效的控制了手术室医院感染,保证手术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57-02 患者在医院内发生医院感染会直接威胁其身心健康,而有效地防范对致病微生物的传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1]。手术室是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关键部门,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保障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本院在迎“二甲’复评一年多来,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同时,尤其重视手术室等重要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为加强本院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我们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后,对存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加大硬件的投入,规范、强化,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危险因素自查分析 1.1 手术室基础设施不齐全,分区、流程不规范 由于手术室是在十几年建成的,分区、流程达不到部颁标准,手术台、无影灯、手术衣等部分基础设施陈旧,满足不了手术需要。虽然很多医生采取术后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但是手术病员的切口感染率依然较高。 1.2 手术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欠缺 基层医院手术室部分工作人员尤其是麻醉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欠缺,进入手术室更衣、换鞋、操作不规范,不随手关门,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手术室护工经常随意进出于手术室的清洁区、污染区。 1.3 手术室空气质量难以保证 基层医院手术室一般无层流洁净系统,而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创口愈合,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全民医保病人多,手术接台过多,手术间的人流量及出入手术间的次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工作人员的手机经常被带入手术间并通话。 1.4 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不严格 为了减少支出,医院手术室有部分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陈旧破损也不及时更换,从而影响清洗和灭菌效果;用过的被污染的麻醉氧气面罩消毒不彻底、呼吸机一次性管消毒后重复使用;少数手术人员外科洗手不彻底,容易而导致细菌直接传播;部分参加手术人员洗手程序欠规范、洗手时间不够,擦手巾灭菌后管理不妥。 2 防控措施 2.1 改善流程,增加投入 本院确定迎“二甲’复评后,医院领导重视手术室的硬件建设,院部加大投入,改善手术室布局和流程,形成了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区、污物处理区、手术区等,感染手术间靠最外面,各个区域了有明确标志,区域间尽量避免了交叉污染。同时更新了手术台、无影灯,新添置了接送病员的手术对接车、不锈钢物品存放柜(架)和手术衣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手术需要。 2.2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重视医院手术室管理工作 院感科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增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手术室护士长负责督导进入手术室各级各类人员的相关制度、措施的执行工作。上下一条心,规范管理、规范操作,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手术室院感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和掌握有关感染防控知识及各种规章制度,提高麻醉师、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与危害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要求所有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把手术器械包、敷料包灭菌质量及其管理程序关,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建立沟通记录本,发现问题通过沟通及时纠正。 2.3 重视手术室空气和环境卫生管理 2.3.1 手术间每日清晨物品表面清洁擦拭1次,每台手术结束后清洁或消毒1次,每日手术间用动态消毒机定时消毒2次,每次60分钟。白天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常规清洁消毒手术间,每周五下午固定进行终末清洁、消毒1次。 2.3.2 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手术护士必须在手术开始前准备好所需一切物品,以减少出入手术间的次数并减少人员走动,各种操作要轻柔,严格控制手术间人数。 2.3.3 禁止手机带入手术间,更不能在手术间通话。当术中出现可见的污染物时,及时用消毒剂处理被污染的区域。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2.4 督导手卫生制度的落实 洗手是预防外科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80%的医院感染是由手引起的,是切断病菌传播、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最经济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本院将外科洗手的方法、流程用醒目的彩印后挂在洗手间墙上,手术室护士长指导、监督,院感科抽查,使医务人员能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5 严格手术用品的管理 本院加大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硬件与人力投入,所有可复用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基本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同时严格执行灭菌物品的各项监测,保障发出的无菌物品质量,一次性医疗用品进入限制区时拆除外包装,医护人员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不洁。护士长严格把关: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 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 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 /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 (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三管措施 (2)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在留置中央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2.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3.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4.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5.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6.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到关键断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生物检测。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小时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1、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2、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o~45o,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3、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h-8h一次。

4、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及时操作规程。 5、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6、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7、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9、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10、呼吸机内外管路应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每天清洁消毒1-2次。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11、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个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官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2.操作室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置管时间大于3d着,以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4.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5.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落,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6.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7.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提升院感防控能力工作措施

提升院感防控能力工作措施 为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自治州各级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能力,制定措施如下。 一、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1.建立院级管理体系:成立由主管院长负责的院级管理组织(或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包括:医务部、护理部、院感办、后勤、药剂科、器械科、检验科等。 主要管理职能: 1.1 贯彻国家感染相关法规、标准、规范,根据医院实际制定本医院感染相关制度与标准并监督实施。 1.2 根据卫生学标准对医院的环境改造、施工流程等审查并提出建议。 1.3 制定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 1.4 研究确定本医院的重点部门、环节、流程及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明确各部门在感染控制中的责任。 1.5 研究制定各种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 1.6 建立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2.感染管理部门职责:组织开展本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建立临床感染防控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全员

培训,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及时评价和调整质量管理内容,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分析监测中风险因素,组织落实干预措施。 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开展临床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医院的感控制度,督查消毒隔离、分区管理、手卫生、人员防护措施、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对科室各类人员及患者开展新冠防控知识培训。 二、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及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根据需要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2.病区感染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做好健康管理,强化标准预防措施,落实医院的各项感染控制制度,规范无菌操作,防止锐器伤,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要求。 3.消毒隔离制度: 3.1 日常清洁与消毒:以清洁单元为单位进行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增加清洁与消毒次数,清洁区以环境清洁为主。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应先使用消毒湿巾去除污染,再实施消毒。 3.2 预防消毒与随时消毒相结合。 3.3 实施终末消毒:空气、物体表面、织物、医疗设备、药品、患者衣物等,可采取次氯酸钠或过氧化氢汽(气)化/雾化

扬尘控制管理及预防措施

湖南聚美置业有限公司 世景国际广场建设项目基坑支护工程 防 治 扬 尘 污 染 方 案 建设单位:湖南聚美置业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南螺丝建筑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7年2月17日 目录 第一章防治扬尘概论 第二章控制扬尘工作目标 第三章扬尘治理措施目标责任 第四章扬尘防护措施目标管理

第五章施工作业扬尘重点治理工作 第一章防治扬尘概论 扬尘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敞开的料堆和裸露地面等等都是扬尘的主要来源。扬尘作为一种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防治扬尘污染,可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增大尘物的湿度;裸露地面优先绿化、适度铺装;保证施工工地的环保达标;对工地堆土、堆料采取遮盖或绿化措施;施工场地硬化,设立围档;四级风以上停止土方施工;防止道路遗撒;扩大路面冲刷和机扫面积;限制工业无组织排放等。 本方案主要针对我世景国际广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扬尘治理管理,世景国际广场基坑支护工程场地处于长沙县开元路与东三线的东南角,安全等级定为一级。设计有效使用年限2年,且不应小于1年。 本基坑工程基坑长240米,宽80米,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18.3m,开挖线北侧距开元路人行道2.6米,西侧距东三线人行道2.5米,南侧紧邻“幸福里润城”相距8米,东侧紧邻“东方航标”相距12米。 该基坑上部采用放坡+土钉、锚喷支护和地下注浆加固,下部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索的方式。 第二章控制扬尘工作目标 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现场扬尘,减少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促使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扬尘治理的依据 长沙市住建委《长沙市扬尘控制通用标准》 《关于加强建筑施工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2017年长沙市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方案》 《长沙市城郊结合部扬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第四章扬尘治理措施目标责任 1、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冯亮四为第一责任人,统一安排各部门相关责任人具体工作。建筑施工现场防治扬尘和大气污染,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并由专人湛彬负责扬

新(2014)三管一部位预防措施

医院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预防措施有: 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常用方法有刷牙、擦洗、冲洗等,每4~6小时一次,以减少口咽部微生物的定植。 2、如无禁忌征,应抬高床头30°~45°,以控制胃内容物逆流,减少误吸的风险。 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6、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洗空调系统,严格探视制度,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 7、做好吸入性治疗器具的消毒,阻断吸入感染途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及导管、吸氧面罩及螺纹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8、加强呼吸道感染病人隔离与治疗,具有传染性及多重耐药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做好隔离。 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 1、核心预防控制措施 ①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②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③如无禁忌征,应抬高床头30°~45°,以控制胃内容物逆流,减少误吸的风险。 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常用方法有刷牙、擦洗、冲洗等,每4~6小时一次,以减少口咽部微生物的定植。 2、一般预防控制措施 ①操作前、中、后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②尽量选择经口气管插管,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O,无明显漏气。 ③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作为污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文本资料

2014 年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是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没有及时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根据医院感染防控的工作性质与地位,选择事宜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院确定的安全战略目标,对院感办的工作范围内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将是科室阶段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等级医院评审4.19.3.2 要求“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就是对管理部门开展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根据文献方法,现拟采用组合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此项工作。 一、重点科室的评估确定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与感染风险因素包含的多寡,采取定性分析法确定我院的重点科室目录。风险高中低赋分3、2、1.【积和合计法 1 相加,非0、1 相乘“参考,累计合计法判定】 职工医院科室风险评估

评估赋分法的定性分析结果判断:≥10分为重点科室、 <10 分为非重点科室。 累计结果:综合ICU、手术室、新生儿监护室、产房为重点科室防控措施: 1、重视手卫生工作,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重点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尤其是环节管理。环境清洁、定置管理是基础,各项监测符合要求;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遵照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格。 3、以质控为手段、以数据为事实、以完善工作为目的做好重点科室各环节、危险因素的评估与监控,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督导落实与平时的质控检查中。 4、一次性耗材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物品严把洗、消、灭关卡,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增强无菌观念,物流、人流方向正确,医疗废物分类合理,正确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

2014年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是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没有及时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根据医院感染防控的工作性质与地位,选择事宜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院确定的安全战略目标,对院感办的工作范围内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将是科室阶段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等级医院评审4.19.3.2要求“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就是对管理部门开展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根据文献方法,现拟采用组合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此项工作。 一、重点科室的评估确定 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与感染风险因素包含的多寡,采取定性分析法确定我院的重点科室目录。风险高中低赋分3、2、1.【积和合计法“1相加,非0、1相乘“参考,累计合计法判定】 职工医院科室风险评估

评估赋分法的定性分析结果判断:≥10分为重点科室、<10分为非重点科室。 累计结果:综合ICU、手术室、新生儿监护室、产房为重点科室防控措施: 1、重视手卫生工作,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重点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尤其是环节管理。环境清洁、定置管理是基础,各项监测符合要求;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遵照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格。 3、以质控为手段、以数据为事实、以完善工作为目的做好重点科室各环节、危险因素的评估与监控,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督导落实与平时的质控检查中。 4、一次性耗材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物品严把洗、消、灭关卡,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增强无菌观念,物流、人流方向正确,医疗废物分类合理,正确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3115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