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我们之前梳理了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尤其对二代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方案做了推荐和阐述(详见盘点国内外指南,看首次复发MM如何应对!)。本文则简述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全局评估。

过去的数十年,随着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免疫调节剂(IMiDs)和单克隆抗体(MoAbs)等的引入,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5年总生存有了较大改善。尽管如此,MM仍然无法治愈,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需进一步治疗。

问题是,由于新药可及性的提高,复发MM患者的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疗方案增多的同时,治疗选择的复杂性、作出不适当的治疗决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MM首次复发患者,在此重要关口,如何调整治疗是极为关键的,而在诊疗决策前的疾病评估,则是确立新方案的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专家小组提出了《MM首次复发合理评估的专家共识》[1]。

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时,

评估要关注以下五点

这项共识提出,当MM患者出现首次复发时,为了后续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应关注和评估以下几项:患者特征、病史、既往治疗毒性、复发类型、患者偏好及其他因素。

1评估病史:该共识推荐三联方案

病史评估包括细胞遗传学特征,既往治疗是什么,既往治疗反应情况,缓解持续时间,前线治疗毒性等。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认为,对于既往标准治疗后缓解持续时间达24个月,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且无维持治疗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达18-24个月,再或ASCT序贯维持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达36-48个月的首次复发患者,可采用之前的治疗方案或在这个方案中添加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该共识认为,鉴于三联疗法的治疗优势,同方案再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如果一线接受基于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患者,复发时可接受基于来那度胺的三联方案,如可以用含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IRd全口服方案(伊莎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等。

2评估既往治疗毒性:应对周围神经病变

在诱导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中,对复发后选择治疗方案有明显影响的是硼替佐米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PN)。对于PN患者,不建议使用基于硼替佐米的方案,可谨慎使用其他PIs。目前中国上市的PIs 有两款,硼替佐米和伊沙佐米,意味着对此类患者可换用伊莎佐米。

3确定临床复发类型: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

复发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治疗复杂性。根据IMWG标准,MM复发分为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

在此基础上,该共识认为,临床复发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复发。区分标准为:如果MM复发满足以下条件中至少一项,应视为侵袭性复发;反之,若不符合以下任何一项,

则视为非侵袭性复发(图1):

存在肾功能损害或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定义为肌酐清除率<40 mL/min或血清肌酐>177 mmol/L(>2 mg/dL);高钙血症定义为血清钙水平>2.75 mmol/L(11 mg/dL)或相比正常上限增加>0.25 mmol/L(1 mg/dL)。

存在髓外浆细胞瘤(EMP):

包括新发软组织浆细胞瘤、已有浆细胞瘤明显增大(≥50%),其可通过CT、MRI、PET扫描等检出。

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水平:

LDH水平高于正常上限提示疾病侵袭性增加、细胞增殖率高和/或肿瘤存在[2]。

骨相关并发症:骨病通常伴有剧烈疼痛或相关并发症(如骨折),需手术和/或放疗进行治疗。骨骼X线、MRI或PET-CT检查示至少1处≥5 mm局灶性骨病变是提示骨髓瘤需要治疗的指标之一。

外周血浆细胞存在:

在不符合浆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绝对浆细胞计数≥2×109/L、负荷>白细胞总数的20%)的患者中,循环浆细胞存在被视为侵袭性、快速进展疾病的标准。

M蛋白水平快速升高(在2个月内翻倍):

达到血清M蛋白≥1 g/dl、尿M蛋白≥0.5 g/24h。

浆细胞增殖指数高:浆细胞增殖指数是反映浆细胞增殖速率的一个指标,高指数提示侵袭性疾病。

注:PB:外周血;ULN:正常上限

图1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复发评估的决策树

对于首次复发MM患者,也应先确认是生化复发还是临床复发,其中临床复发患者要区分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复发。

针对不同类型复发患者的治疗思路,在IMWG推荐基础上,该共识给出的建议是:

(1)不符合IMWG治疗标准的生化复发,应每2个月或更短时间内随访1次;

(2)符合IMWG治疗标准的生化复发,应按非侵袭性临床复发治疗;(3)对于临床复发,应在前线治疗方案基础上辨别侵袭性或非侵袭性,然后调整治疗方案(图2)。

注:Dara:daratumumab;Elo:elotuzumab;IMiD:免疫调节剂;I:伊沙佐米;K:卡非佐米;d:地塞米松;R:来那度胺;V:硼替佐米。

图2 复发MM管理的决策树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关于生化复发的治疗原则与前述略有不同。其中指出,对于无症状的生化复发患者,受累球蛋白上升速度缓慢,仅需观察,不需要立即开始治疗,建议3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出现单克隆球蛋白增速加快,如3个月内增加1倍时,应开始治疗[3]。

4患者特征:推荐进行虚弱评分

患者特征评估包括年龄、体能状态评分、合并症、虚弱评分等。

年龄、体能状态评分和合并症是影响治疗相关毒性和治疗结果的已知因素。IMWG虚弱评分被认为是预测毒性、治疗停止和结果的最佳工具,既往这个评分工具是用于新诊断MM患者的,该共识认为IMWG 的虚弱评分对于首次复发MM患者同样适用(IMWG虚弱评分介绍见文末)。

5需顾及生活质量/患者选择空间/看护者情况/旅行的可能性

MM首次复发后的治疗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选择空间、看护者情况以及是否有外出或旅行。对于所有MM复发患者,均强烈建议找到治疗策略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防止因治疗不连贯或不规范造成的病情进展。

全面良好的评估决定了治疗策略的正确性

总体来说,为首次复发MM制定治疗策略时,考虑和评估患者疾病特征、个人状况以及初始治疗情况非常重要。在可选药物增多的情况下,对于一线治疗获得持久、高质量缓解的患者,首次复发时使用相同方案再治疗是可行的,不过换用其他类别的药物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区分临床复发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并做出相应的治疗选择,也是该共识的亮点。另外,在目前中国MM药物的可及范围内,全口服的IRd方案是首次复发MM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

附:IMWG虚弱评分

虚弱评分系统基于年龄、合并症、认知和身体状况而开发(表1),旨在评估患者的虚弱情况并提供更为合适的治疗策略。根据虚弱评分(范围:0-5分)可将患者分为3组:

状态良好(分值为0)

状态中等(分值为1)

虚弱(分值≥2)(表2)[4]。

表1 虚弱评分所涉及变量的评分情况

表2 虚弱评分分组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导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简称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贫血、免疫功能异常。…… MM起病徐缓,可有数月至十多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MM 的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症状: (一)MM瘤细胞浸润表现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早期出现的症状,约占70%,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多见、皮肤粘膜出血较多见,严重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浸润肝、脾轻度、中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4.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

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 1.继发感染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可见。 2.肾功能损害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3.高粘滞综合征约为2%-5%发生率,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多见于IgM型MM。 4.淀粉样变发生率为5%-10%,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三)浆细胞性白血病符合外周血浆细胞数大于20%,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大于15×109/L,则为浆细胞白血病。 体征:Ⅱ、Ⅲ期病人见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有或无淋巴结肿大,心率增快,肝脾轻、中度肿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压痛,或骨局部触及骨肿块,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伴肺部感染时,常有湿啰音。 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病理性骨折。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完整版) 2020年10月30~11月1日,“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论坛(成都)”顺利召开。大会邀请我国60多位骨髓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围绕国内外骨髓瘤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以“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分享,医脉通汇总其精华,分享如下。 NO.1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已成为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随着我们对疾病的了解逐渐加深、早期诊断的实现以及体检的普及,目前骨髓瘤的确诊人数比以往更多,确诊患者的年龄也比以往更年轻。 目前,骨髓瘤仍不可治愈,糜教授表示,随着新药出现,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80年代,骨髓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有2年,经过30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低危的骨髓瘤患者而言,中位OS可达8-10年。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髓瘤患者已经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间隙会

越来越短,预后也会越来越差,恶性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图1)。数据显示,由于患者的脱落,大约15%-35%的患者无法进入下一线治疗。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一线更好的治疗患者,如何在二线、三线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图1 根据疾病生物学特性,骨髓瘤复发分为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一项临床研究(图2)将252例首次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分为三组:生化复发组、无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和有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结果显示,生化复发组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临床复发组。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图3),研究人员将207例骨髓瘤患者纳入分析,评估比较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在首次复发时接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结局,结果表明,生化复发即进行治疗的患者可降低37%的疾病进展风险。

最新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 南2008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疗效不断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治疗以及疗效标准方面出现迅速进展。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 一、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常见有: 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高粘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的M成分为冷球蛋白,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及外周神经病等;晚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表1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血钙水平增高校正血清钙高于正常上限值 0.25mmol/L[1mg/dL]以上或>2.8 mmol/L[11.5mg/dL] 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76.8μmol/L[2mg/dL] 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低于正常值 20g/L以上 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伴有压缩性 骨折 其他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 反复细菌感染(≥2次/年) 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 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 ①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MM: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我们之前梳理了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尤其对二代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方案做了推荐和阐述(详见盘点国内外指南,看首次复发MM如何应对!)。本文则简述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全局评估。 过去的数十年,随着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免疫调节剂(IMiDs)和单克隆抗体(MoAbs)等的引入,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5年总生存有了较大改善。尽管如此,MM仍然无法治愈,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需进一步治疗。 问题是,由于新药可及性的提高,复发MM患者的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疗方案增多的同时,治疗选择的复杂性、作出不适当的治疗决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MM首次复发患者,在此重要关口,如何调整治疗是极为关键的,而在诊疗决策前的疾病评估,则是确立新方案的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专家小组提出了《MM首次复发合理评估的专家共识》[1]。 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时,

评估要关注以下五点 这项共识提出,当MM患者出现首次复发时,为了后续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应关注和评估以下几项:患者特征、病史、既往治疗毒性、复发类型、患者偏好及其他因素。 1评估病史:该共识推荐三联方案 病史评估包括细胞遗传学特征,既往治疗是什么,既往治疗反应情况,缓解持续时间,前线治疗毒性等。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认为,对于既往标准治疗后缓解持续时间达24个月,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且无维持治疗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达18-24个月,再或ASCT序贯维持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达36-48个月的首次复发患者,可采用之前的治疗方案或在这个方案中添加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该共识认为,鉴于三联疗法的治疗优势,同方案再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如果一线接受基于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患者,复发时可接受基于来那度胺的三联方案,如可以用含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IRd全口服方案(伊莎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等。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360docs.net/doc/16767116.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360docs.net/doc/16767116.html,

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用GSK2857916抗体-药物结合物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BMA117159): 1期剂量递增和扩增试验。 加粗为PPT上没有而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以后者多见。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细胞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是由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发生恶变,大量单克隆的恶性浆细胞增生引起易累及软组织,晚期可有广泛性转移,但少有肺转移。较多见于脊,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0%,以腰椎部多见。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男性与女性之比约2∶1。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肋骨、颅骨、胸骨等。 二、临床症状 其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疼痛十分剧烈。持续的脊柱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多发者其痛范围很广。约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 神经可能被压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瘫。 多数患者逐渐发生进行性贫血和恶病质变化。一般有进行性贫血,血沉明显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钙增高,常伴有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若M-蛋白形成冷球蛋白,则可出现雷诺现象(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挛、血流暂时减少或中断,随后扩张充血的特征性病变,伴疼痛和感觉异常为特征。)、循环障碍及坏疽。淀粉样变的发生率我国仅占7%左右,表现为巨舌、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均不多见。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骨骼检查:X线主要表现为多个溶骨性破坏和广泛的骨质疏松。受累骨骼示圆形穿凿样缺损,以颅骨为典型。也可见弥漫性骨质疏松及脱钙。 图示为骨髓瘤患者骨骼溶骨现象 x线检查时,在被累的骨质中,可以发现多数溶骨性穿凿形缺损,周围无反应性新骨增生,此为骨髓瘤的特点。所以病理性骨折较多。椎体发病时,则产生压缩骨折。四肢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应性新骨增生。在颅顶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线征象为分布不规则的多发穿凿形缺损,一见即可识别。但长骨骨干发病时,骨质的破坏有时与此不同,根据x线照片无法与溶骨性骨肉瘤或转移瘤区别。 2.细胞学检查 图为骨髓瘤细胞(低倍镜所见) 镜下可见瘤体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细胞组成,间质极少。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异,可分为高分化型(小细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细胞型)两种。前者分化较成熟,体积小,具有圆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质呈车轮状,亦称浆细胞型骨髓瘤;后者分化差,体积大,有时有双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较多见,亦称网状细胞型骨髓瘤。骨髓涂片呈现增生性骨髓象,浆细胞数目至少占有核细胞的8%。 因骨髓内病灶分布不均,故一次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3.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减少或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大部分有异常免疫球蛋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度修订)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最新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MM)系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多灶性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疾病。全身骨骼均可受累,造血活跃的部位如椎骨、肋骨、颅骨、骨盆,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因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增殖,临床上出现溶骨性损害、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贫血;M蛋白的分泌使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尿内出现本周蛋白,肾功能受损。我国骨髓瘤发病率约为1/l0万,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约4/l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之比为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人类八型疱疹病毒(HHV-8)参与了骨髓瘤的发生。认为骨髓瘤细胞起源于8记忆细胞或幼浆细胞。近年研究发现骨髓瘤有e7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N-ras蛋白质表达。被激活的癌基因蛋白产物可能促使一株浆细胞无节制地增殖。白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进展性骨髓瘤患者髓中IL-6异常升高,提示以IL_6为中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可引起骨髓瘤细胞增生。现认为IL-6是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因子,IL-6促进骨髓瘤细胞增生,抑制瘤细胞凋亡。 临床表现

(一)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所引起的临床表现 1.骨骼破坏因基质细胞衍变而来的成骨细胞过度表达IL-6,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或甚至溶骨性破坏。骨痛常为早期主要症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疼痛部位多在骶部,其次是胸廓和肢体。活动或扭伤后骤然剧痛者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多发生在肋骨、锁骨。下胸椎和上腰椎可出现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截瘫或神经根损害。多处肋骨或脊柱骨折可引起胸廓或脊柱畸形。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时,可引起局部肿块,多见于肋骨、锁骨、胸骨及颅骨。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特征。少数病例仅有单个呈囊状或肥皂泡样的骨骼损害,称为孤立性浆细胞瘤。 2.髓外浸润:尸解证实70%患者有髓外骨髓瘤细胞浸润,病程越长浸润越剧。 (1)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器官肿大,40%患者有肝大,半数有脾大。 (2)脑膜浸润可致颅神经瘫痪,但较少见。约3%~5%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病变,出现双侧对称进行性远端感觉与运动障碍。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变(p01yneuropathy),器官巨大症(or- ganomegaly),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M蛋白和皮肤病变(skin change)者称之为P0- EMS综合征。

2020 ASH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CAR-T研究进展

2020 ASH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CAR-T研究进展 2020年12月5日-8日,美国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ASH 年会将以线上虚拟会议的形式举行。本次ASH年会上,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有诸多研究进展披露。 靶向BCMA的CAR-T疗法(C-CAR088)治疗RRMM B细胞成熟抗原(BCMA)是MM的潜在治疗靶点。C-CAR088是一种新型BCMA 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的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研究方法 此研究在中国的4个中心展开了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NCT04322292、NCT03815383、NCT03751293、NCT04295018),旨在评估C-CAR088在RRMM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入组患者既往至少接受了2种方案的治疗,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和免疫调节剂(IMiDs)。C-CAR088经静脉输注给药,输注前预处理方案为3天环磷酰胺/氟达拉滨。

研究结果 截至2020年7月15日,24例患者接受CAR-T输注,其中21例患者可评估(1.0x106/kg组3例,3x106/kg组11例,4.5~6x106/kg 组7例)。中位血细胞单采至CAR-T回输时间为16天。植入成功率为100%。接受CAR-T治疗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范围:45-74岁)。中位既往治疗方案数为4(范围:2-12)。17例(81%)患者至少具有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而12例(57.1%)患者至少有2个。5例(23.8%)患者接受了桥接治疗(表1)。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难治与复发骨髓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

难治与复发骨髓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难治及复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例难治与复发性多发骨髓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A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干扰素治疗组。结果:16例患者,A组有效率为50%,B组有效率为7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5,P<0.05);A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4.24±2.16)个月,B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6.18±2.57)个月,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干扰素、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及复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是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标签:难治与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疗效;预后;血液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的肿瘤,主要是浆细胞的异常增生,患者体内出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肿瘤细胞在骨髓内增生,最后导致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MM的病因不明确,考虑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等有关系。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是以化疗为主[1]。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已经证实其可以对MM有很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本院共收治16例难治复发性MM患者,在本院进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辅助干扰素治疗,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范围为45~72岁,平均(54.2±12.1)岁,临床分型:IgG型8例,IgA型5例,轻链型3例;按照Durie-Salmon分析系统[2]进行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4例;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为(67~112)g/L,平均91.2 g/L,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为0.024~0.650,平均0.240,钙离子含量为 1.42~2.16 mmol/L,平均1.98 mmol/L。所有的患者均接受过化疗,至少2个疗程。 1.2 方法 按照随机表,将16例(n=16)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例,A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干扰素治疗组;硼替佐米治疗剂量为1.3 mg/m2,每周注射2次,连续注射2周后,停药休息10 d,21 d 为1个疗程;在治疗1~4 d,地塞米松40 mg每天,口服;α-干扰素化疗间歇期使用,每次300×104 IU,隔天1次。 1.3 疗效观察 采用2006年MM国际统一疗效标准[3]进行判定疗效,分为严格完全缓解期(SCR),完全缓解期(CR),非常好的缓解期(VGPR),部分缓解(PR),疾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临床表现如下: 1.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官的浸润与破坏所引起临床表现:(1)骨痛: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生。骨髓瘤细胞可产生白介素Ⅰ、淋巴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因子激活主要症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疼痛部位多在骶部,其次是胸廓和肢体。活动或扭伤后骤然剧痛者有自发性骨折可能,多发生在肋骨、锁骨、下胸椎上腰椎。多处助骨或脊柱骨可引起胸廓或脊柱畸形。骨髓瘤细胞显著浸润骨骼时,可引起局部大小不一肿块,多见于红骨髓部位如肋骨、锁骨、胸骨及颅骨。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结节者为本病特征。极少数病例仅有单个骨骼损害,称为孤立性骨髓瘤。(2)髓外浸润:以肝、脾、淋巴结和肾脏为多见。病程长者,机会更多。孤立性骨髓瘤也见于软组织,如口腔及呼吸道等。(3)神经症状:以胸腰椎破坏压缩,压迫脊髓所导致截瘫为多见,其次为神经根损害。 2.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1)感染:容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2)高粘滞性综合征:症状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3.出血倾向:以鼻衄和牙龈出血为多见,皮肤紫癜也可发生。出血原因有:①除血小板减少外,M蛋白包在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功能; ②凝血障碍,M蛋白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影响纤维蛋白多聚化。M蛋白尚可直接影响因子Ⅷ活性;⑧血管壁因素,高球蛋白血症和淀粉样变对血管壁也有损伤。 4.肾功能损害:常为本病重要表现之一。临床表现有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肾功能衰竭,为仅次于感染的致死原因。 5.其他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可发生淀粉样变性,主要见于舌、心脏、骨骼肌、韧带、胃肠道、皮肤、外周神经以及其他内脏。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肿瘤防治研究2019年第46卷第9期?Cancer?Res?Prev?Treat,2019,V ol.46,No.9 ·759·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19.19.0871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万一柯,侯健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Treatment of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WAN?Yike,?HOU?Jia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OU Jian, E-mail: houjian@https://www.360docs.net/doc/16767116.html, 收稿日期:2019-07-05;修回日期:2019-08-01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 通信作者:侯健,E-mail:?houjian@https://www.360docs.net/doc/16767116.html, 作者简介:万一柯(1991-),女,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研究 ·专家论坛 · 0?引言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 )的年发病率在血液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二,占所有血液肿瘤的10%~15%,约占所有癌症的1%[1] ,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MM 的发病率有 上升趋势。近年来MM 的治疗进展迅速,随着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卡非佐米、Dara-tumumab 等药物的应用,MM 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 )在过去二十年中有了显著改善。然而,几乎所有MM 患者最终都会复发,复发难治性(relapsed/refractory,?RR )MM 的治疗方案有限,患者生存结局较差。因此,RRMM 的治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MM 不能有效根治的原因之一是骨髓瘤干细胞的存在[2]。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MM 中也存在着 侯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得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或人才基金的资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收录期刊文章45篇。兼任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 )委员、中国抗白血病联盟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分会主委等学术职务。同时担任《肿瘤防治研究》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 Abstract: Multiple?myeloma?remains?an?incurable?hematological?malignancy.?In?recent?years,?the?application?of?many?agents?has?improved?the?survival?and?life?quality?of?patients.?However,?the?disease?will?eventually?progress?into?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Hence,?the?basic?research?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ovel?agents?have?become?essential.?This?article?evaluates?data?from?treatment?studies?for?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and?lists?current?treatment?advances.?Furthermore,?multiple?myeloma?is?closely?related?to?genomic?abnormalities,?immune?normalization,?and?protein?homeostasis.?Targeting?these?aspects?will?further?guide?the?development?of?precise?treatment. Key words:?Multiple?myeloma;?Current?status?of?treatment;?Genomic?abnormalities;?Immunity;?Protein?homeostasis 摘 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血液病,近年来众多药物的应用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然而疾病最终会进展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新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变得至关重要。本文评估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试验中的数据,列举了目前的治疗进展。此外,多发性骨髓瘤与基因组异常、免疫正常化、蛋白质稳态密切相关,以这三个方面为靶点进行研究将进一步指导精准治疗的发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现状;基因组异常;免疫;蛋白质稳态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 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其池内常充满无定形物质(免疫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常引起多处骨组织破坏,可累及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最多见,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次之。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形成灰红色结节。瘤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吸收。瘤细胞首先侵蚀骨松质,逐渐破坏骨皮质。X线片上可见骨质缺损,受累的骨组织可发生自发性骨折或脊柱塌陷。瘤组织广泛增生可引起骨质疏松。晚期,瘤细胞可浸润至软组织,并可侵犯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在约半数以上的病人骨髓瘤侵犯肾,引起骨髓瘤肾病。肾体积正常或轻度肿大,色苍白,晚期因肾间质纤维化体积缩小。镜下见肾间质内有多数异常的浆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有蛋白管型,有些均匀红染,有些呈分层状或颗粒状,内含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白蛋白等。管型周围有巨噬细胞形成的多核巨细胞环绕。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坏死。由于骨组织破坏,血钙增高,可引起肾组织内转移性钙化。继发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临床病理联 系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破坏骨髓内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加之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骨髓瘤细胞产生的Ig过多及Ig聚合可使血液粘度增高,引起血粘度过高综合征,表现为紫癜、视网膜出血、出血时间延长等。血粘度过高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组织缺氧,以脑、眼、肾、肢端最明显,可引起头昏、眩晕、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肾损伤可引起肾功能不全。由于异常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多,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减少,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发感染,常发生肺炎和肾盂肾炎。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作者: ————————————————————————————————日期: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结果 20世纪50年代沙利度胺(反应停)最先在德国上市,作为镇静、镇痛药,其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由于其严重的致畸作用而停用。但随着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抗炎、抗血管生成的药理和一些疑难病症上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尤其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研究更是其中热点。本文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就沙利度胺的药理、治疗MM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综述如下。 1 概述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血液恶性肿瘤的10%。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且呈增长趋势。MM发病率为(3~4)/1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1]。MM起病缓慢,可有数月至十余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繁多,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衰竭,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是最常出现的症状,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常见,有些患者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少数患者有高黏滞综合征,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不常见,MM病因不明,在骨髓瘤患者培养的树突状

细胞中,发现了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病毒编码白介素6(IL6)的同系物,而人类IL6可促进骨髓瘤生长,同时刺激骨的重吸收,此种特殊的细胞来源不明。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提示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恶性变而来。MM标准治疗为间断化疗,在老年患者中多应用马法兰和泼尼松。MM 是难治性疾病,其有效药物是烷化剂和皮质激素。传统化疗可缓解,但完全缓解率低于10%,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可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但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耐药现象而致病情进展或复发,且复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沙利度胺是20世纪90年代末最先引进MM治疗的,并有一定疗效,被视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新希望。 2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 (1) 免疫调节作用:沙利度胺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合成,能够诱发并增强IL4和IL5的合成,抑制植物凝集素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干抗素γ(IFNγ),降低TNFα、IL6和IL10 mRAN的水平,沙利度胺还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IL2,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2)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沙利度胺能够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产生因子的表达,进而减少血管的生成。此外,沙利度胺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肿瘤细胞与Co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