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资面试真题解析初中语文6篇

2019教师资格证

—真题解析(初中)

1.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内容: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基本要求:

(1)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

(2)试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

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4)试讲过程中需配合教学呈现板书。

格物致知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一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观察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蝴蝶吗?

生:...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见过,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考一考大家,有没有人知道蝴蝶的眼睛长在哪里?

生:...

师:大家一下子都安静了,不如仔细观察一下老师带来的蝴蝶标本后再回答。好,下面请课代表来讲一讲。

生:...

师:回答对了,蝴蝶的眼睛长在头部。这是复眼,但是因为太小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一般用嗅觉。蝴蝶虽然常见,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蝴蝶的眼睛长在哪里,这就是在生活中缺乏观察,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所造成的。那么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从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111页,照例进行我们生字自助餐的环节,给大家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不会的生字词,同桌互查以及字典查阅解决。一会儿请两位同学起来PK一下,看看谁能全部读对。

师:好的,时间到,先看大屏幕上的ppt中的生字词,下面请小黄,你先来读。不错,请坐,小玲,你再来读一下。

生:...

师:刚刚小玲在读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错误,不过没有关系,现在重点强调一下几个大家容易犯错的读音,朱熹(xī)彷徨(páng huáng)肇(zhào)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思考完毕后,请几位同学起来作答。(相机找两名同学)

生1:...

师:嗯,小兰说丁肇中先生关心中国的科学事业。小红你有何补充?

生2:...

师:小红说我们不光在研究学术上,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小红的进步非常明显,请坐!老师总结一下,丁肇中先生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以及关心祖国青年一代成长的高度,选取自己的生活典型事例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1)师:实际上,连蝴蝶有没有眼睛大家都不清楚的原因就是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师:嗯,大家都读完了,小玉率先举手抢到了这次回答机会,她讲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没错,“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中国传统的教育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吗?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来进行作答,答对的同学我们就给予她“历史小能手”的称号,我看历史课代表跃跃欲试的样子,你起来回答一下。

生:...

师:是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历史课代表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历史小能手!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刚刚历史课代表提到了我国目前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家认为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老师为大家播放一则关于高分低能现象的新闻,看完新闻后再请同学们起来作答。

好的,小红你来讲讲,哦,小红说缺乏格物致知精神,小兰你来补充一下?小兰讲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忽略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小兰有理有据的解释了这一原因,相对于上节课相比思维逻辑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请坐!

师:看来缺乏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导致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进行合作讨论。

师:好,时间到!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老师都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呢?一组的代表请先回答。

生:...

师:嗯,一组代表找到了一个论据,那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二组代表有无补充?

生:...

师:二组代表找到了两个论据,论据一,这是被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论据二,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必不可少的,看来二组的同学们没少对这篇文章下功夫,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4)师:接下来同桌互相朗读课文,想一想成为一个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对我们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帮助?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写在作业纸上,一会儿老师给大家反馈。

师:时间到了,小鹏你来说?

嗯,小鹏说有格物致知的人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还要具备探索精神,拥有这些精神,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才能更进一步!是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我们适应当前的环境这么重要,那么丁肇中先生又是怎样论证这一精神的重要性的呢?下面请男生跟女生进行PK赛,找一找,列一列文中到底有哪些论证方法。

师:比赛开始!好的,男生组找到的论证方法为举例论证法,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等方面加以论述。

女生组找到的论证方法为对比论证法,中国传统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与科学发展历史所说明的知识获取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

师:不错!请坐!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师: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人需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度过这一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论证方法,也明白了拥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适应现在社会环境的重要法宝。

五、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已经快要下课了,给大家留两个课后作业:

作业1:观察化学课化学老师是如何做实验的,写一篇三百字的观察报告。

作业2:作者除了举例论证法与对比论证法以外,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下节课在班内进行分享。

下课,同学们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完毕!

1.题目:《饮酒其五》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设置情境,引入课文。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各位评委好!我是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饮酒(其五)》。上课,起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一会儿老师放一段纪录片,大家猜一猜里面的主要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视频播完了,大家能告诉我答案吗?对,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就叫《陶渊明》。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板书课题)

二、解题

师:上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查阅陶渊明资料的小任务,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起来介绍一下陶渊明。小贝,你起来说一下查到的资料?

生:...

师:是的,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老师在此基础上做一下补充,陶渊明所作《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两遍关于此诗的录音示范朗读。第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第二遍结合课下的课后注释小声跟读。现在开始!

师:好的,大家录音跟读的都很认真。请今天的两位朗读带头人分别起来朗读一下,他们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意思是什么?生:...

师:两位读的都不错,老师在此补充几个词的意思,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上出示的PPT,喧指的是吵闹的声音;心远地自偏指的是: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好的,请大家回答之前我们提到的问题,本诗主要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意思是什么?小林,请你说说?生:...

师:小林说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答对了!小林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国学大师!

四、深入研读,把握全诗

师:诗是讲究意境的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接下来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并分析诗句,第一小组分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第二小组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第三小组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行分析。

生讨论。

师:好,时间到,看大家讨论的意犹未尽的样子,肯定有很多想法想要跟老师与同学们分享。第一小组的代表请总结发言。

生:...

师:嗯,结庐在人境的“人境”指的是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的车马喧代表的是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看来,第一小组是按照词义来分析诗句的,那第二小组又是从那几方面来分析诗句的呢?

生:...

师:第二小组是从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的意象以及“采菊”等一系列的动作上来分析诗句的,体现了优美、宁静、惬意的田园风光,也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那么在这里老师又有一个小问题要考一下大家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生:...

师: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不能,有谁自告奋勇的起来说一下原因?小晨第一个举手,你起来讲讲?

生:...

师:小晨讲“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里再补充一点,看”或“望”字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另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期待第三小组的表现。

生:..

师:第三小组解释了这句诗的意思“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并且指出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师:三组的同学看来在课下没少在预习上下功夫,老师为你们点赞,顺便提一点建议,如果在分析句子时,将意象,词义,句意再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巩固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最后,我们跟着音乐集体朗诵本诗,再一次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课后老师留两个作业:一个是背诵本诗,另一个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充,300字左右即可。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1.题目:《爱莲说》

2.内容: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基本要求:

(1)点明本文的写作手法。

(2)解决基本字词理解障碍,根据教学内容配合适当板书。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人格品质。

各位考官好!我是一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爱莲说》,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江南》。刚刚的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小明来说,你说你感受到了夏季江南人采莲的盛景,小白你来说,你还还仿佛看到了鱼儿在莲花下嬉戏的美景。

这首歌曲出自汉乐府,描述的就是江南采莲时的美景。莲花是许多人喜爱的植物,而喜欢它的原因却各有不同,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宋代文人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如何的呢?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爱莲说》,大家读的都很棒,字音正确,节奏明晰。看来大家课下有认真的去朗读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本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课下也让同学们整理归纳本课重点的生字词,现在哪位同学来分享你整理的内容。

请小红来说说。

小红主要整理的是词类活用,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生蔓”“长枝”

请小星来分享。

小星主要整理的是一词多义。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是少,在《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的鲜意思是“鲜艳”。通过小星的分享看得出他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很牢固呢。

三、深入探讨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再次掌握了本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的意思也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标题《爱莲说》,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标题的含义,有没有同学帮我们来回忆一下。小红你来为我们解答。你说根据之前我们学过《马说》,知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主要是说明一种道理。因此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看来小红上节课认真听讲了,也真正理解了说这一文体的意思。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呢。

这篇文章主要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喜爱莲花的原因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试着在文中找出答案,

我看很多同学都已经读完了,并且也在文章中做了批注,现在就将你的自学成果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时间为5分钟。

时间到了,同学们都也讨论完了,那请最先举手的第一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的代表说,作者从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论说莲花的生长环境虽然不好但他依然保持自身的高洁、质朴的品质。(板书:高洁、质朴)

你们为什么认为莲花生长的环境不好就能体现他高洁、质朴的品质呢?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它生长在泥土里。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莲花生长环境的图片,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能够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一小组看了图片还要补充,来你们继续说。因为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中,但是莲花通体都没有被淤泥所污染,并且莲花的样子也没有因为池水的洗涤变得妖艳,而显得十分的质朴美丽。

请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说通过莲花的体态香气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以看出莲花的品质是正直,美名远扬。(板书:正直、美名远扬)你们还要展现一下莲花的体态,那快上讲台上进行展示吧。

看来第三小组还有个绘画小能手呢,他们通过图画展现了莲花的中通外直的体态,来更好的展现了莲花正直的品质。

还有哪一个小组要补充的吗?请第六小组的代表。

你们通过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结出这是写的莲花的风度气质,可以看出莲花清高,令人敬佩。

通过同学们的小组讨论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作者爱莲花的原因,那么莲花的这些优秀品质与谁的优秀品质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的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

小黄已经最先举手了,请你来说。

你找到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大家同意吗?恩,看来大家是认同这个答案的。

那么面对这一花中君子作者赋予了他这么多的优秀品质,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呀?对,就是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仅仅是为了抒发对莲花的喜爱吗?他还想表达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和同桌交流讨论。

小白有答案了,请小白来说。

你认为作者第二段通过写菊花和牡丹来反衬莲花,以此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小白的分析十分到位,看得出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朗读一遍《爱莲说》吧,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吧。

四、巩固拓展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也一定有一种东西能够代表你的精神世界,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写,字数在100字左右。

我们请小绿来分享。小绿写的是梅花,他认为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但能临寒独自开这样默默无闻但是有一身傲骨的品质是他喜欢的。

小黄你来说说。你写的是电灯,因为你想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他人。看来小黄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同学们写的都很棒,都将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在了我们的小练笔中,也希望同学们能那样成为优秀的人。

五、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背诵本篇文言文,并再搜集你喜欢的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言文,将搜集的内容分到班级微信群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