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习题苏教必修3.docx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课外阅读

(2018 ·河南许昌一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3 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 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特质 , 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 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

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从孔子开始 , 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 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爱万物”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 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 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 , 崇尚清静无为 , 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 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 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

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 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 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 , 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

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 ,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 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 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 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 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 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 ,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 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

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 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 , 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 , 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

化 , 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 :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 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 , 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 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 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

出。

C. 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 它们讲仁爱 , 师法自然 , 崇尚清静无为 , 主张返璞归真。

D. 佛教讲求“出世”, 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 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解析 :D A 项 , 曲解文意 , “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 原文说的是“历史

悠久的中文化, 在殷周之出了重要的人文向, 即由神本向人本向以及人道主思

潮出。儒、墨、道、法等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B , 大范 , “儒家

文化一直居于中文化主地位” , 原文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文化中, 儒家思想期居于主地位??”, “ 期”不等于“一直”。C, 冠李戴 , “它仁, 法自然 , 崇

尚清静无 , 主返璞真” , 原文指出“与儒家仁形成照的是, 道家更道法自然, 崇尚清静无 , 主返璞真 , 与自然和相”。

2. 下列原文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是()

A. 文章第一段体介了中文化的特和最根本的价追求, 下文具体述指明述方

向。

B. 文章依次介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形, 指出它相融互, 有着共同的价取向。

C. 文章尾呼开, 收束全文 , 指出承和中秀文化的意和任, 可卒章

志。

D. 文章旨在挖掘中秀文化共同价追求, 号召在建幸福和社会中其极作

用。

解析 :B 倒序 , “文章依次介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形”表述有, 原文述

, 是先儒家 , 再道家 , 最后佛家 , 其序并非“儒、佛、道”。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法不正确的一是 ()

A. 如果能深入挖掘中秀文化的价追求, 那么在承与展中的形式化向可能得到

克服。

B. 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核心的理构建, 就不会有成中文化的主流和基的儒家

思想。

C. 外来佛教融入中文化的成功例, 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中文化的价追求及其当代

意。

D. 于中秀的文化, 要在承中有造性化和新性展, 而且只有展才能更好地

承。

解析 :B法,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在博大精深的中文化中, 儒家思想期居于主地

位, 成中文化的主流和基??从孔子开始 , 儒家就致力于以仁核心、仁礼相互的理构建”。

二、言运用

4.(2018·四川凉山州高三二模)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写恰当的句, 使整段文字意完整

,内容切,密,每不超6 个字。

《中共中央国院关于全面深化新代教伍建改革的意》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其中之一是分施策。立足我国国情, 借国 , 根据各各教的不同特点和展,考区域、城、校差异 , 采取有的政策措。重培, ①; 加大供 ,②; 新体制机制 , 激活一批教 ; 化伍构 , ③。

解析 : 解答此首先理解文段大意, 理清构次 , 然后根据前后境, 推空句的内容和句式 ,注意关和点符号。本段大意是 : 全面深化新代教伍建改革, 需要培养、充、激活、配教。答注意意和构上前后文的照,以及意的提示 , 境中几句句式相同,所以空白根据后文“激活一批教”来填, 句式与原句相同 , 意相近即可。如① 从“重

培” , 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培养教”相关; ② 从“加大供” , 可推断要填内容与“ 充教”相关; ③ 从“ 化伍构” , 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合理配置教”相关。

答案 : ①培养一批教② 充一批教③ 配一批教

5.(2018·合肥高三研性) 下是某班考察大蜀山活的构思框架, 把个构思写成一

段话 , 要求内容完整 , 表述准确 , 语言连贯 , 不超过 80 个字。

解析 : 观察框架图 , 将大蜀山考察活动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 : 准备阶段 , 实施阶段 , 考察后的完成作业。其中准备阶段的内容有“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备好行装”“小组讨论确定考察内容” ;

实施阶段的内容有“参观”“听讲座”“知识抢答” ; 作业为“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将每一部分

对应的内容串联成句即可。注意语句的简明、连贯。

答案 :( 示例 ) 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地质”相关内容, 小组讨论确定好考察内容, 备好行装 ; 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 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