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改造论文

面料改造论文
面料改造论文

面料改造——立体改造

摘要

面料的立体改造是面料通过抽褶、捏褶、皱褶、压花、折褶、编织等工艺手法,改变面料原有的平面形态,形成浮雕和立体效果,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即可以对面料地开发起引引导作用,也可以使设计师在现有面料的局限中找到更多的创意空间。本文研究了面料立体改造的意义、背景、手法及设计类型,揭示了面料立体改造在当前服装设计领域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面料立体改造设计

ABSTRACT

The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of the fabric through Chouzhe, pinch fold, fold, embossing, folding fold, weaving, and other means of changing the original fabric of the plane shape, a relief and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so that it has a strong visual impact. It is the fabric can be developed with guidance from the role, so that designers can als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fabric find more room for creativity. In this paper, a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of the significance, background, practices and design type,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of the current fashion design in the field of universality and necessity.

Keywords:Three-dimensional;fabric;design

1 面料立体改造的意义

1.1 社会需求

现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但要体现时尚、个性,又要体现个人的品位修养。所以服装仅仅从款式上造型上的变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服装的新渴望和新需要,于是设计师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服装面料。但是一直以来,纺织面料生产的粗放式经营和产品中低档定位,又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的优势,面料的花型设计不够时尚,难以给人新的感觉。如今的服装界需要多元化、个性化的面貌,对面料的要求正走向一个以创意性为主流的设计趋势。强调面料的改造,通过面料的改造来表现服装与众不同的效果,已经成为设计师们体现其风格,展示其个性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是现在服装设计的趋势。

1.3 设计师

面料的立体改造在高级成衣上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高级成衣的价值,高级成衣面料的用量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适合进行面料的改造,同样的面料经过改造而生产出来的服装的价位却比普通的面料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使企业的收益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般来说经改造的面料在市场上无法找到的,用改造后的面料进行服装设计时,它可用于服装的局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也就是服装的设计点,并与款式设计相呼应,以产生美感。也可用于整个服装当中,这样的服装强调的是面料改造后新颖独特的魅力。世界顶级的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这位有服装界哲人美称的设计大师始终站在艺术与实用的交汇点上,运用面料的改造使他的作品简洁而丰富。三宅一生在褶皱面料运用上造诣很高,他总是细心揣摩面料的潜能,然而对其作造型变化,如著名的“一生褶”(pleate please)(如图1、图2)给褶裥打破了高级成衣光洁平整的传统方法,从而使他设计的服装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女性的欢迎。

(图1 )(图2 )

2.面料立体改造的背景

在服装的材质达到一定舒适度时,人们又会从它的款式、面料设计加以选择。其中服装的某些款式不过是抄袭历史的经典款式,而服装面料设计方面总是不尽人意,所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设计师感叹国内织物面料难选。面料的运用和开发是我国企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世界上成功品牌用在面料上的工夫是我国几倍。其商业的价值就突现出来。一件成功的作品除了款式造型、服饰色彩外,面料的运用和处理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如果面料设计能走在服装设计之前,则会给服装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早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和日本的设计师就把后现代艺术和解构主义的观念融入到面料的改造中,在国内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模仿。服装面料的立体改造和表现,需要建立在设计师对各种面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充分理解上,并能结合传统的或现代的工艺手段改变其原有的形态,以产生新的肌理和视觉效果。面料形态设计不仅是材料风格的再现,还是服装设计师观念的传达﹑个性风格的表现。目前,材料设计学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学的一门全新的分支领域。所以,现在的设计院校都有面料设计专业也称为纺织品开发与设计专业,而面料改造的教学更是面料设计专业的重点。

3.面料立体改造的手法

面料立体改造实际上是面料的一个重构过程,通过各种不同的工艺手法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而形成立体效果。

3.1 系扎法(如图3)

这是通过对面料进行系扎处理改变服装形态的方式,系扎方式不同,位置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服装造型,绳和带是常用的系扎工具。

3.2 高温压褶法(如图 4)

是先把面料按所设计的宽度重复折成方形,再对角折成三角形,最后高温熨烫,摊开后面料便成了凹凸的褶痕。

3.3 刺绣法(如图 5)

是通过运针将绣线组成各种图案的一种工艺,针法有几百种,在针与线的穿梭中成点、线、面的变化,通常绣面图案部分微微凸起,也可以加入包芯,形成更具立体的图案。

3.4 绗缝法(如图 6)

形式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在未剪裁的面料上进行绗缝;二是在服装局部运用绗缝线迹作为一种装饰,这是在服装制作过程中来完成的。通常是在面料表面用线迹做装饰纹样。

3.5 贴法(如图 7)

可采用同一种面料拼贴,也可以用不同的面料拼贴。方式是将剪裁好形状的布料结合绗缝、刺绣等形式绣缝在一块面料上,增加了面料的层次和视觉装饰效果。为使拼贴的图案更具立体感,也可在贴花布和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3.6 镂空法(如图8)

是对面料进行控洞、打孔、抽纱处理,是对面料本身的改造,这种手法对服装内轮廓造型有一定的影响,以前常用于女性风格的设计,现在由于镂空手法、形式、位置的改变,一些前卫风格的服装也经常利用。

3.7 叠加法(如图9)

这是现代服装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有重叠、透叠之分。叠加可使服装产生层次感,重发的叠加可以产生韵律感,空间感。

3.8折叠法(如图 10)

这是对面料进行折叠处理的服装造型方法,叠痕的大小不同、折叠方式不同、工艺处理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

(图3 )(图4 )

(图5 )(图6 )

(图7 )(图8 )

(图9 )(图10 )

4.面料立体改造的设计类型

对于面料改造来说,光有创意的总体构思是不够的,一个好的总体构想不一定能保证产生出好的设计,还需要选择适合的设计类型和表现方式,把艺术的构思与理性的思考结合在一起。

4.1 加法

就是利用各种工艺手法,如:绣、缝、钉、粘合、热压、衬垫等方式,将相同或不同的多种手法进行组合、叠加而形成有层次、立体的效果。

4.2 减法

就是将原有面料经过减除、抽丝、镂空、撕裂、磨洗、烧花、腐蚀等方法除掉部分组织或破坏局部,使其改变原来的肌理,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立体美感。这种面料的设计具有空透或破烂的残缺美,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4.3 编织

就是把面料裁成带状,运用穿、绕、捆、编、钩等不同的编织手法制造各种肌理,可以产生各种疏密相间、凹凸起伏的效果,这种面料的外观具有很强的形式感。

4.4 重新塑形

就是在原有面料的基础上经过压折、抽褶、压花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捏褶的处理,用拧、挤、堆积、黏合等手法来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使之具有新的立体效果。

4.5综合

就是将面料同时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设计出各种疏密相间、凹凸起伏的立体效果。

这些方法在我的毕业设计中得以实践。我的设计要表达的主题是氺,放在一个小桥流水的意境里,氺是细腻的,细细的流水轻轻的划过岩石。所以在选材上用的是轻薄的纱搭配稍深色的化纤。在表现方式上我用圆形的贴片体现出小石子(如图 11),用纱围绕其其间,表现出氺划过石子的视觉效果(如图 12)。其中也有用褶皱表现一波波的流水(如图 13)。

(图 12 )(图 11 )(图 13 )5.面料立体改造在品牌中的表现

三宅一生是通过面料改造来表现。他为了发挥材质的固有风格,从材料的制造入手,表现皱褶美感。得体的面料设计处理方案是服装设计的关键。当今的服装设计大多先从材质的设计处理入手,或根据面料的质地、手感、图案等特点来构思,无论什么风格,设计师们都明白选择适当的面料并通过挖掘材质美来传达服装个性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三宅一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对面料进行皱褶处理,90年代初推出的立体派皱褶系列,大量的压缩、弯曲处理使衣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状态。

TADASHI shoji(庄司正)也是以面料改造来表现服装美的设计大师之一,其初衷是为了向市场提供高雅而非天价的设计师品牌的晚装。它以其独到的设计风格、完美的合身与舒适性、极富竞争力的价格而著称。他的设计从来没有奢华的点缀,完全从面料着手设计。

(如图 14--17)

(图 14 )(图 15 )

(图16)(图 17 )

6.结束语

当今服装的发展趋势,使得每个设计师都追求独特的个性风格,以期立于不败之地。过去片面强调造型选材的方法已逐渐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面料改造来开创个性化的服装设计,使得服装面料成为服装设计的焦点。面料改造的开发创新,表现出眩目的色彩效果和丰富的肌理状态,让服装设计师有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服装设计与面料设计已融为一体,以焕然一新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展现于世,完美的设计一定要有好的面料形态加以配合和表现,这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共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吕波.服装材料创意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

[2] 许天志,王艳.服装设计与面料应用[D].哈尔滨工业美术设计学校

[3] 周伟,蒋彦.面料二度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7年第04期

[4] 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及应用[J].https://www.360docs.net/doc/1711366036.html,/A-ntfzzyjs200702007.html

[5] [英]凯瑟琳,麦凯维.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M].郭平建,武力宏,况灿译.中

国纺织出版社

致谢

时光荏苒,不觉四年已到头。很多熟悉的形影也许就将从身边永远地失落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校园总难掩物是人非的感伤。

感谢武汉科技学院四年来的培养,感谢冯泽民老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感谢王程斌老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对我们主题给予的启发、悉心指导,有求必应;感谢班主任石子伟老师四年来给我的鼓励和关心;对此三位老师,我打心眼里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也得到许多同学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得到友谊的温暖与关怀,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让我非常感动。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学生:黄怡歆

2008年5月28日

初中历史 三大改造练习题(含答案)

《三大改造》检测 【基础不倒翁】 1.“双城县的希勤村,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种情况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B 【解析】从材料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故选B项。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国营经济,通过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建立起合作社经济,同时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选D项。 3.下图是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一幅宣传画。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国共产党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农村中的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3.C 【解析】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故选C项。 4.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D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目的就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 改革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方式,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三大改造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

论三大改造及其历史意义

论三大改造及其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能力要求: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2、提高学 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3、指 4、导学生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5、培养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讲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讲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课时安排]: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的史实,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概念: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1949 ~ 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后四年(1953 ~ 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a.提出时间: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内容:“一化三改造”(具体内容见课本P103页) 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 经济基础。 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的步骤大致与农业相同。 2、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问题: 答案: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阅读】 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必须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先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状况下,透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

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09级电子商务 1095xxxxxxxx 叶菲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致开幕词。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无产阶级就可以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实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节制资本”的前提下,允许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课时作业本05 三大改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时作业本05 三大改造 1.“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 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2.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新中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解放后同仁堂响应国家号 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可能 是(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生产合作社是下列哪些领域采取的改造形式( )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 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12.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 ( ) A.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B.规定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 C.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规定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摘要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字:三大改造,背景,局限性,历史意义 一、简要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为何改造 1、当时中国状况:1949年10月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内战、社会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经济变得很脆弱,直接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 2、我们的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 3、关于农业改造:建国后,在新的解放区域还有3亿多的百姓没有土地,于是有了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土改后农业方面的形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把农民的土地私有改造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4、关于手工业改造:当时的手工业,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如果不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遇到许多困难。当时,毛泽东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改造个体手工业很有必要。 5、关于工商业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飞涨,财经困难,不得不合理调整工商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所以需要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如何改造 1、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三大改造时间是什么时候

三大改造时间是什么时候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三大改造时间和历史意义,希望对你有用! 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的概况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

第5课《三大改造》预习笔记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三个阶段。 3、结果:年,全国掀起高潮。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开始,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这种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6、意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

首先,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其次, 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也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制定的有些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为今天工作的借鉴, 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损失, 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 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 必须利用政权的力量去剥夺资本家的资产, 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财产,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也是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第二, 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第三, 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维护国家独立的当然要求, 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 重新认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当成功的, 它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马恩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设想,实现了 和平改造。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改造过程中经济不仅没有遭到破坏, 而且还有了发展。党 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肯定这次改造是伟大的历史胜利, 只是指出了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 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现在看来, 这个基本估价应予重新考虑。即使是对生产的影响, 也不能只看当时的暂时状况, 而应看长远的后果。我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主要表现有: l. 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彻底转变成产品经济。现在大家知道,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我国解放前是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建国后, 本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但我们却急于把尚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成产品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是完成这一转变的标志。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前期, 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当时在国营经济内部实行了产品经济的管理体制,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在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和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不能采取无偿调拨的办法, 因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 只能实行商品经济的体制。当时在农村自然经济还占着优势, 但在城市里, 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都相当发达。我们本应扶植和完善这些市场的发展, 并使之逐渐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我们没有这样做, 相反, 采取了限制和消灭的政策。首先取缔了证券市场和私人的钱庄银行, 把私商排挤出批发商业, 之后, 随着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包括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 全国只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两种成分, 商品经济也就全面转变成产品经济, 只剩下了一个不完全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 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与产品经济相一致的。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 原来的私营企业虽然名义上叫做公私合营企业, 原来的私方还拿着定息, 但国家对这些企业已完全按照国营企业一样来进行管理[ 国家统计局所编的伟大的十年一书中明确地说:1956 年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已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除资本家还拿定息外, 同社会主义工业实质是已没有多大区别。( 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 第32页) ] , 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实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统收统支、产品统购统销、物资统一调拨、劳动力统一分配、工资物价统一管理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某些弊端尽管当时已有所觉察, 如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都有所提及, 但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种体制。以后经过多次权力下放和上收的变动,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 一、近代史上美国的侵华步骤: 1.追随英法、协同侵略。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和20年代,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一战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 4.“扶蒋反共”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现代史上中美两国关系 1.1949年~1972年的全面对抗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和解、建交和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发展到今天的合作与斗争相交织(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我看1953年三大改造

《现代史论文》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我看1953年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我国历史背景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

三大改造

编辑词条 三大改造 目录[隐藏] 简介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缺点 [编辑本段] 简介 毛泽东主席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编辑本段]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编辑本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中农化”。在老解放区,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的现象。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民得到土地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必须进一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