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途径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途径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2级政治一班侯丽丽

【论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党的十七大。

【参考文献】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6 期。

【正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

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去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必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十分深刻的论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

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也是在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中提出并丰富发展的。面对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后,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人们生活

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体社会自觉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

2.理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并切实地以理论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3.利益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4.法律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和技术的支撑。建设中碰到的诸如污染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规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2.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推广清洁能源,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拒绝白色污染,对一次性筷子说不!

3.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强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4.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亲,请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你的眼泪!

5.不断完善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公众环保行为——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实践证明,单纯以追求GDP 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6],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也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四.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

(一)了解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峻形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二)大学生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1.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从环保意识的普及度来看,虽然人人知环保,却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体。尽管学校绿树成阴,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2. 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

3. 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

最后,让我们一起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