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附件1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复兴,培育一批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传人梯队完备、辐射功能强大、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学术流派,探索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中医整体学术与临床水平,开创中医传承发展的新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以下简称“流派工作室”)。为做好流派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贯穿于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体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特色优势明显、群众推崇公认、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

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开展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原则 传承学术思想,发扬流派特色优势;立足临床实践,提高流派临床疗效;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流派人才群体;宣传特色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发展机制。 三、建设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传承三代以上、临床疗效显著、学术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通过工作室建设,涌现一批流派学术成果,应用一批流派特色技术,建设一批流派示范门诊,培育一批流派传承人才,宣传一批流派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学术整理,推动流派传承。 通过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传承脉络、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提炼流派诊疗技术,推动流派学术传承。 1.梳理流派传承脉络。深入挖掘整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著作、流派典籍、医话医论、方志记载、历史实物等文史资料,梳理清晰的流派传承脉络。 2.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比较历代传人学术观点、学术论著,探索流派思想学说的历史发展演化规律,挖掘对当代中医药学术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围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开放式对话。 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老名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如比较著名的明清时期大江地区的吴中医派、孟河医派以及皖南的新安医派、浙江的绍派伤寒等。目前,这种地域性的学术流派虽已不十分明显,但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 教育模式一元化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本身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加这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过度“西化”导致群众信任度和临床疗效下降 许多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张其成《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 张其成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达到15.34%。在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据推算超过1.58亿。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思维的规律。中医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中医学讲究调和致中,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 中医学的传统中,有“医源于易”的说法,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创新,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德载物、包容广大。中医学历史上,从元代前后出现了不同学术流派,各学派在思维方式上借鉴了宋儒对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医学也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冲击。当时一批中医学家以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应对变化,另一方面仍坚持发扬传统,从未丢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 可见,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发扬光 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如果说守正是固本,创新则决定着未来。中医学如何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核心要义所在。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两种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我们相信,中医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1月0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是根据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相关数据推算得出的。 B.“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易经》,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 C. 元代前后,中医虽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并没有改变。 D.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创新的核心,这句话阐明了传承、创新和传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论坛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徐春波白桦顾晓静陶有青包文虎李文杰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100101) 摘要以传承名医经验、发展中医学术、创新中医理论为目的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研究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治则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有效方药的传承方法,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采集与传承应用的国家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传承与应用的方法问题,将进一步提升传承效果,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 关键词名老中医;传承方法;应用研究 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Academic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of TCM and Application Method Xu chunbo,Bai hua,Gu xiaojing,Tao youqing,Bao wenhu,Li wenji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 To inherit clinical experience,develop academic medicine,innov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for the purpose of the"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Academic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of TCM"in the national"Tenth Five"research program,"Eleventh Five-Year"plan to support,which has been made fruitful results."Twelve Five"period,by studying the famous doctor of TCM dialectical method unique,specialty therapeutic principle,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 methods,developed Famous Doctor of TCM academic experience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service platform,focused on solving Inheritanc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applications,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 of herit-age,and promote academ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mous Doctor of TCM;Passing on and Inheriting method;Application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3.09.013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政府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立项启动,将使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应用走向深入。 1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中医药事业的长期战略任务,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等研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中医传承研究”列入优先领域,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2011年12月24-25日,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以“名老中医传承战略方式和模式研究”为主题,讨论如何进一步深化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以抢救性、原汁原味的采集名老中医第一手资料为主要特点。以108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88个,横向课题组10个。纵向课题采集诊疗病例、典型医案、整理经验、总结思辨特点和成才轨迹等。横向课题主要完成顶层设计、质量控制、搭建平台、方法探索等项任务。“十一五”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以扩大样本量、增加养生保健等采集范围、总结名老中医个体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特色疗法为主要特点。以102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102个,学术流派、养生保健、民间医药等横向课题6个。继续完善平台,探索方法,对流派和民间方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进行试点。“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 6301 ·WORLD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2013,Vol.8,No.9

论述类文本张其成《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张其成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达到15.34%。在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据推算超过1.58亿。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思维的规律。中医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中医学讲究调和致中,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 中医学的传统中,有“医源于易”的说法,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创新,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德载物、包容广大。中医学历史上,从元代前后出现了不同学术流派,各学派在思维方式上借鉴了宋儒对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医学也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冲击。当时一批中医学家以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应对变化,另一方面仍坚持发扬传统,从未丢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 可见,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发扬光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如果说守正是固本,创新则决定着未来。中医学如何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核心要义所在。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两种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我们相信,中医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1月0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是根据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相关数据推算得出的。 B.“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易经》,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

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步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医药体系——中医药学。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整个人类健康事业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品格和特征。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药学与西方科学技术一道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数千年中医药独家经营的状况,而且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现代科技大潮的冲击和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学术该如何应对?我们认为,对中医药学术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必须汲取近百年来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一、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影响 1.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的发展 在中医药学外邪致病理论的发展上,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所谓的外邪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以及中毒、中暑等理化因素,并且伴随现代科技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调等负面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着中医外邪致病学说的发展。在中医药学的七情致病学说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以及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理论。近年来,现代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不同的规律性,堪称是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进步 正确的诊断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望、闻、问、切有着整体地、客观地、辨证地反映疾病整个过程且无损伤性的优点,但有诊断模糊性的缺点。现代诊断手段如CT、核磁共振、热象图等有着清晰、精确的优点,但存在着偏重局部、微观、形态的分析,而且有的还有一定的损伤性。为此,建国以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按照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拓了微观辨证学,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统一。 3.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及临床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了中药理论与临床运用,出现了中医经穴磁疗、中药离子导入等先进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建立了颇具时代气息的新学科——中药药理学,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合理依据,为中药新药开发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与此同时,数学、统计学、信息等现代科学方法的引入,促进了中药质量控制、炮制机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中药研究由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依据,中药材的综合评价、中药质量标准规范、中药研究的多因素复杂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影响的理性反思 通过对近百年来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现代科技方法的运用提高了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丰富了中医临床手段,为中医药学术进一步发展搭建了现代科技平台;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应用的日益深入,中医药学术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不断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唯科学主义肢解了中医药学术本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