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摘要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本文从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电磁波隐身材料以及反隐身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对未来隐身技术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隐身技术武器装备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材料

Abstract

Stealth technology (stealth technology) commonly known as stealth technology, precise terminology should be "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That is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us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change one's own target detectability information features ,is the other side to minimize 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systems that make one's own goals and not be one's enemy weapons detection system to detect and detected .This wave of stealth technology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inciples, electromagnetic and anti-stealth technology, stealth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described, and stealth 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and make a summary and outlook.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第一章隐身技术与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1)

1.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 (1)

1.2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 (2)

1.3隐身武器装备 (4)

第二章隐身技术 (9)

2.1隐身技术概述 (9)

2.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 (10)

2.3隐身往术的几种情形 (10)

第三章隐身材料 (13)

3.1隐身材料概述 (13)

3.2吸波材料的综合要求和分类 (14)

3.3吸波材料介绍 (15)

3.4隐身材料与未来发展 (19)

第四章发展与应用 (21)

4.1隐身无人机的发展 (21)

4.2新的隐身机理 (23)

第五章反隐身技术 (26)

5.1反隐身技术的机理 (26)

5.2现代反隐身技术 (27)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第一章隐身技术与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1.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1】。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本世纪30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特别是雷达的问世,最早的隐身材料也出现了,如荷兰科学家研制的雷达用吸波材料,以及日本人开发的铁氧体材料-硅钢片。

50年代,为既能获取情报又能隐蔽飞行,美军在V-2高空侦察机和PLV-7低空侦察机上涂了吸波材料。以后美军又在SR-1型"黑鸟"侦察机上采用了更先进的隐身吸波涂层,使其反雷达探测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还使用过一种采用了红外特征减弱措施的武装直升机,大幅度降低了苏制SA-7

红外制导地空导弹的命中率。

50-60年代,在走过一段利用各种单一技术实现隐身的道路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综合利用多种技术,同时对可见光、红外、电磁、激光等实现全面隐身的问题。6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首当其冲,率先推行隐身技术研究计划。7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日、英、法等国为开发先进的隐身技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76年,美国的CDIK型隐身战斗机试飞成功。1980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它对隐身飞机的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到了80年代,美国的多种隐身

作战飞机已开始装备部队,并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隐身技术的军事意义异常重大,以至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它。美国国防部在1990-2000年的高技术发展计划中,已把发展隐身技术放在了异常突出的优先位置,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它竟投入300多亿美元用以发展新型隐身侦察机、新一代隐身巡航导弹和隐身卫星。俄罗斯亦不甘落后,目前也在TY-95H 战略轰炸机、“海盗旗”战略轰炸机、米格-29、米格-31、苏-27歼击机等作战飞机上,使用了隐身材料。采用了多项隐身技术。日本也正在研制TV隐身无人机、F-1隐身战斗机;英、德、意正在联合开发隐身“欧洲战斗机”;英、法、德、意、荷五国正在联合研制ACA隐身战斗机;以色列、印度、瑞典等国在隐身技术装备的发展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1.2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

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隐身技术发端于视觉隐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均开始在覆盖飞机的蒙皮上喷涂伪装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付目视探测威胁和刚刚发展起来的雷达、声纳探测威胁,通过降低武器的目标特征信号进行隐蔽进攻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在飞机、潜艇等武器中开始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的防御性导弹迅速发展起来,导弹与雷达火控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1960年,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的SA-2防空导弹击落后,美国开始重视侦察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AGM-28B “猎犬”空对地巡航导弹等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武器,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可以在27千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SR-71采用了双三角机翼、平底机身的翼身融合隐身外形,飞机表面涂有能吸收雷达波和红外线的磁性吸波材料。因此SR-71具有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和红外隐身性能。(SR-71“黑岛”高空侦察机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GM-28B“猎犬”导弹是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的战略/战术空地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960千米。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进气道唇口采用了雷达吸波结构。

2)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美国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先驱。经历了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之后,美国对武器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有了基于实战的理解。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的隐身技术进入了正规的发展时期。1980年8月,当时美国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佩里在首次公开披露美国的隐身计划时,对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做了如下总结:“多年以来我们尤其重视发展使雷达看不见飞机的那种技术。60年代初,我们将这样一种技术运用到了一些侦察机上,70年代又运用到当时正在研制的‘战斧’巡航导弹和ALCM空射巡航导弹上。到1977年夏,这一技术的效能已有较大提高,可广泛用于各种飞机,包括有人驾驶飞机。”

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的隐身技术预先研究计划和先进技术演示验证计划,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创新性的隐身武器设计中。同一时期,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也开始进行隐身技术研究,制订并执行了隐身技术的发展计划,为欧洲先进军事国家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3年,为了验证隐身战斗机的技术可行性,由DARPA领导,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执行了“海弗兰”(HaveBlue)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标是研制5架实验型隐身战术(XST)技术验证机,用以演示隐身飞机的可行性。计划要求用雷达吸波材料作机体蒙皮,使其在前视后向扇区内雷达截面(RCS)最小,同时采用一种冷却发动机的噪声控制技术。第一架XST验证机于1977年进行试飞。在试验期间,使用缴获的苏联雷达和导弹系统来观测,证明这种飞机确实具有难以被发现的低可探测性。鉴于“海弗兰”计划取得的良好成果,美国政府大幅度提高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经费预算,1980年的研究经费是1977年的研究经费的100倍。

70年代末,DARPA还针对90年代苏联将要部署的新型防空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巡航导弹突防效能的评估研究。基于这些研究的成果,1979年~1982年由DARPA领导,通用动力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等执行了“水鸭黎明”(TealDawn)计划。该计划研究巡航导弹的突防技术,主要包括巡航导弹隐身外形技术、雷达吸波材料技术和先进推进技术。通过该计划,美国掌握了先进巡航导弹(ACM)的设计技术,这些技术后来被用于设计AGM-129隐身巡航导弹。

德国从70年代开始进行隐身技术研究,执行了“萤火虫”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研制一种可配备中程导弹的“萤火虫”隐身截击机。该飞机采用多面体隐身外形,与同一时期美国研制的F-117隐身战斗机具有相同的隐身原理。在X波段,其头部方向的RCS可比常规飞机低20~30分贝。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1989年海湾战争中,F-117A通过优异的隐身特性发挥了巨大的作战效能,这刺激了各国竞相开展隐身技术研究和隐身武器研制。整个90年代,隐身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武器装备隐身化热潮兴起并不断加温,高隐身性能逐渐成为现代武器装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军事发达国家的隐身技术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隐身武器包括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新一代隐身巡航导弹、安静型潜艇、隐身坦克、隐身直升机、隐身无人机、隐身工事及帐篷等。

1.3隐身武器装备

1.3.1 隐身导弹

美国在60年代针对侦察机和巡航导弹开展的隐身技术研究以及70年代以后执行的预先研究计划的成果,被迅速应用到各种巡航导弹的设计中,如AGM-86B 空射巡航导弹、BGM-109“战斧”巡航导弹和80年代研制的更为先进的AGM-129巡航导弹等。

AGM-86B是美国空射巡航导弹(ALCM)计划的产物,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它采用不规则的扁锥体隐身弹体外形及背负式进气道,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RCS 在0.1米2左右。

BGM-109“战斧”巡航导弹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弹体表面广泛使用雷达吸波材料,采用低红外辐射的涡轮风扇发动机。90年代以来该导弹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AGM-129是美国先进巡航导弹(ACM)计划的产物,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84年开始研制,1991年装备部队。它采用光滑大曲率半径流线型弹体、腹部埋入式进气道、前掠式折叠中单翼、隐身外形布局,广泛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其RCS只有0.01~0.05米。

1.3.2 隐身潜艇

在各种武器系统中,潜艇受到的声频探测威胁最为严重,因此潜艇的声频信号控制是潜艇隐身技术的重点研究内容。研制低噪声安静型潜艇,成为提高国家战略威慑力和海军常规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声隐身技术在潜艇上的应用。

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于1976年建成服役,水下排水量6930吨,水下航速35节。该级潜艇在追求高航速的同时,十分注重降低噪声,广泛采用了各种减振、降噪措施,例如它放弃使用核动力装置最大的噪声源--主循环泵,而采用

了具有自然循环冷却能力的S6WG反应堆,对减噪齿轮箱和辅机采用减振、隔振技术,精心设计指挥台围壳和艇体线性以减小水动力噪声。潜艇的辐射噪声已下降到110~120分贝左右。

1.3.3 隐身飞机

“海弗兰”计划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使得美国军方决定在XST技术验证机的基础上研制一种隐身战斗机,这就是后来的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该飞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生产,1981年首次试飞成功,1983年10月开始服役。F-117A采用了奇特的多面体外形,机身表面由许多对称的平面组成,这使得鼻锥方向俯仰±30°范围内没有后向雷达散射回波,而在水平面内则使不可避免的反射集中在少数几个狭窄的方位角区域内。飞机的整个蒙皮及某些机内部件均涂覆了铁氧体雷达吸波材料,翼梁、翼肋、大梁和垂尾等部件用吸波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由于采用上述技术,F-117A的RCS仅有0.025~0.1米【2】。(“海弗兰”计划中的实验型隐身战术(XST)技术验证机。)

1977年,美国政府认为正在研制的B-1战略轰炸机无法有效突破前苏联在90年代的防空体系,因此中止了B-1研制计划;同样受“海弗兰”计划所取得成果的鼓舞,他们认为可以全力发展隐身轰炸机计划。1981年诺斯罗普公司开始研制B-2隐身战略轰炸机,该机于1989年首次试飞,并于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使用。B-2最为显著的隐身特点是采用了“飞翼”形总体外形布局,并把大部分部件安排在“飞翼”内;在进气道设计方面考虑到下方雷达探测的威胁,采用背负式S形进气道;大量使用雷达吸波涂料和蜂窝夹芯吸波结构材料;同时减小机身表面各种缝隙和不连续性。采取上述隐身措施之后,B-2的RCS可低达0.1米2,是B-52轰炸机的1/1000、B-1轰炸机的1/100。

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将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使用的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于1990年首次试飞,第一架生产型机于1997年首次试飞,第一架作战型F-22将于2003年交付使用。它采用先进的隐身/气动一体化外形技术、吸波材料技术和推力矢量技术,实现了隐身和高机动性的统一,其RCS达到0.1米2,并且红外辐射强度较小。

JSF联合攻击战斗机是美国正在研制的主战战斗机,要求保持其隐身性能所需要的外场工作量和费用比前一代隐身飞机减小90%。该飞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X-35方案和波音公司X-32方案竞争,2001年10月份美国政府宣布X-35方案获胜。预计F-35战斗机将于2007年形成战斗力。

S-37“金雕”战斗机是俄罗斯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采取涂覆雷达吸波材料、尾翼向内倾斜、内部武器吊舱、隐身进气道和二元矢量喷管等隐身技术,具有非常高的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

隐身导弹

AGM-158联合空地防区外导弹(JASSM)是美国海空军提出研制的一种远程空地导弹。目前由麦道公司和洛克希德2马丁公司竞争研制。该导弹要求具备雷达隐身性能,但是不会像全方位隐身那么苛刻。

AGM-154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JSOW)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为美国海、空军研制的采用卫星/惯性复合制导方式的近程滑翔武器,属于一种低成本、低技术风险的防区外发射武器。1992开始研制,1998年开始生产。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使用。该导弹采用方形隐身外形,大量使用雷达吸波材料。

法国“风暴前兆”隐身导弹,2000年12月首次发射成功,采用隐身外形技术,大量使用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性能良好。

法国“阿帕奇”隐身巡航导弹(APTGD)是一种高精度、远程、隐身常规空对地巡航导弹。采用矩形截面导弹弹体、V形尾翼、尖棱锥头部、可向后折叠的大展弦比、上弹翼的外形设计方案,RCS在0.1米2以下。(采用矩形截面、尖棱锥头部隐身外形的法国“风暴阴影”隐身导弹。)

1.3.4 隐身潜艇

潜艇声隐身技术发展到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美国最新型的“海狼”级核潜艇和俄罗斯最新型的“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噪声水平均已低于三级海洋背景噪声。30年以来,美国、俄罗斯的潜艇噪声的声级分别下降了40、30多分贝。

美国“海狼”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为在21世纪接替现役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而建造的新型核潜艇,首艇于1996年8月服役。该艇采用了最先进的声隐身技术,其中包括:全电力推进装置;先进的喷水推进装置,其噪声仅为“洛杉矶”改进型潜艇的1/10;光滑的外形设计,降低了阻力和水动力噪声;艇体广泛使用了吸声瓦、隔声瓦、阻尼瓦等多种消声瓦。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该艇的辐射噪声据称达到100~120分贝左右,低于三级海洋背景噪声。(美国最新型的“海狼”级核潜艇的噪声水平已低于三级海洋背景噪声。)

俄罗斯“阿库拉”(又名“鲨鱼”)级核潜艇是俄海军在役的最先进攻击型核潜艇,它主要采用的隐身措施有:外形采用水滴线型,降低了流体噪声;采用新研制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有效地降低了螺旋桨噪声;艇上机械设备大量采用了隔振效果良好的浮筏技术,极大降低了机械震动的噪声;壳体外部敷设消声瓦,

能有效吸收外部声纳探测声波能量和艇壳振动的辐射能量。这些隐身措施的采用使该艇的噪声降低到115~120分贝,低于三级海洋背景噪声。

1.3.5 隐身水面舰艇

水面舰艇由于其形体巨大、结构复杂,雷达和红外目标特征都很明显,受反舰导弹的威胁很大。为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在现代水面舰艇的设计中,借鉴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经验进行隐身设计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早在1983年,美国DARPA就与美国海军合作开展了“海影”号隐身试验艇计划,由洛克希德公司设计制造。该艇在1985年开始进行试验,取得的成果首先应用到当时正在建造的“阿利2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上。这是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开端。进入90年代以后,法国、英国、瑞典、挪威等国均开展了隐身水面舰艇的研究建造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和瑞典“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

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舰长124.2米、排水量3600吨。首舰于1994年下水,是世界上首先列装的隐身轻型护卫舰。该舰外形简单,主舰体、上层建筑、桅杆和烟囱都采用平面结构,并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所有的武器和设备都尽可能降低高度,或隐蔽在舰体和上层建筑内,舰炮的炮塔遮蔽采用了平面结构,舰载三坐标雷达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估计该舰的RCS小于1000米2,仅相当于一艘500吨级巡逻艇的RCS。此外还采取了红外、声、磁等方面的隐身措施。(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采用了隐身外形。)

瑞典“维斯比”级护卫舰是一艘全隐身水面舰艇,采取了雷达、红外、水声、空气噪声、磁等方面的隐身措施。舰体采用大倾斜面外壁,炮塔侧面倾斜,并且各种设备(如救生、武器、抛锚等)完全隐藏在甲板底下;采用频率选择表面控制火控雷达天线的散射,并安装了专门设计的低RCS高频天线以及低截获率导航雷达。

1.3.6 隐身战车

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俄罗斯的T-72和T-80等是冷战后期开始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海湾战争以后,这些主战坦克均进行了隐身改造。

美国M1A2坦克的负重轮采用了吸波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车身使用了隐身迷彩,并在降低坦克红外辐射和噪声方面采取了许多技术措施。

此外,美国已经研制出一种由高强度S-2型玻璃纤维加固聚脂膜压而成的隐身复合材料,具有雷达、红外、可见光、声等隐身效果,可用于制造坦克车体或炮塔外壳。

1.3.7 隐身直升机

美国RAH-66“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是集武装侦察、对地攻击和空战为一体的多用途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隐身直升机。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声隐身方面采取了许多技术措施。据报道,RAH-66的RCS是AH-64“阿帕奇”的1/400,红外特征是后者的1/4。2003年前将制造出6架预生产型样机。

1.3.8隐身无人机

“全球鹰”隐身无人侦察机,起飞总重11.6吨、作战半径5500千米、飞行高度19.8千米、有效载荷861千克、续航时间24小时,背负式进气道。据报道其RCS约0.01米【2】,已于1998年实现首飞,2001年完成了跨越太平洋的长距离飞行。

“攻击星”2025无人攻击机具有F-117A的许多隐身特性,装载360千克设备时空中不加油航程为1290千米,执行攻击、侦察及电子战任务,最基本的任务是摧毁面空导弹基地。

1.3.9 隐身工事及帐篷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陆军航天与战略防御司令部研制了低雷达反射掩体,它采用表面涂覆雷达吸波材料的铝或复合材料作为架构,并能快速方便地组成外形复杂的隐身工事,使雷达回波峰值降低20分贝。

美国陆军已设计出一种隐身帐篷,这种帐篷不易被雷达发现,并可保护人员不受导弹碎片的攻击,且对核、生、化有防护作用。新帐篷为棱锥台形状,顶部和墙面采用凯夫拉材料,可减小帐篷的后向雷达截面。

第二章隐身技术

2.1隐身技术概述

隐身技术是指在一定探测环境中控制、降低各种武器装备的特征信号,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难以被发现、识别和攻击的技术。由于隐身技术能极大地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探测目标靠的是眼睛和可见光设备。探测能力依赖于目标的尺寸、色彩、光泽及其与背景的对比度。伪装术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反目视探测技术,也可说是早期最简单的隐身术。伪装术有天然伪装和人为伪装两种,天然伪装主要利用地形、地物、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伪装;人工伪装主要是迷彩、烟幕、灯光、音响等设置遮障,构筑假目标、假工事、假阵地等进行伪装。

以军用航空来说,人们为了减小飞机的可探测性,在飞机上使用迷彩涂料,即在漆料中调以颜料,用色彩和表面花纹,使飞机反射光线的强度和色彩与背景相同。例如,为了不使地面的敌人仰视看清飞机,在飞机底部涂成较淡的蓝灰色,且无光泽,使飞机与天空背景的色彩、色泽相近。为了使上方敌机俯视看不清下方飞机,在飞机的上表面涂上灰绿和灰棕色斑点,使飞机与地面背景的色彩、色泽相近。飞机的不同部分可能形成对比,增加了被探测的可能性。为了抵消它,涂料颜色可以变化,使暗的地方变成浅色。实际上,伪装术在自然界也常可见到,例如活动在冰天雪地中全身白毛的北极熊;趴在树上形似嫩枝的杆状昆虫;游动在草丛中的青蛇;随时改变保护色的变色龙;飞舞在花圃中的彩蝶等。不过,这些都是出自动物本能的伪装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家就对隐身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于70年代将其研究的成果逐渐用于工程。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人们亲眼目睹了隐身技术的巨大魅力,因此,隐身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未来战争中各国关注的焦点。

隐身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采用对材料合理的设计,一种是通过涂覆隐身材料。两者的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使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等其它目标反射能量减小,从而使外来雷达探测距离缩短(一般的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是对普通目标的四分之一),相应地缩短了“硬杀伤”进攻武器进行拦截所需要的追踪、制导的反应时间,从而造成对方攻击上的困难。由于海面上存在着杂波,波浪数

量多,长度为毫米级,因此使干扰箔条云在各个方向都具有足够大的反射能力。若诱饵反射能量比目标的大,“硬杀伤”进攻武器就对准诱饵攻击,正真目标便趁机逃之夭夭。可见,隐身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现代武器装备自身生存的概率。

目前,各国军队针对不同武器的各种形体结构和搜索、攻击武备的工作原理,相应地采取了多种隐身措施,来减小电、磁、热、声等特性的辐射,并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隐身效果。为加强防御和攻击,在当前的舰船上或其他各武器装备中,除设有各种多功能武器之外,还配有各式各样担负不同任务的电子设备。

2.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

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为了提高目标反雷达探测能力,不懈地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探索到一条新的隐身途径。与早期的隐身术——伪装术相比,今天的隐身技术已起了根本变化,有了质的飞跃。下面从反雷达探测和反红外(热)探测两个方面简单介绍隐身技术的一些工作原理与隐身性能。

1)反雷达探测

开始隐身技术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达探测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目标在雷达探测下的隐身性能,通常用目标的雷达散射界面(RCS)表示。

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是指:目标被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散射中时,其反射电磁波能量的程度。雷达散射截面的大小,反映了目标反射电磁波能量的强弱;其越小,雷达就越不易探测到目标。

2)反红外(热)探测

开始隐身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反红外(热}探测的能力,也就是减小目标的红外(热)信号特征。发动机的尾喷管是红外探测器的主要红外(热)源,因此,减小红外(热)信号特征,主要是要减小发动机尾喷管或排气口的红外(热)辐射。

2.3隐身往术的几种情形

2.3.l 可见光控制

在实际作战中,即使具有优越隐身能力的兵器,如F117战斗轰炸机、B-2

战略轰炸机等也只敢夜间出动.因此,视频(可见光)控制也是绝身问题的一个关键。实现武器和作战平台在白天能自由行动是各国军界梦寐以求的目标。

可见光控制是通过减小目标与背景间的亮度、色度和运动的对比特征,达到对目标视觉信号进行控制的技术。传统的手段是采用迷彩伪装。找们经常看到的“迷彩服”就是一种典型的迷彩伪装方法,还有一种就是在飞机的特殊部位安装特殊的灯具,而使飞机达到在远距离目视难以发现的效果,该技术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的灯具隐身技术。

但是,现代的隐身设计专家已不再满足通过飞机上的涂色深浅或装设几盏灯来实现光学隐身的目的。现在使用的一些新颖独特的隐身材料和方法包括:1)薄荧光板

装上这种荧光板的飞机,在晴朗的天空背景下几乎看不到,除非它产生尾流。

2)发光的聚合物薄板

这种薄板在充电时可发光并改变颜色,如在不同的电压下会发出蓝色、灰色、白色的光,必要时甚至可以变换深浅不同的色调,始终保持与天空一致的颜色。美军目前试验的蒙皮是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电磁传导性聚苯胺荃复合物材料制造。不充电时,它透光,并能改变亮度和颜色。其隐身机理是利用装在飞机各个侧面上的光敏接收器,随时测出天空与地面间亮度的差异;然后指令飞机适时调节蒙皮的亮度和色调,以使其与上方的天空或下方的地面相匹配。此外,上述蒙皮还能使照射的雷达波发生散射,致使对方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一半。

3)闪烁蒙皮

通过一种能使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强度发生闪烁的特殊涂料,在瞬间改变飞机的图像和红外辐射强度。来干扰对方的红外制导导弹。通常,对付老式热寻的导弹采用诱饵弹即可。而要对付有光学传感器的导弹并非易事,因它能够区分飞机和诱饵弹的形状,而闪烁皮可通过使飞机图像和红外福封变形和减弱,让对方光学和红外制导导弹失灵。但该蒙皮目还存在不少难题,如需解决经久耐用的问题以及能与现有雷达和妇外技术兼容等。然而,随学隐身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光学隐身材料方法的广泛使用,这些难题终会被克服,其发展也会显跳出更为奇特的效果。

2.3.2红外抑制

红外隐身技术是隐身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尤其是红外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具有高探测精度、高分辨率的红外探测和遥感设备不断涌现出来。常规的红外对抗措施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寻求发展新的先进有效的红外隐身技术己成为提高作战武器系统生存和突防能力的当务之急。

红外隐身技术其重要性仅次于雷达隐身技术。它主要通过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调节目标红外辐射的传输过程等办法,以隐蔽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信息。

武器系统的红外特征信号主要由发动机尾喷管、武器系统表面及相关设备的红外辐射产生。红外探测系统通过探测目标与其所处背景之间的温差而探测和跟踪目标,其中尤以探测、跟踪目标尾喷管的红外辐射为主,其次是武器系统表面由于气动加热、阳光辐射或地球辐射的反射作用引起的红外辐射。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尾喷管的红外特征信号抑制,其主要途径有非常规喷管外形技术、隔热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改变燃烧效果等。例如,美国的F-22战斗机通过矢量可调管壁来降低其二元矢量喷管所产生的红外辐射;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使其红外辐射得到大福度抑制;科曼奇RAH-66隐身直升机的一体化条带式红外抑制器则采用波瓣混合并结合大宽高比等等。此外,通过结合使用吸热、红外迷彩材科来控制第二类红外信号可使武器系统的红外特征信号得到很好的抑制。

2.3.3噪声控制

新一代隐身武器应具有低声特征信号的隐身特点,以用来对抗性能和种类日趋完善的防御探测系统。飞行器作为主要武器系统之一,它的噪声主要由螺旋桨/旋翼的旋转和涡流噪声,发动机进气、排气、燃烧的噪声,机体空气动力尾流噪声以及涡流噪声等声源组成。尤其是直升机,因为其飞行高度在50m左右。为了避免被侦测到,同时也避免声触发地雷和导弹的打击,降低噪声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对低空无人机和潜艇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用于抑制可探测噪声级的常用声响特征信号减缩方法是降低噪声级和改变噪声特性,具体是指降低声响频率范围内声功率;修改噪声的频谱特性(幅值和频率)以增加噪声通过大气、大气-水界面和海水时的噪声衰减;对噪声采取遮挡和吸收措施。

第三章隐身材料

现代社会离不开电,电荷的周围产生电场,电荷的流动产生磁场,两者合称电磁场,电磁场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电磁能量。经科学研究证实:只有使用吸波材料才能实现吸收电磁波,使电磁波消失,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吸波材料是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损耗转变成热能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尚要求材料重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其间,美、英、德等国出于各自的军事目的,针对雷达电子侦察和反侦察,开始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当时的Jauman吸波材料为电阻型和电介质型,厚达7.62厘米,至今仍被生产和使用着。美国于六十年代开始把吸波材料,即“隐形”飞机技术,应用于空军的F-14、F-15和F-18等几种战斗机上,八十年代美国政府投资25亿美元从事这一课题研究。随着海湾战争F-117隐形飞机成功的轰动效应,世界各国投巨资加大对吸波材料研究的力度。

3.1隐身材料概述

用于隐身目的的材料称为隐身材料。由于隐身技术能极大地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目前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雷达波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中最主要和发展最快的隐身材料。雷达波隐身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是吸收雷达波,所以这种材科又称雷达吸波材料。我们所指的吸波材料也就是雷达波吸收材料(简称为RAM)。

吸波材料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在德国,发展在美国并扩展到英、法、俄罗斯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绩斐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曾用活性碳粉末充填天然橡胶片来包覆潜艇,以降低被对方雷达发现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AM,美国早期研制了一种称为防辐射涂料(HARP)布,是用像胶或塑料填充导电的鳞片状铝粉、铜粉或铁磁材料制成。这些早期的材料主要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吸波性能,一般较重,用于舰船和陆地武装设备。从50年代起。美国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飞机隐身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70年化开始研制隐身飞机,80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并投入使用。现已装备的F-117A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其它大国也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吸波材料,己发展出不少新型的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结构。

高度的军事敏感性和技术保密性使当前高性能的RAM研究和应用惰况笼罩在迷雾之中,但各科技机构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全新的吸收机理和吸收剂;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总之,应运而生的RAM必将在这场世界性攻关研究中不断取得发展,并对今后的隐身反隐身技术的竟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3.2吸波材料的综合要求和分类

3.2.1隐身技术对吸波材料的基本要求

一、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应有较宽的温度范围。

二、足够宽的工作频带中要求材料与空气有良好的匹配,使空气与材料界面间的总反射很小,这就要求材料有较好的频率特性。再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

三、要求吸波涂层材料的面密度小、质量轻,其中对隐身飞行器尤为关键。

四、有高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理化性能,就是要求材料具有粘结强度高,耐一定温度和不同坏境变化的要求。

3.2.2隐身材料的分类

由于吸波材料种类繁多,吸波机理也不尽相同,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涂敷型和结构型

按材料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可分为涂敷型和结构型。涂敷型吸波材料是将吸收剂与粘结剂混合后涂敷于目标表面形成吸波涂层;而结构型吸波材料,则通常是将吸收剂分散在由特种纤维〔如石英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的结构材料中所形成的结构复合材料,它具有承载和吸收雷达波双重功能。

2) 吸波型和干涉型

按吸波原理分有吸波型和干涉型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材料本身对雷达波损耗吸收;后者则利用吸波层表面反射波和底层反射波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反进行干涉相消。其中对于吸收型吸波材料按材料损耗机理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型和磁介质型。碳化硅纤维、导电高聚物、石墨等属于电阻型吸波材料,电磁能主要衰减在材料电阻上;钛酸钡之类属于电介质型吸波材料,其机理为介电极化弛豫损耗;磁介质吸波材料的机理主要归结为磁滞损耗和铁磁共振损耗。这类材料有铁氧体、多晶铁纤维等。

3) 传统型和新型

按不同研究时期,吸波材料又可分为传统吸波材料和新型吸波材料。铁氧化、金属微粉、钛酸钡,碳化硅、石墨、导电纤维等均为传统吸波材料,而新型吸波材料则包括纳米材料、多晶铁纤维、“手征”材料,导电高聚物及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等,它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吸波材料的新吸波机理。在传统吸波材料中,铁氧体吸波材料和金属微粉吸波材料是两种研究得最多、性能最好、并已得到较广泛应用的吸波材料。而纳米材料和多晶铁纤维则是目前众多新型吸波材料中性能最好的两种。

3.3吸波材料介绍

3.3.1电磁波吸波材料分类

电磁波吸波材料有5种类型,即:电阻型、电介质型、普通磁介质型、有机及导电高分子型和超细金属粉型。依工艺要求区分,可分为:单层板型、多层复合型、涂覆型、结构型等类型。现在,吸波材料的应用已远远超出军事隐形和反隐形、对抗和反对抗范围,更广泛地应用在人体安全防护、微波暗室消除设备和通讯及导航系统的电磁干扰、安全信息保密、改善整机性能、提高信噪比、电磁兼容,以及波导或同轴吸收元件等许多方面。

3.3.2非结构型吸波材料

1)铁氧体吸波材料

自然共振是铁氧体吸收电磁波的主要机制。所谓自然共振是指铁氧体在不加外恒磁场的情况下,由入射的交变磁场和晶体的磁性各向异性等效场H k共同作用产生的进动共振。当交变磁场的角频率ω和晶体的磁性各向异性等效场H k所决定的本征角须ωk相等时,铁氧体吸波材料将大量吸收电磁波能量。本征角频率ωk由下式确定:ωk=γH k,式中γ为旋磁比。按微观结构的不同,铁氧体可分为尖晶石型、石榴石型和磁铅石型,它们均可作吸波材料。许多研究表明,三种铁级体中六角晶系磁铅石型吸波材料的性能最好。因为六角晶系磁铅石型铁氧体具有片状结构,而片状是吸收剂的最佳形状;其次六角晶系磁铅石型铁氧体具有较高的磁性各向异性等效场,因而有较高的自然共振频率。

铁氧体吸波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隐身技术,如B-2隐身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蒙皮最外层涂敷有镍钴铁氧体吸波材料,TR-1高空侦察机上也使用了铁氧体吸波涂层。当面密度约5kg/m2、厚度约2mm时,铁氧体吸波材料在(8--18)GHz

频带内吸收率均可低于-10dB。铁氧体吸波材料具有吸收强,频带较宽及成本低的特点,但也具有密度大、高温特性差等缺点。实验研究表明,当温度由25'C

变化至100℃时,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呈下降趋势,而高速飞行器(如米格25要求吸波材料在600℃以上工作)。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最近又有新进展,研究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通过硬脂酸凝胶法可制备六角晶系铁氧体纳米晶,其电磁参数易于调节,介电常数较低(与粉体相比)、粒度均匀,吸波性能优于铁氧体微粉。

2)纳米吸波材料【4】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组分特征尺寸在(0.1~100)nm的材料。它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具有频带宽、兼容性好、质量小和厚度薄等特点,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雷达吸波材料。美、俄。法、德、日等国都把纳米吸波材料作为新一代雷达吸波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称作“超黑粉”的纳米吸波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率高达99%,目前正在研究覆盖厘米波、毫米波、红外、可见光等波段的纳米复合材料。法国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宽频吸波涂层,它由粘结剂和纳米级微屑填充材料构成。纳米级微屑由超薄不定形磁性薄层及绝缘层堆叠而成,磁性层厚度为3nm,绝缘层厚度为5nm。绝缘层可以是碳或无机材料。这种宽频吸波涂层的具体制备过程为:

a)通过真空沉积法将NiCo合金和SiC沉积在基体上,形成超薄电磁吸收夹层结构;

b)将超薄夹层结构粉碎为微屑,然后再均匀分散于粘结剂中:据报道,这种多层薄膜叠合而成的夹层结构具有很好的微波磁导率,其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在(0.1~10)GHz宽频带内均大于6。与粘结剂复合成的吸波涂层在50MHz-50GHz 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纳术薄膜或纳米多层膜具有优异电磁性能,做成纳米结构的微米粉作吸收剂,适合于隐身材料宽带优化设。纳米吸收材料对电磁波特别是高频电磁波具有优良的吸收性能,但其吸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它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由晶格电场热运动引起的电子散射、杂质和晶格缺陷引起的电子散射以及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

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包括Fe,Ni,Co 及其合金纤维。

多晶铁纤维具有独特的形状各向异性,粘结剂中多晶铁纤维层状取向排列所形成的多晶铁纤维吸波涂层,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实现高吸收率,质量比传统金属微粉吸波材料减轻40%~60%。涂层质量仅为(1.5~2.0)kg/m2,克服了大多数磁性吸波材料存在的严重缺陷,这是一种轻质磁性雷达吸波材料。

4)手征性吸波材料

手征性材料特征是指物体与其镜像不存在几何对称性,而且不能使用任何方法使物体与镜像相重合。目前的研究表明。手征性材料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吸收电磁波。与其它RAM相比,手征性材料具有两个优势:一是调整手征性参数比调节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更容易,绝大多数RAM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很难满足宽频带的低反射要求;二是手征性材料的频率敏感性比介电参数和磁导率小,易于拓宽频带。手征性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可分为本征手性材料和结构手性材料,前者自身的几何形状(如螺旋线等)就使其成为手征性物体,后者是通过其各向异性的不同部分与其它部分形成一定角度关系而产生手性行为使其成为手征性材料。由于手征性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技术难点有待于突破,因此目前还不能用于实际中。

5)智能型隐身材科

智能型材料是一种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的功能的材料系统或结构。目前这种新兴的智能材料和结构已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这种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身结构和性能,并对环境作出最佳响应的概念也为隐身材料和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使智能隐身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3.3.3雷达吸波结构复合材料

雷达吸波结构复合材科简称吸波复合材料,主要指纤维增强吸波复合材料和夹层结构吸波复合材科。纤维增强吸波复合材料一般由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等增强,树脂基体中填充吸收剂或直接由本身吸收雷达波性能好的纤维与树脂构成。夹层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是用透波性能好、强度高的复合材料做成面板,其夹芯制成蜂窝、波纹或角锥结构,在夹芯壁上涂覆吸波涂层或在夹芯中填充轻质泡沫型吸收材料,构成夹层结构吸波材料。

1)吸波复合材料的优点

吸波复合材料不仅具有一般复合材料比重低、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的力学优点,同时还能有效地吸收和衰减雷达波,使反射信号显著降低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吸波复合材料在有效吸收衰减雷达波使飞机隐身的同时,本身还是一种结构材料,起着承载和减重的作用。减重对隐身飞机来讲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因为隐身飞机外涂的吸波材料如铁氧体等,一般不能承载且增加质量;若能通过采用吸波复合材料抵消吸波涂料增加的质量,则可获得更好的吸波效果且不会影响飞机的其它性能。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趋势研究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趋势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处理工艺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现阶段的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以及应用趋势进行探析。 标签: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用用趋势工艺 0前言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备的资源,水资源一直关系着人们的生存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人们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将是解决此困境的必然手段。 1反渗透工作的基本原理 反渗透主要指通过比较精密的膜制液体将实施对象进行分隔的技术,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精密膜液压力差值带来的动力,通过渗透膜使溶液中的溶剂能够分解出来。其中产生的压力差值又可称为渗透压,一般受溶液自身特性及其浓度、温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渗透压的高低情况。而提到的反渗透膜是一种精密且比较复杂的装置,很容易出现堵塞或污染的情况,而且即便是微小的损伤也影响该装置的整体效能。所以要求使用反渗透膜时,必须保证进水的水质,通过分析水质特点、水质性质对原水进行处理,使反渗透膜装置应用过程中能够以水质符合标准为前提,实现高效能[1]。 2反渗透膜的应用 2.1反渗透膜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工业废水往往包含很多废油物质、重金属等,排放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现阶段国内对电镀、重金属等废水处理的反渗透装置大约为120套左右,其采用的组件主要以卷状式以及内管式为主,操作压强为218Mpa,镍离子分离率也实现97.17%,当水通量能够保持在0.15m3/(㎡·d)时,几乎可以完全回收镍元素。 2.2反渗透膜在城市污水中的应用 当前,城市污水的处理包括对污水的净化以及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其中对污水净化一般指污水处理厂能够从净化后的水中提取出优质的淡水。因为很多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所以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以新加坡为例,其基本国情便是严重缺水,但新加坡很多的反渗透污水处理厂通过对反

水处理技术综述

水处理综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水处理技术在工业、环保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水处理工艺、水处理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阐述了水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对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水处理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处理水处理技术国内外水处理发展现状 1.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地球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污染问题,使人类面临地球环境恶化和可用淡水资源缺乏的难题。地球水资源虽丰富,但其中海水约占97%,冰川水约占2%,地面和地下淡水的总量仅占总水量的0.63%[1-2]。世界许多地方淡水资源贫乏,而水污染进一步减少了可用淡水资源,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对水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而正确掌握和合理利用现有水处理技术并研究新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水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水处理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去除水中一些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过程,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质进行的调理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应用产业。按照水体的来源,水处理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一类是对自然水体进行处理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即给水处理)。另一类是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自然界能承受的范围,再将其排放回大自然中(即污水处理)。 目前,水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物理方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吸附法等;化学法包括酸碱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絮凝法等;生物方法则包括需氧法,厌氧法等。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从中选择多种组合成能够达到处理要求的工艺流程。 2.水处理技术应用领域

反渗透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简析讲解

反渗透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简析 反渗透工艺在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能提高了产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防止环境污染,有力地推进了电子工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纯水、超纯水制造技术的发展. 反渗透在电子行业的应用 电子元器件的制造需要大量高品质的纯水、超纯水,电子级超纯水是目前世界上纯净品质要求最高的水.电子工业用的超纯水,例如广泛用于生产计算机硬盘,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显像 管,液晶显示器,线路板等用的纯水,对水的纯度要求较高,对 出水电阻率的要求达到上(MΩ.cm级。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对高纯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 如,制作16K位DRAM允许水中TOC(总有机碳为500ppb、金属离 子为1ppb、≥0.2μm的颗粒为100个/毫升;而制作16M位DRAM 时,则要求TOC<5ppb、金属离子<0.2ppb、水中≥0.1μm颗粒数 为0.6个/升。 可以说在电子级超纯水设备中汇集了当前水处理技术最先进 的工艺和设备,如超滤、微滤、反渗透、膜脱气、电去离子(EDI等,其中反渗透装置是整个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一关键的设备.它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97%以上的溶解性无机物质、99%以上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有机物、99%以上的包括细菌在内的各种微粒和95%以上的二氯化硅. 反渗透工艺在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能提高了产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防止环境污染,有力地推进了电子工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纯水、超纯水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RO应用于电子工业水处理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RO技术就己成功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纯水制备。此后,不断出现RO制取超纯水工艺流程研究和更大规模超纯水制备的报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

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 课程大作业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班级: 021061 学号: 02106020 姓名:赖贤军 电子邮件: 92065436@https://www.360docs.net/doc/1717006191.html, 日期: 2013 年 06 月 成绩: 指导教师:姜文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 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为了提高目标反雷达探测能力不懈地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探索到一条新的隐身途径。与早期的隐身术——伪装术相比,今天的隐身技术已起了根本变化,有了质的飞跃。下面从反雷达探测和反红外、热 探测两个方面简单介绍隐身技术的一些工作原理与隐身性能。 1)反雷达探测开始隐身技术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达探测的能力:也

1 电磁波基础知识

1 电磁波基础知识 1.1电磁场基本定义 交变电磁场的性质 在某空间内,任何电荷由于它本身的存在,受有一种与电荷成比例的力,则这空间内所存在的物质,也就是给电荷以作用力的物质称为电场。如果电场的存在是由于电荷的存在,则这种电场是符合库仑定律的,称为库仑电场。静止电荷周围所存在的电场,则称为静电场,它是库仑电场的一种特殊情形。运动电荷受到作用力的空间称为有磁场存在的空间。而且将这种了称为磁力。 此外,一个变动的磁场产生一个电场,此电场不但存在于变动磁场的范围里,并且还存在于邻近的范围里。同样,一个变动的电场在发生变动的范围和变动附近的范围里产生一磁场。 可见,不仅电荷可以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不仅传导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位移电流)也能产生磁场。 电磁波的性质 在空间的一定范围里无论是电或磁的情况有了一个扰动,那么这个扰动就不能被限制在该范围之内。在该范围里变动的场也在它附近的范围里产生场,这些场又在更外围的空间产生场,于是能量便被传播开来。当这种现象连续进行时,即有一含有电磁能量的波向外传播电磁波。 电磁发射:从源向外发射电磁能的现象。 电磁环境:存在于给定场所(空间)的所有电磁现象(包括全部时间和全部频谱)的总和。 电磁兼容:设备或系统在其中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务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电磁干扰: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近场和远场: 我们知道,静电场、静磁场等静态场中是没有近场和远场之分,有场源就有场。静电荷周围的静电场,是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大而成平方反比的关系衰减的;而恒定电流产生的静磁场,则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大而成立方反比的关系衰减。当电磁场由静态场过渡到时变场时,电荷、电流周围依然存在电磁场,称为感应场或近场;此外,还出现一种新的电磁场成分,称为辐射场或远场,它是脱离电荷、电流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电磁场。它一旦从电荷、电流等场源辐射出去,就按自身的规律运动,与场源后来的状态没有关系。感应场或近场是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大而成平方反比关系衰减的,而辐射场或远场仅与距离成反比关系衰减。 由于近场离场源较近,其场强要比远场大得多。随着离天线距离的增加,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迅速减少。所以,近场的空间不均匀度较大,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场。场中包括储存的能量和辐射的能量,有驻波也有行波,等相位面很不规则,电磁波极化不易确定,场强变化梯度大等。 无论场源是电场源还是磁场源,当离场源距离大于λ/2π以后就变成了远场,这里λ为波长。这时电场和磁场方向垂直并且都和传播方向垂直成为平面电磁波。电场和磁场的比值为固定值,即波阻抗为120π,等于377欧姆。 由于远场距离场源远,场强一般较弱。由于电场和磁场随场源的距离成反比衰减,所以比近场的衰减慢的多,因此空间变化梯度小,比较均匀。 总之,近场的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π/2的相位差,由它们构成的平均坡印亭矢量为零,大部分能量在电场和磁场之间,以及场和源之间交换而不辐射,很小一部分能量向外辐射,并在λ/2π距离以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

郑州手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工程及服务方案 For 2X50m3/h+30 m3/h反渗透水处理系统 To 河南省XX饮品股份有限公司 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方案号:QBP20120418 时间: 2012.04

目录 1、公司介绍 (1) 2、标准与规范 (2) 3、技术要求 (4) 4、工艺说明 (5) 5、控制系统说明 (10) 6、设备技术规范 (12) 7、供应商清单 (20) 8、设备报价 (24) 9、运行费用分析 (25) 10、技术资料及交付进度 (26) 11、工作范围 (27) 12、设备性能考核和质量保证(1年质保期) (29) 13、人员派遣 (32) 14、施工组织管理架构表 (33) 15、流程图 (35) 16、平面图 (35)

1、公司介绍 手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水处理技术,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公司凭借着集团的优势,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设备,集合一批专业从事各类水处理项目的设计与相关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1.1、项目管理 项目经理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采用单点联系管理方法,保证高效、按时地完成整个项目。项目经理职责 —和客户全面的交流 —确定项目供货范围 —控制项目进度 —工厂检验验收 —系统提交 1.2、总交钥匙管理 手创公司有效地管理您的交钥匙项目,我们灵活地调动一切必要的资源成功地按时完成交钥匙项目。在我们的交钥匙系统中,我们将和客户建立起战略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制定出的最符合客户需要的系统和安装计划,保证提供给我们客户最好的水处理系统。 1.3、服务 手创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证你的水处理系统高效、安全、经济地运行。 服务合同 —系统工作分析 —水质分析综合评定 —系统改进及升级建议 —技术操作培训 —维修综合评定 —设备故障排除 系统改造及升级服务 紧急事故服务,备品备件服务

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摘要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本文从电磁波的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电磁波隐身材料以及反隐身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对未来隐身技术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隐身技术武器装备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材料

Abstract Stealth technology (stealth technology) commonly known as stealth technology, precise terminology should be "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That is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us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change one's own target detectability information features ,is the other side to minimize 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systems that make one's own goals and not be one's enemy weapons detection system to detect and detected .This wave of stealth technology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inciples, electromagnetic and anti-stealth technology, stealth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described, and stealth 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and make a summary and outlook.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 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

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

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应用

本科生学年论文(课程设计)题目: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应用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应用物理 学号2012437019 姓名郭天凯 指导教师闫正 2015年11月18日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电磁场与电磁波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电子通信产品的随处可见,手机通信,微波通讯以及无线电视等;电磁波极化在雷达信号滤波、检测、增强、抗干扰和目标鉴别/识别等方面的应用;电磁场在金属材料加工、合成与制备中的应用;电磁波随钻遥测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在电磁治疗方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电磁成与电磁波。本文将进一步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在通讯、科技开发、工业生产、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磁场;电磁波;极化;电子通信技术;电磁波的应用

目录 1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概况 (1) 2 电磁场与电磁波在通讯方面的应用 (2) 2.1 在无线电广播中的应用 (2) 2.2 在电视广播中的应用 (2) 2.3 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 2.4 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2) 3 电磁波极化的应用 (3) 3.1 利用极化实现最佳发射和接收 (3) 3.2 利用极化技术提高通信容量 (3) 3.3 极化在雷达目标识别、检测和成像中的应用 (3) 3.4 极化在抗干扰中的应用 (4) 4 电磁波随钻遥测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5) 4.1 采用数据融合技术,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传输深度 (5) 4.2 采用广播芯片技术,提高信息传输能力 (5) 5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6) 5.1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及其发展 (6) 5.2 电磁场作用的机理 (6) 6 电磁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7) 7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

实验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 Part 1 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2. 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确定电磁波的相位常数K 和波速v 。 二、实验仪器 (1)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1台; (2)电磁波综合测试仪1套; (3)反射板(金属板)2块; (4)半透射板(玻璃板)1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 自由空间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当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程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中电磁波波长λ值,再由 2K v f K πλλω=?? ==?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数K 和v 等。 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如图1所示,P T 和P R 分别表示发射和接收喇叭天线,A 和B 分别表示固定和可移动的金属反射板,C 表示半透射板(有机玻璃板)。由P T 发射平面电磁波,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成45°角的半透射板,由于该板的作用,将入射波分成两束波,一束向A 板方向传播,另一束向B 板方向传播。由于A 和B 为金属全反射板,两列波就再次返回到半透射板并达到接收喇叭天线P R 处。于是P R 收到两束同频率,振动方向一致的两个波。如果这两个波的相位差为π的偶数倍,则干涉加强;如果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则干涉减弱。

移动反射板B ,当P R 的表头指示从一次极小变到又一次极小时,则反射板B 就移动了λ/2的距离,由这个距离就可以求得平面波的波长。 设入射波为垂直极化波 0j i E E e φ-= 当入射波以入射角θ1向介质板C 斜入射时,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r E 和折射波t E 。设C 板的反射系数为R ,T 0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T c 为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固定板A 和可移动板B 都是金属板,反射系数均为-1。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天线P R 处的相干波分别为 12100200j r c j r c E RT T E e E RT T E e φφ--=-=- 这里 ()()()1131 223132 K l l KL K l l K l l L KL φφ=+==+=++?= 其中,ΔL =|L 2-L 1|为B 板移动距离,而1r E 与2r E 传播的路程差为2ΔL 。 由于1r E 与2r E 的相位差为21=2K L φφφ?-=?,因此,当2ΔL 满足 ()20,1,2, L n n λ?== 1r E 与2r E 同相相加,接收指示为最大。 当2ΔL 时满足 图1 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图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隐身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详细大胆的预测,并就隐身技术做出一些总结。 一、隐身技术的概述 自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首次使用F2117隐身战斗机后,隐身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重视。在海湾战争中,各种隐身兵器的精彩表演,尤其是F2117又一次的不凡战绩,令世界各强国对隐身技术刮目相看。海湾战争后,美、俄等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隐身技术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如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导弹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飞行器、舰船等作战装备的探测技术日益完善。现在,各个军事强国在本土都有强大的雷达网,空中有预警机,在太空还有战略预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链路构成一张强大的预警网络,对飞机,舰船甚至是导弹的生存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考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具有隐身性的装备,既拥有了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法宝,又使得自己在进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加大了攻击的突然性。在讲究快速反应的现代战场,隐身技术已经成

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隐身技术按照战斗平台分,可以分为飞行器隐身,舰船隐身,导弹隐身。 按照隐身的方式手段主要为雷达隐身,并辅之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其中雷达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中之重。红外隐身在导弹突防中应用较为广泛。而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声波隐身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 若用一句话概括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小装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一下简称RCS)。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RCS不是目标的几何截面积,而是一个与目标产生同等回波的金属圆球的等效截面积,几何截面积、材质和形状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都对雷达截面积有影响,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作为参照,美国的F-15 的RCS为405 平方米,B-1B 为1.02 平方米,SR-71 为0.014 平方米,F-22 为0.0065 平方米,F-117 为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主要工艺及基本指标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主要工艺及基本指标 一、反渗透设备基本原理 RO反渗透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水处理技术,它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的特性工作。“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逆渗透就是在含有盐及各种细微杂质的水中(即原水)施加比自然渗透更大的压力,使水从浓度高的一方逆渗透到浓度低的一方,而原水中绝大多数的细微杂质、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病毒及其它有害物质等都经污水出口排放掉。 二、反渗透设备标准工艺流程图 三、反渗透纯水设备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1.原水罐(可选) 储存原水,用于沉淀水中的大泥沙颗粒及其它可沉淀物质。同时缓冲原水管中水压不稳定对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冲击。(如水压过低或过高引起的压力传感的反应)。 2.原水泵 恒定系统供水压力,稳定供水量。 3.多介质过滤器

采用多次过滤层的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泥沙、铁锈、胶体物质、悬浮物等颗粒在20um以上的物质,可选 用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活性炭过滤器 系统采用果壳活性炭过滤器,活性炭不但可吸附电解质离子,还可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经活性炭吸附还可使高锰酸钾耗氧量(COD)由15mg/L(O2)降至2~7mg/L(O2),此外,由于吸附作用使表面被吸附复制的浓度增加,因而还起到催化作用、去除水中的色素、异味、大量生化有机物、降低水的余氯值及农药污染物和除去水中的三卤化物(THM)以及其它的污染物。可选用手动阀门 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设备具有自我维护系统,运行费用很低。 5.离子软化系统/加药系统 R/O装置为了溶解固体形物的浓缩排放和淡水的利用,为防止浓水端特别是RO装置最后一根膜组件浓水侧出现 CaCO3,MgCO3,MgSO4,CaSO4,BaSO4, SrSO4, SiSO4的浓度积大于其平衡溶解度常数而结晶析出,损坏膜原件的应有特性,在进入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概论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发展 摘要:主要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阐述了其发展过程及具体应用环境条件,分析了国际上各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装备的技术特点和不足,同时也探讨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关键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雷达探测密度频率 多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精确的雷达探测技术以及精确制导技术大量地应用于武器系统中,使得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比以前提高了1~2个数量级,这给传统的作战武器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要提高武器系统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采用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隐身概念,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科学家就注意到:人造卫星的电磁散射特性与普通的金属球不一样,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卫星飞行时在其周围形成了等离子体层。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才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等离子体天线的面世,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才应用于实用阶段。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 俄罗斯在等离子体隐身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最近正研究的第三代等离子体隐身系统,在4~14GHz频率范围内可以使米格飞机的雷达截面积( RCS)值减少到原来的1%。这与美国F-117隐形战斗机和B-2隐形轰炸机在雷达上反映出的效果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它没有刻意地去改变飞机的气动性能,因此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正是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具有吸波频带宽、效率高、使用简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特别是应用于飞行器隐身时无需改变飞行器的外形,解决了隐身措施与气动性能的矛盾,日益受到国内外国防决策机构和军事专家的关注。 1.等离子体及其隐身机理 1.1等离子体概念 等离子体一般是指尺度大于德拜(De-bye,电偶极矩单位)长度的宏观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当任何不带电的普通气体在受到外界的高能激励作用(如对气体加高能粒子轰击、激光照射、气体放电,热致电离等方法)后,部分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因失去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样原来中性气体就因电离而转变成由大量自由电子、正电离子和部分中性原子组成的宏观仍呈电中性的电离气体,这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被认为是继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之外的第四态物质,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尽管等离子体在整体上呈电中性.却其有了很好的导电性,普通气体中如有0.1%的气体被电离.这种气体就具有很好的等离子体特性,如果电离气体增加到l%,这样的等离子体便成为导电率很大的理想导电体。一般情况下等离子体按其热容量大小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 1.2等离子体隐身原理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等离子

8.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节通过列举电磁波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案自主了解电磁领域的发明与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分析讨论,掌握电磁波应用原理,学会用链表方式描述工作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教学,让学生感悟电磁波魅力,懂得尊重.热爱科学;以实例展示和讲解贯穿教学,让学生更生动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列举电磁波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教学难点】 对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和移动电话等电磁波应用实例原理的了解; 【教学策略的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教学策略如下: 1.设计学案——让学生能自主了解电磁领域的发明创造及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2.小组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式的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学段落,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各实例的工作原理,进行汇报,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3.教师实例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配合学生的讨论汇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知程度; 4.链表展示——以链表方式展示学生的汇报总结的实例工作原理,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系 统; 5.课堂开放性讨论——通过实际开放性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扩宽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内容; 6.布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以反馈教学质量。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视频,收音机一台,手机一部,实验用音频信号发生器,接收器及功放。【教学流程图】

电磁波性质部分

1.正弦均匀平面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阵面为平面,且波阵面内各点场强均相等,随时间作正弦变化的电磁波。 均匀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且波阵面内各点场强均相等的电磁波。 2.理想介质:理想介质是指线性、均匀、各向同性的非导电媒质。 3.TEM (横电磁波)波:没有电磁场的纵向分量的电场波称为横电磁波(TEM 波)。 横电磁波的特性: (1)在波阵面上,场强处处相等。(2)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相位相同。(3)x y E H TE (横电波)波:电场强度只有横向分量,而磁场强度既有横向分量,又有纵向分量,称这种电磁波为横磁波(TE 波或H 波)。 TM (横磁波)波:磁场强度只有横向分量,而电场强度既有横向分量,又有纵向分量,称这种电磁波为横磁波(TM 波或E 波)。 4.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波沿着电磁波的传播方向振幅不变、相位不断滞后。 5.均匀平面波在无限大理想介质中的特点:(1)振幅不变(2)电场和磁场在时间上同相,在空间上相互垂直且垂直于传播方向;(3)电磁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 导电媒质中均匀平面波的特点:(1)振幅沿传播方向按指数衰减;(2)电场和磁场在时间上不同相,在空间上相互垂直且垂直于传播方向(3)电磁波的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相位沿传播方向不断落后;在时间相位上电场强度超前磁场强度一个小于π/4的相角.) 6.相速度:等相位面移动的速度。 7.波阻抗:电磁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与磁场强度的振幅之比。 8.传播常数包括哪些? 相位常数;相速度;波阻抗。 9. 导电媒质:具有一定电导率的媒质。 10. 相位常数:在单位长度上的相位变化。 11.色散波:传播常数与频率有关的电磁波称为色散波。 12.良导体:σ>>ωε,不良导体:σ<<ωε 13. 趋肤效应:高频电磁波只能存在于良导体表面的一薄层内,这种电磁波趋向于导体表面的效应称为趋肤效应。 14.透入深度:进入良导体的电磁波场强衰减到原值的1/e 所穿透的距离。 15.电磁波的极化:电场强度矢量在空间的取向。 16、线极化波:(1)定义:电场矢量的端点在空间所描绘出来的轨迹为一直线的电磁波称为

反渗透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展望

反渗透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现状及展望 (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水的治理一直是从工业化进程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问题,作为水处理技术之一的反渗透技术从产生现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简单介绍了反渗透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资料收集的方式,从给水处理和污废水处理两个方面对于反渗透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反渗透水处理现状展望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Using of the Reverse Osmosis in Water Trea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Water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 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speed up. With decades developing, Reverse osmosis ,one of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now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water treatment.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were simply introduced,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informed research and by the way of data collection, From two aspects in feed water treatment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are described, and made a prospect. from water using

水处理新技术

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出一种除去微污染物的新方法。他们利用阳光和一种无害的化学物质钛白粉清除水中的微污染物,取得了良好效果。用此技术处理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一种环保型方法。科学家新开发的称为光催化喷泉反应器的设备,能有效地将杀虫剂或其它残存的农药分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主要过程为:使受污染的水通过一个特殊设计的喷嘴,然后,在水中加入钛白粉,让阳光或人工紫外线从喷嘴产生伞状的喷泉顶端照下。这样,光催化剂充分吸收太阳光辐射后,便有效地使污染物分解。将经过净化的水注入一个沉淀池中.以便水中的钛白粉沉淀后能被重新回收利用。 新技术节地节资金浙江污水巧用太阳能 路边田硬旁两根两米高的钢管上架设着四块太阳能光伏板.钢管下20平方米土地上栽种的花卉俨然是一个小花园.100多户农家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这个小花园后出来时却如泉水.这是笔者在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大理村亲眼目睹的一幕.创造这一神奇现象的就是太阳能驱动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东雷副教授称.此技术的推广将给中国农村污水治理带来一次革命这项技术由太阳能光伏板、蓄电池组、曝气系统、回流系统和微电脑控制系统等组成.采用“厌氧+兼氧+好氧”工艺.并以太阳能为动力。污水通过管网进入三个用砖块水泥砌成的小池,即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三个池之间有管道相连.当污水自流进入厌氧池和兼氧池后.经过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搅拌机利用厌氧和兼氧微生物。降解大分子有机物.同时将废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至空气,使得废水中氮的浓度大大下降经过厌氧和兼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好氧池.再通过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曝气机对池内污水进行曝气.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进一步生化降解.氨氮浓度持续下降,磷也转移到了污泥中,污水经沉淀后就变成了清泉。这个系统的工程造价为5.8万元.适合集中居住区的农户.设计整个系统使用寿命在2O一25年之问.与其它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优势凸现:同样量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要大4—5倍,使用寿命要短15年左右,值一提的是,这个系统一次建成。自动运行.不用管理维修。设计运行成本只需在满1O年时更换一次蓄电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f摘自固废网2010—6—8) 世博污水处理技术将进入上海市民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