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引言: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ICC的发病率在

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准确评估ICC患者的预后,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具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AFP、CEA和Ki67作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在多种肿瘤中具有预后评估的潜力。本文旨在探讨AFP、CEA、Ki67对ICC预后评估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相关的参考。

方法:

我们回顾性地收集了2010年至2018年期间确诊的88例ICC

患者的病理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FP、CEA和Ki67的表达水平,将其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我们的研究中,高表达的AFP和CEA与晚期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直径增大显著相关(p<0.05)。高Ki67表达与溶酶

体侵袭、术后复发和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AFP、CEA和Ki67的高表达与病理分期和生存率呈正相关(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AFP、CEA和Ki67的

高表达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讨论:

AFP是肝癌常用的标志物,高表达与恶性程度增强有关。CEA

是一种多用途的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常见于不同种类的上皮性肿瘤,包括ICC。Ki67是一种在细胞增殖期高表达的核蛋白,

其表达水平反映了肿瘤的增殖活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FP、CEA和Ki67对ICC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高表达这些标志物的患者,应该注意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结论:

AFP、CEA和Ki67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ICC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样本量有限以及临床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进行验证,以进一步明确这些标志物在IC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高Ki67、AFP和CEA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预后不良有显著关联,并且这些标志物可以作为ICC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支持。然而,由于研究样本量有限,临床异质性存在,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标志物在IC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肝细胞癌3种临床分期系统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价值的比较

肝细胞癌3种临床分期系统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价值的比较付艳龙;石文新;黄山;崔忠 【摘要】目的:比较3种临床分期系统[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标准(BCLC)、国内2001分期系统(CS)、香港肝癌分期系统(HKLC)]对国内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价值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 028例初发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似然比x2检验、线性趋势x2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3种临床分期系统的预后评估能力,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比较各期患者的生存情况以及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生存情况.结果:3种临床分期系统均与患者预后相关,CS同质性、单一趋势性及对预后判断最好.治疗指导价值方面,HKLC Ⅱa、HKLC Ⅳa、BCLC A2、BCLC A3、CS Ⅲb手术与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或手术与肝动脉栓塞(TAE)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内其余各亚组生存曲线提示,手术治疗组优于TACE/TAE组(P<0.05).结论:CS对预后判断的能力优于BCLC和HKLC,3种临床分期系统均有一定的治疗指导价值.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5)012 【总页数】4页(P1706-1709) 【关键词】肝细胞癌;分期系统;预后评估 【作者】付艳龙;石文新;黄山;崔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胆外科,石家庄050000;中国 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胆外科,石家庄050000;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 医院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胆外科,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科学的肿瘤分期系统对精确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有着重大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化诊疗成为新趋势,其有赖于疾病的分期。但由于肝细胞癌(HCC)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仍然缺乏规范的准则及指南。近些年,世界各国家地区提出多个HCC分期系统,尤其是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标准(BCLC)、香港肝癌分期系统(HKLC)与治疗方案 的选择相关,而我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也在2001年提出了专家共识的国内分期系统(CS),但各分期方法多针对本国或本地区患者特点制定,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收治的HCC患者,比较HKLC、BCLC、CS的预后评估能力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以期找出更为适合国内HCC患者的分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 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HCC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 028例纳入本研究。HCC的诊断标准符合2011年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活检或 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CC;其余病例基于典型的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并结合甲胎蛋白(AFP)的检测临床诊断为HCC。 1.2 预后评估能力预后评估能力表现:(1)同质性:同一期患者预后差别较小;(2)判别力:不同期患者预后差别较大;(3)单一趋势性:不同期递增递减,患者预后呈

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AFP、CEA、Ki6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引言: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ICC的发病率在 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准确评估ICC患者的预后,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具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AFP、CEA和Ki67作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在多种肿瘤中具有预后评估的潜力。本文旨在探讨AFP、CEA、Ki67对ICC预后评估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相关的参考。 方法: 我们回顾性地收集了2010年至2018年期间确诊的88例ICC 患者的病理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FP、CEA和Ki67的表达水平,将其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我们的研究中,高表达的AFP和CEA与晚期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直径增大显著相关(p<0.05)。高Ki67表达与溶酶 体侵袭、术后复发和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AFP、CEA和Ki67的高表达与病理分期和生存率呈正相关(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AFP、CEA和Ki67的 高表达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讨论: AFP是肝癌常用的标志物,高表达与恶性程度增强有关。CEA 是一种多用途的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常见于不同种类的上皮性肿瘤,包括ICC。Ki67是一种在细胞增殖期高表达的核蛋白,

其表达水平反映了肿瘤的增殖活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FP、CEA和Ki67对ICC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高表达这些标志物的患者,应该注意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结论: AFP、CEA和Ki67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ICC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样本量有限以及临床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进行验证,以进一步明确这些标志物在IC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高Ki67、AFP和CEA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预后不良有显著关联,并且这些标志物可以作为ICC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支持。然而,由于研究样本量有限,临床异质性存在,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标志物在IC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由于其隐匿性高、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到晚期。因此,了解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肝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由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情况(M)三个因素组成。根据其分期组别,可将肝癌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等级,有助于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二、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肝功能 肝功能是评估肝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肝癌患者肿瘤的生长不仅会压迫周围血管和组织,还会对肝细胞产生影响。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差。通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可以辅助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三、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病理类型 肝癌病理类型也是评估肝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CCC)和混合型肝癌等几种类型。其中,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预后相对较好;而CCC和混合型肝癌预后较差。通过明确病理类型,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四、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衡量肝癌预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例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它们是血清中特定的蛋白质,肝癌患者血液中含量异常升高。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癌的发展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五、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免疫组织化学指标 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主要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的特定标志物来评估肝癌的预后。例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等。通过评估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可以辅助预测肝癌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 六、肝癌预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评估患者的TNM分期、肝功能、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于肝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评估TNM分期、肝功能、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等内容,医生可以做出更准确的预后预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相信未

ACAT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评估价值

ACAT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周慧李文超黄少卓萧展毅哈睿南熊志勇刘波胡昆鹏 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分析乙酰輔酶A酰基转移酶1(ACAT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371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50例癌旁组织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使用t检验分析ACAT1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检验ACAT1与患者肿瘤分期[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标准]、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根据ACAT1表达量中位值将患者分为ACAT1高、低表达2组,采用Kaplan-Meier 法分析ACAT1对肝癌的预后价值;Cox回归分析探讨ACAT1是否为判断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验证76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ACAT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4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ACAT1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371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ACAT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 < 0.001),并随着肿瘤临床分期(StageⅠ~Ⅲ期)及病理分级(G1 ~ G4级)的升高而降低(P均< 0.001),ACAT1低表达组肝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P < 0.001),且ACAT1表达可成为判断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P = 0.029)。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无论是在mRNA转录水平还是蛋白表达水平上,肝癌组织ACAT1的表达量都低于癌旁组织。结论 ACAT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下降,可作为肝癌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关键词】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肝癌;诊断;预后 The expression pattern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ACAT1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Zhou Hui,Li Wenchao, Huang Shaozhuo, Xiao Zhanyi, Ha Ruinan, Xiong Zhiyong, Liu Bo, Hu Kunpe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Kunpeng, E-mai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acetyl-Coenzyme A acetyltransferase 1 (ACAT1)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RNAseq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371 HCC and 50 paracancerous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database.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ACAT1 in the HCC and paracancerous samples was statistically compared by t-tes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AT1, tumor staging (AJCC staging criteria) and pathological grading was analyzed by using ANOVA. A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low-and high-ACAT1 expression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value of ACAT1 mRNA expression.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CAT1 for HCC was assess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Whether ACAT1 could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of HCC patients was evaluated by Cox’s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ACAT1 mRNA between 76 paired HCC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s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ACAT1 protein between 4 paired HCC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s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TCGA database reveal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CAT1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371 HCC tissues (all P < 0.001), and remarkably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higher tumor clinical staging (stage Ⅰ-stage Ⅲ) and pathological grading (G1-G4)(all P < 0.001). The overall survival of HCC patients with low ACAT1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ose with high ACAT1 expression (P < 0.001). The expression of ACAT1 could serve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P = 0.029). qRT-PCR and Western blot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ACAT1 in the HCC samp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aracancerous samples at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ACAT1 is down-regulated in HCC tissues, which can be a molecular biomarker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for HCC.

肝内胆管癌学习笔记

肿瘤笔记-肝内胆管癌 1.胆管癌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10%-15%,是原发肝癌中发病率占据第2位的肿瘤,占所有 消化系统肿瘤的3%,占全身肿瘤的1%以下。多发于70-8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男:女为1.2-1.5:1)。根据部位不同分为①肝内胆管癌(iCCA),发病率逐渐上升;②肝实质以外的肝外胆管癌(eCCA),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CCA或Klatskin 瘤)和远端胆管癌(dCCA),其构成比分别为iCCA10-20%,pCCA 50%及dCCA占30%-40%。 2.肝内胆管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①HBV和HCV感染;②肝内胆管.结石(有报道17%肝内 胆管结石可发生肝内胆管癌病);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相对于亚洲、欧洲人群多发,由于吸烟会增加PSC的发生几率,亦认为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④肝吸虫感染 (麝猫后睾吸虫是肝内胆管癌的确定致病因素;华支睾吸虫感染是肝内胆管癌的可能致病因素;⑤Caroil病。 3.日本肝癌研究小组(LCSGJ)提出肝内胆管细胞癌应根据肿瘤的大体表现分为以下3型: ①肿块形成型(MF)以肝实质内形成质硬的实质性包块为特点;②导管周围浸润型(PI) 以肿瘤沿肝内胆管浸润性生长为特点;③导管内生长型(IG)以肿瘤突破上皮层于胆管内生长为特点,较少沿胆管浸润性生长。 4.根据肝内胆管解剖来源的不同,其病理类型分为:起源于肝内小胆管的胆道型(混合型)。 特点为:①表现为一种特有的肿块型生长模式,常常伴随着慢性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②不会有胆管内皮下赘生物或胆管内乳突状赘生物这样的癌前病变;③和细胞角蛋白(CK)19阳性的肝细胞癌(HCC)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 5.根据肝内胆管解剖来源的不同,其病理类型分为:起源于较大肝内胆管的胆管型(黏液 型)。特点为:①多表现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或管周生长型;②多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相关;③常出现胆管内皮下赘生物或胆管内乳头状赘生物这样的癌前病变; ④与肝门部胆管癌(pCCA)及胰腺癌有相似的表型特征。 6.肝内胆管癌肉眼所见,大于90%是肿块型(MF-iCAA)。最常见的组织学表现是腺癌与一 些相关的纤维间质,与来自胃肠道或胰腺的其他肿瘤的转移性腺癌相似。还包括腺鳞癌、鳞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等其他多种类型。 7.若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怀疑为ICC,需病理学证据支持。对于计划手术患者, 活组织检查常规情况不推荐。但在手术无法切除或全身化疗或放疗前必须进行活检且进行免疫组化,以便于其他转移性肿瘤或混合性肝肿瘤鉴别。 8.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或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细胞角蛋白谱(CK7阳性,CK19阳 性,CK20阴性)结合Hep-Par1免疫组化可以排除HCC。 9.ICC患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进展阶段可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体重减轻、 乏力、腹部不适、肝肿大或腹部可触及包块,胆道梗阻相对罕见。 10.ICC的血清学标志物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约85%的胆管癌患者Ca199可升高, 由于肠道肿瘤或胰腺肿瘤Ca199均可升高,联合CEA和Ca125可提高其鉴别诊断率。合并梗阻性黄疽时,肿瘤标志物Ca199诊断特异性低。胆道引流梗阻解除后Ca199仍维持高值,提示胆道肿瘤的可能性大。(肿瘤标志物不足以排除或诊断ICC) 11.超声是排除肝占位病变的首要筛查手段,由于胆管癌多为乏血供,与富血供的肝细胞癌 不同,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表现为微弱的彩色信号;出现胆道梗阻是中央型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鉴别的征象之一;对肿瘤肝外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 12.ICC典型的CT表现:平扫期可见低密度边缘不规则的肿块,动脉期周围强化,静脉期 和延迟期逐步衰减。从动脉期到静脉期的渐进对比吸收,延迟期吸收加快。 13.ICC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典型表现为T1低信号,T1加权高信号;在T2加权 图像也可出现中央相应纤维化区域低信号。动态图像显示动脉期周围强化,随后造影剂

基于多模态MR影像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基于多模态MR影像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评价肝细胞癌微 血管侵犯及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图像学在肝细胞癌(HCC)的 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多模态MR影像 及影像组学成为了一种快速、无创且高灵敏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预测HCC的微血管侵犯和预后的评估。 HCC是一种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偏好侵犯肝脏。微血管侵 犯是肝细胞癌中的常见且重要的预后指标,其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估和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多模态MR影像利用了多种序列,如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以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DCE-MRI可用于评估肿瘤的血供动力学和血管生成,而DWI可以提供肿瘤细胞的弥散性信息。这些影像特征从肿瘤的 微观结构和代谢水平上提供了预测微血管侵犯的可能性。 除了多模态MR影像,影像组学也被广泛用于预测HCC的 微血管侵犯。影像组学是一种通过量化和分析图像特征来建立与疾病发展和预后相关的模型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的影像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发现与微血管侵犯相关的预测因子。这些预测因子包括肿瘤体积、椭圆度、边缘锐度、强度差异等。 近年来,许多研究团队采用多模态MR影像和影像组学相 结合的方法来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其中,机器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预测模型。这些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和评估大量的影像特征,从而更准确地预测肿瘤的微血管侵犯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模态MR影像和影像组学的预测模 型在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这种模型不仅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还可以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尽管多模态MR影像和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预测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影像分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需要建立更大样本的临床队列来验证和改进预测模型的性能。最后,将这种预测模型与传统的临床指标相结合,以制定更准确、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基于多模态MR影像和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预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种方法将为HC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指导 综上所述,基于多模态MR影像和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预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自动识别和评估大量的影像特征,这种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肿瘤的微血管侵犯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此外,这种模型还可以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尽管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影像分析标准化的完善和更大样本的临床验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种方法将为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指导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筛查诊断:助力早筛早诊 推荐建议1 CA19-9和CEA是诊断ICC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具有诊断和预测疗效的价值。(证据等级3,强推荐) 推荐建议2 1)常规灰阶超声、超声造影、CT、MRI、PET/CT检查均是诊断ICC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且DCE-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证据等级3,强推荐) 2)用于ICC定性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考虑遵循以下顺序:常规灰阶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动态增强CT或MRI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 推荐建议3 1)用于ICC分期和预后评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选择CT和(或)MRI 或PET检查(证据等级2,中推荐);PET/CT检查对ICC分期较CT和(或)MRI检查准确性更高。(证据等级3,中推荐) 2)用于ICC疗效评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选择超声造影、CT和(或)MRI或PET/CT检查,但优先推荐MRI检查。(证据等级3,强推荐)

3)用于ICC可切除性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选择CT、MRI(MRCP)或PET/CT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CT检查评估ICC可切除性的准确性高于MRI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 推荐建议4 对于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全身化疗、放疗或治疗性临床试验前建议获得病理学诊断。ICC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局部治疗的影像学引导手段可选择超声或CT检查。(证据等级3,强推荐) 病理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推荐建议5 1)建议对肿块型ICC按7点取材法取材,并观察是否存在MVI;淋巴结检出数目尽可能>6枚。对管周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ICC需沿病变大胆管剖开,并沿胆管长径切取肿瘤及胆管周围肝组织,需特别注意测量肿瘤距胆管切缘的最近距离。(证据等级3,强推荐)

肝内胆管癌ps评分标准

肝内胆管癌PS评分标准 一、患者年龄 年龄是评估肝内胆管癌PS评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患者的PS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二、肝内胆管癌分期 肝内胆管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否转移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分期越晚,患者的PS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三、肝功能状态 肝功能状态是评估肝内胆管癌PS评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患者的肝功能较差,那么患者的PS评分较高,病情较严重。因此,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应积极采取保肝治疗措施。 四、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肝内胆管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存在淋巴结转移,那么患者的PS评分较高,病情较严重。因此,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五、肿瘤细胞分化程度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评估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的PS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六、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 除了淋巴结转移外,肝内胆管癌还可能转移到其他部位,如肺部、骨

骼等。如果存在其他部位转移,那么患者的PS评分较高,病情较严重。因此,对于存在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是评估肝内胆管癌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高,那么患者的PS评分较高,病情较严重。因此,对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高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八、是否有血管侵犯 血管侵犯是肝内胆管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存在血管侵犯,那么患者的PS评分较高,病情较严重。因此,对于存在血管侵犯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恶性程度较高、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的一种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 肝内胆管癌发病隐匿,首诊发现时多已晚期,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部分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预后亦远差于肝癌。虽然作为一种重要的癌症,但此前由于国内外对该癌种认识不够深入,TNM分期也在第6版更新后才将其与肝癌区分开来,肝内胆管癌很难像其他常见肿瘤T殳拥有属于本癌种的特殊指南。 个体化精准治疗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肿瘤标志物和分子分型的探索 个体化治疗是所有疾病治疗的方向,无论对于恶性肿瘤还是良性疾病,所谓精准治疗就是为了使治疗和特定患者的疾病对号入座。以往做的研究工作包括个体化的分期和个体化的治疗,为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其实距离精准治疗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现阶段我们是依据分期来选择治疗,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期的优化,但实际上对于恶性肿瘤来说,按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来选择治疗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当然,依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来指导治疗选择,是存在难度的,虽然biomarker包括肿瘤标志物以及分子分型很多,但能真正能够筛选出来指导治疗的很少,最近高

强教授团队对于肝内胆管癌分子分型的多组学研究,也体现了机制研究的一个进步。未来在实现精准治疗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分型的实际应用方向上继续探索,相关在此版共识中亦有提及。 晚期肝内胆管癌的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相关指南和共识普遍强调早筛的重要性,但肝内胆管癌实现早期诊断也不简单,请您分享一下此版共识中对于早筛和早诊的推荐,并谈谈您的看法。 未来需着重关注和钻研针对肝内胆管癌的早筛和早诊方法 肝内胆管癌的早筛和早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过去这并不是一个受关注的领域。因此在此版共识中,我们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相关介绍。但就目前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相关证据比较局限。 在过去,肝内胆管癌的早筛其实是笼统地归入原发性肝癌的早筛中的,所以往往先筛出早期肿瘤后在术中才发现是肝内胆管癌而不是肝细胞肝癌,这是既往临床实践的常态。而我们团队在国际上最早建立了专门针对肝内胆管癌而非所有原发性肝癌的早筛模型,去甄别哪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展至肝内胆管癌,将这部分患者定义为高危人群。同时我们也通过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胆管癌的不同影像学进行鉴别,进而做出早期诊断。像这样的早筛和早诊方法是临床特别需要的,也是未来需要深入钻研的一个领域。另外由于肿瘤有异质性,个体患者的病因可能是不同的,要把所有肝内胆管癌的类型都覆盖到,还需要今后着重关注

Ki67、MVI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Ki67、MVI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Ki67、MVI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术后早期复发是患者预后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预测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寻找相关指标。Ki67和MVI(血管微侵涉)是两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它们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之间的相关性。 Ki67指标: Ki67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与细胞增殖活 跃程度密切相关。在肝癌中,高Ki67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 过去的研究发现,Ki67的高表达可能意味着肿瘤细胞增殖速 度快,更容易侵袭和复发。因此,Ki67已成为评估肝癌患者 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明Ki67在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 方面的价值。一项研究纳入了20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Ki67的高表达与早期复发有显著相关性。另外,一项最 近的研究也证明了Ki67与肝癌术后生存期的相关性。这些研 究结果表明,Ki67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指标,帮助预测肝癌 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 MVI指标: MVI是指肝癌瘤周围小血管内癌栓的存在。它通常被认为是肝 癌的生物学行为恶化的代表,与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一项Meta分析发现,肝癌患者中MVI的存在率约为36%,而在复 发患者中高达60%。此外,许多研究还发现,MVI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术后复发风险。

Ki67、MVI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 Ki67和MVI作为两个独立的指标,对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 预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项研究发现,Ki67与MVI的 联合评估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该研究纳入了100例手术切除肝癌的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同时高Ki67表达和MVI的存在是独立的预测因子,与早期复 发风险密切相关。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Ki67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肝 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导致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增加。而MVI 的存在则说明肿瘤更容易侵入血管,并在体循环中形成转移灶,从而增加早期复发的风险。 结论: 综上所述,Ki67和MVI是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的指标。高Ki67表达和MVI的存在都是独立的预测因子,可以用 于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对于肝癌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评估,评估Ki67和MVI的表达水平可以提供更准确 的指导。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索更多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相关的生物学机制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Ki67和MVI是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密 切相关的指标。高Ki67表达和MVI的存在都与肝癌术后早期 复发风险增加相关。通过评估Ki67和MVI的表达水平,可以 更准确地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术后复发风险。因此,在肝癌治疗中,对于选择治疗策略和进行预后评估,考虑Ki67和MVI的表达水平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指导。然而,还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深入探索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相关的生物学机制

AFP、CEA、CA50、CA199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AFP、CEA、CA50、CA199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摘要:研究和分析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基类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CA50)、糖基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这四项组合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临床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199 肝脏对于人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它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良性和恶性疾病的影响,最突出的肝脏肿瘤仍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在恶性肿瘤中来说它的发病率在世界第五左右,它的病死率已经达到世界前三的位置[1]。全世界每年有7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中国约占百分之五十,是仅次于肝癌的第二大死因[2]。 一、研究背景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重症脂肪型肝炎以及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病的患者,这往往会导致PHC的发生。通过手术切除对PHC进行早期治疗是有效的,可以延长生存期。然而,一些晚期PHC患者可能会出现,如果检测不准确他们将会浪费最好的手术治疗时间,只能被迫接受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不仅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会发生一系列的毒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很有影响。因此,PHC的早期诊断,尽快的明确病情,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二、研究进展 AFP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疗效、疗效的重要指标。判断其复发、转移等提供了很好的临床依据[3-4],在肝癌高危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2版)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其发病隐匿,进展快。ICC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与肝细胞癌差异较大。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发布的第7版TNM分期系统正式将ICC从肝细胞癌中单列出来。为更好地指导ICC诊断与治疗,改善患者生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管癌协作组梳理ICC治疗相关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参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见附录1。 一、ICC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多数专家认为: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ICC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1]。ICC 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3]。亚洲人群胆管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4]。我国ICC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0.14/万人年升高至2008—2012年的0.63/万人年,平均每年升高11.1%[5]。 ICC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龄、胆管结石、胆管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Caroli病、胆总管囊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化学毒素、吸烟、肝片吸虫或华支睾吸虫

感染等导致胆管上皮损伤、胆汁淤积导致的慢性炎症等[6]。此外,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过量饮酒,HBV或HCV感染也与胆道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7]。 针对我国ICC患者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体细胞突变特征与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因素相关。目前发现ICC具有25个显著突变的基因,包括8个潜在的驱动基因(TP53、KRAS、IDH1、PTEN、ARID1A、EPPK1、ECE2和FYN)[8]。我国ICC患者中,38.2% TP53突变,且多数为HBsAg阳性。发生TP53突变的ICC患者中,25% TP53突变发生在密码子249(R249S),该突变是黄曲霉毒素诱发突变的明显特征。这表明黄曲霉毒素暴露可能在我国ICC致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我国ICC患者中,16.7%可检测出KRAS突变,但多数为HBsAg阴性。除了TP53和KRAS突变,外显子组测序还发现SMAD4(占比3.9%)、RB1(占比4.9%)、IDH1(占比4.9%)和ARID1A(占比6.9%)突变,其他与ICC显著相关的突变基因还包括PTEN、GOLGA6L2、EPHA4、EPPK1、CDH18、ALB、FAM182B、ECE2、TDRD1、GRIA1、CNTNAP5和FYN[8]。 二、ICC筛查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ICC早期常无特殊临床症状,可能仅表现为肝功能轻微变化,常作为孤立的肝内肿块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乏力、恶心、上腹部肿块、发热、黄疸等,其中黄疸较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 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共2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病变表现为团块状密度减低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为随时间延长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位于肝左叶者12例(占54.55%),右叶者10例(占45.45%)。依据影像表现,团块状病灶13例;病灶边缘呈分叶状4例,不规则状5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11例,合并肝包膜凹陷征8例,合并肝门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无一例发现门静脉瘤栓。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病理支持,其中共计13例患者行免疫组化,11例患者CK7及CK19同时表现为明显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且绝大部分病例免疫组化中CK7与CK19明显强阳性具备一定特征性,符合其“胆管型CK”特点。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体层摄影术;动态增强;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肝内少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原发胆管细胞癌的5%~10%[1]。ICC发病隐蔽,死亡率较高,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仅表现为不典型腹部隐痛或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2]。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ICC治疗、预后极其重要,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分析其影像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年至201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22例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乏力、黄疸;其次为肝区疼痛,疼痛为隐痛或胀痛。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阴性,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 1.2 方法 CT检查技术:本组病例均采用64排(GE Lightspeed VCT,美国)螺旋CT 扫描机,行平扫和三期螺旋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准直器宽64×0.625mm,FOV33cm,管电压125KV、管电流100~500mA,重组层厚1.25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第四腰椎水平;增强扫描时,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乐370,上海博莱科新谊药业有限公司)80~90mL,注射流率3.5mL/s,分别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25s、70s、6min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CT图像分析内容:所有CT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诊断医师分析

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果

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果 目的探究在肝脏肿瘤患者中血清甲胎蛋白(AFP)与异常凝血酶原(DCP)对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1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肝细胞癌组(207例)和非肝细胞癌组(94例),检测患者的AFP及DCP浓度,以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最后诊断标准,评价两种血清标志物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肝细胞癌组患者的AFP水平显著高于非肝细胞癌组,肝细胞癌组患者的DCP水平显著高于非肝细胞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和DCP联合检测时可提高诊断特异度到97.6%;双阳性者156例,双阴性者44例,AFP(+)DCP(-)者10例,AFP(-)DCP(+)者101例,灵敏度为78.74%,特异度为81.91%。结论DCP与血清AFP鉴别肝细胞癌的能力类似,联合两种物质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 [关键字]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肝脏肿瘤;肝细胞癌 Differential diagnosis effect of alpha fetoprotein and abnormal prothrombin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XUE Sha1 XUE Ting2 1.Immunity Room,Yuncheng Nursing V ocational College in Shanxi Province,Yuncheng 044000,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Yuncheng Central Hospital in Shanxi Province,Yuncheng 0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effect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AFP)and abnormal prothrombin (DCP)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liver tumor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301 patients with hepatic tumor treated in the Yuncheng Central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and divided in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up (207 cases)and no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up (94 cases).The concentrations of AFP and DCP were detected in these patients.Th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by puncturing was considered as the final diagnostic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values of two serum markers on liver tumors.Results The AFP level in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ups.The abnormal prothrombin level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combination of AFP and DCP can rise the diagnostic specificity up to 97.6%.There were 156 cases in double positivity,44 cases in double negative,10 cases in AFP(+)DCP(-),and 101 cases in AFP(-)DCP(+).The sensitivity was 78.74%,and specificity accounted for 81.91%.Conclusion Abnormal prothrombin (DCP)is similar to serum AFP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307862.html,bined detection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ing th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