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流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流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流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流程

一、打开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76393782.html,/xlcx/index.jsp,进入界面(如下),选择【本人查询】

二、如已注册,请直接登陆,如未注册,请注册相关信息

三、注册登陆后,请点击【学历信息】,出现相关页面后,请点击【打印】。

Ps:打印时务必请连同网页一起打印。

PS1:如打印不便,也可告知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公司可进行相关查询。PS2:如本人查询未能成功,请告知毕业证书编号,公司可进行相关查询。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 潘懋元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十六大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大家都奔一条道,都想往综合化、研究型的大学去挤,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培养目标。几千万大学生培养出来都是一个模式,行吗?像高职高专这种学校放弃了它应该走的道路而一心想专升本,升了本以后就搞理论型的,搞了理论型的就参加评估,通过评估以后就招硕士生、博士生,然后说我要成为清华、北大。如果全中国的大学都成为清华、北大的话,中国就完了,连饭也没有吃的了,因为你不能叫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去种粮食。另外,研究型大学为了创收拼命搞大众化教育,培训班也办,成教也办,二级学院也办,冲击了精英教育。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精英教育受冲击最厉害。因此,前不久我提出一个口号叫“保护精英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精英教育。 因此,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在江苏高教学会的年会上四川大学老校长卢铁城介绍了卡内基的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就是一层层分下来,事实上是鼓励大家往高处爬。我们现在应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考虑我们的高等教育分类,然后在高等教育分类中考虑我们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而卡内基分类法只针对美国,不一定对我们很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既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它提出一个比较普遍适用的分类。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在层次上,一般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几个层次。编号上0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是小学教育,2是初中教育,3是高中教育,4是过渡阶段,如升大学的预备班,或高中后学点专业知识、技能,5是高等教育,6是博士生教育,这是纵向分。5字头分为5A和5B两类。 5A是理论型的(包括应用型的理论),5B是职业型的、技能型的。5A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为准备搞研究工作而设置的,如4年后上博士,但是大量的是第二类,它培养的不是搞研究而是培养各种专业的应用人才,即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5B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有的名字是工程类,实际上也是综合类的),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前几天我向教育部的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中国应该赶紧搞中国的学制。中国从1954年颁布新学制之后几十年来还没有正式颁布过新的学制。学制最困难的部分是高等教育这个层次的学制。假如颁布学制的话,应该是这三种类型。然后每所学校在它自己的类型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高职并不是一定是二年制、三年制,高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以职业岗位为主的系统。从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十大问题

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十大问题 (2018-01-09 11:03:13) 转载▼ 标签: 分类:说大学 大学 高等教育 2018年 十大问题 教育 □尤小立 岁末年初,人们总是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2017年总体是比较平静的,但一些政策的出台也引起了连锁反应,这些反应自然会影响到2018年,形成持续性的效应。当然,一些阶段性的趋向和做法也会延续到2018年,它们的影响也值得关注。笔者不揣谫陋,尝试从下面十个方面来展望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名与实。就在去年年底,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顶尖高校纷纷公布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2020年应是一个关节点,上述三所高校都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如果从今年算起,不过两年的时间,这个消息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担忧。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对于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达成共识,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最大的问

题便是“世界一流”如何去评判?如果依据国际上几个著名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来建设,这肯定会走向另一种应试,结果可能是排行与实质之间的不匹配。 二、“双一流”的衡量标准。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学科名单无疑在国内高校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个方案替代了以往的“985工程”“211工程”的划分。这是就管理模式而言的。从实际操作上看,不采用申报制、指标相对客观的确是一大进步,不过问题仍然在评判标准上。因为客观指标可以用于评判现有学科水平的高下,却并不一定能以此来确认是否“世界一流”。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世界一流”首先是动态的,且不完全是指标,它还有主观的学界威望和社会影响力,甚至会以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作为基础。 三、学科建设如何回归学术。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但它与大学建设本身是有区别的。前者在当下中国,综合性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后者则相对单纯,更多地以科研与教学为目标。以往学科建设更多地反映出行政特色,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的倾向性和学科背景往往决定了该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轻重缓急。那么,建设“双一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去行政化”,让学科回归学术。 四、“内涵建设”亟待深入。“内涵建设”是近两年高校最响亮的口号,“双一流”建设提上日程后,必然会要求“内涵建设”进一步走向深入。所谓“内涵”自然是相对“形式”而言的,但指标乃是形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首先,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社会所需。没有实践内容的强化、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内容,这些都直接导致毕业生没有紧迫感、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的判断,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改革中,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而减少。近两年,因学生数量剧增,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不仅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致使实践性环节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需求。 最后,学风不正、道德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上课睡觉、旷课、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件。教师、干部的学术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官僚主义依旧风行,有的教师和领导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

对于以上现象我觉得应该:1、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努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业务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2、坚持求真务实。部分高校领导和师生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当前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导致教学、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应的政策和规章—以法律的形势遏制功利主义的继续蔓延。3、要把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常抓不懈;经常研究、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强以诚实守信和反对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循序渐进、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严肃查处严重学术腐败、制假和考试作弊行为。 为此,建议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其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 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李毅 世界100强大学,多数在美国。世界十强大学,八个在美国。中国要想真正重回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应该在世界100强大学中占有20个。世界一百强大学,现在中国没有几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目标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扩大,但如何建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授和优秀研究生?这是一个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中国大学的体制有什么问题?笔者对高等教育研究这门学科很不了解。笔者近年来对一些中国高校有所接触,并对一所万人高校的文科教学作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对比美国的大学体制,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或许可以称作问题。 第一,没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一些高校、一些院系、一些学科、一些课程、一些教师,对本校、本院系、本学科、本课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毫无所知。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当然就谈不上赶超世界一流。 第二,大学风范不足,有的甚至荡然无存。从先秦诸子,到汉朝的大学,到明清那些著名的书院,中国充满了大学精神、大学风范。现在有些高校,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对于学问和科学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荡然无存。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一切行政化,一切细致化,一切向钱看,充满铜臭的市侩习气,把大学办成了超市。没有对学问、对知识、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探究精神,大学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三,大学科研与国际先进水平脱轨。本来,大学科研理当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前进,或在中国领先世界的领域向国内先进水平前进。但有些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莫名其妙,完全不具备科学研究的性质,或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或是学术界早已解决的问题。有些学术论文,学术性质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完全与学术无关。 第四,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敬业精神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思想根本就没有放在教学、科研上面。有的狂饮成风,有的打麻将成风,有的沉浸于炒房产、炒股票,有的装修房子投入的精力能写两本书,等等。这些情况在美国高校都是十分罕见的。 第五,有些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行政化、形式化,与学问完全无关,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完全无关。比如,考试试卷要出两套,要有详细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经教研室、院系、教务处审定通过,随机抽样一套考试。这十分荒谬。大学文科的考题,能有标准答案吗?中小学的考题才可能有标准答案。大学文科考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再比如,美国大学文科的考卷,教师认真批改之后,发还学生,并认真讲评,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什么是对的。一些中国高校居然严禁把试卷发还给学生,用统一的封面和格式,认真装订起来,存档,在学生毕业后再将其销毁。简直是匪夷所思。大量装订好的试卷,很漂亮地堆在一起,据说是为了准备让上级来检查,据说这是中国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和教师的大量资源,都浪费在这些毫无用处的事情上面。

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由大学生到底要不要写论文引发的 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赵俊和 摘要大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硕士生要不要写论文?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时,学生专业素质的下降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论文本是检验大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一个标尺,由于论文质量低劣及抄袭现象严重而废除这一基本功,是否就能改善教学质量。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教育目标缺失而导致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教育目标;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2009年6月22日,中国新闻网转载了有关大学毕业生要不要写论文的文章。文章的基本意旨认为由于抄袭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必写论文。甚而引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的博客文章观点,认为不仅本科生不用写论文,甚至硕士研究生也不必写论文。这些观点的支持都是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硕士都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 大学生要不要写论文是基于现在大学生的论文普遍有抄袭的现象提出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低劣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只是从表面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是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教育的阶段带来的问题,学生整体能力已不能和精英教育时相比,因此主张大学毕业生不用写论文。那么,大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本文认为,论文写作与否之争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问题,它的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教育目标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高校也逐步开始市场化运作模式,除了不包分配外,还逐渐实行了有偿教育的新的机制,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喊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尽管直到今天国家都没有承认和允许将教育办成一个“产业”,然而“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无疑对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拓展或从事各种“副业”性质的教育生产活动。如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历班等。教学计划与所谓复合型人才需要相适应,专业互跨非常普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重叠。整个四年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学生灌输了诸多的“市场需要的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各种专业知识。作者本想网上搜搜看看教育部或国家有关部门有没有明确的关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结果很失望,没有专门的对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作出基本的引导性规定。倒是在网上搜到了一些大学的所谓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随意举例看看: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武汉大学: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创造性的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管理与经营者、艺术与体育工作者、重点中学教师为目标。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信手拈来的几所高校人才目标看,没有一所的目标不高,突出的都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尽管没有查询哪所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然而从人才目标中大体可窥视到一点,就是目标的空泛性。其实,如果把全国所有高校的培养目标都罗列出来,估计没有一所不是培养“三高”(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这里作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发布时间:2011-04-20 08:55:59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和政治的关系,一是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制度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之处 摘要:中国近代教育开创之出以其全新的面貌带领中国青年接受世界上的先进思想,尖端科学技术彻底摆脱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科的举影响。在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培养出了一大批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杰出人才。在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建设人才的关键时期,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也真正的挑起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担。由于国家的需要中央的重视和正确地教育路线,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成功的完成了这一使命。但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加上政府一些不合实际的政策,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逐步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到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 关键词:公平性大学行政化创新投入 正文: 中国近代教育开创之出以其全新的面貌带领中国青年接受世界上的先进思想,尖端科学技术彻底摆脱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科的举影响。在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培养出了一大批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杰出人才。在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建设人才的关键时期,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也真正的挑起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担。由于国家的需要÷party中央的重视÷和正确地教育路线,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成功的完成了这一使命。但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加上政府一些不合实际的政策,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逐步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到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现在我就以我所看到的事实浅谈一下中国的教育现状。 提到高等教育,我觉得不得不谈的最先一点就是高考,当然这里我不想谈那些什么以权谋私的破事,因为这与高等教育制度本身无关。各省考生数量不同考题难易不同,又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却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就拿我们山东来说吧,七八十万的考生可是武大就录取100来人,我不禁纳闷了,难道山东考643的学生就比不上北京570的?①可是,我们落榜了。。。于是,高考移民出现了,可是这个时候他们又对我们说,你们很不厚道啊。于是我不禁想问这到底是谁的错?教育选拔的公平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难题,唯有公平才能让教育 万人挤过独木桥,终于踉踉跄跄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可这时,①武大在山东2010年的招生录取线是644分,在北京的招生录取线是570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竞争的经济,谁拥有较多的资本,谁就处于优势地位,相对贫穷的人们,只要通过受教育才有向上发展的希望,只有以自己的勤勉进取去赢得自尊和成功。也就是说,教育机会的公平,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是最大的公平。 新华网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一般占人均GDP20%的比例。中国一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8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尽管从绝对值(如换算成美元的数额)来看,中国似乎不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多,但中国高等教育平均收费与中国国民平均收入之比例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 有分析表明,我国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较高的。一名大学生的花费等于一个一般中国农民13年以上的纯收入,对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民则需要40多年的积累。据高校自己统计的数字,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20﹪。也就是说,现有的高校收费标准,让20﹪的家庭难以承受。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高校学费收费过高,超过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他说,他和他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 中国的教育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政府又将数百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却资金严重匮乏。政府搞了危害国计民生的教育产业化以后,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民和中下层人民的孩子就被卡在高校门槛之外了,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学费!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严重阻止了底层人民通过“教育”改变其子女命运的希望,堵塞了社会正常的人才流动渠道,这样就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穷人的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教育的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脱变,必然会出现教育的不公平。由于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富家子弟将会受到高等教育,而穷人子弟只能接受一般的教育,现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录取就是一个例子,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质疑。当那些富人们把子弟送到贵族学校,甚至国外读书、留学、深造,作为洗钱的一种方式的时候,而穷人的孩子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挣扎在饥害交迫的边缘,他们必然会在教育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

感悟中国大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感悟中国大学教育现状与危机 看完了“中国教育能改变吗”,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中国现在教育现状和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如此复杂与艰难,我坚信中国的教育将来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不知道这需要花多长时间。这里我选择大学危机这一专题进行讨论,因为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现象我深有感触,我突然间觉得其实自己也是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的牺牲品。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即将踏出大学的校门,我也参加多一些大规模的招聘会,就业难是一个我们不能逃避的现实,如今大学教育出来的本科生有很多人成为了蚁族,据调查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觉得上大学没有用。大学现在面临着债务危机、生源危机、就业危机。质量危机和诚信危机,这一切都是由于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的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制造所谓“大学生”的机器,而他们的产品质量有多低劣呢?试想想有谁会愿意买到的东西是次品,次品也许还有回炉重造的机会,那大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再有机会改造自己?大学文凭含金量越来越低这已经值得大家的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如今的大学生,的确是在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这种怪圈中走来的,而老师传统的讲授形式也的确是最主要的形式,学生不需要自主交流,只关注这门课期末考试怎么考、考什么,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剧吧。中国的大学处于病态,他们不是全心全意的教育培养人才,而是热衷于科研项目,从而使得学术腐败和学术抄袭的滋生,也有某些老师因为个人作风问题影响到或多或少的学生生活,这个社会是金钱与权力至上的社会,利益诱惑瓦解了真正的教育精神。 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有什么出路呢?他们一方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择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说愈演愈烈的公务员热,实际上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另一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过硬,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用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国的大学强调传授知识和实用性,是被认为层次最低的学校教育,这种硬性教育形式,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是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重要权利。这样的教育就是严重的脱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

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在感受着未来的冲击波;每一个国家也都在调整自己的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趋势。从8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旗帜下,也试图不断地建构与调整,并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第二,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一体化。第三,从学历型教育走向学习化社会。第四,从教育国家化走向国际化。第五,从封闭式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第六,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第七,从办学体制单一化走向办学多元化。未来教育的新格局将是办学格局的多元化。第八,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 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有些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应该学什么、适合学什么,认为只要考上好学校就行,分数越高素质就越高。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辖区内学校的评价主要以高考中考成绩为依据;相应地,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都围绕考试成绩做文章,从而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树立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三是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四是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是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核心是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简称,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