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的源泉,是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城市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是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自身特点和文化模式的反映。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实力。一个城市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所体现的文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最初的挡风避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建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城市越来越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与城市一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和最终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社会转型,城市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当代城市文化伦理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当代中国城市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遭受越来越多的忽视乃至破坏等

等。城市在物质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千城一面,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背后却是文化的苍白无力甚至终于缥缈不可寻。面对此种形势,每一个身处城市的我们,是否该反省和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能承前又能启后建设出自己的特点,使自己的城市富有品位和人性化,拥有越来越多千姿百态的文化底蕴,这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

城市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灵,与人类一样,它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若干基本生存要素。一位哲人早就说过,凡人造的东西都要受制于自然规律,破坏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世界上惟有纯自然是永远正确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建设也一样,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服从自然规律。当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悖离,但要有限度,超过了限度,城市就无法存在下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越来越发展,环境消费已经成为多样的消费层次中主要的形式之一,小康社会使环境消费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在环境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我们的城市已逐步进入一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居住生活品质的阶段。环境消费与城市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一定的环境品质,没有能为群众提供环境消费的基础,这个城市不会引起

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的热爱之情,发展热情不会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建筑品质不可能升值,城市文化不会引起共鸣。提供高质量水平的城市建筑和居住环境,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体会到现代化城市建筑、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追求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工生态的发展,注重环境消费的合理限度,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文化建设。

我们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群众的环境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就需要大力贯彻城市自然理念,保护和发展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我们要改变一直以来在生态建设中重农村、轻城市的错误观念,打破把城市划到自然之外的认识误区,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确立城市发展与原生态自然相匹配的目标和标准,把城市纳入自然体系,大力开展城市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城市重建自然。要着眼于开发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城市中已有的自然环境,严禁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污染物大肆排放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在城市建设中,要重点突出水源涵养、洪水调控、生物多样、湿地效用、旅游与休闲景

观等生态功能,追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复合特色发展,生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景观和谐优美。要大力建设包括公共人工生态、社区人工生态、私人人工生态几个部分在内的人工生态环境,建设大小不一的植被、树网、公园、水域乃至森林、广场等,在可利用的范围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地美化,以美化环境涵养水分保护生态,营造正常的气候环境,形成天地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持正常的生态气候自然平衡。要尽量减少硬地面的铺设,尤其大的广场的改扩建,要少硬化,多种树。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严厉打击城市建设中公共环境用地被挤占开发、违章缩小建筑物间距、社区建设缺乏配套设施、建筑遮挡相邻建筑的阳光以及建筑物随意搭建这些破坏市民环境权益的违法行为,留足环境、生态、自然的土地,以避免使我们的城市陷入非洋非土的境地和没有天空感觉的压抑,留给我们一片蓝天碧水和充盈新鲜空气。唯有如此,城市中的人居环境才能持续得到提高和改善,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保护优秀历史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中国悠悠上下五千年,祖先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是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瑰宝,是构成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坚实基础。它们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着这座城市乃至民

族的精神,折射着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精神,象征着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1968 年)所指出的,“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那些远古的、史前的及历史的古迹遗址以及诸多具有艺术、历史或科学价值的现代建筑正日

益受到公共和私人工程的威胁”。与世界总体趋势相似,在我国,一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其重要性似乎矮了城市建设半截。任何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昨天的文明成果是今天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文明成果又将是明天的文化遗产。凡物都在吐故纳新、优存劣汰,我们无意否认城市发展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不是主张取消城市发展的因噎废食,但任何城市发展同样是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延续,不是凭空而来的海市蜃楼,而这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最充分的体现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各处历史建筑和其他遗产,它们是历史进程忠实的记录者,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令人欣慰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重视,逐渐由个别人群的意愿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流的意

愿。一些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面对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的损毁,发出了越来越多保护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呼吁,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先行者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者。文化遗产“现代保护运动”扩大到国际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保护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都为之行动的广大人类群体的意愿。顺应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规划的专家要认真汲取欧美国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理论,在规划的初级阶段尽量完善的把当地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组织在整个范围之内,以达到“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目标。早在1957 年,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城市发展中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关健在于城市设计、规划专家和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修养、规划思想、对文化遗产历史和艺术内涵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规划行为。其次,国家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城市设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严格依法管理下认真执行,以切实达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

历史风貌”的目标。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认识,主动去接受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在全社会中达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形成遏制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有力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对于后续进入城市化且尚处于城市化初级或加速阶段的我国来讲,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到文化遗产损毁停止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强化国民教育,促成全民文化遗产保护共识。

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起,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其内容和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世纪, 城市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丰富、涵义广泛、多学科交叉的管理与设计并行的领域,不仅要体现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结合, 还要体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所以,城市规划设计综合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以及形成与运作机制的设计于一体,是一种思想与手法并蓄的过程, 它着意于城市和社会文化的氛围、物质形体空间及其运作机制的复合表现,既有具象的视觉特征,又有非物质的品味特征。因此,树立一种开放的城市设计理念, 建立一种新的开阔的视野, 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视野, 一种文化的、

艺术的和高技术观的视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自然景观的整治与文化景观的保护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表达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传递和表达城市文化、恢复和提高城市景观的活力,增强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强调对文化元素的运用,注重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借鉴与传承,为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寻找新的文化含义,将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力求使城市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

要载体。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景观的打造。文化景观“处在了自然和文化、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界面上,它们代表了一种紧密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正是文化和种族认同感的本质所在……是各社会团体和遗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基础联系不断认同与发展的象征”。“文化是催化剂,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是对城市风貌的最直观的反映,是城市文化的有力体现,是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特

有方式,它植根于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文化景观的存在,才能让一个城市处处体现出文化,让市民对所处城市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具体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要在对城市的规划定位、规划主题以及规划结构有一个较为宏观性的把握之下,让每个微观的景观节点都能成为一处小型文化景观,并使之带有文化参与性,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点缀,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各个局部的文化景观要能对整体城市产生一定的呼应作用,符合整体城市文化,使文化景观除了美化城市、给居民视觉上的享受以外,也能符合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让城市中的更多公共空间能为居民所用,让居民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体会城市的文化历史变迁。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

文化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发展资源,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协调发展并举,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统一整体,不失为彰显城市特色有效的策略手段。除此之外,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会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是增加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市场开拓的有力支点,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烙印,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提高了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品位和影响力,产生品牌效

应。所以,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和延续承载了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脉络,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以旅游业为平台, 以市场经济为手段, 使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精神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双重价值,从而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思路和动力。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城市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反映、竞争力的标志,一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如何,该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也相应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而提升城市文化直接关系到提升市民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所以,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学习型城市是以教育和学习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把发动、支持和组织全体市民不断学习, 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的关键措施,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市民的学习得到制度、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从而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使城市的教育社会化,通过学习提高居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独特的文化也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塑造城市的品味和个性,也

是一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强大根基和重要推动力。用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城市文化,才能使城市永葆灵魂和生机,才能使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发展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学习论

坛,201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城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和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叶万松.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关系的哲学思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温家宝副总理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5日

6.蔡仕谦,陈智慧.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城市设计.山西建筑,2010(36).

7.Rössler M.World Heritage Cultural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763278.html,ndscape Research,2006

8.Alanen, A R. Melnick, R.Z. Preserv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merica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9.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综述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综述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因而受到拖累,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因而,围绕文创产业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3T理论出发归纳创意阶层理论研究,提炼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形成对国内外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述评,为促进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其早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和谐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和谐 作者:任怡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2期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与上世纪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兴新的城市架构下,创意成为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交流的媒介。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给城市提供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更能给激发老城市的活力。但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兴起要与城市建设紧密合作、和谐共存、相互提携并非易事,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设计;和谐 此论文用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意产业在武汉8+1城市圈的规划与发展 创新是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的创意能衍生大量的新产品,开发广阔的新市场并创造巨大的财富。创意产业是源自创意或文化的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 每个国家的创意产业的重点不同,比如欧美提倡的是文化产业,日本则是内容产业,而台湾、香港、泰国突出的是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虽然不同,但是大体都是相似的,都是以文化为核心,以人的创造为源头,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智慧型产业,是一种技术、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相资讯工业的支持以及有相当的技术的人力资源,因此当代都市规划都以吸引或刺激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的目标。 然而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和创意产业之的互动并不是和谐的,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说,创意产业是众多经济产业中的一部份,他的存在是基于经济目的而诞生的。单从个体城市来说,创意产业最直接的目的是提升城市经济和文化活力,对其定位往往是以产出的效益为成功的标准,这和用文化推动城市发展是相背离的。 一、城市文化政策的不确定性 文化政策本来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翻开全世界的文化政策目标,不外就是强化民主精神、深化表达自由、增加群族融合、促进社会和谐之类的官话。城市对文化政策这个概念的把握是有倾向性的,从根底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无论是北京、上海、深圳、还是中部正在崛起的城市,对文化政策的把握不明确,造成文化沦为观光、娱乐工业、休闲产业和都市计划的依附,文化政策内容空泛没有实质内容。模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扶植宗旨,究竟是支持独立于市场竞争外的的文艺团体,还是扶持在市场竟争中弱势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一点是很难分辩的。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文化名城的脚步 ——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阶段。从距今6000—3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现如今的城市。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 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 【提纲】 一.总述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 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 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 4.小结 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 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 2.城市空间布局 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 【正文】 一.总述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 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 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 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面 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 平方公里。沈阳除东部丘陵地带外,地势平 坦,土壤肥沃,气候比较温和,适于人类繁衍生息。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

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 沈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73年在城 区北陵公园西侧发现的新乐文化 遗址证明,早在7200年前,就 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迄今 所知,他们是沈阳最早的开拓者。 沈阳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多在辽 河和浑河两岸。从这个地区已发 现的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他们所处年代较新乐文化遗址稍晚,距今约6000——3000年前。 战国末,即公元前3世纪,燕国开拓辽东,设辽东郡。从此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迅速传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设候城,为辽东郡所属18县之一,是中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116年,金兵大败辽军占领沈州。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 1123年,金太宗吴乞买在攻占辽西后,又将山海关内外迁、润、来、隰四州居民迁来沈州。13世纪 初,蒙古兴起,蒙军与金兵 反复争战于辽东,沈州城毁 于兵燹。元代重新筑起土城, 于1296年,即元成宗元贞 二年,置沈阳路,“沈阳”之 称始见于史册。1372年,明 军攻克沈阳。1386年改沈阳 路为沈阳中卫,1388年在元 代土城基础上修建砖城,以利军事防御。据明嘉靖十六年重修的《全辽志》记载,沈阳中卫户口5643户,驻军多达6691人,成为辽东军事重镇。明代在辽东实行军屯、民屯,沈阳中卫可耕地达13.9万余亩。明永乐初年,沈阳附近设有开原、广宁、抚顺三大马市,使关内外物资交流更趋活跃。1621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攻占沈阳。1625年,他考虑到沈阳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战略地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根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各项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产业 范畴、产品和服务 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艺术与古玩 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著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资料来源:2001英国创意产业报告 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5.24%。另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国外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美国 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 英国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到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上)(90分)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上)(9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上海著名的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是() A.原上海春明粗纺厂 B.原江南枪炮局 C.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D.原弄堂工厂 2. 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从()中分离出来的。 A.建筑业 B.制造业 C.农业 D.服务业 3. “印象〃刘三姐”演出带动了()的旅游业发展。 A.广西桂林 B.浙江杭州 C.云南丽江 D.云南昆明 4. 为资助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联邦政府经济部下专门设立了(),负责项目审批和财政资助等事宜。

A.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 B.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 C.北威州发展规划委员会 D.联邦地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客观决定了不能再发展低端制造业,于是很多城市选择了()为主要发展方向。 A.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B.现代服务业 C.高新技术业 D.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2. 根据本讲,德国鲁尔区改造成功的因素包括() A.政府主导 B.机制创新 C.全面规划 D.整体盈利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是一个从工业生产区转变为商业文 化消费区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旧区改造有机结合也不能避免城市文脉中断。 正确 错误 3.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变的。 正确 错误 4. 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地位。 正确 错误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兰州日报/2007年/11月/21日/第007版 西部论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魏周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就兰州而言,不仅有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有文溯阁、兰州文庙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文化遗存,还有黄河穿城而过的独特城市景观……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兰州这方土地特有且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优势。 一、充分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蕴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时,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就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和信念支撑。今天,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就现实性来说,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二、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凝结一个民族智慧的见证。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类型等以纹饰绚丽、器形优美蜚声全国,生动体现了兰州早期文化的思想与技艺。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兰州的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为纽带的“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才能充分彰显兰州乃至甘肃的文化个性。 三、要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近年来,在建设公共文化方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兰州文化圈”的目标。“兰州文化圈”是拓展“文化兰州”内涵的一个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命题,是高层次的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架构。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化给予了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发展的差距,并在差距中寻求发展的动力。高标准的“兰州文化圈”不应该只是地区文化发展的“龙头”,而应继续突破。今后几年,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推动艺术精品创作,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只有夯实公共文化这个基础,“兰州文化圈”建设就能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并为“兰州文化圈”上升为国家级文化形态提供助力。 四、要全力加强文化保护

城市建设中彰显文化特色的思考

在--城市建设中彰显文化特色的思考 ——--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局长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而且要求文化事业有显著的进步。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它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彰显文化特色,进而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文化流淌在社会发展中,就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当文化渗透到经济建设中,就会成为促进经济腾飞的原动力;当文化凝固在城市的建筑上,就会形成别样的城市风情。 赤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既是一个巨大的发展优势,也是一份丰厚的发展资源。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发展之力。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经济。如何将彰显赤壁文化特色是赤壁市委、市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 一、赤壁城市的文化特色 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赤壁因“赤壁之战”发生在这里而得名赤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这里保存着彪炳中华史册的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戏曲、诗词、故事,更令人称羡。国务院确定的陆水湖风景名胜区,秀丽的山水装点着古城的独特风貌,古老的名胜交融于奇妙的自然风光之中。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 赤壁不乏文化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彰显文化特色有着无可比拟的条件。 1、三国文化 作为三国文化的渊薮之地——赤壁,可谓历史悠久,文明昌盛,人才荟萃。三国文化源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她是中国魏晋南末时期中国最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智慧和火花聚集、碰撞、引爆、升华之地,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最经典的智慧之战。18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它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军事上的战争,可以上升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赤壁大战轶事可谓世代传诵,妇孺皆知,围绕三国赤壁大战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和人物故事,积淀了浓厚的三国赤壁文化。赤壁大战以其“大智大勇”而传颂千古,以其“巧借善”而彪炳千秋,这就是赤壁文化的核。 2、茶文化 赤壁茶文化历史上承西汉、下启唐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赤壁采茶和种植茶叶的历史达二千年,在唐宋时期已加入了国家的茶马互市贸易。汉代茶马古道开通,这一条绵延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外贸易古道,从此,古老的赤壁市就是这一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源头之一。赤壁茶叶出口大部分通过汉口销往蒙古和俄罗斯等世界各地。以“川”字砖茶这一“中华老字号”饮誉国际。至今保存有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千步岭、胡家庄、七里冲古驿道等遗迹。2010年12月,羊楼洞村被国家文物局、国家住房和城市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