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研究摘要:基于“工业醋酸分析结果的评价”单元设计,研究了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的要点,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基础化学双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单元设计

化工类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专门技能型化工人才,在其人才方案中,基础化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显示了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基础化学双语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新思路将彻底打破过去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相互隔离的状态,为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构架出一个全新的平台。

1 教案头

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之外,课程的单元设计更是每次课能否达到教学标准要求的重要保证。项目组以“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dustrial acetic acid analysis”为例(表1),介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单元设计的研究。

2 教学设计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有机化学是理学化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有机化学是揭示构成物质世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相互键合的本质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转化的规律学科;它为农业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机化学是包括化学、农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在内的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结构性和实验性较强的课程。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除了在本学科纵深发展,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具有一定功能的以及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为了跟踪学科的发展,各高等院校都把有机化学列为重点学科之一。 学科建设是事关该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该学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学科水平的竞争。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的战略任务。为此,有机化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基石,应当在我院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来建设。我们希望把有机化学建设成为学科方向明确;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的重点学科,力争把有机化学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的省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概况 有机化学学科现有5名教师,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博士2名,硕士1名。骨干教师大多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现在已基本形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高职公共基础课 的重要作用;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 用实行探讨,其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 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高职教育除要 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水平的培养、增强公共基 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把培养学生使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教学重点、 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注重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对高 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等。具体 材料详见: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 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 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实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 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作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作者均 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 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理解,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实行商榷。

高职说课

高职说课 高职院校教师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大纲、说教学对象、说板书设计、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等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还包括对教材的优缺点进行说明。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有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更佳。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

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 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2,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 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本人参加了我们学院教师的说课大赛决赛,我的说课稿如下: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课程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下面我 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大纲、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程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由王涛、章明等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系列规划教材《计算机组 装与维修》是我选用的教材,2009年2月出版,其目标定位为培养计算机维护与 维修方面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本教材全面剖析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选购、组装与CMOS参数的设置、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及故障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 实 施 方 案 二0一四年六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我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决定开展“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创建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创建“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破解教学难点,凝练办学特色;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研究核心内容建模;创立新型学习平台,开发化学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寻创新教育路径,实现学生、教师、课程共同成长。 2.工作目标: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申报“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化学学科教研能力、水平,着力培养学科特色,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大力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建立并健全化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二、项目基础 1.师资与学科优势 我校化学教师团队由南师大派驻我校的副校长陆真博士领衔,化学学科是扬州市同类学校中的品牌学科。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扬州市(仪征市)中青年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教学能手2人,校级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核心备课组成员2人等。他们课程改革意识强,基本功扎实,科研能力强,承担课程基地建设任务的愿望强烈,能积极探索课程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过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题研究与开发,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基础。化学组多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称号,多人(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化学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学校化学学科高考成绩名列扬州市同类学校前列。 学校专题成立课程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我校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他们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专家资源,专家们学识渊博,视野开宽,经验丰富,关心学校的各方面发展,对学校化学课程基地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热情。仪化公司、化化公司研究院、扬州化工园区专家及硬件资源等,将为课程基地建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设备、技术支持。 2、化学教学的实践基础 长期以来,我校化学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化学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校本课程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近几年,我校化学教师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仪征市区水质状况的调查》、《化学课外趣味实验》《化学与生活》等校本课程,组织开展了一大批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如《食品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食品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变蛋的制作》、《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对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有心得体会和实践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课程改革和实验,学校更新了实验室,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中的实验课,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增长了化学学科知识,提高了化学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化学学科区域引领的教学影响 化学课题组成员先后多人次在扬州市、仪征市“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活动中承担教师培训、讲座任务。多次面向全省、扬州市开设示范课、研讨课,将学校在课程二次开发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向省内外辐射。辅导学生参加江苏省、扬州市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苏省中学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摘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和建设要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何谓标准?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衡量事物的准则”,那么何谓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呢?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课程标准可以理解为各各院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规定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及过程等的为课程教学提供指导的文件。课程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规范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一)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里包含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它是在每个学习情境下,设计的要学生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学习内容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应讲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简单地说内容标准就是说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里包含了学习目标和考核评价。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明确学生在经过学习以后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还有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教到什么程度”,是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也就是“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质”与“量”的考核标准,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三)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包括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根据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一)有章可循课程教学应该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内容的活动。(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离不开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建设入手。因此,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必要过程。正如管理的逻辑过程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样,课程标准的建设包含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整个逻辑过程,从之前的策划与设计,到教学的组织设计,到教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和最终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三)与行业企业零距离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标准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把工作任务的要求课程化,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基于此,与行业企业零距离的课程标准建设势在必行。三、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一)精准的课程定位好的课程标准建立在精准的课程定位基础上,而精准的课程定位的前提是对课程开发过程的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换为此门学习领域课程的了解。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首先要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来明确课程的性质,弄清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练的语言对该课程的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其中,课程性质要说明该课程在

项目化教学设计培训总结

项目化培训总结 信管系姬贵阁 2015年7月25日,我与我院同事一行20人在曹五军副院长的带领下来到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五天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演练”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听取了在项目化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各位专家的专题报告,并根据自己所教授课程进行了相应的实施演练,五天的学习让我对项目化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化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原来的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整体联系,项目不是简单的实验实训项目,它是从岗位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特定任务,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实战性、结果可展示性及可操作性的特定工作。 二、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本质区别: 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计要任务驱动,以行动为导向。不是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要突出能力目标,而不是盲目的传授、积累知识。课程内容必须有符合课程要求的项目作为载体,教学是领着学生完成项目,来做事,而不是单做习题,项目来自于企业实际但高于实际,要把支撑时间的理论知识融于工作过程中,学生工作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精心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评价标准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主要衡量尺度。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能在教师、地点、内容上进行分离,尽可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1、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 3、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一起; 4、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 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多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 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心得适应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 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五、项目化的工作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就向专家老师学习的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工作流程“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首先,要了解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第二,工作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按照任务实际需要,自己独立确定各自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 第三,各自的工作计划要在组内共同讨论,形成小组决策,大组交流评价,

探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探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9-10-29T16:36:04.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6期作者:段彩凤 [导读] 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引入信息化教学。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引入信息化教学。更多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心与难点彰显出来,以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化教学并非为实现信息化而采用信息化技术,而是要在多种教学模式中,借助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应用,以强化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并分析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法。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多种信息化情境中,学习者利用既有资源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架构,不断提高个人习得技能。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营造学习氛围,同时开放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支持。 另外,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尽量与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方式需求相适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还应给予协作学习必要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设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合理采用设计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基本思路的确定。(1)应对云课堂、学习通、网络资源、微视频、Flash以及QQ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网络化与信息化特征明显的教学课堂。(2)借助既有教学资源、在线调查以及课程通知等多种组织途径,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3)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2.实现过程。设计课前网络预习的时候,应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利用云课堂为学生布置课前的学习任务并及时通知。而各小组组员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根据导学案的具体要求,分成不同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期间,可以对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加以利用,充分利用知识地图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当将导学案作为参考开展自测,了解自学情况,完成课堂准备工作。(1)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师应对极域教学平台加以利用,对学生端进行控制,为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综合考虑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组员根据教师课前梳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前学习疑问进行解决,随后安排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应认真听与看,也可以适当做记录。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合作与表达。随后,利用学习通投票的功能,评选出最佳小组。此后,教师即可自制测试题目要求学生练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基本原理,掌握课堂教学重难点(2)实践演练环节。此学习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下发任务单,通过合理引入教学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3)交流实际操作成果。教师可以安排学习任务完成良好的小组总结项目,并利用学习通投票功能对学生掌握方法的程度进行投票,对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程度形成相应的了解。这样一来,即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加以培养,使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4)任务的布置。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实现课后提升目标。在学生向互动教学平台上传完成的作品后,教师即可测评所收集的资源。在课后,可以将小组作为单位制作课件,向学习空间上传,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5)教学评价的应用。在融入信息技术以后,教学评价即始终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前。通过对导学案的应用自评操作问题;②课中。测评作品,采用过程化评价与多元化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集中应用于以上教学环节中,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服务,确保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其职业技能以及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活动中,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使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对教学策略加以合理化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予以解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获益明显。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工作也会引入更多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晋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7):150-151。 [2]赵玲玲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2):32。 [3]霍如桃高职院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10):68。 [4]童玲方姝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研究[J].才智,2019,(13):36。 [5]戴澍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258-259。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有机化学第五版答案汪小兰】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有机化学第五版答案汪小兰】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毕业祝福语】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轻化系化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非师范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四个专业以及生物系生物教育、应用生物两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的学科,是有机化学工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物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日常生活和工业上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来自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通过有机合成,可以石头、水、空气、煤焦油、石油等为原料,制造出人造羊毛、人造纤维、人造皮革等各种高分子产品,制造出千百种颜色鲜艳的染料、性能优良的农药以及各种合成药物等。通过有机合

成,不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物质,而且已经合成出几十万至上百万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有机化学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控制遗传、征服顽症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积极准备迎接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进一步综合开发各种资源,设法研制各种新材料,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作支撑,可见有机化学得重要性。 二《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教学创新体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以科教兴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指 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课程建设。 2.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狠抓课程建设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的专业建设。注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柯东林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5期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的形成。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目标上,所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非常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压减课时或干脆砍掉的方法。这直接影响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无论怎么样,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既为专业发展服务,更为整体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服务。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乃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都应该根据《纲要》的精神,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并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改革,涉及公共基础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可以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公共课部都十分关注的事情。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首先必须弄清高职学生这个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基本知识目标任务;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确立技能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确立拓展目标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对象”施教。 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点,但又有其特殊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其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和学习习惯不好,人生的目标还较模糊。但是这一特定群体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又不同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高技能培养目标,所以在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高技能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高职学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接受实践的反应能力较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依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这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计划安排、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每节课堂教学要做到服从和服务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等,由此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二、架起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教案评选办法(最终版)

优秀教学教案评选办法(试行) (城院教字[2010]第7号) 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研究决定,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评选对象及要求 1、对象:全院专职教师; 2、要求: (1)参评的教案应符合学院教案基本格式,多媒体课件、讲义不能做为教学教案独立参评,只能做教学教案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进行参评。 (2)参评的本学期教案应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2/3以上。 (3)参评的教案应自主编写,不得抄袭。 二、评选程序及办法 具体参见《优秀教案评分表》(附件2)。此评分标准也是学院对教师教案进行随机检查时依据的标准。 学院优秀教案的评选工作由教务部负责组织实施。 1、评选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学部组织初选与推荐;第二阶段:学院评选。 2、各学部要认真组织本单位的初选工作,并按本部门授课基数的 5%的比例向学院推荐优秀教案,并填写《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附件1)。 3、评选工作由教务部组织,由督导、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教案进行综合评审,采用《优秀教案评分表》进行评分,以此确定获奖名单及获奖等级。 4、评审结果报请院领导批准后,对获奖教师及教案题目予以公布,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各系推荐优秀教案材料:

1、《学院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 2、授课教案; 3、教学日历; 4、授课教材; 5、教学大纲。其中1、2、3、5由各学部在推荐时上报,授课教材在评审时通知呈交。 五、时间安排 优秀教案评选每年进行一次。推荐材料于每年的12月前交教务部。 六、奖项设置和奖励 1、优秀教学教案评选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对所有获奖者,发给奖励证书和奖金。 2、奖励标准为:一等奖:500元及获奖证书;二等奖:300元及获奖证书;三等奖: 200元及获奖证书;优秀奖颁发获奖证书。 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八、本办法解释权归教务部。 附件1:《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 附件2:《优秀教案评分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第二学年(2011级)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 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 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 授课年级:11级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 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 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要求学生掌 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 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 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 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 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 化学的发展。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现象相关的 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 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通

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轻化系化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非师范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四个专业以及生物系生物教育、应用生物两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的学科,是有机化学工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物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日常生活和工业上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来自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通过有机合成,可以石头、水、空气、煤焦油、石油等为原料,制造出人造羊毛、人造纤维、人造皮革等各种高分子产品,制造出千百种颜色鲜艳的染料、性能优良的农药以及各种合成药物等。通过有机合成,不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物质,而且已经合成出几十万至上百万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有机化学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控制遗传、征服顽症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积极准备迎接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进一步综合开发各种资源,设法研制各种新材料,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作支撑,可见有机化学得重要性。 二《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教学创新体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以科教兴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课程建设。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公共课教学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6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音乐欣赏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公共课教学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