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实践性C.科学性D.人民性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6.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牢记四个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答案:

1.ABCD 2.ABCD 3.ABC 4.BCD 5.BCD 6.ABC 7.BC 8.AB 9.ABC 10.CD 11.ABCD 12.ABCD 13.AB 14.BC 15.ABCD 16.ABCD 17.ABCD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学说

C. 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会导致( )。

A. 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不可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

A. 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4.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B.存在就是被感知C. 心外无物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万物皆在我心中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D理在气先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

A.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B. 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认识对象和事物

C.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事物

D. 它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7.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主要包括( )。

A.自然事物B.人的实践活动C. 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D.思维的活动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 )。

A.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B.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C.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

A.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 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D.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

A. 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 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1.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正确的观点是( )。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2.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错误的观点是( )。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D. 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5.列宁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一论断( )。A. 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C. 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的特性的D. 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

1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需要( )。

A.经过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需要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C.需要经过实践的长期发展来证明D.需要通过无数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来证明17.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世界是统一的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D.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18.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

A.同二元论划清界限B.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划清界限

C.同宗教神学划清界限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20.“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的结果

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21.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2.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至固然。”“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的反映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

C.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

D. 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

24.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国际象棋大师拉斯帕罗夫,这说明( )。

A. 机器也可以代替人进行思维B.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计算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计算机战胜象棋大师,实质上还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D.人脑的活动和计算机的活动一样,都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2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认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C.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D.多元论的思想

26.“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 )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27.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经验是世界最终构成要素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2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

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

30.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铁器——机器使用——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明(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B.C实践是社会性活动D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3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 社会发展是一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32.“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3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指(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D.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4.实践具有( )。

A.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35.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C.科学实验D精神活动

36.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

A.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

C. 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D. 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

3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 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D.人的存在方式

38.实践结构中的主体形式有( )。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C.社会主体D.人类主体

39.实践活动的客体形式有( )。

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D.天然自然客体

4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4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4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的就一定合理

43.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中正确的有( )。

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具有条件性

44.联系的普遍性是( )。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不同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世界的发展过程仅仅是纵向联系

45.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B.一切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C.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4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47. 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

A.人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8.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 )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任何一般(不论怎样)都是个别的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49.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

51.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命题5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53.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5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55.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命题有(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D“万物皆化”

56.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凡物莫不有两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7. 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A.朱熹说:“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有对”

B.老子说“相辅相成,物极必反”

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藕,”“藕中又自有藕”

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58.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B.A.层之台,起于垒土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9.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防微杜渐D.物极必反

60.割裂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致( )。

A.灾变论B.庸俗进化论C循环论 D.直线论会导

61.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或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6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A.事物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的作用C绝对的否定D.包含肯定的否定和包含否定的肯定6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

A. 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波粒二像说光的波动说—光的

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一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一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65.“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6.辩证的否定式( )

A.人事物自我的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67.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A.新生事物内部增加了新的结构和功能的事物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糟粕C.新生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精华D.新生事物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出现68.割裂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会导致( )。

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直线论D.循环论

69.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70.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是( )。

A.欲擒故纵B.将欲取之,必先与之C.有备无患D.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7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B.事物是仿佛向旧事物复归

C.事物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D.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72.主观辩证法是指( )。

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D.辩证的思维C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D.唯心主义辩证法73.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开始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D.现象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现象不能反映本质74.下列正确的命题有( )。

A、人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

C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D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75.下列属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有( )。

A.原因和结果B必然和偶然 C.运动与静止D可能性与现实性

76.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

A.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77. 下类各项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79.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8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81.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8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

A.认识规律B.尊重规律C利用规律D.改变规律

83.实事求是体现着(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84.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

A.人事物内在的联系B.事物本质的联系C.事物稳定的联系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85.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86.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ABC 2.CD 3.ABC 4.BC 5.ABCD 6.ABCD

7.ABC 8.BD 9.CD 10.ABCD 11.CD 12.BD

13.BC 14.ABCD 15.ABC 16.ABC 17.ABCD 18.ABCD 19.AB 20.BC 21.ABCD 22.ABCD 23.ABC 24.BC

25.ABC 26.BC 27.AB 28.AB 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 33.ABCD 34.ABCD 35.ABC 36.ABCD

37.ABD 38.ABCD 39.ABC 40.ABD 41.AB 42.ABC 43.ABCD

44.ABC 45.ABCD 46.AC 47.AB 48.ABD 49.ACD 50.BCD

51.ABD 52.ABC 53.ABC 54.ABCD 55.ABC 56.ACD 57.ABC

58.BCD 59.ABD 60.AB 61.ABCD 62.ABD 63.BC 64.ABCD

65.ABC 66.ABCD 67.ABC 68.CD 69.ABD 70.AB 71.BCD

72.ABC 73.AC 74.ABCD 75.ABD 76.ABCD 77.ACD 78.ACD

79.ABCD 80.CD 81.CD 82.ABC 83.ABCD 84.ABC 85.ABCD 86.ABC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 。

A.生物性B.意识性C社会性 D.实践性

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

A.客观性B.能动性C.多样性D.动态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职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 )。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认识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6.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D.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

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7.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地理环境相联系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2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1.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4.“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

2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

2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28.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看( )。

A.它是否有用B.它是否被公认

C.它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9.“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真理观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30.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 )。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C.能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D.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3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33.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34.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35.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 )。

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36.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A.绝对主义D.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

3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8.“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反映确

4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41.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42.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D.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43.以下属于哲学上的价值特性的有( )。

A.客观性B.主体性C.历史性D.多维性

44.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

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5.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46.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 )。

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47.任何真理都是( )。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48.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49.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

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5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5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5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5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必然B.必然王国C自由D.自由王国

1.ABCD 2.ACD 3.ABC 4.ABCD 5.AB 6.ABC

7.BD 8.ABCD 9.BCD 10.ABD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 15.AC 16.BCD 17.ACD 18.AC

19.ABD 20.ABC 21.CD 22.BCD 23.ACD 24.ACD

25.ACD 26.ABC 27.ABD 28.CD 29.AC 30.AB

31.CD 32.BD 33.CD 34.ABCD 35.BCD 36.ACD

37.ABCD 38.ABCD 39.BC 40.ACD 41.BC 42.CD

43.ABCD 44.ABD 45.ABCD 46.ABD 47.AB 48.ABC 49.ABC 50.ABCD 51.ABC 52.BCD 53.BCD 54.BD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D.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表现为( )。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3.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 )。

A.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6.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 )。

A.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C.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公德是指( )。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B.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C.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D.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是社会发展经济的、必要的条件,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哲学D.逻辑学

12.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3.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 )

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

C.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

D.以之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

14.国家是(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C.统治阶级的国家D.全体国民的国家

15.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哲学、道德、宗教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

16.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A.市场经济规律B.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收赋税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0.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2.国家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是()

A.国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氏族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

B.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组织则不征收赋税

C.国家按地域划分其国民,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

D.国家是特殊的权力机关,氏族组织则为全体成员服务

2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

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4.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 )。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5.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6.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D.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7.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

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28.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表明了( )。

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D.政治文明的进步

29.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30.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

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是( )。

A.主动的、自觉的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3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32.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33.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

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适应制度相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4.“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 )。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35.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3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 )。

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7.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D.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38.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

C.由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D.客观精神的进程,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39.“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说法错在( )。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D.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

40.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多种可选择的可能性,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D.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41.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

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4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是(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

43.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4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不变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D.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切社

4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本质的的()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46.“一方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4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两种观点相互补充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48.下述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是()。

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C.“若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D.“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1.ABCD 2.ABCD 3.ABC 4.BCD 5.BCD 6.ABCD

7.ABCD 8.CD 9.ACD 10.BCD 11.ABC 12.CD

13.ABCD 14.ABC 15.CD 16.CD 17.ABD 18ABD

19ABD 20.ABD 21.ABD 22.BCD 23.ACD 24.ABC

25.ABCD 26.BCD 27.ABC 28.BCD 29.ABD 30.ABC

31.ABD 32.BCD 33.ABC 34.BCD 35.ABCD 36.BCD

37.ABD 38.ABC 39.ABC 40.BC 41.ABC 42.ABC 43.ABCD 44.BCD 45.ABCD 46.ACD 47.ACD 48.ABC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2.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及其特点在于( )。

A. 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自给自足B.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

C.劳动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D.其存在和发展以社会分工为一般

3.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从商品开始,是因为( )。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的形式C.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D.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4.一切商品都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5.下列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6.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 人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 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

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方面,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第一章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②④)。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②③)。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②④⑤)。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②③④)。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②③④)。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⑤)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②③④⑤)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①③④) A毛泽东思想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①②③)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活学活用E立竿见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汇总

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E)。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阶级斗争学说 E、剩余价值学说采集者退散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D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6、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意识的本质是(AD)。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8、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BE)。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运筹帷握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在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6.下列各项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7.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8.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10.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D物是感觉的复合 1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古代的相互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A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1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相互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认为不是万物的本原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水、火一种基本物质构成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14.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 15.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1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我的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9.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期末做客多项选择题复习题.doc

多项选择题 (共74个) 绪论:(共5个)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D.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共18个)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4、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联系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合而为一” C.“有无相生”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集锦

辨析题答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 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2、“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理论则指导错误的行动。所以,革命的、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 15、“有用就是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