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

教案

班级:12级初英1班

姓名:张雅倩

学号:1218136301

《减数的性质》教案

预习自学,明确目标(环节一)

(一)课前预习:有位同学在读百科全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呢?

学生演板。列出不同解答方法

二)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

巩固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1) 85-8-2 (2) 126-70-26

85–(8+2) 126 – 26 – 70

学生演板。每人算一个算式,可请你的同桌来计算另一个算式。

2. 认真看一看上面的两组题的算法。想一想:

(1)看看,比比都是怎样计算的,上下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由第一组的上下两题可以得出:(出示ppt)

85-8-2 ○ 85 -(8+2)(○内填>,<或=号)

(3)你会用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

如:a-b-c =

(4)你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 ____ 两个数,等于一个数_____ 这两个数的_____ 。

3,由第二组的上下两题得出:(出示ppt)

126-70-26 ○126 – 26 – 70

你会用你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如:a-b-c =

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

一个数连续_____ 两个数,可以_____ 两个减数的位置,先_____ 第二个减数,再_____

4,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围绕两个算式的关系来分类学生分类情况:

1、将有括号的分为一类,没有括号的分为一类。

2、将算式相等的归为一类。(有、无括号、是否相等)

将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用“ =”连接起来。

从结果说是相等,从意义说是表示从整体中去掉两部分求部分,但思路不相同。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环节二):(出示ppt)

(一)相同点:

1、两个算式中的的三个数都相同,结果相等,顺序也相同;

2、都是从同一个数中去减;

3、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二)不同点:

1、运算顺序不同;

2、左式没有括号,右式有括号;

3、左式是两个减法,右式一减一加;

4、左式是从一个数中分别减去后两个数,右式是从这个数中减去的是这两个数的和。

(三)学生描述算式的意思:

一句话表达: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这两个数;(连续)

字母表示:a-(b+c)=a-b-c……

读一读这个规律。结合算式说说自己的理解。

(1)85-8-2 (2) 126-70-26

引导学生说:能凑整。从数字上看出来的。两个数相减得到一个整百数,减起来好算一些了。

反馈评价总结归纳(环节三)

课堂小结。

1、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问:减法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了观察,小组合作、交流这些方式习了减法的运算性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灵活的应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 法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木瓜九年制学校王喜春 、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 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 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 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 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减法的性质 人教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3课时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减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比较、归纳的思想。教学重点: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对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利用它们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今天我们来研究减法是否也有规律,来使计算变得简便呢? (板书:减法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减法的性质 (1)出示课本第21页情境图,解决例4的问题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总页数234页,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页没看? 课件出示信息表格: (2)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1: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生2: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234—100 =134页 生3:剩下的页数=总页数—今天看的—昨天看的 234—34—66 =200—66 =134页 这三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算法呢? 生:后面两种我都喜欢,因为计算起来很简单。 (3)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三个相同的数,计算结果相等 不同点: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那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234—66—34=234—(66+34) ①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不变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你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234—66—34=234—(66+34) 30—12—8=30—(12+8) 17—8—2=17—(8+2) 从这三个算式发现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呢? 生:等号左边都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等号右边都是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归纳: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减法的性质1.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 ) a-b-c=a-(b+c) 发现用符号表示最为简单所以减法的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③如何判断一道算式能利用减法性质1,进行简便计算呢? 生:1.运算符号:是连减(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1.数据特点:当两个减数之和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 (4)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

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第22页练习六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减法的运算性质,提高学生理性思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李叔叔也喜欢看,李叔叔读的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给出一共的页数和两天分别读的页数求剩下的页数,用什么

方法计算? 生1:减法。 生2:不对,减法中的连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减法的运算性质。(板书:减法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自主探究 1.师:通过读题,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已知这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 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列式为234-66-34。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列式为234-(66+34)。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再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列式为234-34-66。)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3、你能把左右两边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结果不变。这叫做减法的性质。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关系表示出来吗? 用字母表示: a-b-c = a-(b+c) 三、应用与练习 1、下面的计算怎样算才简便? (1)1650-375-625 (2)470-254-46 (3)528-53-47 (4)345-89-111 2、判断: (1) 420-36+64=420-(36+64) () (2) 1000-576-24=1000-(576+24) () (3) 963-450-50=963-(450-50)() 3、在上周的植树节那天,四年级的同学们打算植234棵树,上午植了66棵,下午植了34棵,还剩多少棵没有植? 四、知识拓展: 1、下面各题怎样算才简便? (1)658-123-158 (2)385-78-85 2、同桌先交流,再小组讨论,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3、观察与引导:658-123-158 = 658-158-123 385-78-85 = 385-85-78 观察上面两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哪边简便? 左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二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一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4、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用字母表示:a-b-c = a-c-b 5、应用与练习 (1)简算下面各题。 (1)545-167-145 (2)987-125-287 (3)868-32-68 (2)小明同学是个“小雷锋”。星期天,小明妈妈给他50元钱让他去公园玩,可是小明却买了23元的学习用品和17元的小礼品捐赠给了山区的孩子。小明还剩多少钱?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5-17-18 (2)2153-800-153 (3)1489-382-18 (4)356-24-17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其中一个练习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5.板书设计新颖。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 教案 班级:12级初英1班 姓名:张雅倩 学号:1218136301

《减数的性质》教案 预习自学,明确目标(环节一) (一)课前预习:有位同学在读百科全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呢? 学生演板。列出不同解答方法 ( 二)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 巩固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1) 85-8-2 (2) 126-70-26 85–(8+2) 126 – 26 – 70 学生演板。每人算一个算式,可请你的同桌来计算另一个算式。 2. 认真看一看上面的两组题的算法。想一想: (1)看看,比比都是怎样计算的,上下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由第一组的上下两题可以得出:(出示ppt) 85-8-2 ○ 85 -(8+2)(○内填>,<或=号) (3)你会用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 如:a-b-c = (4)你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 ____ 两个数,等于一个数_____ 这两个数的_____ 。 3,由第二组的上下两题得出:(出示ppt) 126-70-26 ○126 – 26 – 70 你会用你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如:a-b-c = 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 一个数连续_____ 两个数,可以_____ 两个减数的位置,先_____ 第二个减数,再_____ 4,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围绕两个算式的关系来分类学生分类情况: 1、将有括号的分为一类,没有括号的分为一类。 2、将算式相等的归为一类。(有、无括号、是否相等) 将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用“ =”连接起来。 从结果说是相等,从意义说是表示从整体中去掉两部分求部分,但思路不相同。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

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完整版)《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5页信息窗3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吗?小丁丁也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34页,再减去

第二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一)234-66-34 ( =)234-(66+34)(三)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小丁丁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234-66-34=234-(66+34)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234、66、34”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6.举例验证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2006年11月18日,杭州举行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真正体现了本会“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的主题。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一、什么是本色课堂? 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 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本人在平常上在《角的度量》时,有的学生量角器没带,也有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画过了也就罢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用处,着实让

小学数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即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知道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吗?现在有三个角的兄弟,你知道它们中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情景导入】 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 136-(65+35) 362-87-113 362-(87+113) 545-149-251 545-(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新课讲授】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减法运算性质

减法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 减去。”的含义。 2、能运用减法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减法运算性质。并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地进行计算,并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减法运算性质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队,按照原运算顺序分别计算下面两组题。 第一组第二组 382-(182+76) 382-182-76 578-135-65 578-(135+65) (1)计算比赛

宣布比赛结果,观察两组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得:各组的第一题、第二题结果均是相等的。 (2)引入新课 第二组的同学为什么能赢得今天的比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小丁丁看一本共231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1)分析题意: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提供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方法 (3)交流思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两种不同列式方法。 231-19-21 231-(19+21) 小结:要求出还剩多少页,既可以用总的页数依次减去第一天和第二天所看的页数;也可以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页数的和。 【策略运用说明:通过比赛,抛出“第二组同学为什么能赢得今天的比赛”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比较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初步感受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探索感悟 1、探索性质 350-64-36 350-(64+36) 228-28-57 228-(28+57) 482-75-25 482-(75-25) 452-126-152 452-(126+152) 816-253-153 816-(253-153) (1)小组合作:把两边结果相同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2)学生交流: 你发现用等号连接的几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学生谈论) 得:能连线的算式参与计算的数据相同,计算结果相同;但符号和运算顺序不同。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评课教师:屈原学校贺泽红 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 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同时又通过生 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 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 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 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 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 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量角器的一些特 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然后教师把正确的 量角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 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 的内在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 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 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 1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还要下功夫。 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是量角,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时间把握上还不够理想。夏老师在量角 时,设计过于简单,读和讲的时间还过多,学生动手的时间、量角的时间太少,老师讲解10 分钟左右,而练习的时间不足5分钟。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可以让老师、学生在黑板上多示 范,让学生一起多讨论、多动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后进生。这一堂课上,课堂气氛很好,优秀的孩子知识 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整堂课后进生发言很少,参与不够,不敢说、不敢动手, 容易分神,老师对他们还需多关注。 总之,夏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在课堂上语言优美、具有亲和力,她的课堂清新、 脱俗,教态自然、具有优秀教师的风范。 2011-10-16篇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_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_心得体会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一、什么是本色课堂? 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 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本人在平常上在《角的度量》时,有的学生量角器没带,也有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画过了也就罢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用处,着实让人佩服! 分享知识,欢迎下载使用!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稿 听了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练习: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