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描述和取样

.

岩心编录描述和取样(讲课提纲)

引言

长期以来,浅海地区都是利用表层取样和柱状取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研究深度有限。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近海海域进行钻探取样,使海域第四纪研究深度大大增加。到目前为止,研究陆架区海洋第四纪沉积和地层的最深钻孔是渤海BC1孔(孔深240.5m),时间跨度最长的钻孔是南黄海QC2孔,达到古地磁Olduvai亚时顶界以下(约1.70Ma)。海域超过100个全取心的浅钻为研究我国陆架海域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和地层奠定了基础。

不容讳言,海区的多数钻孔还不能在整个钻孔中采取未经扰动的岩心,加上岩心保管及地质编录和取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大降低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可靠性。

作为课题人员,尚无力改变钻探取心的落后状态,但通过地质编录确认岩心的可靠度则是责无旁贷的。

地质观察是基础这是地质工作的至理名言。是以探索发现、解释自然为目标的地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设计革命化”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它针对了当时出现的地质观察薄弱,原始资料质量降低而提出来的。对于海洋地质工作而言,“地质观察是基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它的任何进展都是由于技术进步——人的手和眼的延长,使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发展新技术,

谋求长柱状样和合格的钻孔岩心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惜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海洋地质调查仍然袭用着旧的取样设备。

目前为止,海洋地质调查中最常规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的只有各种取样器采取的样品——表层取样、柱状岩心、钻孔岩心。

浅海钻孔岩心,按现行的工程承包价,每进尺一米,获得的岩心靠港价格大概是10000-20000元/米(意味着用100元的人民币来裱糊岩心切面,可以裱糊15-30层)。国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在浅海打钻,所获得的有限岩心是弥足珍贵的。

1 岩心地质编录

1.1岩心地质编录的目的:

岩心的地质编录,是将岩心所固有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记录和编排;使用规化的地质术语描述岩心的观察结果;登记所有的样品编号、采取位置、分析目的。这应该是一份岩心处理过程最完整的原始科学记录和数据,具体要求如下:

1.1.1核对钻探施工及现场描述记录;

在核对钻探记录与岩心保存状况无虞的情况下才能剖开岩心,核对钻探过程的重要原始数据,如扫孔记录及残留岩心。提取岩心次数,目的在于确认该回次岩心在钻孔中的位置。并评价岩心可能丢失部位。

当岩心剖开以后,必须重新丈量每个回次,每管岩心的实际长度,并记录在案。认真查看每回次岩心头尾是否是真岩心,以便决定取舍。确认一个回次多个岩心管中岩心是否连接。

1.1.2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以评价取样的可靠性

对岩心进行地质编录,首先是鉴别岩心的扰动程度。当岩心修平之后,第一件事是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我们将岩心扰动分为3级:第一级——轻微扰动的,沉积构造基本未遭破坏,岩心的边缘受钻具压力,呈现轻微的上凸弯曲,但岩心的中心部分保持了原状,未变形(完全未扰动的岩心,在当前钻探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第二级——严重扰动的,沉

积构造已遭受破坏,但层理构造中的细层还清晰可见,然而沿层理已产生拉伸和流动变形,但是尚未遭受穿越层理面的碎屑的混合。表示沉积物尚未混杂;第三级——混杂的,混杂岩心比较容易鉴定,它呈现出不同的土块,颜色、结构、构造混杂,非正常状态沉积;或有泥浆混入;或下部软弱层液化,沿压力薄弱处穿刺灌入,它常常处于岩心的中心位置,类似变形构造的“火焰构造”。岩心混杂可能由于孔壁坍塌或清孔不干净,或套管跟进不及时,或钻进压力过大等原因造成的。

从钻孔岩心获取资料,主要取自扰动程度为第一级的岩心;扰动程度第二级岩心只能作为参考,它仅允许应用于在有限的较薄层位中的混合样品采集;扰动程度第三级岩心——混杂岩心,绝对不能使用,禁止在其中采取任何样品。哪怕是稍做参考,也只会带来混乱和假象

1.1.3为岩心描述和取样做好准备

修平岩心是一项必要的,然而是目前最被忽视的步骤。以自然断面或仅仅是钢丝拉平的表面作为岩心描述和照相的基面,都不足以全面细致地展现沉积构造和沉积物的变化,因此看似简单的修平岩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图1)。修平使用的工具是刀刃锋利平整,极薄的优质钢刀,我们试验过多种刀具,最后采用了修鞋厂手工削皮子用的刀。

岩芯剖开后,在岩芯管上岩芯起始位置刻一个零点标志,以便成为今后观测岩芯的标志点。

做好固定标尺。在丈量岩芯、描述素描岩芯和取样都要使用同一标尺,因此每剖开一管岩芯都必须安放固定标尺,从一开始到这管岩芯封存,都要避免移动标尺。

另外还需要准备多种带有各种颜色标记的牙签,以备取样时使用。

图1 修平的QC2孔岩芯表面,展现了沉积层的细微特征

1.1.4按规定格式记录岩芯描述的全过程和观察结果;记录全部样品

的位置、数量、分析目的和要求;记录样品的现场观察描述。

我们在岩心的地质编录过程中自定了几种记录格式来规自己的编录过程。曾经使用过以下两种编录表格(图2、3):

①岩芯描述卡片钻孔岩芯描述卡片,是为了记录最原始的岩芯地质资料而设计的。它

除了记录岩芯保存状况,地质描述和素描之外,只记录与观察岩芯直接相关的位置和涂片编号等数据,不记录其它取样数据(图2)

××钻孔岩芯描述卡片

年 月 日

图2 岩心描述卡片 ①②③为分层编号

② 岩心地质综合编录表

以下是钻孔岩芯地质综合编录表的格式(图3)。由主要钻探参数,地质描述记录和取样记录三部分组成。

××钻孔岩芯地质综合编录表

孔号 位置 孔深 开孔日期 终孔日期

cm

30

40

10

50

素描图

存状况

岩芯保

涂片编号

岩心描述:

① ………………………………………………………………………… ② ………………………………………………………………………… ③ …………………………………………………………………………

及深度

分层编号

20

(接下表)(接上表)

图3 岩心地质综合编录表

※取样记录的格式:划一横线,横线上为样品编号横线下为取样位置。式样如下:

样品编号

取样位置(××m-××m)

我们记录的样品位置是该样品在岩芯管中实际测到的位置,而不是换算后的深度。这样做避免了在取样过程中花时间做换算工作。多种样品在取样现场由不同的取样人员各自换算既

耽误时间又容易出错,而在以后统一换算可以减少错误。

对于根据现场样品特征确定的某些样品分析的特殊要求或目的,应在备注栏予以注明,例如作为浊积层或韵律层的一组粒度分析样品,氧化间断面、古土壤、淋溶层、淀积层等要求做某些盐类分析的样品等等。以备在送样单上注明,并作为后期整理资料的依据。

1.2岩心编录、观察、描述和取样流程

1.2.1岩心编录、观察、描述和取样流程图

处理岩心是最重要的地质观察和研究过程,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剖样、地质编录、取样及封存等几个大步骤。制定一个科学的工作流程,是组织好一个协调的团队的重要步骤,每个项目科学技术负责人必须亲自完成这个步骤。现将1985年以来我们曾经采用过的岩心编录、观察、描述和取样流程略加修改(图4),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图4 岩芯编录、观察、描述和取样流程图

(椐子赓:《浅海及平原区第四纪地质钻孔原始资料可靠性的评价》。

海洋地质动态,1985年7期,3-6页修改。)

在这个流程中,还应该制定出详细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岩心处理的质量。其中有些关键性的步骤,对提高整个钻孔原始资料的质量至关重要。这些步骤是(见1·2·2):

1.2.2对流程图关键步骤的解释

摘出流程图中若干关键步骤进行适当的说明:

修平在(1·1·3)节中已经强调了修平岩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在,提供几点我们如何处理曽经遇到过的问题供大家参考。i)保持刀刃的锋利和刀的正、背面清洁光滑,以免带

起表面的泥;ii)对于流塑状态的岩芯,应当自然风干至软塑状态时再予修平,iii)遇到贝壳、砾石、结核等大颗粒物质时,必须避开,必要时先将表面大颗粒物取出,待岩芯修平后再置放于原位。iv)修平岩芯应该沿层理方向修整,保持修整面清洁,禁止用粗毛刷清扫表面,不可在表面“抹稀泥”。

涂片及现场鉴定这是一种可以快速、简单、经济地获得很多地质信息的手段。只需要取微量样品(一小挖耳勺)制成涂片(在载玻片上用蒸馏水化开,摊开,在酒精灯下烤干形成薄膜)。在偏光显微镜下鉴定。涂片鉴定可以获得如下信息:i)颗粒与基质组分;ii)颗粒组分的比例关系;iii)颗粒结构参数(可进一步区分不同矿物组分中的矿物结构参数,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态、颗粒表面特征等);iv) 颗粒的矿物组分及其目估含量。不仅有常见矿物,还应确定常见重矿物;碳酸盐矿物中的自形晶体、碎屑状及泥晶状等;确定自生矿物及有指相意义矿物的种类;v)生物组分。

涂片法可以在处理岩心过程中广泛应用,并可以及时将所获得成果反馈到岩芯描述的容中去。涂片法获得的成果和数据,还可以用统计法和作图法加以归纳。

涂片鉴定的记录格式,原来我们是每个样品一卡片,记录比较自由,后来根据整理资料和统计要求,认为做个表格规一下要求还是必要的。推荐一个参考表格如下(图5):涂片鉴定的最后步骤是封片保存。将已鉴定的涂片加上盖玻片,用加拿大树脂封片,用玻璃刀刻上编号,保存在玻片盒中。

××钻孔岩芯涂片鉴定记录卡片

图5 岩芯涂片鉴定记录卡片

素描与描述描述岩芯并进行素描是对岩芯进行宏观研究的最重要步骤,其质量好坏取决于研究者的地质素养和观察能力。在描述中应正确地使用地质术语。

由于素描是一个对岩芯细致观察的过程,建议先素描,后描述。如实地作岩芯素描并与照片对照。素描图首先要求真实可靠,并应反映出观察者对地质体的认识水平。在素描时,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虽然真实,但缺乏对地质现象的明确认识;另一种倾向是只有对地质现象的主观概念化认识,而缺乏真实的形象。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图6)。

图6 岩芯素描图举例-QC2孔第40层岩芯素描图

素描之后进行岩芯描述。描述过程是综合应用现代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观察、认识地质体并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任何一种忽视直接观察描述片面依赖实验分析结果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描述沉积物岩芯的基本要用准确的地质语言记录岩石学的基本属性,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划分自然层。不同观察者对岩芯的描述常常是随意性较大,简繁不一,为了规描述容,现在重申对沉积物描述的一般要求。对于每个“层”(bed)应描述的容是:

①沉积物的颜色及其分布目前描述沉积物的颜色全凭个人感觉,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人对同一标本在不同时间,可能描述为不同颜色。因此急待规。20世纪60年代土壤研究所曾经制定了一套色标,采用不同颜色土壤粉末标定后装瓶作为对比色标,其优点是与天然沉

积物颜色一致,但携带使用都不方便,而且要不断更新。未能在地学界推广。我们曾经使用过一套美国地质学会制定的色标,每个颜色都有代码,方便适应。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色标,也便于对比。建议我们也使用这个色标。20世纪50年代末丁国瑜曾经用反射光谱光度计研究华北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获得了不同沉积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光谱反射率、色调、亮度和饱和度等颜色参数。为数学处理沉积物的颜色变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是一个在浅海沉积物研究中值得深入的方向。

沉积物的灰度也是沉积物颜色的重要属性,在大洋中应用是很成功的,在浅海中还处于试验阶段。

注意并描述沉积物的颜色变化,在一个层中,沉积物的颜色可以是均一的,陆架区的沉积物大多数颜色是不均一的,如斑杂色、条带状、渐变的等,它常常代表了沉积环境多变,颜色的突变也常代表沉积环境的突变。

②沉积物岩性,定名及其变化建议采用Fork、Andrews 和Lewis(1970)提出的碎屑沉积物分类方案,由于该分类毋需三组分的精确含量,只要泥/砂和粉砂/黏土的比率即可定名,这最适合目测定名,应用十分方便。对于沉积物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变化,在钻孔和柱状岩芯中只能描述纵向上的变化。要十分重视对韵律层、互层和夹层的描述,和对于沉积物粒序,细层的接触关系的描述。

③碎屑沉积物颗粒组分及其结构参数肉眼观察(借助于×10的放大镜)可以大致确定碎屑颗粒的常见矿物组分,及其结构参数,包括颗粒形态、颗粒大小、分选性和颗粒表面特征。至于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一般情况下肉眼观察比较难于确定。需要借助于涂片及松散沉积物胶结片的显微镜下观察。

④沉积构造包括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变形构造。正确鉴别沉积构造对于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划分,至关重要。将在第2节《岩心描述的基础知识》中简述之。

⑤化石、生物遗迹、有机组分及有机质脉化石指肉眼能见的大化石,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鉴定出化石种类,必要时送交古生物人员鉴定。但在描述时要注意生物遗迹,包括生物潜穴和植物根孔及根管。有机组分主要是泥炭、碳化植物碎屑、含碳质沉积物,以及生物潜穴周壁的碳质薄膜等。有机质脉是切穿层理的碳质细脉,是沿细小裂隙含碳泥质沉积物挤入,也可能也是生物活动的遗迹。含碳的泥质层呈压扁层理或脉状层理,属于沉积构造,与有机质脉成因不同,不应混同。碳质沉积不仅具有指相意义,而且一定量的碳质沉积,是极佳的14C测试材料。

⑥砾石、结核、泥砾、碎屑岩脉这是概念完全不同的几种沉积体或沉积构造,独立

的砾石孤立地存在于细粒沉积物之中,尾部常伴有拖曳的痕迹。它见于潮间带或三角洲前缘高能环境。结核是常见的化学成因的构造,它有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和后生结核之分,但在海洋沉积物中它常成为砾石搬运,特别是多孔的钙质结核,容重较轻,更易于搬运。结核也可构成滞留沉积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认真鉴别它的沉积状态是结核还是砾石。泥砾是泥裂的进一步演变的产物,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在烈日暴晒下形成泥裂,泥裂进一步发展,干裂片边缘翘起,呈片状剥离,再经水浸泡,棱角圆化,形成扁平砾石,其表面常见一圈氧化晕,在原地或经过短距离搬运再沉积。常见于海滨、澙湖、湖沼滨岸,这是沉积物露出水面,并遭受短期侵蚀的标志(图7)。碎屑岩脉:饱和水的细砂和粉砂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在差异压力作用下沿上覆沉积层的裂隙穿刺灌入,形成碎屑岩脉。一般规模为数厘米。它是一种特殊的变形构造。它是下部层位的沉积物,在这个部位取样,不代表该层沉积物,应该避免。

图7 南黄海84 站位抓泥斗样品中的砾石(A )和 QC1孔105.01—105.52m 岩芯中泥砾沉积构造及砾石(B )。

⑦ 间断面 间断面普遍存在于沉积层中,一套“连续”的沉积层中“连续”只是相对的,而不连续(即间断)则是绝对的。在描述岩芯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指层序或体系域的缺失;沉积环境改变造成无沉积及相序的中断;或上部强动力条件对下部沉积层的侵蚀切割。这些间断面是区域性的,具有地层学或沉积环境划分意义,常常是层序地层的层序边界、体系域边界、或准层序边界;或者是沉积环境在垂向序列上的突变。

钻孔中描述间断面举例:侵蚀切割,沉积相序不连续,氧化及锈染(图8)

图8 钻孔中的沉积间断面举例:A-氧化及锈染,B-侵蚀切割。

⑧层位错动钻孔中较难遇到沉积层的错动现象,但有时也能发现,它们产生于泥质层中,大多数与断裂构造无关,可能是沉积物差异压实的产物(图9)。

图9 岩芯中发现的沉积层中的层位错动

揭片揭片又称漆膜揭片是20世纪80年初代由荷兰传入的一种保存原状样品的有效方法,至今仍在荷兰使用。传入我国后在、、的海洋地质单位曾广泛应用。并将硝酸纤维原漆改变成聚醋酸乙烯乳液(白乳胶),效果相同,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避免了硝酸纤维原漆对人体的毒害和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易燃易爆问题,只是制作完成之后需要一定时间(约24小时)使其彻底风干。做好的揭片,顺序保存在专门定做的木箱中(图10)。

图10 钻孔揭片及揭片箱

照相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岩芯,比之以往,方便很多。但是有些步骤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①做好标尺,不要图省事而用钢卷尺。钢尺反光,而且刻度太细,建议自制木尺,用白色无光油漆为底色,背面垫高,使之与岩芯表面取平;

②做好标准色标,色标采用红、黄、绿三原色,照相时置于岩芯侧,以便后期制作时作为颜色标准;

③固定拍摄距离,相机垂直对准所拍岩芯段的中心点;

④固定光源,采用色温接近日光的光源,固定亮度和照明距离,事先用测光计测量所排围亮度是否均匀(不要在下拍摄,一则日光多变,二则岩芯不宜暴晒)。

⑤岩芯照片两端需各保留1/4的重叠部分,以备接图。

所有这些都可以设计在一个固定架上完成,保持光源和相机不动,岩心芯水平滑动。

海洋地质研究所岩芯库购置了一台岩芯图片高分辨率采取仪,其功能就是进行岩芯扫描照相。其优点是采用线阵CCD300dpi;图象数字录入;使用一个步进电机,使线阵采集图象

数据与岩芯滑动同步,。保证图象不会产生边缘变形。

X 光透射照相X 光透射照相光透射照相是研究沉积构造的有效手段它能发现肉眼不易察觉的沉积构造。至今仍是沉积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建议恢复这项技术。传统的方法是用透明矩形塑料盒取样。取样盒规格60mm×8mm×200mm,口边为刀刃状,四角有排气小眼,便于压入岩芯。原来我们采用一种规格较小的取样盒,现在的规格是1995年在国处理岩芯时所采用,X光照片便于印刷成册,比较实用。将取样盒连续压入岩芯表面取样,加盖后用透明胶带封闭并用记号笔编号。箭头标明向上方向。贴好铅字后就可以进行X 光透射照相了。X 光发射管的能量选择需通过试验确定。照相后样品可长期保存,也可以用于今后的微量取样。近年国外有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X 光透射照相,即采用X 光断层扫描透

射照相技术(CT技术),可以不取样直接将整管岩芯进行扫描照相。

2岩心描述的基础知识

2.1沉积学基础

关于描述岩芯的沉积学基础,建议参考何起祥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之二》第一篇—总论。虽然在此书前言中作者自谦地写道:“本书的第一篇……主要的对象是年轻的海洋沉积学家和攻读海洋沉积学的学生们。”我认为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沉积地质学者,在描述岩芯之前,重温本书的相关容,也会大有裨益。本节容多摘自何起祥等的《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2006)并参考宝珺何曾允孚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

在陆架浅海,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在前述1.2.2 “对流程图关键步骤的解释”一节的“素描与描述”中对沉积物的颜色及其分布等8个问题做了初步阐述,现根据需要就碎屑沉积物的结构和构造两项容撷其要者简述之:

2.1.1陆源碎屑沉积物的结构

沉积物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成因标志。描述陆源碎屑沉积物的结构,主要容是:颗粒大

小、颗粒形态、颗粒表面特征、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

颗粒大小肉眼鉴定碎屑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分布,依靠手感,并借助于10—20倍的放大镜。熟练的地质人员可以成功地分辨出砂中的粗砂、中砂、细砂,砂质沉积物和泥及泥质沉积物,但凭肉眼鉴别出粉砂质或黏土质的可靠度甚低。只有黏土(按Folk)塑性极强,在潮湿状态时可搓成1mm直径的细条,并饶手指一圈而不出现裂纹。现场的涂片鉴定可以弥补肉眼鉴定之不足。至于沉积物的粒度参数,有赖于粒度分析。建议在整理资料时应用概率累计曲线。并再次提醒大家小于4—6Φ的颗粒大多属于悬浮组分,有些甚至呈胶体状态搬运,它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绝对不同于粗粉砂以上粒级的推移搬运机制;颗粒在水体中的沉降也远远滞后于粗于4—6Φ的颗粒。水愈深这个现象就愈明显。因此一个样品中粗、细组分常常是不同时期的。将粗于4—6Φ的颗粒的分析解释方法简单地用于细颗粒的动力学分析是非常危险的。将粒度曲线中细颗粒的的峰值,与粗组分的峰质一并称为“双峰”或“多峰”也是错误的。

颗粒形态通常观察描述碎屑颗粒形态是指颗粒的圆度、球度、和形状。肉眼观察描述时球度只在细砾以上级别的颗粒和片状矿物中描述。圆度应用Ressel和Taylor的碎屑颗粒标准圆度分级,分为5级,即: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和极圆状5级,可以根据

颗粒角、棱、面的磨蚀程度肉眼判断颗粒的圆度(图11)

肉眼判断颗粒的圆度的标准

圆度分级圆度特征投影

角棱面

棱角状颗粒无磨蚀,形态明显无磨蚀,形态明显无磨蚀,形态明显

次棱角状颗粒开始磨蚀无磨蚀,形态明显无磨蚀,形态明显

次圆状颗粒消失圆化开始磨蚀无磨蚀,形态明显

圆状颗粒消失圆化消失圆化开始磨蚀

极圆状颗粒消失圆化消失圆化消失圆化

图11 Ressel和Taylor的碎屑颗粒标准圆度分级

岩心描述

钻孔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

岩芯鉴定手册

岩芯鉴定手 煤田地质部 2010年8月6日 一、岩煤芯的分层原则 (一)、岩芯的分层的依据是岩性变化和厚度两个因素。一般情况下,凡同一岩性厚度大于 0.5m 以上时,都应独立分层描述。(二)、凡属标志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做为独立分层描述。 (三)、第四系碎屑堆积物,凡相同物质厚度在1m 以上者,均应独立分层描述。对富含水的砾石层和砂层,厚度在0.5m 以上者应独立分层。 (四)、岩层中的夹层,系指厚度小于 0.5m 的薄层,夹层虽不做 独立分居,但必须进行夹层岩性特征的描述;若是薄,煤夹层,不论其多薄,必须按可采煤层的要求,做详细描述,并注明其深度、厚度。 (五)、互层,系指不同岩性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若二种 或二种以上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厚度达0.5m 以上者,可做为独立的互层进行描述。但对于每个单层已大于0.5m 者,不能做互层描述,应做独立分层描述。 (六)、复结构额煤层的煤芯分层描述,与储量计算中的分层及 合层方法,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在复结构煤层中,凡夹矸 大于 0.05m 时都要做独立分层描述;夹矸小于 0.05m 时,虽不做独立分层,但要对夹矸岩性特征做详细描述,为储量计算中煤层

厚度计算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依据。在特厚煤层中,夹矸厚度大 于 0.1m 时做独立分层,而小于 0.1m 时不做独立分层。二、第四系 松散堆积物的鉴定和描述 第四系堆积物(除土壤之外)和陆源沉积岩的粒度是判断搬运、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因此它们的命名和分类首现考虑粒级。关于粒级的划分曾有十进位分类、自然粒级分类、对数粒级分类等方案,以前煤炭部门采用的是前两者的综合。 目前国外多采用对数粒级的分类,此分类,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作图及数理统计非常方便,考虑到今后国内外资料交流的需要,八〇年我国沉积岩分类会议建议今后使用对数粒级分类。 为此我们规定今后统一用对数粒级进行分类。∮值粒级标准是颗粒直径 d(毫米)以 2 为底的负对数值,即 ∮=㏒2d 根据∮值粒级标准可将送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分四个级:砾、 砂、粉砂、粘土。每个级还可进一步细分,详见表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1.取芯前的准备工作 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1.了解钻井取芯的目的 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3)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弄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获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资料数据。 (4)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弄清其生油气(有机质)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5)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油气藏类型),确定开发系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和方案提供依据。 (6)获取有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7)检查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须取得的资料数据。 (8)解决钻井现场临时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塔河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钻井的取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 如在奥陶系几个组段界面附近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2)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经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现油气显示层,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气)水界面之下。 (3)对钻进过程中新发现的油气层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由于具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1.2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 (1)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无油味? (2)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顺利,参与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3)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预定取芯任务,参与确定是 否继续取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

岩心描述和取样

.

岩心编录描述和取样(讲课提纲) 引言 长期以来,浅海地区都是利用表层取样和柱状取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研究深度有限。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近海海域进行钻探取样,使海域第四纪研究深度大大增加。到目前为止,研究陆架区海洋第四纪沉积和地层的最深钻孔是渤海BC1孔(孔深240.5m),时间跨度最长的钻孔是南黄海QC2孔,达到古地磁Olduvai亚时顶界以下(约1.70Ma)。海域超过100个全取心的浅钻为研究我国陆架海域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和地层奠定了基础。 不容讳言,海区的多数钻孔还不能在整个钻孔中采取未经扰动的岩心,加上岩心保管及地质编录和取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大降低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可靠性。 作为课题人员,尚无力改变钻探取心的落后状态,但通过地质编录确认岩心的可靠度则是责无旁贷的。 地质观察是基础这是地质工作的至理名言。是以探索发现、解释自然为目标的地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设计革命化”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它针对了当时出现的地质观察薄弱,原始资料质量降低而提出来的。对于海洋地质工作而言,“地质观察是基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它的任何进展都是由于技术进步——人的手和眼的延长,使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发展新技术,

谋求长柱状样和合格的钻孔岩心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惜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海洋地质调查仍然袭用着旧的取样设备。 目前为止,海洋地质调查中最常规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的只有各种取样器采取的样品——表层取样、柱状岩心、钻孔岩心。 浅海钻孔岩心,按现行的工程承包价,每进尺一米,获得的岩心靠港价格大概是10000-20000元/米(意味着用100元的人民币来裱糊岩心切面,可以裱糊15-30层)。国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在浅海打钻,所获得的有限岩心是弥足珍贵的。 1 岩心地质编录 1.1岩心地质编录的目的: 岩心的地质编录,是将岩心所固有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记录和编排;使用规化的地质术语描述岩心的观察结果;登记所有的样品编号、采取位置、分析目的。这应该是一份岩心处理过程最完整的原始科学记录和数据,具体要求如下: 1.1.1核对钻探施工及现场描述记录; 在核对钻探记录与岩心保存状况无虞的情况下才能剖开岩心,核对钻探过程的重要原始数据,如扫孔记录及残留岩心。提取岩心次数,目的在于确认该回次岩心在钻孔中的位置。并评价岩心可能丢失部位。 当岩心剖开以后,必须重新丈量每个回次,每管岩心的实际长度,并记录在案。认真查看每回次岩心头尾是否是真岩心,以便决定取舍。确认一个回次多个岩心管中岩心是否连接。 1.1.2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以评价取样的可靠性 对岩心进行地质编录,首先是鉴别岩心的扰动程度。当岩心修平之后,第一件事是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我们将岩心扰动分为3级:第一级——轻微扰动的,沉积构造基本未遭破坏,岩心的边缘受钻具压力,呈现轻微的上凸弯曲,但岩心的中心部分保持了原状,未变形(完全未扰动的岩心,在当前钻探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第二级——严重扰动的,沉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坚硬土或岩石: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 Vs>500 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500≥Vs>250 中软土: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可塑黄土。250≥Vs>140 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Vs<140 场地类别根据剪切波速查建筑抗震规范P17表4.1.6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旋挖桩岩芯取样方案

旋挖桩岩芯取样方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概况 2、结构概况 三、地基岩石(泥岩)承载力检验取样标准 四、取样方案 五、旋挖桩岩芯取样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 2006; 6、重庆铁路口岸一期整车进口口岸项目《超前地质钻探报告》; 7、重庆铁路口岸一期整车进口口岸项目基础施工图。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概况 该工程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土主镇,重庆西永组团J分区。拟建重庆铁路口岸一期整车进口口岸项目建设总用地面积约75000 m2,主要建设内容:口岸围网内:仓库、罚没库、海关检疫管理用房等(总建筑面积约

13000 m2);区内道路;进口整车待检场、查验场及停车场;景观绿化;围网(约1500m)、卡口等设施建设项目。 2、结构概况 1)、 1#楼:1#楼部分为带一层地下室地上2层框架结构,嵌固端为地下室顶面;另一部分为门式刚架。基础形式采用旋挖灌注桩基础,桩顶用承台、地梁连接。 (1)承台最大截面尺寸为4450×2100mm,高度为1200mm。 (2)地梁最大截面尺寸为1400×700mm。 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地梁及桩基的砼强度等级均为C30,地梁垫层厚度为10cm,砼强度为C20。主筋保护层厚度:基桩为50mm,基础梁为35mm,挡墙为20mm。 2)、2#楼:2#楼为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基础结构采用旋挖灌注桩基础。 (1)桩基形为圆桩,桩顶设置桩帽,桩径800、1200mm,孔桩嵌岩深度按三倍桩径控制,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桩顶(含桩帽)标高为地坪下450mm,桩帽高度800~1000mm。 (2)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地梁为C30,地梁底部标高至桩顶标高范围内桩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地梁混凝土等级;钢柱下混凝土短柱强度等级为C30,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挡墙为C30,基础垫层为C15。所有地梁下采用100mm厚C15砼垫层,垫层出基础宽度100mm。主筋保护层厚度:桩为50mm,地梁为35mm,承台为50mm,挡墙为30mm。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编录描述和取样(讲课提纲) 引言 长期以来,浅海地区都是利用表层取样和柱状 取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研究深度有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近海海域进行钻探 取样,使海域第四纪研究深度大大增加。到目前 为止,研究陆架区海洋第四纪沉积和地层的最深 钻孔是渤海BC1孔(孔深240.5m),时间跨度最 长的钻孔是南黄海QC2孔,达到古地磁Olduvai 亚时顶界以下(约1.70Ma)。海域超过100个全 取心的浅钻为研究我国陆架海域中更新世以来的 沉积和地层奠定了基础。 不容讳言,海区的多数钻孔还不能在整个钻孔 中采取未经扰动的岩心,加上岩心保管及地质编 录和取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大大地降 低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可靠性。 作为课题人员,尚无力改变钻探取心的落后状态,但通过地质编录确认岩心的可靠度则 是责无旁贷的。 地质观察是基础这是地质工作的至理名言。

是以探索发现、解释自然为目标的地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设计革命化”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它针对了当时出现的地质观察薄弱,原始资料质量降低而提出来的。对于海洋地质工作而言,“地质观察是基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它的任何进展都是由于技术进步——人的手和眼的延长,使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发展新技术,谋求长柱状样和合格的钻孔岩心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惜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海洋地质调查仍然袭用着陈旧的取样设备。 目前为止,海洋地质调查中最常规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的只有各种取样器采取的样品——表层取样、柱状岩心、钻孔岩心。 浅海钻孔岩心,按现行的工程承包价,每进尺一米,获得的岩心靠港价格大概是10000-20000元/米(意味着用100元的人民币来裱糊岩心切面,可以裱糊15-30层)。国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在浅海打钻,所获得的有限岩心是弥足珍贵的。

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芯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土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土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60<d≤200 3. 粗圆砾(角砾)土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20<d≤60; 4、细圆砾(角砾)土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5.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6.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7.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粗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细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1.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2.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岩芯鉴定和描述报告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现场岩芯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0<d≤200 小60<d≤100; 3. 粗圆砾(粗角砾) 粗圆砾(浑圆、圆棱)或粗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40<d≤60 小20<d≤40; 4.细圆砾(细角砾) 细圆砾(浑圆、圆棱)或细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5.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6.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7.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粗圆砾(粗角砾)土: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细圆砾(细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基础岩芯取样方案(曾家)

康田曾家园工程二标段 1#、2#、3#楼基础岩芯取样方案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审批人: 编制日期:二0一0年八月 重庆住宅建设有限公司(盖章) 康田曾家园二标段 二0一0年八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基础及地质概况 (2) 三、地基岩石承载力检验取样标准(见下表) (2) 四、地基岩石承载力检验取样频数及拟定部位 (3) 五、岩芯取样 (3) 附:1#、2#、3#楼基础岩芯取样平面布置图 康田曾家园工程二标段

1#、2#、3#楼基础岩芯取样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中国深圳市华纳国际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1#、2#、3#楼基础施工图; 5、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的岩土工程勘查报告。 二、工程基础及地质概况 本工程1#、2#、3#楼设计基础主要采用人工挖孔桩,持力层选择中风化泥岩和中风化砂岩;中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6.5MPa,相应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低于2.145MPa;中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15.2MPa,相应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低于6.058MPa。 本工程1#楼±0.000为302.8m,2#楼±0.000为303.8m,3#楼±0.000 为302.6m,3#楼车库部分基顶标高为296.2m.按设计地坪标高平整场地后,部分进入了强(中)风化层.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基岩中风化带厚度较大,从目前土方开挖施工的情况来看,本工程的地质条件稳定。 本工程1#楼人工挖孔桩59个,桩径有800mm和900mm;2#楼人工挖孔桩64个,桩径800mm,独立柱基15个,断面尺寸800*800mm;3#楼人工挖孔桩48个,桩径800mm,独立柱基13个,断面尺寸从1500*2300~1500*3200mm 不等。基础钢筋主要采用HRB335及HRB40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三、地基岩石(泥岩)承载力检验取样标准(见下表)

岩芯鉴定及描述

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范中文修改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 范中文修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2007-12-31发布 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 放,严防顺序错乱,上、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 记。 3.1.3 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 油、冒气、情况,立即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 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 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 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 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 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 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 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 (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 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3.1.9 选取岩心样品后,其样品空位上做好标识。 3.1.10 每筒岩心底部放置岩心卡片挡板;岩心卡片式样见表1。 井名取心筒次 取心井段 m取心层位 取心进尺 m取心日期 岩心实长 m 整理人 收获率% 岩心编号标准 岩心按顺序依破裂面、磨损面、冲刷面、层面等放入岩心盒排放

人工挖孔桩岩芯取样方案

人工挖孔桩岩芯取样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 3、图文信息中心及产学大楼地质勘察报告。 4、图文信息中心及产学大楼基础施工图; 二、工程结概况 1、建筑概况 本工程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及产学大楼,总建筑面积约5.4万m2,建筑总高度为36.9m。 2、结构概况 本工程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图文信息中心人工挖孔桩共117根,产学大楼(含车库)共324根桩,挖孔桩直径为800mm~1200mm。上部主体结构为砼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三级、结构安全等二级、基础环境为二(a)类,基础结构等级为乙级。 三、岩芯取样方案 1、取样标准 根据DBJ50-047-2006第9.3.3条相关规定对各单位工程分别进行取样,取样数量按不低于桩总数量的5%,遇不同地质需会同参建各方按相关规定适当增加取样数量;根据现场场地平面情况及复杂程度,产学大楼基础分几个标高段层,在取样时进行充分考虑,保证每一标高段均应有相应数量的岩样。所有取样样桩应具有平面代表性。 2、取样数量及桩自编号 按照取样标准,各单位工程取样数量及样桩自编号如下: 图文信息中心取样6根,分别为:22#、32#、70#、72#、79#、98#桩。 产学大楼取样共17根,其中主楼部分6根,分别为:12#、22#、 42#、52#、72#、78#桩;车库部分11根,分别为17#、21#、44#、70#、80#、100#、122#、126#、167#、176#、208#桩。产学大楼主楼部分及车库部分桩分别编号。 各样桩轴线编号详见附图。 四、岩芯取样控制 在现场施工中,当各样桩基底进入持力层,达到设计嵌岩深度时会同监理及业主代表进行现场见证取样,每桩应不少于9个标准试件 (Φ50×100mm的圆柱体),岩样应注明上下表面。

岩芯鉴定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次圆)或块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 大d > 800 中400< d ≤800 小200< d ≤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次圆)或碎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 大60

人工挖孔桩岩芯取样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 3、渝兴产业基地拓展区地质勘察报告; 4、渝兴产业基地拓展区B标基础施工图。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概况 渝兴产业基地拓展区B标(5﹟、7﹟、10﹟、11﹟楼以及地下车库43-85轴)工程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大竹林。 建筑面积约9.7万m2,工程造价约1194万元。 本工程5#、10#、11#楼均为地上8层工业厂房, 7#楼为地上25层办公楼。 5#楼建筑面积为7179.11m2,一层层高5.7米,标准层层高3.9米,建筑高度33m;10#楼建筑面积18876.61 m2,一层层高5.7米,标准层层高3.9米,建筑高度33m;11#楼建筑面积18876.68 m2,一层层高5.7米,标准层层高3.9米,建筑高度33m;7#楼建筑面积27366.48m2,建筑高度98.25m;地下车库建筑面积约为18600m2,负3层及负二层层高5.7米,负一层层高4米。 2、结构概况 1、本工程基础为人工挖孔嵌岩桩及独立柱基础,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基础安全等级为二级。7#、10#、11#楼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嵌岩桩,电梯井部位为筏板基础,桩基共139根,其中7#楼20根,10#楼61根,11#楼58

根。 基础以中风化岩层为持力层,基础均嵌入中风化岩层。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6.55MPa, 中等风化砂质泥岩承载力特征值为 1.209MPa。 2、桩(墩)长不小于3.0米。同时应注意控制基础底标高 , 保证相邻基础的基础底高差小于其基础底边缘水平净距。 3、人工挖孔桩最小桩径900mm,最大桩径1900mm,部分桩为椭圆桩。 4、护壁每段长1米,下端厚度100,上端厚度150,护壁混凝土采用C30。 5、砼强度等级:桩(墩)为 C30,垫层:C30 基础封底:C30。 6、主筋保护层厚度:桩(墩)为50mm。 7、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并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3D或5米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8、桩身穿越土层深度超过15米时,护壁厚度加厚为250mm,配筋加大为Φ10@200。 三、岩芯取样方案 1、取样标准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地基岩芯取样数量不低于桩总数量的10%,遇不同地质需会同参建各方按相关规定适当增加取样数量;根据现场场地平面情况,在取样时以栋为单位分别进行,保证每一栋均有相应数量的岩样。所有取样样桩应具有平面代表性。 2、取样数量及桩自编号 按照取样标准,各单位工程取样数量如下: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中文)_修改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 2007-12-31发布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 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 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放,严防顺序错乱,上、 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3.1.3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油、冒气、情况,立即 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 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 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 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 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岩芯取样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1、建筑概况 (1) 2、结构概况 (2) 三、地基岩石(泥岩)承载力检验取样标准 (2) 四、取样方案 (2) 五、旋挖桩岩芯取样平面布置图 (6)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 —2006; 6、地勘报告; 7、基础施工图。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概况 工程名称:A35-1-5地块 建设单位:重庆华宇盛泰房地产开发; 设计单位: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勘单位: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重庆市林鸥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总承包单位: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质量监督单位:两江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工程基本情况拟建项目2#地块总占地面积约51亩,总建筑面积约68386.70平方米,主要拟建物为12栋1~7F住宅楼,1栋2F商业,附属配套设施,-1F地下车库;

2、结构概况 1)、 1#-12#楼及地下车库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以及桩基础。桩顶用承台、基础梁梁连接。 基础持力层为完整的中风化泥岩或中风化砂岩。中风化泥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5.6Mpa,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218KPa,中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26.5Mpa,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3820Kpa,桩基础桩底3D或5米范围内应为完整中风化岩层。条基、独基嵌入完整且稳定中风化基岩不小于300mm,基础混凝土原槽浇筑。与挡墙、消防水池池壁相连的独立基础及墙下条形基础嵌入完整且稳定中风化基岩的深度为基础高度。独基、条基、承台、基础梁及桩基的砼强度等级均为C30,垫层厚度为10cm,砼强度为C15。 (2)桩的直径为800-1400mm,嵌岩深度按设计要求。 (3)独基最大尺寸1400×2000mm 1100×2150mm 三、地基岩岩(泥岩/砂岩)承载力检验取样标准(见下表) 四、取样方案 1、取样标准:根据GB50007—2011、GB50202—200 2、JGJ94—2008、DBJ50—047—2006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工程持力层的地质情况和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