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

学生姓名 王贤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孙霄

2015 年 月 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三、结语………………………………………………………………………()

附录

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性

和悲剧成因

摘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自己或缠绵、或凄婉的爱情故事。爱情是历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为了爱情而粉身碎骨,甚至死亡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东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广为传颂,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交相辉映。这两部爱情悲剧分别讲述了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合,最终都为爱情而共赴黄泉的故事。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和时代,但是在创作上,语言上,以及人物塑造上,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本文通过这些相似点来浅析造成这些悲剧故事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相似点悲剧性

目录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三、结语……………………………………………………………………………()

参考文献………………………………………………………………………()谢辞………………………………………………………………………………()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自己或缠绵、或凄婉的爱情故事。爱情是历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为了爱情而粉身碎骨,甚至死亡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东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广为传颂,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交相辉映。这两部爱情悲剧分别讲述了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合,最终都为爱情而共赴黄泉的故事。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和时代,但是在创作上,语言上,以及人物塑造上,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本文通过这些相似点来浅析造成这些悲剧故事的原因。

一、作品的相似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作品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等却展现出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跨越了国度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一)作品取材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作为传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晋,梁祝发源于何处历史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汝南县马乡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等。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其内容和精神已经跨越国界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之后,英国的诗人阿瑟·布卢克在1562年写了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使故事传遍了整个欧洲。l594年至l595年间,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根据这篇叙事诗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后,该故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大众喜爱。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出生在中国浙江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聪明美丽,任性而主见。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结为兄弟。学成分别之际,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到祝家庄求婚,方知英台之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由此悲愤成疾而身亡。马

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梁山伯墓,英台到墓前哭祭;墓穴为之裂开,英台随即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飞出,真所谓:今世夫妻难成随,来生化蝶比翼飞。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一部爱情悲剧作品。故事发生在英国维洛那城,发生在两个积怨很深的家族凯普莱特、蒙太古之间。然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却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家族仇恨,他们私订终身,可惜幸福的日子并不长,罗密欧在街上杀死了凯普莱特的侄子被逐出维洛那城。后来由于朱丽叶用假的死来搪塞帕里斯的求婚,但罗密欧却喝下毒药,当朱丽叶醒来发现快要死去的罗密欧的时候,朱丽叶用短剑结束自己年轻生命,他们拥抱着爱情升入了天国。

(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本爱情剧可以看出,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坚贞不渝,敢于打破传统枷锁,摈弃旧的婚姻制度,捍卫真爱的勇气。这也是东西方青年向往的爱情方式。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方式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显得有一点极端,但是他们却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们的爱情做出最好的诠释。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的爱没有因为死亡而结束,而是因为死亡变得永恒。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反封建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了。祝英台不愿接受父亲的包办婚姻,却无奈命运的捉弄。他们反抗传统文化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反抗个人婚姻和自主权完全由父母控制的社会制度。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得到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排除各种阻挠,战胜别人,战胜自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其凄美和浪漫,冲破时间的束缚,穿梭在时空之中。它记录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也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不渝。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传颂它,感受它,为之笑,为之泣,最终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社会延续千年的忠贞爱情的代名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作品不仅给我描绘了爱情的凄婉,同时也让我们见证的对自由爱情追逐的崇高。在作品中有两个积怨很深的家族凯普莱特、蒙太古,命运有时候就是在捉弄人。仇恨阻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但他们没有放弃爱情,选择了相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最终他们为了爱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用“永恒的方式”走到

了一起。

(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

两部戏剧的语言都十分优美,其词华美精致,人物对白、独白极富韵味,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真意切,两部作品中都用华丽的语言刻画出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这些语言对于故事的构思并非简单地辞藻堆砌,而是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也是作品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民间的传说故事,经几代人的传扬与加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故事中当祝英台接到家书在回家途中与梁山伯的一些对话,表现了祝英台将要离开梁山伯的不舍,同时也表现了传统中国女人的内敛想要做一件事却不敢明明白白的去说,想让梁山伯去猜自己的心思,用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如祝英台说道“书上喜鹊对打对,今日英台一人回”,可梁山伯却说道“贤弟虽是一人走,到家便如鸟归林”。他们的故事发展至今语言变得既精练,流畅,口语化,同时也极具表现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第一次相见时,就一见钟情,并且彼此通过语言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出来。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的时候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当他得知朱丽叶是仇家的小姐时说:“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而朱丽叶在向奶妈打听罗密欧的时候说:“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当她也得知心中的恋人是仇家的独子时感叹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以及后来朱丽叶所说“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密欧,随他到天涯海角。作品语言无不表现男女主人公对于追求爱情的真情流露。

(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两部作品中都是女方家长不同意并威逼嫁与他人,接着是抗婚不成,双双以死徇情。作品都将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让她们经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通过对于他们内心的各种煎熬来表现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完美的性格特征。她们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但最终不能避免悲剧收场。如祝英台和朱丽叶都是以惊人的勇气反抗封建道德和偏见的约束,最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他们的爱情最终不能成眷属,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二、悲剧成因

尽管他们的爱情成为我们现在对于男女爱情的一个美好象征,但是作品本身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它的悲剧性。关于两部作品的悲剧性有很多共同的原因,同时也有不同的方面。

(一)人物自身原因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比较保守,甚至可以说是谨慎,并将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们自身言行当中。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梁山伯无疑代表着古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呆板、身上有着浓浓的书生气,有着对于三纲五常的死心塌地,三年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不识祝英台的女儿身,祝英台临走时的缕缕暗示他也不以为然,反以为是祝英台戏弄他。当他得知事情的事情的原委,以及祝英台将要嫁于马文才的时候,不是勇敢的选择去与权贵做斗争,而是到祝英台家责备祝英台的不守信约,梁山伯从开始的满怀信心到最后的哀怨悲怆,在悲伤地沉寂之后他也无力反抗这强大的封建礼教,只能“袖中取出玉扇坠,双手还于祝贤妹”。

而与梁山伯相比祝英台不失传统中国女子的温柔婉约,更难得的是拥有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她身上没有梁山伯具有的那种文人的酸腐,反而体现的更多的是聪明灵巧。在故事中处处可以体现她的机灵,她女扮男装说服父亲去杭州读书,在她要离开的时候对梁山伯的暗示等等都体现出她的冰雪聪明。但这些聪明也没有避免人物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改变悲剧性的结果。离别相送,明明一句很简单的话语可以道明对梁山伯的心意却反反复复的去暗示,期望“呆头鹅”的梁山伯能明白她的心意,却始终没能达成,最后走的时候才构出来个“妹妹”,希望梁山伯来提亲。故事的最后当自己不得不嫁给马文才的时候,祝英台还是选择了对梁山伯说“今生料不能够了,我劝你休想也罢了”,也不是当初那个想尽办法读书的女子了,面对这样的事实,面对强大的外力,她无奈了,无力反抗了,她的肉体只能选择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本性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但是他自身不够沉稳,缺乏心计。直率的本性和残酷的现实迫使他走向极端的道路。他杀死凯普莱特家族的人(提伯尔特),杀死帕里斯,或是自卫或者是愤怒,但都有一种极端的性格缺陷体现出来。正是他这种极端的性格为他们本来不被世俗所接受的

爱情雪上加霜。后来在朱丽叶的墓前看到朱丽叶的“死”便义无反顾的喝下毒药,也许可以看做是对爱的忠诚,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的冲动性格也会酿成悲剧。

朱丽叶在作品中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她勇敢、坚强、智慧,对于爱情主动、坚决、剧烈而又毫不妥协的,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但她这种坚决也造就了她用极端方法去解决问题,她与罗密欧的爱情根源是因为两家的仇恨,为什么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让他们的爱情名正言顺,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维系爱情,最终悲剧收场。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体现在祝英台的父亲祝员外身上。主人公祝英台出身有钱人家,她的父亲作为一位员外内心中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一个好人家并且能够安安稳稳的享受自己的生活。但他有着对于封建家长制权威的信赖,认为自己的话在家里必须被遵从,单方面的想把自己的女儿嫁于马文才,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女儿的幸福和感受。同时他的观念太过于世俗化,对于马家的权势的崇拜,也是导致自己女儿最后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而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中家庭原因当然是来自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的世仇。从作品的第一幕第一场就交代了两个家族的仆人在维洛那广场的争执展现了两家势同水火的仇恨,不久两家又发生仇杀事件,朱丽叶的表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刺死,这注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得不到两大家族的支持,本以为可以借助毒药的力量让这对恋人可以在生死的边缘可以忠诚眷属,然而阴差阳错在给罗密欧送信的时候耽误了时间,最终悲剧产生。两个家族看到了世仇付出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撮合下言归于好。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中国是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了严格保守的道德观念,使中国人重视道德,忽略个体本身的独立自由。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位主角是那个时代的“所谓的异类”,是一对不忠不孝、不顾廉耻的道德的背叛者。关于他们的悲剧成因自然与中国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残酷与不合理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社会观念和道德对人

物的影响有关系。因为从全剧来看,祝英台和粱山伯的言行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为主要特征的婚姻制度。无论祝英台还是梁山伯似乎都不反对包办婚姻,而且都力求以这种既定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但始终没有直白表露。反倒是一定要回家等梁山伯提亲。而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并已许配马家之后,全部的表示也仅是遗憾和无奈,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还打算求娶祝英台,这些都表现这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烙印。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统治下的社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已只是有着对于自由有着美好向往,想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小人物同整个根深蒂固的、强大的封建传统思想意识的一种对抗,很明显,小人物必定会失败,可让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悲剧。

西方社会是以古希腊的商业文化以及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为基础的。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追求自由,想想活跃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同时在莎士比亚创作的社会背景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与传统的封建观念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中无不贯穿着两大家族的激烈碰撞,其实双方家长都在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凯普莱特将朱丽叶嫁给帕里斯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制约蒙太古家族。实际上他们的做法代表着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一种陈腐没落的封建传统,最终自食其果。罗密欧和朱丽叶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彼此他们不顾家族世仇和父命难违,但是反抗还是没能冲破封建压迫的重围。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两个恋人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结束语:综上所述,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典型的爱情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同点,同时也看到一些不同的方面,有中国式的“大团圆”,“人间天上终如愿,梁祝钟情千古传”的赞颂和向往,和西方的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的不顾一切,对爱的无尽炽热。当然他们的悲剧不仅仅是两对年轻人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冲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M].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2]民间故事珍藏版[M].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谢辞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

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 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5209230 作者简介:唐剑,男,讲师,双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第21卷第2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2月V o l .21N o .2Journal of Xuzhou In stitute of T echno l ogy FEB 12006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唐 剑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6) 【摘 要】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唐传奇;爱情小说;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 I 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6)022*******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首先,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小说在唐代以前,一直是“记异”、“记事”,是对鬼神或人事的忠实的记录。到了唐代,作家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不再是“记实”,而是“虚构”了;其次,题材由神怪走向现实,反映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上至帝王后妃的宫廷生活、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下至妓女士子的恋爱婚姻悲剧、乞儿商贾羁旅行役的生活状况,无不摄入笔下。小说所描写的生活面,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第三,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构思布局、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传奇突破了史传文学记实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婚姻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任 氏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 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这三个传奇的题材相近,写作技巧也比较高,深受读者的喜爱,历来传诵不衰,并且被改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搬演。 一、《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莺莺传》反映了一个名门之女的爱情生活和悲剧命运,是唐传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曾说“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它后来被金人董解元改编为《弦索西厢》,被元人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有人说一部《莺莺传》和由它发展和演化而来的《西厢记》,就是一部中国戏剧史,可见其重要性。 《莺莺传》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莺莺形象的塑造上。莺莺出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 学生姓名 王贤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孙霄 2015 年 月 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三、结语………………………………………………………………………() 附录 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传奇研究吴庚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卷 P.420 略述唐代小说的整理工作程毅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6年卷 P.294 唐代传奇选译 / 施瑛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第三函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唐代传奇选译 / 周楞伽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唐宋传奇集 / 鲁迅校录北京文学古籍刊行 1956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齐鲁书社 1997 唐宋传奇选 /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唐人传奇 / 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唐人传奇 / 李宗为中华书局 1985 小豆棚 / 元_ 原著 ,周晨译注齐鲁书社 1991 唐人传奇选译 / 元稹 ,周晨巴蜀书社 1990 唐人小说 / 桃源居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唐人小说 / 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人小说 / 汪辟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唐人小说选 / 陈周昌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唐代小说史话 / 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唐代小说研究 / 刘开荣商务印书馆 1956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 程国赋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隋唐五代小说史 / 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唐代小说研究刘开荣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1 又修订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5 5,6 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1,2 游仙窟方诗铭校注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3 唐宋传奇选译第一辑崔巍选译上海四联出版社 1955,4 唐人小说汪国垣校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1 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10 唐人小说研究一纂异记与传奇校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1,12 唐人小说研究二集--陈翰异闻集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3 唐人小说研究三集一本事诗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4,11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唐人小说选析上海书局编辑部上海书局1963.12 唐代传奇选译施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唐人传奇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唐代小说选徐士年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唐宋传奇故事(一)吕苹王荣初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3年1月版 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唐宋传奇选(注译本)张文潜等编注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插图本唐代传奇选译(上、下卷)周楞枷编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7月版唐宋传奇选(朝鲜文)张友鹤选注南永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版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

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 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复仇主题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方两个阵营。中西方对于复仇的价值评价有很大不同,中国思想传承于儒家,倾向于认为复仇是正义的、符合社会民众心理要求的;而西方则对复仇倾向于否定评价,复仇只会带来血腥与道义困境。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复仇主题文学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使得中西复仇主题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朱受川国际软件学院 200732580289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湘西凤凰——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边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中的湘西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一种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遗世独立的保守着故有的生活韵律的原生态的美,满溢了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地方风俗人情,也深深的蕴含着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眷恋流连。 哈代,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文坛巨匠。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地区——多塞特郡,多切斯特。而他的小说也常常以他所生长和生活的英国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笔下的英国西南部农村是幽雅的——正如他在1874年出版的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书名中说得那样,而小说中的威塞克斯(Wessex)也几乎成了静谧而浪漫的田园牧歌生活的代名词。 沈从文和哈代都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叙述空间的。沈从文与哈代都深深挚爱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两人又有所不同。哈代用英国南部的故乡多赛特郡为原型,创造出一个“威塞克斯”地区,而沈从文的湘西虽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南部,但小说中的世界与当时湘西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小说中的湘西是生成于沈从文理念之中,经过他的笔加以理想化的世界。湘西世界与威塞克斯世界虽然出于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小说家之手,远隔万水千山,但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他们描写的世界,都是原始、封闭、神秘的世界;他们的表现手法,都善于从寓意深刻的意象中,显示浓郁的抒情风格。 在创作悲剧的过程中,两位作家都对悲剧生成的原因作了思考(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并对悲剧生成的根源进行挖掘和作出批判。虽然他们都从道德的观念来解释历史,评价现实,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批判力度和批判精神的彻底程度也不同——这一方面,沈从文远逊哈代。 沈从文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思索是严肃认真的,但由于其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他单纯地用道德的价值尺度和自发的朴素情感将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作对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文明的侵入,使道德沦落——这是故事中湘西的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沈从文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花妙笔,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湘西。这种以理想批判现实的方式,固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在这种对比中看到现实的丑恶,但终究因其曲折隐晦而缺乏力度。其次,由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他的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使他的小说也显得特别的“仁慈”,对于丑恶的事物,都尽力回避。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即使写到丑恶的事物,也是轻描淡写,调侃多于讽刺,极少用挖苦的语气强烈的批判——他的作品不像绝大多数中国现代悲剧作品那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特色,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致力于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探索救国救民救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希望通过艺术力量来唤醒和推动人们参与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社会实践。他的悲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是人与世界之间,个体与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8509576.html,/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一起并誉为唐朝文学的两座高峰。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前承六朝志怪、后启宋元话本的作用。唐传奇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写才子妓女的爱情故事,一是写豪侠壮士的侠义故事,一是写人生如梦的讽世故事。在这些唐传奇故事中,以爱情篇中的人物形象最为生动、情节最为曲折动人。除此之外,这些故事对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和它自身的反展演变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试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此类传奇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爱情类唐传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由于此类唐传奇描写的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他们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和女主角清光照人的形象都为后人所喜爱。因此这些爱情类的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宋代以后的话本小说和元代以后的杂剧更是多取材于此,比如元代四大名剧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而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则师承蒋防的《霍小玉传》。同时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发展了六朝以来骈文中细致的描写,并且吸收古文运动中文字精炼行文流畅的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和小说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二、爱情类唐传奇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是对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初唐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狂热追求的官宦仕途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已变得腐烂不堪,科举已经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人在考过科举后,于仕途上平步青云的途径一是靠婚姻,二是靠裙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至于晚唐时牛李之争也是因为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和靠血缘关系互相提携的豪门贵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由于这个原因,中晚唐时娶五姓女之风巍为盛行,读书人莫不把五姓女当作官场上的敲门砖,同时很多读书人也为此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爱情。《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就因此抛弃了霍小玉,造成了唐传奇爱情故事中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国力强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去学习唐朝先进的思想,各国商人、僧侣、外交使团络绎不绝,使得长安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上初唐时科举的设立吸引了全国读书人中的精英聚集在长安,催生了许多青楼酒家这样的风月场,以至于后人评价唐人好狎妓。此外,唐朝时胡风盛行,所以有唐一代多豪放女,而且道德标准迥异于前朝,以至于对儒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人或不遵循传统礼教、或作风大胆令人咋舌,和风流才子间产生了许多爱情故事。在青楼中靠卖笑为生的艺妓女子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唐朝豪放女的首要代表,无数皇室成员、高官显达、读书人都慕名去青楼一睹名妓的风采。但是青楼女子也并非如她们的职业一样只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她们作为女人也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只不过她们的爱情在五姓女对读书人的诱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她们与才子间的爱情多以悲剧收场。不仅仅是青楼女子频繁的遭到被抛弃的命运,其他身份地位不及五姓女的女子也屡屡因为读书人的负心而成为悲剧人物。 三、爱情类唐传奇作品中的名篇浅析 《霍小玉传》、《莺莺传》和《李娃传》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这三篇文章都叙述了读书人和年轻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不同的是悲剧的色彩一篇比一篇减弱,甚至把《李娃传》称为是喜剧也并无不妥之处。《霍小玉传》里的霍小玉是霍王的女儿,被霍王遗弃后便失去了五姓女的地位。虽然她和李益相恋了两年多并且只要求拥有八年的爱情,但李益为了日后的发达不但尊母命迎娶身为五姓女的表妹卢氏,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极尽负心之事。即使被黄衫客用计骗到霍小玉面前时他也无一句解释。最后霍小玉气绝身亡,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 《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 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正因为如此,她们二人采用了各自力所能及的手段和方式去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从她们复仇的过程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有各自的复仇特点,同时也因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二者复仇特点的相同点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通过编织这一特殊方法来保存记忆,而她们的编织在复仇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法日太太用安全而隐蔽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所有的事件用自己的符号编织在织物中,将自己的恨怨情仇都编织在了自己的毛线中,被她编织过的名字终将付出代价。法国大革命之前,她的身份是作为一名酒店的老板娘,但实际上她一直秘密的进行着革命的工作。她安详沉静却又机智敏锐,她用她的特殊方法编织仇恨者的名字。并且在《双城记》中关于德法日太太的编织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法日站直身子回答“既然我老婆接受了任务,愿意一个人把记录保持在她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字也不会忘记的------一个音节也不会忘记的”。她用她自己的针法和记号编织起来的东西,在她看来简直跟太阳一样清楚。莒国妇人自丈夫被杀害后,一直生活在纪鄣,量了城墙的高度开始纺线搓绳,同时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残酷和仇恨纺织在绳子中,从她丈夫被害一直到她年老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纺线搓绳,这种思念和仇恨支撑着她执着的等待复仇的机会。 除了上述复仇特点的这一相同点以外,二者复仇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相同点,这也是她们复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条件。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为复仇坚持不懈,从来都没有想着放弃为复仇而做的一切准备,而是执着等待复仇时刻的到来,并且二人巧妙的利用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加恋爱”模式探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加恋爱”模式探究 如果我们以革命和恋爱这两个主题明确地在小说中出现为标准,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开端追溯到张闻天在 1924 年写作的《旅途》,那么到《<地泉>再版序》的写作中这种创作遭到全面清算为止,“革命加恋爱”的创作从寂寂无名到戛然而止总共不过七八年时间(1924—1932)。如果我们以《野祭》的轰动作为这种创作开始流行的代表,那么“革命加恋爱”的鼎盛也不过四五年时间。这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上的梳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已历时十年,文学发展已渐趋成熟和多元,是什么使得“革命加恋爱”这一模式在当时的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掀起汹涌狂澜,它又何以在短短的这几年之间就占据了文坛的主潮,一时之间大行其道? “恋爱”的文化语境中国的文学一贯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爱情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主流阶层的社会价值意识的变动,爱情的具体内涵也不断被篡改,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总处于生命的常青。在古代小说中,对爱情的描绘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情节,青年男女在“后花园”中一见钟情,但爱情的理想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最终只能借助于金榜题名、奉旨成婚的形式得以实现。生命自然勃发的爱情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但爱情的欲望只有在承认君主伦理之后才能够实现并得到确立,这种冲击最终又回到了自觉维护封建礼教的原点。个人的爱情也由封建传统的价值定位走向了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社会语境。这时,在封建伦理价值体系中受到规范的爱情则充当起了五四对抗传统之武器的角色。“革命加恋爱”小说无疑是“古老主题焕发了青春”,在新的历史条件中使恋爱重新获得意义的确立和生命的延续。 “革命”的时代语境在 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词汇,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发展史上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内涵。当古老的中国失去昔日的辉煌和光彩,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一步步滑向痛苦的深渊,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国人事实上都行走在亡国灭种的崖边。无论是国还是民,其呼吸的沉重不言而喻,其前途的渺茫也无须多言,压抑和窒息成了生活的常态。这是时代的苦闷,徘徊在十字路口的进步人士究竟该何去何从,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他们需要一种新的信仰和力量。从晚清到五四婉转低回的革命蹄音越来越嘹亮,革命的光明前景激起了国人心中的热浪,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随后,20 年代的中国选择了疾风暴雨式的大革命,这在 1926—1927 年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以暴易暴的方式促成了历史的更新。此次国共两党促成的大革命,其深远影响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权力交接,更为重要的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全民革命”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革命意识的迅速增长。社会各层都来到“革命”的路口,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广泛参与、不惜舍身。20 年代的中国,“革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尽管对“革命”的认识尚缺深刻、也不够理性,但“革命”却己成人们心中医治所有病症的良药。 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记忆中国社会经由五四时期到大革命阶段的变迁,社会的主流话语也由“恋爱”转变为“革命”,在“恋爱”与“革命”的双重语境冲击之下,文学负担起更多的社会重担,由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变。而在个性解放的思潮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们,不但积极倡导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甚至还踊跃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当中。他们将自己对“革命”和“恋爱”的独特体验贯注于文学作品当中,既真实地再现了一代人需要面对的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洪迈的一句话来概括:“唐人小说不可不熟,事言凄婉欲绝,间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上承六朝志怪,下启宋元话本的作用,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由文人有意识的独立创作的小说。明人胡应麟评价道:“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这是很中肯的,比洪迈“而不自知者”的见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唐传奇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写才子佳人或才子妓女间的爱情故事;二是写豪侠壮士的侠义故事;三是写人生如梦的讽世故事。这些传奇作品虽然还未完全脱离六朝习气,但已逐渐“从鬼神灵异、奇闻轶事走向现实生活”(李悔吾,58)。这其 中又以爱情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最为生动传神,情节最为曲折动人。除此之外,它们对唐代社会的忠实反映和自身的艺术魅力及发展演变也值得读者们仔细品位。以下试来分析此类传奇作品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些方面及三篇代表作。 一、爱情类唐传奇的影响 由于此类作品描写的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主人公们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和女主角清光照人的形象都为当时人和后人所喜爱;尤其是宋代之后的话本和元代以后的杂剧更是直接取材于唐传奇,如四代杂剧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改编自元缜的《莺莺传》,而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则师承蒋防的《霍小玉传》。在艺术形式上唐传奇为后世文言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以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或言鬼神或言人事,在轻描淡写间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即受此影响。所以更深入的分析唐传奇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文学作品。 二、爱情类唐传奇产生的社会背景 此类作品是对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初唐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狂热追求的官宦仕途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已变得腐烂不堪,科举已经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人考过科举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途径一是靠婚姻,二是靠裙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至于晚唐时牛李之争也是因为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和靠血缘关系互相提携的豪门贵族两大派别之间产生的严重冲突。出于这个原因,中晚唐时娶五姓女之风巍为盛行,读书人莫不把五姓女当作官场上的敲门砖。五姓女是指当时五大门阀的女性成员,计有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据《唐书?高士廉传》记载,宰相薛元超位极人臣,晚年时曾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娶五姓女竟可以和进士及第和修史相提并论,可见这对读书人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因此很多读书人可以为此放弃自己原有的爱情,比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就抛弃了霍小玉另娶五姓之一的卢氏,从而造成了唐传 奇爱情故事中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国力强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去学习唐朝先进的思想,各国商人、僧侣、外交使团络绎不绝,使得长安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上初唐时科举的设立吸引了全国读书人中的精英聚集在长安,催生了许多青楼酒家这样的风月场,以至于后人评价“唐人好狎妓”。此外,唐朝时胡风盛行,所以有唐一代多豪放女,而且道德标准迥异于前朝,以至于对儒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人或不遵循传统礼教、或作风大胆令人咋舌,

_赵氏孤儿_和_奥瑞斯提亚_之比较_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第26卷 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6, No. 4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6-07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 ——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卢旻烨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文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血亲复仇;伦理型社会;宗法式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58(2011)04-0074-03 复仇这个行为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复仇行为就不会消亡,而血亲复仇更是复仇这个概念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奥瑞斯提亚》和《赵氏孤儿》分别是古希腊与中国表现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悲剧故事的比较,从这两个同是为父报仇,却处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它们的异同并阐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复仇的概念 复仇源于一种生物原始的报复性,是受害苦主在遭到侵害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超常态、极端性的报复方式,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历时性,即强调先在的侵犯行为与后发的复仇行为之间有时间上的内在因果关系。复仇的滞后性成因在于理智的参与,甚至在一定限度内,人们可以以这个时间间隔来衡量理智参与的程度。复仇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复仇者有意识施加的,往往经过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安排,杀死仇人而被施加者自己并不知晓。复仇的意蕴之深,还在于对复仇行为的观念性和意识形态的追认,即道德与正义的认同或筛选、装饰和剪裁;而复仇行为的回应性和对称性也是衡量复仇的重要标准。复仇具有基于本能而受社会文化因素根本性影响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剪影。 作为复仇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血亲复仇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复仇,复仇主体因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杀死或被伤害或其财产受到侵害而进行的复仇,“如果自己的家庭、宗族或部落中有一个分子被杀,家庭、宗族或部落的分子便有神圣的义务去报血仇,把凶手所属的单位中的一分子杀死。”因血亲被杀死而进行的复仇可以说是复仇中最主要、最激烈的表现方式,血亲复仇这样的复仇形式最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对于文化差异最根本的表现。 二、中西方血亲复仇悲剧表现形式的差异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是中西方关于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相近,内容相似,连故事的结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两个相似程度很高的故事,却表现出中西方悲剧故事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赵氏孤儿》讲述了奸臣屠岸贾陷害忠良赵盾,并杀死赵家300口人,只余下赵氏孤儿一人。在8位忠臣义士的舍命相救下,赵氏孤儿被当做程婴的儿子过继给屠岸贾。20年后赵氏孤儿文武双全。一日,程婴将家仇详述给他听。明白了自己身世的赵氏孤儿“尚兀自勃腾腾怒怎消,黑沈沈怨未 复”[1] ,立志报仇。此时,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悼公欲除之,便命赵氏孤儿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赵氏孤儿的复仇呈现出一种直线型的轨迹,其复仇目标明确,复仇行动果断,并且在“善必胜恶”的传统思想指引下,最终大仇得报。 相对于《赵氏孤儿》这种直白的复仇方式,《奥瑞斯提亚》就显得曲折,矛盾得多。《奥瑞斯提亚》展现了一个持续时间长达三代的、血亲之间冤冤相报的复仇故事。故事讲述了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为了顺利出征特洛伊,不得已把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女神阿耳忒弥斯。当他从特洛伊凯旋后,被怀有为女复仇之心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伙同其情夫埃癸斯托斯无情杀害。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提亚遵照阿波罗的神谕,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督促和激发下,进行了可怕的报复,杀死了篡夺王位的埃癸斯托斯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弑母后的奥瑞斯提亚也因此遭到复仇女神的无情追杀,陷入疯狂状态。他逃到雅典接受由雅典娜女神组建的法庭的审判,最后被宣判无罪,得到赦免。同一样展现血亲内容的《赵氏孤儿》相比,《奥瑞斯提亚》无论是在持续时间、情节的曲折还是人物复仇时矛盾的心理状态都复杂得多。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可以发现东西方关于血亲复仇的故事存在着以下差异: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试论唐传奇中反映的唐代婚恋门阀观念

试论唐传奇中反映的唐代婚恋门阀 观念 【摘要】:唐传奇中关于婚恋题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唐代的婚恋门阀观念。婚恋门阀观念造成了唐代社会众多的婚恋悲剧,而这种复杂的婚恋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唐传奇婚恋门阀观念形成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世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唐代社会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唐传奇以其数量多、成就高的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成为研究唐代婚恋观念弥足珍贵的文学佳品。其中《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是唐传奇中极具代表性意义的婚恋作品,文中人物的命运以及故事的结局,与当时社会时代的文化背景交相呼应,反映出了唐代婚恋中的门阀观念。本文将主要通过这三部作品来加以分析。 一、唐传奇婚恋作品中反映的门阀观念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通常称唐人短篇文言小说为“传奇”。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1]P486这其中所说的“作意”和“幻设”,就是说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创造。唐传奇中的文字记叙委婉,辞藻华丽,内容生动曲折。[2]P44虽说是有意识的创造,但也是极具纪实性的,它直接反应了唐代封建制度下门阀观念对男女自由婚恋的极度摧残的社会现实。 《莺莺传》是元稹的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唐代贞元年间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文中主要讲述了莺莺与张生两个年轻人由于青春的骚动充满了对情爱的渴望,同床共枕后莺莺却惨遭张生抛弃的故事,这是一部封建世俗下“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学者陈寅恪在分析唐代婚恋悲剧小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时这样认为:“莺莺所出并非高门,实无可疑也”。[3]P111“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3]P112起初,张生只是一个年年科考的寒门士子,莺莺则是“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