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杭州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柳遵梁

在万物互联时代,全球数据量与日俱增,人们在探究数据价值的同时也打开了数据安全这个潘多拉魔盒。

一、为什么传统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时代开始失效?

虽然已经部署了周全的网络安全措施,但数据安全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步入数据安全时代,那些原先有效的安全措施开始失效甚至于无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业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我们可以服务的人群变得无限多。当然,互联网带来无限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多的黑客。在海量的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两个基本假设的成立让我们无所适从:

(1)任何应用程序都会存在漏洞;

(2)黑客总是比用户更早地发现漏洞。

2.肆意泛滥的社交网络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有了新的颠覆性转变。从电子邮件到QQ、微博、微信等,彻底打通了内外部网络,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存在大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信赖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

3.无限提高的数据价值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数据价值的无限提高。在很多机构,数据已经成为其核心财富甚至是最大财富,甚至有“抢银行不如抢数据”的说法。在数据财富无限快速放大的过程中,数据财富的管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因此,那些缺乏保护的数据财富在不断诱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犯错,不断诱惑黑客来攫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海量现金放在客厅、广场等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为这些财富施加众多的保护措施,或者委托给更加专业的信用机构(如银行)进行保管。然而,我们现在对于数据财富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是把它放在客厅里,甚至是广场上。在数据世界里,我们尚未发现类似于银行之类的机构来保障我们的数据财富安全。

4.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

随着数据价值的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正在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或镜像,现实生活中的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会映射为数字世界中的“数据破坏”。

二、从可信任验证体系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1.可信任验证和零信任体系并存的生活

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可信任验证体系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及其他物资。比如:我花钱买了个茶杯,可以用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把它闲置起来,或者干脆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拥有处理这个茶杯的权利。在大部分生活场景下,我们都采用类似方式来处理财富、物资甚至关系。

但是,当财富或者物资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处理。比如: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你花钱购买了它,但是你并没有权利随意将它打碎;山林绿化,虽然山和林都是你的,但是你并没有自由砍伐权。可见,当涉及到大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另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零信任机制。比如战略情报、重大选举、法律规章制订、多重鉴权(权限审批)等,都是基于零信任体系的运行机制,其前提假设就是没有人可以被天然信任。

2.传统IT系统中的可信任验证体系

传统IT系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其他各类信息化系统)几乎都严格遵循了类似生活中可信任验证的安全设计理念:每个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具有任意处置权。比如:在Oracle数据库中,Schema 账户对于存储在Schema下的所有对象拥有任意处置权,可以任意查询、更新、删除和清除。DBA账户作为整个数据库的拥有者,对数据库的所有对象具有任意处置权。

这种处置理论看似正确,细思极恐,你会发现这种处置方式非常“荒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性,即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等。DBA只是一个管理数据库的人,而不是处置数据的人。正如一个仓库管理员,仅仅只是负责仓库的清洁、温湿度、安全等事宜,而对于仓库中的谷物、物资等并不具有处置权。而Schmea 账户则类似于一个仓库,数据和代码只是需要一个仓库存放而已,仓库管理员不应该对放置在仓库中的物资具有任意处置权。

虽然这套基于传统账户的安全体系在相对可信任的内网环境具有很好的生存空间,但是在本质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这套体系很容易混淆了账户和身份的区别,账户只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登录凭证和引用凭证,而身份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两者之间基本上是割裂的。在真实的数据库实践中,账户更多的仅仅是作为数据库对象存储的容器,而不是作为身份。这种混淆最终使生活中可信任验证体系中的核心身份模糊化。现代网络环境中的身份安全性越来越差,这种模糊性最终导致了传统网络安全体系的不可延续。

3.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推动:

(1)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已经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安全的网络。因此,以账户为基础的安全体系无以为继,需要把账户转变为身份才可以在这种网络中安全生存。

(2)现实生活中涉及巨大价值或巨大公共利益时,往往通过零信任体系而不是通过可信任体系来解决。数据的价值今非昔比,近几年其价值在不断放大,数据的托管性和多面性总会涉及众多的公共利益。参照现实模型,零信任安全体系可以作为最恰当的数据安全体系架构。

三、“零信任”安全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

当数据构成我们的财富和核心竞争力时,传统的可信任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无法满足用户数据安全的需求。我们需要构建零信任体系,以管理战略情报的思维来管理数据。

零信任安全(或零信任网络、零信任架构、零信任)最早由约翰·金德维格(John Kindervag)在2010年提出。而美创科技也在2010年并行地提出了零信任安全体系并加以实践,是全球最早的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构建者和实践者。美创科技在多年的零信任实践中形成了系列的零信任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原则。

在零信任安全体系构建中,美创科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灯下黑

不会被发现就意味着不会被攻击,纵然我们的业务和系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比如隐形战机的速度慢、防御差,但是受到攻击的几率不高。灯下黑放弃了传统的对抗思路,让我们在黑客扫荡式的互联网攻击中免疫。

2.与狼共舞、带毒生存

在网络边界模糊的今天,假定我们的网络总是被攻破,网络内部总是会存在“坏人”,我们需要在一个充满“坏人”的网络环境中确保关键资产不会受到破坏和泄露,确保关键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3.不阻断、无安全

入侵者或破坏者往往只需几秒到几分钟就可以对关键资产和关键业务造成破坏和影响。除了极个别专业机构之外,绝大部分机构都无法对入侵做出快速响应。即使机构具有这个快速响应能力,其巨大的快速响应成本也是绝大部分机构所无法承受的。我们需要在事件发生之前阻断事件的发生,在无须部署快速响应能力之下做到最大安全。

4.知白守黑

如何识别“坏人”一直是传统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题,我们通过日积月累的“坏人库”来勾画各种“坏人”的特征。遗憾的是海量的“坏人”特征依然无法更好地帮助我们识别出可能的“坏人”。知白守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坏人”,我们不去勾画“坏人”的特征,而是去勾画“好人”的特征,不符合“好人”特征的就是“坏人”。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坏人”的特征是无法穷尽的,而“好人”的特征在特定场景下是可以穷尽的,知白守黑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和业务安全。

四、零信任安全体系的实践原则

1.从保护目标开始,知道保护什么才谈得上安全。

很难想象,在连保护目标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安全性。当你不知道保护目标的时候或者保护目标虽然知道但是不可描述的时候,你只能竭力去识别可能的“坏人”,你只能进行面面俱到的通用防护,或者对于臆想中的攻击进行场景式防御。

数据安全不同于网络安全,它定义了一个明确的保护目标:数据。每一份数据都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行为,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些固有的特征和行为来构建保护和防御体系。

2.保护要由内而外,不是由外而内。

当我们明确定义了数据是保护目标时,由内而外的保护就成为我们自然的选择。越靠近数据的地方,保护措施就越健壮,这是一个常识性认知。由内而外的层层保护都本着相同的目的——更加有效地保护数据安全。

3.以身份为基础而不是以账户为基础。

定义数据本身访问的时候,并非以账户为基础。账户仅仅是一个信息化符号,是访问数据库、业务、操作系统等的一个凭证,但并非是访问数据的凭证。我们总是尽可能以接近于人的真实身份来定义数据的访问,定义某个人或者某个身份可以访问特定的数据。或者定义特定的数据可以被特定的代表身份的规则所访问。

4.知白守黑,从正常行为和特征来推断安全。

当我们明确了保护目标的数据时,发现访问数据的正常行为是可以被定义和穷尽的。因此,所有在穷尽的访问定义列表之外的访问都是不合规、不安全的。而且,通过对于历史访问行为的学习,可以刻画出正常访问的特征,不符合正常访问特征的访问行为都是不合规的、不安全的。

5.消除特权账户。

消除特权账户是零信任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引进多方联动监督制约机制,是零信任安全的基础实践。

零信任时代,分支机构的网络安全该怎么搞

零信任时代,分支机构的网络安全该怎么搞 内外边界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一个更灵活的安全架构。无论用户身在何地,无论用户要访问什么应用,都应该能够非常灵活的受到安全架构的保护。 1、分支机构的现状 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营业网点、连锁零售店、维修点等等。 一直以来,分支机构场景下的网络技术都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几年前的那些老技术。通过MPLS专线或者IPSec VPN,把分公司员工跟总部数据中心的业务系统连接在一起,如下图。 2、时代变了

如果业务系统只存在于数据中心,不需要其他连接的话,这种架构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今天我们的IT架构已经不再是这样了。人们需要访问的信息不止存在于数据中心。很多内部业务系统已经迁移到了云端。 (1)SaaS:很多公司的HR管理系统、报销系统都是采用了SaaS服务。(2)IaaS/PaaS:很多公司内部开发的业务系统部署在了云服务上,可能是阿里云,可能是腾讯云,或者一些政务云上。享受IaaS或PaaS云服务带来的便利。 (3)互联网:上网是正常工作必备的条件。员工需要查资料,下载软件等等。在这种网络架构下,分支机构的员工想访问SaaS服务的时候,流量是从总部数据中心分流出去的,如下图。例如,大连的员工,访问互联网的出口可能是在上海。

总部数据中心成了网络中心中转点,所有安全设备也都部署在总部,如下图。防火墙、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VPN等等都部署在总部的数据中心,以此保证用户的访问安全。 3、传统架构的安全挑战 上述的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并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整个架构显得臃肿不堪。 (1)体验问题:用户访问SaaS应用要先回总部再出去,连接过程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额外的开销,最终必然导致用户体验的降低。 (2)安全问题:传统架构的基本假设是——内网安全,外网不安全。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假设是不对的。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附件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 (1) 2、可靠性保证 (2) 2.1操作系统的安全 (3) 2.2系统架构的安全 (3) 2.3设备安全 (4) 2.4网络安全 (4) 2.5物理安全 (5) 2.6网络设备安全加固 (5) 2.7网络安全边界保护 (6) 2.8拒绝服务攻击防范 (6) 2.9信源安全/组播路由安全 (7)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均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以及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网络运行维护部、电视宽带支撑中心、网络维护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小组,负责全省网络信息安全的总体管理工作。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两个层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安全保障 工作制度和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通过管理考核机制,严格执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针对三网融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特殊要求,已将IPTV等宽带增值业务的安

全保障工作纳入到统一的制度、考核及应急预案当中。内容涵盖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域名信息登记管理制度IP地址溯源和上网日志留存等。并将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对三网融合下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技术方案进行建立和完善。 2、可靠性保证 IPTV是电信级业务,对承载网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可靠性分为设备级别的可靠性和网络级别的可靠性。 (1)设备级可靠性 核心设备需要99.999%的高可靠性,对关键网络节点,需要采用双机冗余备份。此外还需要支持不间断电源系统(含电池、油机系统)以保证核心设备24小时无间断运行。 (2)网络级可靠性 关键节点采用冗余备份和双链路备份以提供高可靠性。网络可靠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接入层:接入层交换机主要利用STP/RSTP协议在OSI二层实现网络收敛自愈。 ?汇聚层:在OSI第三层上使用双机VRRP备份保护机制,使用BFD、Ethernet OAM、MPlS OAM来对链路故障进行探测,然 后通过使用快速路由协议收敛来完成链路快速切换。

三种安全思维重新审视零信任网络

前言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是以防火墙为基础划分出企业内网和公众网络的边界,并基于此构建安全体系。出差员工或者分支机构通过VPN接入企业内网。Google公司在2011年之前也是如此。正是2009年的APT攻击“极光行动”推动Google重新搭建整体安全架构,从而诞生了BeyondCorp项目。 美创安全实验室将通过本篇文章也是零信任技术系列第三篇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安全思维来看待零信任网络的落地过程,进而我们重新探讨一下零信任网络架构模型。 零信任网络主要解决的场景 ①在不需要VPN或DMZ的情况下向生态合作伙伴(例如分销渠道,供应商,承包商或零售店)开放应用程序和服务。访问与应用程序和服务紧密相连。 ②ZTNA消除了在公司网络内外访问企业应用的区别,让用户体验标准化。 ③在运营商或云厂商不受信任的情况下,将加密一直进行到端点。 ④为IT承包商和远程或移动办公的员工提供特定应用的访问,这可以替代基于VPN的访问。 ⑤在企业并购期间将访问权限扩展到收购组织,无需配置站点到站点的VPN和防火墙规则。 ⑥通过对强身份认证和端点保护来减少或消除潜在危险区域访问的风险,以允许该危险区域的用户与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交互。 ⑦在网络或云中隔离高价值的企业应用程序,减少来自内部的威胁并使管理访问权限分离。 ⑧在个人设备上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通过降低全面管理要求和允许更安全的应用直接访问,ZTNA可以提高安全性并简化BYOD的程序 ⑨在IoT(物联网)网段上创建安全的物联网设备或基于虚拟设备的连接器。 ⑩可以将系统在不安全网络中隐藏,例如:因协作需求而要向公网开放的系统。 三种安全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一:C I A Triad原则 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简单的思维模型,CIA Triad原则就是一切的攻防手段都是围绕着保密性(C)、完整性(I)、可用性(A)三原则展开的。 保密性:【保密性实际上是它的本质就是信息越界】这个边界实际上是有两类:一:时间边界;二:空间边界。时间边界就是说还没到那个时间点,他提前给放出来。比方说我们说高考试卷,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到6月7号上午9点,九点之前你弄出来了,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泄密。再说空间边界,这个信息从你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杭州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柳遵梁 在万物互联时代,全球数据量与日俱增,人们在探究数据价值的同时也打开了数据安全这个潘多拉魔盒。 一、为什么传统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时代开始失效? 虽然已经部署了周全的网络安全措施,但数据安全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步入数据安全时代,那些原先有效的安全措施开始失效甚至于无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业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我们可以服务的人群变得无限多。当然,互联网带来无限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多的黑客。在海量的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两个基本假设的成立让我们无所适从: (1)任何应用程序都会存在漏洞; (2)黑客总是比用户更早地发现漏洞。 2.肆意泛滥的社交网络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有了新的颠覆性转变。从电子邮件到QQ、微博、微信等,彻底打通了内外部网络,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存在大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信赖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 3.无限提高的数据价值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数据价值的无限提高。在很多机构,数据已经成为其核心财富甚至是最大财富,甚至有“抢银行不如抢数据”的说法。在数据财富无限快速放大的过程中,数据财富的管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因此,那些缺乏保护的数据财富在不断诱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犯错,不断诱惑黑客来攫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海量现金放在客厅、广场等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为这些财富施加众多的保护措施,或者委托给更加专业的信用机构(如银行)进行保管。然而,我们现在对于数据财富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是把它放在客厅里,甚至是广场上。在数据世界里,我们尚未发现类似于银行之类的机构来保障我们的数据财富安全。 4.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 随着数据价值的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正在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或镜像,现实生活中的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会映射为数字世界中的“数据破坏”。 二、从可信任验证体系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1.可信任验证和零信任体系并存的生活 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可信任验证体系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及其他物资。比如:我花钱买了个茶杯,可以用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把它闲置起来,或者干脆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拥有处理这个茶杯的权利。在大部分生活场景下,我们都采用类似方式来处理财富、物资甚至关系。 但是,当财富或者物资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处理。比如: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你花钱购买了它,但是你并没有权利随意将它打碎;山林绿化,虽然山和林都是你的,但是你并没有自由砍伐权。可见,当涉及到大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另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学习信息安全产品设计--架构设计-详细设计

学习信息安全产品设计--架构设计-详细设计 信息安全产品设计理念 技术架构篇 信息安全产品设计理念 1 设计 1.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办公系统、商务平台的不断推出和投入运行,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运营中全面渗透。电信行业、财政、税务、公安、金融、电力、石油、大中企业和门户网站,更是使用数量较多的服务器主机来运行关键业务。 随着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贯彻实施,信息安全产品在在高安全域行业被普遍应用。 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多次共同主持中美战略安全对话。双方就共同关心的主权安全、两军关系、海上安全、网络及外空安全等重要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继续充分利用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机制,就有关问题保持沟通,增进互信,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共同推动建设稳定、合作的战略安全关系。 2002年由美国总统布什签发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开始生效。其中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管理、项目和投资等,都要有控制和审计手段。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技术工具和安全产品按照行业的标准来做细粒度的管理,真正做到对于内部网络的严格

管理,可以控制、限制和追踪用户的行为,判定用户的行为是否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威胁。 细粒度模型,通俗的讲就是将业务模型中的对象加以细分,从而得到更 科学合理的对象模型,直观的说就是划分出很多对象. 所谓细粒度的划分 就是在pojo类上的面向对象的划分,而不是在于表的划分上。 以常用的信息安全产品---运维审计产品(堡垒机)为例, 堡垒机是一 种被加固的可以防御进攻的计算机,具备坚强的安全防护能力。内控堡垒主机扮演着看门者的职责,所有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请求都要从这扇大门经过。因此内控堡垒主机能够拦截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对不合法命令进行阻断、过滤掉所有对目标设备的非法访问行为。 堡垒机具体有强大的输入输出审计功能,不仅能详细记录用户操作的每一条指令,而且能够通过回放的功能,将其动态的展现出来,大大丰富了内控审计的功能。堡垒机自身审计日志,可以极大增强审计信息的安全性,保证审计人员有据可查。 堡垒机还具备图形终端审计功能,能够对多平台的多种终端操作审计,例如windows 平台的RDP 形式图形终端操作。 为了给系统管理员查看审计信息提供方便性,堡垒机提供了审计查看检索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多种查询条件查看审计信息。 总之,堡垒机能够极大的保护企业内部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资源的安全性,使得企业内部网络管理合理化和专业化。 信息安全产品设计理念 1.2 管理现状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 、可用性(Availability) 。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 标: 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 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 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 防范病毒的侵害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WPDR是指: 预警(Warning )、保护(Protection )、检测(Detection )、反应(Reaction )、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 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 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 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 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 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 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课后答案.doc

第一章概述 1.比较体系结构的各种定义,并说明这些定义之间的异同点,指出其共性要素。 一个体系结构应该包括一组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联系。 ANSI/IEEE STD 1471-2000使用的体系结构的定义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通过组件、组件之间和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其设计和演变的原则具体体现。 IEEE的体系结构计划研究组指出,体系结构可以被认为是“组件+连接关系+约束规则”。“组件”等同于“元素”,“组件之间和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价于“关系/连接关系”。 2.分析体系结构的六种基本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描述最常用的四种结构的特点。 六种基本模型各自的优缺点: (1)管道和过滤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组件具有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流集合,整个系统可以被看成多个过滤器复合形成的数据处理组件。如:shell编程,编译器。 (2)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在这种模式下,数据和数据上的操作被封装成抽象数据类型或者对象。系统由大量对象组成,在物理上,对象之间通过函数或者过程调用相互作用; 在逻辑上,对象之间通过集成、复合等方式实现设计的复用。 (3)事件驱动: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提供事件的创建和发布的机制,对象产生事件,对象通过向系统注册关注这个事件并由此触发出相应的行为或者产生新的事件。如:GUI 的模型。 (4)分层次:这种模式将系统功能和组件分成不同的功能层次,一般而言,只有最上层的组件和功能可以被系统外的使用者访问,只有相邻的层次之间才能够有函数调用。如: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5)知识库:这种模型使用一个中心数据结构表示系统的当前状态,一组相互独立的组件在中心数据库上进行操作。如:传统的数据库模型。 (6)解释器:这种模式提供面向领域的一组指令,系统解释这种语言,产生相应的行为,用户使用这种指令完成复杂的操作。 最常用的四种结构的特点: 严格的层次结构:系统可以被清楚地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功能。 事件驱动的结构:适用于对互操作性、特别是异构环境下的互操作性要求高的情况。 知识库的结构:适用于以大量数据为核心的系统。 基于解释器的结构:适用于应用系统和用户的交互非常复杂的情况。 3.比较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各种定义,并说明这些定义之间的异同点。 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是系统信息安全功能定义、设计、实施和验证的基础。该体系结构应该在反映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基础上,描述该系统安全组件及其相关组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与功能分配。 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是系统整体体系结构描述的一部分,应该包括一组相互依赖、协作的安全功能相关元素的最高层描述与配置,这些元素共同实施系统的安全策略。 4.叙述PDRR模型。 信息安全保障明确了可用性、完整性、可认证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这五个基本的信息安全属性,提出了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恢复(Restore)、响应(React)四个动态的信息安全环节,强调了信息安全保障的范畴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保障,也包括对信息系统的保障。 5.叙述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含义,阐述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要素。 信息安全保障明确定义为保护和防御信息及信息消系统,确保其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特性。这包括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保护、检测、响应功能,并提供信息系统的恢复功能。

系统(erp)架构设计方案

房产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2015 年7月 版本控制

一、前言 二、架构设计 2.1架构分析 2.2架构定义 2.3架构说明 2.4软件逻辑结构 三、具体功能简述 3.1自定义工作流解决方案 3.2多语言解决方案 3.3消息发布/订阅系统方案 3.4报表&打印方案 四、系统平台&支撑组件 五、系统网络结构 六、开发管理层面

一、前言 一个企业级的商业软件能够满足用户需要、正常运行、易于维护、易于扩展,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支撑。本文主要是分析和构建一个企业级商业软件架构。 二、架构设计 2.1架构分析 企业级的商业软件架构在技术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系在高性能、健壮性和低成本。 ●高性能 对于企业级商业软件来说,软件架构需要尽可能地使软件具有最高的性能,支持最大的并发性。 ●健壮性 企业级的商业软件要求软件是可靠的和无缺陷的。现在的架构一般是,服务器模式的。软件的可靠和健壮主要依赖与服务器。服务器的稳定通过良好的代码和完备的测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低成本 企业级商业软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低成本。软件架构要求简单、易掌握,复杂度低,易于维护和扩展,易于测试。 2.2架构定义 本架构以XML为整个系统的交互接口,包括系统架构内部和外部。整个系统分为界面展示层,流程控制层和数据存储层。 2.3架构说明 系统架构 图 Erp架构中各核心服务之间满足松散耦合特性,具有定义良好的接口,可通过拆分与组合,

可以有针对性地构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Erp应用系统。 2.3.1 适配器 在集成环境中需要复用已有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通过适配器可以将已有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接入到ERP应用系统中。 通过适配器可以实现已有资源与ERP系统中其它服务实现双向通讯和互相调用。首先通过适配器可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服务化封装,将已有资源封装为一个服务提供者,可以为ERP应用系统中的服务消费者提供业务和数据服务,其次通过适配器,也可以使已有资源可以消费ERP应用系统中的其它服务。 2.3.2 资源仓库 资源仓库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描述信息的存储、分类和查询功能。对于广义的资源仓库而言,除了提供服务类型的资源管理外,还需要提供对其它各种资源的管理能力,可管理对象包括:人员和权限信息、流程定义和描述、资源封装服务、服务实现代码、服务部署和打包内容、以及环境定义和描述信息。 资源仓库首先需要提供服务描述能力,需要能够描述服务的各种属性特征,包括:服务的接口描述、服务的业务特性、服务的质量特征(如:安全、可靠和事务等)以及服务运行的QoS属性。 2.3.3 连通服务 连通服务是ERP基础技术平台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服务,典型的连通服务就是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它是服务之间互相通信和交互的骨干。连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通信代理,如服务消费的双向交互、代理之间的通信、代理之间的通信质量保障以及服务运行管理功能等。 连通服务还需要保证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连通服务一般应用于连接一个自治域内部的各个服务,在自治域内部服务都是相对可控的,所以连通服务更多应该考虑效率问题。 2.3.4 流程服务 流程服务是为业务流程的运行提供支撑的一组标准服务。业务流程是一组服务的集合,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并使用一组特定的规则进行调用。业务流程可以由不同粒度的服务组成,其本身可视为服务。 流程服务是业务流程的运行环境,提供流程驱动,服务调用,事务管理等功能。流程服务需要支持机器自动处理的流程,也需要支持人工干预的任务操作,它支持的业务流程主要适用于对运行处理时间要求不高的,多方合作操作的业务过程。 2.3.5 交互服务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网络安全之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一、零信任将成为数字时代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 1.1 零信任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防护理念 零信任是一种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范式。零信任安全:1)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环境中;2)网络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外部或内部威胁;3)网络位置不足以决定网络的可信程度;4)所有的设备、用户和网络流量都应当经过认证和授权;5)安全策略必须是动态的,并基于尽可能多的数据源计算而来。因此零信任安全的核心思想是默认情况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不可信的,需要基于认证和授权重构访问控制的信任基础。零信任的雏形最早源于 2004年耶利哥论坛提出的去边界化的安全理念,2010年 Forrester正式提出了“零信任”(Zero Trust,ZT)的术语。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零信任的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逐渐从概念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 数字时代下,旧式边界安全防护逐渐失效。传统的安全防护是以边界为核心的,基于边界构建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条护城河,通过防护墙、VPN、UTM及入侵防御检测等安全产品的组合将安全攻击阻挡在边界之外。这种建设方式一定程度上默认内网是安全的,而目前我国多数政企仍然是围绕边界来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内网安全常常是缺失的,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攻防对抗中也暴露出弊端。而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 IT基础架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可扩展的混合IT 环境已成为主流的系统运行环境,平台、业务、用户、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物理网络安全边界消失,并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旧式的边界安全防护效果有限。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零信任构建的新型网络安全架构被认为是数字时代下提升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整体安全性的有效方式,逐渐得到关注并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图 1:传统边界安全防护架构图 2: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传统安全边界消失 1.2 “SIM”为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 零信任的本质是以身份为中心进行动态访问控制。 零信任对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之间的数据访问和认证验证进行处理,其将一般的访问行为分解为作用于网络通信控制的控制平面及作用于应用程序通信的数据平面。访问主体通过控制平面发起访问请求,经由信任评估引擎、访问控制引擎实施身份认证及授权,获得许可后系统动态数据平面,访问代理接受来自主体的数据,从而建立一次可信的安全访问链接。过程中,信任评估引擎将持续进行信任评估工作,访问控制引擎对评估数据进行零信任策略决策运算,来判断访问控制策略是否需要作出改变,若需要作出改变时,将及时通过访问代理中断此前连接,从而有效实现对资源的保护。综上,可将零信任架构原则归纳为以下五个: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1.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标:?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防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 ?防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 ?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性、完整性 ?防病毒的侵害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WPDRR是指:预警(Warning)、保

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反应(Reaction)、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容。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信息的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安全: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现代信息系统,其安全定义较为明确,那就是:保护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相关数据,使之不因偶然或是恶意侵犯而遭受破坏,更改及泄露,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正常可靠的运行。 2.VPN:一般是指建筑在因特网上能够自我管理的专用网络,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共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封包和加密传输,在一个公用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从而实现早公共网络上传输私有数据达到私有网络的级别。 3.安全策略:是有关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是一个组织所颁布的对组织信息安全的定义和理解,包括组织的安全目标、安全范围、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和安全责任的界定等。 4.入侵检测: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 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5.SSL协议:SSL(secure socket layer)修改密文规定协议室友Netscape提出的、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层安全的协议。传输层安全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传输层的安全,并在传输层上提供实现报名、认证和完整性的方法。SSL 制定了一种在应用程序协议,如HTTP、TELENET、NNTP、FTP和TCP/IP之间提供数据安全性分层的机制。它为TCP/IP连接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器认证、消息完整性及可选的客户机认证。 6.数字证书:是指各实体(持卡人、个人、商户、企业、网关、银行等)在网上信息交流及交易活动中的身份证明。 7.非对称加密:拥有两个密钥:公开密钥(publickey)和私有密钥(privatekey)。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是一对,如果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如果用私有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那么只有用对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因为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密钥,所以这种算法叫作非对称加密算法。 TCP/IP协议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础框架是什么? 由于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可根据GB/T 9387.2-1995的安全体系框架,将各种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映射到TCP/IP的协议集中,从而形成一个基于TCP/IP协议层次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什么是数字证书?现有的数字证书由谁颁发,遵循什么标准,有什么特点? 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认证中心(CA)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开密钥的文件。认证中心(CA)作为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为各种认证需求提供数字证书服务。认证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均遵循X.509 V3标准。X.509标准在编排公共密钥密码格式方面已被广为接受。X.509证书已应用于许多网络安全,其中包括IPSec(IP安全)、SSL、SET、S/MIME。 访问控制表ACL有什么优缺点? ACL的优点:表述直观、易于理解,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 ACL应用到规模大的企业内部网时,有问题: (1)网络资源很多,ACL需要设定大量的表项,而且修改起来比较困难,实现整个组织 范围内一致的控制政策也比较困难。 (2)单纯使用ACL,不易实现最小权限原则及复杂的安全政策。1信息安全有哪些常见的威胁?信息安全的实现有 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常见威胁有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破坏数据完整性, 拒绝服务攻击,恶意代码。信息安全的实现可以通过 物理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授权技术,访问控制 技术,审计跟踪技术,防病毒技术,灾难恢复和备份 技术 2列举并解释ISO/OSI中定义的5种标准的安全服 务 (1)鉴别用于鉴别实体的身份和对身份的证实, 包括对等实体鉴别和数据原发鉴别两种。 (2)访问控制提供对越权使用资源的防御措施。 (3)数据机密性针对信息泄露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分为连接机密性、无连接机密性、选择字段机密性、 通信业务流机密性四种。 (4)数据完整性防止非法篡改信息,如修改、复 制、插入和删除等。分为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无恢 复的连接完整性、选择字段的连接完整性、无连接完 整性、选择字段无连接完整性五种。 (5)抗否认是针对对方否认的防范措施,用来证 实发生过的操作。包括有数据原发证明的抗否认和有 交付证明的抗否认两种。 3什么是IDS,它有哪些基本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IDS,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 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检查网络中是否有 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 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1)监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查找非法用户和 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 2)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漏洞; 3)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4)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操作系统日志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 活动等。 4简述数字签名的基本原理 数字签名包含两个过程:签名过程和验证过程。由于 从公开密钥不能推算出私有密钥,因此公开密钥不会 损害私有密钥的安全性;公开密钥无需保密,可以公 开传播,而私有密钥必须保密。因此若某人用其私有 密钥加密消息,并且用其公开密钥正确解密,就可肯 定该消息是某人签名的。因为其他人的公开密钥不可 能正确解密该加密过的消息,其他人也不可能拥有该 人的私有密钥而制造出该加密过的消息,这就是数字 签名的原理。 5防火墙的实现技术有哪两类?防火墙存在的局限 性又有哪些? 防火墙的实现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两类:数据包过滤和 应用层网关,前者工作在网络层,而后者工作在应用 层。 防火墙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 网络上有些攻击可以绕过防火墙(如拨号)。 (2) 防火墙不能防范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 (3) 防火墙不能对被病毒感染的程序和文件的传输 提供保护。 (4) 防火墙不能防范全新的网络威胁。 (5) 当使用端到端的加密时,防火墙的作用会受到很 大的限制。 (6) 防火墙对用户不完全透明,可能带来传输延迟、 瓶颈以及单点失效等问题。 (7) 防火墙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有些表面无害 的数据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送到主机上,一旦 被执行就形成攻击。 6什么是密码分析,其攻击类型有哪些?DES算法中 S盒的作用是什么 密码分析是指研究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来恢复明 文的科学。攻击类型有只有密文的攻击,已知明文的 攻击,选择明文的攻击,适应性选择明文攻击,选择 密文的攻击,选择密钥的攻击,橡皮管密码攻击。S 盒是DES算法的核心。其功能是把6bit数据变为4bit 数据。 7请你利用认证技术设计一套用于实现商品的真伪 查询的系统 系统产生一随机数并存储此数,然后对其加密,再将 密文贴在商品上。当客户购买到此件商品并拨打电话 查询时,系统将客户输入的编码(即密文)解密,并将 所得的明文与存储在系统中的明文比较,若匹配则提 示客户商品是真货,并从系统中删了此明文;若不匹 配则提示客户商品是假货。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340-64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 平台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 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分析 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s,ICS),是由各种自动化控制组件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的过程控制组件共同构成。其组件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终端(RTU)、智能电子设备(IED),以及确保各组件通信的接口技术。 典型的ICS控制过程通常由控制回路、HMI、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三部分组件共同完成,控制回路用以控制逻辑运算,HMI执行信息交互,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确保ICS能够稳定持续运行。

1.1工业控制系统潜在的风险 1.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问题 由于考虑到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兼容性的问题,系统开车后一般不会对Windows平台打补丁,导致系统带着风险运行。 2.杀毒软件安装及升级更新问题 用于生产控制系统的Windows操作系统基于工控软件与杀毒软件的兼容性的考虑,通常不安装杀毒软件,给病毒与恶意代码传染与扩散留下了空间。 3.使用U盘、光盘导致的病毒传播问题。 由于在工控系统中的管理终端一般没有技术措施

零信任安全数字时代主流的安全架构

目录 一、零信任将成为数字时代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 (5) 1.1 零信任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防护理念 (5) 1.2 “SIM”为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 (6) 1.3 零信任安全应用场景丰富 (10) 二、零信任已从概念走向落地,迎来强劲风口 (11) 2.1 中美双双加码零信任安全 (11) 2.2 零信任安全正在普及应用 (13) 2.3 海外零信任产业已初具规模,国内即将步入建设高峰 (15) 三、投资建议 (16) 3.1 奇安信:网络信息安全龙头,专注于新型安全领域 (16) 3.2 美亚柏科: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龙头,大数据智能化、网络安全专家 (18) 3.3深信服:领先的信息安全企业,从零信任到精益信任 (20) 3.4启明星辰:老牌网络安全龙头,零信任管控平台为多种应用场景提供安全保障 (21) 3.5安恒信息:网络安全后起之秀,新兴安全业务发展迅速 (22) 3.6绿盟科技:领先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逐步向零信任安全架构迁移 (23) 3.7南洋股份:国内防火墙龙头企业,持续推动零信任安全理念的落地实践 (24) 3.8山石网科:边界安全领域领导厂商 (25) 3.9格尔软件:国内PKI领先企业 (27)

图表目录 图1:零信任概念演进历程图 (5) 图2:传统边界安全防护架构 (6) 图3: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传统安全边界消失 (6) 图4:零信任架构总体框架图 (7) 图5:实现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SIM” (7) 图6:SDP的组成架构 (8) 图7:零信任身份与访问管理 (9) 图8: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远程办公安全参考架构 (10) 图9:数据中心安全接入区案例示意图 (10) 图10:基于零信任架构的云计算平台安全参考架构 (10) 图11:零信任架构适应各类功能场景 (11) 图12: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远程办公安全参考架构 (12) 图13:面对当前安全访问挑战所需的安全措施 (13) 图14:采纳零信任安全模型的组织比例 (13) 图15:受访者看重的零信任优点 (14) 图16:零信任主要的应用领域 (14) 图17:零信任迁移方法 (14) 图18:零信任扩展的生态系统平台提供商(2019Q4) (16) 图19:奇安信协同联动防护体系 (17) 图20:奇安信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 (17) 图21:奇安信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与参考架构的关系 (17) 图22:奇安信零信任远程访问解决方案架构 (18) 图23:美亚柏科“四大产品”及“四大服务” (18) 图24:美亚柏科城市大脑逻辑架构 (19) 图25:深信服主营业务 (20) 图26:深信服精益信任解决方案架构 (21) 图27:深信服精益信任动态访问控制 (21) 图28:启明星辰全流程安全产品布局 (21) 图29:启明星辰零信任体系架构 (22) 图30:零信任管控平台典型应用场景 (22) 图31:安恒信息产品体系全线概览图 (22) 图32:安恒信息依托零信任体系确保云上业务的接入访问可信 (23) 图33:绿盟科技安全产品线 (23)

零信任体系下现代化IAM建设

零信任体系下现代化IAM建设 面对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与新时代数字化转型的挑战,IAM建设之路如何推进,如何借助IAM平台助力零信任安全体系的落地? 2020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给远程办公、教学、开发测试及运维等远程访问业务开展按下了加速键,使得远程接入、访问、会议、传输等的办公方式、平台以及网络设备得到了迅速普及和使用。远程访问常态化打破了传统的网络安全边界,亟需全新的适用于新型IT环境的安全访问控制体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打破过去基于VPN或内外网的隐式信任原则,采用零信任安全架构,升级优化远程访问场景下安全能力的体系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初识零信任 零信任(Zero Trust)最早是由约翰·金德瓦格(Jon Kindervag)在201 0年提出的。这一理念对传统的安全模型假设进行了彻底颠覆,打破了默认的信任,强调“持续验证,永不信任”。在零信任网络中,对于任何用户、设备,流量,不再根据其是否处于组织内部网络来判断可信,而是需要先评估及验证其可信度,因此在其访问企业资源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根据上下文信息持续地、动态地做信任评估与授权控制,以保证持续的可信,并且需要将所有的访问都进行记录和跟踪。

零信任的本质是以身份为基石,通过在业务资源的访问过程中,持续地进行信任评估和动态安全访问控制,即对默认不可信的所有访问请求进行加密、认证和授权,并且汇聚关联各种数据源进行信任评估,从而根据信任的程度动态对权限进行调整,最终在访问主体和访问客体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信任关系。 零信任安全架构下,被访问资源是作为核心来保护的,因此需要针对被保护的资源构建正交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作为保护面。资源包括一切可被操作的实体,包括终端设备、服务器、数据库、API、功能等。访问的身份主体包括人员、设备、应用、系统等,通过策略引擎进行动态访问控制评估,根据信任评估和鉴权结果决定是否对访问请求放行或者执行附加校验。 图1 零信任架构核心逻辑组件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doc

第1章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体系结构:是系统整体体系结构的描述的一部分,应该包括一组相互依赖、协作的安全功能相关元素的最高层描述与配置,这些元素共同实施系统的安全策略。 1.1.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1.1.3 信息安全保障:是人类利用技术和经验来实现信息安全的一个过程。 1.2 三要素 1.2.1 人:包括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人员。 1.2.2 技术:用于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和实现安全保障目标的技术。 1.2.3 管理:对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有责任的有管人员具有的管理职能。 1.2.4 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过程中,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5 作为一个信息安全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1、不可使用计算机去做伤害他人的事 2、不要干扰他人使用计算机的工作 3、不要窥视他人的计算机文件 4、不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不要使用计算机来承担为证 6、不要使用没有付款的专用软件。 第2章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规划与设计 2.1 网络与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初步分析 2.2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2.2.1 物理安全:从外界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硬件、介质等方面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基本的底层支持和保障。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物理位置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电、防火、防静电。 2.2.2 系统安全:提供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安全需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安全需求、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的检测与防范、基于主机的文件完整性检验、容灾、备份与恢复。 2.2.3 网络安全:为信息系统能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运行提供支持。安全需求包括:信息传输安全需求(VPN、无线局域网、微博与卫星通信)、网络边界防护安全需求、网络上的检测与响应安全需求。 2.2.4 数据安全:目的: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并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2.2.5 应用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各种业务的应用程序安全运行,其安全需求主要涉及口令机制和关键业务系统的对外接口。 2.2.6 安全管理:安全需求: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2.3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目标、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2.3.1 设计目标:帮助采用该体系结构的用户满足其信息安全需求,从而对其相关资产进行保护。 2.3.2 指导思想:遵从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政策、法令和法规,根据业务应用的实际应用,结合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近期的发展目标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 2.3.3 设计原则:需求明确、代价平衡、标准优先、技术成熟、管理跟进、综合防护。 2.4 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2.4.1 安全策略:作用:表现管理层的意志、知道体系结构的规划与设计、知道相关产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实用版

YF-ED-J593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 理平台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分析 工业控制系统 (IndustrialControlSystems,ICS),是由各种 自动化控制组件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的过程 控制组件共同构成。其组件包括数据采集与监 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 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终端(RTU)、智能电 子设备(IED),以及确保各组件通信的接口技 术。

典型的ICS控制过程通常由控制回路、HMI、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三部分组件共同完成,控制回路用以控制逻辑运算,HMI执行信息交互,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确保ICS能够稳定持续运行。 1.1工业控制系统潜在的风险 1.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问题 由于考虑到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兼容性的问题,系统开车后一般不会对Windows平台打补丁,导致系统带着风险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