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前两百年中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从而诱发了各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近年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近代工业的效率,也为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如果发展的理念没有改变,仍然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办法,就不可能治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后遗症。总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强烈要求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向新的生态文明过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的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一场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尽管目前对工业革命发生过几次、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是什么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类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判断,已成共识。同时,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技术等,已成为这场变革的基本技术特征,而引领这场工业革命的,正是人类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需求。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技术可分为资源开发技术、生态保护技术

和共性技术等。资源开发技术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和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共性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将渗透到上述所有技术之中。由于技术对生态的影响难于在事前正确预测,因此,必须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技术进行动态选择和最终的检验。

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个涉及技术、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开始。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哪个国家位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前列,哪个国家就取得先发优势。近代大国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和他们能够主导当时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但闭关锁国,让我们没有跟上这次工业革命,到了1840年就使中国饱尝苦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在军阀混战,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值中国再次崛起。可以预料,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国之间的竞争,将比前两次更加激烈。谁能主导这场工业革命,谁就可能主导未来的一个世纪。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完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一

定会遇到资源超前消费、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瓶颈。危机与机遇共生,目前的困境,对中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了一种“倒逼”机制。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1960年代到现在,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更快,能源消费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60年代美国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5%,中国仅占5%;现在中国增长到22%,美国却下降到17%。全球煤炭消费中国占了50%还多。中国的石油消费现在一半以上靠进口。由石化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现在也已超过美国。我国中东部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和PM2.5严重超标,正在警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的理念。过去这种以大量能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必然与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们必须在GDP的增长速度和改善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推进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必将助推美丽中国梦。它不但不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反而会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有自己的优势。首先,中国拥有发展新能源优良的资源和环境禀赋;其次,中国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第三,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实际上,技术的首创或模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必须主导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围绕此话题,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有不同的看法,该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 答:近年来,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

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问: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 一是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二是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

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201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 2014年的热门词汇“工业4.0”,是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2015年,随着新一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 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在之前的5月辑中,我们探讨了诸如通货膨胀、银根收紧、股市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壁垒增高、环保成本加大等外部因素,并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继续将视角内移,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必然。往往正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之下,我们才发现了那些潜在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不在今天爆发,也迟早会在明天后天发作。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根本,从源头上为中国企业寻求通往天堂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注、调研、梳理、思考,我们不光在现实问题里沉淀,还侧重于寻觅那些在危机中求存求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从那些跃动着生命力的点点星火,我们预见并倡言中国企业必然要攀爬的那根藤蔓——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在英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产生 财管2班 156030213 刘佳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而其它国家却不具备,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在1640年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它开始从议会多数党中挑选大臣,协助统治,这个时期,辉格党经常占议会多数,所以,辉格党长期执政,而托利党执政时候很少,此后,两党轮流执政局面形成。在此期间,英国的内阁制也基本定形,华尔-波尔执政时期,经常以财政大臣身份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议会内阁制的确立,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有效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 其次,英国具有地理上隔绝于欧洲大陆之外的优势,这样的话,英国可以偏居一隅,而不参加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家族的战争与争夺。英国便可以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行发展,同时她的财政也就比较的宽松。(从法国革命之后,由于其地理位置可见这是多么重要) 并且,由于英国的地理优势,便于海上的贸易,殖民地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导致商业的发展,对于利益的渴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对于新式科技的需求 由于当时英国的采煤工业与炼铁工业占据领先地位,并且在银行业也发展较快,更重要的是,许多的企业家集中在英国,而且由于圈地运动,英国的劳动力也十分的丰富,(而法国则是给农民更多的土地)。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大规模的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和海外贸易。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因此,英国居民的海外生活早已有之。 9世纪晚期,已筹建海上舰队。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地处新航路的英国,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拥有欧洲啊大海军和舰队的西班牙控制欧美之间的大西洋水域,号称“殖民先锋”的葡萄牙控制着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道。一连串的英国探险家,欲避开强敌,开辟从英国东北、西北经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道,都没有成功。于是,英国人闯入西属美洲,贩卖该地区最需要的布匹和黑奴。布匹是英国生产的,黑奴则购自非洲。 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法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一书称早在职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近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名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逊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成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夺取的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刮,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来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 增加国内捐税和大量发行公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三条途径。1688年——1755年,全国捐税额由181万镑增为668万镑。国债发行额则由1697年的2100万镑增至1782年2亿3千万镑。总之,圈地运动、殖地掠夺、贩卖奴隶、海外贸易以及增加捐税和发行国债是18世纪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五大主要来源。它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为何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

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内容摘要】工业革命是经济史上的“奇点”,它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但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天外来客,它同样是一系列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工业革命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工业革命是在全球经济互动过程中,因在英国局部出现的较长时间的资本与劳动的巨大价差,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和金融环境相配合,而产生的偶发性历史事件。【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工资;价格 一、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珍 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 传播到北美地区。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 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 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工业革命的内涵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这一直都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分歧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为较多学者所接受的是迪安和诺斯的观点。迪安说:“工业革命一词,一般用来指复杂的经济变革,这些变革蕴含在由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的、传统的、工业化前经济,向人均产量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他指出:“这一转变的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变革来说明:(1)经济组织变革,(2)技术变革,(3)工业结构变革。这些变革和人口(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总产值及人均产量(即使不是立即、但是最终将实现的)持续增长有着一定的联系。”诺斯则说:工业革命由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构成,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定义都强调了制度、组织变革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这种定义并不能对工业革命的起因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它无法回答为什么同样拥有先进制度的荷兰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另一种常见的定义则指出: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9627599.html,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作者:李雪 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3期 编者按:自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在2012年4月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作为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哪些产业将为此次革命提供关键要素和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特征是什么?新技术范式的更新是否即将来临?其转换的制约因素又有哪些?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听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的发言,请他与我们一起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他的发言择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自2011年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类似题材的著作,如詹姆斯·穆迪和比安卡·诺格拉迪的《第六次浪潮》、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约翰·D·克雷斯勒的《硅星球:微电子学与纳米技术革命》等,都成为年度畅销书。杨教授,在您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什么?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哪些不同? 杨虎涛: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特征的界定,我想结合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来谈。 在长波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术语早已有之。在弗里曼、苏特和佩雷丝等人的著述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技术革命和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特征,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进行了如下区分: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50年),以蒸汽机革命为特征;第二 次工业革命(1850—1950年),以电力和石油技术革命为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1950年以来),以计算机革命为特征。 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包含了第一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棉纺、铁和水力时代)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铁路、蒸汽机和机械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包含了第三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钢铁、重工业和电气化时代)和第四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在这种划分方法中,里夫金笔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包含了以信息通信技术时代为标志的第五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和里夫金所强调的数字化制造、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第六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或者说是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1}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解放日报

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 来源:解放牛网解放日报 ■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制造业正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 ■随着这场革命的迅猛发展,政府应该坚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事情:提供更好的学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对所有企业界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并为它们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编者按】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21日)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 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即数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就业的格局。第三次工业革命意义何在?其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将此文编译后略作删减加以刊登,以飨读者。 法兰克福会展中心是德国无数个贸易展览会的举办地。在这座造型不规则的会展中心外面,矗立着一座高21米的活动雕像——敲锤人。这个敲锤人手持锤子,稳稳地抬起、落下胳膊,锻打一块金属块。这座雕像的作者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称,工人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我们生活的世界。这种故事人所尽知。不过劳动工具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将会改变未来的制造业。 欧洲模具展是法兰克福大型商贸展中的一个展会。它展出了能够制造产品原型的设备,以及可将上述设备投入生产的工具。传统的工程师使用车床、钻头、冲压机和制模机工作。欧洲模具展上的设备虽由身着工装裤的工人操纵,但却一改传统油腻不堪的形象。每一个展厅摆满了发出清脆爽利声响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工具,它们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操作这些设备的男男女女大多坐在计算机屏幕前。你在这里根本找不到一个锤子。 在沙漠中央工作的工程师发现自己缺少某件工具,他不必再让人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来,只要简单地下载工具设计图,然后把工具“打印”出来即可。“添加型制造”只是引领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之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撷取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们中国的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中国,制造业,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 最近,以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声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极大关注。 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这样阐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从上述专家的一些言论中,我们不妨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依托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的经济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是更聪明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的模型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并降低了成本。二是新材料的出现,新材料比旧材料更轻、更坚固、更耐用。三是更灵巧的机器人,下一代制造业机械设备将会完全不同。它们会抓取、装运、暂存、拾取零部件以及进行清理打扫等,这些技能让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四是基于网络的制造业服务商,在互联网上,这些服务商促成了完成的产业链。五是新的制造方法。最有名的是3D打印技术(也称立体印刷)。而杰里米·里夫金的“五大支柱论”也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方式的“五大支柱”非常重要。支柱一,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支柱二,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支柱三,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气和其他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支柱四,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支柱五,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的电可以通过洲际间的共享电网平台进行买卖。五大支柱必须协同发展,不能有所偏废。 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是高利用率的、清洁无污染的、分散的、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科学家拉格朗日把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A.瓦特B.牛顿C.达尔文D.莎士比亚 2.在1750—1850年间欧洲的人口从1.4亿增加到2.6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3.某外国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述了19世纪四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B.街上电线杆耸立,整个城市霓虹灯不停闪烁 C.工厂林立,且巨大在的烟囱冒着浓烟 D.有钱的商人们坐着里轮船在泰晤士河上游览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化学、石油和汽车等工业,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从而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由此人类社会A.进入蒸汽时代B.产生现代工厂C.出现垄断组织D.迈进信息时代5.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 B. C. D.

6.在英国,人们称达尔文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是因为() A.他们都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他们都提出了进化学说 C.他们都是英国的科学家 D.他们都发现了万有引力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指出,他用数学的理论来表述法拉第的想法,完美阐释了电磁场理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 A.牛顿B.麦克斯韦C.达尔文D.爱因斯坦 8.它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领袖和维多利亚王朝都非常震惊,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它的理念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它”是 A.《物种起源》B.《战争与和平》 C.《社会契约论》D.《英雄交响曲》 9.日本是近代亚洲惟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10.飞上天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最早借助“非凡的翅膀”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动力机是 A.蒸汽机B.电动机 C.内燃机D.计算机 11.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是指牛顿 A.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创建微积分 C.制成反射望远镜D.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2.历史课上,九(1)班同学举行“我最崇拜的发明家”评选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给四位候选人中的任意一位。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在本次评选中总得票数是多少? A.12票B.22票 C.28票D.32票 13.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国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他制造出的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A.使用蒸汽机B.使用电动机C.使用内燃机D.使用发电机

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概括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商品成为打幵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条件,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实力大增;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在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 瓜分完毕。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非洲大陆的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至此,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20世纪末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影响全球的问题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幵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

里夫金谈第三次工业革命

网易财经11月讯(编导/主持倪惠)他是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20部著作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广泛发行,为欧盟和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他关于后碳时代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研究获得了李克强总理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肯定。他认为,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革命将改变整个世界。网易财经专访社会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精彩内容即将呈现。 “很惊喜李克强总理同意我想法” 网易财经:欢迎光临网易财经频道,我知道您多次访问中国,您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印象? 里夫金:我的印象就是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创意实验室。能来到这里我非常兴奋。我在北京和政府领导以及商业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会面。我感觉到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责任。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领导力量。我认为中国将进入一段新旅程,帮助在21世纪最终形成经济上更加公平的社会以及更加生态化的文明。 网易财经:您有没有听说李克强总理是您的粉丝? 里夫金:是的,我听说过。我想跟你说,这真是让我感到很意外。当时正是圣诞假期,我正在做我的研究,在谷歌上找资料,我就看到了这个。我还跟我妻子说,这是一个玩笑,哪个人在耍我。我妻子仔细看了看,他把这点写进了正式简历中,他说他是我的粉丝,读过我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努力带领中央政府开始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欧盟正式制定方案,我帮助欧盟制定了那个方案,但我很惊喜,李克强总理同意我的想法。 依靠化石燃料的经济模式已走到尽头 网易财经:中国最近的经济形势呈现疲软迹象。对于最近中国经济的下滑您有何看法? 里夫金:这个我解释一下,在我的新书《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这种放缓趋势是全球性的。 网易财经:你说是全球性的?所以包括西方也一直难以真正的复苏? 里夫金:我认为西方所有经济体都陷入了麻烦因为我们依然依靠20世纪的通信、能源和交通系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生产力了。让我解释下我的观点。 大的框架是这样的。所有历史上伟大经济模式的转变,都是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某个时间点,新通信技术的出现,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经济活动,它与新形式的能源结合,更有效的推动经济活动。它们又和新形式的交通工具结合,更有效的传播经济活力。所以通信、能源和交通技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工程师口中的通用技术平台,形成了组织经济生活的全新方式。 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通信、能源和交通组合在了一起,我们有了蒸汽机、印刷术和电报。那种通信革命和廉价煤炭组合,从蒸汽机释放出的能量那里获得推动力,形成了以铁路为基础的新交通系统,国家铁路系统。这种改变在一百年中贯穿整个经济生活。我们从本地市场到全国市场,我们还创建了一个名为“国家”的管理机构,来对经济领土进行管理。我们创建了现代股份制公司,我们创建了大型、垂直整合的企业,组织我们的经济生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景及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景及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2013年10月18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3年第10期作者:吴涧生李大伟杨长湧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目前,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该观点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浪潮应运而生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机结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是该观点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他认为,随着化石燃料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暴露,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已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收集储存并实现余缺调剂,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数字化革命。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封面文章认为,全球制造业领域目前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数字化变革,将使现有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大规模、集中式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将是家庭作坊式、分散化且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工业生产模式,其中3D打印技术正是这场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 除以上三种主流观点以外,也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生物技术革命;还有人认为,是指空间技术、纳米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等。应该说,在以上各种观点中,里夫金的观点目前最流行、影响也最大。 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可再生能源革命称之为狭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将包括可再生能源、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生物技术、智慧地球、大数据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在内的全方位变革称之为广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重点围绕狭义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景的基本判断 (一)2020年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1.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将上升,但化石能源占据支配地位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 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形成一股潮流。美国能源部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显示,2010-202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年均增速将达4.1%,远高于能源消费总量1.8%的平均增速。美国2012年能源展望报告称,3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均提出在未来10-15年间将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提高至20%-30%的强制性目标。2007年欧盟在“能源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提高至20%的目标。日本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已将能源发展的重心由核电转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于2012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飞跃新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风能、地热、潮汐、生物质等四类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提高至2010年的六倍。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然而,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202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短期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表现为技术供给和储备不足。二是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仍然高于化石能源,加之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市场需求难以迅速扩张。彭博社2010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是化石能源的一倍左右,2016年以后才有望与化石能源基本持平。三是传统化石能源的相关技术研发仍在推进,短期内其主导地位还难以撼动。即便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将达34.3亿吨标准煤,而其比重也仅从2010年的10.96%升至2020年的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