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育种业与实务(中级)

农作物栽培育种业与实务(中级)
农作物栽培育种业与实务(中级)

《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农业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四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农学、蔬菜、植保、土壤肥料四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四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一年一月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植物生理与生化

(一)了解植物细胞的生理基础

1、膜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

(二)熟悉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2、呼吸作用的生化途径

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三)熟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

2、光合作用的机理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四)熟悉植物的水分代谢

1、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及运输

(五)熟悉矿质营养

1、植物必须元素的生理功能

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配

(六)了解营养代谢与运输

1、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及信号的传导

(七)掌握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

1、植物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及机理

2、植物体内激素的分布、代谢和运输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八)掌握植物的生长生理

1、种子的休眠

2、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3、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

4、植物生长及生长的相关性

5、环境条件对生长的影响

(九)掌握植物的成花生理

1、春化作用机理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光周期理论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十)熟悉植物的生殖与衰老

1、植物的受精生理

2、果实的生长与成熟生理

3、植物衰老的生理变化和成因

4、器官脱落的成因

(十一)掌握逆境生理

1、植物的抗逆性机理

2、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的途径

二、植物遗传

(一)熟悉分离规律

1、分离规律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熟悉独立分配规律

1、基因互作

(三)熟悉连锁遗传规律

1、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四)熟悉染色体的变异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种类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应用

3、染色体倍性育种原理

(五)了解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DNA与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2、基因的概念和基因作用的控制

3、基因工程的概念

(六)了解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2、基因突变的诱发

3、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七)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

1、遗传率及其估计方法

(八)熟悉杂种优势利用及雄性不育理论

1、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理论

2、杂种优势在农业上的应用

3、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三、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

(一)掌握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1、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2、田间试验的误差及控制

3、田间试验的设计原则

4、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

(二)熟悉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多重比较的方法

(三)熟悉卡平方(X2)测验

1、适合性X2测验的方法

(四)熟悉直线回归和相关

1、直线回归方程

2、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计算(五)了解多元回归和相关

1、多元回归方程

2、多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计算(六)掌握单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

1、对比法和间比法试验的统计分析

2、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

(七)了解多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

1、二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

2、三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

(八)了解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方案

2、常用抽样方法的统计分析

四、土壤学

(一)了解土壤的形成

1、土壤形成因素

2、土壤形成过程

(二)了解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1、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2、土壤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三)了解土壤管理和保护

1、土壤力学性质

2、土壤耕性和耕作管理

3、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防治

4、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五、农业气象

(一)了解农业气象要素

1、太阳辐射一般知识

2、温度与作物

3、空气湿度与降水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风与作物

(二)农业天气基本知识

1、气压场的一般概念

2、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

3、天气预报

4、我国几种主要的农业天气

(三)农业气候

1、农业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2、中国的季节与物候

3、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气候区划

4、农田小气候环境的改造

5、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法

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

一、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农学)

(一)基础知识

1、掌握农作物分类(三大部门,八大类别)

2、熟悉作物的三种产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熟悉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产量计算公式

5、掌握复种概念,复种指数计算方法

6、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

7、掌握禾谷类作物共同形态特征

8、熟悉豆类作物共同形态特征

(二)小麦作物

1、掌握冬小麦生育期基本划分

2、熟悉小麦发育的阶段性(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以及阶段发育与引种的关系2、熟悉小麦种子基本结构、萌发过程及影响萌发出苗的因素

3、掌握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4、掌握科学确定播种期和基本苗的计算方法

4、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叶蘖同伸规律)、影响小麦分蘖因素及提高成穗率的途径

5、掌握小麦群体结构分析,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的途径

6、熟悉子粒形成过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

7、掌握小麦合理施肥四项基本原则

8、熟悉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耗水特点

9、掌握北京地区冬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10、掌握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科学确定小麦全生育期氮、磷、钾和微肥的用量以及不同时期施肥比例的方法。

11、掌握器官同伸规律和叶龄指标促控法

(三)玉米作物

1、掌握玉米生育期划分

2、熟悉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温度、水分和光照的基本要求

3、熟悉玉米雌、雄穗分化过程及二者相关性分析

4、熟悉不同节位叶片与生殖器官形成的关系

5、掌握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的生理作用,京郊玉米生产施肥技术要点

6、掌握籽粒玉米产量构成三因素穗数、粒数、粒重的变化规律

7、掌握玉米播种技术要点

8、掌握玉米群体结构组成与合理密植的原则

9、熟悉玉米生长基本需水规律

10、掌握、玉米空秆、倒伏原因分析及防止途径

11、掌握北京地区春、夏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2、了解京郊玉米高产技术途径

(四)油料作物

1、熟悉大豆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

2、熟悉大豆产量构成的因素

3、熟悉大豆重茬、迎茬主要原因分析

4、熟悉京郊地区夏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5、熟悉京郊地区花生栽培技术要点

(五)作物育种

1、掌握农作物的播种材料分类

2、熟悉杂交、自交、回交的遗传学意义

3、熟悉引种的概念、意义及原则

4、熟悉选择育种程序

5、熟悉良种繁育程序

6、掌握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止混杂退化的措施

7、掌握品种纯度检验及水分测定方法

8、掌握种子发芽试验方法

9、熟悉小麦育种基本方法与原理

10、熟悉玉米育种基本方法与原理

二、蔬菜栽培与育种(蔬菜)

(一)蔬菜的种类与分布

1、掌握蔬菜种类与分类

2、熟悉蔬菜生产区域化及特点

(二)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掌握蔬菜的生长与发育

2、掌握蔬菜生长与环境条件

3、掌握蔬菜产量形成的机制

(三)蔬菜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

1、掌握塑料大棚

2、掌握节能日光温室

3、了解连栋温室

(四)蔬菜的种子与育苗

1、掌握蔬菜种子

2、掌握蔬菜播种

3、掌握蔬菜育苗

(五)蔬菜栽培的技术基础

1、熟悉蔬菜园田规划

2、熟悉蔬菜栽培制度

3、熟悉蔬菜生产计划的制定

4、掌握蔬菜茬口安排

5、了解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6、了解芽苗菜生产技术

(六)瓜类栽培技术

1、掌握黄瓜栽培技术

(七)茄果类蔬菜栽培技术

1、掌握番茄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1119107.html,I 2.生活因子 3.长日照作物 4.NAR 5.生育时期 6.作物布局 7.群体 8.反馈 9.光补偿点 10.蒸腾系数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小麦主茎叶片数达7片时,理论上计算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应为个 子蘖上出现叶时,开始同时发生该子蘖的第一个孙蘖。 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及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 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物、、。 4. 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该篇提 出。 5. 玉米根系为,其次生根形成后的作用便减弱。 6. 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其叶子的维管束呈 结构。 7. 玉米大喇叭口期,雄穗穗分化处于,叶龄指数在左右。 8.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叫。 9. 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在日辐射中,散射光的比率越 大,群体光合强度。 10.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由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 的作物的根、茎等。 三、判断是非(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是”在题后划“√”号,“非”则在题后划“×”号,不划号不给分)。 1.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6。 () 2.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进入需水临界始期。() 3.在0-7℃温度下,经过15-35天可通过春化类型的是冬性小麦。() 4.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株高、根条数、叶片数、分

蘖数等。() 5.容重指单位面积的重量。() 6.在播种覆土过深或肥水极好的条件下,一株小麦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 () 7.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8.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 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9.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发育的温度范围窄一些,而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更窄。 () 10.玉米的生育时期分为出苗期、起身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 () 四、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字母写在题后括号内,不选或选错均不给分,共7分)。 1.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 A.籽粒腹部有纵沟 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 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 2.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 B.大豆 C.高粱 D.油菜 E.向日葵 F.小麦 G.烟草 H.蓖麻 I.高油玉米 J.芝麻 3.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马铃薯、花生 C.玉米、高粱、水稻 D.玉米、油菜、高粱 4.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 5.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 A.抽雄期、吐丝期 B.抽穗期、吐丝期 C.抽雄期、拔节期 D.大喇叭口期、出苗期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合理轮作增产的原因。 2.小麦一生分为几个生育时期,各是什么? 3.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4.玉米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 5.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小麦的分蘖节?小麦分蘖节的作用有那些? 7.比较小麦和玉米根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8.简述小麦穗的结构。 9.简述作物间作、套作、混作的区别。

作物育种学课后思考题题目及部分答案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作物品种(Variety)概念: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品种属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地区性时间性。作物品种的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 优良品种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2.作物育种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你打算如何学好作物育种学这门课程? 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及种子生产 3.常规育种技术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主要任务: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抗病、虫、草害和抗旱、寒、碱等)。 特点: 综合多个优良基因; 同步改良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盲目性大; 育种是科学艺术。4.现代作物育种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 4.种子产业化 5.调查了解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模拟题及答案(八)

《作物育种学》模拟题(八)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农作物品种一般具有二个基本特性(DUS),即特异性、和。 2.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作物品种的自然变异现象和学说。 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包括高产、、稳产、生育期适宜、适应机械化需要。4.引种的基本原理是指相似性原理,生态条件和相似性原理。 5.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育种,另一种是育种6.按照雄性不育花粉败育发生的过程,雄性部育可分为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学的含义是( ) A) 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B) 一门人工进化的科学 C) 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D) —门综合性强的应用科学 2.选择自种中选择的基本方法有( ) A) 系谱法和混合法B)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 C) 一粒传和混合选择D)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3.稳定不分离的株系称为( ) A) 品种B) 株行 C) 品系D) 株系群 4、与91—1—2—5—4—3亲缘关系最近的系统是( ) A) 91—2—3—5—4—3 B) 91—1—2—5—3—3 C) 91一l一3—5—4—3 D) 91—1—2—5—4—5 5、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品种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互为( ) A) 同核异质体B) 同质异核体 C) 同质纯合体D) 同质杂合体 6、当病原菌侵入寄主前或侵入后,寄生可以凭借固有的或诱发的组织结构障碍,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和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称为( ) A) 抗侵入B)抗扩展 C) 抗生性D)耐病 7、二环系是从( )中选育出来的。 A) 地方品种群体B) 综合品种群体 C) 品种间杂种品种D) 自交系间杂种品种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作物栽培学油菜专题复习资料

1、发展油菜生产的意? (1)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种子的含油量约占其种子的35%-50%。特别是“双低一高(低芥酸和硫甙,高油酸)”菜籽油更是健康油。 (2)能提供多种用途的工业用油:普通采油芥酸含量在45%以上,其可以直接用于加工高温绝缘油和选矿工业的矿物浮选剂等。其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3)能提供优质饲料和植物粗蛋白:油菜籽榨油后的饼粕,含蛋白质40%左右,碳水化合物30%-40%,还有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良好的精饲料。 (4)油菜在持续农业种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5)油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6)油菜还是一种良好的蜜源作物。(其花期还是旅游的好风景) 2、油菜在持续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油菜是世界上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是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全年增产增收的优良作物。其次,油菜的花期长,20-30d,花器官的数目多,每朵花有4个蜜腺,因而油菜也是重要蜜源作物。第三,种植油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在栽培油菜过程中施入土壤的氮、磷、钾元素都随根、茎、叶、花、果实归还土壤。因此,种植油菜实质上是取油还肥,并以肥养田。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中的磷,增加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有利于后作的增产,所以油菜是耕作制度中的良好茬口。 3、发展我国油菜生产的对策? (1)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油菜综合生产能力。尽快选育出一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简单的“双低”油菜。 (2)、加大机械化生产进程,提高油菜生菜效率。解决我国油菜生产的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的问题。 (3)、提升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菜生产效率。引导带动龙头企业,建立油菜籽加工产业联盟,延长油菜产业链条。 4、油菜栽培利用的特点? (1)、油菜的优质指标非常明确,且标准越来越高。 (2)、油菜优质生产的最大不利环境因素就是外来花粉的污染。 (3)、油菜的营养特性很特殊,N的需求量很大,但对N的利用率低养分还田率高。 (4)、油菜的收获指数很低,限制了其发展。 (5)、油菜植株高大,分支很多,株型松散,个体差异大。 (6)开花、结果时间集中在后期,根系在后期容易衰退,制约了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7)、角果皮是油菜后期的主要光和器官,其光合产物占了粒灌浆的物质来源的40%。 5、中国油菜经历了四个阶段:徘徊阶段、提高阶段、发展阶段、波动阶段。 6、、我国冬油菜区分为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游亚区、长江下游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六个亚区,安徽省油菜产区分别属于华北关中亚区、长江中游亚区和长江下游亚区三个亚区。 7、凡是栽培的用于收子榨油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统称为油菜。按其系农艺性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与栽培(作物栽培部分)专业课考试大纲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专业课考试大纲 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 第一节作物生产概况 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 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 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 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二、作物的传播 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二、作物分类别简述 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及其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 一、作物的适应性 二、作物的分布 三、我国种植业分区 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三、作物的阶段发育 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

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 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第三节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 一、作物种子萌发 二、根的生长 三、茎的生长 四、叶的生长 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 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 第四节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知识点:掌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幼穗与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了解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三、作物产量形成和产量成分的补偿 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等的概念,明确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概念以及主要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组成;掌握主要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一、源 二、库 三、流 四、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知识点:掌握作物源、库、流的概念;熟悉描述作物源、库、流强度的主要指标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影响作物源、库、流的因素;掌握作物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第三节作物群体及其生产结构 一、作物群体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三、作物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 知识点:掌握作物群体、群体结构的概念;掌握作物群体层次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变化;掌握作物群体叶层结构与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掌握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因素。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热点专项练热点6农作物的栽培与管

热点6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 专项专练,突破高考热点大关,冲刺满分! 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 和a、B和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 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EP 懿L RN,①诱导转录链 基因酶寸風―②正常转录^2-T 油脂蛋白质 A. 产油率高的植株和产蛋白质高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aaBB B. 图示中过程①与过程②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一定相同 C. 该研究通过抑制基因B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来提高产油率 D. 图示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 【解析】选G产油率高的植株中有酶a无酶b,所以基因型是A_bb,产蛋白质高的植株中无酶 a 有酶b,所以基因型是aaB_;过程①与过程②的模板链不同,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由题图可知,基因B的非模板链转录形成的单链能够与mRNA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基因B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来提高产油率;题图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 2. 下列有关生物育种实例与原理相符的是() A. 无子西瓜的培育——基因重组 B. 高产青霉素菌株- 基因突变 C. 用花粉(Ab)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植株(AAbb)――基因突变 D. 培育能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选B。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高产青霉素菌株是用诱变剂处理青霉菌获得的,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用花粉(Ab)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植株是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通过基因工程培育能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3. 我国科学家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发现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 瓜少子。再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诱导子房发育得到完全无子西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西瓜少子可能是四倍体联会出现紊乱造成的 B.完全无子西瓜果肉细胞中只有2个染色体组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作物的起源: 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 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 2.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 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 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 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

农作物种植技术(北方版)专业

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①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密度:早熟、矮杆的品种密度大,晚熟、高杆的品种密度小 ②根据地力、水肥条件确定密度:肥地密,薄地稀。水地密,旱地稀。 ③根据播期确定密度:夏播玉米密,春播玉米稀。 ④根据气候条件确定密度:地势高,气候低应密。地势低,气候高应稀。 玉米穗期、花粒期的生育特点. 玉米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此期不仅茎叶生长旺盛,而且雌、雄穗先后开始分化 玉米花粒期营养器官基本形成,植株进入以开花、散粉、受精结实为主的生殖生长时期。包括开花受精和子粒发育,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中耕培土的概念及作用 培土就是把行间的土壤培在玉米根部形成土垄。作用:能增加表土受光面积及防止倒伏 玉米去雄的好处与方法是什么? 去雄就是拔除玉米的雄穗。去雄可以节省养分,使雌穗早吐丝,受精结实好;降低株高,改善中上部叶片光照条件;将部分玉米螟带出田外,减少螟害。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 去雄应在雄穗刚抽出而未散粉时进行。最好选在晴天10:00至15:00时去雄,以利伤口愈合,避免病菌感染。阴雨连绵或高温干旱时,不宜去雄,以免花粉减少,影响授粉。一般采用隔行或隔株进行,地头地边的雄穗应保留,全天去雄不应超过1/2。 小麦前期。中期。后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技术 小麦青干逼熟的原因 小麦在灌浆期间,遇到高温、赶海、伴随的强风,出现“干热风”现象。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供应失调,影响子粒中养分积累的一种异常现象 防止小麦倒伏的方法 ①选用抗到品种②打好播种基础③控制合理群体④科学用肥⑤控旺转壮 什么是少耕和免耕?具体做法是什么?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是指农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及农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做法:①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②用化学措施及其他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③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土壤耕作 什么是轮作?什么是连作?轮作的作用是什么?连作的危害是什么?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的作用:①减轻农作物病虫害②充分利用土壤养分③减轻田间杂草危害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连作的危害:①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物质增加②土壤物理结构破坏③生物结构破坏 单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作用:①增产②增效③稳产保收④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

课程报告

作物栽培学专题讲座》 课程报告 姓名:赵永升 学号:2014610175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2014农学级专升本班日期:2018年1 月5 日

通过安老师向我们介绍《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让我意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我受益良多,开阔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思想。根据安老师对课程的讲述,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报告:第一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替代型农业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者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花化肥、农药、生 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主要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外的有机废弃物、含有矿物营养的岩石保持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抑制杂草和病虫危害。有机农业在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光合产物、加强营养物质再循环、保护环境及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单产较低。 2、自然农业农业应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自然,所以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农业生 产: (1)不翻耕,让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疏松土壤。 (2)不施化肥,靠绿肥、秸秆还田及动物粪肥陪肥地力。 (3)不中耕、不除草,用秸秆和种植三叶草覆盖农田,保护土壤。 (4)不施农药,靠自然平衡机理控制病虫害。 3、生物农业利用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体系。提倡靠各种生物学过程培养土壤肥 力;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物质循环系统;建立有效的生物防治体系;将腐烂的有机物用做农田的土壤改良剂;充分发挥各种生物的作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废物再循环利用。 4、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 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体系工程体系。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 (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购买性农业投入; (1)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 (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2)异花授粉是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3)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是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 复试专业课笔试试题库 参考书名称: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2、《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 3、生态需水: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4、春化: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5、免耕法:为防止土壤侵蚀,不采用土壤翻耕措施的作物种植制度。 6、作物生长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干物质总重的增长率。 7、高油玉米: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而籽粒含油量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的粒用玉米称高油玉米。 8、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2 h以上(黑夜短于12 h)才能开花的植物。 9、“库”: 10、“流”: 11、障碍性冷害:障碍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在生殖生长期(主要是从颖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遇到短暂而强烈的低温,生殖器官受破坏而减产的现象。

12、经济产量:根据人类社会生产目标获得的生物产品产量。 13、生殖生长:当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 14、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以所需的日数表示。部分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绿肥等系指播种到主产品收获所经历的时间。 15、作物的物候期:就是指作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作物的物候期 16、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 17、种子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种子的寿命。 18、作物生长S曲线:当种群在有限资源里生长,其生长符合逻辑斯谛微分方程,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就呈S形状。在数学上,它是逻辑斯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19、延迟型冷害:延迟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主要是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遇到低温,消弱了生理活性而使生育期显著延迟,作物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的现象。 20、群体结构:作物生物量(根、茎、叶、植株、品种等)的空间分布。 21、叶龄余数:就是指还未抽出的叶片数,是水稻主茎总叶数减去主茎已出叶数之差。 22、感光性:植物因光强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的感性生长运动或感性膨压运动。水稻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23、感温性: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反应特性。水稻品种因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24、基本营养生长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这个短日、高温下的最短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又称短日高温生长期),水稻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25、生物产量:生物产量一般指经济生物所产生的有价值的物质的质量,比如一段时间内植物有机物的产生量 26、相对生长率:在对不同作物群体或植株生长能力进行比较时,生长速度是一个

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

目录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一、种子和种子处理 (4) 二、选茬、耕整地 (4) 三、施肥 (5) 四、播种 (5) 五、田间管理 (5) 六、收获 (5) 玉米机械化行间覆膜生产技术技术规程 一、选地整地........................................... ........................................... (6) 二、品种选择........................................... . (6) 三、地膜选用........................................... (6) 四、播期:........................................... ............................................. . (6) 五、施肥........................................... ............................................ ..... (6) 六、化学除草........................................... (6) 七、田间管理.......................................................................... .. (6)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7) 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8) 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标准 (8)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 (8)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五项标准 (8) 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种壮苗技术标准 (9) (一)寒地旱育水稻育秧田标准 (9) (二)寒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9) (三)寒地水稻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1) (四)寒地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2) (五)寒地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2)

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 实 习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一、目的意义 1.教学实习是《作物栽培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观察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2.通过水稻大田生产考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水稻生产的环节和杂交水稻制种栽培的过程,了解不同生态条件对水稻制种和栽培的影响。 3.通过观察水稻生产情况,了解当地水稻制种和栽培生产规律,掌握正确识别高产、低产田的方法,了解水稻生理障碍及其判别,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2013年5月12日 三、实习地点:四川农业大学郫县试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 5月12日当天,农学2010级全体同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系主任任万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在郫县基地试验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水稻旱育秧节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定,水肥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这种育秧方法的优点是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可机插、人工手插,工效高,质量好;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省种、省水,经济效益高;适合于不同生产体制。 随后,师兄师姐为我们展示了机械化插播试验田和现代化培育水稻秧苗技术,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

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该技术可以使秧苗定穴移栽,保证秧苗的壮实和水稻群体的质量,宽行浅栽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以利于秧苗生根及水稻低节位分蘖,缩短返青期,增加有效分蘖,易于水稻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郫县唐元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唐元韭黄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鲜、香、嫩、脆”的特点,且经济效益较高,生产受季节限制很小,一次播种可连续生产3-5年,每年收割2-3次,年亩产韭黄可达2000-3500公斤,亩产值达5000-1000元,是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里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 五、实习成果 经过一天的实习,我们重温了课本知识,初步了解了水稻、韭黄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实习目标。 六、心得体会 通过任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让我们在实践中领略到了良种、良法配套方能实现高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实习掌握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自体验,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此外,也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 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

农作物栽培育种业与实务(中级)

《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农业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四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农学、蔬菜、植保、土壤肥料四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四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一年一月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和()。2.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和()等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作物可分为()和()。 4.籼稻谷粒,粳稻谷粒。 5.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 6.米由、、、胚乳和胚组成。 7.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作物生育期 种子的寿命 经济系数 光合势 水分临界期 水稻叶蘖同伸现象 够苗晒田 垩白率 见展叶差 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简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3.简述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6.水稻品质指标。 四、论述题(共30分): 1.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15分) 2.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8分) 3.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7分)

《作物栽培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光、温、水、气、肥 2.大麦、大豆、粟 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4.细长、短圆 5.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6.果皮、种皮、糊粉层 7.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全生育 时间。 2.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3.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4.光合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 5.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需要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缺水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6.稻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7.够苗晒田: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晒田。 8.垩白率:一般指米粒中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9.见展叶差: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之差。 10.大喇叭口期:指玉米抽雄前10-15天,穗位上部叶片出生快而大,叶片密集呈大喇叭状。此时为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答: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 2.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①气候条件;②栽培制度;③品种特性;④病虫害。 3.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 答:(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分)。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1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2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2分)。 6.水稻品质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