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1、离子键

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

2、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1)电子式

(2)用电子式表示NaCl、MgBr2、K2O

(3)用电子式表示Na2S、CaF2、MgO的形成过程

3、共价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以氯气、氯化氢的形成为例)(1)用电子表示:H2、N2、H2O、CO2、CH4、NH3、Cl2

(2)形成共价健的条件

(3)极性共价健与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别: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

4、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成的化合物

(1)含离子健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只含共价健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3)全部是非金属构成的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化合物,例如有铵根离子的化合物。

(4)分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氯化铵的成键情况。

(5)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只有分子间作用力。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这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衡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所有的燃烧反应都要放出热量。

4.根据化学反应中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如果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如果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是吸热反应,

实验2-1结论: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类似的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实验2-2结论:Ba(OH)2·8H2O和NH4Cl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吸热反应。

实验2-3结论:盐酸和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5.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树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光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

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2.我国发电以火力发电为主。

3.火力发电中能量转化过程: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

4.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所以一个化学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必须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反应。

5.铜锌原电池:

现象:锌片不断溶解,铜片有气泡产生。

其工作原理是,负极:Zn - 2 e—= 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 2e—= H2,发生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沿导线由Zn流向Cu 。

原电池的两电极需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通常情况下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一次电池)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锌会逐渐溶解,写出离子方程式Zn -2 e—= Zn2+。

2.充电电池( 二次电池)

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

3.燃料电池: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将燃料和氧化剂反应所放出的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_快慢_的物理量,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_来表示。

单位:mol / (L·S) 或mol / (L·min) 。

根据定义可知道计算公式v=△c(反)/ △t = △c(生) / △t ,只有正值。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

化学反应的速率总是一开始最快,越往后越慢。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速率。

2.课本中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_本质_、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_快_,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_快_,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使反应速率_快_。

3.课本第47页图2-20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任何反应不可能_完全进行到底_只能到达表面上静止的一种“_动态平衡_”,这时,_正反应速率_和_逆反应速率_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浓度_不再改变,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_最大限度_。但是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_外界条件_而改变。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化学式CH4,其分子式是CH4,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CH4

2、空间结构:正四面体,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同。

1、来源: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2、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0.717g/cm3(标准状况),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3、稳定性:通常情况,甲烷比较稳定,不能被H+/KM n O

4、Br2等氧化剂氧化,与强酸和强碱也不

反应

4、甲烷的可燃性:氧化反应

点燃

CH4 + 2O2CO2+2H2O

注意:点燃甲烷时要验纯,条件不同,水的状态不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CH4+ Cl2 → CH3Cl + HCl CH3Cl + Cl2 → CH2Cl2 + HCl

CH2Cl2 + Cl2 → CHCl3+ HCl CHCl3 + Cl2 → CCl4 + HCl

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②逐步取代:1molCl2只能取代1molH原子

③取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5种产物都有(HCl,还有各种取代产物)。

④:②产物的状态:HCl、CH3Cl为气体,CH2Cl2、CHCl3和CCl4为液体,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都不溶于水。

不论CH4和Cl2的比例是多少,几种产物都有,n(HCl)最大,且n(HCl)= n(参加反应Cl2)

4、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

知识点四、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结构特点:

(1)链状,可带支链,注意分子中碳原子并不是直线状排列,而是锯齿状;

(2)相邻碳原子间均以共价单键相连,碳原子其余价键均被氢原子饱和

1、烷烃:饱和链烃

2、通式:C n H2n+2

(1)通式特点:H原子数一定为偶数,其相对分子量也一定为偶数且除以14余2,

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已经达到上限。(甲烷是含氢量最高的烷烃)

(2)碳原子数每相差1,则相对分子量相差14

3、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熔沸点随着相对分子量增大而升高。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以下的所有烷烃

在标准状况下都为气态。

4、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1)稳定性:常温下与溴水、H+/KMnO4不反应

(2)都有可燃性

五、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要求:能分辨出C原子数为四和五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2、丁烷有2种同分异构体:正丁烷CH3CH 2CH 2 CH3 异丁烷CH3CH(CH3)CH3

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正戊烷CH3CH 2CH 2CH 2CH3、异戊烷CH3CH(CH3)CH2CH3、

新戊烷C(CH3)4

3、“四同”的研究对象:(要弄清楚四同的区别)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同系物————化合物

同位素————原子同素异形体——单质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一、乙烯

知识要点一: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

1.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CH2==CH2

空间结构:六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2.工业制法:从石油中获得,乙烯的产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3. 乙烯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略有甜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不溶于水

2.乙烯的化学性质

由于乙烯分子中C==C的存在,使乙烯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C2H4 + 3O2 → 2CO2 + 2H2O

实验现象:有黑烟生成,放出热量产生黑烟的原因含碳量比较高

注意: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验纯

②使KMnO4溶液褪色(乙烯被KMnO4氧化后的产物为CO2)

应用:此性质可用于鉴别烯烃和烷烃但不能提纯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①乙烯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化学方程式:CH2==CH2 + Br—Br → CH2Br—CH2Br

应用:a.鉴别乙烯(或烯烃)和烷烃

b.除去甲烷(或烷烃)中混有的乙烯气体以提纯甲烷(或烷烃)

乙烯还可与H2、Cl2、HCl、H2O发生加成反应,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

CH2==CH2+ H—H → CH3—CH3

CH2==CH2 + Cl2 → CH2Cl—CH2Cl

CH2==CH2 + H—Cl→ CH3—CH2Cl

CH2==CH2 + H—OH→ CH3—CH2OH

②乙烯分子之间可相互加成得到聚乙烯:

化学方程式:

3.乙烯的用途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量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乙烯还可作植物生长

调节剂、水果催熟剂。

二、苯

知识点一: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1.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式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十二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六个碳原子构成了平面正六边形。

苯分子中碳碳之间的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2. 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有毒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沸点80.1℃

如用冰冷却,可凝结成无色晶体。

3.苯的化学性质

苯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但苯的性质比不饱和烃稳定。

(1)氧化反应

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2C6H6 + 15O2 → 12CO2 + 6H2O

实验现象:明亮并带有浓烟的火焰,产生黑烟的原因含碳量较高。

注意:苯具有稳定性,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与溴水反应(但溴水中的溴可被苯萃取),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即苯的化学性质与烯烃有很大区别。

(2) 取代反应 ① 卤代反应:

与Br 2反应化学方程式: 溴苯是 无 色 液 体,密度比水 大 。 注意:催化剂作用下,与纯卤素反应。 ② 硝化反应

反应化学方程式: (3)加成反应

与H 2: 4.用途: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苯胺、苯酚、尼龙等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

1、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俗称为_酒精__,是一种 无色 、有 特殊香味 的液体,密度比水 小 ,是0.789 g/cm 3,20℃ 时,沸点 78.5℃,易挥发,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医用消毒酒精为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 2、乙醇的组成、结构

分子式为 C 2H 6O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 CH 3CH 2OH , 电子式 ,官能团是 —OH ,名称为 羟基 官能团定义:__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官能团:卤素原子(—X )羟基(—OH )硝基(—NO 2)碳碳双键

从乙醇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推导乙醇的化学性质。要抓住官能团羟基(—OH)的特性。 3、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___2CH 3CH 2OH+2Na → 2CH 3CH 2ONa+H 2↑_ 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比较:钠与水反应现象: 比钠与水反应平缓得多 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烃的衍生物定义: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乙醇的氧化反应 a 、燃烧

反应方程式:_____ CH 3CH 2OH+3O 2 ??→?点燃 2CO 2+3H 2O_____

b 、催化氧化

反应方程式:__2CH 3CH 2OH+O 2 ??→?Ag

Cu 或 2CH 3CHO+2H 2O _________

反应现象:_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趁热插入乙醇又变红,反复几次后,发现试管中有刺激

性气味产生。

另: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化学性质小结 :

与活泼金属反应断化学键: ①__

在氧气中燃烧断化学键: 全部____

催化氧化反应断化学键:_①③____

4、乙醇的用途:燃料、饮料、有机化工原料、有机溶剂与消毒剂等 二、乙酸

1、 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俗称 醋酸 ,是 无 色、有 刺激性气味 的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

熔点时,乙酸凝成_冰_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为 _冰醋酸_。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 2、 乙酸的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_____C 2H 4O 2_____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简式:___ CH 3COOH____ 官能团:__—COOH__________,名称为 羧基 3、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一元弱酸)

乙酸的电离方程式: CH 3COOH = CH 3COO - + H +

乙酸有酸的通性,与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以前)反应产生氢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

思考:用食醋浸泡有水垢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除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

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酸性 醋酸 〉 碳酸 (2)乙酸的酯化反应:(装置图见课本P 71)

反应现象:__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以闻到香味__

反应方程式:_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__

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讨论: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羧酸去羟基,醇去氢

注意:酯化反应即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①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_乙醇、浓硫酸、乙酸___________ ②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催化剂、吸水剂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导气管作用:_导气兼起冷凝回流________________

④导管末端不能伸入到饱和Na 2CO 3溶液下面的原因是: 防止倒吸

⑤饱和碳酸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替代)的作用:_吸收未反应的乙酸、乙醇 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 糖类 、 油脂 、 蛋白质 、 维生素 、 无机盐 、 水 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成分

葡萄糖结构简式: (多羟基 ) 果糖结构简式: (多羟基 ) 葡萄糖、果糖互为 蔗糖、麦芽糖互为 但淀粉、纤维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它们都是混合物。原因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

新制??????→?2Cu(OH) 砖红色 沉淀

(2)葡萄糖△

银氨溶液????→?有 单质银 产生

注意: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必须是 碱 性的。应用:鉴别葡萄糖。

2.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注意:淀粉遇到I 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 -、IO 3-

等不变色。 应用: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3.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糖类的水解反应

C 12H 22O 11+H 2O ????→? 催化剂C 6H 12O 6+C 6H 12O 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 6H 10O 5)n +n H 2O ????→? 催化剂n C 6H 12O 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注意: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 2SO 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2)油脂的水解反应

油脂+水

酸 △

高级脂肪酸+甘油

油脂+氢氧化钠?→??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说明: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3)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C H 2 N H 2

C O O H

C H 2 N H 2

C O O H C

H

甘氨酸 丙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 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糖类物质的主要应用 (1)葡萄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

?

?

?

???????????

?等合成补钙药物和维生素医疗输液食品加工

主要用途血液中水果和蔬菜中存在C (2) 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糖、冰糖等主要用途:食用,如白和甜菜中存在:主要存在于甘蔗

(3) 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

??????生产葡萄糖和酒精食用

主要用途的种子和块茎中存在:主要存在于植物 纤维素??

?

???

??????

?酯和黏胶纤维等素硝酸酯、纤维素乙酸生产:造纸,制造纤维有通便功能食用:加强小肠蠕动,主要用途素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植物的茎、叶、果皮中

存在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 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在一定条件下+??→?2

H 脂肪

(2) 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酶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 的食物。油脂有 体温和保护 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 性维生素的吸收。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 蛋白质的存在

蛋白质

细胞: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

动物

植物:种子中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肌肉皮肤

发、毛

蹄角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极不活泼的金属Au 、Ag 等极少金属外,其它均以化合态存在。 2.金属冶炼的原理

M n+ + ne —

= M 该过程中金属被 氧化 3.金属冶炼的步骤:①矿石的富集 ②冶炼 ③精炼 4.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适用于Hg 、Ag 等金属)

2HgO 2Hg + O 2 ↑ 2Ag 2O 4Ag + O 2 ↑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和较不活泼的金属,从Z n ~Cu )

还原剂为:H2、CO、C、Al等

高炉炼铁: 3 CO + Fe2O3 2 Fe + 3 CO2

湿法炼铜:Fe +CuSO4=Cu +FeSO4

铝热法炼铁:2Al + Fe2O3 2 Fe + Al2O3(可以应用于焊接钢轨)(3)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从K~Al)

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途径:从海水中提取淡水、从海水中分离出盐

②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2、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制盐:步骤:海水晒盐→粗盐(含Ca2+、Mg2+、SO42—)→精盐

思考: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除杂试剂及添加顺序:BaCl2、NaOH、Na2CO3、HCl或

NaOH、BaCl2、Na2CO3、HCl 或BaCl2、Na2CO3、NaOH、HCl

所涉及到的离子方程式:

Mg2++2OH—=Mg(OH)2↓

Ba2++SO42—=BaSO4↓

Ca2++CO32—=CaCO3↓

(2)海水制镁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一次能源。

1、从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得基本化工原料

(1)煤的组成以碳元素为主,还含有少量氢、氧、氮、硫等元素。

煤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①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

焦炉气的主要成分有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

②煤的气化是指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主要反应是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

C(s)+ H2O(g) CO(g) + 4 H2(g)

③煤的液化:将煤经化学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

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2)石油是由多钟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利用原油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叫做分馏。分馏是物理变化。

2、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是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都是主要由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乙烯可发生加聚反应,形成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

其中CH2=CH2称为单体,重复的结构单元―CH2―CH―称为链节,n称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Mg2+

OH—

Mg(OH)2

HCl

MgCl2·6H2O

MgCl2

电解

Mg

电解

2NaCl(熔融)2Na + Cl2 ↑

电解

MgCl2(熔融)Mg + Cl2↑

2Al2O3(熔融) 4 Al+ 3O2↑

电解

物中所含链节的数目。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地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地环境污染。

2、对环境地检测、三废的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都是当前化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3、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的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土壤、水源的污染,需要经过多部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两个重要目的。

4、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 污染)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 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 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 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