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脉和涩脉

滑脉和涩脉
滑脉和涩脉

我们小组讨论的是“为何滑脉和涩脉这两种脉象相反的脉,主证中却都有主痰饮、食积”

把脉中医的一大象征

望闻问

铝锅

不锈钢砂锅

(古人用砂锅是因为只有铁锅和砂锅,而铁锅容易起化学反应,所以只要是稳定的,铝锅和不锈钢都行)

而就像脉诊并不是非要先把脉才能知道患者的疾病,通过望闻问都可以的出结论,而脉诊是用于辅助诊断的

但现在的患者望、闻、问、切(患者有时候会可以隐瞒自己的情况,而脉诊是客观

实时的)

可假只真

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为:寸口脉诊(来自《脉经》)

寸关尺(有手太阴肺经通过)

肺朝百脉(为十二经脉气血的聚散点)

脉诊的意义:感受病人脉管中脉气流通的动态变化形式

摸脉游泳(在河中游泳随着你动作的不同,河流时快时慢力量是大是小)

喜脉(脉象就像河流有灵气、欢快像顽皮的小孩)例如滑脉(饱满圆滑)

主痰饮的滑脉(脉象就像河流中有泥沙、污垢)

滑脉涩脉

血盛而气虚血虚而气盛

肝藏血肺藏气

肝脉滑肺脉涩

木生发金收敛

鼎沸燥热伤津鼎锅之水沸腾故滑

盘珠津液滋多如盘走珠故滑

(而孕脉、痰饮均属于津液滋多)

《脉诀汇辨》:凡痰饮、呕逆、伤食等证,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水之物兼有之象也

血少(左)血少津枯

阳虚(右)津液生于阳气也,阳虚则津枯

最后的结论:痰饮、伤食确实是滑脉的主证之一而涩脉的主证为血少和阳虚,所谓的痰饮和伤食只是其并发症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文档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圣心, 文稿, 讲座, 老师, 录音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 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 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 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 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 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长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长。长脉见于古籍亦很早,尽管早期没有记载它的指征,但《内经》、《难经》中是屡屡提及的,说明它是一个重要常见的脉,博粹堂中医介绍。 在《内经》提到季节脉时已见到长脉的一些端倪,例如在《索问·平人气象论》上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如循长竿,日肝病……”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难经·第五难》的提法亦大致相同,当然这种说法还不能与弦脉完全分开,正式提出长脉在《内经》上亦不少,例如:“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肺脉搏坚而长……,肝脉搏坚而长,……胃脉搏坚而长……,脾脉搏坚而长……,肾脉搏坚而长……”(《素问,脉要精馓论》)。在《难经》上有“……然牢而长者,肝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难经·第四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长;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难经-第七难》)。按此文亦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但阙三阴经之文。又如:“诊病若闭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难经-第十七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难经·第二十难》) 《内经》、《难经》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长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沦述亦给后人以启发,因而迢迢、长竿等都为后人作为长脉脉形的解释了,在《脉经》的二十四脉中没长短二脉,这可能是在内、难中长与弦联系密切有分有合,而短又极易与涩脉相台,故尔《脉经》就没有另立长短二脉,但揆诸实际,长短二脉还是有它们独立意义的,故而后世脉书多数是有长短二脉的。 正式提出长短二脉并记载了它们的脉形是自《中藏经》开始的,说是“长人脉长”,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的解释,另外《中藏经》是宋人伪撰,亦非华佗所着,再就是伪撰《脉诀》提出:“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日长。过于本位亦日长。”除“举之有余”不确当以外,基本上对脉形的说解还是对的。李时珍的解释是:“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又说:“过于本位脉名长。”(《濒湖脉学》)李时珍肯定了过于本位这个提法是很正确的。因为长脉亦和缓脉有相类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是正常脉,亦可以是病脉,故尔在正常脉形的基础上,加上过于本位是正常人出现的长脉不算病脉,且果既过于本位,力度又强则是长脉的病脉,李时珍说:“实、牢、弦、紧皆兼长。”实际这些脉不一定都有过于本位的脉形,实、牢、紧兼有弦的因素是肯定的,前人所提实、牢等脉的长是受古人弦长不甚分别的影响,因此亦认为与弦紧都兼有长了,紧确实是弦再加上一些条件所构成的。 历代脉学书籍所说长脉脉形,虽然有简有繁,但大多与《脉诀》、《脉学》相似。如崔氏《脉诀》说:“过于本位,相引日长。”《诊家枢要》说:“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过于本位。”《脉诀图说》说:“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医学入门》说:“长脉过指出位外。”《太素脉秘诀》说,“过于本位,通流而长。”《脉诀汇辨》说:“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医碥》说:“溢出三指之外为长。”《医灯续焰》说:“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唯其

中医脉象口诀

一、浮脉类 轻取即得浮类主,浮洪芤革及散濡。 浮脉表征虚阳浮,举之有余按不足。 洪脉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独。 浮大中空葱管如,失血伤阴芤脉布。 中空边坚革搏指,亡血失精产崩枯。 散漫无根力不均,脏绝元散有至数。 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要记住。 二、沉脉类 重按始得沉类记,沉伏弱牢四般齐。 沉脉轻取皆不应,重按始得病主里。 重按筋骨得伏脉,邪闭厥证并痛极。 沉细无力软弱脉,气血俱虚及阳气。 沉按实大弦长牢,阴寒内积疝癥积。 三、迟脉类 迟类一息无四至,迟缓更有脉涩结。 不足四至是迟脉,寒证多见热邪稀。 一息四至怠缓脉,平人脾虚与病湿。 涩脉亦属迟脉类,往来迟滞脉艰涩。 精伤血少涩脉主,气滞血瘀内痰食。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心中记。 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结脉医。 四、数脉类 数类一息足五至,促动更有脉数疾。 数脉五至不足七,数脉热证兼虚里。 一息七八急疾脉,疾脉数脉治同一。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与结异。 阳热亢盛痰食积,脏气衰败与瘀滞。 脉短如豆滑数力,疼痛惊恐短脉体。 五、虚脉类 应指无力虚类脉,虚细更有短微代。 虚脉举按皆无力,应指松软气血衰。 细脉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猜。 似有似无极细软,微脉气血阳并衰。 迟而中止定数代,伤痛惊恐脏衰来。 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力郁态。 六、实脉类 应指有力实类囊,实滑弦紧与大长。 举按充实皆有力,实脉实证平人当。 滑脉往来更流利,应指圆滑孕妇相。 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年壮年不可忘。 弦脉琴弦端直长,老年痰饮痛肝胆。 绷急弹指如转索,紧脉宿食痛实寒。 首尾端直超本位,长脉平人热实阳。 脉体宽大无汹涌,大脉病进及健康。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 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5.长脉:首尾端直超本位,阳气有余或阳证、热证实证与平人。 6.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病进健康两相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2009-08-27 20:28:38) 标签:脉法健康分类:中医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6 13:08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911723697.html,/ ========================================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

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 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

中医脉象之短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短脉的介绍 短脉亦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短绌。它与长脉是相对的。短脉见于古医籍亦很早,它与长脉可以说是同时,它与长脉是有相同重要意义的,博粹堂中医介绍。 《内经》、《难经》所提到短脉的经文见于长脉所引,虽然没有提出短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论述,尤其是与长脉对比(长脉亦是如此)亦给后人以启发,《脉经》的二十四脉中设有短脉的问题解释及看法见长脉。《中藏经》开始记载长短二脉的脉形,对短脉说是:“短人脉短。”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脉形的具体形象说解,伪《脉诀》说:“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日短。”这是很确当的,得到后世的承认。李时珍虽然亦对《脉诀》全书持否认态度,但在《濒湖脉学》上一开头就引用了《脉诀》不及本位的说法。其他脉书说法亦大都相似例如:《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往来短曰短。”“不尺本位亦曰短。”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诊家枢要》说:“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外科精义》说:“短脉之诊,按之则不及本位。”其他如《脉诀指掌》、《医经小学》、《医学入门》、《太素脉秘诀》、《脉语》、《新着四言脉诀》、舒诏《辩脉篇》、《脉法统宗》、《三指禅》、《诊脉三十二辨》、《脉如》等书都引用了不及本位之说,《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诀汇辩》、《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脉确》、《医灯续焰》、《脉法统宗》、《医醇剩义》等书又提出“不能满部”但两者含义并没什么明显的区别。 关于形象的比喻描述在短脉不多,在《脉诀刊误》中说:“如龟缩头曳尾之状。”《四诊抉微》说:“如龟藏头缩尾。”《诊脉三十二辨》中提到:“状如米粒日短。”亦可备参考。《脉诀刊误》说:“以其阴阳不及本位,故日短,若关中短,上为寸脉下不至关,下为尺脉上不至关,是阴阳绝脉,此皆不治决死,故关中不以短脉为诊。”《医灯续焰》说:“唯其不能满部,乃见短脉,气不足非病而何,然此唯尺寸见之,设若在关而不满本部,则与尺寸不相接矣,理无是脉。”按关脉确不应出现短脉,但后世脉法有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两手关之后为“神门”之说,见《四言举要》,实脉是指寸关之间并说:“人无二脉,病死不治。”在临床及偶然的情况下,可以见到这种中断的脉确是决死无疑的。但从性质上和指感上都应当是断脉而非短脉。 短脉可以与一些其他脉象因结合而构成其他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例如黄官绣的《脉理求真》说:“凡微、涩、动、结皆属短类。”实际除动脉如豆具有短象外,其他数脉都是易兼短象而非绝对的。 在短脉的说解中历代医籍亦有一些不够准确,乃至错误的说法,不可不辨。例如:《脉确》说:“日短,不能满部,两头缩缩。“本位不能及,缩缩其形短。”舒诏、陈修园等人亦提到具有“缩”这一因素,但临床上可以见到有收缩表现的脉,它是久按之后无论从大小、长短、浮沉、力度等上看都是由大而小,由长而短,由浮而沉,由有力而无力,这是本虚标实证或是假实证的脉象,这不能算是短脉,短脉应当应指即短。黎民寿说:“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都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这种说法概念是错误的,长短亦即过于本位和不及本位这就是它们的定体。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说:“短脉是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他亦许是寸、尺皆有所不及亦即两头短的意思,但从文字上极易误认为是关脉之短,上到不了寸,下到不了尺,所以起码说是语病很大的。《崔氏脉诀》说:“短则不及,来去乖张。”《脉诀》说:“短不及本位,来去乖张日短。”

行者老师讲中医基础概念

中医概念--行者老师 最近讲课,感觉大家对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从今天起,我将按自己的方式,把基础理论按主线的形式,分次讲解。名不正则言不顺,需要把中 医的名词从头到尾串一下。 我们祖国的中医是源远流长的。但中医的实质是什么,他是怎样缘起的,怎样流传下来的。这是自古到今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但是呢,现在很多人把中医当成一门简单的治病手段。这是对中医真正思想内涵的一种肤浅认识。中医不光是一门治病的技术,他是对人天之学的整个的领会,然后在贯穿到治病之中,小到治病、修身,大到治国、平天下、了解整个宇宙的奥秘。所以说中医的实质是非常深奥的。一部《黄帝内经》,所讲的人天之学绝不亚于佛经上所探究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高远的志向,一定要有探求人天奥秘的志向和欲望。只有有了这种欲望、这种想法以后,学出来的东西才能详细一些、味道更纯一些。要不然的话,只能学到一些草头方子而已,骗了别人,骗了自己,对 个人修身养性没有益处,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神农氏与《神农本草经》。神农氏,即炎帝,对药性的理解,把自然界的药物分门别类,对药物进行了解以后,药物禀性中和的,确可大用的收录进来,要不然,世界间的植物何止百千,为何别的不选,单选这几种呢。别的草药也是有用的,也可能有奇效,但它的性味不是很中正,不可大用。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办理事情时要用人,社会上百千万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为人民服务的,能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也就那么一小批。这些人必须是有他自己的特点,又有禀性中和的一面。所以他的这个药性是非常中和的醇和的。而不像有些药,药性比较乖戾,偏性太大,与其他要配合之后比较难以发挥效益。所以神农对人天之学、对于药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写出了《神农本草经》。 伏羲氏与先天八卦。画一而分天地,这个一是卦的开始,当然这是一个比象了。最早的状态是无极状态,万物未生之前是无极状态,无极而太极,太极而分阴阳。无极与太极有什么区别?太极是1,无极是0,这是两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人来说,平时处于平静状态,总是有百千念头、纷杂无序,想静也静不下来,处于平静状态时,也会有念头的,纷然无序的话,对每一种念头都不去执着,久而久之之后就会进入一种空明的状态。这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物体来现的话,马上清晰的表现出来,念头过了之后就消失了,其实这就是无极状态,镜子空明的状态就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镜子照万物时,万物影像到里面。大家注意我这两个比喻,不管你照没照万物没有没影像在里面,你都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是没有东西的,它照万物也是照的一种虚影,万物在一面真实镜子中体现出来了,这叫太极状态。太极什么时候生阴阳?动而生阴阳。这个动是什么?是镜子本身动了,镜子本身动而生阴阳。这个镜子对反映的事物产生了幻觉,产生了错觉。这个时候就生阴阳了。为什么?就是镜子照见万物了,一看,唉,这是外物,有外就有内,有外物就有镜子,这就分为两种了,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外物。这叫动即生阴阳,有外有内,阴阳之象产生了。其次是三才。因为你观察内外时,你还有立一个本位,这个本位就是中,阴阳中,这个中就是天地人的人,这就分化成三才。你如果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不立于你的本位的话,阴阳的变动产生四象八卦,但是这个本位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很多其他文化中没有的。 他就是以人立为本位,合于四象,则称五行。因为不管阴阳还是四象,都是依靠本位来辨别的。所以光是阴阳,光是四象,用药有限制。 刚才简单把阴阳、四象、三才、五行讲过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再提出来。 所谓四象者,四种现象也,何谓四象:升降沉浮四种现象。 所谓五行,就是五种运行状态。行者,行也。表现物质的存在形式。就像黄帝内经上讲的那样,天地鸿蒙,是谓无极。一气开之,是谓太极。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划分阴阳了。

《道德与法治》 走近老师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 第1课时走近老师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树立正确对待老师表扬与批评的态度,自觉增进师生情谊 知识目标知道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了解老师工作的特点 能力目标增强与老师交往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全面认识老师、理解老师 教学难点:如何接纳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教师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王的勋章该给谁? 从前,有一个国王要把一枚特级勋章奖给最有功劳的人。消息一传开,作家、演员、科学家、将军、博士和教师纷至沓来,都希望能得到这枚特级勋章。那么,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把奖章授予谁?理由是什么? 国王觉得这些邀功请赏的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作家、演员、科学家,还是将军,就连国王自己在内,当年都是由教师教导出来的。所以,教师的功劳最显著,得到这枚勋章是实至名归。于是,国王宣布,将勋章授予教师。可以说,老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那么你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他们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是:走近老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了解教师职业 1.我眼中的老师(教材P60) (1)回顾梳理:引导学生回忆各个阶段的教师,可以在脑海中找出具体的人,思考他们留给自己的印象和给予自己的帮助。 (2)交流分享:同学之间分享交流。 (3)问题思考:在不同年龄段,你眼中老师的形象有变化吗?大家眼中的老师形象一样吗? 教师总结:不同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不同,但都在帮助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老师、尊重老师。 2.活动:采访我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本年级熟悉老师的采访结果,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知道教师个人的努力、情趣和追求,从而建立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1)课前调查:采访提纲的设计、采访过程的实施和采访后的感悟与整理,是在上一课

中医脉象图谱讲解

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kōu)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rú)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gù)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sōu)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lóng)、【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qiāng)。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yōng)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与,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jiǎn)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wěi,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得病)痹(bì,由风、寒、湿等引起得肢体疼痛或麻木得病);右尺火 衰,寒证蜂起。

二十八脉脉象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虚脉 8、实脉 9、长脉10、短脉11、洪脉12、微脉13、细脉14、濡脉15、弱脉16、紧脉17、缓脉18、弦脉19、动脉20、促脉21、结脉22、代脉23、革脉24、牢脉25、散脉26、芤脉27、伏脉28、疾脉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行者老师讲脉

行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文稿:通谈脉法2009-03-27 16:06今天晚上有空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脉法。中医的脉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一些急症,和一些儿科、妇科的病,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脉法又能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应出来中医的取类比象这种观念。我今天只是把脉法和大家粗略地概括性地谈一下,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这样也有助于提高。 内经上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夫脉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所以我们要讨论脉法的次第,从哪个角度领会脉法,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认识。首先从阴阳始,从阴阳来讨论这个脉法的浮沉,然后是散敛这种状况,然后从五行角度来类比诸多的脉。我们怎么样从五行的角度来类比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升降浮沉,土运其中,用黄元御先生的思想来说就是,四象枢土,土气运于四象之中。就像我所说的,土寄四时,然后木火金水四象游于四周。这时候我们合于四季来考虑的话,每一季春夏秋冬,而季又潜移默化地运于其中。所以说在于脉象中来看,察脉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胃气。所谓胃神根这几个东西是什么?这几个东西就是说,胃神根它指的全部是先后天之气的这种状况,只是先天元气所处的部位不同,胃气偏于后天之气,就是中土的柔和之气,而神气,根气全都是指的元气的盛衰,根气没有了人体就无根了。脉象无神就是元气亏败了。这两种还有细微的差别,将来我会给大家一一的讲一下。大家既然搭脉,病人两个手一伸,我们摸他的脉象,体会到脉搏浮沉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归纳这些现象,然后体会出来这个病人的病情呢?不谈纯理论,我们今天就要谈实践,从实践的角度讲,第一点,我们平常观人待物,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我们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言语,以至于动静之间,我们就能感觉出来他带的所谓的气象,中医呢,取类比象,就类比这个象,怎么类比呢?拿什么类比呢,拿阴阳类比。怎么取象,拿五行来对比,这样产生出来的象,就是我们需要的。脉象也一样,当然讲五行就是纯理论化了,理论化了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这种最质朴最直观的这种感受,可以用阴阳五行分成大类。而在我们摸脉的时候,对于脉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以后,有的病人你根本就不需要取象,你一搭脉,是寒是热,是缓是急,是敛还是散,这你都要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了这种体会的的话,证明你搭脉就有感觉了,这个时候总算是入门了,如果不然,你一搭脉,脑子里都是 脉书,脉经,脉学的某种条文,一条一条地对,这都属于典型的初学,很容易犯错的,因为你感觉还没有出来,这个时候,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你很累,第一你很生疏啊,第二感觉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说,黄帝内经,我们的老师、先圣们讲,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先有一颗恬淡质朴的心境,心态,然后去体会脉法的升降浮沉,这样就会很容易一些。所以说搭脉,要有一定的静坐功夫,既使没有静坐的功夫,也要平常接人待物之中,要养成一种恬淡精虚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但观察事物会很模糊,对脉法想要有进一步的体会也不可能。我对脉法的体会,第一步首先要有这种虚静的行动,达到状态以后,才有入门的资格,不然的话,没用。古人难道不想把脉法脉经这么好的东西传下来吗,但是有的东西理解不对,没到达状态,只能理解的非常牵强,那个时候不但是对古人所写的脉要精微、脉经的扭曲,而且还会对后代学医者造成更大的障碍。大家看一看脉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究是独取寸口脉,寸口是什么?是太阴脉,是手太阴脉动。以手太阴脉动,候一身五脏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2017-09-29 07:44 导读: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的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情况,了解和判断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各种脉象知识!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六经气化总论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 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 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所谓的毒,就是戾气比较重,叫做毒。所谓的病毒细菌都是六气产生的变化,乖戾的变化,没有其他的。 理一定要彻,脑子一定要干净,这样分析问题的时候才能干脆。 现在简单的讲一下六经的现象。第一个就是说,六经说简单讲起来简单,说复杂讲起来也比较长。我想给大家稍微系统的讲一下吧,今天就讲一个总论,六经就不分着讲了,以后抽时间再把六经分着讲一下。先讲一下六经分为:厥阴经,天行六气,客气有着巡行次第,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这是天行六气的次第,这个次第大家可以看出伤寒论中,表里病邪相传的次第正好相反的过程,正好是个逆行。因为天行也有主气也有客气,给大家列出的是天行客气,天行客气主要影响人身体的六气的变化,伤寒论正好是倒过来的。天行之气为什么是这种次第,厥阴经,由阴到阳的生化的次第,由里到外,而人体的感应呢,人体的正气的气机也是这样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经气由阴出阳,由少到多的阴阳之气生达的一个过程。 先讲这个厥阴风木,厥阴之气又称风木之气,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风木之气主的是相火,少阴是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六气。在内经上讲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分一个标、本、中见,六气的标、本、中见,讲到这个呢,这个里头在六经里面,以后讲到经常要用到。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个厥阴呢,就是这个经的厥阴之气呢,是阴气,风木之气是个现气,然后中见是这个经的中见之气。第二就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两个是对称的。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紧跟着就是厥阴从乎中见。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什么叫中见呢?中见就是这个词,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见,就是说厥阴病呢,以风火为主。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标,厥阴经的标象,外表的现象是厥阴经,风气治之,风气是本,这一经的本气是风气,中见少阳,就是说他见的大多数情况有少阳火气,厥阴经从乎中见,十有七八厥阴经以风火为主,以火气为主,厥热胜负中的时候,往往疾病刚开始的话都是一派火象,相火炽盛之现象,这就是厥阴从乎中见,至于为什么厥阴从乎中见,这个到时候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少阳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呢,少阳从乎火气,少阳为病的话,基本上都是相火。这个都是需要背的,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学这些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因为没有临床上的知识,也没有自己去领悟,所以说背下来,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太阴,太阴湿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你看相对的就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这两经的太阴之气,从本,阳明之气,从乎中见。所以说呢,内经上讲,阳明燥气,阳明本来是燥热之经,他是从乎中见的,所以说呢,阳明病虽上有燥热,中多具有寒湿。太阴病,从乎本,本为湿气。根据这点来说,黄元御先生的立足点就是

道德与法治【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知识目标:了解老师职业特点,尊重老师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难点: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莫振高,广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一个连续35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善良人;是一个不惜一切筹资助学,到企业、工地为贫困学子“化缘”的好心人。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在家人、群众和贫困山区孩子眼中,他是一个“总是惦记着山里贫困孩子”的校长爸爸,一个被瑶山的孩子称作“莫爷爷”的好心人。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15日,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千人自发前来祭奠。人们抹着眼泪送别莫振高,他们心中的“化缘校长”。 看了这段新闻,你有何感想?

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自己的老师——走近老师。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1.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2.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 5.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6.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7.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了解教师职业 探究一:教材P60运用你的经验 (1)如果让你形容遇到过的老师,你会怎样描述? (2)在不同年龄段,你眼中老师的形象有变化吗?为什么? (3)与同学交流:大家眼中的老师形象一样吗?为什么? (4)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提示:(1)略。(2)有变化,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段老师的形象也会有变化。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说明滑脉。如《医宗说约》说:“滑脉行动不涩也。”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说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所以说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领在滑脉中加入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脉经》的说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可以认为都是流利的说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说》、《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着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这是因为流利之说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 滑脉的形容除了《脉经》的“前却”、“展转”、“替替然”、“漉漉如欲脱”等具有说明流利这个原则说法的意义并为若干脉学书籍采用以外(多为《干金方》等早期着作),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动珠子”,后人继承了这种说法如宋崔紫虚《脉诀》说:“如珠”亦有人再补充为“珠走玉盘”、“如珠走盘”、“荷珠”、“荷露”等等来形容滑脉的流利与指感,很生动形象,在学习中也容易掌握多了,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客观的感受去反映滑脉的脉形,同时滑脉在指下亦确实有如珠滚动向前的感觉,因而成为滑脉脉形最主要的描述。自崔氏《脉诀》以后有《察病指南》、《诊家枢要》、《医经小学》、《医学人门》、《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脉语》、《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诊家正服》、《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三指禅》、《医学探骊》、《渗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脉如》等,其中如徐灵胎在《脉诀启悟注释》中说:“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黄琳的《脉确》说::“流利如珠便是滑。”都很生动具体简要,尤其以康应辰的《脉学探骊》说:“往来流利,如珠应指,比拟最妙。”又说:“通行流动贯如珠,一串牟尼指下摸,营血根深能胜气,去来滑利自无拘。”将指下如珠的感觉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观各脉学书以《濒湖脉学》形容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为最全而,且少语病。并解释说:“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