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的意思

古诗池上的意思
古诗池上的意思

古诗《池上》优秀教案

古诗《池上》优秀教案 导语:《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下面是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 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 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2古诗二首《小池》《池上》 (2)

12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4.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 5.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教案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激趣质疑,指导示范,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游戏拓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池”,认识这个字吗?能组哪些词语? 2、补充课题“上”。你见过的池塘上有什么?(生自由发言,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想知道他在池塘上看见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池上》这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反馈。 (1)指名读,正音。(伺机指导读准“撑、艇,藏、踪”后鼻音,“藏、踪”平舌音) (2)齐读。 3、读出诗文的节奏。 (1)平时我们读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要停顿,读出节奏)(2)能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吗?(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4)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写字。 1、师:孩子们,课文你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相信你们一定能认出它们,是吗?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读。 2、调皮的生字宝宝们藏在了莲花里,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无注音生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池上小池)》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不过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协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实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协助孩子们实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实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池上》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池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

12 古诗二首 池上 说课稿

12 古诗二首 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学情分析:由于近一年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即:一、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重点留预习内容。让他们通过长期的预习课文内容来并进行批注等的方法,使他们到课上学习时能得心应手,也能够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合作探究能力。课前的预习是浅层次上的读懂课文,上课再梳理文章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矛盾就会产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会引发思考,所以就会深层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为达到让他们交流彼此学习经验,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功感和博采众家所长的目的而进行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天天说不如日日记来得更有效果。对于艺术而言,很多时候灵感转瞬即逝,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灵感与疑惑也是转眼间就不见,只有抓住这灵感与疑惑就能走近答案的边缘。这也是自我学习成功感的体验。三者紧密相联,可以顺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环,也可以逆向相克,造成恶性阻力。我班学生由于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点。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12 古诗二首:池上》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12 古诗二 首:池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激趣质疑,指导示范,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游戏拓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池”,认识这个字吗?能组哪些词语? 2、补充课题“上”。你见过的池塘上有什么?(生自由发言,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想知道他在池塘上看见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池上》这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反馈。(1)指名读,正音。(伺机指导读准“撑、艇,藏、踪”后鼻音,“藏、踪”平舌音)(2)齐读。 3、读出诗文的节奏。(1)平时我们读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要停顿,读出节奏)(2)能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吗?(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评议。(4)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写字。 1、师:孩子们,课文你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相信你们一定能认出它们,是吗?(课件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读。 2、调皮的生字宝宝们藏在了莲花里,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无注音生字。)(1)指名认读,当学生

古诗《池上》教学课堂实录

古诗《池上》教学课堂实录 古诗《池上》教学课堂实录 古诗《池上》讲述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 一问:文中的“偷”应指偷家里的还是别人家的?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则诗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绝对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问:既然是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是“拿”,为什么诗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问: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四问: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疏忽,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五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池》教案

古诗两首 池上 小池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

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扩展阅读: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

古诗二首:池上、所见(优秀教案)

古诗二首:池上、所见(优秀教案)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 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 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池上”,“池上”这首诗说的是小娃儿撑船采莲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笔顺: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感知主旨。 1、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娃”指什么人?“撑小艇”去做什么?“小娃”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幼稚的孩子撑着小艇在池中采莲。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泛舟采莲的情景。 2、读第1、2两句。 (1)解释诗句意思:小孩子在池中撑着小艇,偷偷地采了莲蓬回家。 (2)提问学生,谁能说说小孩撑船在池中采莲的情景?(一个头发乱蓬蓬、顶着荷叶的小孩,用竹竿撑着小船,船上放着刚刚采摘的莲蓬。) (3)齐读第1、2句。 3、读第3、4句。

(1)小孩子采完莲蓬后是怎么返回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学“一道开”的意思,描述孩子撑船返回的情景) (2)小孩子返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怎么藏匿自己的踪迹,“解”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的天真无邪和纯朴。 (3)齐读第3、4句。 4、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纯朴的采莲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5、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3.板书设计: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安全提示: 1、在教室、走廊里活动做到轻声慢步,切忌攀爬、跳跃、投掷、追逐、喧哗、起哄,教师如发现有不良言行应及

【教案】《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省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会认生字,1个会写字。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二、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三、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四、教学过程:(一)激情趣 1、课件出示白居易简介 2、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看见荷花池上(板书课题,巧解诗题)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这件事就藏在《池上》这首诗。 (二)多样读诗兴盎然 A、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请同桌教你读。 2、课件出示“踪迹”“浮萍”四个会认字,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宝宝都躲到诗句里去了,你们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 B、节奏朗读,喜气洋洋 1、师:光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听视频朗读,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2、根据所画节奏自由诵读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评价要求 4、师生点评后齐读,师范读(自由读后同桌比赛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5、师:同学们这样读有趣吗?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6、师: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样读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三)创设情景美品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随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美丽的荷塘上,你看,湖面阵阵清风吹来,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诗人陶醉了,突然,有趣的事发生了,他看到了什么? A、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说 2、学习采字,相机品评偷 (1)板书提问: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样?预设1:害怕,为什么?生读,师评预设2:激动,为什么?生读 预设3:既高兴又害怕,为什么?生读,学生自评(2)课件展示采字演变过程,书空写采字B、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偷偷地采回美丽的白莲,怎能不高兴呢,可又怕被人发现,只好赶快撑着小船划回来,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猜猜哪个字是“知道”的意思?你看,小船冲开抚平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课件出示图片,形象理解“浮萍一道开。” 2、师:看到这儿,白居易忍不住哈哈大笑,同行的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笑呢?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先生,为什么笑? 3、师针对板书: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这孩子真是——(学生接天真、可爱、调皮……)这就是童真童趣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两句。(四)背诵吟诵吐真情 真是一首有趣啊,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看图尝试背,看看谁能记住这首诗?(指名背诵)(2)会背的站起来,咱们配上动作一起背 (3)师生吟唱背(师范唱、学生学唱、学生齐唱由慢到快)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池上》《所见》主题学习设计

古诗中的童趣《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池上》《所见》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课文。 2.结合画面,学会用想象画面的方法,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 3.能正确认读“踪迹”“浮萍”等新词,正确读写“采”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做。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透过“偷”字体会小娃的童趣。 一、课前交流、春天古诗 师:小朋友们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玩游戏时,我们要比比:谁的耳朵最灵巧?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声音1:你仿佛想到了什么?生1生2生3(多么安静画面出现了)声音2:你呢?生1生2生3(这鸣蝉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 声音3:你又想到了什么?生1生2生3(多么繁忙的场景。) 师:大家的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和大胆想象,老师非常的欣赏!准备好上课了吗?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组夏天的古诗,感受古诗中的童趣吧。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池上》,齐读课题。 二、由图入诗、读通读顺

1、出示图1---荷塘 师:你瞧,夏天来了,池塘里的景色让你想到的诗句是?---《小池》2、出示图2---荷塘 师:盛夏的江南多美啊,你又想到了:---《江南》。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池上》。 3、用心欣赏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补充“莲蓬”。 (莲蓬:莲蓬啊,长在花瓣中间,粒粒饱满、香甜可口,它可是夏季解暑的好东西呢!那诗中的白莲指的就是它啊。)你还看到了? 师:一娃一船一竹篙,碧叶荷花满池塘。如此优美的画面,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停顿)在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读过了这首诗,谁再来读一读? 生1(改正过来就是最好的)生2(读音正确、吐字清晰) 4、读好古诗不但要把读音读准,还要读出节奏呢,先听老师读!注意: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师:师读1遍。像这样做到音断气不断、气断意相连,古诗的节奏就出来了!请小朋友们拿起笔一边标、一边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吧!(巡回指导) 5、谁来展示?生1。他读的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生:(有停顿才好)(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师:谁能做到刚才这些,再来展示? 生2展示(节奏读准了,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

古诗池上·小娃撑小艇翻译赏析

古诗池上·小娃撑小艇翻译赏析 《池上·小娃撑小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前言】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知道。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

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Org/b/600htm,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学设计

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池上》 《小池》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

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 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 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 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 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 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 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教学准备:

古诗二首(池上)

12 古诗二首 池上课堂实录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让我们想起《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师相机介绍“采莲”: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反思:古诗课的教案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堂学习的一首古诗上,所以我由古诗《小池》和《江南》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们的孩子不太了解“采莲”等极具地域特点的活动,所以我在这里相机介绍“采莲”的含义,为古诗中“偷采白莲回”做下铺垫。】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大屏幕出示了作者资料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这里作者的资料介绍并没有给古诗的理解带来多大帮助,但我

想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资料补充和渗透,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长久的好处和效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读准。 (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形声字。提示: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 (“萍”是草字头,下面还有一个三点水,说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这三个字是本课较难并且很有特点的字,学生巧妙抓住字形,很好地掌握了生字并理解了字义。】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出示浮萍图片) 3、出示生字(偷、艇、撑、解、藏、浮萍),指名组词并领读。 齐读古诗。师生合作读。 【用教师的读引领学生的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一起来看看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欢迎读者参考!池上拼音版注音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