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戊戌六君子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之二: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1897年(光

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主张废八股,开民智。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逾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

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

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

1898年春,胶州、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曰:“今日在我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可有成。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且乡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行然后可。”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

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

一之国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虽天亶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可而为之,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可引身而退也。”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天下之境

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计也。”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

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西后及满洲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故先生自。

戊戌六君子之三:杨深秀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4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

6月1日上新政条陈5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戊戌六君子之四: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举人出身。好为歌诗。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遗著有《晚翠轩集》。

戊戌六君子之五:杨锐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

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戊戌六君子之六:刘光第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清廉,不媚权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39岁。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

戊戌变法

《探求救国之路》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三课探求救国之路 活动主题一:戊戌变法课时:一课时 课题戊戌变法年级六教材版本山东人民版 课程内容 屈辱与抗争3:它将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所遭受的屈辱和人民为此而进行的抗争,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意识。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个学习主题《探索救国之路》的第一个活动主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戊戌变法的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梁启超、谭嗣同等爱国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之路所做的艰苦努力。增强爱国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课《血泪国耻》和《悲壮的抗争》对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的史实有所了解,尤其两次鸦片战争签下的不平等条约,甲午海战签下的《中日马关条约》和与八国联军签下的《辛丑条约》激起了学生的无限愤慨,中国怎么办法?如何救中国?每个同学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已学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课前让学生搜集救国之路,既是学生爱国的内驱力,又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要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简单经过、结果,知道谭嗣同等人的基本情况。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 4.通过戊戌变法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简单经过、结果,知道谭嗣同等人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 1.自主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简单经过、结果,知道谭嗣同等人的基本情况。使孩子们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知道中国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之路所做的艰苦努力。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懂得中国的救国道路是无数仁人志士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树立爱国主义理想,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教学策略与 方法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汇报和交流,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1.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调查,身边取材; 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主导; 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教学环境与 媒体 1.城市学生由于条件较好,家长重视,可以重点引导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上网收集资料、询问父母或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或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2.地处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条件的制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到学校微机室或图书室查资料的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收集。 3.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在电脑、电视上进行展示交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在近代史上,发生了戊戌变法,出现了戊戌六君子,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康广仁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幼弟。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事年31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举人出身。好为歌诗。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杨深秀杨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号孴孴子,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杨锐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呢?大家都了解吗?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戊戌变法六君子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 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有谁?戊戌变法六君子结局如何?戊戌六君子是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与当年的维新运动有关的六人,他们分别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戊戌变法六君子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四人是光绪皇帝戊戌年新任命的军机章京;杨深秀是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是康有为的胞弟。接下来历史上的今天本人给大家简单介绍下戊戌六君子被杀真相。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死真相 “戊戌六君子”之死,普通说法,皆谓其乃系为维新变法而死。但考之史料,这一结论,真实大有问题。 “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实践上,“六君子”中厌恶康有为者大有人在,比方说杨锐、刘光第二人相当厌恶康党;林旭、康广仁被捕前后曾极力摆脱“康党” 身份;事实上,所谓“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分明 地理解本人因何而死,且的确愿意为之而死。今人多将谭氏归入维新派之列,实践上,早在入军机处之前,谭氏即已深植激烈的反满立场。 康党事后作伪,极力掩盖“六君子”被杀真相 “六君子”被捕前,康有为因全盘参与谋划戊戌年围园杀后等内情,并对其成败有所预判,已提早遁走天津。“六

君子”被杀后,康党为维护其“维新派”面目,以争取国际、国内之同情与支持,又不惜种种作伪,掩盖“六君子”被杀之真相。 1、窜改杨锐、刘光第等与康有为的关系 2、窜改谭嗣同绝命诗,掩盖其反动党之真相 戊戌六君子也许讨厌康党,也行名义上称是维新实系革命,其实没有一个人为康党的维新而死,几百年来,却还被贴着“康党”、“维新派”的标签,也是蛮可笑又可悲的。纪念一种历史人物,所纪念他们的内容,然而跟该历史人物的真实行迹背道而驰,真的很悲哀。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另一面 —意义与教训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以人而论,帝后王公,枢臣督抚,维新志士,悉破卷入,浩浩荡荡一百零三日,亦如昙花一现。除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以外大都被废除,维新志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流亡异土。戊戌变法虽宣告失败,但其对中国后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后人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探索共和的路上更加通畅。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加剧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使我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在变法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爱国精神和戊戌六君子所带来的英勇就义为革命现身的戊戌精神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使不少仍对满清政府抱有希望的文人将臣转化为革命党人,促进后来辛亥革命的发展。 二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突破了以往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虽未能进行有效的改革但仍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的冲击。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慈禧的清末改革。 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而把人们从坚固的封建堡垒中解放出来,使民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使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就是在维新运动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等都已经开始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等相继而生,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命运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俗习惯上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这些主张使妇女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的束缚。 戊戌变法影响深远但其遭到了无法避免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即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却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制度,痛恨皇权专制制度,却仍感激皇恩浩荡。维新派指望光绪可以用铁腕为变法扫清障碍,可怜这位傀儡帝王有名无实,给予不了他们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其次,他们惧怕亡国灭种,却不敢将矛头指向列强,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再次,他们无权无能,却又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既恐慌又愤恨,甚至说康有为反复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不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改革必然会以失败告终。短史记作者也曾提到,甲午之后,似张之洞这般较透彻时局之辈多因“中国民智未开,既不足与陈高深之义,君权太重,更不能容无忌讳之言”而退居一侧坐观形式,结果使仅“窃东洋之皮毛”的康有为之辈成了变法旗手。这也是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的一个原因,错误的领导班子。 直接原因还有以下几点。其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就在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手中。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宣传方式也较为激进,包括像《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托古改制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三,变法措施过于激进,操之过急必然会导致失之过重。其四,变法手段过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戊戌六君子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之二: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1897年(光

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主张废八股,开民智。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逾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 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 一、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 (一) 挽救民族危亡 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结果:失败。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时间: 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 范围: 性质: 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 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 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 (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三、合作探究(重难点)

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 (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 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3、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摘要: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戊戌变法出现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研究其意义与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谈论、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为今后中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戊戌变法的含义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二、戊戌变法的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由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举办的。吸收西方的政治思想,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打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其主要目的与洋务派相一致: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我国近代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外国列强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同时戊戌变法是在我国危急存亡之际提出,打着救亡图存的旗帜推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到救国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中“废八股”、创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举措宣传了民主思想,让广大青年改变以往封建落后的思想,去追寻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我国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维新派所宣传的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加激发广大青年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思想救国的热情,推动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对我国近代发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4、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戊戌变法中“倡导开办实业”、“改革财政”等措施适应了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维新派自身存在局限性 维新派主要是社会资产阶级组成,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够强大,就导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戊戌六君子被杀真相

戊戌六君子被杀真相 “戊戌六君子”之死,一般说法,皆谓其乃系为维新变法而死。但考之史料,这一结论,实在大有问题。“六君子”之死,另有真相。“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 所谓“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此六人均与当年之维新运动有关,其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四人乃光绪皇帝戊戌年新任命之军机章京;杨深秀乃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乃康有为之胞弟。1898年9月28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上谕,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次日,内阁所奉硃谕将“六君子”之“大逆不道”的罪名具体化。硃谕称: “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康有为实为叛逆之首,现已在逃,著各直省督抚,一体严密查拿,极刑惩治。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狂谬,著一并严拿惩办。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实系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杨锐等每于召见时,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该犯革职拿交刑部讯究。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变,朕熟思审

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傥语多牵涉,恐致株连,是以未俟复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 通观这份谕旨,“六君子”之罪行,总结起来不外乎三条:1、康党谋围颐和园诛杀慈禧;2、“六君子”与康有为结党;3、杨锐等人任职军机处期间“欺蒙狂悖,密保匪人”——所谓“匪人”,其实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干人等。换言之,“六君子”乃因其康党身份而被杀。…实际上,“六君子”中厌恶康有为者大有人在 “六君子”当日被当作“康党”而被杀;后世亦长期将其归入“康党”,说他们围绕着康有为,为了戊戌年的维新变法事业而不惧牺牲。但事实绝非如此,“六君子”中,杨锐、刘光第二人对康党甚为厌恶;康广仁、林旭二人曾努力撇清与康党的关系;杨深秀情形如何,笔者尚未见可靠资料,唯谭嗣同自命与满清为敌,故而口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语,从容赴死。 杨锐、刘光第二人相当厌恶康党 杨锐、刘光弟乃张之洞门下之人。张氏素来鄙视康有为之学术,斥之为伪学、野狐禅;杨、刘二人之学术旨趣,可想而知。杨锐早年对康有为曾颇有好感,认为康氏上奏的某些条陈“透切时弊”,故于1897年12月鼓动御史高燮曾上折推荐康氏去参加瑞典的“万国弭兵会”。但到戊戌年后,杨锐对康党的态度已转为不满与鄙视,在给张之洞的一封密信中,杨锐曾明言康氏“缪妄”:“近日变法,都下大哗。人人欲得康有为而甘心之,然康固多缪妄,而诋之者至比之洪水猛兽,必杀之而后快,岂去一康而中国即足自存乎?……京师大老,空疏无具,

浅析戊戌六君子

浅析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就义时,杨深秀49岁,杨锐41岁,刘光第39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来自福建侯官的―才子‖林旭,年仅24岁。 一代风流倜傥的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辱。他们手无寸铁,甚至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血,一片丹心,甘愿为国家民族捐躯洒血,冒死不辞。他们真是将自己的人生的极致,义无反顾地涌入了历史的大波。至今思之,令人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康广仁(1867—1898)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曾在浙江任小吏,因不满官场腐败而弃职。后协助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1897年2月在澳门主持《知新报》。不久又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印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俄皇大彼得变政考》等书;并发起不缠足会,创办女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寿奏稿,并担任联络工作。有《康幼博茂材遗稿》。 《康广仁传》中这样描述他: 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 汪兆铭回忆。其在狱中有刘姓老狱卒告之,戊戌六君子就狱,谭复生神气自若,绕行于室,拾煤屑与壁上作诗。惜该狱卒无文,只记其―望门投止思张俭‖一诗。林暾谷美若处子,时时作微笑。而幼博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大呼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承担?‖暾谷闻而尤笑不可支。既而提出就刑,幼博更大哭不已。刘光第慰之曰:―此乃提审。‖ 幼博被难后,暴尸两日,始得广仁善堂为之盛殓,舁赴荒郊义地。以广仁而收广仁,真数有前定。南海会馆曾为之立一无字碑。庚子联军入都,始有人凿字其上:南海康广仁之墓。 《杨深秀传》杨深秀简介 杨深秀评价

戊戌变法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第6课 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第6课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发布时间:2008-10-03作者:感谢方明提供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数:3343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B.1895年 C.1897年D.1898年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4、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 5、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是() A.创办工厂B.游说太后C.资产阶级思想宣传D.组织武装斗争 6、下列报刊杂志中与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7、下图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在北京成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团体的 旧址,此团体应该是()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华兴会 8、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B.1897年C.1898年D.1901年 9、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人物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10、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 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热血冷却,疑问尚存 在中华万年历书上,1898年9月26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日)被涂上血色。 这一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 百年冷却,热血是否还有春温? 百年漂洗,记忆是否还会殷红? 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丝躁动,旋又压抑为沉默的超然。谁都明白,一个潇洒的时代,并不宜于谈论任何严肃的命题。有多少人会背负百年惦恋而放弃享受稍纵即逝的人生逸乐呢? 终于握起笔,用稀释的淡墨去勾勒那幅血凝的画图,不是出于高尚的史识或应时的文心;我只是觉得100年的风风火火之后,中国思想界的泰斗们并没有坦诚回答戊戌六君子蒙难这一史实所必然连带的历史疑问。百年反复,误识汹汹,常识性的清明之见反而屡遭批驳。 所以,本文不触及史学家们对戊戌变法史实的纷纭聚讼及对戊戌变法教训的冷峻判罚,只是有感而发,感之者亦是戊戌六君子走后100年间中国思想界的粗疏。 国有希望,则士有精诚 生命视死亡为最后的痛苦,尤其是种种血腥的刑杀之后还要蒙以恶名、罪名的死亡。戊戌六君子接受了死亡,接受了死亡之痛苦。 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等了100年,等不来圆满的答案:戊戌六君子到底为谁舍生赴死? 为国家死,为民族死,亦泛说也。 既为国家,复为民族,却被握有国家、民族之最高权力者所诛杀,这是牺牲者的不幸?还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追怀戊戌六君子之死,我常常跳不出思维的困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能让它的知识分子(士)为它的利益杀身以赴,这国家、这民族必有存在与发展的希望。而这国家、这民族的实际操纵者用杀戮回应忠贞,则这国家、这民族无疑又在自断其根、自塞其源的昏乱中呈现绝望。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从大屠杀中揭示出来,国人却每每不悟杀人的国家辩解压倒了被杀的国士宣言,这是周而复始的梦魇!一旦杀人者也顶着国家、民族的金冠,为国为民的牺牲定然呈现着滑稽。 思维倘能再进一步,思想的主人必然会对国家、民族作一番人文认识。因为,国家、民族不论表现着多么巨大的包容性,其内核都是一定空间背景下的人,都是顺应社会结体而将个人凌驾于全民之上的人,于是,国家、民族的简化形式,自然由人的简化形式得以体现。考虑到戊戌六君子的事业均在中华帝制的背景下拓展,所以忠君、报国的主题不容忽略。 如果不从光绪皇帝的明定国是诏上看出国家前途,不从帝党的政治倾向上看到国运转机,不从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测定出国事可为,戊戌六君子的行动就失去了必有的政治判断。事实是,戊戌六君子皆洞明时势而怀抱忠贞。于是,国士赴国难,便不可能绝缘于国君情结。反之,国事倘已败坏到连国家象征的人都一无所是,为国家民族的牺牲自然蜕化为愚忠。 戊戌六君子的牺牲,赢得为国捐躯的美名,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色彩。这不是污点。即便戊戌六君子走后的百年期间,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中华大国也舍不得告别专制。没有帝王的帝王意识不断以国家、民族、党派的名义驯化普遍的个人崇拜,没有帝王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 《》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 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6.11——9.21 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过关练 1.甲午战争击碎了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以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天演论》译著的发表 C.《时务报》的创刊 D.“公车上书”的发生 2.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 )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撤冗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4.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 ) A.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 B.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C.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D.顽强抗击八国联军入侵 5.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政府的矛盾 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6.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三元里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7.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图可知( ) A.列强浸华出现暂时同盟 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 D.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 8.“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9.清光绪帝曾发布诏书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康有为给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送的挽联 戊戌六君子生平简介

康有为给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送的挽联戊戌 六君子生平简介 殷干酷刑,宋岳枉戳,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已期,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戊戌六君子生平简介 上联以历史上惨遭杀害的比干、岳飞、方孝孺[正学]为喻,对戊戌六君子的罹难深表哀痛。下联用东汉宦官专权迫害诸儒、魏晋间竹林七贤因清谈多遭迫害事,抨击慈禧及其后党残害忠良。春秋吴国重臣子胥被诬赐死时说:以县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联末悬睛句即用此典,

指出清政府杀害志在挽救它的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志士,必将招致灭顶之灾的惩罚。 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1865-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有《谭嗣同全集》。康广仁(18671898.9.2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纳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P33-3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叙述戊戌变法政变的主要过程;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通过对比洋务派、维新派主张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说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初步学会陈述历史概念的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概述、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概念。 通过树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发展时序,在甲午战败、瓜分狂潮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放入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流,戊戌变法既顺应了19世界末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变法的失败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什么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变法活动 (一)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正文,并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 教师: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正如刚才《时局图》和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后面加上一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并标好“背景”二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活动兴起,但要进行彻底的变法谈何容易?于是康梁积极地展开了变法的准备活动。 (展示万木草堂的图片)教师:这是什么学堂?(万木草堂)那同学们知道是谁创办的吗?(康有为)教师:没错,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出示材料)大家能从这段话中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吗?(变科举,变官制) 康有为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