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

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

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

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

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

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

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

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

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

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

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

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

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

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

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

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

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

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

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

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

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

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

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

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

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

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

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

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

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

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

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

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

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

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

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

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

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

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

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

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

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

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

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

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

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

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

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

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

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

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

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

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

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

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

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

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

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

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

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

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

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

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

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

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

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

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

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 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

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

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

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

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

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

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

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

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

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

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

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

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

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

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

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

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

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

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

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

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

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

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

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

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

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

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

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

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

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

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置·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

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

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

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

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

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

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

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

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

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

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

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

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

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

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

发展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

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

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

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

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

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

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

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

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

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把

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

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

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

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

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

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

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

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

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

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

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

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

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

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

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

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

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

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

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

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

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教师应客观、全面、谨

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

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

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

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

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

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

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

程质量。三、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缩写应

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

程标准的精神。(二)教材编写原则1.思想性原则教材的缩写必须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

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

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科学性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

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

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 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

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

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

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3.理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

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

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4.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

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

有创意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

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5.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

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

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三)教材的范围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

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

(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

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

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

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

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他学科、

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

职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

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

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

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自然界中的

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充分利用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

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

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

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

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

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

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

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充分

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

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

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

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

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

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

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

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4.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部编二下道德与法治第4课《试种一粒籽》微课图文讲解+教案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种植步骤,学会合理地制作观察时间表,做到认真观察,耐心等待。 2 .情感与态度 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 3 .行为与习惯 通过试种一粒籽,养成认真观察、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 4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讲故事和调查讨论,了解种植步骤,感知生命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 学会合理地制作观察时间表。 (2) 养成认真观察、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 2 .难点:了解种植步骤,学会如何种植一粒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 .课件。2 .提前种下的小苗。 学生准备:1- 种子若干。2 .搜集有关农民耕种、施肥、生产、收获粮食的资料、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 . ( 课件出示《小猴学种植》的故事情节 )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便想着种一棵桃树。都过去十天了,怎么还没有发芽呢 ? 小公鸡告诉他:“ 桃核要在水里泡几天再暴晒,壳裂了,才能下种。”小猴子嫌种桃子太麻烦,决定种西瓜。几天过去了,小猴子发现长出了小瓜苗,心想这下可有西瓜吃了,高兴极了。可是过了几天,连个小西瓜也没有结。牛爷爷告诉他:“播种只是第一步。此外,还要细心地呵护,勤除草,适时施肥、浇水,才会有收获 哟! ” 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西瓜是怎么来的吗 ? 3 .生 l :地里长的。 生 2 :瓜农伯伯种出来的。 ......

|4 .师:孩子们,一粒小小的种子种下去,要经过除草、施肥、浇 水等过程才会结出果实,真的很神奇。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 题“ 西瓜是怎么来的” 引入,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 们深入探索问题。】 二、奇妙的生命 1 .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试着种下一粒种子, | 让它和 我们一起成长。那么,你们打算种什么种子呢 ? 2 .学生自由发言。 3 .师:你们想一想还可以种什么呢 ? 4 .学生讨论交流。 5 . (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 页图片 ) 师: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 6 .生 l :我们常吃的花生原来是种子,一粒花生米能长出许多 新花生米。 生 2 :原来柳絮是柳树的种子。 生 3 :一斤多重的大萝卜,就是这些比芝麻还小的种子长成 的。 7 .师:看来,生命真的很神奇,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出丰硕 的果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打算种什么种子,激发学习兴 趣,体验生命的奇妙。】 三、我也来种一粒籽 1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种下一粒种子吧,你们知道种植前要 做哪些准备吗 ?添加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 Lspjyw 免费 获取全套资源 2 .学生讨论交流。 3 . ( 课件出示教材第 15 页“ 我的种植计划” ) 师:下 面,让我们根据自己做好的计划,回家去种啦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写种植计划,锻炼动脑动手能力。】 四、我们的收获 1 .师:一周过去了,你们种的种子怎么样了 ? 一定有很多体会 吧 ?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种植故事。 2 .生 l :这是我种的土豆的照片。瞧,土豆苗多可爱啊!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 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风儿轻轻吹

2017年春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第二单我和大自然 5、风儿轻轻吹 一、教学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风的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②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①人们对风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扇子风车气球薄纸张香水 五、活动过程: 一、风儿在哪里游戏导入,引入主题——猜谜语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好),那就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课件)2、师:同学们,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对,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同学们,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能) 师: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他把河水吹皱了。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的花丛里。同学们,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到风娃娃吗?(能)好,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找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②集体交流,指名 学生说。 生:我做的风车被风吹转起来了。 生:风藏在柳条里,因为柳条被风吹地斜斜的。

生:小女孩手里拿着的手绢,因为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那个男孩子用手把帽子捂住了,不然他的帽子就要被风吹走了。 生:这个小女孩闻到了花香。 师:这个小女孩是怎么闻到了花香呢? 生:因为风把花儿的香味带过来了,所以她闻到了花香。 生:小男孩在河边玩帆船,风把帆船吹向远方。 生:房子上的炊烟也被风吹得越来越远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找到风吗?生:旗杆上的国旗在飘动,说明有风。…… 三、风儿能帮我们 1、风儿吹动,帆船行驶更快。 2、风儿吹动,衣物晾干了。 3、风车的转动,能为我们发电。 4、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风儿还能帮我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风娃娃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风) 四、风儿的“脾气” 师:同学们,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播放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娃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强风天气,交流极端天气下的自护措施。(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总结:风儿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他也有脾气,假如台风来袭击,我要保护我自己。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 一、学情分析: 随着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其予以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共设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内容围绕法律、法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课型通过插图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2.树立宪法意识,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识记宪法、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等。 4.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的儿童。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懂得生活中离不开法律、法规,要做守法的公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便参与社会的能力。 3.让法治意识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切实做好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 4.认知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六、教学进度 日期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备注 一9.2—9.6 法律是什么

部编五下道德与法治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微课图文讲解+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家训家规,及对后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2..知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3.懂得优秀的家风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 重点懂得优秀的家风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 难点我国古代丰富的家训家规,对后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1.播放视频《优秀家风动画片》。 2.动画片中的家训出自哪里?说的是什么内容?他们是怎么做的? 3.出自裴氏家训,齐读“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 4.师介绍: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裴氏家训》知道历史渊源。 了解裴氏家族重视教育。 讲授新课活动一:荟萃家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课前老师布置了收集家风家训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以“荟萃家风”为主题开展学习成果小组交流活动。 1.第一小组交流的内容:涵养德性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有些内容对于小学生也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把《朱子家训》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名言抄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感悟。 2.第二小组交流的内容:修身立志 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现身边随处都可见的名言警句,把关于修身立志的警句抄录下来,再查阅资料,了解出自哪部家训。 ⑴分享抄录的句子,并说明在什么场所看到的。 ⑵查阅资料所抄录的句子出自哪部家训。 ⑶这句话蕴含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3.第三小组交流的内容:百年革命家国情怀 精选三封家书: ⑴林觉民给妻子的家书《与妻书》。 ⑵聂荣臻给父母的信。 ⑶一名解放军战士给妻子的信。 从这三封家书中你体会到哪些优秀的家风?这三封家书中值得你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4.各小组分别汇报感悟,通过交流活动你觉得优秀家风、家训有哪些作用? 5.师总结: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二:阅读角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 阅读18页《用行动诠释最美家风》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三下知识点总结.doc

1.在镜子中、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点,还可以从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有特别的期望,从这些自我期望中也可以找到自己。 2.我们每个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要学会改进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 4.我们和同学们都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但我们每个人又各不相同。 5.想要交到更多的朋友,就要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6.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他人,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更精彩。 7.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诚实,不能说谎。有时,我们会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而没有说实话。 8.与同学在一起是快乐的,我们不仅能玩多人游戏,而且还可以开展更多有意思的活动。 9.在“海岛逃生”游戏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落水”。可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时却会因为种种原因冷落、排斥或者忽视了某些同学。 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 1.我们的家乡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2.我最熟悉家乡,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态这里的人和事,对它有待改进的地方了如指掌。 3.尽管我们最熟悉家乡,但还是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4.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多去公共场所找小伙伴聊天,一起玩耍,认识邻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邻居。 5.去邻居家玩耍时行为要适当,邻居来自己家玩要时态度要热情。 6.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 7.邻里互助,生活和睦。为增进邻里友谊,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8.在行政区划图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的邻省有哪些,还要了解家乡电话号码的区号、简称等。 9.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 10.我们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特产。 11.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生活与饮食习惯等方面往往会有不同,甚至在体形外貌、性格特征上也会有所差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 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 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

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 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 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 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 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 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 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 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 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 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 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 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教案 (全册) 1 2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1.让学生知道生活中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珍惜粮食、做事不拖拉等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了解自己的成长进步,获得成就感;懂得有烦恼是正常,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烦恼;努力向优秀进发。 3.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教学资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 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 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第5课风儿轻轻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风、感受风,了解风的特点,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2.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弱,整节课如果想让孩子们沉浸在学习氛围中就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得到乐趣,并能在玩中增长智慧。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风、感受风,了解风的特点,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2、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风车的工具:正方形纸、小木棍、大头针、剪刀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入主题——欣赏歌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大家思考:歌曲中的蒲公英是怎样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到天空飞翔的?(出示白板课件) 2、学生欣赏歌曲,随着音乐的旋律摆动身体,感受音乐的美妙。 3、美妙而悠扬的歌曲结束了,老师能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感受到咱们班孩子的认真,还记得咱们的问题吗?(指名回答问题) 4、对了,就是因为风,蒲公英才能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到天空飞翔。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第5课《风儿轻轻吹》,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了解风。 5、孩子们,拿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生齐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白板中的媒体播放器功能将音乐导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风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1、寻找风:读完课题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风姑娘呀,特别调皮,就在我们刚才说话的时候,她已经悄悄地藏在我们的书本。原来她想要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同学们,快快打开书,翻到18页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风姑娘藏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找到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交流。(学生观察并在书上圈画、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 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2、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会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学习,认识到学习没有终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等。 学生:课前小调查“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小儿郎》导入新课,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成长离不开学习 1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让我们追寻成长的脚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交流:(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学整理等等)。 教师:活动小调查:请同学们问问爸爸妈妈一下问题: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本领,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你在学习中或得了哪些本领?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小孩子需要学习,那么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做的小调查,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教师:大人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学习?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活动二:处处可学习 教师:你知道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吗?看看下面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的? 学生交流:学生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①从报纸和儿童杂志上学到很多知识; ②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好相待; ③跟叔叔学吹笛子,使我更喜欢音乐了; 2

④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教师:玩耍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说说自己在玩耍中学到了什么?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总回答。 教师:做事也能长本领,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做”中学来的。说说你的哪些本领是从“做”中学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随处随地不在学习,我们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争取时间好好学习,勤学好问,快乐的学习,过好我们美妙的小学学习生活。 第二课《我学习,我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做到快乐学习,敢于战胜困难。 2、学生明白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体会战胜困难后的快乐。 3、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明白遇到困难要解决困难,克服畏难情绪。 教学重、难点: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