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需要全球部署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模板

业务需要全球部署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模板
业务需要全球部署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模板

业务需要全球部署? 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本身的业务将逐渐从一个地域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甚至是全球。在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 跨国企业如何进行全球化的网络部署和架构, 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全球业务背景下的网络部署。

企业级全球网络

企业级网络区别于普通的个人互联网络, 区别主要体现在自主可控, 稳定可靠, 高速互联, 安全隔离四方面需求上。

首先, 自主可控。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网段规划、IP地址的划分、公网的接入等相关的网络管理能力, 对于企业内的所有网络, 网元都必须实现自主可控。

其次, 稳定可靠。网络作为企业的基础设施, 网络的稳定可靠关系到上层业务和服务的延续性和稳定, 因此, 企业级网络必须是稳定可靠的。

第三, 安全隔离。企业级网络必须做到安全、隔离, 特别在云端的网络和租户的隔离更加重要。

第四, 高速互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业务面向的是全球的用户, 不同地域部署的业务系统之间实现高速互联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另外, 在云计算的大势所趋之下, 企业的业务一般面向全球用户, 此时需要建立全球的骨干网, 实现业务多地部署、跨国部署,

云上资源与云下用户自建的IDC等基础设施互联也是需要考虑的

问题。同时, 对于网络的按需购买、即时交付、弹性伸缩的需求

也应运而生。

典型场景与方案

场景一: 企业建立云端自主可控网络

在云上经典网络中, 用户是没有网络管理功能的, 更做不到自

主可控; 尽管自建物理网络能够实现用户想要的功能, 但成本很高。

经过在云上采用虚拟网络的方式, 既解决了云上经典网络功能

匮乏的问题, 同时功能更多、更好、更快, 成本也极大降低了。自主可控网络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进行网络规划, 自主进行IP

地址规划、自定义路由、公网访问; 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进行

安全隔离, 实现云上资源租户、生产与测试环境之间的隔离, 以及访问控制。

要实现自主可控的网络, 阿里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专有网络VPC。当前, 阿里云的网络产品中, 主要分为两种网络类型: 经典网络( Classic) , 专有网络( VPC) 。

经典网络, 统一部署在阿里云的公共基础网络内, 网络的规划和管理由阿里云负责, 更适合对网络易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

专有网络VPC, 是指用户在阿里云的基础网络内建立一个能够自定义的专有隔离网络, 用户能够自定义这个专有网络的网络拓扑和IP 地址, 与经典网络相比, 专有网络比较适合有网络管理能力和需求的客户。

对于企业级用户来讲, VPC能够理解为一个网络容器, 其中包含路由器、交换机, 弹性计算服务ECS、数据库RDS、负载均衡SLB等云产品能够放在VPC这个容器内。VPC的两大特性非常适应上述场景要求: 首先, VPC是安全隔离的网络, 它是使用隧道技术二层隔离的网络, 比三层隔离更为安全; 其次, VPC是可控的网

络, 用户能够经过VPC实现IP地址的规划、控制云资源访问的安全组以及控制公网出入。

VPC的原理是经过使用SDN的思想进行网络功能虚拟化, 简单来说包括网络虚拟化和网元虚拟化, 网络虚拟化是将物理网络进行封装, 给每个用户一张独立的虚拟网络; 网元虚拟化是将网络设备进行虚拟化, 提供给用户在虚拟网络中使用。

阿里云在4月20日深圳云栖大会上宣布云产品全面进入VPC 时代, 新用户后续只能购买VPC类型的云资源, 另外阿里云云产品95%的云产品都接入到VPC。从业内来看, 当前主要的云服务商如AWS都提供了VPC, 而且大部分不再提供经典的网络。

为了打消用户使用VPC时可能会存在其它方面的顾虑, 阿里云提供了Default VPC, 即默认VPC功能, 使得初级用户也能使用VPC内的云资源, 同时系统会自动为用户建立VPC和VSwitch; 同时阿里云产品95%都接入了VPC, 因此使用者能够大胆地使用VPC, 无需担心VPC与其它产品不匹配的问题。

场景二: 企业访问云产品

企业级网络中的第二个重要需求是高速互联。企业级客户使用VPC构建了自主可控, 安全隔离的网络环境, 但客户的业务还需要与其它互联网云化应用进行互联互通。

阿里云为解决用户的高速互联提供了VPC中访问云产品有两种访问方式:

用户私有IP访问, 用户是以自己VPC内的一个私网IP访问云产品, 例如用户A的VPC地址段是192.168.1.0/24, 用户可使用192.168.1.1作为其RDS的IP, 用户可使用192.168.1.2作为其ECS 服务器的IP,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实例型云产品, 如RDS、SLB等;

公共IP访问, 一个Region内所有用户的VPC都是使用同一个IP访问云产品, 例如北京的所有VPC都使用100.100.18.8这个IP 访问OSS服务, 这种方式适用于非实例型云产品。

场景三: 企业公网流量管理

VPC是一个隔离的私有网络, 默认情况下外网是无法与内网进行通信的。阿里云提供了三款产品用于VPC控制公网出入: 弹性公网IP、负载均衡、NAT网关。

上图架构中最左侧是弹性公网IP, 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用户能够将其绑定到VPC网络中的ECS上, 之后该ECS就具备了被公网访问和出公网的能力。它的使用方法最为简单, 但只能绑定到一个ECS上, 当VPC网络中ECS数量较少建议使用; 另外, 当ECS 不想被公网访问和出公网时, 只需解绑弹性公网IP即可。

架构中间部分是负载均衡, 它能够提供四层及七层负载均衡,

将入流量分流到后端的不同ECS上, 它只提供入的方向, 不提供出的方向, 其核心在于流量的负载均衡。

架构中最右侧的是NAT网关, 首先, 它能够提供入方向的访问能力( DNAT) , 经过NAT网关DNAT功能的IP映射方式实现, 将一个公网IP映射给一个ECS独占使用; 当然, 用户能够在NAT网关上开多个端口, 例如80端口投递到ECS1, 90端口投递到ECS2上。NAT网关还提供了SNAT功能, 能够是VPC中的ECS经过NAT 网关出到公网。另外, NAT网关上的公网IP以共享带宽包形式封装, 支持多IP共享带宽, 优化采购成本、提高带宽使用率和灵活性。

场景四: 企业局域网互联

当企业需要多地域部署、跨国部署时, 在不同地域之间需要稳定可靠的私网互联的环境; 另外, 云上的VPC网络和云下自建IDC 机房的互联互通也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私网互联的场景, 阿里云提供了高速通道的产品解决方案。高速通道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两点: 第一是云上VPC互通; 第二是VPC和云下IDC互通。

对于云上VPC私网互通, 高速通道产品能够让用户在同账号和跨账号的情况都可用; 另外, 它还支持同地域和跨地域的VPC之间互联互通; 同时, 它的操作十分简单, 只需简单的6步就能够完成地域专线搭建; 传输速度也非常快, 同地域内延迟小于3毫秒, 不同地域间延迟小于55毫秒。例如: 杭州到美国的网络访问延迟正常情况下是200-300毫秒甚至更多, 而且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具备搭建从美国到中国专线的能力。经过使用阿里云高速通道产品, 能够将

延迟降低到126毫秒, 而且能做到即时开通, 极大方便了企业的跨国业务。

云上VPC和云下的IDC机房构成了混合云架构, 两者之间互通的接入方式有两种:

?自主专线接入, 用户自行寻找运营商, 自主付费从阿里云VPC接入点拉专线接通到IDC机房;

?经过合作伙伴接入, 用户只需要将专线拉通到阿里云合作伙伴接入点, 经过合作伙伴转接到阿里云VPC接入点。

典型案例

接下来分享两个典型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新浪微博的混合云。

新浪微博在除夕, 讨论春晚的微博达到5291万条; 抢微博红包超过8亿次, 其中超过1亿人抢到红包。

支撑这些庞大数据的背后是新浪微博的混合云架构, 它在云上配置了多个VPC和几千台ECS; 同时, 微博自建的IDC经过高速通道专线接入阿里云VPC, 建立混合云架构; 实现云上云下系统频繁调用。经过使用混合云, 大大降低了峰值带来的成本; 其次实现完美弹性, 平时在1G左右, 峰值活动时升至10G; 而且这种混合云架构, 大大降低了新浪微博系统改造成本。

另外一个案例是某视频直播APP跨国部署场景, 该公司在华北和美西部署了跨国业务, 在两地都使用VPC。该公司经过高速通道构建了中美跨国专线, 经过小带宽实现( 弹性低成本) , 进行系统的预演, 前期测试等; 在正式生产时, 采用G级别的跨国生产专线, 满足业务需求, 延迟稳定在126毫秒左右。

总结

经过VPC专有网络, 用户能够搭建云上自主可控的网络, 自定分配IP地址段、网络规划、子网划分、公网控制、安全控制等; 同时, 经过使用VPC, 用户能够实现云上安全隔离的网络; 另外,

用户还拥有了更强大的网络功能基础, 如带宽包、弹性部署等。

在公网出入控制方面, 阿里云提供了EIP、NAT网关、负载均衡控三类产品; 另外, 阿里云提供的高速通道能够帮助用户实现跨地域/国VPC之间私网互通以及实现云上VPC与云下IDC机房互通的混合云架构。经过这些网络产品, 将阿里巴巴拥有全球骨干网

的基础设施共享给用户, 让用户具备构建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能力。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网络游戏都是借助于互联网运作的,要实现网络游戏同步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出高效的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网络底层协议影响着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网络协议的选择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而影响网络游戏同步的各种因素正是我们为解决同步的突破口。 1 C/S模式的体系结构 大多MMOG游戏都采用C/S的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服务器 图1 基于C/S的网络游戏结构 在此结构中服务端的作用是担任中心服务器的角色,每个连接到此服务端的客户端需要更新或发出新的消息时,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传来的数据信息后,根据逻辑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把消息广播到相应的客户端玩家,对于客户端来说,相互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他们都要通过服务器的间接传递才能收到另外客户端发来的数据信息。 在服务器端存放整个网络游戏的世界原型,而玩家只能在客户端进入这个世界,观察里面的动态和情况,在游戏世界里互相沟通、交流、做出不同的回应或攻击。这样客户端就不能篡改游戏的状态,但是同时也会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服务端,服务器就需要承载更多的压力。C/S结构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保证游戏状态的一致性,这是因为整个游戏世界的原型和数据都保存在服务端,而客户端的操作都需要经过服务端的处理,这样游戏状态要经过服务端的统一分析和处理,客户端的非法操作就无法执行,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玩家的作弊。该结构的缺点是容易造成系统的瓶颈,这是由于中心服务器的负载过重导致的。而服务器的瘫痪就会导致整个游戏的瘫痪。该结构的另一个缺点是客户端的升级十分困难,每次游戏升级都要下载庞大的客户端软件。尤其对于带宽小的用户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设计游戏时,客户端更新程序的下载应适当缩减。 2 P2P体系结构 P2P体系结构[3],又称对等通信结构,该结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

项目解决方案模板

项目解决方案

项目方案解决书 项目名称: 人体姿态检测 小组成员: 赵旭管晨霞孟志彬 目录

一、引 言 (3) 1.1项目背 景 (3) 1.2问题的提 出 (4)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5) 1.4参考资料 (5) 二、系统的架构 (5) 2.1系统结构图 (5) 2.2子系统列表 (6) 三、各模块的实现 (7) 3.1传感器模块 (8) 3.2 下位机的实现 (13)

3.3 上位机的实现 (18) 3.4 数据库 (23) 四、总结 (24) 一、引言 1.1 项目背景 21世纪被称为”银发世纪”, 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浪潮滚滚而来。人口的老龄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按联合国分析世界人口结构所用的定义,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和10%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而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 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0.31%,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7.17%[1], 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且在今后几十年其老龄化趋势将愈加明显。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而中国的老龄化是由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及人均寿命延长的结果, 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另外, 随着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密切, 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社会学家把家中有老人但无子女或子女都不在老人身边的家庭称为”空巢家庭”。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居住方式的变化,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 子女数的减少, 代际居住的分离倾向, 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其老人家庭空巢率正在不断的加大。近来, 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 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与老年人家庭的比例是16.7%,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空巢家庭”户占到老年家庭的22.83%, 而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 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 , 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 上海市为34.8%, 广州市为30%, 天津市为36.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 也由1999年的3.8%上升到的11%[2]。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 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预期到了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 届时中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1.2问题的提出 在上一节中已经讨论讨论了两个趋势, 一个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一个是老年人口中家庭空巢化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老年空巢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杭州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柳遵梁 在万物互联时代,全球数据量与日俱增,人们在探究数据价值的同时也打开了数据安全这个潘多拉魔盒。 一、为什么传统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时代开始失效? 虽然已经部署了周全的网络安全措施,但数据安全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步入数据安全时代,那些原先有效的安全措施开始失效甚至于无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业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我们可以服务的人群变得无限多。当然,互联网带来无限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多的黑客。在海量的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两个基本假设的成立让我们无所适从: (1)任何应用程序都会存在漏洞; (2)黑客总是比用户更早地发现漏洞。 2.肆意泛滥的社交网络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有了新的颠覆性转变。从电子邮件到QQ、微博、微信等,彻底打通了内外部网络,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存在大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信赖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 3.无限提高的数据价值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数据价值的无限提高。在很多机构,数据已经成为其核心财富甚至是最大财富,甚至有“抢银行不如抢数据”的说法。在数据财富无限快速放大的过程中,数据财富的管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因此,那些缺乏保护的数据财富在不断诱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犯错,不断诱惑黑客来攫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海量现金放在客厅、广场等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为这些财富施加众多的保护措施,或者委托给更加专业的信用机构(如银行)进行保管。然而,我们现在对于数据财富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是把它放在客厅里,甚至是广场上。在数据世界里,我们尚未发现类似于银行之类的机构来保障我们的数据财富安全。 4.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 随着数据价值的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正在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或镜像,现实生活中的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会映射为数字世界中的“数据破坏”。 二、从可信任验证体系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1.可信任验证和零信任体系并存的生活 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可信任验证体系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及其他物资。比如:我花钱买了个茶杯,可以用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把它闲置起来,或者干脆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拥有处理这个茶杯的权利。在大部分生活场景下,我们都采用类似方式来处理财富、物资甚至关系。 但是,当财富或者物资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处理。比如: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你花钱购买了它,但是你并没有权利随意将它打碎;山林绿化,虽然山和林都是你的,但是你并没有自由砍伐权。可见,当涉及到大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另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华为云全球网络与骨干网络架构介绍

华为云全球网络与骨干网络架构介绍 一、数字化浪潮与云需求 回顾历史,数字化转型经历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波浪潮影响的是以ICT为生产资料的信息产业,比如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软件、硬件、终端、管道等,从2000年到现在,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一直跑在各行业的最前面。 ?第二波影响的是以ICT为核心支撑技术的服务行业。尤其是与用户体验和生产效率强相关的金融等行业,从早期的网上银行到电子支付,到现在的行业数字化变革已经进入到了云化的阶段。 ?在第三波浪潮中,包括电力、交通、制造、能源、政府等各行各业,可谓是360行,行行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 从客户视角来看,华为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曾兴云总结了三点商业需求: ?使能敏捷创新(Agile Innovation),比如滴滴和UBER这种“天生的数字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方案,成功的在短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Netflix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获得用户兴趣,推出自制剧大幅提高收视率。 ?提供极致体验(Ultimate Experience),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更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优化财务指标,比如AT&T推出network on demand业务,业务开通效率提升最高达到95%;迅达电梯的梯联网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企业50%的成本,带来运营的极致体验。 ?无处不在的安全(Security Everywhere),帮助企业获得更全面的防护能力,满足政策合规诉求,支持业务永续运行,守护客户价值。 而基于行业应用场景提供全面云化的网络,帮助企业获得商业成功,正是华为提出全面云化网络架构的核心出发点。 二、华为云网络业务模型及架构

internet的发展简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Internet的发展大至经历了如下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软件项目解决方案模板.doc

解 决 方 案 XXXX科技有限公司XXXX年XX月

目录 第1章关于本方案 (4) 第2章概述 (4) 2.1项目背景 (4) 2.2建设目标 (4) 2.3建设原则 (4) 第3章需求描述及分析 (4) 3.1概述 (4) 3.1.1需求分析目标和任务(可选) (4) 3.1.2需求分析组织方式 (4) 3.2需求描述 (5) 3.2.1业务需求 (5) 3.2.2接口需求 (5) 3.2.3性能需求 (5) 3.2.4安全需求 (5) 3.2.5其它需求 (5) 3.3需求分析 (5) 3.3.1系统涉众分析 (5) 3.3.2功能需求分析 (6) 3.3.3对技术架构的要求 (6) 第4章总体设计 (6) 4.1总体设计目标 (6) 4.2总体设计原则 (6) 4.3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6) 4.4网络系统设计 (6) 4.5硬件系统设计 (6) 4.5.1服务器 (7) 4.5.2网络设备 (7) 4.5.3存储系统 (7) 4.6平台选择 (7) 4.7标准规范设计(可选) (7) 第5章详细设计 (7) 5.1技术架构设计 (7) 5.1.1设计思路 (7) 5.1.2设计原则 (7) 5.1.3架构决策 (8) 5.1.4技术架构 (8) 5.2功能设计 (8) 5.3安全设计 (8) 5.4用户界面设计(可选) (8) 5.4.1界面设计原则 (9) 5.4.2易用性设计 (9) 5.4.3界面原型设计 (9) 第6章项目实施方案 (9) 6.1项目实施策略与运行管理机制 (9) 6.1.1项目实施策略 (9)

6.1.2项目运行管理机制 (9) 6.2项目实施和管理 (9) 6.2.1项目组织结构 (9) 6.2.2项目管理 (9) 6.2.3项目计划 (9) 6.2.4项目组人员配置 (9) 6.2.5项目测试方案 (10) 6.2.6软件开发过程(可选) (10) 第7章技术支持和服务 (10) 第8章项目预算 (10) 第9章公司简介 (10) 第10章附录一XXX平台简介 (11) 第11章附录二XXX技术,标准及规范简介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题目

计算机网络题目 第一章 1.说出数据通信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数据通信系统五个组成部分:报文发送方接受方传输介质协议。 7.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在半双工下,每台主机均能发送和接收,但是不能同时进行。当一台设备发送时,另一台只能接收,反之亦然。而全双工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1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因特网? 由多个网络(局域网,城域网或广域网) 通过路由器彼此连接而形成的新网络,称为互联网。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族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其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2. 广播技术和交换技术适用的网络有什么不同? 全广播技术;通过介质传输数据,适用小型的,本地的网络,交换技术;通过共享路由器实现数据传输,适用大型的远程的网络。 第二章 1. 振幅、频率、相位三个电信号参数中,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哪个? 答:频率是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最大的。因为在信噪比不变下,频率跨度越大,网络带宽也越大。 2. 研究电磁信号的方法有哪两种?适合于网络技术的是哪一种? 答:研究电磁信号的方法有:时域和频域这两种,适合网络技术的是频域。 *3. 为什么说数字信号不可能无失真传输? 答:(1)根据傅里叶分析可知数字信号的带宽变化范围是从0到无穷大,只有把它无限大频率范围内的全部频率分量都传送到接收端,才能保证信号的不失真,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信道从经济、技术上知道现有的传输介质都不能实现全频率范围的传输; (2)又由于信号通过介质进行传输会发生三种类型的减损:衰减、失真和噪声。所以我们可知:数字信号不可能无失真传输。 2. 什么是带宽?简述通信过程中带宽、数据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答:宽带:第一种含义指复合信号包含的频率范围或传输通道能通过的频率范围,通常用于表示模拟通道和传输介质的性能。第二种含义指某通道或链路的比特率,通常用于表示计算机网络链路和网络通信设备的性能。 通信过程中带宽、数据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信号有效带宽随比特率增加而增加。一条传输介质能够达到的最大比特率称为该介质的"信道容量"。更大的信道容量意味着需要使用更好的传输系统和传输技术,也表明了要更高的传输成本。 5 P64复习题第3-8题 (3)复合信号如何分解成单独的频率成分? 答:根据傅立叶分析,可知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为简单正弦波的组合,这些正弦波(频率分量)在频域图上占用一定的区间。 (4)试说出传输减损三中分类的名称。 答:传输减损三种类型为:衰减、失真和噪声。 (5)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的区别? 答:(1)、基带传输:数字信号不作频率变换(直接传输)--"无调制",最常用 传输信道:低通型(从0频率到某个频率f) 其带宽就是最高频度 f (2)、宽带传输:数字信号改变频率范围后再传输--需"调制",特殊情况使用 传输信道:带通型(从频率f1到频率f2,f1>>0) 其带宽是f2- f1 (6)低通通道和带通通道的区别? 答:低通通道是指宽带从0开始的通道。而带通通道是指能够允许某个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的通信信道。或者是带宽不从0赫芝开始的信道。如果可用通道是"带通通道",我们不能直接将数字信号发送到通道上,而需要先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7)奈奎斯特公式在通信中的作用? 答:用于估算无噪声数字通道的通道容量,当通道上传送的数据率大于通道容量的时候,会因严重失真而失效。

网络程序的体系结构

网络程序开发体系结构 1.C/S结构介绍 C/S是Client/Server的缩写,即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由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 客户端通过局域网与应用服务器相连,接受用户的请求,并通过网络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请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数据库服务器应答应用服务器的请求,通过应用服务器将数据提交给客户端,客户机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应用服务器还要提供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及对数据完整性的处理等操作,并允许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这就对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的处理数据能力提高了要求。 在C/S结构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服务器部分和客户端部分。服务器部分是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执行后台服务,如控制共享数据库的操作等;客户端部分为用户所专有,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在这种结构中,服务器部分通常采用高性能的PC机或工作站,并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如Oracle或SQL Server),客户端则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部分,从而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图1 C/S体系结构 2.B/S结构介绍 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由美国微软公司研发,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随着Internet和WWW的流行,出现了全球的网络开放、互连、信息随处可见和信息共享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B/S型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第一层是浏览器,即客户端,只有简单的输入输出功能,处理极少部分的事务逻辑。第二层是WEB服务器,扮演着信息传送的角色。当用户想要访问数据库时,就会首先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WEB 服务器统一请求后会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访问数据库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SQL语句实现的。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当数据库服务器收到了WEB服务器的请求后,会对SQL语句进行处理,并将返回的结果发送给WEB服

软件解决方案模板

XX公司(局)XX平台建设 解 决 方 案 XXXX科技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

目录 第1章................................................................ 关于本方案4 第2章...................................................................... 概述4 项目背景 (4) 建设目标 (4) 建设原则 (4) 第3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4 概述 (4) 需求分析目标和任务(可选) (4) 需求分析组织方式 (4) 需求描述 (5) 业务需求 (5) 接口需求 (5) 性能需求 (5) 安全需求 (5) 其它需求 (5) 需求分析 (5) 系统涉众分析 (5) 功能需求分析 (6) 对技术架构的要求 (6) 第4章.................................................................. 总体设计6 总体设计目标 (6) 总体设计原则 (6) 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6) 网络系统设计 (6) 硬件系统设计 (6) 服务器 (7) 网络设备 (7) 存储系统 (7) 平台选择 (7) 标准规范设计(可选) (7) 第5章.................................................................. 详细设计7 技术架构设计 (7) 设计思路 (7) 设计原则 (7) 架构决策 (8) 技术架构 (8) 功能设计 (8) 安全设计 (8) 用户界面设计(可选) (8)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真正感觉世界已是触手可及。通过计算机能够找到任何想知道的或是可以想象的信息;能够与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进行通信联络,召开视频会议;能够登录到资源丰富的计算机,搜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或是访问最吸引人的博物馆;可以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阅读各种多媒体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所以这一切的活动都是通过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来实现的。因特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因特网、发展进程、发展特点、现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因特网是由于许多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一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自80年代以来,它的应用已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用相同的语言传播信息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结果,因此计算机的起源是很早的。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到后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了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到面。而近十年多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年之前是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很多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一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地区教育和科研示范网络

业务需要全球部署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模板

业务需要全球部署? 来看看企业级全球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本身的业务将逐渐从一个地域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甚至是全球。在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 跨国企业如何进行全球化的网络部署和架构, 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全球业务背景下的网络部署。 企业级全球网络 企业级网络区别于普通的个人互联网络, 区别主要体现在自主可控, 稳定可靠, 高速互联, 安全隔离四方面需求上。 首先, 自主可控。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网段规划、IP地址的划分、公网的接入等相关的网络管理能力, 对于企业内的所有网络, 网元都必须实现自主可控。 其次, 稳定可靠。网络作为企业的基础设施, 网络的稳定可靠关系到上层业务和服务的延续性和稳定, 因此, 企业级网络必须是稳定可靠的。 第三, 安全隔离。企业级网络必须做到安全、隔离, 特别在云端的网络和租户的隔离更加重要。 第四, 高速互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业务面向的是全球的用户, 不同地域部署的业务系统之间实现高速互联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另外, 在云计算的大势所趋之下, 企业的业务一般面向全球用户, 此时需要建立全球的骨干网, 实现业务多地部署、跨国部署, 云上资源与云下用户自建的IDC等基础设施互联也是需要考虑的 问题。同时, 对于网络的按需购买、即时交付、弹性伸缩的需求 也应运而生。 典型场景与方案 场景一: 企业建立云端自主可控网络 在云上经典网络中, 用户是没有网络管理功能的, 更做不到自 主可控; 尽管自建物理网络能够实现用户想要的功能, 但成本很高。 经过在云上采用虚拟网络的方式, 既解决了云上经典网络功能 匮乏的问题, 同时功能更多、更好、更快, 成本也极大降低了。自主可控网络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进行网络规划, 自主进行IP 地址规划、自定义路由、公网访问; 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进行 安全隔离, 实现云上资源租户、生产与测试环境之间的隔离, 以及访问控制。 要实现自主可控的网络, 阿里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专有网络VPC。当前, 阿里云的网络产品中, 主要分为两种网络类型: 经典网络( Classic) , 专有网络( VPC) 。

互联网+公需科目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相继启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的是(A)。(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金保 o B.金关 o C.金卡 o D.本金税 2.以下(B)不是共享经济使用的资源所具备的特点。(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稀缺性 o B.充裕性 o C.差异化 o D.标准化 年至(D)年是传统企业互联网时代。(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4.“互联网+”本质上体现的是(B)驱动。(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产业化 o B.信息化 o C.服务化 o D.智能化 年网络零售市场出现拐点,(B )份额首次超过C2C份额,成为市场主体。(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6.(C)年在美国芝加哥开发出一套基于8080芯片的最早的一套BBS系统。(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年 o年 o年 o年 7.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我国学者定义物联网是指以(B)为核心,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互动融合的综合信息系统。(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政府 o B.感知 o C.资源 o D.人 8.分享经济属于“互联网+”的(B )特征。(单选题2分)得分:0分 o A.开放生态 o B.跨界融合 o C.重塑结构 o D.尊重人性 9.计算机发展至今,每隔(C )年会出现一次人机交互界面的重大变革。(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10.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A )年由美国的科学家首次提出的。(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11.物联网的首要设计目标是( D)。(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如何实现信息传输 o B.新的通信协议 o C.微型化 o D.能源的高效利用 12.天猫自(B)年首创“双11”购物节以来,作为一个企业主导创造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13.“互联网+”现代农业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B)生态农业新模式。(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农业产业化 o B.现代“种养加” o C.互助式 o D.现代农场 14.以下(D)不是扁平化模式相较于代理模式的劣势。(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扁平化模式虽然节省了中间环节,但是却会增加成本 o B.扁平化模式虽为新生产物,但适应和普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o C.扁平化模式虽跳过中间环节,却难有自主权 o D.扁平化模式节省了成本 17.“互联网+(C )”将促进公共交通服务效率、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益民服务 o B.有机农业 o C.便捷交通 o D.绿色生态 18.共享经济平台公司盈利模式主要是获得(B)。(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利息 o B.佣金 o C.金融收益 o D.投资收益 19.人类社会以来零售业态的起点是(B )。(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A.百货商店 o B.连锁商店 o C.集贸市场 o D.超级市场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金陵中学高二(2)班钱崧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发展 因特网(Internet)是信息时代的代表产物。在短短的几年里,因特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就像电灯、汽车等发明一样,因特网正在日益迅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过分地讲,因特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丰碑。既然因特网的作用如此重大,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特别是它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等问题,以便我们更好的利用因特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一.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1.因特网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因特网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及各处的军事基地已经配备了电脑和通讯设备,但是由于品牌的差异和软件系统的不统一,它们之间无法顺利地完成资料的传输。于是在1969年,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为了能够实现国防部与各地的军事基地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之一:ARPANET。由此可见,建立这个网络的最初目的,完全是军事需要。它可以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有效地保证稳定通讯能力。ARPANET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它不仅可以互传电子邮件和文件,还可以通过它达到资源的共享。于是,很多机构纷纷加入该网络。十年中,网络上的节点从一开始的四部猛增到一百多部。这时的ARPANET已经初具规模了。 为了使ARPANET有更强的兼容性,使它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一种新的通讯技术以利于不同品牌或者软件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于是TCP/IP协议应运而生。TCP/IP协议诞生后迅速得到美国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的认可,纷纷采用该协议连入ARPANET,并把TCP/IP运用于UNIX系统。TCP/IP协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因特网上主要的基础协议。 由于教育系统的介入,ARPANET的规模越来越?á???勸????幢?

DNS体系架构最详解(图文)

浅谈DNS体系结构:DNS系列之一 DN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不可或缺的服务器之一,每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都需要DNS的帮助。DNS服务器能够为我们解析域名,定位电子邮件服务器,找到域中的域控制器……面对这么一个重要的服务器角色,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深入研究,本文尝试探讨一下DNS的体系结构,从而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DNS的原理。 DNS的主要工作是域名解析,也就是把计算机名翻译成IP地址,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易于联想记忆的计算机名来进行网络通讯而不用去记忆那些枯燥晦涩的IP地址了。现在我们给出一个问题,在DNS出现之前,互联网上是如何进行计算机名称解析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有实际意义的,描述DNS的RFC882和883出现在1984年,但1969年11月互联网就诞生了,难道在DNS出现之前互联网的先驱们都是互相用IP地址进行通讯的?当然不是,但早期互联网的规模确实非常小,最早互联网上只有4台主机,分别在犹他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圣芭芭拉分校,即使在整个70年代互联网上也只有几百台主机而已。这样一来,解决名称解析的问题就可以使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每台主机利用一个Hosts文件就可以把互联网上所有的主机都解析出来。这个Hosts文件现在我们还在使用,路径就在\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目录下,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Hosts文件的例子,我们在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Hosts文件把[url]https://www.360docs.net/doc/1917189076.html,[/url]解析为202.108.22.5。

在一个小规模的互联网上,使用Hosts文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一般情况下,斯坦福大学的主机管理员每周更新一次Hosts文件,其他的主机管理员每周都定时下载更新的Hosts文件。但显然这种解决方案在互联网规模迅速膨胀时就不太适用了,就算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一亿台主机,想想看,如果每个人的计算机中都要有一个容纳一亿台主机的Hosts文件!呵呵,是不是快要崩溃了! 互联网的管理者们及时为Hosts文件找到了继任者-DNS,DNS的设计要求使用 分布式结构,既可以允许主机分散管理数据,同时数据又可以被整个网络所使用。管理的分散有利于缓解单一主机的瓶颈,缓解流量压力,同时也让数据更新变得简单。DNS还被设计使用有层次结构的名称空间为主机命名,以确保主机域名的唯一性。 DNS的设计要求您已经看到了,下面我来具体解释一下。DNS的前身Hosts文件 是一个完全的分散解析方案,每台主机都自己负责名称解析,这种方法已经被我们否定了。那我们能否使用一个完全集中的解析方案呢?也就是全世界只有一个Hosts文件,互联网用户都利用这个文件进行名称解析!这个方案咋一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大家都解脱出来了,不用每台计算机都更新那个Hosts文件了,全世界只要把这个唯一的Hosts文件维护好就完事大吉了。实际上仔细考虑一下,有很多的问题,例如这台存放Hosts文件的主机会成为性能瓶颈,面临巨大的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