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的理化特性

盐酸的理化特性
盐酸的理化特性

附表5-5 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丙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docx

丙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物质名称:丙烷英文名称:propane 危险货物编号: 危险性类别:第 2.1类易燃气体UN编号: 1978 21011 物化特性 熔点(℃)-187.6沸点(℃)-42.1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燃烧热 相对密度(空气饱和蒸气压 53.32(-55 1.56 (kPa)(kJ/mol 2217.8 =1).6 ℃) ) 相对密度 ( 水 0.58(-44 外观与气味无色气体,纯品无臭。=1).5 ℃)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104 上限 9.5下限建筑火险 爆炸极限( %)甲 2.1分级 临界温度(℃) 96.8临界压力(MPa)4.25燃烧性本品易燃。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灭火方法 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 危险特性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反应活性数据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险性:不聚合 素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经皮吸收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 无资料 健康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 1 %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 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 附 /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 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 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 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 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 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 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丙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名称:丙烷SDS编号: 修订日期:2014年10月版本:1.1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丙烷 化学品英文名:propan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作燃料和冷冻剂,制造乙烯和丙烯的原料,也用于有机合成。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极易燃气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别1;加压气体。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泄漏气体着火,切勿灭火,除非能安全的切断泄漏源。如果没有危险,消除一切着火源。 安全储存:避免日照,在通风良好处储存。 废弃处置: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物理化学危险: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 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 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 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影响区。 - 眼睛接触:一般不需要急救措施。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 脏按压术。就医。 -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易燃、易爆气体,它与空气、氧气及其它有氧化性的蒸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加压气体, 钢瓶或容器遇明火高热易超压,有爆炸危险。气体比空气重,能在 低凹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遇火源会着火回燃爆炸。灭火方法和灭火剂:使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戴好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安全距离以外及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 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 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盐酸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盐酸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盐酸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中文名:盐酸;氢氯酸英文名:hrdrochloric acid;chlorohydric acid 标分子式:HCI 分子量:36.46 CAS号:7647,01,0 识危险化学品顺序号:2507 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理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于碱液。化熔点(?):,114.8(纯) 沸点(?):108.6(20,) 相对密度(水,1):1.20 性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相对密度(空气,1):1.26 质燃烧热(KJ/mol):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 饱和蒸汽压(KPa):30.66(21?) 燃烧性:不燃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闪点(?):无意义聚合危害:不聚合燃 爆炸下限(,):无意义稳定性:稳定烧 爆炸上限(,):无意义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爆 炸引燃温度(?):无意义禁忌物: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可燃物。危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险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性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 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33毒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 15 前苏联 MAC(mg/m) 未制定标准 3性美国TVL,TWA OSHA 5ppm,7.5〔上限值〕美国TLV,STEL ACGIH 5ppm,7.5 mg/m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对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人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悬溶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气体及蛋白质。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也就是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年人,其血量约为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中有70-80ml的血液,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的量成正比;全血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 (二)粘度? 血液的粘度或粘滞性比水大。在各种体液中,血液的粘度最大。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如以水的粘度为1,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 1.6-2.40。在血流速度很快时,血液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

但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液渗透压? 血液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总渗透压是这两者之和,约为313mmol/L。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颗粒少,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不超过 1. 5mmol/L,约相当于3.33kPa(2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毛细血管壁很薄,水分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血浆和组织间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两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差异,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数值虽大,却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不起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少,其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吸引水进入血管,在保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的移动以及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细胞对血浆中晶体物质(各种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当由于离子移动而导致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不均分布,出现渗透压差时,便引起水由低渗透压侧向高渗透压侧移动。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交换,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形态中起重要作用。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是

盐酸苯海索理化性质

性质:又名安坦。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氯仿。由哌啶为原料制得,常用其盐酸盐。为抗震颤麻痹药,其对中枢纹状体胆碱受体有阻断作用,外周抗胆碱作用较弱,约为阿托品的(1/10)~(1/3)。用于震颤麻痹(脑炎后或动脉硬化引起的震颤麻痹)对改善流涎有效,对缓解僵直,运动迟缓效较差,改善震颤明显,但总的疗效不及左旋多巴、金刚烷胺。主要用于轻症及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患者。也用于药物利血平和吩噻嗪类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以及肝豆状核变性。制剂有片剂,胶囊剂。 盐酸苯海索 分子量:暂无 CAS号:52-49-3 化学物质索引数据库 Title: Trihexyphenidyl Hydrochloride CAS Registry Number: 52-49-3 CAS Name:α-Cyclohexyl-α-phenyl-1-piperidinepropanol hydrochloride Additional Names: 3-(1-piperidyl)-1-cyclohexyl-1-phenyl-1-propanol hydrochloride; 1-phenyl-1-cyclohexyl-3-piperidyl-1-propanol hydrochloride; benzhexol chloride Trademarks: Aparkane (ICN); Artane (Wyeth); Broflex (Bioglan); Cyclodol; Pacitane (Wyeth); Paralest (Parachemie); Pargitan (Abigo); Parkinane (Wyeth); Parkopan (Hexal); Peragit (AFI); Pipanol (Winthrop); Sedrena (Daiichi); Tremin (Schering-Plough); Triphedinon (Toho); Triphenidyl (Leciva); Tsiklodol Molecular Formula: C20H32ClNO Molecular Weight: 337.93 Percent Composition: C 71.08%, H 9.54%, Cl 10.49%, N 4.14%, O 4.73% Literature References: Anticholinergic. Synthesis: Denton et al.,J. Am. Chem. Soc.71, 2053 (1949); Adamson, Wilkinson, US2682543 (1954 to Burroughs Wellcome); Denton, US

盐酸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盐酸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第一部分标识 中文名: 盐酸;氢氯酸 英文名: Hydrochloric acid; chlorohydric acid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无机酸 分子式: HCL 相对分子质量: 36.46 CAS号: 7647-01-0 第二部分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HCL

含量:工业级≥36%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主要用途: 重要的无机化学品,广泛用于染料、医药、食品、印染、皮革、冶金等行业。 第三部分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的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急性中毒: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不燃 闪点(℃): 无意义 爆炸下限(%): 无意义 爆炸上限(%):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应与碱类、金属粉末、卤素(氟、氯、溴)、易燃或可燃物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

盐酸理化特性

盐酸理化特性 表81007 盐酸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盐酸、氢氯酸英文名称 hydrochloric acid 分子式 HCl 分子量36.46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盐酸含量 36% CAS NO. 7647-01-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8.1类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 --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 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健康危害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 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吸入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危险特性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应急处理: 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 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操作注意事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 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

血液理化性质教案

开封大学医学部教案 教研室:内科组授课教师:冯雨晴 授课内容: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浆 学时安排:2学时(90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2.熟悉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为主,借助多媒体投影,在讲授过程中穿插演示课程中的抽象内容。 教学重点: 1.红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血浆渗透压的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5分钟 血液的组成 15分钟 血液的理化性质 15分钟 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15分钟 血液渗透压 30分钟 总结及练习 10分钟 教材:《生理学》(彭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内容: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3min)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30min) (一)血液的颜色 (二)血液的比重 (三)血液的粘度 (四)血液的酸碱度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5min) 1.水和电解质 2.血浆蛋白 3.非蛋白含氮氧化物 ★(四)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①渗透现象(图示:渗透现象)

②渗透压是溶液所具有的特性,是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大小无关)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Cl-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等渗溶液:凡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 %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渗溶液:凡渗透压低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溶液(0.65 %NACL溶液)。 高渗溶液:凡渗透压高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溶液(50 %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图示: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平衡的调节) 五总结与练习 1 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与 A血浆容积之比B血液的容积之比C血细胞容积之比D血管容积之比 2影响细胞内外水分分布的因素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组织液晶体渗透压D血浆蛋白 3在0.65 %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A无变化B皱缩C膨胀D破裂

盐酸GHS(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4/8/18SDS编号:7 产品名称:盐酸版本:一版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盐酸 化学品英文名:Hydrochloric acid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染料、医药、食品、印染、皮革、冶金等行业。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皮肤腐蚀/刺激-1B,严重眼睛损伤/眼睛 刺激性-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 2。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 引起严重眼睛损伤; 可 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昏昏欲睡或眩晕; 对水生生物有毒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避免吸入粉尘或烟雾。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触部位。戴 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适当 通风出去蒸气(烟雾、粉尘等)。防止触及皮肤和眼睛。 操作后和进食、饮用或吸烟之前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禁 止让该化学品/产品进入周围环境中。在通风不足的情况 下,应带适当的呼吸装置。工作中禁止进食、饮用或吸 烟。 事故响应:如食入:漱口。不要催吐。如皮肤(或头发)接触:立即 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皮肤,淋浴,至少15分 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污染的衣服须洗净后方可重新使用。如吸入:将患者转移 到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不适立即呼 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如眼睛接触:用水细心地冲洗10 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带隐形眼镜并可方便 地取出,则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火灾时,使用雾状 水、砂土。尽可能地将渗漏和泄漏物收集至可密封容器 中。 安全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保持容器密闭。上锁保管。 废弃处置: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 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 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 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物理化学危险: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 强的腐蚀性。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 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 孔、腹膜炎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及大气的污染应给予注意。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

盐酸理化特性表

盐酸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物质名称氯化氢盐酸危化品编号81013 UN编号:1789 物化特性 沸点(℃)-84.8比重(水=1) 1.19 饱和蒸气压(kPa)4225.6 (20℃)熔点(℃)-114.3 蒸气密度(空气=1) 1.27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苯外观与气味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爆炸极限 灭火剂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与其它物品接触引起火灾时,消防人员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关闭火场中钢瓶的阀门,减弱火势,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危险特性无水氯化氢无腐蚀性;但遇水时具有强腐蚀性。它能与一些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不稳定避免条件 稳定√ 聚合危险性可能存在避免条件 不存在√ 禁忌物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燃烧(分解)产物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口 急性毒性LD50无LC504600mg/m3,1h(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和慢性) 本品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时出现头痛、头昏、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眼角膜可见溃疡或浑浊。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栗粒样红色小丘疹而呈潮红痛热 长期较高浓度接触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腐蚀症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露时隔离150m,大泄露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露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氨水或其它稀碱液中和。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 识 中文名:丙烷危险货物编号:21011 英文名propane UN编号:1978 分子式:C3H8分子量:44.10 CAS号:74-98-6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187.6 相对密度(水=1) 0.58 相对密度(空气=1) 1.56 沸点(℃)-42.1 饱和蒸气压(kPa)53.32/ -44.5℃ 临界温度(℃)96.8 临界压力(MPa) 4.25 溶解性微溶液于水,溶液于乙醇、乙醚。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途径吸入。 毒性 LD50:LD505800mg/kg(大鼠经口);20000mg/kg(兔经皮) LC50: 健康危害 1%丙烷,对人无影响;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在较高浓度的 丙烷、丁烷混合气体中毒时,有头痛、头晕、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流 涎、血压轻度降低、脉缓、神经反射减弱、无病理反射;严重者出现麻醉状 态、意识丧失;有的发生继发性肺炎。液态丙烷可致皮肤冻伤。 急救方法 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104 爆炸上限(v%)9.5 引燃温度(℃) 450 爆炸下限(v%) 2.1 建规火险分级甲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能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 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 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液体能腐蚀某些塑料、涂料和橡胶。能 积聚静电,引燃其蒸气。

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化学品名称 成分/组成信息中文名称:盐酸、氢氯酸,盐镪水。英文名称:Hydrochloric acid。 有害物成分:盐酸。分子式:HCl;分子量:36.46。 危险性类别:第8.1类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职业性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15;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美国TLVTN:OSHA 5ppm,7.5[上限值]; 美国TLVWN:ACGIH 5ppm,7.5mg/m3。 监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GHS)

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5年11月20日SDS编号:产品名称:丙烷版本: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丙烷 化学品名称:丙烷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应急咨询电话: 编写日期:2015年11月20日 企业 标志

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propan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用途:化工原料、燃料等。用于有机合成、工业燃气等领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比空气重,高浓度时易导致窒息。易燃、易爆气体,它与空气、氧气及其它有氧化性的蒸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加压气体,钢瓶或容器遇明火高热易超压,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本品为单纯窒息剂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窒息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一定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别1加压气体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远离热源、明火 ?作业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 穿防静电工作服 ?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触部位 ?禁止排入环境 事故响应: ?皮肤接触:接触丙烷气体不会造成伤害。若皮肤接触液相,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温水(41℃~46℃)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丙烷的理化特性

丙烷的理化特性: 中文名称:丙烷俗称金火焰 英文名称:propane CAS No.:74-98-6 InChI编码:InChI=1/C3H8/c1-3-2/h3H2,1-2H3 [1] 化学式:C3H8 分子结构: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量: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187.6 沸点(℃):-42.1 相对密度(水=1):0.58(-44.5℃) 着火点(℃):450,易燃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 饱和蒸气压(kPa):53.32(-55.6℃) 燃烧热(kJ/mol):2217.8 临界温度(℃):96.8 临界压力(MPa): 4.25 闪点(℃):-104 引燃温度(℃):450 爆炸上限%(V/V):9.5 爆炸下限%(V/V): 2.1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Cl?C=CCl? ;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CH?CH?CH?NO?、2-硝基丙烷(CH?)?CHNO?、硝基乙烷CH?CH?NO?和硝基甲烷CH?NO?的混合物。上丙烷可从油田气和裂化气中分离得到[2]。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H8 + 5O?—→点燃3CO? + 4H?O 健康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丙烷特性

丙烷的理化特性:中文名称:丙烷俗称金火焰英文名称:propane CAS No.:74-98-6 InChI编码:InChI=1/C3H8/c1-3-2/h3H2,1-2H3 [1] 化学式:C3H8 分子结构: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分子量:44.10 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纯品无臭。熔点(℃):-187.6 沸点(℃):-42.1 相对密度(水=1):0.58(-44.5℃) 着火点(℃):450,易燃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 饱和蒸气压(kPa):53.32(-55.6℃) 燃烧热(kJ/mol):2217.8 临界温度(℃):96.8 临界压力(MPa):4.25 闪点(℃):-104 引燃温度(℃):450 爆炸上限%(V/V):9.5 爆炸下限%(V/V):2.1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Cl?C=CCl?;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CH?CH?CH?NO?、2-硝基丙烷(CH?)?CHNO?、硝基乙烷CH?CH?NO ?和硝基甲烷CH?NO?的混合物。上丙烷可从油田气和裂化气中分离得到[2] 。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H8 + 5O?—→点燃3CO?+ 4H?O 健康危害: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是以丙烷作为燃料的,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而且温度范围比较宽。丙烷燃烧只形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清洁燃料,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丙烷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为亮黄色,这样的颜色便于识别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