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08级地理科学二班刘云鹏 08160216 )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

《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4605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8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

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91.7%、92.2%、61.5%。根据省交通厅质监站的汇总结果,去年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抽检我省总体合格率为92.9%,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其中路基压实度、路面强度、路面厚度和混凝土强度合格率分别为93.6%、87.8%、93.1%和97.1%,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个、2.9个、9.6个和1.9个百分点。2007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公路管养职责、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2008年,省级安排4.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安排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同时明确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分别与省级补助按同等比例配套,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13.5万处,其中大型灌区21处、中型灌区296处、渠道36.8万条长81.7万公里、塘坝227.2万处、小水库1.3万座、小微型集雨工程39.9万处,小泵站8.2万处,设计灌溉面积2285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57%。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

(三)农村教育设施逐步得到改善

农村教育历来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普及义务教育重点、难点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湖南先后实施了“扶贫教育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湖南省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由1292.33万平方米增加到3230.81万平方米,增加1.5倍。生均校舍面积由1980年的2.50平方米增加到7.12平方米,初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0.17平方米,高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16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到2008年,小学危房率由15%下降到4.24%,中学危房率由20%下降到3.05%。小学和初中寄宿生占在校生比例分别达到11.3%和45.4%,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累计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5万个,覆盖100%的县(市)和100%的农村中小学。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背景新要求下,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适应需要,农民出行难的

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难。目前, 受财力制约,“十一五”全省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规模为90242公里,到2010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也只能达到80%,仍将有9565个建制村不能通畅,涉及里程33205公里,其中县乡道13559公里,村道19646公里。到2008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的有衡阳、邵阳、益阳、郴州、永州、怀化6个地市。全省还有1774个村完全不通公路。

二是农村公路管养不力。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养护资金不到位,管理养护责任不落实,无法保证正常养护,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9万公里,但大部分建成的农村公路缺乏有效管养,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机构缺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我省相当一部分村的公路硬化了好几年,但至今没培路肩、水沟仍未通,更谈不上路面清扫,安全防护设施等,这样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公路路面质量差。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市县政府,实际工作主要由县乡村组织实施,交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由于县、乡公路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并受专业技术水平所限,难以掌控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2008年全国农村公路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3.5%,我省为92.9%,低于质量年活动目标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路面强度合格率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安保设施严重不足。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全省没有客车安全通行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防护设施、标志、标线等安保设施严重缺乏,运营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成为重大交通事故的潜在威胁。根据造价分析,按照“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公路11万公里建设目标,仅安保工程建设需投入资金在22亿元以上,全省各地面临巨大筹资压力。同时,危桥改造和渡改桥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影响到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服务水平。

(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保障能力较弱。

持续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毁损严重。据省水利厅统计,至2006年底,全省大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13,其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为0.407。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大部分是使用60年代的电机,能耗高、出力低,一般出力不足60%。灌区渠系破毁损严重,大部分土渠淤塞不通。山丘区抗旱机埠只有50%可以利用,遇到大旱年,远不能保证抗旱需要。同时小型水库、灌区、机埠、泵站和塘坝的安全隐患令人十分担忧。湖区一般蓄洪垸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遇到分蓄洪水时启用困难。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表现在:总体规划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根据2006~2015年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需要总投资120.5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8.72亿元,每年需投资13.74亿元。而目前实际投入不到十分之一;地方配套难以落实,很多市、县对所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到中央对省里的水利投入;群众投入主体地位削弱。

三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严重削弱。我省有12万水利职工,大部分工作在基层,战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线,承担了组织发动、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公共服务任务,肩负着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村水资源开发保护、农村涉水事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责。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乡镇水管站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很多单位水利职工收入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的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都达不到,生活十分贫困,群体性上访不断。

(三)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湖南农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乡镇的中小学教育设施十分缺乏、陈旧,有的学校甚至连课桌椅都要学生自带,与现代化教学要求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

一是资金缺口大,校舍危房多。湖南农村中小学校校舍一部分是20世纪

60--70年代建造,建筑标准较低,历经二、三十余年,校舍老化严重,存在较

多隐患。目前全省农村中小学有危房515万平方米,其中严重危房310万平方米,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教学设备简陋,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按教学大纲要求,各中小学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及仪器。调查中发现,全省部分农村中学仅有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小学基本上没有实验室,教学仪器也严重缺乏。

三是学校生活设施欠缺,卫生状况堪忧。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面积狭小,厕所卫生条件极差,食品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一是学校饮水设施欠缺;二是大多数学校无就餐、洗浴场所;三是缺少医务室。目前农村所有的中学都有学生在校住宿,少数小学也有寄宿生,但很少有学校配备医务室和医务人员。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湖南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我们建议:

(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执行监督

从我们抽样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地区对政策执行不力,国家惠农政策执行、支农资金使用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民对此反映较大,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执行督查。一是我省“十一五”农村公路“部省共建”目标,是指导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纲领性规划,要认真实施,确保完成。对农村公路通畅状况实行目标管理,积极推广长沙市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和株洲醴陵市、湘西州花垣县资金配套做法,落实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养护资金,加快安保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二是认真执行湖南《水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责任体系,并与耕地保护和防汛抗旱责任挂钩。三是按照2008年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农村合格学校,将农村校舍危房改造资金、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和改厨(简称“三改”)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建立各级政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责制”,将责任落实到项目、到部门、到人,同时要加大对责任落实的检查、督导力度,把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设施等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国家

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五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发现问题严格责任追究。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一是政府财政投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湖南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应明确今后每一财政年度要以不低于上年度政府新增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规定市(州)县政府财政预算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通过政府考核、社会监督等形式确保政府资金的到位率.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和协调,力争国家投资向我省倾斜。三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强银政沟通,推进银企合作,尽可能利用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贷款和国外其他方面的资金;出台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效益性。

(三)坚持从省情出发,切实制定好建设规划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出行难、上学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湖南应立足实际,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2008年冰灾后国家对湖南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利条件,把握国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利用湖南作为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强力推进“一化三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四)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五)适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能力

要防止低投资――低质量――易坏损――再投资的恶性循环。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湖南的一个直接教训是,现有农村基础设施质量、标准较低,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强调数量、广度和速度,更要强调质量与标准。要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能够抗击多种灾害的危害。尤其要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08年)》

〔2〕曹志勇:《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丛书》

〔3〕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4〕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5〕唐建新,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建设》

〔6〕湖南省教委:《湖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2007—2008)》

〔8〕湖南省统计局:《湖南改革开放30年>》

〔9〕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10〕历年湖南统计年鉴

〔11〕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相关重要信息

〔12〕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统计局相关资料

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汉王镇草川新农村建设工作简介 2008年,我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在汉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开发局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全村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广大干群积极参与,艰苦创业,以干克难,基本完成了新农村规划建设任务,现就我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建设得到发展 1、新建丰产密植桑园210亩,改造老桑园210亩。 2、新建丰产密植茶园230亩,改造老茶园70亩。 3、畜牧产业在稳定中得到发展,全村养猪1000头,养羊200只,养牛18头,家禽2000只,总量和质量都比2008年有较大提升。 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三年里,我们通过群众集资和上级部门的扶持,新修硬化通村公路10公里,农电网改造17.6公里,新修水窖100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提高 建家30户,改建住户105间、改建厨房42间、改建厕所25间、新修圈舍30间、硬化院坝10户210平方米。得到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公司的支持,农村通讯条件得到改善,每户至少有一部通讯电话。 四、2011年项目实施情况

2011年计划养殖大户6户,已完成2户(三组张静养鸡计划1000只,已养400只,张茂立养羊50只,已养30只);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已建1个,投资10万元,已见效,收入10万元;改造公路8公里,已完成8公里; 新修水库2个,未动;旧房改造40户,已完成30户。 五、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村级各种学教活动,班子得到整顿,班子有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得到加提升,并新修村活动室1栋,党的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对农民进行了多次法制和技术培训,使每名群众的法制观念得到加强,农民每户至少有2-3门农民实用技术。 六、工作经验及措施 1、紧紧以抓好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农业增收工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2、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3统一组织、统一措施,集中安排专人对项目进行管理,使件件工作有人抓,件件工作有落实,是抓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建设总投资819.3万元。其中:部门及捆绑扶持投资45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农户投资投劳(折价)367.5万元。 总之,草川村通过三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该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该村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村经济基础差,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作者:————————————————————————————————日期: 2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让各族人民受益 (萨尔胡松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我们要把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各族群众成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一部分农牧民的基础设施困难。如将安居富民工程与街道整治相结合,将街道整治与市场集聚的实际相结合,将安居住宅与商业富民相结合,累计投入资金1302万元,对乡政府驻地三横三纵主街道进行了规范和整治。其中投入资金715万元,新建安居住宅与商业用房一体小二楼45户2700平方米、住宅与商业房一体平房16户1000平方,一般安居富民房65户4600平方米;投入资金100万元,为临街56户商品房安装了欧式挂件,更换塑钢窗、安全护栏174个,防盗门95个,外墙贴瓷砖600平方米,室内粉刷3500平方米;投入资金112万元,铺设人行道彩砖2800平方米,街道硬化3000平方米,拉设铁艺围栏1500米、围墙1100米,粉刷墙面1870平方米,安装路灯宣传标语40块,对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了拓宽和围栏;投入资金192.5万元,完成道路铺油5.5公里。投入资金5

万元,种植树木1.8万棵,完成庭院绿化70户,绿色通道1.5公里,围栏树木5公里。通过规范和整治,切实氛造了环境改善促商业富民,商业富民促环境改善的良好氛围。 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农业科技很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这制约了种植业、畜牧业的高产、高效,隐性限制了农民增收。 (二)医疗卫生方面:首先,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其次,重大疾病的流行蔓延仍在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第三,“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保障覆盖面过低,医疗保障程度有限。 (三)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 (四)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一)落实科教兴乡战略,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深入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各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依托优势资源,引进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完成教师周转房建设的准备工作,加大学校院落的整治改造力

湖南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锦麒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1.1编制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指导思想 (4)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4) 2.1村庄规划类型 (4) 2.2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5) 2.3规划原则 (5) 2.4规划依据 (6) 2.5规划期限 (6) 2.6公众参与 (6)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7) 3.1分类指导 (7) 3.2主要规划内容 (8) 第四章技术要点 (10) 4.1 村庄用地分类 (10) 4.2 空间管制规划 (12)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3)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精选

4.5 基础设施规划 (15) 4.6 综合整治规划 (16) 4.7 村民建房规划 (17) 4.8 近期建设规划 (17) 第五章成果要求 (18) 5.1 成果要求 (18) 5.2 保护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8) 5.3改善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8) 5.4简易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9) 5.5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9) 5.6图纸要求 (19) 第六章附则 (20) 精选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 精选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08级地理科学二班刘云鹏 08160216 )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 《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4605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8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我们要把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各族群众成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一部分农牧民的基础设施困难。如将安居富民工程与街道整治相结合,将街道整治与市场集聚的实际相结合,将安居住宅与商业富民相结合,累计投入资金1302万元,对乡政府驻地三横三纵主街道进行了规范和整治。其中投入资金715万元,新建安居住宅与商业用房一体小二楼45户2700平方米、住宅与商业房一体平房16户1000平方,一般安居富民房65户4600平方米;投入资金100万元,为临街56户商品房安装了欧式挂件,更换塑钢窗、安全护栏174个,防盗门95个,外墙贴瓷砖600平方米,室内粉刷3500平方米;投入资金112万元,铺设人行道彩砖2800平方米,街道硬化3000平方米,拉设铁艺围栏1500米、围墙1100米,粉刷墙面1870平方米,安装路灯宣传标语40块,对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了拓宽和围栏;投入资金192.5万元,完成道路铺油5.5公里。投入资金5万元,种植树木1.8万棵,完成庭院绿化70户,绿色通道1.5公里,

围栏树木5公里。通过规范和整治,切实氛造了环境改善促商业富民,商业富民促环境改善的良好氛围。 存在的问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农业科技很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这制约了种植业、畜牧业的高产、高效,隐性限制了农民增收。 医疗卫生方面:首先,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其次,重大疾病的流行蔓延仍在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第三,“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保障覆盖面过低,医疗保障程度有限。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 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落实科教兴乡战略,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深入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各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依托优势资源,引进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完成教师周转房建设的准备工作,加大学校院落的整治改造力度,改善整体办学条件。扎实开展“教育工作管理年”活动,加强师

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三)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当前,有必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 (四)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

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城乡、供给、农民等方面,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 (暂行) 湖南省建设厅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四章主要内容 第五章规划成果 第六章附则 第七章附件:基础资料收集

第一章总则 1.1目的及要求 1.1.1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促进全省农村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全省各地村庄布局规划提供指导。 1.1.2村庄布局规划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及撤并的村庄,做到提升一批、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消纳一批村庄,达到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保护环境、完善功能,

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村庄布局的科学、合理,积极推动我省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1.1.3村庄布局规划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贯彻集约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突出中心村的发展,引导村民建房适当聚集,改变农村建房的分散和无序状态。 1.1.4村庄布局规划要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鼓励进行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研究,提倡创新规划理念,推广先进技术。 1.2适用范围 1.2.1我省制定和实施村庄布局规划必须遵守本《导则》。本《导则》的村庄是指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1.2.2村庄布局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制定和审批,以全省和市州为单位进行汇总和整合。 1.2.3制定和实施村庄布局规划除遵守本《导则》外,还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的规定。 1.3规划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3.3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扎实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一、科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要在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

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点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政府领导,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级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平衡,发挥各专项建设规划的作用,做好区域规划与专项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要注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规范规划的审批程序,防止规划过多过滥。要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把规划作为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的检查监督,建立后评价制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

湖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协议(湖南省16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湖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协议(湖南 省16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本协议适用丁农户委托村组集体组织、合作社或其它中介服务组织代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时使用) 甲方(委托方): 住所: 联系电话: 乙方(受托方): 住所: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甲方愿将以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乙方进行流转。经双方协商一致,特订立此协议。 一、委托事项 地块名称地类面积四至界限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承包合同编号 厅与东南西北1 2 3 4

(小写) 亩 2. 委托流转方式。 甲方委托乙方将以上土地共计亩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方式流转他人。 3. 委托流转期限。 土地委托流转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起 至年月日止(最长不得超过土地承包期剩余期限)。 4. 委托流转价款与支付方式。 (1)甲方授权乙方以每年不低丁(现金、实物或实物折价)的标准进行流转。 (2)考虑物价等因素的约定:o (3)支付结算方式:。 5. 委托费用与支付方式。委托费用与支付方式约定:。 二、其他委托事项 1. 甲方承包经营时对土地投入的委托处理:。 2. 在委托流转期间因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处理: 3. 协议到期土地恢复原状等事项的处理:。 三、委托权限 乙方按照下列第种方式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关权利: 1. 乙方与土地受让方协商流转事宜,流转合同由甲方与受让方签订。 2. 乙方与土地受让方协商流转事宜并代为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合同,监督土地受让方履行流转合同约定。 3. 其它权限:。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XX 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分析

府,不能私自更改。另外,租赁等方式获得的收益有一半要进入社保机制,农村集体需要将其存入农村信用社,留作对居民的生活保障。 从以上可以看出广东省土地流转的《办法》在将集体建设用地推向市场的同时注意保证了居民的利益,是我国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一次很好尝试。 四.改革建议 (一)重新明确集体土地权属,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机制确定土地的属性是其进入市场流转的基础。所谓重新确定集体土地权属即是赋予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属性。由之前的实例1可以看到,当时实行的制度使得集体土地缺乏市场属性,土地无法体现出其本有的经济价值。农村集体土地在现有的制度下,难以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在农村无法合理处理集体建设用地的情况下是不能实现的,目前的土地制度逐步趋向完善,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集体土地已经越来越多地投入建设开发,然而集体土地权属问题仍然需要明确,以免引起法治纠纷和违规流转现象。要想入市流转,必然涉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集体土地所有权仍然归于集体所有,而使用权将归于开发商或出资方。农村土地所有权经适当的经营管理可以保障农民的生活,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在城镇化的大前提下,可以将农村流转土地进行区域化管理,就是若干个村联合管理,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机构,保障村民权益。 (二)集体土地用途合理规划,严格管控。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之后,在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土地使用方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上报政府土地用途。如当土地用作化工厂等对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产业时,政府应该进行监督干涉,也须征求农民意见,保障农村集体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在规划集体土地开发方向时,相关部门也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尊重土地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发展的目标。 结语: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使用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相关制度的建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没有完善的入市流转机制和配套法律,导致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无法顺利实行和不规范流转的产生。要解决相关问题,先要改进土地制度。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制度而言,其不仅受到法律的限制,还受到财政制

湖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2020版

湖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住房的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农村住房建设,应当遵循规划先行、一户一宅、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的原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农村住房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将村庄规划和农村住房建设图集编制、集中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相关奖励和补助、执法管理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 的设计、施工等监督管理服务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农用地转用、房屋权属登记等监督管理服务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宅基地监督管理服务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交通运输、水利、生态环境、林业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根据法律、法规授权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村民住房建设有关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拟定有农村住房建设自治管理内容的村规民约,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指导村民办理或者为村民代办农村住房建设审批手续,指导村民依法依规开展农村住房建设活动;对农村住房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及时劝阻,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统筹安排宅基地用地,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范围、规模和配套设施。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依照法定程序组织修改。 第八条农村住房建设,应当符合村庄规划。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区域的,还应当符合相关保护规划。建房选址,应当尽量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避开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下采空、地震断裂带等危险区域,严格控制切坡建房。确因选址困难需切坡的,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做好坡体防护,确保建房安全。 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结合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统建联建农村住房,实现村民新建住房适度有序集中。 在公路沿线建房的,其房屋边缘与公路用地外缘的间距为: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在高速公路沿线建房的,其房屋边缘与高速公路隔离栅栏的间距不少于30米。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在机场周边建房的,应当遵守铁路安全保护和机场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报告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项目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我局及时对全县范围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情况进行了督查,情况公布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情况 XX年安排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XX 年安排15个;XX安排12个;XX年安排27个;XX年安排20个,XX-XX年共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项目84个,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资金万元,省级资金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监管,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开工,足额完成投资计划,项目及时交付使用。截止XX年4月份完成项目57个。在建项目9个,未开工项目18个。 完成项目: 1、镇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80万元,中央资金17万元,县配套63万元,新

建1000平方米业务用房。 2、山羊良种养殖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万元,改扩建厂房2300平方米。 3、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项目2个,完成项目总投资万元,粪污处理、猪舍改造、防疫设施。 4、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万元,县配套25万元。 5、急救中心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2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0万元,县配套135万元;业务用房 6、初级中学、连庄中学等改造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782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建设学校宿舍楼3300平方米。 7、镇兽医站项目6个,总投资3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购置设备。 8、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项目4个,总投资48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用于设备购置。 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28万元,建设圈舍2500平方米。 10、退耕还林工程项目1个,总投资60万元,全部为中央投资,匹配造林XX亩。 11、巩固退耕还林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6万元,县配套34万元;人工造林100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201X〕10号)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1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1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1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 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

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 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 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 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 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 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 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 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 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 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 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 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及流转协议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及流转协议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及流转协议 甲方:(企业或个人) 乙方:(集体经济组织) 为早日恢复农民生产、生活秩序,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乙方受委托,与甲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及住房重建 第一条为帮助乙方灾后重建,甲方在镇村组实施(1、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拆院并院;3、零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第二条经甲、乙双方初步确定参与整理的农户有户人,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面积约亩(经国土部门审定的集体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其中农民安置拟占地亩(占地面积按执行),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面积约亩(实际面积以国土部门正式的竣工验收认定面积为准)。 第三条经甲乙双方协商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房重建方式为(1、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35㎡的统规统建,2、统规自建)。项目投资总额约为万元。项目涉及由甲方承担的费用有项;由乙方承担的费用

有项。(1、立项费用;2、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3、安置房规划设计费;4、安置房建设费;5、原宅基地复垦费;6、房屋及附着物补偿;7、综合验收费) 项目涉及对自愿参与农户的相关补助补贴标准按: 执行;基础设施配套标准按: 执行。但不得低于都江堰市土地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都江堰市土地综合整理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都土整办【2007】19号)文规定的建房、风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四条项目实施期限:2008年月日至2009年月日。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半,即18个月。 第五条经甲乙双方协定,项目立项和验收由(1、甲方;2、乙方)负责;安置房建设工程由(1、甲方;2、乙方)负责实施;安置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由(1、甲方;2、乙方)负责实施;原宅基地复垦及道路沟渠工程由(1、甲方;2、乙方)负责实施。 第六条项目工程质量要求 (一)土地平整(复垦)。应按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和农业部门的技术要求,有效耕作层厚度不得小于40厘米,建成地面平整、田(地)坎、沟(渠)完善、便于耕作的耕地。 (二)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应按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并分别符合交通、水务部门的技术要求,合理布局,便于群众生产和生活。 (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心村、聚居点),应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依照《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管理确保社区建设质量的通知》(成建委发[2007]390号)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设计;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做好新建农村居住点的道路、供水、雨(污)水排放管网、化粪(沼气)池、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绿化。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精编版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08级地理科学二班 刘云鹏08160216 )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 《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刘艳丽张丽娟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2004 年以来的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支持农林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对农村水、路、气、电、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因此,在2010年初,由行政学院几名教师组成调研组,深入白城地区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等县市,对白城地区各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十五” 期间,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始终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了“一个调整、三个倾斜”。“一个调整”是: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三个倾斜”是:一是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二是坚持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三是坚持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

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湘国土资发〔2007〕33号)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湘国土资发〔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10-24 【生效日期】2007-10-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湘国土资发〔2007〕33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9月29日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省厅。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发挥土地开 发整理资金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等相 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省以上财政投资、 省土地开发整理机构作为业主承担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第三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项目的计划、立项、设计审批、预算审查、实施监督检 查以及验收等行政管理工作。 省土地开发整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实施、工程验收等项目管理中的技术性、事 务性工作。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域项目的选址踏勘、组织申报、实施管理等相关工作。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项目申报立项 第四条第四条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收入预算,制定并下达项目申报年度计划。 第五条第五条项目申报程序: (一)市州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按有关规定组织项目选址踏勘,拟定申报项目。 (二)项目拟定后,市州土地开发整理机构组织县(市、区)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当报请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经市州国土资源局审查后纳入项目库。 (四)市州国土资源局根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项目申报年度计划申报立项。 第六条第六条项目申报材料: (一)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项目申报文件;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文件,县(市、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征求村组、群众意见的情况说明,项目选址踏勘报告; (四)其他有关资料。 第七条第七条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二)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建设规模一般为300―1000公顷,片块一般不超过3片,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 (三)土地开发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一般应当达到百分之六十,土地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一般应当达到百分之三; (四)项目区无土地权属纠纷,经项目涉及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第八条第八条省国土资源厅受理项目申报材料后,由省土地开发整理机构从土地开发整理专家库中按相关规定抽取专家,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项目立项的技术性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报省国土资源厅。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项目立项会审,通过会审的项目,批准立项。 第九条第九条项目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安排。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划定的禁止开垦区域内开垦耕地。 第三章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审查 第十条第十条项目立项后,由市州土地开发整理机构组织具有丙级以上测绘资质的测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