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

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2 放线菌的培养基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 3、NaCl 、K 2HPO 43H 2O 、MgSO 47H2O 作为无机盐,FeSO47H2O 作为微生物的微量

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需要K 2HPO 43H 2O ,可溶性淀粉5g ,硝酸钾,MgSO 47H2O ,

FeSO 47H 2O ,氯化钠,琼脂5g ,水250ml 。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

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 ,调节pH =,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121℃灭菌20分钟。

3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编号,分装 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凝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 左右,待冷凝成平板。另取5支盛有9ml 一只盛有10ml 无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明10-1、10-2、10-3、10-4、10-5、10-6。

稀释倾注分离 称1g 土样放入10ml 无菌水试管中振荡10min ,即10-1的土壤悬液,静置30s 。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1浓度的土壤悬液1ml 并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吸时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水面,使其混合均匀。即为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

度换1支无菌吸管)。

4 倒平板分离培养

于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培养皿中,倒入溶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高氏培养基约10—15ml,置水平位置,迅速旋动混匀,待凝固。(若融化的培养基温度太高,会产生太多的冷凝水,影响观察。)

用1ml无菌吸管分别精确地吸取10-4、10-5、10-6的稀释菌液1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每一浓度对应两个平板。用无菌涂布棒(从浓度小液开始)将加入平板培养基上的土壤稀释液在整个平板表面涂匀,涂完一个平板用酒精灯灭菌。

5 培养

接种完毕,将平皿和试管放入28℃恒温箱培养7天,观察平皿上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菌落。

6 菌种纯化

倒平板将加热融化的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倒平板,并标号。

平板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划线,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形成单个菌落。

7 进一步鉴定

用接种铲将平板上的菌苔连同培养基切下一小方块(宽2-3mm),菌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另取一洁净载玻片置火焰上微热后,盖在菌苔上,轻轻按压,使培养物(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粘附(“印”)在载玻片的中央,将有印记的一面朝上,火焰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8 确定放线菌

参考文献

[1]周长林微生物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6008

[2]司美茹,薛泉宏等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及杂菌抑制方法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4, 02期:61-65

[3]高鹏,薛泉宏等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培养基与筛选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期:59-63

[4]冯轶男,杨润清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 2010, 第4期:95-97

[5]林雁冰,陆家贤等地黄根圈土壤拮抗放线菌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植物保护学报2010, 03期:234-240

实验二 酵母菌的死活染色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二类参照)

实验二酵母菌的死活染色及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赵奕玲 121180169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 2掌握酵母菌的死活细胞的鉴定方法。 3.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形态及出芽方式观察的基本原理:酵母菌的死活染色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来观察生活的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它的氧化型是蓝色的,而还原型是无色的,用它来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由于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而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2.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的基本原理:子囊类酵母菌是以接合产生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它们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形态相同而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条通道,再通过质、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或8个子核,然后它们各自与周围的原生质结合在一起,再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这些一个个子囊孢子就成熟了,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则成了子囊。能否形成子囊孢子及其形态是酵母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酵母菌形成子囊孢子需一定条件,其中麦氏培养基有利于酿酒酵母子囊孢子的形成。 孢子壁厚不易着色,但是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因此先用强染色剂(孔雀绿)下染色,使染料进入菌体和孢子,水洗时菌体中染色被洗脱而孢子中染料保留。在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色剂的颜色而孢子保留原来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3.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原理: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和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1)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2 放线菌的培养基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NaCl、 K2HPO4?3H2O、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需要K2HPO4?3H2O 0.125g,可溶性淀粉5g,硝酸钾 0.25,MgSO4?7H2O 0.125g,FeSO4?7H2O 0.025g,氯化钠0.125g,琼脂5g,水250ml。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调节pH=7.4,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 121℃灭菌20分钟。 3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编号,分装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凝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另取5支盛有9ml一只盛有10ml无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明10-1、10-2、10-3、10-4、10-5、10-6。 稀释倾注分离称1g土样放入10ml无菌水试管中振荡10min,即10-1的土壤悬液,静置30s。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1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吸时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水面,使其混合均匀。即为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 4 倒平板分离培养 于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培养皿中,倒入溶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高氏培养基约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 1 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 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 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 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 KNO 3、NaCI、K2HPO 4?3H 2O、MgSO 4?7H 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 3 、 NaCI 、 K2HPO 4?3H 2O 、MgSO 4?7H2O 作为无机盐, FeSO4?7H2O 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h1)0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 10% 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效聚磷菌的筛选

磷矿废水中高效聚磷菌的筛选 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水体受到污染不仅破坏了环境与动植物的生存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工农业发展。而水体富营养化都与水中的磷含量剧增有关,所以除去水中的磷对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特别重要,这也是个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我校的南湖水体污染特别严重是我校的美中不足。 关键词:生物去磷聚磷菌筛选环境污染污水处理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主要使用生物除磷,它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从水中摄取磷,并将磷存于体内,在水低形成高磷的污泥,达到了去磷防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聚磷菌是生物除磷的决定生物,而聚磷菌的工作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氧浓度,PH值,温度等,且不同的聚磷菌的聚磷能力不同,所以要想达到高去磷的效果就必须筛选出聚磷效率高的菌种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主要的的仪器设备 摇床,超净工作台,全自动高压灭菌锅,培养箱,电子天平,酸度计,离心机,可见分光光度计,培养皿20个,细菌过滤器,移液枪(100ul和1000ul),量筒(10ml和50ml各一个),锥形瓶(150ml,250ml和500ml),草酸铵结晶紫,革兰氏碘液,95%的酒精,石碳酸复染红,显微镜,载玻片及盖玻片。 1.2主要的试剂 微生物分离纯化用的试剂均是国产分析纯,主要有牛肉膏,蛋白胨,琼脂,乙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亚铁,氢氧化钠硫酸铵,钼酸钾,抗坏血酸,酒石酸锑钾,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钾过硫酸钾,MOPSHighPurityGrade,Tricine,X--Pi. 1.3样本采集 磷矿废水 1.4培养基及溶液 (1)YG培养液:酵母侵膏1g,葡萄糖1g,K2HPO4 0.3g KH2PO4 0.25g 七水硫酸镁0.2g, 蒸馏水1000ml. (2)MOPS培养基:100ml的10*MOPS 8.370g, tricine 0.717g, 30ml的去离子水,10mol/L KOH调PH到7.4. 总体积44ml. 0.01mol/L, 硫酸亚铁1ml,按下列加:氯化铵(1.9mol/L)5ml, 硫酸钾(0.276mol/L)1ml,二水氯化钙0.02mol/L)0.025ml, 六水氯化镁(2.5mol/L)0.21ml, NaCl(5mol/L)10ml, 微量元素混合液0.02ml, 葡萄糖0.1g, )取25ml置于两个500ml的三角瓶中,向一个三角瓶加0.0087gK2HPO4,成为限磷培养基。另一个加0.1732gK2HPO4成为过磷培养基。两瓶分别加离子水后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分别装于灭菌的150ml三角瓶中。 (3)LB培养基:酵母清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水1000ml,pH7.0~~~7.2 实验方法 1.聚磷菌的筛选: (1)聚磷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将水样充分摇匀后,用移液枪取0.5ml水样于4.5ml的无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定稿版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3)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4、10-5)、组别、姓名、操作

菌种筛选方法 (2)

菌种筛选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 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 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

"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 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

最新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2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培养技术,以及抗生素检测等。 3掌握合成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学习对微生物实验的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重铬酸钾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

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放线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菌种的生长,故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作指示菌鉴别放线菌。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 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K2HPO4 ?3H2O 0.125g,可溶性淀粉5g,硝酸钾0.25, MgSO4? 7H2O0.125g, FeSO4?7H2O 0.025g,氯化钠0.125g,琼脂5g,水250ml。 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调节pH=7.4,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121℃灭菌20分钟。 将6套平皿、12只试管灭菌。

菌种筛选方法

常用的菌种的筛选方法如下: (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如可以控制培养时的氧,可将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分开;通过控制温度,可将嗜热微生物和非嗜热微生物分开;控制pH,可将嗜酸、嗜碱微生物分离等。在分离培养基中也可以加入不同的抗生素或试剂来增加选择性。如在分离放线菌和细菌时,可加入抗真菌抗生素;分离真菌时,可加入抗细菌药物。 (2)随机分离方法 有些微生物的产物对筛选没有直接的选择性指示作用,因此常采用随机分离方法分离。 A、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常用抑菌圈法。实验必须用工具菌:采用抗生素的敏感菌,传统上常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 B、抗肿瘤药物产生菌的分离抗肿瘤药物产生菌的分离常用方法:生化诱导法、SOS生色检测法、DNA修复能力突变株。原理是利用DNA的损伤,微生物发生突变。B1、生化诱导法:将大肠杆菌的lacZ基因连接在λ噬菌体的PL启动子下,当DNA损伤时,诱发λ阻遏物CI分解,PL启动子启动lacZ基因转录,测定表达的?-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检测药物的存在。B2、SOS生色检测法:利用当DNA损伤时,可活化yecA蛋白,进而分解噬菌体的阻遏蛋白,再引起sifA基因启动lacZ基因转录,测定表达的?-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检测药物的存在。 C、生长因子产生菌的分离以氨基酸产生菌为例,介绍筛选方法。首先将待试菌接入加了抗真菌的化合物(如亚胺环己酮)的分离培养基中生长,然后采用影印法,将菌落复印到能支持氨基酸产生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培养2-3天后,用紫外线杀司长好的菌落,再往此平板上面铺一层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菌悬液,培养16小时后,被杀死的氨基酸产生菌的菌落周围应有一检测菌的生长圈。 (3)目的微生物分离 A、根据形态筛选突变株 B、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变株透明圈法、呈色圈法、抑菌圈法、浑浊圈法等。①透明圈法: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该法在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采用较多,如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产生菌都会在含有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圈。在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在选择性培养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 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菌 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 菌丝组成。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 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 “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 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2.高氏一号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

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为避免破环细胞及菌丝体形态,通常采用插片法和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单染色进行观察。在插片法中,将灭菌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养基交界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四、实验操作 1.配置高氏一号培养基(200ml) 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放线菌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多为腐生,少数寄生。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放线菌突出特性产生抗菌素,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以土壤最多,常存在肥土农田土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 1.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方法: 1.1平板划线法: 待测菌株与检测病原菌通用培养基制成平板,在平板中央划线接种待测菌株,28-30℃ 3-5d,将病原菌垂直方向划线于待测菌生长线的两侧,不能与待测菌相连,在37℃ 24h取出观察。如果待测菌株对病原菌有抑制活性,病原菌靠近待测菌的一端生长会受到待测菌抑制产生抑菌带。可根据抑菌带的长短来判断待测菌活性强弱。选择抑制活性强的复筛。 1.2抑菌圈法或十字交叉法:常用的初筛方法 将待测菌接种于平板,长出成熟菌落后,用打孔器将供试病原菌苔打成直径5-6mm小菌块,并将其移入到病原菌平板培养基中,将待测菌与病原菌呈十字交叉排列,即病原菌在中央,待测菌置于病原菌的四周,培养3-4d。若有抑菌活性在待测菌周围形成一个没有生长病原菌抑菌圈。若菌块厚度大小一致的,抑菌圈的大小可直观反应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强弱。 1.3纸片法或生长速率法: 主要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即将相同灭菌后的圆形滤纸片放于待测

发酵液中,取出并黏贴在接种有病原菌的平板培养基,培养后观察有 无抑菌圈或抑菌圈的大小。 2.放线菌分离与筛选. 2.1培养基; 2.1.1改良高1号:可溶性淀粉20g/L KH2PO40.5g/L NaC10.5g/L MgSO40.2-0.5g/L KNO3 1g/L FeSO40.01g/L 重铬酸钾(3%) 3.3mL/L PH7.2-7.4(分离保存用)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0.1℅的FeSO4溶液。 2.1.2淀粉培养基和秸秆腐解物培养基 2.1.3拮抗试验培养基:高1号牛蛋 PDA改良培养基加3g牛肉膏2.2抑菌剂的选择:有效降低细菌真菌的数量,细菌扩散真菌蔓延速 度迅速。 重铬酸钾50-75ug/ml(150ug/ml为宜)或另添加1-2ug/ml青霉素,可 显著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不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 2.3靶标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变形 杆菌 2.4放线菌分离与筛选 2.4.1传统的分离筛选思路; 以对某些如病原菌或杂草,昆虫为靶标的抑制和杀灭效果为标准筛选 产生活性物质的放线菌,即筛选拮抗放线菌。 初筛:将分离得到菌株进行真对靶标抑制活性筛选。 优点:较早知道是否筛选到拮抗菌株,筛选范围广。缺点:方法粗放,

实验二_____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讲义5 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方法 取土样时最好选取如花坛等地方的土样,去掉表层5~10cm的土壤后取样。 放入10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水,常压加热至水沸腾后维持20min,取出,置28-37摄氏度培养24-48h,液面则产生黄白色皮膜。 用接种环取皮膜适量于无菌水中分散,稀释涂布于蔗糖豆芽汁琼脂平皿,置28-37摄氏度培养24-48h,挑取典型菌落。 实验6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实训)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1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 1.学习并初步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像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住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本试验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1.插片法: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2.玻璃纸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放线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放线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放线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3.印片法:将要观察的放线菌的菌落或菌苔,先印在载玻片上,经染色后观察。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孢子丝的形态、孢子的排列及其形状等。方法简便、但形态特征可能有所改变。 (*本次试验采用插片法) 三、器材 1、菌种: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2、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 3、仪器及其他用具:经灭菌的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 石碳酸复红染液,显微镜等。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题目】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观察方法—插片法 2、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培养基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高氏I号培养基中,需要加入FeSO4。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内菌丝而无气生菌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生菌丝在上层、基内菌丝在下层,且气生菌丝较暗,基内菌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图1:链霉菌一般形态和构造(模式图) 1-直形,交叉分枝 2-丛生,波曲 3-顶端形成大螺旋 4-松螺旋 5,6-紧螺旋 7-短而直,轮生 图2:链霉菌属孢子丝的主要类型 3.插片法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1-盖玻片 2-琼脂层 图3 【实验内容及步骤】 1、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100ml) 1)根据配方按照一定比例称取可溶性溶粉、及其他成分溶解。 2)待将所有药品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进行pH调节到7.2~7.4 3)材料灭菌:将所配溶液装在三角烧瓶中并加棉塞,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并用麻绳捆好,

土壤中放线菌的筛选即其抗菌谱的测定实验论文

实验论文 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筛选及抗菌谱的测定作者:天奇666666 2017 年06 月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4) 2、实验材料与方法 (4) 2.1材料 (4) 2.1.1 土壤样品 (4) 2.1.2 培养基 (4)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 2.2.1 放线菌的分离及最佳土壤稀释浓度的选择 (5) 2.2.2放线菌纯化培养 (5) 2.2.3 保存备用菌株 (5) 2.2.4 供试菌液配置 (5) 2.2.5进行拮抗试验 (5) 3、实验结果与分析 (6) 3.1实验结果表(表二) (6) 3.2实验照片 (6) 3.3实验结果分析 (7) 4、结论与讨论 (7) 4.1结论 (7) 4.2讨论 (7) 5、参考文献 (8)

摘要 本次实验选取了学校八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通过土壤悬液稀释进行固体培养基涂布培养,分离纯化出对其他微生物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PDA培养基进行抗菌谱测定。本次实验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分别进行主实验与次实验,保证了实验重复性并极大节省了时间,实验过程分两批进行,主实验通过培养细菌与真菌菌液,涂布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平板分离出了五珠无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次试验通过点接的PDA培养基的方式分离出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抗性而对黑曲霉有轻微抗性的放线菌菌珠。 关键词:土壤、放线菌、拮抗作用

1、引言 土壤----作为生物生存一种基本的资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特 别是以能产生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而著称的放线菌,研究土壤沉积微生物,不仅 可以发现新的放线菌资源,同时也可能发现新型活性产物,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行业意义巨大。 放线菌是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一类微生物, 目前从微生物中发现的大约 8 000 种生物活性物质中, 近 70 % 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 G + C) mol% 含量( >55% ) 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它是 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 土壤样品 理工大西校区西门附近校区内随机取8个采样点,采样点的选择以农田土壤、经 常疏松的的种植土壤以及含有机质较为丰富的为主。 2.1.2 培养基 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溶液与试剂、可溶性淀粉、NaCI、KNO3 、K2 HPO4 3H2 O MgSO4 .7 H2 O 、FeSO4 .7 H2 O,琼脂,1mol/LNaOH, 1mol/LHCI。 仪器与其他用具:试管,锥形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PH试纸,棉花,牛皮纸,麻绳,纱布等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NaCl PDA培养基:新鲜土豆;琼脂;葡萄糖、电磁炉;锅(带盖);漏勺;刀、烧杯 纱布;玻璃棒;天平;称量纸;蒸馏水 2.1.3 供试菌种

实验十二___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十二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 2、抗生素产生菌的抗菌谱测定。 3、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微生物大量存在与土壤中,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 实验材料: 1、土壤菜园土。 2、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8h培养物。 3、培养基淀粉琼脂和淀粉液体培养基。 4、其它 10%的酚、牛津杯、灭菌生理盐水、接种环、无菌涂棒、酒精灯、无菌吸管等。 实验方法: 一、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配制淀粉培养基 配方一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水 100毫升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 (1)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2)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二、基本原理 放线菌是由纤细的有分枝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为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大多数放线菌的菌丝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部分。营养菌丝深入培养基中生长,气生菌丝则生长在培养基的表面,并向空中伸展。因此用普通方法制片,往往很难观察到放线菌的整体形态。必须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以便将自然生长的放线菌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玻璃纸培养法、插片法和印片法。 三、材料及器材 1. 菌种:细黄链霉菌(5406放线菌) 2. 溶液和试剂:吕氏美蓝染液 3. 仪器及其他用具:盖玻片,载玻片,擦镜纸,接种环,显微镜,剪刀,镊子,吸管,玻璃涂布棒,玻璃纸等。 四、方法与步骤 (一)插片法 1. 取一淀粉琼脂培养基平板,用接种环将菌种在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然后用无菌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45°角插人琼脂内(插在接种线上,插片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2. 倒置培养,28℃,3~5天。 3. 用镊子小心取出盖玻片,擦去背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二)玻璃纸法 1. 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将已灭菌的小块玻璃纸片铺在琼脂淀粉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涂布棒将玻璃纸压平,使其紧贴在琼脂表面,不留气泡,每个平板可铺5~10块玻璃纸。 2. 用接种环挑取菌种斜面培养物在玻璃纸上划线接种。 3. 平板倒置,28℃,培养3~5天。 4. 镜检在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水,用镊子小心取下玻璃纸片,菌面朝上放在玻片的水滴上,使玻璃纸平贴在玻片上,中间不要有气泡,直接镜检。 (三)印片法 用一洁净盖玻片,平放在培养皿中放线菌的培养物上,轻轻按压一下,取出盖玻片,将印有放线菌的一面朝下,放置在加有一滴美蓝染液的载玻片上,观察孢子丝和孢子。 五、实验作业及实验报告 (一)结果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放线菌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思考题 1. 试比较3种培养和观察放线菌方法的优缺点。 2. 玻璃纸法是否适用于其他类群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为什么? 3. 放线菌的菌体为何不易挑取? 六、实验结束、检查试验仪器破损情况,清理实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