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

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

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2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3预备起。配乐梦江南 生:(齐背,放课件)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4它的作者是代的张志和 拿出你的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 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课件)5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 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 师:也就是说词牌名规定了词的—— 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课本,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6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课件7)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塞”字是多音字,它既可以 读,西塞山,是山名,塞是平舌音。还可以读塞子,也可以读,堵塞。还有两个词不常见,一个是——生:“箬笠”。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 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斗笠。课件9“箬笠”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吗?(熟字加偏旁、编故事) 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箬笠蓑衣都是避雨工具,相当于今天的雨帽和雨衣,书上 注释里面也有,其实,联系注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古诗)10 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

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 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

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 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 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 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

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 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 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 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 “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 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 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 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刘玲新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着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tónɡsuō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

《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以辅助理解词并体会其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 美。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听《渔歌子》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简介张志和生平。 3、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4、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 结构特点。 5、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