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在本节里,我们就谈谈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1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首先要搞清古汉语中语素、词和字的关系。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组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最少有一个语素(单纯词),也可以有两个语素(合成词)。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c、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对古汉语词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音节数和语素数。

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如“天”、“地”、“人”)、双音词(如“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如“赤条条”)。

以语素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如“刀”、“口”、“参差”)和包含两个语素的合成词(如“天下”、“寡人”、“爪牙”)。

将以上两种标准结合起来,我们发现: a、、单音词只能由一个语素构成,必定是单纯词;

b、双音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前者叫“单纯双音词”,后者叫“合成双音词”。(古汉语中三音节词极为罕见,这儿不讨论。)

二、古汉语的单音词

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

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a、、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至——到来以——认为

视——观看殆——危险

b、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

秋——秋天流——水流

灌——灌注道——道理

叹——感叹

c、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

虎——老虎果——果子

石——石头

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

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例如:

a、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b、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这样 却…… ”、“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而”是连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然而”。

c、所以——《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孟子·梁惠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以……”分别表示行为的工具、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原因,“所”是个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现代的“所以”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连词,与古代的单音词“故”的含义相当(如:《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d、可以——《左传·庄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句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能够凭借”的意思,“可”是能愿动词,“以”是介词(它的宾语“之”省略),不同于现代的能愿动词“可以”。

e、其实——《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句中的“其实”是“它们的实质”之意。《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句中的“其实”是“他的实际情况”之意。“其”是代词,“实”是名词,“其实”是偏正词组,不同于现代的副词“其实”。

f、非常——《史记·项羽本纪》:“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中的“非常”表示“不同平常的意外变故”之意。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句中的“非常”表“非同寻常”之意。现代“非常”则是程度副词。

g、于是——《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句中前一个“于是”,是介宾词组,含意是“在这个时候”;后一个“于是”也是介宾词组,意为“在这种情况下”,但其用法与现代连词“于是”比较接近。现代连词“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它是由后一个介宾词组“于是”发展而来的。

h、城市——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的“城市”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城”是“城市”之意,“市”是动词,意为“做买卖”。

i、母亲——《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这两句话

的意思是:袁绍的母亲亲自做过婢仆,袁绍实在是出身低微卑贱的人。句中的“母”是“母亲”之意,作主语;“亲”是“亲自”之意,作动词“为”的状语。

j、树木——《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句中的“树木”是个动宾词组,意为“种植树木”,现代的名词“树木”与句中的“木”字含意 相当。

k、禁止——《荀子·王制》:“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句中“令行禁止”是“号令一发就能施行,禁令一下就停止”之意,“禁止”实际上是条件复句的浓缩,与现代动词“禁止”不同。

l、指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这句话意思是:白璧上有一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指示”是两个动词连用,不同于现代的双音词“指示”。

m、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句中“地”指“土地”,“方”指“……见方”(“方千里”即“千里见方”),与现代名词“地方”不同。

n、知道——《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的“知道”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与现代双音动词“知道”不同。

o、生理——方苞《狱中杂记》:“吾辈无生理矣。”句中的“生理”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性)”之意。晋嵇康《养生论》:“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句中的“生理”意为“养生之理”。杜甫《北征》:“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句中的“生理”意为“谋生的方法”。上述“生理”与现代表示“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的双音词“生理”不同。

p、身体——《淮南子·氾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句中的“身”指“自己的身体”,“体”指“体验”。成语“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现代“身体”是双音词。q、责备——《淮南子·氾论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句中“责备”是动宾词组,意即“要求完美”(“责”表“求”义,“备”表“完美”义)。成语“求全责备”中,“责备”与“求全”义近。现代“责备”是动词,义为埋怨、指责。

r、故事——《汉书·楚元王传》:“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句中的“故事”是“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之义,与现代“讲故事”中的双音词“故事”不同。

s、放心——《孟子·告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句中“放心”义为

“放纵恣肆之心”,是偏正词组,不同于现代表“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之义的双音词“放心”。

t、睡觉——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思,“睡觉”是两个单音词。

u、后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韩)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句中的“后悔之”是“后来懊悔这样做”之义,“后悔”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偏正词组。等等。

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古汉语中连用的单音词,对于正确掌握古书的含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古汉语的双音词

古汉语的双音词可以分为单纯双音词(只含一个语素)和合成双音词(含有两个语素) 两类。

1 单纯双音词

古汉语单纯双音词包括重言词和连绵词。

重言词。重言词,也叫“重言形况词”,又叫“叠音词”,是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 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中的“夭夭”、“灼灼”都是重言词。《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句中的“斤斤”也是重言词。重言词是重叠两个音节构成的,有的重言词的含义与记录这个词的字的含义有关。例如:《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句中的“昭昭”是“明白”的意思,“昏昏”是“糊涂”之意,它们的含义分别同“昭”的“明亮”义、“昏”的“昏暗”义有 联系。又如,《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句中的“忡忡”是“忧愁之貌”,同“忡”的“忧虑不安貌”有关。

类似的重言词还有:依依(依恋的样子)、悠悠(久远的样子)、徐徐(慢行的样子)、袅袅(摇曳的样子)、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眈眈(狠狠注视的样子)、悄悄(忧愁的样子),等等。有的重言词的含义与记录这个词的字的含义无关。例如: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中的“萧萧”是“马鸣之声”,与“萧”的本义“艾蒿”无关。

又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句中的“丁丁”是“伐木声”,与“丁”的本义“干支名”无关。

类似的重言词还有:夭夭(少盛之貌)、霍霍(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

关(鸟鸣声),等等。

一般来说,重言词都是形容写貌之词或拟声词。

重言词在形式上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相同,但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 首·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走啊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也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旦旦”(每天)、“卷卷”(每卷)、“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

b、连绵词。连绵词,也叫“联绵词”、“联绵字”。“连(联)绵”是连接不断、不可拆开之义。连绵词在书写上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只代表构成连绵词的两个音节的读音;这两个字(音)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拆开理解。组成连绵词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一般来说,都与连绵词的词义无关。例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句中的“望洋”表示“仰视之貌”,是个连绵词,不可以拆成“望”、“洋”两个字理解成“望着海洋”。

由于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因此,它们的写法往往不固定。例如,“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旺洋”;“徘徊”也作“裴回”、“徘回”;“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委蛇”、“委施”;“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闵免”、“文莫”、“密勿”,等等。连绵词一般都是描摹事物的声色形状的,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在古代典籍、特别是《诗经》中用得比较广泛。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表示长短不齐之貌。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身形体态美好,有人将它译成“苗条”。

《楚辞·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憔悴”形容瘦弱萎靡之貌。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为往返回旋之貌。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芦苇一类的植物。

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在语音上往往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这是连绵词在语音上的一大特点。例如:

双声连绵词:参差、踟蹰、栗烈、觱发、造次、缤纷、侘傺、容与、突梯、滑稽、忸怩、

便嬖、蟋蟀、蒹葭、伊威(昆虫名)、蓬勃、唏嘘、仓卒、倜傥、恍惚、留连。

叠韵连绵词:须臾、窈窕、窈纠、忧受、夭绍、顑颔、婵媛、崔嵬、苤苢、仓庚、薜荔、鎡基、彷徨、徘徊、堂皇、蹁躚、逡巡、妖娆、披靡、扶疏、荒唐、逍遥、混沌、扑朔、蹉跎。

双声兼叠韵的连绵词:辗转。

也有一些连绵词在语音上没有双声、叠韵关系,如:滂沱、浩荡、蜈蚣、狼藉、陵夷、逶迤、跋扈、芙蓉。

2 合成双音词

合成双音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从其结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偏正式、联合式和附加式三类。

(1) 偏正式合成词

偏正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例如:天下、足下、陛下、先生、天子、君子、公子、童子、小人、没人(会潜水的人)、白鹭、黄鹂、太医、太史、太守、县长、县令、屯长、亭长、寡人、寡君,等等。

这类合成词是由词组凝固而来,结构稳定,整体表义。

(2) 联合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每个语素都表示具体意义,多数还能作为单音词独立使用。根据语素间的意义关系,可分为同义复词、反义复词、变义复词、偏义复词。

a、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组成,这两个语素往往可以单独作为单音词使用。例如:

《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

《诗经·郑 风· 丰序》:“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婚姻”指嫁娶之事,应看成双音词。但“婚”、“姻”又可单用,《尔 雅· 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恭敬”是双音词,但“恭”、“敬”可单用,《论 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属于这一类的双音词还有:饥馑、恐惧、阻隘、朋友、康庄(康指五通的路,庄指六通的路)、宇宙、驽钝,等等。

b、反义复词。反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每个语素也可单独成词。例如:乾

坤(“乾”代“天”,“坤”代“地”)、臧否(“臧”表赞美,“否”表批评)、呼吸,等等。

c、变义复词。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这两个语素组成合成词后,其原先的含义发生了引申变化,也就是说,词义并非两个语素原义的相加。

例如,“骨”和“肉”本指“骨头”、“肌肉”,它们组合成一个词后,不是“骨和肉”的意思,而是指整个躯体,如《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于土,命也。”又引申指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如《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

又如,“左”和“右”本指空间的两个方位,组合成一个词后,则指代君王或地位尊贵之人的近臣、近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由此义又引申表示对别人的尊称,如《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在书信中,则专指对方,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属于这一类的双音词还有:

社稷——“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五谷神,“社稷”代指国家。

消息——“消”本指消失,“息”本指滋长,“消息”引申指“音信”、“音讯”。如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爪牙——“爪”、“牙”本指野兽的脚爪、獠牙,“爪牙”喻指“国家的猛将”。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风水——“风”、“水”组合成双音词,表示宅地、坟地的地势、方向,用以附会吉凶祸福。等等。

d、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例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圃”字只作陪衬。

又如,《史记·文帝本纪》:“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缓”字只作陪衬。

属于这一类的词还有:

休祲——“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战国策·魏策》:“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句中“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休”字作陪衬。

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句中的“得失”义偏于“失”,

“得”字 陪衬。

作息——“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句中“作息”义偏于“作”,“息”字陪衬。

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句中“成败”义偏于“败”,“成”字陪衬。

利害——“利”指益处,“害”指害处,《史记·吴王濞传》:“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句中“利害”义偏于“害”,“利”字陪衬。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句中“异同”义偏于异,“同”字陪衬。

寒暑——《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句中的“寒暑”义偏于“寒”,“暑”字陪衬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都可以独立成词,以两个单音词的形式连用(这时候结成词组)。例如,《盐铁论·本论》:“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句中的“缓急”就是一个词组,“缓”、“急”都有意义。又如,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句中的“得失”是一个词组,意为优劣,等等。因此,对这类组合,要细细体会特定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再确定它们是词组还是偏义复词。

(3) 附加式合成词

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

a、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

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

“有”常用于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和形容词之前。如:有周、有夏、有殷、有虞;有政、有帝;有忡、有洸、有溃。

“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如,《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言”用于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于”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

“薄”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阿”一般用于名词前,如:阿爷、阿母、阿叔、阿姊、阿兄、阿弟、阿妹、阿子、阿公、阿姑、阿姨、阿娇(人名)、阿瞒(曹操小名)、阿蒙(人名)、阿环(仙女名)。

b、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

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带词尾的双音词几乎都是形容词。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油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等等。

词尾也可用在双音词之后,构成三音节的形容词,如:飘飘然、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等等。

合成双音词除了上述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三类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形式,如动宾式(将军、司马、司徒、司空、祭酒、执事)、述补式(匡正、扑灭)、主谓式(人定)等等。也有少数双音词与典故有关,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用正常方法分类。例如:

友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意思是只有孝心笃厚的人才会对兄弟友爱。后来,取句中“友于”二字,表示“兄弟之间的友爱”,如《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有时则直接以“友于”表示“兄弟”,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友于”二字,“友”作动词,“于”是介词,其结构类型难以确定。

金兰——《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如兰。”后来取“金兰”二字表示交友投合、友情深厚。如《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公,山涛;嵇,嵇康;阮,阮籍)后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辞,如“义结金兰”、“金兰簿”等。“金兰”二字似为“联合式”,但又不同于我们上文分析过的各种联合关系等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在本节里,我们就谈谈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1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首先要搞清古汉语中语素、词和字的关系。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组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最少有一个语素(单纯词),也可以有两个语素(合成词)。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c、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对古汉语词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音节数和语素数。 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如“天”、“地”、“人”)、双音词(如“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如“赤条条”)。 以语素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如“刀”、“口”、“参差”)和包含两个语素的合成词(如“天下”、“寡人”、“爪牙”)。 将以上两种标准结合起来,我们发现: a、、单音词只能由一个语素构成,必定是单纯词; b、双音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前者叫“单纯双音词”,后者叫“合成双音词”。(古汉语中三音节词极为罕见,这儿不讨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 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文言词汇的特点

文言词汇的特点 文言学习 0302 1318 文言词汇的特点 古今汉语相比较,差别最大的恐怕就词汇了。 (1)、从词的结构形式上看,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从音节词为主。了解了这一特点,就要昼避免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指示”就不能误认为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从两个人的关系上看,蔺相如既不是秦王的上级,也不可能是秦王的长辈。如果作为两个单音节词来看,就好理解了,“指”是“指出”,“示”是“给......看”,“请批示王”,就是“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这样,文意就贯通了。因此,在遇到与现代汉语双音词写法相同,但作为双音词来讲又讲不通或与上下文文意不贴切的情况,不妨试着当作单音词来解。 当然,前面说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并不等于说古汉语中完全是单音节词,实际上,古汉语中不是有少量的不能拆开的双音节词的。我们不要把这些不能拆开的双音词,硬拆成单音词来理解。文言文中少数不能拆开的双音词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联绵词如:犹豫、仓皇、匍匐、窈窕 外来词如:单于、可汗、葡萄、琵琶 偏义复词如:存亡、公姥、作息、异同 特定称谓如:布衣、社稷、天子、足下 遇到这类词语,切记不能拆双为单。 (2)、从内容上看,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则更大。除了日月山川牛羊等一些基本词汇外,绝大多数词语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词义的扩大。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狭小,后来范围扩大了。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这里的“国”指的是“国都”,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则指的是“国家”,词义范围明显扩大。 第二种,词义的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缩小了。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句中的“子”指的是子女,既可是男孩,也可是女孩。而现在的“子”,则只有“儿子”的意思了。 第三种,词义的转移。古汉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成新的意思。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走”却变为“行走”了。 第四种,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发展到现在,褒贬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 一、单音词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

词。例如: ①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A.形貌昳丽。 B.丽土之毛 ③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以上三例,①A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而①B的“观”则当“观看”“观赏”讲。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②A的“丽”义为“华美”,②B的“丽”为“附着”,也是两个词。至于③A的“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与③B的“女”更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产生原因有二: 1.词义的引申:观:本义是观看(动词),引申出“用来进行观看活动的建筑物”之义,名词,读去声。 2.假借:如:女:名词,借用作代词。 异字同词:即一个词有不祗一个记录符号。 ①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 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

陈代谢。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 (一)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 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当在几万,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因而,当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需要一个新词表达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构词语素有几千个,不愁选不出合适的“人选”。比如当人们创造出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就制造出接收这图像和声音的电视机,那么,就有了“电视”这个新词的产生来表达上述概念。而“电”“视”这两个语素是从古代就有的语素,没有想到可以被挑选出来组成表示现代化事物的新词。可见,新词并不一定要创造了新语素才能形成,多半是用库存的语素经过筛选构成新词。 看一个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不强,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否独立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古代汉语

第四节词的构成 * 音节:单音词、复音词 * 语素:单纯词、合成词 一 单音词 * (一)什么是单音词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 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 根据专家统计,单音词在《诗经》中占90.3%;《左传》占89%;《尔雅》中占80%;《史记》中占80%。这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在词汇中占绝对优势。 1.单音词的多义性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1、单音词的多义性 *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即一词一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即一词多义。 * 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粘纸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 之‘打’。”(《归田录》卷二) * 欧阳修指出了“打”的11个义项,用现代汉语表示依次为:殴打、撞击、打制、制造、捕捞、汲取、领取、张举、粘贴、丈量、擦拭。 * 到了现代汉语中,“打”的意义更加纷繁,1996年出版的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共列出其动词意义25个,介词意义1个,真可谓“触事皆谓之打”了。 2、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 单音词的多义性容易造成语义模糊性;单音词又容易形成同音词。这两点造成了实质交际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语言按自身的规律向表达日趋精密的方向发展?a?a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汉代以前,汉语复音化的速度较慢。魏晋六朝之后,复音词突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五代十国之后,复音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爷?a?a阿爷 一 ?a?a第一 燕?a?a燕子 夏?a?a有夏 欣 ?a?a欣然 石?a?a石头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语素,构成复音词。 艰?a?a艰难 恐?a?a恐惧 减?a?a减少 道、路?a道路 朋、友?a朋友 狭、隘?a?a狭隘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 途?a?a道路 伐?a?a攻打 目?a?a眼睛

知识点 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