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

36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
36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

中西医结合内科考点白塞氏综合征知识点点评

20XX年中西医结合内科考点白塞氏综合征知识点点评 白塞氏综合征的有关知识点是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的是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请广大考生参考复习。 一、概述 西医 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可侵犯多系统多脏器及组织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其主要病变部位除口、眼、阴部外,还常见皮肤、关节、动脉、静脉,少数可侵犯心脏、大血管、肺、肾、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多发于青壮年。 二、诊断标准 以往将白塞病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凡有反复口腔或阴部溃疡,同时伴有眼色素膜炎、关节炎、结节红斑样皮肤血管炎和脑膜脑炎的其中2个或2个以上者可诊为完全型,只伴有1个者则为不完全型。1989年9月美国第五届国际白塞病会议通过了新的简化的国际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 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生殖器溃疡 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生殖器有阿弗他溃疡或疤痕,尤其是男性。 3.眼病变 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可见有细胞,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样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 5.针刺试验阳性 以无菌20号或更小针头,斜行刺入皮内,经24-48小时后由医师看结果判定。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2项者,可诊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或(和)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副睾炎和家族史。 三、中医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中医病名类似《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狐惑病”,主要由于气阴不足,湿毒蕴热所致。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轻型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关节病变者,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为主,此期可以中药为主治疗配合局部用药,辅以对症处理。 (2)眼病变时及时选择有效方法,减少致残率,除局部用药外多需全身用药,如激素,免疫抑制剂,配合中药减轻激素副作用及减轻激素撤药后的反跳现象。 (3)及时预防重要脏器病变,可常服扶正祛邪中药,调整全身状况,调节免疫功能。一旦发病,应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为主,同时对症处理。 (4)内科、眼科、皮肤科等各科应相互配合。 总之,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需要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五、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措施 1.限制活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重要脏器受累时应卧床。 2.预防感染保持房间和自身清洁,注意口腔、眼部、生殖器和皮肤卫生,经常清洗。 3.饮食原则避免刺激性食物,进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肠白塞病严重时,应禁食,静脉补给足够的营养。 六、西医治疗 (一)轻型病例治疗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朱良春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朱良春 “痹病”是风湿类疾病之总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证。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导致经脉闭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胶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难以化解,以致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兹就疼痛、肿胀、僵直拘挛三个主证,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用药经验。 一、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风痛: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2g,1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2.寒痛: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g;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道用60~120g,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或用穿山龙30g,徐长卿15g,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3.湿痛:痛处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热痛: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黄宫绣《本草求真》明确指出:“历节掣痛,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史堡丛遑遁生苤查垫!!生鱼旦筮!』鲞箜§塑£h纽I基h!H幽!吐』女盟垫!!,yQ!:!£盟Q:§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概述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非 炎症性自身免疫病,l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 (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 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aPL),上述 症状可以单独或多个共同存在。 APS可分为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继发性APS多见 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 病(悉尼标准建议不用原发性和继发性APS这一概念,但目 前的文献多仍沿用此分类)。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恶性APS (catastrophicAPS),表现为短期内进行性广泛血栓形成,造成 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原发性AP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 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索有关。多见于年轻人。男女发病 比率为1:9,女性中位年龄为30岁。 2临床表现 2.1动、静脉血栓形成:APS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 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或多个血管累 及,见表1。APS的静脉血栓形成比动脉血栓形成多见。静脉 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此外还可见于肾脏、肝脏和 视网膜。动脉血栓多见于脑部及上肢,还可累及肾脏、肠系膜 及冠状动脉等部位。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可致局部水肿,肢体 动脉血栓会弓l起缺血性坏疽,年轻人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应排除原发性APS可能。 2.2产科表现: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可引起 习惯性流产、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滞或死胎。典型的 APS流产常发生于妊娠lO周以后,但亦可发生得更早,这与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v,aCL)的滴度无关。APS 孕妇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可发生先兆子痫,亦可伴有 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即HELLP综合征。 2.3血小板减少:是APS的另一重要表现。 2.4APS相关的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动脉血栓/狭窄、肾脏缺 血坏死、肾性高血压、肾静脉的血栓、微血管的闭塞性肾病和 相关的终末期肾病统称为APS相关的肾病。 2.5其他:80%的患者有网状青斑,心脏瓣膜病变是晚期出 现的临床表现,严重者需要做瓣膜置换术。此外,APS相关的 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偏头痛、舞蹈病、癫痫、吉兰一巴雷综合征、 一过性球麻痹等,缺血性骨坏死极少见。 3实验室检查 3.1aPL的血清学检查 DOI:10.37601cma.J.issn.1007-7480.2011.06.012 ?407? ?诊治指南?表1AlaS血栓的临床表现 3.1.1狼疮抗凝物(LA):LA是一种lgG/IgM型免疫球蛋白。作用于凝血酶原复合物(Xa、Va、Ca2+及磷脂)以及Tenase复合体(因子IXa、Via、Caz+及磷脂),在体外能延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的时间。因此检测LA是一种功能试验,有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I')、白陶土凝集时间 (KCT)和蛇毒试验,其中以KCT和蛇毒试验较敏感。3.1.2acL:目前标准化的榆测方法是以心磷脂为抗原的间 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国际上对I如和I州型的aCL的检测结果的表述单位为GPL(1斗咖l纯化的IgG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和MPL(1¨加nl纯化的IgM型aCL的

国医大师朱良春谈方药量效关系_倪胜楼

更是占据了榜首地位,这与辽宁对脾主运化研究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脾主运化研究的疾病以消化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系统为主,并涉及到血液、泌尿、循环等多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从2007年达到巅峰后呈下降趋势,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研究逐年稳步上升。具体疾病的研究方面,糖尿病、胃炎和血脂异常症是热点,而结肠炎、哮喘、贫血、冠心病、高血压病、肝炎、脂肪肝、肥胖及痛风文献量都达10篇以上。 收稿日期:2013-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 作者简介:倪胜楼(198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傅延龄(1959-),男,湖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E-mail:fuyanling @bucm.edu.cn。 脾主运化做为主题词组配的8个副主题词中,属于生理学的51篇,属于药物作用的6篇,属于针灸效应的1篇,其余尚无文献报道,说明在免疫学、遗传学、伦理学、气功效应、辐射效应方面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与其他副主题词组配检索可得到治疗416篇,病理学42篇,化学15篇,诊断13篇,细胞学4篇,酶学2篇等,说明脾主运化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治疗方面。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希望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脾主运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开阔科研思路,确定研究方向,为中医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文庭孝,邱均平.科学评价中的计量学理论及其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650-656. [3]曹小玉,彭成.1994 2004年脾虚文献计量学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3-64. [4]于琦,崔蒙,李园白,等.基于1999 2008年CBM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26-629. 国医大师朱良春谈方药量效关系 倪胜楼,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近年来,中医界对中医量效关系十分关注,研究很多。研究主要从文献、实验和临床三个方面展开。文章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法,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进行了访谈。其主要内容包括量效相互关系,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大剂量用药不良反应控制策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等,以期从量效关系角度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为临床用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今后的修改提供经验支撑。 关键词:量效关系;访谈;国医大师;朱良春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38-02 Opinions of Dose-effect Relation of Prepared Herbs by 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 Professor ZHU Liangchun NI Shenglou,FU Yanling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ose-effect relation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in Chinese medical field.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which principally focus on literatures,experiments,and clinics.The article ado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and profes-sor ZHU Liangchun who is one of the 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s was invited.The main contents during the interview included interrelationship of dose and effect,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se-effect relation,controlling strategies of adverse reaction in large dose medication,and dose of prepared herbs in pharmacopeia.Aiming at revealing distinguished veteran physician's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ose-effect relation perspective,it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amend-ment of pharmacopeia in future. Key words:dose-effect relation;interview;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ZHU Liangchun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读中学时,不幸感染肺结核,后用中医治愈,遂有志于岐黄。朱老先师从马培之之孙马蕙卿先生,后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辗转到上海,又师从中医大家、教育家章次公先生,思路得以开拓,经验与知识更加丰富。毕业后,到其父亲工作所在地南通工作并定居。朱老从事中医事业74年,对风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善于使用虫类药。作为973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

咯血的临床诊疗指南

咯血 【概述】 咯血系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咳出。 因其病因繁多,临床分类也不一样,通常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一)按解剖部位分类 1.气管支气管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结核、支气管结石、支气管癌、支气管腺瘤、外伤、支气管内异物等。 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真菌病、肺寄生虫病(阿米巴、肺吸虫、肺棘球蚴病)、肺转移瘤、肺囊肿、肺尘埃沉着病、肺隔离症等。 3.心血管疾病:肺梗死、肺淤血、肺动脉高压、肺动静脉瘘、单侧肺发育不全、二尖瓣狭窄等。 4.全身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 syndrome)、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替代性月经等。 (二)按病因分类 1.感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非特异性感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原虫等引起感染。 2.肿瘤良性、恶性;后者又可分为原发或转移性肺癌。 3.支气管—肺和肺血管结构异常支气管肺囊肿,肺隔离症,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等。 4.血液病各种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免疫性疾病肺损伤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s肉芽肿等。 6。物理因素外伤等。 如从发生频率高低看,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脓肿等。此外,虽经详细检查仍有20%的咯血者病因始终难以明确。 【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 1.咯血发生急缓,咯血量、性状,是否同时咳痰,是初次还是多次,咯血前有无喉痒等。 2.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疼、咳嗽、痰量、痰性状、胸闷、出汗、恐惧、呼吸困难、心悸、与月经的关系等。 3.个人史和既往史结核病接触史、吸烟史、职业史、呼吸系统疾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史、传染病史、外伤史、其他系统疾病史等。 【体检】 观察咯血的量、性质、颜色,病人一般状态(特别是BP、P、R、HR), 神志,有无贫血,皮肤颜色,出血点,皮下结节,淋巴结大小,杵状指,呼吸频率,肺内呼吸音变化、有无哕音,心脏杂音、心率、心律,肝脾大小,下肢水肿等a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1.三大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及其动态变化,血小 板计数,尿检中有无红、白细胞,大便潜血等。 2.凝血功能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di- mer等。 3.痰检查痰找抗酸杆菌、瘤细胞、肺吸虫卵、真菌等,痰培养。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其他与本病

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 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

朱良春治疗腰椎病经验和特色分析

朱良春治疗腰椎病经验和特色分析 发表者:郭永红 (访问人次:203) 1 治椎间盘突出症证病合辨方药议经藏兼治用虫蚁 朱师治疗椎间盘突出提倡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本病内因多肾虚、局部气血不畅而致椎体纤维环退变,破裂,或椎管内部增生,导致椎管狭窄,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加之久坐,弯腰工作,更增其病变程度。虽有人认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变在脊柱,而督脉又循行于脊柱之中,但临床所见椎间盘突出患者继发的腰腿痛、酸、胀、麻、冷等病变部位,大多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只有少数病人病变部位在督脉循行部位上。本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入太阳经脉,使局部气血阻滞、不得流通,络脉瘀阻,或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压迫,又加重了络脉瘀阻之病理改变,二者相互作用,使纤维环这原本供血就少的组织更加代谢减慢,退化加速,弹性日渐减退,故一旦遇负重、弯腰、蹦跳、或极少的扭身等诱因均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诸症蜂起。张景岳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藏属肾气。“张氏把腰部疾病(包括本病痛、酸、胀、麻、冷诸症)分为“在藏”与“在经”两类。在藏者乃因肾亏患者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此即“在藏属肾气”之意。有医者凡遇腰痛、即诊为肾虚,用方总不外左归、右归、六味之属,殊不知有许多腰腿痛并非单纯肾虚引起.尤其是风寒湿等外邪侵入足太阳膀胱经、致经气不利、经脉不通。盖“不通则痛”,故此类腰痛其病位在经络,尚未涉及脏腑,椎间盘突出所继发的腰腿痛,临床体会大多部位滞留在太阳经脉上,朱师临床用药选用麻黄、桂枝、川草乌、羌活、北细辛、制附片等温通太阳经脉之品,往效

出意外。此乃遵张景岳“在经属太阳之旨,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自拟之“补骨脂益损散”加减化裁,或配合朱师创制之“益肾蠲痹丸”通络搜剔,益肾壮督,“经、藏”同治颇有佳效。每单纯的中药治愈众多的椎同盘突出患者。事实证明,急慢性椎同盘突出并发之各种腰腿痛、酸、胀、麻、冷大多可用单纯的中药治愈。只要辨清在经在藏、或“经藏”兼夹,对症用药,均收满意疗效。椎间盘突出继发的腰痛、压痛、又放射下肢过膝,其腰痛部位多在脊柱两侧的骶脊肌正中或外缘,而很少在后正中线上,下肢反射痛则多沿坐骨神经的分布区放射,从臀部坐骨大孔到帼窝.再循小腿外侧。《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帼中,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下合帼中,以下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此述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正好和椎间盘突出继发的疼痛、压痛、放射痛部位相合。盖足太阳膀胱经主表,风寒束表,则经脉阻滞,亦有外伤闪挫致瘀血阻于经脉,更有因腰部劳损日久.气血津液化生痰瘀、阻滞经络,导致经气不通。故椎间盘突出继发的腰腿痛、酸、胀、麻、冷太多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奇经,受十二正经之余气,亦受十二正经之邪气,风寒湿或痰瘀诸邪如滞留足太阳膀胱经,久之则邪气溢于督脉,以至督脉经气不利,即出现下肢瘫痪,二便失禁等症。临床多见于“正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亦可见长期误治之他型椎间盘突出症后期。朱师指出:“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关键是首先辨明病因、病机,更要辨清病位”。朱师曾治周某,男,68岁,双侧腰腿痛、酸、胀、麻,不能行走两个月,曾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new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朱良春,男,字伦,1917年7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60载。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他治学严谨,精勤不懈,师古不泥,锐意创新,早年曾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及治疗热性病当“先发制病,发于机先”,治慢性久病宜“从肾论治”的观点。他善于继承前人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升华提高,颇多创见。如以“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通过眼血管变化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用目测人中的长短宽狭来诊断生殖系统疾病,为望诊增添了内容。他不仅对虫类药有较为深刻、系统的研究,而且对部分常用药物,还阐述了它的潜在功能,发前人之未发,而写成《用药经验》一书,深受同仁称道。他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痹证、脾胃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的诊治,有独到的体会,创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曾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银牌奖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的“金桥计划”。朱氏思维敏捷,著述宏富。1982年中央卫生部聘为《实用中医内科学》专家审稿组成员。先后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用药经验》、《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书8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受各地邀请讲学,足迹几遍及全国。四次受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去东京、札幌、西尾等地作学术演讲,载誉而归。1987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同年中央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7月国务院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10月江苏省政府授予“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朱氏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1956~1984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通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管理局科委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江苏中医》常务编委、南通市中医院技术顾问、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由其子女编制的“朱良春主任医师痹证诊疗系统”软件,198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并于1991年12月应邀去新加坡演示推广。朱氏事迹已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等书。※目录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记朱良春老师生平及学术思想 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 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 4、白附子祛风定痛,兼疔室早 5、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 6、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7、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8、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9、桑寄生降压平肝,兼疗胸痹 10、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11、生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有特效 12、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 13、台乌药解痉排石,又疗清稀涕涎 14、油松节固卫生血,亦治痹嗽不眠 15、香甘松醒脾、解郁安神 16、马钱子健胃、宣痹疗瘫 17、六神丸之妙用 18、天花粉的五用 19、天南星善止骨痛 20、鬼箭羽活血降糖 21、北细辛治咳逆、水肿、痹痛,善愈口疮 22、威灵仙疗痛风、黄疸、骨刺,功在通利 23、十大功劳善清虚热,补而不腻 24、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达表 25、疏肝妙品生麦芽 26、为“十八反”平反 27、半夏应用新探 28、萆薜功效阐析 29、黄芪

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白塞氏病又称为“白塞氏病综合症”或简称为“白塞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反复发作的,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眼部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白塞氏病临床表现如下: 1.反复口腔溃疡:患者发病初期为小结节,很快形成溃疡,溃疡大小 深浅不一,呈浅黄色坏死的基底,周围红晕,边界清楚,可单独或成批出现,好发于唇、牙龈、颊粘膜和舌,严重者可累及扁桃体、咽喉甚至消化道,自觉疼痛,影响进食甚至是饮水。 2.外阴生殖器溃疡:外阴生殖溃疡的外观以及发病过程与口腔溃疡相 似,男性好发于阴囊、阴茎或者尿道,女性常出现大、小阴唇、阴道或者子宫颈部。其他如阴股皱壁、肛门、会阴也会发生溃疡。痛性溃疡可导致患者行走困难。 3.眼部表现:眼部病变常在发病时出现,但也能在最初几年内发生病变, 按解剖部位可分眼球前段病变(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结合膜炎以及角膜炎以及角膜溃疡)眼球后段病变(葡萄膜炎、玻璃体病变、视乳头炎甚至视神经萎缩)。眼球后段病变损害可导致并发白内障或者青光眼以及视神经萎缩而出现失明和完全失明。 4.皮肤表现:皮肤病变损害呈多形性,反复出现,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样 皮疹、多形性环状红斑皮疹、痤疮样丘疹和丘疹脓疱样、疖、毛囊炎等,针刺反应结果多呈阳性。 5.关节病变临床症状表现:四肢大小关节和腰骶关节均可受累,以四肢大关节多见尤其膝关节,表现有疼痛或者酸痛以及晨僵。 6.血管病变表现:可出现周围深或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有肺栓塞,动脉受累极少,若发病可表现为主动脉炎或周围动脉瘤以及动脉血栓形成。 7.消化道表现:消化道病变损害以消化道溃疡最为常见,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回盲部至上行结肠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症状。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作者: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 【关键词】名医经验;范永升;白塞氏病;狐惑病;甘草泻心汤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类似于中医学之“狐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因其以口腔和(或)外阴溃疡、眼部病变最为常见,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易复发。导师范永升教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从师并侍诊于左右,受益匪浅,今将范师诊治白塞氏病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 通古博今,阐明病因病机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其症状及治法、方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指导意义。古代医家认为狐惑的病因为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所致。范师融汇古今文献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而湿之为患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其性

重浊粘腻,来去徐缓,病势缠绵,一旦侵犯人体,深入脏腑,隐匿经隧,化为湿毒,则伺机作变,故其病缠绵反复。而湿邪致病,又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转输,停聚而生。不论内湿与外湿,一旦存留体内,每逢阴虚津亏之人,其形瘦而内火易动,久必化热,或遇脏腑积热火盛者,湿亦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内蕴成毒,必然首犯中焦,困遏脾胃。因脾为阴土,属后天之本,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胃喜润恶燥,热盛则伤胃,湿热蕴遏交蒸,土壅木郁,势必导致肝之疏泄失司,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表现“肝热脾湿”之候,久则肝脾两伤,或病及诸脏。因此,本病与肝脾的关系密切。湿热毒邪内蕴脾胃,浸渍肝经,或内伤七情,肝郁失达,以致肝热脾湿相互为患,循经上蒸,则见口腔、咽部生疮,溃烂不愈,甚则目赤如鸠眼;或流注关节经络,则关节肿痛;循经下注二阴,则见生殖器、尿道口、肛周等处糜烂。又因其缠绵反复,日久又变证繁多,病势深入,而现阴虚、血瘀、血热甚或动血等变证。 2 把握病机,辨证施治 2.1 巧用经方,泄中焦湿热 范师对本病善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化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此方治疗“狐惑病”,是为“泻心下之火”,即胃火。白塞氏病乃湿热蕴结成毒于中焦,湿热毒邪循经熏蒸所致,因此,拟甘草泻心汤为主方对证治疗白塞氏病泄中焦热毒,取效甚验。范师认为,此方应重用生甘草,甘草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药性,解百药毒,与寒药同用

朱良春用药经验

路路通行氣活血、利水消腫 路路通爲楓香樹之球形果實,以其多孔穴如蜂巢狀,故又名“九空子”。朱老認爲: 路路通才薄不堪重用。也就是說,不能用它去獨擋一面,但如能知其所長,用作輔佐,亦自有其功效在焉。路路通之作用在于通利,故無論滯氣、瘀血、停痰、積水,均可用之以爲 開路先鋒。氣滯胃痛,証見脘腹脹悶、走竄作痛、曖氣、大便不爽,舌黯,脈弦澀,常用辛香行氣法,藥如香附、木香、積殼、擯榔、台烏藥、青陳皮、川楝子之類,加入路路通,則其效更捷;滯氣竄入經絡,周身痺痛,或在四肢,或在腰背,走竄不定,其人郁郁不樂,曖氣頻頻,常法用羌獨活、桑枝、秦艽、防風、細辛、川穹、赤芍、姜黃、海桐皮、威靈仙之類,有效者,有效不顯者。加人路路通,其效立見。產后乳汁不通,虛者,當補益氣血;實証,則宜通利,實証必見乳房脹痛,乳汁涓滴難下,此際用路路通,其效不在王不留行、穿山甲、木通之下。婦女痛經,多見氣滯瘀血之証,常用當歸、川芎、赤芍、柴胡、香附、澤蘭、益母草之類,路路通既能行氣,又能活血,以之加盟,頗爲合拍。水腫亦可用路路通,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說它“能搜逐伏水”,水伏之處,必有瘀血、滯氣,此物兼有行氣、活血、利尿之長,宜乎其效也。然通利之物,不可重用、久用,庶兔耗氣傷陰,孕婦、虛人亦當慎用之。[附] 桑寄生降壓平肝,兼療胸痺 桑寄生是桑樹上的寄生植物的帶葉莖枝,古人認為“桑為木之精”,桑寄生“得桑之余 氣而生”(《本經逢原》);詳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本草 經疏》)。但寄生對于桑樹有害,桑農見則剔除之,故“真者難得”,“如無,可以續斷代之”,著名的“三痺湯”即獨活寄生湯去桑寄生,加黃、續斷,便是例証。近几十年國內養蠶區普遍推廣良種桑,樹矮,于細,枝多,葉大,欲得桑寄生更為不易矣。是以目前市售桑寄生藥材,多爲槲寄生,其中又有白果槲寄生,有色果(紅、黃)槲寄生之分,商品統稱“雜寄生”,處方名均作“桑寄生”。

白塞病(贝切特病)临床路径

白塞病(贝赫切特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白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塞病(贝赫切特病,BD)。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989年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 1.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阿弗他溃疡或疱疹性溃疡,>3 次/年; 2.复发性外阴溃疡(经医生确诊或本人确认有把握的外 阴溃疡或疤痕); 3.眼病; 4.皮肤病变: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 5.针刺反应(+)。 具备第一条者,加上其余4项中任何2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一般治疗:休息、健康教育;

2.对症治疗:皮肤粘膜处理,必要的眼科处理; 3.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激素剂量 和疗程,必要时可冲击治疗。同时或配合使用免疫抑 制剂。 4.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生物靶向制剂或免疫细胞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塞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BD诊断标准,且重要脏器受累。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系列;

(3)红细胞沉降率、CRP; (4)抗核抗体谱、ANCA、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核菌素试验); (5)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腹部+泌尿系彩超彩超、电子胃镜、肠镜。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巨细胞病毒、EB细胞病毒、骨穿、咽试子、血培养、降钙素原、真菌葡聚糖; (2)眼部检查、心脏彩超、关节彩超、关节X线检查、CT、增强CT、CTA、MRA(颅脑CT、肺、腹部); (3)腰穿、骨穿。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口腔/外阴溃疡:皮质激素、局部涂抹;秋水仙碱、沙利 度胺口服 2.皮肤病变:秋水仙碱、沙利度胺 3.关节炎:非甾体抗炎药、柳氮磺胺吡啶、秋水仙碱 4.眼病:皮质激素----滴眼和/或眼部注射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三)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体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并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朱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1)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日:“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千,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锡纯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甘草,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白芍、厚朴、生,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随症制宜,泛应曲当,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然而朱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朱老拙,《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止血作用。清吴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且无局部感染现象。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朱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惟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东奇一女病人,34岁,夙患胃溃疡,胃痛经常发作,作则呕吐酸涎,甚则夹有血液。此番发作一如前状,苔薄黄,脉弦细。此肝邪犯胃,胃气上逆,络脉受损之咎。半夏既能降逆,又能止血,并可制酸,亟宜选用。遂予:法半夏、杏仁泥、生杭芍、赤石脂各12克,代赭石18克(先煎),马勃、木蝴蝶各5克,作煎剂。一服痛定、呕平、血止。续服5剂以巩固之,追访半年,旧恙未作。 (2)和解寒热《本经》称半夏主“伤寒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朱老认为,半夏所主之寒热,当出现“心下坚”(《本经》之见症),始为恰当,非漫指一切寒热而言。从《本经》之义引伸,凡寒热不解,如出现心下坚满,或气逆不降,或胸脘痞闷,均为选

朱良春治疗糖尿病

(1)邱志济(2)朱建平(3)马旋卿 1.浙江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325200) 2. 江苏南通市良春中医 226001)3.安徽芜湖市中医学校 摘要:中医治病构思宜其巧,立意求其新,这非一日之功,也非凭空 关健词:糖尿病斛乌合剂肾气丸本体疗法食疗朱良春 又云:“阳虚或湿热者亦不鲜见”。朱师深悟《内经》“阴平阳秘” 15g、生黄芪、怀山药各30g、枸杞子、金樱子、乌梅、仙灵脾、丹参、10g。随证加减,或配合食疗,治疗久治不愈之糖尿病,尤其是尿 1、融古汇今立意新酮症用药甘平轻 糖尿病人求治老中医者,多经中西药物治疗后,三多症状不明显,而 即葡萄糖氧化供能的去路障碍和机体脏腑能量来源不足, 肝的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均导致胰腺分泌机能紊乱, 胰岛素依赖型多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不耐 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密切相关。如囿于肺、脾、肾机能失调,囿于“上

阴之用亦在阳,一切营养物质只有在阳气的作用下,才能为 1990年春,朱师曾治日本患者近藤三郎,年近不惑,患糖尿病6胰岛素依赖型,一般每日需注射30~40单位,患者自备有小型“血 1日2次,以确定胰岛素之剂量。中年患痼疾, 320毫克%、尿糖(+++)。朱师诊为气阴两虚,瘀阻脉络,处“斛乌 60剂,回国每日煎服1剂,2月许来信:药后精 10单位左嘱其守服原方,1剂服2日,1990年10月下旬,朱师应邀去日本讲学, 5单位。 2年后

2、酮症内热偏盛审、汤剂食疗合用神 朱师治疗糖尿病酮症内热或湿热偏盛型,均以汤方配合食疗,更能增 3年,中西药物屡治少效,初诊前检验尿糖(+++)空腹血200%毫克,尿酮阳性。刻诊:头晕、乏力,口渴凉热均饮,口苦,时有 60剂,每日煎另处食谱,早餐稀饭或面条2两,炒腰花作菜。午餐:荞麦面2~两(吃法随意可变,荞麦近年全国各地均有售)蚌肉、苦瓜适量作菜,配合食疗服药60剂后,诸证基本消失,检验尿糖、血糖正常, 2日服, 2荞麦西北各省普遍种植,但主产内蒙,无污染,面粉可做成各种食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B2、E和叶绿素,还含铬、矾等微量原素,长 《本草拾遗》谓有明目, 3、酮症审属阳虚型“肾气”加减食疗新 笔者仿朱师之法曾治一邓姓妇,年过天命,患糖尿病3年,因误治, 但血糖越治越高,曾高达350毫克%以上,体力 10g、肉桂3g、生熟地各12g、怀山药、山萸肉、 15g、生黄芪30g、酸枣仁、乌梅、当归、生白芍各10g。 2两、炒腰花作菜。 250g、杞子15g、羊腰或猪腰200g 2个月后复诊:诉诸证基

朱良春用药经验

路路通行氣活血、利水消腫 路路通為楓香樹之球形果實,以其多孔穴如蜂巢狀,故又名“九空子”。朱老認為:路路通才薄不堪重用。也就是說,不能用它去獨擋一面,但如能知其所長,用作輔佐,亦自有其功效在焉。路路通之作用在于通利,故無論滯氣、瘀血、停痰、積水,均可用之以為開路先鋒。氣滯胃痛,証見脘腹脹悶、走竄作痛、噯氣、大便不爽,舌黯,脈弦澀,常用辛香行氣法,藥如香附、木香、積殼、擯榔、台烏藥、青陳皮、川楝子之類,加入路路通,則其效更捷﹔滯氣竄入經絡,周身痺痛,或在四肢,或在腰背,走竄不定,其人郁郁不樂,噯氣頻頻,常法用羌獨活、桑枝、秦艽、防風、細辛、川穹、赤芍、姜黃、海桐皮、威靈仙之類,有效者,有效不顯者。加人路路通,其效立見。產后乳汁不通,虛者,當補益氣血﹔實証,則宜通利,實証必見乳房脹痛,乳汁涓滴難下,此際用路路通,其效不在王不留行、穿山甲、木通之下。婦女痛經,多見氣滯瘀血之証,常用當歸、川芎、赤芍、柴胡、香附、澤蘭、益母草之類,路路通既能行氣,又能活血,以之加盟,頗為合拍。水腫亦可用路路通,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說它“能搜逐伏水”,水伏之處,必有瘀血、滯氣,此物兼有行氣、活血、利尿之長,宜乎其效也。然通利之物,不可重用、久用,庶兔耗氣傷陰,孕婦、虛人亦當慎用之。[附] 桑寄生降壓平肝,兼療胸痺 桑寄生是桑樹上的寄生植物的帶葉莖枝,古人認為“桑為木之精”,桑寄生“得桑之余氣而生”(《本經逢原》)﹔詳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本草經疏》)。但寄生對于桑樹有害,桑農見則剔除之,故“真者難得”,“如無,可以續斷代之”,著名的“三痺湯”即獨活寄生湯去桑寄生,加黃、續斷,便是例証。近几十年國內養蠶區普遍推廣良種桑,樹矮,于細,枝多,葉大,欲得桑寄生更為不易矣。是以目前市售桑寄生藥材,多為槲寄生,其中又有白果槲寄生,有色果(紅、黃)槲寄生之分,商品統稱“雜寄生”,處方名均作“桑寄生”。 桑寄生為祛風濕、補肝腎良藥。朱老指出:其祛風濕的作用,略同于桑枝,但桑枝多用于四肢痺痛,桑寄生則多用于腰腿痛。唯其性味平和,故常與獨活、當歸、赤芍、桂枝、細辛、牛膝、杜仲、秦艽、防風、蜂房、草等同用﹔濕盛加蒼白朮、苡米、萆、木瓜,寒盛加制川烏、制附片、生姜,血瘀加丹參、沒藥、紅花、地鱉虫。其補肝腎的作用,一方面是指強筋骨而言,因肝主筋,腎主骨也。所以桑寄生不僅用于虛人久痺,亦用于証,兩足痿軟無力,或腰膝酸痛,常與續斷、赤白芍、草、鹿銜草、熟地、萆、山萸肉、肉蓯蓉、淫羊藿、骨碎補、石斛、甘草同用。另一方面,則因桑寄生為安胎聖藥(“安胎”之說,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張錫純《衷中參西錄》有“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用于習慣性流產之預防與治療。胎動不安,腰酸痛見紅者,用桑寄生配阿膠、杜仲、續斷、醋炒艾葉、白芍,亦有良效。 以上均為桑寄生的傳統用法。朱老用桑寄生,還注意汲取現代中醫研究的成果,在臨床上加以証實,主要用于以下几個方面: 高血壓病 據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桑寄生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其原理,初步認為與桑寄生有中樞鎮靜作用和降低交感神經及血管運動中樞的興奮性有關。朱老對原發性高血壓病,無論最為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