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古时的音律也分为十二个半音,各律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五度相生法产生。后于明朝始创十二平均律。这十二个名称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黄钟的音高相当于现在国际通用音律的f 1。

古时的定音器是十二个规定长度的竹管。其中黄钟律管的长度约合现在的25.36厘米。这个长度也是古时的长度单位,叫“夏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画报》上发表了马王堆出土的十二律管的图片,其最长的那只长度为25.4厘米。)

因宫、商、角、徵、羽没有固定音高,所以各种民族调式音阶都可以有十二种不同的高度。不过现代人不会习惯“黄钟宫”、“大吕宫”之类的语言。因此,在说明音阶高度时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即“C宫调式”、“D宫调式”……。

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相当于唱名1、2、3、5、6的相互音程关系。用简谱记谱时,也可记成4、5、6、1、2(前三个音是低音,因这里无法加低音点而写成了中音。下同)或5、6、7、2、3。因为它们都符合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所以,中学教科书上说宫、商、角、徵、羽就是1、2、3、5、6是不够严谨的,只能说“相当于”1、2、3、5、6。

五声音阶的每一个音都可以作为主音构成五声调式:

宫调式:宫、商、角、徵、羽、宫。 1 2 3 5 6 1

音程关系: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

商调式:商、角、徵、羽、宫、商。 2 3 5 6 1 2

音程关系: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

角调式:角、徵、羽、宫、商、角。 3 5 6 1 2 3

音程关系: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

徵调式:徵、羽、宫、商、角、徵。 5 6 1 2 3 5

音程关系: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

羽调式:羽、宫、商、角、徵、羽。 6 1 2 3 5 6

音程关系: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

在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中把宫、商、角、徵、羽叫正音,相当于现在说的基本音级。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当于#(升记号)。比正音低半音叫“变”,相当于b(降记号)。比正音低全音叫“闰”,相当于bb(重降记号)。这些变化音级叫偏音。如果以1为宫的话,古时候只集中使用四个偏音,它们是清角4、变徵#4、变宫7、闰b7。

五声音阶加一个偏音则构成六声音阶,加两个偏音则构成七声音阶。七声音阶有下列三种:

清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宫。 1234567

音程关系: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

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宫。 123#4567 音程关系: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

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 123456 b71 音程关系: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

在七声音阶中,也只以正音级做为主音。所以,上述每个七声音阶都只分五种调式。即宫调式清乐、商调式清乐……。宫调式雅乐、商调式雅乐……。宫调式燕乐、商调式燕乐……等。

例:D宫清乐2#(4、1)清乐偏音(清角4、变宫7)

2 3 #4 5 6 7 #1 2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宫和D自然大调音阶完全一样

E角燕乐 C宫(无升降记号)燕乐偏音清角4、闰b7

3 4 5 6 b7 1 2 3

角清角徵羽闰宫商角

步骤:1.推算出宫音位置,确定调号。56712345

如:D徵(即D是5,那么往上推纯四度得宫音位置,以G为宫) E羽(即E是6,那么往上推小三度得宫音位置,以

概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概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发展的民族文化。民族种类也是无法比拟的,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不难发现,中国已发展有五十六个民族,并且和各个民族相互融洽,相互团结的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进而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历史阶段。纵观中国历史她是怎样发展成现在的状况的呢?这须从中国古代历史说起。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 秦朝的确立,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自从有了人类,就决定了人种的不同,即发展成后来的民族。在夏商周时代,各个部落的存在,每一个部落都是按照一定的血缘关系组成的,说明了组成部落的人种不同,不同的人种,形成了各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再加上诸侯兼并,势必会引起矛盾。为了生存,他们连年征战,广大农民不分民族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人们迫切要求统一,结束这种局面。应时代需求,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和赢政的带领下,经改革,励图治,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把各族统一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的民族融合、民族大团结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北魏的民族大融合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秦、西汉以后,东汉时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出现内迁。此后,朝代出现了分裂,魏蜀吴三分天下,乃至两晋时期国家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但在两晋时期由于司马家族的努力,出现的两晋的短期统一,而此时出现少数民族的内迁(内迁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即“五胡内迁”),少数民族的内迁,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两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至北朝时期,鲜卑族兴起,后统一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在此时,居住的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民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持,促进了融合,到孝文帝继位后,由于改革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于是在孝文帝的领导下,落实实施了汉化政策,让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混杂相处,通婚、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也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自古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使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时期,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时至藩镇灭唐以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强盛起来,国家和社会一片混乱,鱼龙混杂,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后来随着蒙

民族调式5

第七讲 通过对民族七声调式的复习,导入练习题,引出民族七声调式的特点。 民族七声调式的特点:由于七声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4)、变徵(#4)、变宫(7)闰(b7 ),在倾向性、尖锐性、功能性和导向性上相对于五声调式要强些,所以形成了七声调式体系的曲调比较繁复、丰富、多变,表现细致、华丽的风格特征。 二、新课 1、《请你唱支歌吧》的视唱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自己试着唱视唱,老师到学生中去指导。 提问学生视唱,老师指导。 教材的知识点的讲授。 ●“顿音”。 <▼ 渐强记号顿音记号 作用:声音由弱到强作用: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 ●3/4拍子的节奏特点。 3/4拍子的节奏特点,均匀、舒展;音区跨度较窄,情感真挚、淳朴; ●调式的分析:C七声清乐宫调式明亮、优美动听; ●旋律线的理解与把握 旋律,中国音乐的灵魂。神韵各异的旋律,体现民族的个性。 旋律向来是被认为最具有感情表现倾向的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调。 民族调式的音色审美崇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音色偏清、亮、透、 甜、脆、圆。 集体视唱练习,老师总结。 2、歌曲填词 教材分析:《小杜鹃》是谷诃创作的一首歌曲。歌曲通过人鸟对话,借“杜鹃”之口,简练而生动地表达了小朋友迎接春天来到时欢快活泼的心情。 歌曲采用C七声清乐宫调式创作而成,两段体结构,节奏平稳对称,旋律流畅,饶有情趣,力度记号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请你唱支歌吧》歌曲的演唱要求:欢快、轻松、自然、柔美、明亮的声音演唱。 过程:

《小杜鹃》旋律创作分析: 四. 作业: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的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第1、2小节的 ,到第5、6小节的 ,音程由小二度变成小三度。 第9、10小节的 ,到第5、6小节的 ,音程由大二度变成纯五度。 6、找一些有关民族宫调式和羽调式的曲子让学生去演唱,感受。 三、小结 中国音乐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不会情愿随着新时代的历史年轮,而将自身的音乐文化形态与世隔绝。 中国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多样文化构成的音乐,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与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 必须树立起中国音乐是中华民族母语文化重要因素的认知观念。只有这样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使用现代生活需求,呼唤母语回归,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发挥作用。 《乐理 视唱 练耳》这一门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乃至深邃的哲理。音乐的人文品格洋溢于流动的音响之中。 以“欧洲中心论”的乐理视唱练耳体系,无法解读世界“多元文化”的现象问题,当然也包括中国音乐。在平常的音乐学习中,加大对民族乐理和视唱知识学生自己填词,老师指导。 老师提问学生,老师演唱情绪上指导(把视唱中的感觉运到到歌唱中)。 集体唱与音乐的试听相结合,提问学生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民族七声宫调式的调式特点(明亮)。 3、演唱分析《娃哈哈》的调式特点 提问学生演唱《娃哈哈》,得出民族七声羽调式的调式特点(暗淡)。 4、用对比的方法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 宫调式的色彩比较暗淡。 ● 羽调式的色彩比较暗淡。 5、分析宫调式和羽调式产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色彩? 通过对《请你唱支歌吧》《娃哈哈》的作品的调式及其创作去分析。

民族五声调式

民族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C 宫、 D 商、 E 角、 G 徵、 A 羽。五声调式的特点是: 1.缺少半音和三整音这类音程的尖锐倾向,宫角之间形成五声调式中唯一的大三度(小六度)。 2.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是五声调式旋律进行中的基础音调。 五声调式有五种:以宫为主音的叫宫调式。以角为主音的叫角调式,其它的依次类推。 五声调式音级的特性: 在单声部及多声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稳定与不稳定是有所不同的。 在多声部音乐中,五声调式音级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调式和声音的配置。同一调式由于和声配置的手法不同,其稳定音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多声部音乐中,必须对声的配置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明确哪些音级是稳定的。 在单声部音乐中,起稳定作用的是第1级,第4级或第5级音。第1级是主音。最为稳定。第4、第5级与主音成四、五度关系,稳定性较差,但对主音有着较大的支持力。 因为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因此我们通常也称作“民族五声调式”。“民族五声调式”就是这样得来的。 C 宫调( C 宫、 D 商、 E 角、 G 徵、 A 羽) D 商调( D 商、 E 角、 G 徵、 A 羽、 c 宫) E 角调( E 角、 G 徵、 A 羽、 c 宫、 d 商) G 徵调( G 徵、 A 羽、 c 宫、 d 商、 e 角) A 羽调( A 羽、 c 宫、 d 商、 e 角、 g 徵) 民族五声调式 2011-07-19 00:35:19 首先先明确一个基本基本在基本的概念就是: 不管6声也好,7声也罢,其基础都是从5声调式那里延伸出去的。那我们再往下面看:) 他们的区别在于什么呢? 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会知道,5声调式一共有5个调式,宫商角徵羽,而每一个调式的音阶里面也只有五个音符来回重复cdega,degac,egacd,gacde,acdeg. 那么6声调式是否就是有六个调式,而每一个调式的音阶里面有6个音呢?:)说对了一半,其实6声调式先不管他有几个调式,首先,调式的音阶一共有6个音组成,除了上面的那5个音之外,7个基本音级还有两个没数的上就是fb。

(完整版)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一、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 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二、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 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l 三、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四、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

乐理调性分析

乐理调性分析 乐理调性分析:什么叫调? 由基本音级所构成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由七个基本音级所构成的调,叫做C调。将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都移高纯五度,由G音 开始,将F音改为#F,就叫做G调。?这是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中对调的解释。而什么叫基本音级、变化音级呢?该《教程》的 解释:?由CDEFGAB七个英文字母命名的音叫做基本音级,将基本音 级升高或降低所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既然调?是由基本音级所 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那么G调中的#F,F调中的bB等这些变化 音级又作何解释?这些由变化音级构成的音列的音高的位置,是否也 叫调?该书95页做了如下论述?有基本音级C开始,向上按照纯五度 连续相生,依次可以得到G调、D调、A调〃〃〃〃〃〃bC调式?。 不管是升号调还是降号调中均有变化音级,为什么又称为调?与调的 基本概念岂不是自相矛盾! 晏成、童忠良、钟峻程编著的《基本乐理教程》中对调的概念这样定义?调的主要含义是指调式音阶中主音的音高位置,由于音列中 任何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因而形成了许多音 高位置不同的大调式,主音为C称为C大调,主音为G称为G大调,依次类推?。?在音乐作品中,调式的音高位置永远是具体的、确定的。因此任何调式必须属于某一个调。反过来,一个调必然包括许 多个主音不同或相同的各种调式。?如C大调及关系a小调,C宫调 及同宫系统各调等均用C调调号记谱,它们同属于一个调即C调,C 大调、a小调是调性而不是调。著者用调的主要含义是指调式音阶 中主音的音高位置。作为调的概念在解释时又把具体的调与调性这 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混为一谈。 曹理《乐理自学提要与习题》中又是这样解释调的概念?从广义 上讲,调包含音乐作品使用的调的高度、调式、调性三方面,从狭 义上讲就是音乐作品的音高位置,包括记谱时所使用的调号??如果 唱名do等于C即称为C调。do等于G即称为G调。但这个C调或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五声调式音阶及钢琴练习的方法

五声调式音阶及钢琴练习的方法 一、将五声调式音阶引入钢琴基本练习的必要性 学习钢琴演奏,必须学习音阶、琶音这些基本音乐练习。它们是 钢琴演奏的“基本功”。“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作品,都 离不开大量的音阶、琶音”○1。在基本练习中,“音阶的手指练习是 基础的基础”○2。 在我们平时学习的音阶基本练习中,最常接触的音阶练习是自然 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这三种。它们“都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 四音组构成,通过大指转弯,把这两组连接起来。”○3即1、2、3、1、2、3、4或4、3、2、1、3、2、1这样的指法规律。○4通过这些练习能够使我们在演奏乐曲的音阶式实行片断时得心应手。 不过,当我们接触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特别是那些根据古曲、民歌等改编的作品中,使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在 学习和演奏这些作品时,就会遇到五声调式的音阶实行。因为五声调 式音阶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这时,自然大调、和声 小调、旋律小调那种1、2、3、1、2、3、4式的指法规律便不适用了。 所以,在演奏中国风格的作品前,实行一些专门针对五声调式音 阶的基本练习,对于演奏好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五声调式音阶的实 行片断是很有协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五声调式音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五声调式是由五个按纯五度排列起来的音构成,其顺序为宫、徵、商、角、羽。将这五个音放在一个八度内,构成五声调式音阶, 即我们熟知的宫、商、角、徵、羽的顺序。 能够看到,五声调式音阶只有五个音,刚好由五个手指完成这五 个音的弹奏。这与有七个音构成的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有 明显的区别。

以C自然大调和C宫调的右手作比较来看: 谱例一:C自然大调: C宫调: 从谱例上我们能够看到两者除了音的个数不一样外,在实行实际 弹奏上还有区别。 自然大调的七个音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每个音之间都是二度音程,中间没有“间隙”;它的指法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四音组通过大指 转弯连接起来。 五声调式音阶中,角到徵、羽到宫这两对音之间的音程是三度, 就是说在弹奏到这两对音的实行时有距离要“跨越”;它的指法是由 一个三音组与一个二音组构成,在跨越角到徵、羽到宫这两个相对较 长的音程后连接起来的。 这些特征不但是五声调式音阶与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的区别,而且是将五声调式音阶作为基本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五声调式音阶的几种基本练习方法 将五声调式音阶作为基本练习,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在实行 实际的练习时,还是理应遵循基本练习的一般方法。 1、五声调式音阶的五指练习法。 将我们的五个手指一一对应地放在五声调式音阶的五个音上,就 能够实行五指练习了。 在练习时要注意的是,角到徵、羽到宫这两对音之间的音程是三度,这相对于以前全是二度音程的音阶练习来说是距离较长的,所以 在练习时就应着重解决。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摘要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 陈玉屏 四川民族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先秦时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天下万国”——为数众多的族群不断聚散分合,但其趋势是一些主要的族群规模不断扩大,而族群数量减少,到了周初,以“周礼”的形成为标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继而四夷各族逐步形,经春秋战国,四夷中一大批民族或族群融入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完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出现了“互动”现象,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五胡政权的建立和南方经济的大发展,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后果产生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的盛唐王朝,辽宋金元时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清朝时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双向流动大规模进行,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完成 建立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共同文化 达到相当的理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华夏族最终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民族是在周朝初期,周礼的形成和同遵同礼,此后的发展趋势是华夏族——汉族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融合是民族从产生直至消亡的严演进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本书目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占部分这种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科学的分析其原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实践价值 1、儒家民族观与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儒家的民族观具有凯敏包容的时代特点 强调夷夏之分的意识源于实践——夷夏碰撞的社会现实 孔子首创了自觉的、系统的民族理论——孔子以他的仁学为出发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归宿,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分民族、世界大同的社会,孔子十分推崇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泯灭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孔子的民族观,有事与他提倡的仁和主张的德政密切联系,孔子对人生命的重视——当时战乱连连的现实,孔子的民族观有着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因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民族同化思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儒家以礼仪作为标准来区分夷夏 重夏轻夷的倾向,华夷存在这较大的差别和摩擦冲突,轻视落后的优越感 孔子“夷不乱华”的主张中包含了在夷夏冲突中保护现金的华夏文明,不能倒退到“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的意愿,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是孔子民族观的重要内同,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里素质为记住、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这是合乎理性的明智选择,更是他的仁学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逻辑结论,孔子主张行仁德之政和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民族观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战国时儒家民族观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的民族观是以坚持大一统的主张为基础的 大一统观念的成熟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董仲舒完成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汉儒认为只有华夷统一的国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主张“爱及四夷”,强调对四夷以仁义道德的感怀和礼制,进一步发展孔子修文

民族调式音阶写法五学案

例:G宫五声调式音阶,调号为G调(1#) 音阶为: 例:C徴五声调式音阶,调号为C上方纯四度,为F(1b)调,音阶为: 例:A商五声调式音阶,调号为主音下方大二度,为G(1#)调音阶为;

例:C羽五声调式音阶,调号为主音上方小三度,为b E(3b)调 音阶为: 例:A角五声调式音阶,调号为主音下方大三度,为F(1b)调 音阶为: 练习题: ①写出DEFGAB同宫系统的各调式音阶(标明调号) ②写出DEFGAB为主音的 5种五声调式音阶(临时记号)

六声调式图解 一、六声调式: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加入一个偏音(4fa或7si)构成六声调 式。 二、六声调式有2种: 1.加清角(4fa)的六声调式: 图例:以A为宫音的五种加清角(4fa)的六声调式: A为宫音→商=B;角=#C;徴=E;羽=#F A宫六声加清角 B商六声加清角 #C角六声加清角 E徴六声加清角 #F羽六声加清角

2.加变宫(7si)的六声调式 图例:以D为主音的五种加变宫(7si)的六声调式: D宫六声加变宫 D徴六声加变宫 D商六声加变宫 D羽六声加变宫 D角六声加变宫 三、练习题: 1.写出E,C,F为主音的六声调式(加清角)标明调号 2.写出b E,#C,#F为主音的六声调式(加变宫)标明调号

七声调式: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2个偏音,构成七声调式。清乐七声: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4和7,构成七声清乐调式 音阶写法: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4和7。 雅乐七声: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4和7,构成七声清乐调式 音阶写法: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4和7。 燕乐七声: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同时加入4和b7,构成七声清乐调式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研究所管彦波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一、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

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 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源与流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

钢琴五声调式音阶基本练习

钢琴五声调式音阶基本练习 来源:歌词大全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1371601.html, 一、将五声调式音阶引入钢琴基本练习的必要性 学习钢琴演奏,必须学习音阶、琶音这些基本练习。它们是钢琴演奏的“基本功”。“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阶、琶音”○1。在基本练习中,“音阶的手指练习是基础的基础”○2。 在我们平时学习的音阶基本练习中,最常接触的音阶练习是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这三种。它们“都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四音组构成,通过大指转弯,把这两组连接起来。”○3 即1、2、3、1、2、3、4或4、3、2、1、3、2、1这样的指法规律。○4 通过这些练习能够使我们在演奏乐曲的音阶式进行片断时得心应手。 然而,当我们接触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特别是那些根据古曲、民歌等改编的作品中,运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在学习和演奏这些作品时,就会遇到五声调式的音阶进行。由于五声调式音阶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这时,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那种1、2、3、1、2、3、4式的指法规律便不适用了。 因此,在演奏中国风格的作品前,进行一些专门针对五声调式音阶的基本练习,对于演奏好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五声调式音阶的进行片断是很有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五声调式音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五声调式是由五个按纯五度排列起来的音构成,其顺序为宫、徵、商、角、羽。将这五个音放在一个八度内,构成五?魇揭艚祝?次颐鞘熘?墓?⑸獭⒔恰⑨纭⒂鸬乃承颉?br>可以看到,五声调式音阶只有五个音,刚好由五个手指完成这五个音的弹奏。这与有七个音构成的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阮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作者:舒泽池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民族融合

二、我国古代三次民族融合的概况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最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斗争甚至战争,民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能说成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中国古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状况,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是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原因。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族融合现象。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差别不大。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3、宋元时期,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宋辽、宋夏、宋金议和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动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和女真人,与汉族杂居,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古时的音律也分为十二个半音,各律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五度相生法产生。后于明朝始创十二平均律。这十二个名称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黄钟的音高相当于现在国际通用音律的f 1。 古时的定音器是十二个规定长度的竹管。其中黄钟律管的长度约合现在的25.36厘米。这个长度也是古时的长度单位,叫“夏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画报》上发表了马王堆出土的十二律管的图片,其最长的那只长度为25.4厘米。) 因宫、商、角、徵、羽没有固定音高,所以各种民族调式音阶都可以有十二种不同的高度。不过现代人不会习惯“黄钟宫”、“大吕宫”之类的语言。因此,在说明音阶高度时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即“C宫调式”、“D宫调式”……。 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相当于唱名1、2、3、5、6的相互音程关系。用简谱记谱时,也可记成4、5、6、1、2(前三个音是低音,因这里无法加低音点而写成了中音。下同)或5、6、7、2、3。因为它们都符合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所以,中学教科书上说宫、商、角、徵、羽就是1、2、3、5、6是不够严谨的,只能说“相当于”1、2、3、5、6。 五声音阶的每一个音都可以作为主音构成五声调式: 宫调式:宫、商、角、徵、羽、宫。 1 2 3 5 6 1 音程关系: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 商调式:商、角、徵、羽、宫、商。 2 3 5 6 1 2 音程关系: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 角调式:角、徵、羽、宫、商、角。 3 5 6 1 2 3 音程关系: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 徵调式:徵、羽、宫、商、角、徵。 5 6 1 2 3 5 音程关系: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 羽调式:羽、宫、商、角、徵、羽。 6 1 2 3 5 6 音程关系: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 在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中把宫、商、角、徵、羽叫正音,相当于现在说的基本音级。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当于#(升记号)。比正音低半音叫“变”,相当于b(降记号)。比正音低全音叫“闰”,相当于bb(重降记号)。这些变化音级叫偏音。如果以1为宫的话,古时候只集中使用四个偏音,它们是清角4、变徵#4、变宫7、闰b7。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例1 [2010·重庆卷]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 “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当时对中国人的刺激,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翦伯赞观点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看到了() A.张骞开辟了通向西域的殖民道路 B.哥伦布发现美洲同张骞发现西域影响完全相同 C.张骞的行动对于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D.张骞来到西域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 【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1)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三郡进行管理;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等。 ②加快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如秦开发珠江流域,匈奴开发蒙古高原等。 ③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 ②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3)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例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 ) 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②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 三、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声调式音阶钢琴练习方法

五声调式音阶钢琴练习方法 一、将五声调式音阶引入钢琴基本练习的必要性 学习钢琴演奏,必须学习音阶、琶音这些基本音乐练习。它们是 钢琴演奏的“基本功”。“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作品,都 离不开大量的音阶、琶音”○1。在基本练习中,“音阶的手指练习是 基础的基础”○2。 在我们平时学习的音阶基本练习中,最常接触的音阶练习是自然 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这三种。它们“都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 四音组构成,通过大指转弯,把这两组连接起来。”○3即1、2、3、1、2、3、4或4、3、2、1、3、2、1这样的指法规律。○4通过这些练习能够使我们在演奏乐曲的音阶式实行片断时得心应手。 不过,当我们接触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特别是那些根据古曲、民歌等改编的作品中,使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在 学习和演奏这些作品时,就会遇到五声调式的音阶实行。因为五声调 式音阶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这时,自然大调、和声 小调、旋律小调那种1、2、3、1、2、3、4式的指法规律便不适用了。 所以,在演奏中国风格的作品前,实行一些专门针对五声调式音 阶的基本练习,对于演奏好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五声调式音阶的实 行片断是很有协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五声调式音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五声调式是由五个按纯五度排列起来的音构成,其顺序为宫、徵、商、角、羽。将这五个音放在一个八度内,构成五声调式音阶, 即我们熟知的宫、商、角、徵、羽的顺序。 能够看到,五声调式音阶只有五个音,刚好由五个手指完成这五 个音的弹奏。这与有七个音构成的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有 明显的区别。

以C自然大调和C宫调的右手作比较来看: 谱例一:C自然大调: C宫调: 从谱例上我们能够看到两者除了音的个数不一样外,在实行实际 弹奏上还有区别。 自然大调的七个音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每个音之间都是二度音程,中间没有“间隙”;它的指法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四音组通过大指 转弯连接起来。 五声调式音阶中,角到徵、羽到宫这两对音之间的音程是三度, 就是说在弹奏到这两对音的实行时有距离要“跨越”;它的指法是由 一个三音组与一个二音组构成,在跨越角到徵、羽到宫这两个相对较 长的音程后连接起来的。 这些特征不但是五声调式音阶与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的区别,而且是将五声调式音阶作为基本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13章 调式分析

第十三章 调式分析 调式分为:西洋大小调、民族调式、中古调式。 一、西洋调式旋律进行的特征 1、旋律进行多音阶级进。 2、旋律进行多和弦分解。 3、七个音级同等重要, 4、7可在强拍强位置上,并占有长时值。 4、结束音可结束在主三和弦的任何音上。 5、结尾句多出现属音到主音或导音到主音作为结束句。 6、大小调旋律中不一定七个音级齐全。(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二、民族调式旋律进行的特征 1、以大二度小三度构成三音组为旋律进行的基本音调。 2、偏音在旋律中一般都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出现,多数情况下不占有 长时值或强拍上。 3、五声宫角要找到,四声宫音不可少。 4、民族调式的结束音一定为主音。五个正音级都可以作为主音。 三、中古调式 中古调式也属于大小调的范畴,也具备大小调的一些特征。判断 中古调式很简单,有两种定义,二者能同时说明:一种是:2 多,3 弗 四利五混;另一种是与自然大小调比较升高或降低所产生的调式。 139

基本乐理知识 及高考题型解析 四、调式分析做题步骤 1、从结束音开始列出固定调音阶。 (一定要逐线逐间的去看音符,注意前后音是否一致) 2、找出大三度。(最多三个) 3、大三定调,把大三度的根音唱“1”。 4、排音阶(最多有三种可能性)分析所属调式。 5、根据特征,选择旋律性好的调式。 西洋调式(西洋调式不用唱就能说出答案) ①音阶中出现 6,且结束音为1 3 5 中的任何音,就是和声大调。 ②音阶中出现 7 6,且结束音为1 3 5 中的任何音,就是旋律大调。 ③音阶中出现 5,且结束音为6 1 3中的任何音,就是和声小调。 ④音阶中出现 4 5,且结束音为6 1 3中的任何音,就是旋律小调。 ⑤大三定调时,当Ⅰ、Ⅳ、Ⅴ上都是大三度时,就是自然大调; 当Ⅲ、Ⅵ、Ⅶ上都是大三度时,就是自然小调;当Ⅲ、Ⅴ、Ⅵ上都 是大三度时就是和声小调。 注:以上也要综合大小调的特征去最终判定。(注意临时调式变音) 民族调式 ①4 7 只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出现,不占有长时值,或强拍上。 ②如果只有五个音且是:1 2 3 5 6就是五声调式 ③六声调式中,只要有4,就是六声加清角调式;只要有7,就是六声 加变宫调式。 ④七声调式中只要有 4就是雅乐调式;只要有 7就是燕乐调式。 140

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及其特点

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及其特点 【作者】孙乃民 【作者简介】孙乃民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见《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页。)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炎、黄联合战胜太昊、少昊,以及尧、舜、禹禅让,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互相冲突、融合的历史痕迹。 考古发现已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对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继者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相互渗透的联系。与河南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相当的良诸文化(长江下游)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更为密切。 夏、商两代,汉民族的发展已具雏型。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夏的先民是从长江下游发展至黄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辽河下游发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黄河下游发展。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统一的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众。至夏初(公元前21世纪)已有1355万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全盛时期人口约达2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0多年的战争兼并,原来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与中原华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原来的秦、楚、吴、越,都已华化。尽管战争连绵不断,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疆域的扩大,到西汉初年(汉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数已达5959万人。汉代继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汉族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中原地区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数民族与中原进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国时期,由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13个政权,使东北、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广泛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 618-907年),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和人口,都空前地扩大和增加起来。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8000万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年)的近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发展更趋成熟。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使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得以进一步统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国(公元1115-1234年)曾将势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后在北京、开封建都。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1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