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 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简介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着《脉经》后,五代高阳生着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着作。

史料记载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着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

有序云: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着,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着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芤脉、弦脉、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作者:李时珍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脉学七言诀

■ 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脉

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诗:

相类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脉

体状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诗:

相类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脉

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诗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脉

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脉

体状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诗: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脉

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诗: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濒湖脉学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及四珍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

浮(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

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沉(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缓数及各部之沉。篮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遣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痾.

沉脉主里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沉则为气

有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

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

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迟(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表寒

数(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

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謌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

沉数表热气口数实肺癣数虚肺痿

滑(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经脉)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闲。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炎。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欬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看尺

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涩(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经脉)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闲。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闲。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耎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人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肋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散同代为死脉。

虚(阴)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蒽。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日久病脉虚者死。

实(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

愊愊。坚实貌。

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常。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状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洒微弦更带长。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指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颠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长(阳)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揭长竿末稍。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长有三部之长。一不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实平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痛病。即是阳明热势深。长主有余之病。

短(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过回不能满部(脉经)

戴同父。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

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短脉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

【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涩微动结。皆兼短脉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经曰。短则气病。主不及之病。

洪(阳)

洪脉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体状相类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咳者忌之。

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微(阴)

微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细阴弱。细

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伸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崩中日久肝阴竭。漏下多时骨髓枯。

紧(阳)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景仲)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箅线。(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主病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欬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 仅用十日,最用2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 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濒湖脉学

李濒湖《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阴)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迟(阴)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阳)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阳中阴) 【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利淋看尺部。 涩(阴)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精品】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简介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 有序云: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雷涛医师2020-02-03 23:40:27 原创刘希彦 文:刘希彦 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张仲景极少讲临证的心法,零散的涉及过一些,并不系统。方法后面的原理也极少言明。此书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数没有心法的武林秘籍,历来但凭习学者各自参悟。加上经历代传抄又是一本残缺和顺序错乱的书,且有后人加上去的很多文字,这就让习学者更加困难。破解《伤寒论》的临证原则和具体而微的组方心法,历来是经方界的难题。若

不能破解仲景的临证心法和组方原理,终不得源头活水,自然很难如仲景般组方千变万化,灵活的应之于万病。 本人不敢说完全还原仲景之法,毕竟有一部分问题书中并未言明。但也绝不敢背离原文的语境,亦不敢涉及原文不涉及的理论,总之不自欺不造作。经典虽难读难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总有线索。只要对经典有基本的诚意,不妄生枝节,不妄立名相,便能以诚通微。 医学离不开实证,这套理论本人多年实证下来疗效更高,且便于学习和操作,方敢抛砖引玉。关于《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病位淤堵 【一】阴阳 先说阴阳问题。 《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 《伤寒论》临证的第一原则就是阴阳原则,正确判断人体的能量(气血)水平,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 阴阳既然是由能量的多少来判断,就好比油箱里的油,油充足自然是阳,油少自然是阴。人体的油箱怎么看?最直观的就是脉象,也就是用血管里血液的充实度来判断阴阳是最准确的。既然判断阴阳最直观的是看血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那这个充实度怎么衡量?

频湖脉学

目录 一:经脉与脉气 (1) 二:部位与诊法 (2) 三:五脏平脉 (3) 四:辨脉提纲 (4) 五:诸脉形态 (4) 六:诸脉主病 (6) 七:杂病脉象 (8) 八:妇儿脉法 (10) 九:奇经八脉诊法 (11) 十:真脏绝脉 (12)

一: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陽中之陰,本乎营卫。营者陰血,卫者陽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气动脉应,陰陽之义。气如风箱,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脉属陰,气属陽,陰脉陽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往复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陰,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陽,关后为陰。陽寸陰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陽,关后为尺部,属陰。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注: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肾,小肠,膀胱。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陽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女子陰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陽,尺为陰,男子陽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陰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指左手,右指右手。诊脉时要上下比较,又要左右对照。 九候:即左右寸关尺部各浮中沉取。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臵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 作者:李时珍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4—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5— 滑脉 体状诗: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图文稿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

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上九,亢龙有悔。(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第二卦:《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译)《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译)初六,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译)《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

濒湖脉学(背诵整理版)

濒湖脉学 李时珍 27种脉象 1.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歌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玉龙歌白话解

玉龍歌白話解 2009-10-27 16:27 [大中小]【我要糾錯】 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屙, 玉龍之歌真罕得,流傳千載無差訛。 我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 醫者行針殊妙絕,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刺顯明醫, 傴者立伸僂者起,從此名揚天下知。 扁鵲(託名)傳授給我玉龍歌,用於臨床,即使是病程久長,纏綿難愈之症也能痊癒。玉龍歌是世間罕得,流傳了上千年沒有出現什麼差錯、訛誤,證明它是禁得起實踐檢驗的。現在我講一下玉龍歌的具體內容,本歌訣一共涉及120個穴,使用起來非常絕妙,醫 網搜集整理但是恐怕現在的醫生水準參差不齊,未必使用得當。針刺時補瀉分明,才顯出醫生的高明。按本歌訣施治,腰脊彎曲(似指急性腰扭傷一類病症)的患者都能治癒,一定可以名揚天下了。 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危。 中風失語是最難治的病,治療可取囟門、神庭穴,百會穴先補後瀉,多補少瀉,病人可及時蘇醒,轉危爲安。 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後補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 鼻塞、流清涕是患了鼻淵,嚴重時還可發生頭暈目眩,可取上星穴,先瀉後補,病可痊 癒。 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入艾還加。 頭風病不僅頭痛時作時止,嚴重時還會出現嘔吐、兩眼昏 花,可取神庭穴沿皮下透刺五分,先補後瀉。小兒慢驚風,表現為抽搐緩慢無力,時發 時止,取印堂穴沿皮下斜刺,透左右攢竹穴,並施以艾灸,療效較好。 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並作一般看, 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頭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有時還併發牙痛,先瀉承漿,再針風府,這是前後對應取穴 法。 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穀,一針兩穴世間稀。 偏正頭風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 若然痰飲風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偏正頭風很難醫治,治療可針刺絲竹空,沿皮向後透率穀以止痛,再辨證分型:如果屬 痰飲型,多屬慢性頭痛,取風池;如果不屬痰飲型,多爲急性頭痛,一般取用合穀即可。 □眼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頻車, 左瀉右依師正,右瀉左莫令斜丰 口眼斜的病!可取地倉透頻車施治,並應遵照老師的教導,右面麻痹而向左側’則瀉右面;左面麻痹而向右側f則瀉左側,即各於其麻痹一側針治。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 先補後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鼻不能分辨氣味,都可取雙側迎香穴,先補後瀉,有速效,有時尚 未起針,鼻子已經通氣了。後文說迎香應上星”,指此配穴。

濒湖脉学白话讲解

对中医脉诊的探究 中医脉诊真神奇,它真的是那么灵验,还是仅仅是一种骗人的东西?本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展开了探究,经过思考和众多的资料查阅,以下就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把脉到底把的是什么? 1.脉的深浅: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左右的桡动脉部位,是轻轻一按就能按到还是要重按才能摸到?这便是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 2.脉的速度和强弱:摸到脉以后,第一感觉就是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我们可以用手表来计时,数一下1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人的标准为60—90次/分钟。强弱则按照脉搏应指的感觉可以判断。 3.脉的节律:脉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自然会有节律,需要我们仔细感觉饿,是有规律的还是没有规律的。 4.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众所周知,脉搏是血管壁震动形成的,那么脉管壁会给我们一种质地感,于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脉搏是否柔和或者绷紧。 5.脉管的粗细:既然是血管壁,自然会有粗细之分。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中医把脉到底是在把什么,知道了这个还不够,还要知道中医把脉在从哪些角度衡量病人的身体状况,于是有了以下的继续探究。 造成脉象的直接原因? 1.心脏波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心脏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血液泵,而脉搏的亦是由于血液流动引起,故此 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这是脉搏软硬变化的只要因素。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血液充盈,则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更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 4.血管对脉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于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综合形成的。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及。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道通畅程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则血液流动时阻力就大,血流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就小,血液流动快而流畅。 总结一:由以上这些信息,我们已经可以得到有关心脏、血管、血液等的信息,而这三者又和人体各物质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心脏搏动的原动力来自体内的元阳;血液运行的动力来自体内气的推动;血管的弹性好坏取决于体内元阴的的滋润作用;血管壁的紧张程度又受到情致和气候的影响;而血液的充盈程度除了可以反映血液的多少外,还可以反映人体津液的充足程度……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脉搏的特征推断体内各种基本物质的充足程度与工作状态,而这些又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小小的不起眼的脉搏,竟然可以获取这么多有关人体的信息。因此,我觉得中医把它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脉诊,我们可以直接的掌握人体内物质的充盈程度和工作状态,真实的了解人体内在是否平衡。由此看来脉诊不是在故弄玄虚,它深刻的体现了中医整体论治的伟大思想。 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的看看中医脉诊的部位吧。 中医脉诊的部位的探究 中医现在多采用的脉诊法,基本都是以桡动脉为主要部位,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这个部分称“寸口”。因为我们所摸到的桡动脉的中心部分,离手掌的距离在1寸左右。其实中医在脉诊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寸口”诊脉的,在《内经》的记载中就是通过诊察人体所有的体表动脉来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在《难经》提出单用“寸口”作为脉诊的部位以后,特别是晋朝王叔和在他著的《脉经》中极力推广用“寸口”诊脉以后,中医才逐渐将脉诊部位定在“寸口”。 中医选择桡动脉作为脉诊的主要部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桡动脉部位表浅,伸手即得,易于医生诊察,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病人的诊察,如果要诊察股动脉或者颈动脉,往往不方便。二是桡动脉在中医经络学说中是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肺又是百脉朝会的地方,五脏六腑的信息都会通过百脉传递给肺,从而在桡动脉上的刀反映。中医为了能更详细的体察桡动脉所反映的信息,以桡骨茎突为标准,把摸到的桡动脉分为三个部分,桡骨茎突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诊断中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分别来诊察这三个部位。那么中医为什么要吧“寸口”分为三个部分来分别诊察呢?这是我们要

濒湖脉学》歌诀

《濒湖脉学》歌诀 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虚脉:体状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实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1]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

长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份,升阳散火莫狐疑。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微脉:体状诗:微脉轻微徶徶[2]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3]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 《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为《内经》组成部份。原书9卷,共81篇。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其中1~22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洋洋:盛大的意思。【原文】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律梁。 【语译】到了东汉末期,有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倡导了” 六经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 再讲一个脉。一共二十七个脉。这个脉常见--滑脉,脉诀大家记着“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滑脉呢是一个常见脉。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一句话叫“如盘走珠”,都学过那个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滑脉的特点就像小圆珠子,它为什么叫小圆的珠子呢?因为跟滑脉相对的脉叫“涩脉”,那个涩脉过来的感觉像个锉刀,知道锉刀吧?就是锉,这木头有毛茬,它锉,它那上面就不是滑的,是吧?它是那种小锋齿、小锯齿那种感觉,所以滑脉的特点呢像珠,那么它像珠以后呢,你再理解它就不是一条线,因为它这个珠子有半径、有直径,它是宽的。这又跟什么脉区别呢?就是我们会号到一些细脉和弦脉,弦脉是什么?就像绷紧的弓弦一样,如果你摸到那种绷紧的弓弦,那种尖锐的感觉,你不会想到是滑。所以我觉得很可笑就是现代中医写病历,给人记录脉象:脉弦滑。我问你这到底是弦啊还是滑?他自己都不明白。 我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大学同学毕业以后去当医生看病,他不相信中医,是因为他的老师没有把他教好,所以他当中医又不信中医,但是又得给人号脉,给人看病,那他怎么办呢?病人伸左手,他一摸,然后心里默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右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唉,好了,脉滑数,或者脉弦滑。有意思吗?我觉得有些事情,你骗谁也骗不了自己,是吧? 中医之所以能够治病救人,是因为它掌握了天地和人体变化的规律,而且当你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病例身上,“啪”,好了!就跟我跟梁冬做节目——It works !啊,灵了、应了!那种感觉,其实都是自己的心神和天神沟通的感觉,那种享受是别人做什么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个“滑脉如珠”这种感觉,大家去想,如果您不理解,就把老婆的戴的珍珠项链,闹得松散点儿,你在摸它啊,什么叫“替替然”?替,是接替、交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没有断,啊,叫“替替然”。 下一句话“往来流利却还前”。“却还前”就是什么啊?如环无端。所以它有两个特点,一个叫“如盘走珠”,第二个叫“如环无端”,没有尽头。但是很多人会把滑脉和数脉混淆在一起,因为它来得很流利,他就觉得它跳得很快。大家记住,客观存在和主观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自己心很慌,觉得自己心率很快,但是你给他号,查心率,做心电图,他心率是正常的。那那种慌是什么呢?是另外一种解释。所以这种滑数,有些人老混为一谈。李时珍就告诉大家:那你就数一数就完了,哦,怎么叫数一数?数脉这个事儿,是有定数的,古人讲,一息四至,现代,有表的时候,看一下表。一分钟六十秒,一般的人在70到80之间,超过80的可以定为数脉,低于60的,叫迟脉。但是看表和调息数脉区别在哪?区别在于,医生的心静不静。因为看表谁都可以看,是吧?但是古代为什么说不看表,去数自己的呼吸呢?其实调息是调医生的心。这是第一首诗。

当代脉学高人

当代脉学高人 原文地址:当代脉学高人作者:紫林道人1、周华青 耄耋老人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大约在三四年前的春夏之交,由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引荐,得以拜识周华青老人。 周老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安徽省zhengfu 办公厅负责人、铜陵市副市长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孜孜不倦研习歧黄之术,很有心得。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周围同志看病,素有口碑;离休之后,他不享清福,却一心专攻中医脉学。据说他创造了一种图像诊脉法,极为灵验,一搭脉便可断病。 对此,我有点半信半疑。我学过一阵子中医,深知切脉非易。古人云: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古今医统大全)脉学老祖师王叔和早有话在先,叫做: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切脉确实很玄,玄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地步。周老不仅能快速切脉,而且据病绘脉形,编写讲义,开班授徒,搞得轰轰烈烈,其诊脉究竟如何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好那天有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陈君、中医学院老师顾君一

同前往。坐定之后,周老嘱我们稍事休息,以候心静脉定,接着便为我诊脉。他三指一搭,屏气静思,即刻脱口便说:你的膝盖有问题。我为之一惊。半年前,我因髌骨粉碎性骨折动过手术,当时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平地上走路是绝对看不出来的。我与周老素昧平生,他不可能知道我的病史。我心中暗暗称奇,表面上却未置可否,即请周老为陈君诊脉。不出几分钟,周老为陈君报出胃肠道等几种疾病来,我们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同志连连点头。 归途中,我与陈顾探讨周老的诊脉术。顾是行家,执言较为谨慎,他认为不能排除偶然性,必须有足够的病例,并且要作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下最后的结论顾君言之有理,我也有些疑虑,怀疑周老的诊脉是否羼杂了望诊的因素在内,但腿部外伤岂是面部望诊所能洞察的呢!陈君认为,周老视力不济,即使结合望诊,他的切脉断病也是很准确的了。 此后,我又去拜访过一次。周老毕竟年事已高,且听觉不灵,交谈不易,他所介绍的图像诊脉法我只听了一个大概。 不久,他的儿子周秉山和弟子韦旱平将周老的一本油印讲义送来,那就是这本图像诊脉法的雏形。

《濒湖脉学》之滑脉

《濒湖脉学》之滑脉 滑脉跟濇脉一定要对照着学习,这两个脉正好是相反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 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实际上大家不用记那么多,只要体会一下这个脉就像一个珠子似的在你手指下滑动、滚动,因为滑脉是阴气有余,所以特别流利,因为血就是阴气。《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当然这个脉诀李时珍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这个脉诀说的不对。1.【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滑脉就像珠子在你手底下滚动,特别流利,不濇滞,有一种滚动感。“往来流利却还前”说的就是一种滚动感。同时数脉也是很流利的,所以说“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但是数脉没有滑 脉如珠滚盘的这种滚动转动感,这是数脉所没有的,数脉就是快。按照脉率来说,每分钟跳动60次以下叫迟脉,60-85次为平脉,为不数不迟。每分钟85次以上叫数脉。这是根 据钟表来定,初入门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古人没有钟表,他们根据大夫的呼吸,以大夫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前提是大夫没病,身体正常,而且有功夫,入静呼吸很平很匀,所以

他的呼吸就可以代替钟表。当然现在用不着,现在用时钟。上次我们讲迟脉、滑脉,它们是按照寸、关、尺分部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三部脉都是一根脉管,为什么寸、关、尺还要分部呢?你们想过没有?实际诊脉中,有人寸脉数,关脉不数,尺脉也不数,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上焦有热。那么问题来了,一根脉管的寸、关、尺他们都是一块跳的,如果拿着钟表来数的话,只能三个手指头一块数,不可能光数寸脉。所以我个人认为数脉、迟脉都是手指下的一种感觉。你的三个手指头可能感觉寸脉数,但是关脉就是不数。它们三部脉虽然一块跳,但是关脉就是不数,这是很常见的。因为人有热,不见得三焦都有热。可能上焦有热,中焦没有热。或者中焦有热,上焦没有热,这个完全有可能。中焦有热就是关脉滑数,寸脉就不数,完全有这种可能性。迟脉有一种迟滞感,不是说脉一定要低于60次每分钟。数脉也不一定跳的特别快,数脉和迟脉都只是手指下的一种感觉,这个需要大家体会。2.【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滑脉是阴气盛,一般来说,邪气算阴,正气算阳。邪气阻隔气血,气血欲行而与邪气搏击以激起波澜,这就是病理的滑脉。又好像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滑脉一般主实症,属阳,很多有邪气的病都是滑脉,比如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这些都可以导致滑脉,所以不

李时珍的脉学和脉考

师父反复提到这个《濒湖脉学》,是说李时珍,濒湖是他晚年隐居在这个地方,有人念濒(bīn )湖,有人念濒(pín )湖,念濒(pín )湖的多。李时珍这个人呢,大家都知道他是像振林医生,满山遍野去采药认药,纠正本草学认识的错误,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搞药的。其实李时珍对中医学的贡献,是把中医回归到道医学。让中医学认祖归宗贡献最大的人是李时珍。他还有个字叫东璧,东方的东,玉璧的璧。《濒湖脉学》是他把对脉的体会总结出了二十七种脉象,以七言歌诀的形式记述下来。 首先,每个脉象他都分成四个:体状、相类、主病和分部。体状是讲脉像什么,因为中医讲的是感觉,这种感觉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述,他只能像师父给我们讲课一样,他老爱用比喻,讲故事,就让你去体会。所以他首先告诉你脉象是什么,然后它主病是什么,与它类似的脉如何鉴别,再告诉你寸关尺分别主什么,这个是学中医学的基础。我六岁的时候开始在母亲诱导下背,到现在所有的脉象,就是随时都可以背下来。这是他的第一大贡献。 第二大贡献呢,李时珍把道家,就是仙道的秘密告诉那些在红尘人群中混世的中医大夫,说你们做的那些事不过是些皮毛,道家修的是奇经八脉,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奇经八脉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贡献要远超过《本草纲目》。这可以说是李时珍的另一部《脉学》。 《奇经八脉考》里,现在被人引用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师父说过的,“欲知山上事,要问下山人”,说大周天,小周天,奇经八脉,去问那些修炼的人,他们会告诉你。而我们这些没有感、没有觉的人,只能是通过古人记载在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去体会这是怎么回事。 《奇经八脉考》基本上把散在《黄帝内经》、《灵枢》、《甲乙经》以及后面的一些针灸著作里面有关对奇经八脉的论述,作了一个总结,他说了一句话,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他很谦虚,意思是说我不是个仙家道家,但是我相信那些文字记载这些仙家道家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是真实的存在,或者叫真虚的存在。我们现在一说玩虚的好像就说你是骗子,其实高手都在玩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