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复习重点讲课讲稿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复习重点讲课讲稿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复习重点讲课讲稿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复习重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考试复习重点

2013-2014海洋大学生技和环科

绪论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柯赫氏法则: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须先灭菌),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轻而易举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成分,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胺组成。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或在实验中某些细菌进行自发突变,不能合成胞壁。主要包括L型细菌、球状体、支原体和原生质体。

L型细菌:在实验状态或宿主体内发生自发突变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异染粒:可用墨蓝或TTC染成紫色,是无级机磷酸的聚合物。

羧酶体(羧化体):存在于一些自养菌细胞内的多角体或六角形内含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形式,含水量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镜下看到。{问}图示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肽聚糖由肽(肽桥和四肽尾)和聚糖(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组成,磷壁酸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薄,层次较多。其肽聚糖藏在外膜脂多糖层内,外膜为G-细菌的细胞壁特有构造。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空间成为周质空间。

{问}革兰氏染色机制?

答:步骤: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95%的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

机制: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不同,导致脱色能力不同。G+由于细胞壁后,肽聚糖交联致密,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菌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

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溶解,这时薄而松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溶出,褪为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最终染为红色。{问}什么是菌落?讨论微生物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及其内在原因。

答:菌落是指单个细胞或多数同种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处于事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并形成细胞堆。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单细胞蛋白:用许多工农业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溶酶体:单层膜细胞器,主要功能是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消化自身死亡蛋白质和外来异物。

酵母菌:泛指一类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其细胞壁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

酵母菌的繁殖:(无性)芽殖是最常见的方式,还有裂殖和产无性孢子;(有性)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假菌丝:芽殖过程中,如果子细胞与母细胞以狭小的面积相连,不立即分离,这种偶节状的细胞串就成为假菌丝。如果其间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则这种竹节状的细胞串就称为真菌丝。

酵母菌是生活史: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又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的形式存在;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

霉菌(丝状真菌):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其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

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假根(固着吸收养料的功能)、匍匐菌丝、吸器(只在宿主细胞间隙间蔓延的营养菌丝上分化的短枝,吸取宿主细胞内养料而不使其致死)、附着包(侵入宿主角质表皮而吸取养料)、附着枝、菌核(不良条件下可保持数年生命力)、菌所(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菌环和菌网。

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各种子实体):结构简单的分生孢子头,结构负复杂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

子实体:可产生有性或无性孢子,有一定形状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锁状联合:为两核细胞形成分裂产生双核菌丝体的一种特有形式。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链接,形如锁状。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最大的病毒(似菌病毒)、最小病毒(猪圆环病毒和长尾鹦鹉喙羽病毒);病毒的群体形态:在植物细胞中(包含体),在植物叶片上(枯斑),在动物细胞中(空斑),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为噬菌斑)。

动物病毒以线状的dsDNA和ssRNA为多,植物病毒以线状ssRNA为多,噬菌体以线状dsDNA多。

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噬蓝细菌体。其繁殖分为5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凡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

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为裂解量。

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没ml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测定效价的方法有:液体稀释法、玻片快速测定法和单层平板法,较常用且精确的方法是双层平板法,上层平板(1.0%琼脂培养基3ml,对数期菌液

0.2ml,噬菌体试样0.1ml混匀),下层平板(2%的琼脂培养基7-8ml),然后在37℃培养10小时,计数噬菌斑。优点:底层培养基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层培养基较稀,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其存在形式有3种(游离态、整合态【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叫前噬菌体。】和营养态),其宿主称为溶源菌。

溶源性周期:整合到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噬菌体核酸。

{问}图示并简介病毒的典型构造?

{问}病毒粒有哪几种?各种对称体制又有几种特殊外形?各举一例。

答:病毒粒专指成熟、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位于中心,成为基因组或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其对称体制有三种,分别是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其代表分别为烟草花叶病毒(TMV)、腺病毒和T偶数噬菌体(T2、T4和T6)。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物。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元素的营养源。微生物能利用的碳源范围称为碳源谱。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单功能营养物: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只能微生物提供一种营养物的物质。

双功能营养物: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两种营养物的物质。

生长因子: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狭义的生长因子仅指维生素,广义的则指维生素、碱基、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不需载体和能量,不逆浓度运输)、促进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载体蛋白与物质一一对应,不逆浓度运)、主动运送(需能量和载体,逆浓度运输)、基团移位(需载体和能量,逆浓度运输,运送后物质发生变化)。

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含有6大类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物用的混合营养料。其配制的4个原则为: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和经济节约。配制的4种方法为:生态模拟、借鉴文献、精心设计和试验比较。

按培养基成分分为: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和半组合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脱水培养基。

按对微生物的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EMB培养基是鉴别大肠杆菌的))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电子3种形式;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种类型;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3个功能;脱氢、递氢和受氢3个阶段。

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ENP途径(在无氧条件下,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还原型辅酶Ⅰ2分子ATP)、HMP途径(1分子6-磷酸葡萄糖产生12分子的还原型辅酶Ⅱ)、ED(微生物所特有,缺乏EMP途径的微生物经4步反应就可以形成EMP途径形成的丙酮酸)途径、TCA循环(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彻底分解产生大量能量)。

呼吸:底物脱氢后经电子传递链(也叫呼吸链)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发酵:指在无氧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氢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化学反应。

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只单纯产生2分子乳酸。

Stickland反应:少数厌氧菌兼做碳源、能源和氮源,通过一种氨基酸做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做氢受体的独特产能方式。

“park”核苷酸:1、在细胞质中合成,有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它的合成分为4步,都需UDP作糖载体,另外,还合成D-丙氨酰-D-丙氨酸的2

步反应,且他们都可被环丝氨酸所抑制。2、在细胞膜中合成,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3、在细胞膜外合成。

细菌萜醇:是一种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35类异戊二烯醇,它可通过2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使糖的中间代谢物呈现出很强的疏水性,从而使它们能顺利通过疏水性很强的细胞膜而转移到膜外。

答:青霉素是抑制细胞壁的形成,代谢旺盛的细胞,细胞分裂频率也会比其他细胞快。随着细胞分裂和生长,数量越来越多,总体积和细胞壁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青霉素阻碍细胞壁形成,导致一部分细胞无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而破裂。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平板菌落计数法:可用浇注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等进行。适用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操作为把一定量的菌样通过浇注琼脂培养基或琼脂平板上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

个单菌落即菌落形成单位(

生长速率常数:每小时分裂的次数(R)。

连续培养:是指向培养基容器中连续加新鲜培养基,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又叫开放培养。

生长温度3基点:任何微生物生长温度尽管有宽有窄,但总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灭菌: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措施。

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

{问}微生物的生长于繁殖间的关系如何?研究它们的生长繁殖有和理论与实践意义?

{问}平板菌落计数法有何优缺点?试对浇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做一比较?{问}延滞期有何特点?实践上如何缩短它?

答:特点为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2、细胞变大或增长;3、RNA尤其是rRNA增加;4、合成十分活跃(酶类、ATP、核糖体);5、对外界不良环境(抗生素、温度、理化因素等)敏感。缩短的方法有4:①接种龄,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实验证明如果用指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短,反之如果用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长。②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大,则延滞期就短,反之则长。工业上,种子:发酵培养基=1:10,V/V来缩短延滞期。③培养基成分,营养单调的培养基比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短。④种子损伤度,损伤的种子恢复需要时间。

{问}指数期有何特点?处于指数期的微生物有何用?

答:特点:①生长速率R最大②细菌平衡生长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影响因素:①菌种②营养成分③营养物浓度④培养基温度。用处:因其生理代谢较

一致、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和生长速率恒定等优点,可用作代谢、生理和酶学等研究的良好材料,用作用做种子缩短延滞期的良好材料。

{问}稳定期有和特点?稳定期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答:R=0,特:①开始积累脂肪、聚糖原等内含物②芽孢杆菌开始产生芽孢③开始以此生代谢产物作前体,合成抗生素。此期到来的原因:①营养物耗尽②营养物比例失调③酸、醇、毒素、H2O2等有害代谢物的积累④PH、氧化还原电势等理化条件不适宜。

{问}什么是高密度培养?如何保证好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获得高密度生长?

答:也加高密度发酵,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条件下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型:又叫(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某一生物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表型=遗传型+环境条件)

变异:某一生物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节后或数量的改变。饰变:外表的修饰性改变。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个经典的实验: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遗传物质在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细胞水平、细胞核水平、染色体水平、核核酸水平、基因水平、密码子水平和核苷酸水平。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外,具有复制能力的小型环装dsDAN分子。

质粒的分离与鉴定:细胞的裂解、蛋白质和RNA的去除、质粒DNA与染色体DNA分离。

典型质粒:F质粒(性因子)、R质粒(抗性因子)、Col质粒(大肠杆菌素质粒)、Ti质粒(T-DN可携带任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

中)、Ri质粒、mega质粒、降解性质粒和生理功能性质粒。

选择性突变株:营养型缺陷型、抗性缺陷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

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实验。

诱变育种原理:出发菌株→(多数死亡)少数存活→(多数未变)少数突变→(多数负变)少数正变→(多数幅度小)少数幅度大→(多数

不宜投产)少数宜投产。

艾姆斯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方法。

3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产量突变、抗药性突变、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某微生物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之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营养缺陷型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问)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青霉素法原理是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因而可杀死能正常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

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制霉菌法适用于真

菌。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表象。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菌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

象。

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给受体菌的现。

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型噬菌体感染期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

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

性遗传性状的现象。

准性杂交:在自然条件下,同种不同菌株间的体细胞发生融合的现象。{问}准性杂交育种步骤:1、选择亲本;2、强制异合;3、移单菌落;4、验稳定性;5、促进变异;6、选出良种。

抗药性突变原理:梯度平板是一种含有某药物的梯度浓度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它由含药物的上半个斜面和不含药物的下半个斜面分两次浇合

而成。梯度平板法是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制备琼脂表面存在药物浓度梯度的平板→在其上面涂布诱

变处理后的细胞悬液→经培养后再从其上选取抗药性菌落等步

骤。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条件致病菌:原先某些致病菌的正常菌群成员,在某种条件下趁机感染宿主,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的结

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

相互关系。

拮抗:又叫抗生,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捕食:一般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主要是原生动物捕食细菌

和藻类。、

生化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或BOD):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在1L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

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化学需氧量(COD):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毒素: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属于酶、酶原或毒蛋白。

类毒素: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任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因它在活细胞体内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名。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屏障结构(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吞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等)、抗菌物质和炎症反应等组成。

补体:实为补体系统。存在于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在免疫反应中,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

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它的功能除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可用于病毒病和癌症的治疗。

免疫反应: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参与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免疫应答: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细胞免疫: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体液免疫: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它合成抗体并释放到体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

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包括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细胞和其他可溶性蛋白等在内的多数抗原。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呈递抗原,促进成熟的T H(辅助性T细胞)转化成活化的T H才能刺激T C(细胞毒细胞)和T D(迟发型超敏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执行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刺激成熟B细胞转变成浆细胞后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I抗原: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低的抗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B细胞成熟)、胸腺(T细胞成熟)、法氏囊(鸟类特有,B细胞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

免疫细胞:T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细胞(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K细胞(杀伤细胞)、NKT细胞。

T细胞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

抗原(Ag):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

抗原决定簇: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亦即构成抗原的免疫原性所必需的最少亚单位数。由于抗原决定簇的存在,就使抗原能与相应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发生特异结合,从而可激活淋巴细胞并引起免疫应答。抗原结合价: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初次免疫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主要为IgM,滴度(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且会很快下降。

再次免疫应答:指在初次应答后的抗体下降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进行免疫时,会出现一个潜伏期明显缩短,主要抗体为IgG滴度高、维持时间长的阶段。{问}什么是免疫应答?由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有和不同?{问}什么是Burnet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试图示并简要说明之。

克隆选择学说:1、在能产生抗体的高等动物体内,天生存在着大量具

有不同抗原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每个克隆产生特异抗体的能力并不决定于外来抗原物质,而是决定其固有的、在接触该抗原前就已存在的遗传基因。2、某一特定抗原一旦进入机体,就可以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

上唯一的一个与相应的抗体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由此就有无数克隆中选择出一个与之性对应的克隆。

免疫耐受性:对机体自身抗原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即处于自然耐受状态。{问}什么是免疫分子?试以MHC蛋白为例作图,说明它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模式种: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当做它的代表,该典型菌株就成了该种的模式种。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单个病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

学名:某一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国际命名法规“进行命名并受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通用正式名称。有双名法【学名=(首字母大写)属名+种加词+(首次命名

人)+现命名人+现命名年份】和三名法【学名=(首字母大写)属名+种加词+subsp(亚种)或vor(变种)+亚种或变种名的加词】。

新种(sp.nov),亚种(subsp),变种(var ),知道属的未知种(sp.)or(spp.)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实验知识总结与实践应用经过这学期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微生物实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也从中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微生物学实验》是要求我们掌握实验知识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科学前沿接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我将我这学期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结合生活和工业当中的一些应用,归纳如下:在吾尔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 (1)无菌操作技术: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微生物在转接过程中,一般再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已达到灭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以后的实验中多数操作都必须再火焰旁进行。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一般不同。 (3)消毒与灭菌:灭菌是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灭菌的彻底程度受灭菌时间与灭菌剂强度的制约。微生物对灭菌剂的抵抗力取决于原始存在的群体密度、菌种或

环境赋予菌种的抵抗力。灭菌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必需的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 物,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为无菌区域。 (4)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平板分离计数法是将待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平板分离法主要有:1.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涂布平板法。 (5)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两种类型。这是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差异决定的。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两者呈现不同的颜色,在显微镜下便于进行观察…… 我们学习微生物实验技术,就是要把微生物的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生产,培养繁育细菌收集细菌代谢产物,应用于药业、工业,产生经济利益。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培养基的功能分类培养基的类型有:1.选择培养基。2.鉴别培养基。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应用于培养微生物的主要是-发酵罐。我将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已取得了很大的作用,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畜牧业等各个行业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对于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自考2018 年 7 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 02864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隐蔽的自身抗原的是() A. Rh 抗原B. AFP C.HLA D.精子抗原 2.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A. H-2 B.HLA C.SLA D . DLA 3.补体活化替代途径中C3 的转化酶是 () A. C4b2a B. C4b2a3b C.C3bBb D. C3bnBb 4.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潜伏期延长B.主要为 IgG 类抗体,产生迅速 C.抗体产生的量低D.抗体持续时间短 5.新生儿溶血症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6.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A.胎盘球蛋白B.抗病毒血清 C.内毒素D.类毒素 1

7.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且仅存在于某种特定肿瘤表面的物质称为() A.肿瘤抗原 B.肿瘤特异性抗原 C.肿瘤相关抗原D.癌胚抗原 8.上呼吸道发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之一是该菌携带有() 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 C.超抗原D.肿瘤抗原 9.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A. C2a B.C4b C.C5a D. C3b 10.主要由 T 细胞产生且能刺激T 细胞生长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IL-6 D . TNF 11.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糖尿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类风湿关节炎D.多发性硬化 12. X- 性联锁先天性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 A.体液免疫缺陷病B.细胞免疫缺陷病 C.补体缺陷病D.吞噬细胞缺陷病 13.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是() A.厘米 B.毫米 C.微米 D.纳米 14.用于细菌动力检查的培养基是() A.基础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D.固体培养基 15.猩红热的常见病原体是() 2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_全国自考试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_全国2008年7 月自考试卷 全国自考2008年7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 湖北自考网11月27日整理 课程代码:028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属于隐蔽的自身抗原的是( ) A.Rh抗原B.AFP C.HLAD.精子抗原 2.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 A.H-2B.HLA C.SLAD.DLA 3.补体活化替代途径中C3的转化酶是( ) A.C4b2aB.C4b2a3b C.C3bBbD.C3bnBb 4.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 A.潜伏期延长B.主要为IgG类抗体,产生迅速 C.抗体产生的量低D.抗体持续时间短 5.新生儿溶血症属于( )

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6.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 A.胎盘球蛋白B.抗病毒血清 C.内毒素D.类毒素 7.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且仅存在于某种特定肿瘤表面的物质称为( ) A.肿瘤抗原B.肿瘤特异性抗原 C.肿瘤相关抗原D.癌胚抗原 8.上呼吸道发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之一是该菌携带有( ) 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 C.超抗原D.肿瘤抗原 9.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 A.C2aB.C4b C.C5aD.C3b 10.主要由T细胞产生且能刺激T细胞生长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 A.IL-1B.IL-2 C.IL-6D.TNF 11.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 A.糖尿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半数感染: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些实验动物半数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的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源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了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繁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子代病毒的结构,或者合成后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软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现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中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肾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过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同时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超敏反应: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超全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7、MHC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物

应用微生物学思考题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放线菌: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微生物培养基:通常只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广义上说,凡是支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介质或材料均可以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种类繁多。 微生物农药:直接利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本身开发的,对植物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农药。 群体生长: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总量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个体生长现象。如果这是平衡生长,即各个细胞组分是按恰当比例增长时,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为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在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群体生长才有实际意义。 分批培养: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总量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个体生长现象。如果这是平衡生长,即各个细胞组分是按恰当比例增长时,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为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七单元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A1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支原体C.真菌 D.细菌E.衣原体 3.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衣原体E.细菌 4.只能在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立克次氏体E.细菌 5.度量细菌的单位是 A.毫米B.厘米C.纳米 D.微米E.米 6.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 D.细胞壁E.核体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胞外形C.产生抗生素

D.呼吸作用E.产生能量 8.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9.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10.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B.菌毛C.芽孢 D.荚膜E.质粒 11.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2.荚膜的主要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3.与细菌黏附于黏膜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B.核体C.中介体 D.芽孢E.质粒 14.细菌的“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芽孢B.核蛋白体C.质粒 D.异染颗粒E.中介体

1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E.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E.磷脂 17.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质E.磷脂 18.下列哪种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姬姆萨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19.观察组织病料中细菌常用下列哪种染色法染色 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硝酸银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20.培养病原细菌的常用温度是 A.37~C B.40~CC.20℃ D.10~C E.50℃ 21.培养基常用的pH是 A.7.2~7.6 B.3.2~3.6 C.5.2~5.6 D.8.2~8.6 E.8.6~9.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第6次作业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 第三章抗原与免疫分子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 4.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简答题 1.为何HLA基因或表型测定可用于亲子鉴定与确定个体身份? 由于1)HLA的高度多态性、2)单元型遗传以及3)HLA基因型终身不变,因此,HLA 基因或表型检测可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身份。 2.简述IgG与IgM的特性与功能。 IgG――含量最高的Ig、半寿期约20~23天、能通过胎盘、是主要的抗菌抗病毒抗体; IgM――五聚体结构、结合补体能力最强、胚胎发育晚期即可合成、体液免疫最早出现的抗体,单体结构镶嵌在B细胞膜上,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第四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五章免疫应答 一、名词解释 1.适应性免疫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二、简答题 1.简述Th1细胞和Th2 细胞的免疫效应。 Th1细胞分泌IFN-γ,能强力激活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可清除所吞噬的病原体并引起局部炎症。Th1细胞分泌的TNF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和促进炎症反应。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其主要功能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抗寄生虫感染。 2.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 抗体的初次应答抗体的再次应答 应答细胞初始B细胞记忆性B细胞 潜伏期较长较短 抗体类型先产生IgM,后产生IgG、IgA IgG为主 抗体浓度、维持时间浓度低,维持时间短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