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北师大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北师大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

1.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四个特性)

(1)定义

迄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1)普汶: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中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与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的共同作用。人格既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建构。

2)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定。

3)Libert&Libert,1998: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品质的独特、动态组织,影响其对物理及社会环境的行为和反映。在这些品质中,有一些是人所特有的(如记忆、习惯、姿态),另一些则是少数人、许多人或所有人共有的。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2.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领域:人性哲学(每位学者看待人的态度与对人的思考取向)、人格结构(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人格动力(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人格发展(发展历程与机制)、人格成因、人格改变和人格测量(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情境法、实验法等)

3.人格的形成

(1)遗传因素:

1)Thomas,A.Chess,S.Birch,H.1970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2)家族史或家谱法: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

3)双生子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和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家庭与早期经验

1)家庭因素: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父母,会使得他们的子女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2)早期经验:与母亲的接触影响亲密关系。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

1)学校: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

2)社会文化:使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

民族性格的差异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四章精神分析

Freud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思想;人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遵循守恒原则;人性本恶1.人格结构

(1)地形学模型(潜意识理论)

意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由个人当下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潜意识:个人不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

(2)结构模型,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照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达出来

2.人格动力

(1)本能

本能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

动力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

-根源:人体的需要或冲动

-目的:消除该本能刺激的根源,满足体内需要或解除由此产生的兴奋和紧张过程。

-对象: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

-动量:本能所具有的力或强度,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心理能量多少来决定

类型:

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

死的本能:回到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

(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2)自我防御机制

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使个体感到焦虑和痛苦。自我在成长中逐渐发展了一种功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来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得超我的监督可以接受,同时也可以使本我的欲望以各种形式得到满足,从而缓和或消除焦虑和痛苦。

即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总称。

特征:具有控制冲突和情感的作用;在潜意识层面进行;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症状的特点,但可逆;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种类:

Freud:压抑、退行、反向形成、隔离、抵消、投射、内射、转向自身、逆转

Anna:升华、与攻击者的认同、利他

3.人格发展

(1)人格发展阶段

性本能的发展,性心理的发展,身体快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2)人格发展障碍

固着(停滞):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刺激反应方式盲目出现。如果没有很好地获得满足和解决冲突,就很难达到成熟人格。

退化:当个体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情境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新精神分析

(一)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与经典精神分析的不同

每个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与其个人经历高度相关。

荣格和埃里克森关注内在精神和自我成长。阿德勒及其他则关注文化。

(二)荣格的基本观点

1.人格=精神: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核心概念,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

1)原型:一种源自集体潜意识的古来的意向,哪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积累积于心中的结果,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①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

②阿尼玛: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女性原始意向。使男人具有女性特征,为男人在男女交往提供参照系。

③阿尼姆斯

④阴影(力量源泉):包含无意识部分,本质上是消极的,恶的,人格中的阴暗面。

⑤自身:把所有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他们处于和谐状态,把人格统一起来达到平衡。

假设:如果存在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集体潜意识,那么就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中找到某种形式的原型。

2.人格动力

心里能,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1)力比多

(2)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1)等值原理: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比多是固定的,如果它被投入人格系统的某个结构,那么就会在其他结构中显示出来。如果在意识中集中了较多的力比多能量,那么潜意识活动中的力比多能量就会减少,即力比多能量守恒。

2)熵原理:心理能总是倾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到能量趋于均衡。

3.人格类型:两种态度,四种思想功能

(1)态度:外向(态度指向外部环境);内向(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连续性

(2)思想功能:

1)思考:指明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并给它命名。

2)情感: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3)感觉: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是什么事物

4)直觉:没有实际资料可以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事件的预感。

八中人格类型

4.人格发展

儿童期(出生到青春期)

青春期(青春期-中年之间)

中年期(35-老年or退休)

老年期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

1.人格动力:自卑感与补偿(补偿的途径: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追求优越(追求优越就是追求更多的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

2.人格结构:生活格调(人们追求成功的方式)、创造性自我(自由成分)、社会兴趣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躲避型: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

社会有益型:正视问题,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3.人格适应

适应良好的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追求优越和完善,形成健康的生活格调和社会兴趣。适应不良的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

评价个体生活格调的方法: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的解释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1.自我心理学

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综合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相对独立而且强大,可以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获得对环境的掌握感,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1)同一性: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

同一性混乱(角色混乱):内心支离破碎感,感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

(2)掌握感:个体具有一种超越和掌握环境的基本需要,有赖于社会的期望和支持2.人格发展

顺序,胚胎渐次生成说。

心理发展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非灾难性事件。

第六章人本理论

(一)罗杰斯: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概念,人格的自我实现动力

人性本善,共有的倾向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自我是人格的主要结构。自我、理想自我

1.自我概念:个体关于自己所有各方面的印象。

2.理想自我:个体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重要,价值)

3.人格动力: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4.人格发展:(自我),积极关注的需要,价值的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5.人格适应:自我的一致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所有的经验,并将经验同化到自我结构中),自我不协调(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

匮乏需要

成长需要: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

应用方面:如何用方法来评估治疗的成效(Q分类法,引用而非发明)

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治疗师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反馈)

2.Q分类技术

?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倡导用Q分类技术作为自比性研究(即对单个被试的前后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或两个被试测验结果之间作相关分析研究时用。

1(乐观体验的心理且克勤特米哈伊)

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通常的语句“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我常感到害怕”,“我通常会先想到我自己”,“我喜欢人际交往”,“我常因愤懑招致麻烦”,“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等

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相同,然后一一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

?在分配这些卡片时还要求被试按正态分布的原则确定各等级上应分到的卡片数目,即中间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多,两端的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也有助于资料的处理。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比较常常运用Q分类法。

?第一次按照“现实自我概念”来进行分类。然后,将卡片全部弄混,按照“理想自我概念”对卡片进行重新分类。

?最后,治疗师计算“现实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间的相关系数。

?Q分类技术的缺点

–它是一种自比性研究,会引起被试的防御反应

–它运用强迫性分配方式,容易引起被试的反感

语义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定义:运用语义区分量尺来研究事物意义的一种方法。被试必须使用主试提供的两极形容词量表对特定的几个概念评等级。

?以纸笔方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点等级的语义量尺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如我自己、我的学校、班级)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评量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

第七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一)斯金纳

1.操作性行为:

反应性行为是由某种特殊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指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刺激情境下发生。2.辨别刺激

辨别刺激:是一种线索或信号,它表明如果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将得到奖赏

辨别操作:指发生在某一特定情境而不发生在其他情境的操作反应称为辨别操作

3.强化

在一种刺激情境中动物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几率提高的作用

4.强化程式:给动物建立操作性条件反映时对动物的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

5.行为塑造:通过强化一些反应而不强化另一些反应,强化越来越接近人们最终所期望的那些反应,称为行为塑造。

6.人格发展:强调强化程式对行为模式的获得和表现的重要性

7.人格适应:不适宜的反应与适宜的反应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而习得的。因此,只要改变反应,或改变反应与刺激的关系,异常行为就能除去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P(个人内在因素),B(行为因素),E(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1.观察学习: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替代性强化)

学习者甚至不需要做出反应就在进行学习,其学习效果在以后即可出现,无尝试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最重要:有选择地注意)、保持(编码)、再现(将先前编码的线索转化为动作的真实再现)和动机(受奖赏)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必直接受到外在强化,只要看到仿效对象的行为受到强化就等于自己也受到了强化。

2.自我调适

人具有自我反应能力,能够为自己确定某些行为标准,并以自我奖赏和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做出自己的行为。

自我调适:以个体内在行为标准和期望结果来解释个体有目的的行为的过程。(个体对行为的自我操控)

3.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

第八章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首要特质

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位,这种测量单位就是特质。1.人格动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其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所以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2.人格发展:统我

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由生物结构和心理结构如个人倾向等组成。有一个人格组织机构使人格特质统一和整合成为一体。

1岁:躯体“我”的感觉阶段

2岁:自我同一感阶段(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与语言发展密切相连)

3岁:自尊感阶段

4岁:自我扩展感阶段

4-6岁:自我意向感阶段(按头脑中自我意象行事,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以道德感作为行动的参照系)

6-12岁: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

12岁-青春期:统我追求显露阶段(未来目标)

成年: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自我被认识到,自我一致化)

3.首要特质(枢纽特质):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

中心特质: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首要特征

次要特质:不甚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都较差的那些人格特质

4.健康成熟的六项标准

·自我扩展能力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

·实际的现实知觉

·自我客观化

·统一的人生哲学

(二)卡特尔根源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性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

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团体特质

根源特质是指行为之间成为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从而成为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关系:

@表面特质是根源特质的表现,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

@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几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在个人身上的程度则是不同的

2.能力特质中的智力

(1)晶体智力:一种一般的因素,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习到的那种能力,代表了过去对液态智力应用的结果以及学校教育的数量和深度,它一般是在诸如词汇和计算能力测量中呈现出来。

(2)液体智力:主要是先天的,能适应不同的材料并与先天经验无关的一般的智力形式。3.人格动力

能(先天本能)外能(一种习得的动力根源特质,情操、态度)

4.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相互作用。

统计方法:多重抽象变异数分析法,来确定遗传与环境的比率

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三)艾森克EPQ

艾森克提倡行为疗法:恐怖情境法、系统脱敏法、示范法。极力推动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 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关程度关联的程度的实验方法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安排、控制并实施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实验者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发生变化的变量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人格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①整体性,正常人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且能认识到与他人的差异 ②独特性,中华名族在表达人际交往和个人感情方面比较含蓄;即使是双胞胎人格也会有很大差异 ③稳定性和可变性,成长中的儿童人格不稳定,容易受到客观的影响,但成年后人格就比较稳定 ④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印度“狼孩”虽具有人的生理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人格。 2、请简述观察法和实验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认情境中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现象与规律的方法。 优点:获取的资料、信息比较真实客观,能够发现许多平时不大注意的现象 缺点: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也很难进行重复观察验证,而且会受到观察着主观经验、技能和观察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无关变量,系统的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便于控制无关变量,真实显示因果联系 缺点: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3、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包括哪几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①描述:客观的呈现所要研究问题的事实 ②理解: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 ③预测: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4、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有哪五种。 ①罗列式定义②整合式定义③层次性定义④适应性定义⑤区别性的定义 5、Allport所概括的两种相对的定义 ①人格是一个人所引起的别人对他的反应,即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②人格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三、问答题 1、Mead等人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研究体现了人格的哪一重要特性? 独特性 2、在观察法中,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观察者效应②观察者偏差③拟人化错误 3、在实验法中,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验过程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安慰剂效应②实验者效应 4、进化心理学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两个方面? ①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

学习北师大班建武教授学生品德成长的规律体会

学习北师大班建武教授《学生品德成 长的规律》体会 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品质的发展,为更新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理念,为学生美好生活做准备,进一步提高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育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诚邀著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班建武教授进行了一场心智、情智、理智并驱的专题讲座。他用轻松、自然、有趣的语言带给我们教育的启迪。 班教授指出,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都是不同的。他通过一道简单测试题,让我们找出自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每个孩子的方式也不同。只有形成一个坐标,从纵向和横向特点去分析孩子们的情况,才可对症下药,直击问题中心,让孩班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清晰直观的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每一个关注要点都共同传达一种信息——真正准确识别学生们的需求。 班教授还指出,德育工作必须在了解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完美进行。学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生身份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是学生行为合法性的

依据,平行教育原则和群体社会化理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即关注同伴群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德育工作者要通过一个很好的群体来影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个别影响群体。社会上同一原则下会有若干的规范形式,这种规范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当和学生规范起冲突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必要的空间,从“无所不包”的德育转向“抓大放小,底线共识”的德育,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德育工作才得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 班教授的讲座有容乃大,其中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知识,以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当代学生的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整个求学生涯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在场的每一位聆听者,积极踊跃与班教授互动,仔细记下教授的心得笔录。 德育必须突破学生心里内向的认同。老师要做到跟学生讲道理。但有时老师让这样做,孩子偏偏那样做,这样我们的老师就会把心里的问题道德化。这对我们老师的启示就是内容比形式重要、态度比行动重要、感受比事件重要。人们把80后被称为“垮

人格心理学提纲与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 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北师大MAP用户体验UX方向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附件2 北师大MAP各专业方向说明 北师大MAP用户体验(UX)方向说明 用户体验(UX,User eXperience)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家开始推动创新设计,用户体验成为热点。然而高校还没形成配套的培养机制,人才稀缺。基于此,2015年北师大心理学部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UX方向,以“实践教育”为理念,培养打通心理学科、设计学科、工程学科、商业学科多方学科资源进行跨界整合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心理学部携手国内外高端资源,共建国际一流的UX领域师资团队,并邀请业界资深专家担任导师。教学采取项目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同时,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完整项目的开发过程。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包括共同建设实验平台、开发课程体系、促进国际交流、开展联合课题等。 UX方向以心理、设计、科技、商业等学科知识为培养框架,力图使学生具备如下用户体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1.掌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人因学、社会学、可用性、工业设计、图形界面设计、互动设计、人机交互、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 2.理解人类行为与心理发展,尊重个体与文化差异,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掌握产品、系统、服务设计开发过程中针对用户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掌握用户体验相关理论及方法,并能将相关理论进行概念化设计;根据用户、情境、情感、交互、科技、商业等因素,开发最新的设计研究方法和工具; 4.熟练运用前沿和务实的实验与分析方法解决HCI/UX领域实际问题; 5.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用户为中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型人才。 对应上述核心素养,心理模块的课程使学生建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以便学生理解和分析用户行为,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的动机;设计模块的课程使

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superego)构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二、结合艾克森人格测试的自我分析 (一)艾克森人格测试介绍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作业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发展的动力包括(成熟)和(学习)。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3.皮亚杰认为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四个因素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 4.阿尔金德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神话)两方面。 5.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大类。主观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心理发展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心理变化。 2.超我 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一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3.观察学习 答:又称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到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学习。 4.自我中心 答:自我中心(egocent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于自身之上。 5.既定老化论 答:又叫基因论,认为身体的老化乃是每个动物体内一种预先设定的正常发展形态。每一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老化形态和预期寿命,此种形态必然是预定且为天生的。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弗洛伊德根据力必多作用部位的不同,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柯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构成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朴素的利已主义倾向。习俗水平(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力量的科学研究,这种心理力量使得人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人格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意思: 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言行;面具下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性质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人格理论是 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框架。所以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重要的学科,它有利于我们充实和完备心理学 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优化了群体人格特征的合理配置。而且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下面我就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去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的方式分析我 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对我自己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 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 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 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喜 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 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人格心理学中,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也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 构的基本成分,就像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通过研究,他找到许多人格特质,并将 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从层次 上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关于人格动力,他提出动力特质,并分为能,外能和辅助。 后来卡特尔根据大量的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编制了著名的十六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十六种特质基本属于平均水平,自 律性偏低,敏感性,焦虑性,稳定性偏高。我既适合交际类型工作也适合偏精确性工作, 比较乐群,做事也理智不幼稚。这基本符合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不断发 展的,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的天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就我个人而言,我遗传了母亲脾气暴躁的特性,

北师大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 1.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四个特性) (1)定义 迄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1)普汶: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中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与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的共同作用。人格既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建构。 2)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定。 3)Libert&Libert,1998: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品质的独特、动态组织,影响其对物理及社会环境的行为和反映。在这些品质中,有一些是人所特有的(如记忆、习惯、姿态),另一些则是少数人、许多人或所有人共有的。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2.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领域:人性哲学(每位学者看待人的态度与对人的思考取向)、人格结构(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人格动力(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人格发展(发展历程与机制)、人格成因、人格改变和人格测量(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情境法、实验法等) 3.人格的形成 (1)遗传因素: 1)Thomas,A.Chess,S.Birch,H.1970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2)家族史或家谱法: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 3)双生子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和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家庭与早期经验 1)家庭因素: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父母,会使得他们的子女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2)早期经验:与母亲的接触影响亲密关系。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 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 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内 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 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 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 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 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 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 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 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 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 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 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 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 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 一过程称为倒退。 2.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 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 的一种方法 2.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 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难 以相信亲人的逝世 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 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 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 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 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 抑的经验。 3.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 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 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 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 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3.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 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 “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 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3.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 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 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 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 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 创伤范式。 3.生活风格:一切人都具 有共同的最终目标------力 求优越,但是,如何追求优 越就取决于个人独特的条 件。每个独特的个人试图获 得优越的方法 3.社会兴趣:指的是社会 某一领域对人才的感兴趣及 需求,所以,现金社会择业 人员应结合个人兴趣和社会 兴趣来选择职业 3.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 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 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 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 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 创伤范式。 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 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 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 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 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3.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 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 的部分。 3.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是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 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 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 3.人格化:指一般标志 和特征带有人的行为,使事 物赋予人类或人的品质。 3.社会性格:是社会成 员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近 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 征。 4.特质:是一种概括化 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 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 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 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4.机能自主性:是指一 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 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 那些原因。 4.表面特质:表面特质处 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从外 部行为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特质。 4.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 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 特质。 4.16PF:16种人格因素 问卷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 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 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 的一种问卷。 4.EPQ:。 5.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 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 象。 5.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 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 象。 5.行为的消退:即如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一种随后 出现的强化物所强化,那 么,将该强化物撤除,此操 作性反应就会随之消退,直 到恢复到最初未被强化时的 水平。 5.挫折:指人们在有目的 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 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 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 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 5.强化的效价:表示的是 某一物品或结果对于某个特 定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 值,而不是它的实际价值。 5.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 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 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 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 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 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5.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 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 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 主观判断和信念。 5.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 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 行为的主观体验。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 (√)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情结。 (×)10.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11.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 (×)1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 (√)13.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17.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8.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 (√)19.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最新版2016年秋福师人格心理学作业满分答案

人格心理学作业 1.(20.0分)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答: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内涵是指潜意识是我们未觉知的想法、经验和感情。其内容包括:意识层次论、结构理论、驱力论、防御机制、心理发展理论。荣格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涵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原始意向,也就是指当我们不能在意识表现时,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包括:一些重要的原始意向、心理类型学说、心理类型的测量等。 2.(20.0分)强化的安排方式(程式)有几种?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强化方式?192-197 答: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二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又可以两种安排方式,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中,可以按固定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次正确反应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按变化的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0次正确反应中随机安排10次强化,个体不是每10次正确反应都会有一次强化,而是平均每10次反应能够得到1次强化。

按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时,可以按固定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10分钟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是按变化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60分钟内随机安排6次强化。 3.(20.0分)卡特尔用于因素分析的材料有哪些?选用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 答: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数据。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1)生活记录材料(L-data):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份。 2)问卷材料(Q-data):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易收集,常使用。但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料的精确性。 3)客观测试材料(OT-data):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主要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卡特尔认为这类材料比较客观,因为被试往往并不知道测试的真正目的 4.(20.0分)用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分析差生课堂不良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1)人的行为取决于四个因素。即心理情境: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行为潜能:指的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潜力。期待:它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环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强化值:是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发生的偏爱程度。 (2)公式:BP = f (E & RV) (行为潜能等于预期和强化价值的函数)

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西方学者的定义 2、中国学者的定义 3、工具书的定义 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 5、人格界定的文化差异 (四)、人格的综合规定性 (五)、人格的意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一)、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社会性 2、人格的整体性 3、人格的稳定性 4、人格的独特性

5、人格的可塑性 6、人格的倾向性 7、人格的层次性 (二)、人格特征间的关系性 1、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关系 2、人格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4、人格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5、人格的“他控性”和“自控性”的关系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心理测量运动 (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 (三)、其他来源 (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二、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人格结构 2、人格动力 3、人格发展 4、人格适应

_ 5、人格评鉴和研究 (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中的争议问题 1、如何看待人性 2、行为由内部决定还是由外部决定 3、人格的整体性和自我概念 4、如何看待潜意识 5、时间对行为的影响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价值 (四)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范型 1、精神分析论范型 2、特质论范型 3、学习论范型 4、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但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 中文的“人格”这一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的“人格”一词则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人格”一词的英文表达是“Personality”,它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假面具”(Mask),相传此意始于古罗马一个演员为了掩饰他不幸伤残的左眼而在戏剧演出中开始使用面具,尔后,罗马的其他演员也广泛使用面具表演。从此,面具成为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道具,也相应地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这种面具类似于中国的京剧脸谱,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特殊的性格角色。当时的一些注重人的心理研究的学者,对人的个体身心及相关行为表现的观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发现,每个人稳定的行为表现及一定特质的模式显露具有相关的倾向性和特定性,它往往反映某一类人由表及里、身与心一致性的真实品格——正像戏台上不同类型角色所佩戴的面具一样,向观众显露着这个角色—部分的自我本质。于是,“面具”一词被喻义,并被借用而成为“人格”。把面具转义为人格,等于把人格视作人的社会自我,这样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在社会行为之外还掩 饰着某些个体特点。 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4)人的尊严和声望。第一个意义至今还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这一概念中保留着;第二个意义在德语中还使用着;第三个意义对以后各种心理学的定义有着积极作用;第四个意义则很快被应用到罗马的政治生活中。以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繁衍、扩充和引申,使一个本来十分直观观、确义的名词变成非常抽象、内涵复杂的范畴,同时被广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10级教育学 米帅旗 1010314036

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一、缘起: 缘起?不会吧——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必要探讨的话题——只是源于作业。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份作业,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人格心理学》所必需得完成的一个作业,这当然也是一个缘起,并且是最为初始、最为根本、也最具推动力的缘起——毕竟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 但是仅有一个“作业”的要求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它并没有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我们还必须去寻找并选取一个具体的内容去阅读,读有所感,感有所发,并最终形成文字。 在这个“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其缘起,因此对“缘起”做一介绍似乎也就稍稍显得有些必要了。 先说“寻找”吧。在老师布置完这样的一个作业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读霍尼的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但事后回顾时才发现这里边也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必然。 这个“偶然”就是缘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述到“新精神分析”这一章内容时对霍尼的介绍和其理论的讲解讲解。在介

绍霍尼时,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她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少有的伟大女性。此外,在她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社会文化的分析,而这一社会文化的倾向正是作为自认为是典型的“人文社科男”的我所极力认可的。正是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激起了我对霍尼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 当然,仅有这样的缘起也不足以完全对我选择阅读这一本书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毕竟只能说明我想要阅读的只是霍尼。因此,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彻底澄清这个在旁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或者只是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的“缘起”。 既然决定了读霍尼,接下来当然是寻找她的著作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促使我决定读这本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其一,在《中译者序》中冯川教授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所作的修正与批判”、“她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皆可初见端倪,而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心态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正是由于这些评价,尤其是这本书能够反映其基本思想激发了我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兴趣。 其二,同样是在《中译者序》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一些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二、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