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音韵表序

六书音韵表序
六书音韵表序

六書音均表

韵書始萌芽於魏李登聲類。積三百餘年。至隋陸灋言切韵。梗槩之?【梗概之法;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乃具。然皆就其時之語言音讀。參校【参照同名的另一种版本校订某一部书】異同。定其遠近洪細。往往有意求密。而用意太過。强生區別。至如虞夏商周之文。六書之假借 聲。詩之比音協句。以成歌樂。茫乎未之考也。【之前韵书的不足,研究材料不正确】

唐初因灋言本爲舉士人作律詩之用。視二百六韵中字數多者限以獨

用。字數少者合比近兩韵或三韵同用。苟計字多寡而已。宋吳棫作韵補。於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轉聲通某之云。其分合最爲疎舛【疏舛;粗略紊乱;疏漏错乱】。鄭庠作古音辨。僅分陽支先虞尤覃六部。近崑山顧炎步?【更】

析東陽耕蒸而四。析魚歌而二。故十部。吾郡老儒江愼修永於眞已下十四韵、?已下九韵。各析而二。蕭宵肴豪及尤矦幽亦爲二。故十三部。古音之學以漸加 详】如是。【郑庠六部,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前九年段君若膺語余曰。支佳一部也。脂微齊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漢人猶未嘗淆 借】通用。晉宋而後乃少有出入。迄【至,到】乎唐之

功令【旧时指法律、命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於是古之截然爲三者?【罕之本字】有知之。余聞而偉其所學之精。好古有

灼見卓識。又言眞臻先與文殷魂爲二。尤幽與矦爲二。得十七部。今官於蜀地且數年。政事之餘優而成是書。曰六書音均表。凡爲表者亓。

述之意、表各有序說。旣之矣。其書始名詩經韵譜、羣經韵譜。嘉定錢學士曉徵爲之序。兹易其體。且增以新知十七部。葢如舊也。余昔感於其言亓支六脂七之有分。癸巳春寓居浙東。取顧氏詩本音章辨句析。而諷誦乎經文。歎始爲之之不易。後來加者之信足以補其未逮。顧氏轉矦韵

入虞。江氏轉虞韵字入矦。此江優於顧。然顧氏藥鐸有分。而江氏不分。此顧優於江。若夫亓支異於六脂。猶淸異於眞也。七之又異於支脂。猶蒸又異於淸眞也。寔千有餘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諸三百篇劃然【界限分明貌】。豈非稽古大快事歟。時余畧記入聲之說。未暇卒業。今樂覩是書

之成也。不惟字得其古人音讀。抑又多通其古義。許叔重之論假曰。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夫六經字多假。音聲失而假之意何以得。訓詁音

聲、相爲表裏。訓詁明、六經乃可明。後儒語言文字未知。而輕憑臆解以誣聖亂經。吾懼焉。段君又有詩經小學、書經小學、說文考證、十七部古韵表等書。將繼是而出。視逃其難相與鑿空者、於治經孰得孰失也。乾隆丁酉孟春月。休寧戴震序。

予友金壇段君若膺六書音均表旣成。有問於予者曰。是書何以作。讀之將何用也。曰是書爲古音而作也。古今語言不同。古音不明。不獨三代秦

漢有韵之文不能以讀。其無韵之文假轉注音義不能知。立乎今日而譯三

代秦漢之音。是書爲之舋人也。曰鄭氏庠、陳氏第、顧氏炎步、江氏永之書何如。曰鄭氏諸人之書善矣。或分所當合。或合所當分。得是書而義始僃也。曰今官韵依劉淵之一百十七部。而顧氏、江氏及是書依陸氏灋言二百六部之舊。何也。曰必依二百六部之舊、而後可由今韵以推古韵也。如

支脂之分爲三。尤與矦、元與魂、各分爲二。皆與三百篇合。而一百十

七部者厺之遠也。曰是書何以於顧氏十部、江氏十三部之後確然定爲十七部也。曰詩三百篇之韵確有是十七部。而顧氏、江氏分析未僃。其平入分配多未審。是書上溯三百篇。下沿廣韵。廣韵分爲數韵、而三百篇合爲一

韵者則爲一部。三百篇在此部、而廣韵入於他部。是爲古今音轉移不同。

是書弟一表及弟四表、古本音之義也。然則一韵而廣韵析爲數韵者、何也。曰音之變也。冬鍾之侈而爲東。支脂之之侈而爲佳皆咍。耕淸之斂而爲靑。眞之斂而爲先。十七部皆有是也。弟二表何以作也。曰今韵於同一諧聲之偏旁、而互見諸部。古音則同此諧聲、卽爲同部故古音可審形而定也。曰以古之本音正後人合韵協音之說之非矣。而仍言合韵、何也。曰古與今異部、是爲古本音。如丘謀尤古在之咍部、而今在尤幽部。曹荍茅滔古在尤幽部、而今在蕭宵肴豪部。是也。古與古異部而合用之、是爲古合韵。如

母字古在之咍部、詩凡十七見、而蝃蝀協雤。興字古蒸登部、詩凡亓見、

而大明協林心。是也。知其分而後知其合。知其合而後愈知其分。凡三百篇及三代秦漢之音、硏求其所合。又因所合之多寡遠近及異平同入之處、而得其次弟。此十七部先後所由定。而弟三表及弟四表古合韵之義也。曰古四聲與今四聲不同、何也。曰古今部分之轉移不同若是。其四聲之轉移不同猶是也。其言表、何也。曰?諸外以示人也。是太史公十表之義也。其言音均、何也。曰古言均、今言韵也。韵韻皆不見於說文。而韵字則見於薛尙功所載曾矦鐘銘是也。其冠以六書、何也。曰知此而古指事象形諧

聲會意之文舉得其部分。得其音韵。知此而古假轉注舉可通。故曰六書

音均表也。然則讀之而苦其難、何也。曰於今韵則依廣韵部分。於字書則宗說文解字。於古音則竆三百篇及羣經有韵之文。於言古音之書則考顧氏音學亓書、江氏古韵標準。以三百篇及周秦所用正漢魏以後轉移之音。而歷代音韵沿革源流以見。而陸氏部分之故以見。而顧氏、江氏之未協者以見。彼吳氏棫、楊氏愼、毛氏奇齡之書無論矣。問者曰。有是哉。遂書之以爲釋例。乾隆丁酉亓月。单匯吳省欽沖之甫。

原序

金壇段君懋堂次詩經韵譜及羣經韵譜成。予讀而善之。廼【乃】序其端曰。自文字肇啟。卽有音聲。比音成文。而詩敎興焉。三代以前無所謂聲韵之書。然詩三百篇具在。參以經傳子騷。類而之。引而伸之。古音可僂指【lǚ zhǐ屈

指而数】而分也。許叔重云。倉頡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文字者終古不易。而音聲有時而變。亓方之民言語不通。近而一鄉一聚猶各操土音。彼我相嗤【讥笑】。矧【shěn况且】在數千年之久乎。謂古音必無異於今音。此夏蟲之不知有冰也。然而厺古浸遠。則於六書諧聲之旨漸離其宗。故惟三百篇之音爲最善。而昧者乃执隋唐之韵以讀古經。有所齟齬【龃龉jǔyǔ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屢變其音以相從。謂之叶韵。不惟無當於今音。而古音亦滋茫昧矣。明三山陳氏始知攷毛詩、屈宋賦以求古音。近世崐山顧氏、婺源江氏攷之尤博以審。今段君復因顧、江兩家之說證其違而補其未逮。定古音爲十七部。若網在綱。有條不紊。竆文字之源流。辨聲音之正變。洵【诚实,实在】有功於古學者巳。古人以音載義。後人區音與義而二之。音聲之不通而空言義理。吾未見其精於義也。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爲圭臬。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岂】獨以存古音而巳哉。乾隆庚寅四月九日。嘉定錢大昕書。

戴東原先生來書

大箸辨別亓支六脂七之。如淸眞蒸三韵之不相通。能發自唐以來講韵者

所未發。今春將古韵考訂一番。斷從此說爲確論。然管欲作序者屢。而

苦於心不精。姑俟稍安閒爲之。目近極緐也。癸巳十月卅日。震頓首。寄戴東原先生書乙未十月

玉裁自幼學爲詩。卽好聲音文字之學。甲戌、乙亥閒。從同邑蔡丈一帆遊。始知古韵大略。庚辰入都門。得顧亭林音學亓書讀之。驚怖其考據之博。癸未遊於先生之門。觀所爲江愼修行略。又知有古韵標準一書與顧氏

少異。然實未能?【深】知之也。丁亥自都門歸。憶古韵標準所稱元寒桓

刪山先仙七韵與眞臻文欣魂七韵、三百篇內分用。不如顧亭林、李天

生所云自眞至仙古爲一韵之說。與舌弟玉成取毛詩細繹【细细寻味】之。果

信。又細繹之。眞臻二韵與文欣魂亓韵、三百篇內分用。而江氏有未

盡也。蕭宵肴豪與尤矦幽分用矣。又細繹之。則矦與尤幽三百篇內分用。而江氏有未盡也。支脂之微齊佳皆灰咍九韵自來言古韵者合爲一韵。及細繹之。則支佳爲一韵。脂微齊皆灰爲一韵。之咍爲一韵。而顧氏、江氏均

未之知也。又細繹其平入之分配。正二家之踳駁[chuǎnbó错乱,驳杂]。迻[y í移]書詩經所用字。區別爲十七部。旣攷其出入、而得其本音。又其斂侈。而識其音變。又察其髙下遲速。而知四聲古今不同。又觀其會通。而知協音合韵自古而有。於諧聲推測其條理。於假轉注黙會其指歸。薶縕千年。一旦軒露。成詩經韵譜、羣經韵譜各一帙。己丑再至都門。程蕺【j í】園舌人賞之。苐[古同第]其書略。無注釋。不可讀。是年冬寓法源寺側之蓮蕐菴。鍵戸燒石炭。從邵二雲孝廉書。竟爲注釋。每一部畢。孝

廉輒取寫其福。至庚寅二月書成。錢辛楣學士以爲鑿破混沌。爲作序。三月銓授貴州玉屏縣。壬辰四月三入都。時先生館於洪素人戸部之居。以是

書請益。先生云。體裁尙未盡善。玉裁旋奉命發四川補。八月至蜀。後署理富順及单溪縣事。又辦理化林坪部務。王師申討金酋。儲偫【zhì积储;储备】輓輸[运输]。無敢稍懈怠。然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半夜三更】。

輒篝鐙[点灯]改竄是書以爲常。今年夏六月。偕同官朱雲駿入報銷局。興趣略同。暇益濳心商訂。九月書成。爲表亓。一曰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別其方位也。二曰古十七部諧聲表。定其物色也。三曰古十七部合用類分表。洽其恉趣[旨趣]也。四曰詩經韵分十七部表。臚[传语,陈述]其美富也。亓曰羣經韵分十七部表。資其參證也。改名曰六書音均表。均卽古韵字也。

鶡[jiè]冠子曰。亓聲不同均。成公綏曰。音均不恆。陶者以鈞[jūn]作器。樂者以均審音。十七部爲音均。音均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玉裁之爲是書。葢將使學者循是以知假轉注。而於古經傳無疑義。

而恐非好學深思尠[xiǎn鲜]能心知其意也。抑先生曾言尤矦兩韵可無用分。

玉裁攷周秦漢初之文。矦與尤相近、而必獨用。先生又言十七部次弟不能?曉。支脂之析爲三部、能發自唐以來講韵者所未發。但何以不於一處。

而以之弟一、脂弟十亓、支弟十六。玉裁按十七部次弟出於自然。非有穿鑿。取弟三表細繹之。可知也。之咍音與蕭尤近。亦與蒸近。脂微齊皆灰

音與文元寒近。支佳音與歌戈近。實韵理分劈之大耑[端]。先生又言顧

亭林平仄通押之說未爲非。所定四聲、似?[更]張大甚。玉裁按今四聲不同古。猶古部分不同今。抽繹【理其端绪;阐述;引导】遺經雅記。可自信其

非妄。以上三者皆不敢爲苟同之論。惟求硏審音韵之眞而巳。夫郭璞爾雅、注於烏尤。宋祁唐書、修於益州。玉裁入蜀數年。幸適有成書。而所爲詩經小學、書經小學說文考證、古韵十七部表諸書。亦漸次將成。今輒先寫六書音均表一部。寄呈座右。願先生爲之序。而糾其疵謬。則幸甚幸甚。玉裁頓首。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常用字中超过七成的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音义都在发生着变化,汉字的结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汉字的构字理据也发生了变化,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份子,其构字理据亦有改变。本文主要从形声字声符和意符两个角度对形声字进行理据分析。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意符理据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最初的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构成,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都由于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字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隶变和简化这两次重大的变革,以及在书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变;字音主要体现在古音和今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假借和不断的引申。由于这些变化,一部分形声字的理据弱化,甚至丧失,形声字的范畴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新的分析。 声符和意符是形声字的左右手,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字中声符和意符都保留功能或部分保留功能的汉字为形声字。一般认为,意符表意,声符表音。不过,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亦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从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意符的表意功能、声符的表意功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理据性,而对于部分理据丧失的形声字,本文将分类说明理据丧失的原因。 关于声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符是汉字体系中的表音符号”,有的学者认为“把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符、其中包括表音的和不能表音的,还有形式类似声符而实际不是的”总的来说,声符就是形声字中表示形声字读音的部分。常用形声字共有928个声符,包括137个不成字声符和791个成字声符。如果声符能够精确表示字音,那么对于我们辨读汉字就能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声符的声韵调与字音完全相同的汉字在形声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中国汉字在识读起来往往会出现“秀才只识半边字”的情况。我们将形声字与其声符的语音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声韵调完全相同;声、韵同,调不同;声、调同,韵不同;韵、调同,声不同;声同,韵、调不同;韵同(近),声、调不同;调同,声、韵不同;声、调、韵都不同。而以声符表音功能的强弱可把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声符,部分表音声符和不表音声符。其中不表音字符也就是声韵调都不同的形声字占到将近所有形声字的五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大,毋庸置疑,声符的表音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苏培成先生的曾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到:“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我认可苏培成先生的观点,汉字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我们都称之为理据性。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来,无疑,形声字可以从字的构件了解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具有理据性的。 从意符的角度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意符,是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具有表意功能。从一个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这说明,形声字是有理据的。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声符都具有表音功能,那那些含不具有表音功能的声符的形声字是否就不具有理据性呢?另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语音的发展变化,致使很多原来声旁与字音相通、相似的读音,变得不通或不相似了,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形声字表音度的下降。表音功能的衰弱又是否影响形声字的理据性呢?

六书音韵表序

六書音均表 韵書始萌芽於魏李登聲類。積三百餘年。至隋陸灋言切韵。梗槩之?【梗概之法;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乃具。然皆就其時之語言音讀。參校【参照同名的另一种版本校订某一部书】異同。定其遠近洪細。往往有意求密。而用意太過。强生區別。至如虞夏商周之文。六書之假借 聲。詩之比音協句。以成歌樂。茫乎未之考也。【之前韵书的不足,研究材料不正确】 唐初因灋言本爲舉士人作律詩之用。視二百六韵中字數多者限以獨 用。字數少者合比近兩韵或三韵同用。苟計字多寡而已。宋吳棫作韵補。於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轉聲通某之云。其分合最爲疎舛【疏舛;粗略紊乱;疏漏错乱】。鄭庠作古音辨。僅分陽支先虞尤覃六部。近崑山顧炎步?【更】 析東陽耕蒸而四。析魚歌而二。故十部。吾郡老儒江愼修永於眞已下十四韵、?已下九韵。各析而二。蕭宵肴豪及尤矦幽亦爲二。故十三部。古音之學以漸加 详】如是。【郑庠六部,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前九年段君若膺語余曰。支佳一部也。脂微齊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漢人猶未嘗淆 借】通用。晉宋而後乃少有出入。迄【至,到】乎唐之 功令【旧时指法律、命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於是古之截然爲三者?【罕之本字】有知之。余聞而偉其所學之精。好古有 灼見卓識。又言眞臻先與文殷魂爲二。尤幽與矦爲二。得十七部。今官於蜀地且數年。政事之餘優而成是書。曰六書音均表。凡爲表者亓。 述之意、表各有序說。旣之矣。其書始名詩經韵譜、羣經韵譜。嘉定錢學士曉徵爲之序。兹易其體。且增以新知十七部。葢如舊也。余昔感於其言亓支六脂七之有分。癸巳春寓居浙東。取顧氏詩本音章辨句析。而諷誦乎經文。歎始爲之之不易。後來加者之信足以補其未逮。顧氏轉矦韵 入虞。江氏轉虞韵字入矦。此江優於顧。然顧氏藥鐸有分。而江氏不分。此顧優於江。若夫亓支異於六脂。猶淸異於眞也。七之又異於支脂。猶蒸又異於淸眞也。寔千有餘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諸三百篇劃然【界限分明貌】。豈非稽古大快事歟。時余畧記入聲之說。未暇卒業。今樂覩是書 之成也。不惟字得其古人音讀。抑又多通其古義。許叔重之論假曰。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夫六經字多假。音聲失而假之意何以得。訓詁音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 第二章语音 1、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语音具有三方面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 3、语音的物理性质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 4、汉语语音系统里声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 5、在普通话里,轻声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长。 6、音波振动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音色。 7、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肺部和气管是发音时气流的动力器官;声带是发音时振动气流的主要器官;口腔和鼻腔是发音时气流的共鸣器官。

]8、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9、音节是听感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10、对音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 11、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12、在一种语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13、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符号的是《汉语拼音方案》。 14、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拟订的一套记音符号,它表音细致,音标数很多,是研究各种语音的工具。 15、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多数不振动声带,发音不响亮,气流受到阻碍的音素是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发音响亮,气流不受任何阻碍的音素是元音。 16、一个音节开头部分的音叫声,用来表示声的字母叫声母。普通话的声母中,辅音声母有21个,还有一种是零声母,即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 17、一个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用来表示韵的字母叫韵母。普通话语音共有39个韵。18、我国音韵学对韵母有传统的分类,即按韵母不同的韵头分类,叫做四呼。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19、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声调的高低升降主要决定于音高。由于声带的松紧形成了音高的变化。 20、声调的种类叫调类。一种调类的实际发音,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叫调值。一种方言有几种不同的调值,就有几种调类,调类的多少是根据调值的种类归并的。

古代汉语音韵部分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顾炎武,段玉裁,29 2.《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陆法言,206,陈彭年 3.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 ________________。 精清从心邪,知彻澄娘 4、上古时代的韵部是根据__________的用韵和__________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诗经》和《楚辞》 5、中古音以隋代的为代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6、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流水对,借对 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平平仄仄仄平平 8、《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中“被”的读 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遗”的读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pī/披加/wèi/赠与,送给 9、《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鶏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中“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甚”的意思是_______。偷窃/超过 10、《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中“其”的意思是________,“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张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概/就像/把弦安到弓上/句末语气词,后作“欤” 11、《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中“者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流派/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导读:本文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2、

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 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因此,“六

会意字解读

会意字大全 有趣的会意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有趣的会意字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 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古代汉语音韵

第十九講古代音韵 本講介紹有關古音的基本知識以及古書的讀音問題。讓學生瞭解古今語音的差異,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瞭解漢語語音史與音韻學史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一步的學習古音知識打好基礎。 一、古今語音的異同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語音與現代語音的差異表現在聲、韻、調三個方面。考察古今語音的材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1)方言;(2)書面語 語音演變史的分期: 1.上古音(先秦兩漢) 以先秦兩漢韻文、諧聲字、重文、異文、假借、古書注音、聲訓等為研究材料。可以拿《詩經》音作爲代表。 2.中古音(魏晉至唐宋) 主要以隋陸法言《切韻》(宋《廣韻》的前身)為研究材料。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爲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 元代周德清的韻書《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作。 4.現代音 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即北京音系為代表。 (一)古今韻母的不同 古今韻母的不同比較容易察覺。我們讀古詩就常常會發現有的押韻今音唸起來不和諧。如: 長干吳兒女,嫁得瞿塘贾,

眉目艷新月。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 不著鴉頭襪。嫁与弄潮儿。 (唐·李白《越女詞五首》之一)(唐·李益《相和歌辤·江南曲》) 李白詩中以“月、襪”為韻,古代同屬入聲月韻,但是現代韻母完全不同。李益詩中“期、兒”為韻,今天用普通話來讀覺得不押韻,但是用紹興話來讀聼起來又和諧了。 古代聯綿詞中有一類是叠韻的,叠韻是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窈窕、輾轉、蹉跎”等,這些詞今天讀起來仍然能感覺到它們是叠韻的。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卻不叠韻了。如“倉庚”,今音一個韻母是ang,一個韻母是eng。又如“芣苡”,一個韻母是u,一個韻母是i。這些也都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二)古今聲母的不同 古今聲母的不同,我們可以從雙聲聯綿詞去考察。雙聲指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如“仿佛、參差、踟躕、栗烈”等,聲母都是兩兩相同。古代雙聲聯綿詞,有的今天讀來也不是雙聲了。如“繽紛”,今音一個聲母是b,一個聲母是f。 (三)古今聲調的不同 現代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聲。兩者差別很大。這在詩歌用韻上也反映得很清楚。如 朝辤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韻腳“間、山”今讀陰平,“還”讀陽平。而在中古,平聲字是不分陰陽的。 至於上古時代的聲調,與中古時代又有所不同。如: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六书分析

易,象形。本义:蜥易。 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 牧,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街,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辩,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zhāo)本义: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 人腋窝。 鸣,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盥,会意。小篆字形,从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 颠,形声。从页( xié),真声。本义:头顶。 朱,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 景,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驭,会意。从又,从马。又,手。用手驾御马匹。本义:驾御车马。 北,会意,从二人相背。 监,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皿,象形。小篆字形,象碗、盆之类的食器。本义:器皿。 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州,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江,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臭,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xiù)本义:闻气味。止,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刃,指事,刀刃。 莫,会意,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 韦,形声。从舛( chuǎn),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韦是违的初字。本义:违背。 身,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恭,形声。从心共声。 涉,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沐,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汉字结构“六书”说

汉字结构“六书”说 教学参考 1123 1456 汉字结构“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许慎六书说的原意,并对后人存在分歧的看法作简要的述评。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然而许慎未见过商周文字,仅据篆文来作分析。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黄”(huáng), 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ü)。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ü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üng)。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汉字 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 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美”。引申义为“等列”、“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