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听课评课是我国一线教师参与课堂研究和改进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为种种原因,现行的听课评课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而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观课议课。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词语的变化,而是教育理念、内涵的变化。看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的《怎样观课议课》,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什么是观课议课

什么是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相比有什么区别?

1、“听”与“观”,“评”与“议”

“听”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向声音。听课活动中,“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师后面。“观”是“观察”的简称。观课的“观”不仅要用耳朵,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从对象上,除了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在观课过程中,要从大处看,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然、个别的现象。“评”是比较和判断,“评”课是对课的好环下结论、做判断。“议”发表意见,进行商议,“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2、“评”与“议”之间的区别

(1)、“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体之分,“议”强调彼此是平等的参与主体,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

(2)、“评”课需要在综合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标准,提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而“议”课反对面面俱到,它要求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超载现象,深入对话,探讨更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

(3)、“评”课的课堂是教师展示专长和特色的舞台,以“表现展示”为献课取向。而“议”课中的课堂是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主要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为了发展,主动争取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

3、什么是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4、评课与议课的适用范围

提出议课,并不是就否定评课。评课是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如赛课),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因此,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

二、为什么要观课议课,对听课评课的反思

日常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大多数流于一种形式。听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理解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评课过程中“四化”现象十分突出:

1、评课过程形式化

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评课有形式没内容。

2、评课内容表面化

评课教师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对课堂现象不能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帮助都不大。

3、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评课出现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的极端现象。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式。

4、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但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教师是否将评课的意见和建议用于实践,重要的不

是看评课者说了什么,而是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只有教师接受了、理解了并愿意用于实践才能够“算”。因此,用中小学教师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怎样观课议课

1、课前与献课者对话交流,协商观课议课的主题

缺乏课前沟通和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讨论缺乏共同的话题,这样,对话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而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理解,使献课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有了主题就使我们观课议课的目标更加明确。观课议课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但大致我们把它分为这几类:一是从课堂对象上可以观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二是从教学环节上看,可以观察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小结等;三是从具体方法上看,主要指教学方法;四是从效果方面看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和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等。

在确立观课议课的主题时还应从献课者的说课中了解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

2、课堂中的观察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