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发表时间:2014-07-03T10:14:08.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彭玉玲[导读] 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彭玉玲(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药剂科 663000)

【摘要】儿童体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用药上也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本文根据多年儿童病区药房的工作经验总结并阐述了儿童用药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原则,以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用药原则特点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4-02 儿科自古以来即被称为“哑科”,是因为儿童在幼时不能说话,或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患病时不能向医务人员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及用药后的各种感受。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在选择药物时更应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1)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2)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2]。

我院为妇儿科专科病区,在这工作几年间我也总结出了几个儿科用药的特点,医生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正确选择药物的基本原则应为:

1.能口服就不打针。患儿在医院就诊时,医师会根据患儿病情危急程度来选择药物。在患儿病情不危急,一般的感冒或者腹泻的情况下,医师会选择一些口服药而非静脉输液。因为每一种疾病有一个发病进程,而药物在体内也会有一个吸收起效的过程。所以患儿家属不能着急,希望药物一进入体内就会起效,孩子的病情就马上好了。中医有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家长不能着急,不是药一进入体内病就好,而是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口服给药。

2.能外用就不内服。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情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刺激性较大或者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优先选择局部药物。例如:孩子发高烧超过38.5摄氏度,在实行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使用解热镇痛药,但是这一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大,孩子会产生不适感,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栓剂,肛门使用即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作为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害怕打针吃药。作为外治法来说,其副作用小、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在很多疾病方面是可以使用使用贴剂,搽剂的,例如,小儿腹泻、腹疼时可以使用肠胃散贴剂;疥疮、接触性过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熏洗法或搽剂进行凃擦;哮喘使用吸入剂或喷雾剂;另外中医当中的捏脊法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脾胃系统疾病等等。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因此儿童使用的药物是不能用成人的药物来替代的,这是因为:

1.成人使用的药物即使制成小剂量也不能很好的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喹诺酮类药物,它是一个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对生长期软骨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我国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2.一些外用药因其毒副作用大也不能在婴幼儿中使用。例如,滴鼻净它能通过鼻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分剂量不准确,孩子使用成人药物必然要进行分剂量,在家中自行分剂量不容易准确地进行。例如,一些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而分剂量不准确的直接后果就是第一、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第二,剂量过大,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大。从而使孩子用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3]。

4.成人药物很少考虑到药物的口感问题,而孩子对一些苦的、涩的药物很难下咽,久而久之,孩子一听袋要吃药就又哭又闹,甚至喂进去了也吐出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治疗,耽误了病情,那么就更应该多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糖浆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果味咀嚼片等等剂型。让孩子能更好的依从于治疗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另外,在孩子的服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若发现有与原疾病无关的表现时,应引起警惕,立即停药,并尽快请医生诊治。儿童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儿科也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应加强我们的责任心,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指导患者安全正确的使用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江蓓完善的药学服务对58例学龄期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柳州医学2009222

[2]赵春杰编.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

[3]张淑芳(总主编)《儿童疾病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011

有关临床用药的meta分析

有关临床用药的meta分析 Meta分析定义: 是对具有相同研究目的且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予以合并作出定量分析。通过合并多个同类研究,达到增大样本量,提高检验效能的目的,经正确方法建立起来的meta分析结果一般来说更接近真实情况。最初的Meta分析技术主要用于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决策等方面,随着分析方法的成熟和人们认识的进步,欧美药政管理当局已逐渐开始要求将meta 分析技术用于新药申请中,尤其在生物统计指导原则(ICH E9)中明确指出,“meta分析技术被认作是用来概括药物申请的整体有效性结果和在整体安全性评价中分析罕见事件的一个有用工具”。 meta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meta分析是一个观察性的回顾性研究,它与传统文献综述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文献综述是以定性分析描述为主,而meta分析则可以对合并研究结果进行定量,有助于药物受益人群的外推和发现一些小概率不良事件,并可纠正因小样本RCT所带来的研究偏倚,同时可找出相同研究却有不同结论的原因所在。如单个研究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不意味着干预措施无效,很可能由于样本量偏小导致检验功效较低,当效应较弱时易犯Ⅱ类错误。其次,对于多个同类研究结果在程度和方向上出现不一致时,采用meta分析可以得出同类研究的平均效应水平,并可解决研究结果中出现有争议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得效应范围更加精确。第三、meta分析可以揭示单个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考察研究间异质性来源,估计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而当meta分析纳入多个同质性很好的研究时,其结论就具有一般性意义。 meta分析的基本方法[1、2] 一般的meta分析基本步骤有: 一、提出问题,主要包括有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处理因素、研究效应等四个要素。 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包括有机检和手检,并应充分考虑检索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保证高质量的查全率非常重要。 三、选择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为尽量降低选择偏倚,使meta分析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一般应从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类型、暴露或干预措施、研究结局、研究开展的时间或文献发表的年份和语种、样本大小及随访年限、多重发表的处理和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四、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主要应从选择偏倚、实施偏倚、失访偏倚和测量偏倚等方面进行考虑。 五、数据信息提取,数据提取工作最好采取盲法的双人独立实施操作,避免产生选择偏倚。 六、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这个过程包括有 ①明确资料类型,选择适当的效应指标,如离散型的二分类变量一般采用比值比(OR,Odds ratio)、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和防止某个事件发生需要治疗同类患者的例数(NTT,Number needed to treat)作为效应合并指标,而连续型变量一般采用加权均数差(WMD,Weighted mean difference)和标准化的均数差(SMD,Standardised mean differnce)作为效应合并指标; ②纳入研究的异质性检验,一般采用Q检验; ③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效应合并值的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简答题:(黑色的是从试题里和PPT里抄过来的) 第二章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 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高级到低级,由简单到复杂;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第三章: 1、简述青春期少年保健的主要内容:(试题里有,但书上没画重点) 1)营养保健: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需要增加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良好的个人卫生,充足的睡眠,以及体格锻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3)继续防止急性传染病以及沙眼、龋齿、近视眼、寄生虫和脊柱弯曲等疾患 4)预防运动创伤、车祸、溺水,以及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家长。学校和保健人员都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第四章 1、简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书上版本:1)母乳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2)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 3)母乳新鲜无污染 4)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身心健康 5)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6)连续哺乳6个月以上还可以使乳母孕期储备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体型恢复至孕前状态 试题答案版本:(1)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2)增加婴儿的免疫力(3)简便、卫生、经济: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经济方便,随要随哺(4)增进母婴情感交流:婴儿安全感、信任;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5)哺乳对母亲有利:产生催乳素、抑制排卵。 2、母乳喂养的禁忌症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发表时间:2014-07-03T10:14:08.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彭玉玲[导读] 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彭玉玲(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药剂科 663000) 【摘要】儿童体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用药上也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本文根据多年儿童病区药房的工作经验总结并阐述了儿童用药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原则,以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用药原则特点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4-02 儿科自古以来即被称为“哑科”,是因为儿童在幼时不能说话,或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患病时不能向医务人员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及用药后的各种感受。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在选择药物时更应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1)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2)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2]。 我院为妇儿科专科病区,在这工作几年间我也总结出了几个儿科用药的特点,医生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正确选择药物的基本原则应为: 1.能口服就不打针。患儿在医院就诊时,医师会根据患儿病情危急程度来选择药物。在患儿病情不危急,一般的感冒或者腹泻的情况下,医师会选择一些口服药而非静脉输液。因为每一种疾病有一个发病进程,而药物在体内也会有一个吸收起效的过程。所以患儿家属不能着急,希望药物一进入体内就会起效,孩子的病情就马上好了。中医有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家长不能着急,不是药一进入体内病就好,而是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口服给药。 2.能外用就不内服。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情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刺激性较大或者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优先选择局部药物。例如:孩子发高烧超过38.5摄氏度,在实行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使用解热镇痛药,但是这一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大,孩子会产生不适感,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栓剂,肛门使用即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作为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害怕打针吃药。作为外治法来说,其副作用小、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在很多疾病方面是可以使用使用贴剂,搽剂的,例如,小儿腹泻、腹疼时可以使用肠胃散贴剂;疥疮、接触性过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熏洗法或搽剂进行凃擦;哮喘使用吸入剂或喷雾剂;另外中医当中的捏脊法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脾胃系统疾病等等。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因此儿童使用的药物是不能用成人的药物来替代的,这是因为: 1.成人使用的药物即使制成小剂量也不能很好的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喹诺酮类药物,它是一个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对生长期软骨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我国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2.一些外用药因其毒副作用大也不能在婴幼儿中使用。例如,滴鼻净它能通过鼻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分剂量不准确,孩子使用成人药物必然要进行分剂量,在家中自行分剂量不容易准确地进行。例如,一些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而分剂量不准确的直接后果就是第一、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第二,剂量过大,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大。从而使孩子用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3]。 4.成人药物很少考虑到药物的口感问题,而孩子对一些苦的、涩的药物很难下咽,久而久之,孩子一听袋要吃药就又哭又闹,甚至喂进去了也吐出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治疗,耽误了病情,那么就更应该多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糖浆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果味咀嚼片等等剂型。让孩子能更好的依从于治疗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另外,在孩子的服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若发现有与原疾病无关的表现时,应引起警惕,立即停药,并尽快请医生诊治。儿童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儿科也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应加强我们的责任心,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指导患者安全正确的使用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江蓓完善的药学服务对58例学龄期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柳州医学2009222 [2]赵春杰编.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 [3]张淑芳(总主编)《儿童疾病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011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对几种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应用趋势发展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该次研究,在10 502张处方中,其中涉及到调血脂的药物有4类,6个品种,而HMG-COA还原抑制剂使用的频率是其中最高的,此药在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效果良好,其次是苯氧芳酸类药物使用频率,一般用于TG混合脂质异常中。其他虽然有使用剂量,可是相当比较少,与目前的药物使用大趋势相符合,即临床上集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治疗,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仍然有需要改善的部分。结论降血脂药物大部分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应用,血脂异常经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以及发展有关,合理应用调节血脂药物,坚持低脂少盐饮食,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使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标签:降血脂药物;合理用药;心血管疾病;使用趋势 血脂异常在临床当中常见的疾病,是机体当中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其中包括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血脂异常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是冠心病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在国内血脂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这与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等相关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降血脂药物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到的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血浆当中的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对胆固醇的转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细胞膜当中的LDL受体表达作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充分激活脂蛋白代谢酶,水解甘油三酯,最终使血脂明显降低。降血脂药物种类相对比较多,应该如何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将血脂药物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临床当中的降血脂药物主要包括有他汀类、选择性TC吸收抑制剂类药物以及贝特类药物,不同的药物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2]。该文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评价各种药物的使用趋势以及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对几种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应用趋势发展进行评价[3]。 2 结果 根据该次研究,在10 502张处方中,其中涉及到调血脂的药物有4类,6个品种,而HMG-COA还原抑制剂使用的频率是其中最高的,此药在高胆固醇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口服退热药后不到用药时间体温又升高可以给予退热栓。() A.正确 B.错误 2.以下儿科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限制不正确的是() A.喹诺酮类抗菌药应避免用于10岁以下患儿 B.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不可用于8岁以 下患儿 C.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 D.多肽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 菌肽等),应在明确指征下选用 3.儿童腹泻属于非感染性腹泻的是() A.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B.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 C.过敏性 腹泻 D.真菌感染 4.抗菌药可根据当地药敏情况的经验性选用;用药后48 h,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抗菌药。() A.正确 B.错误 5.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热药可以交替使用。()

A.正确 B.错误 6.国内某大型综合儿童医院门诊患儿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达( ) A.52.00% B.53.00% C.54.00% D.55.00%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儿童适宜的口服剂型有( ) A.液体制剂 B.具有灵活性的固体制剂:分散片、颗粒剂…… C.刻痕片 D.咀嚼片 2.感冒的治疗原则是( ) A.普通感冒具有一定自限性 B.症状较轻无需药物治疗 C.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 活则需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D.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3.儿童超说明书用药遵循的原则是( ) A.必须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B.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 C.超说明 书用药须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并备案 D.超说明书用药需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并尊重其自 主决定权 4.益生菌使用注意事项有( )

儿科护理学重点整理

精品文档 儿科护理重点整理 第二章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 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高级到低级,由简单到复杂;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第三章: 1、简述青春期少年保健的主要内容:(试题里有,但书上没画重点) 1)营养保健: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需要增加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良好的个人卫生,充足的睡眠,以及体格锻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3)继续防止急性传染病以及沙眼、龋齿、近视眼、寄生虫和脊柱弯曲等疾患 4)预防运动创伤、车祸、溺水,以及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家长。学校和保健人员都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第四章 1、简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2)增加婴儿的免疫力(3)简便、卫生、经济: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经济方便,随要随哺(4)增进母婴情感交流:婴儿安全感、信任;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5)哺乳对母亲有利:产生催乳素、抑制排卵。 2、母乳喂养的禁忌症 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如活动下肺结核、糖尿病、严重心脏病等应停止哺乳。乙型肝炎并非哺乳禁忌。半乳糖血症的婴儿禁忌母乳喂养。 3、婴儿辅食的添加原则 1)时间:一般在小儿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 2)方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3)质量:单独制作,保证质量,不能以成人食品代替 4)要求:患病期间不添加新的辅食。添加辅食后观察小儿大便情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1)选用适宜的奶嘴2)测试乳液的温度3)避免空气吸入4)加强奶具卫生5)及时调整奶量 第五章 1、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识记内容) (一)体液的总量和分布: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间质液比例高)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 (三)水代谢的特点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童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应当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合理 引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所以婴幼儿的合理用药问题就至关重要。据报道,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每年新增加聋哑儿3万左右,50%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做到婴幼儿用药的合理安全。 正文: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3岁的一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和幼儿期。自胎儿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育比较快,但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未发育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咀嚼功能又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目前,婴幼儿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用抗生素及抗菌类药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药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

儿科用药常识

儿科用药常识(摘录自首都儿科研究所) 儿童如何安全用药 药物治疗是小儿治愈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的用药常常会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充分注意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家长对所用的药物要有较全面的了解,了解有效成分、适应症、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注意患儿的个体特点:在选择药物及用药剂量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身体的强弱、病情轻重、肝功能好坏、以前用过什么药及有无过敏史等,并将有关信息告知医生,以便做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3.小儿选择药物品种宜少而精,小儿用药种类不宜过多。如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应注意避免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几种药物应隔开一定时间服用。 有些药物对新生儿、婴儿或幼儿是忌用的,下表列出了部分小儿忌用的药物,望家长们注意孩子的用药情况。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 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 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 通常,新生儿指出生至28天的小儿;婴儿指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小儿;幼儿指1周岁后至3周岁的小儿。新生儿忌用的药物包括婴儿、幼儿所用的范围,婴儿忌用的药物包括幼儿所用的范围。 有些家长把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认为小儿用―小药‖,对健康无妨,这种做法也不对。例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多含有大黄、牵牛子、朱砂等,大黄与牵牛子有泻下作用,用得不当会影响营养吸收;朱砂则会引起汞中毒。因此,无论服中药还是西药,都要问问医生,切不可随意服用。 即使补药、补品等营养药品,其实也是治疗药品。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等,擅自滥用这些药品会改变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后患无穷。据报道,早熟儿童中25%是滥补造成的假性早熟。在防治佝偻病的同时,严重存在着维生素D中毒的现象。专家告诫,纠正维生素D中毒比治疗佝偻病更复杂。 除此之外,为了小儿用药的安全保障,就医时还应主动向医生反映家庭用药史;用药时密切观察服药反应,如出现呕吐、过敏不良反应,要立刻停药,并及时就医。 为什么不能用牛奶、果汁送服药物 1.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包裹药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牛奶中含多种钙、磷酸盐、铁等物质,能与某些药物生成络合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 2.果汁中含有多种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不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影响药效。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许多碱性药物,与果汁同服后可被酸性物质中和而降低药效。因此家长不宜在孩子服药时用牛奶、果汁送服,最好用温开水送服。 儿童吃剩的药物能否留着服用 一般不宜留着再次服用。药物的功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必须新鲜制剂才产生治疗效果,若储存过久,便会失效。另外儿童也不是每次服用同一种药物。因此不宜留用吃剩的药物。 儿童用药疗程 什么时候停药最好?就一般疾病而言,用药至症状消失后遵医嘱停药。如疾病稍有好转就匆忙减量或停药,会使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

临床用药分析实例

临床用药分析实例(转自临床药师论坛) 学习指导 执业药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审核处方,审核的内容包括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即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用法的审核;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审核;处方中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笔者是临床用药的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曾在2006年收集了其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临床用药实例20余例,并作了比较详细的用药分析,深受广大执业药师的欢迎。今年继续补充了27个临床用药实例,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审核处方的技能,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处方实例中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处方实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处方实例中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正文 处方是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为患者开具的用药指令,是药学技术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执业药师应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尤其应注意监测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适宜性,并严谨、规范地调配处方,防范差错,保证患者的权益和用药安全。本文精选临床用分析实例,供执业药师学习参考,以便提高审查处方的业务技能。 实例1 [患者病情简介] 女性患者,29岁,患泌尿系统感染、腹泻。 [处方] 诺氟沙星片0.2g tid*7 双八面体蒙脱石3g tid*7 [用药分析] 1.诺氟沙星为酸碱两性化合物,在水中微溶,在胃液酸性介质中可成盐,溶解度增加,药物离子化程度提高,表现为阳离子特征。 2.双八面体蒙脱石,粉末粒度高达1~3微米,具有吸附阳离子的特性,诺氟沙星与酸成盐后,在pH2~6溶液中,双八面体蒙脱石对其有强烈吸附,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讲课稿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不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但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得体内呈游离状态的氯霉素较多而导致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巴比妥、庆大霉素等也可因小儿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而产生毒副作用。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实用中苏神经系统药物应慎重。如小儿对吗啡类药物

(可待因等)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用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一时性呼吸暂停等。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的反映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因为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小婴儿服用苏还俗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等。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孕妇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循环,对胎儿影响与胎龄(孕周)及其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一般地说,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地西泮、阿托品需慎用,放射性药物、抗癌药、抗甲状腺激素药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解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

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

浅谈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

浅谈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林莉(三明市第三医院 3 5000) 儿童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与成人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在用药上原本应有所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儿童用药成人化的倾向很严重它表现为药剂生产忽视儿童剂型的研究儿童用药剂量只能从成人剂型中进行折算这种办法在实践中不易掌握且不科学本文从本院儿科处方中随机抽取450张处方进行统计处方中共使用49 种药物其中专用儿童剂型只有种(其中包括本医院自制的散剂合剂等)占用药总数的0.1 %其余部分都是从成人的药物中进行折算的成品的儿童剂型非常少儿童应用成人药品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剂量 药物剂量的准确对于保证药剂质量及发挥其临床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使用量的多少不但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甚至会使其发生不同的效能[1]成人的药品规格是根据成人的常用剂量而制备的在传统的儿童用药中从成人的药物中进行折算而工作中的这种操作由于药品的剂型片剂的大小都会影响药物的准确分割分配如片型小的强的松氨茶碱心痛定等;胶丸类的维生素A丸维生素E丸等剂量分配的不准确疗效就难以肯定;狄戈辛鲁米那阿托品等药都属于毒限用药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对这类药都有很清楚的说明和严格的规定[ ]因为毒药的药理作用非常剧烈安全范围小在小剂量使用时就起治疗作用如超过极量即中毒甚至致死的危险;限用药是毒性仅次于毒药服用超过极量时易引起中毒;成人在应用这类药品时都必须谨慎小心儿童用这类药时没有儿童特有的规格只能从成人药物中进行折算分配剂量很难准确掌握极易引起中毒 2剂型 药品的制备都是具有科学依据的[3]而儿童用药从成人药物中进行折算分药常常破坏了原制剂的模式影响了药物的吸收 2.1一些药物由于味苦异味在药物制备时进行了包衣或使用胶囊加以掩盖可是儿童应用时破坏了包衣或胶囊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影响药物的吸收 2.2酶类的药物微生态制剂以及一些肠溶片都必须在肠道发生作用的;也有的是片中一部分需要在胃内起作用另一部分需要在肠内起作用当服用时外层先在胃内崩解而片心则达肠内再崩解但这一模式被破坏后肠内起效的药物就会被胃酸所破坏降低了药物的稳定性达不到治疗效果 2.3肠溶阿斯匹林肠溶消炎痛等药是因为药物本身对胃刺激很大才制成肠溶片一旦包衣被破坏不但影响疗效还增加病人其他痛苦引起呕吐胃痛腹痛腹泻甚至会引起胃肠道出血 2.4氨茶碱芬必得康泰克等缓释胶囊控释片等顾名思意是定时定位定量释放的被分割后就达不到原制剂的标准要求影响疗效 3包装 3.1在药品生产中对成人药品的口味大小颜色及外包装虽有一定要求但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要求应更具有特殊性例如有些药物氨茶碱环丙沙星硫酸镁口服液和氯化钾口服液等味苦咸异味腥味等成人都难以下咽对于儿童就更困难了;有些药物如胃舒平丙戍酸钠谷氨酸钠氨基己酸片等由于片型过大儿童吞咽困难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利于药物的服用 3.2外用药的霜软膏剂滴眼液滴鼻液都是成人剂量如呋麻滴鼻液成人用量为1%溶液儿童只需0.5%溶液;一些霜剂软膏剂对儿童幼嫩的皮肤粘膜都有刺激最好有儿童专用剂型 3.3由于儿童剂型的欠缺临床上治疗应用药品时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有些非常昂贵的片剂丸剂及注射液按实际量应用后多余的部分只能丢弃造成病人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引起浪费 4总结与改进 显而易见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是从剂量剂型及包装上表现出来的所以也应从这三方面来入手进行改进剂量上生产出适合儿童的小剂量规格如果儿童应用较少的但个别病例又必须用的药物就在片剂模上刻印 将药片印上11 3 1 4 等切割线以便于儿童应用时分配的准确在药物剂型上可根据各药的性质特点制成小剂量的小片小丸肠溶小丸等还可利用控释技术将药物制成控释糖浆控释微粉剂[4]以保证药物性质的稳定又便于分配在包装上也还是以小少低浓度为主要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药源浪费改进的手法不但要从儿童的生理方面考虑还应注意对儿童心理方面的影响应从药物的口味外包装色彩来吸引儿童不至于儿童见药后的恐惧心理 虽然近年来儿童专用剂型开发不断增加但数量还是很有限建议厂家多开发儿童剂型特别是对毒剧药应加大力度同时呼吁综合性医院应多引进儿童剂型改变不重视儿童用药的态度更新观念从而使儿童临床用药更安全方便经济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卫生学校主编药剂学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社杭 州19 ;11 [ ]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剂学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199 ;45 [3]南京药学院主编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19 ; 45 [4]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北京199 ;4 911 Strait pharmaceutical]ournal Vol1 No000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分析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及系统功能,指出儿童临床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结果只有了解患儿的生理特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具体病情,为患儿选择合适药物,临床上合理用药,才能确保儿童用药安全,为儿童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结论对于每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在治療儿童疾病过程中,要先了解患儿的病理、生理及心理活动情况,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保证儿科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标签: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有效 通常将0~14岁年龄统称为儿童。儿科药品就是药物品规相同,在儿科疾病中使用的药物。儿科合理用药就是针对儿童的实际病情、生理特征及药理学理论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生化功能及内分泌系统有别于成年人,因此,儿童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儿童安全、合理用药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借鉴一些临床经验,可提高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1 儿童生理特征分析 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在解剖、生理、功能等各方面都不用于成年人,因此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耐受性都不一样,在疾病损伤时,儿童具有比较强的恢复能力,只要度过危重期,儿童恢复效果比较理想,再对其合适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身体的尽快恢复;另外,儿童个体差异大,在患儿用药过程中,个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因此,在治疗儿童疾病时,应了解患儿的身体情况及生理特征,正确、合理用药。 2 儿童用药特点分析 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药物通过体内吸收、代谢及排泄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对于影响到酸碱平衡或者水盐代谢的药物,儿童特别敏感,给予利尿药后,容易发生低钾血症或者低钠血症,而水、电解质的变化又会给药品的吸收及代谢带来影响;由于儿童各个系统功能尚不完善,若临床用药不合理常会导致药物中毒及不良反应;儿童身体机能发育还不成熟,抵抗力低,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又会影响到机体对药物的耐受力;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要注意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以及预防各种中毒及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的新生儿,对肝内生物转化与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特别敏感,因此,在儿童疾病治疗选用药物时,临床医师应该掌握药物的各方面情况,如对儿童胃肠道有刺激性,或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害性的,应慎重用药[1]。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 课程21 儿童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 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一、儿童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出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二、儿童药效学特点 1.中枢神经系统 特点: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大,导致某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这对于治疗儿童颅内疾病患有一定益处。但是,如果药品选择及使用不当则易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例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婴幼儿良性颅压增高、囟门隆起等。 2.内分泌系统 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 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 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3.血液系统 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药圈 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贫血、红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3.水盐代谢 特点1:儿童期体内电解质调节及平衡功能较差,儿童期易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例如:长期禁食、严重呕吐容易出现低血钾、低钠血症;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儿童不轻易使用泻下药、利尿药。 特点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例如:苯妥英钠影响钙盐吸收,糖皮质激素在影响钙盐吸收的同时,还影响骨骼钙盐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脱钙,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生长发育。

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摘要:分析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字:儿童药品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合理性 Abstract:To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pediatric in China.Some effective-ness measures for the salty of pediatric dru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pediatric drug;medication safety;Adverse reactions;Reasonable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源性危害[1]。 儿童期是指自出生后至l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三个不同的生理阶段。儿童时期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2];同时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品的清除能力差,且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撤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 1.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分析 1.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4]。儿童体内胃液pH比成人高,且肠蠕动不规律,药物的吸收有较大的差异,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成人胃内一般会被分解,但在儿童体内则可以较好的被吸收。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受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影响,这些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相关。所以,在儿童用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剂型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药物生产厂家考虑了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研发出了很多专业的儿童药品,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在不断增多。 1.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有循环系统送至体内器官、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儿童体内的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所以,儿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故苯巴比妥类等药物要慎用。 1.3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的各种酶一级体液环境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儿童体内的某些酶系可能还发育不完全,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药物浓度可能增高而产生危险。 1.4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物排至体外的过程,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最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