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5T11:33:13.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卢美婷赵楠

[导读]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宜居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510030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视域;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界不断有借鉴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相关产业的研究。《观光拔尖领航方案》特别强调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与观光旅游的关联性,力求达到以文化创意充实旅游内涵的目的。当前,某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转型展现了新的途径,但对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研究较少。创意现代陶瓷业是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产业之一,陶瓷创意工业旅游被认为是工业旅游的典范,本文旨在以其为例,分析和探究某城市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二、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1历史沿革

区位于某城市新北市,其陶瓷艺术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当时以生活生产类陶瓷为主,成为全某城市最大的陶瓷制品输出地。近现代以来,不断引进新式窑炉和先进生产设备,以盛产日用、建筑、卫生、工业及艺术等各类陶器著名,陶瓷业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品牌,有“某城市景德镇”“某城市陶都”“陶瓷之乡”之称。近年来,竞争日益加剧,陶瓷产业逐渐衰微,但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业者不断探索,逐渐将以使用为主的产品,转为以日用与艺术陶瓷并重的观光产业发展方向,开创了文化创新和旅游复兴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今,陶瓷驰名中外,是某城市著名景点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成为兼具体验性、教育性、休闲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

2.2发展现状

方圆仅21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有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园区、陶瓷老街和观光工厂等互动性强的景点,并不断通过陶瓷嘉年华、主题展览等大型节庆活动带动陶瓷旅游业。当地居民几乎都从事与陶瓷有关的工作,超过千家陶瓷相关的工厂、大小商店琳琅满目,形成开放式、参与性强的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社区生态博物馆。

三、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借鉴

3.1政府扶持,行业主导

陶瓷工业旅游发展初期,陶瓷工会举办小型节庆和展示活动,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效果甚微。此后,政府开始介入陶瓷嘉年华活动,使之发展成为长达一个月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老街再造计划”,建成陶瓷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的规模和影响力。政府和当地组织相互配合,政府为地区发展提供政策、资源支持,当地从业者自发组成的陶瓷艺术发展协会、陶瓷文化观光发展协会,整合政府资源平台,负责活动执行、营销宣传、环境改造等事宜,共同推动了陶瓷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非常注重陶瓷产品的创新,完成地方文史、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陶瓷产品进行分类,结合生活、时代审美的变化和游客需求,将传统的陶瓷制品转向艺术创作和陶瓷生活功能结合的精致艺术品。从业者不断增加创意性陶瓷产品及陶瓷文化衍生品,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和游客,构建陶瓷文化商品品牌,出现中国风创意陶瓷艺术品、创意陶瓷餐具、耳钉等类型多样的创意产品。

3.3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注重通过长期的体验活动培养忠诚度高的游客,针对不同游客设计相应的陶艺研习课程,如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师研习教室、研习课程及教学信息;训练中小学生担任导览员课程等。同时,通过持续的陶瓷技术研习班、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逐步成为陶艺爱好者、学者和从业者研究、创作交流的场地,促进陶瓷文化体验活动的不断创新。

3.4精致创意景观设计

人造景观以陶瓷创意文化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陶瓷产品、装饰品、景观小品和空间设计上。作为商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陶瓷产品随处可见,陶瓷元素的装饰品和景观小品分布在区的各个角落,如博物馆寄存柜上的陶片装饰、老街休闲座椅上的陶瓷花纹装饰、桥体上的陶瓷构件、陶瓷制成的伞筒、大型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品摆件等。空间设计方面,民众也会借鉴老街不同风格店铺、“生活好美丽”商品店及其分店的摆设方式和空间设计。

四、经验与启示

4.1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社区营造贴近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重视当地陶瓷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强烈历史感、文化认同感的特色文化空间。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是创意工业旅游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了社区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社区居民、店主、厂商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人和参与者,使创意旅游融入更多民众的陶瓷故事、地方特色等生活元素,提高了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及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的使命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化与生活的传承中发展创意旅游,让整个充满人文情怀,长久地保持了吸引力。

4.2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遗产旅游廊道

旅游地资源独特性越突出、构成种类越多、综合性程度越高,开发后的游客生活越丰富多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从仅有的陶瓷工厂和商店,到当前的综合性工业旅游目的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主题文化内涵,围绕工业遗产主题,以文化创意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要素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要素 (一)资源要素的影响 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所有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的临沧,拥有遗产存量最大的古茶树,茶树的 历史悠久,各种茶树相依共生,郁郁葱葱,是当地人品饮的最佳材料。临沧大大小小的古茶园是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也是国家重要 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如临沧永德县的12座古茶山,历史悠久, 面积广,是茶文化旅游的最佳去处。另外,临沧具有古老悠久的饮 茶习俗,民间茶艺茶道文化也是临沧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彝族的“百抖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形成了临沧茶文化旅游中的 一大特色。另外,临沧少数民族种茶饮茶的习俗丰富多彩,能够给 予游客多样化的茶文化体验。这些都为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提供基础。 (二)市场要素的影响 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并且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化。另外,从茶的消费来说,茶属 于一种仅次于水的饮品,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对于茶有一定 认识,这就让茶这种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茶文化由中国发源而来,茶文化旅游消费也有了庞大的市场,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茶 文化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茶文化旅游无论是对于国内游 客还是国际游客,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另外,随着茶文化旅游 市场的扩大,旅游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 逛茶园和品茶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深刻 内涵需要茶文化旅游方进行挖掘,从而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 (三)产品本身要素的影响 从上述深度旅游理念的剖析,可以知道,临沧茶文化旅游需要将茶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因此,开发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一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的关键是活化,这就要摆脱当下的两个极端观念和做法:一是不研究文化本身的民间化、民俗化和民族化认知度和文化本身的市场影响力,不管特定市场人群是否喜好,一味就文化谈文化,不接市场地气,最后把文化生生地套进了展览馆,或者类城市化公园;二是压根就不因于市场而确定文化主题,最后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把一个项目弄成了毫无厘头的大杂烩,弄成了放之四海而皆不准的、雷同化的、小半径的、短期的、区域化的、大众化的、游乐性休闲产品,由于没有主题,最后捯饬得连个线路和功能区都捋不清楚,连个景观地标都不好设计,连个建筑风格都不好确定,更不用奢谈产品文化体验度,至于品牌推广,那就是豆腐拴麻绳——提不得。这两种做法,根本就谈不上文化和旅游融合,里外两层皮,不搭伙。 从旅游角度讲,文化的物态化不如活态化,文化的景观化不如沉浸化,文化的组织化不如原态化,因为归根结底旅游是一种异域化、异质化的原生活体验,既如此,旅游者当然喜欢生活其中、沉浸其中、体验其中,感知与感受更真切、更原态、更纯粹的生活。否则,便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特征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的发展需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旅游项目以静态展示为主,体现的仅仅是观光功能,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地域文化与世界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盈利途径的打造是旅游业开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 而文化创意与旅游业互动之后,可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盈利、开发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产品品牌盈利、升值产品价值盈利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不仅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还能保障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 二、文化与旅游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_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66 专题报道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参加这 个会议。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 一个重大课题,又是一个现实话题,也是很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工业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具有很高价值的工业遗产被拆掉,需要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怎么解决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改造问题,不仅仅是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并且因此会牵涉到社会结构的调整,比如说工业企业搬迁,带来的产业工人重新就业、新的职住分离问题等,需要大家研究和探讨。全国各地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相对而言,技术、资金问题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尖锐,现在更突出的是立法、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跟不上。我觉得归纳起来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如何看待工业遗产的价值,到底是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建筑价值、土地价值,还是其他的?要从规划、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把工业遗产放到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里看,要把特定的工业建筑放到土地利用、环境质量、就业平衡的环境里考察。二是政府、企业、市民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城市规划应该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三是具体操作问题,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保护和利用有哪些具体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等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我们希望各位专家能够贡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引起规划行业和社会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对于全国规划行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过去十多年,国外在谈工业遗产保护,我们在埋头搞建设。真正的文物早被列入保护对象,也还面临着破坏,更不用说没有列入文物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来谈工业 遗产保护和利用正是时候,再晚就来不及了。 讲到价值问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 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首先要找出工业文 化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的地方,要强调的是产业 本身的历史价值,包括文化的、技术的。工业遗产 的价值在于工业生产特殊的工艺,以及工艺所反 映的时代工业文明,这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我 们不能带着过去固有的审美标准,也不能带着现 在审美选择去看待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一个时 代的标志。第二,工业建筑往往占地大,空间很 大,抗震能力和结构强度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不能轻易认为工业时 代过去了,所以工业时代依赖的文化载体也没有 那么重要了。即便只从物质空间角度来看,也不 要轻易把工业厂房成片拆掉,加以利用会得到很 大价值。简单地把它们列入文物也未必好,不是说 它们没有文物价值,而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制情况 下,列入文物就意味着死掉了。第三,工业遗产意 味着土地资源,意味着更小的拆迁成本。如果没有 看清楚,如果这片土地不是直接改用于公共活动设 施的话,宁愿暂时保留为工业用地,把这些资源暂 时放一放。假如现在很仓促地把它变成商业用地, 很快下一轮中国建设高潮就会把它拆掉。 在搞清楚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目的、保护的 思想的前提下,一定要把保护的内容纳入同一个 规划,不能让保护规划游离在规划体系外面,这 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历史风貌区保护规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1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是以民俗为主体,借助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来展开的旅游项目,它是以某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发掘整理、复原再生或艺术加工等手段,强调游客通过感受当地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状况而获得全新愉悦享受的复合体,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主要分为开发模式研究,及开发研究。[1]旅游资源产品化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充分发掘,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被旅游业利用,再配以相当水平的服务与接待设施,形成能满足旅游者需求,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经历的完整体系。[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探讨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资源的分类,开发模式,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上,大部分是对分区域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其中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分析。文章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文献分析法占主要。其中李娜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浅析[3],郑岩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4],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5],吴莹对广西南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6],刘祝对内蒙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7],邓南清对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分析[8],卢璐对湖南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研究[9]等,综合研究可看,主要内容在以下几点: 1.1民俗文化资源分类 大部分文章都是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所有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然后着重分析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有:物资民俗包括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特产,服饰文化,手工艺品。社会民俗包括婚恋习俗,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禁忌。精神民俗包括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等。[10,11] 1.2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中主要的开发模式有建设民俗旅游地,民俗活动事项,构造文化景观,节庆旅游,主题旅游节,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表演节目,特色饮食,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服务。[5]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5T11:33:13.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卢美婷赵楠 [导读]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宜居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510030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视域;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界不断有借鉴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相关产业的研究。《观光拔尖领航方案》特别强调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与观光旅游的关联性,力求达到以文化创意充实旅游内涵的目的。当前,某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转型展现了新的途径,但对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研究较少。创意现代陶瓷业是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产业之一,陶瓷创意工业旅游被认为是工业旅游的典范,本文旨在以其为例,分析和探究某城市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二、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1历史沿革 区位于某城市新北市,其陶瓷艺术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当时以生活生产类陶瓷为主,成为全某城市最大的陶瓷制品输出地。近现代以来,不断引进新式窑炉和先进生产设备,以盛产日用、建筑、卫生、工业及艺术等各类陶器著名,陶瓷业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品牌,有“某城市景德镇”“某城市陶都”“陶瓷之乡”之称。近年来,竞争日益加剧,陶瓷产业逐渐衰微,但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业者不断探索,逐渐将以使用为主的产品,转为以日用与艺术陶瓷并重的观光产业发展方向,开创了文化创新和旅游复兴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今,陶瓷驰名中外,是某城市著名景点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成为兼具体验性、教育性、休闲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 2.2发展现状 方圆仅21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有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园区、陶瓷老街和观光工厂等互动性强的景点,并不断通过陶瓷嘉年华、主题展览等大型节庆活动带动陶瓷旅游业。当地居民几乎都从事与陶瓷有关的工作,超过千家陶瓷相关的工厂、大小商店琳琅满目,形成开放式、参与性强的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社区生态博物馆。 三、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借鉴 3.1政府扶持,行业主导 陶瓷工业旅游发展初期,陶瓷工会举办小型节庆和展示活动,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效果甚微。此后,政府开始介入陶瓷嘉年华活动,使之发展成为长达一个月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老街再造计划”,建成陶瓷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的规模和影响力。政府和当地组织相互配合,政府为地区发展提供政策、资源支持,当地从业者自发组成的陶瓷艺术发展协会、陶瓷文化观光发展协会,整合政府资源平台,负责活动执行、营销宣传、环境改造等事宜,共同推动了陶瓷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非常注重陶瓷产品的创新,完成地方文史、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陶瓷产品进行分类,结合生活、时代审美的变化和游客需求,将传统的陶瓷制品转向艺术创作和陶瓷生活功能结合的精致艺术品。从业者不断增加创意性陶瓷产品及陶瓷文化衍生品,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和游客,构建陶瓷文化商品品牌,出现中国风创意陶瓷艺术品、创意陶瓷餐具、耳钉等类型多样的创意产品。 3.3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注重通过长期的体验活动培养忠诚度高的游客,针对不同游客设计相应的陶艺研习课程,如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师研习教室、研习课程及教学信息;训练中小学生担任导览员课程等。同时,通过持续的陶瓷技术研习班、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逐步成为陶艺爱好者、学者和从业者研究、创作交流的场地,促进陶瓷文化体验活动的不断创新。 3.4精致创意景观设计 人造景观以陶瓷创意文化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陶瓷产品、装饰品、景观小品和空间设计上。作为商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陶瓷产品随处可见,陶瓷元素的装饰品和景观小品分布在区的各个角落,如博物馆寄存柜上的陶片装饰、老街休闲座椅上的陶瓷花纹装饰、桥体上的陶瓷构件、陶瓷制成的伞筒、大型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品摆件等。空间设计方面,民众也会借鉴老街不同风格店铺、“生活好美丽”商品店及其分店的摆设方式和空间设计。 四、经验与启示 4.1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社区营造贴近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重视当地陶瓷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强烈历史感、文化认同感的特色文化空间。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是创意工业旅游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了社区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社区居民、店主、厂商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人和参与者,使创意旅游融入更多民众的陶瓷故事、地方特色等生活元素,提高了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及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的使命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化与生活的传承中发展创意旅游,让整个充满人文情怀,长久地保持了吸引力。 4.2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遗产旅游廊道 旅游地资源独特性越突出、构成种类越多、综合性程度越高,开发后的游客生活越丰富多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从仅有的陶瓷工厂和商店,到当前的综合性工业旅游目的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主题文化内涵,围绕工业遗产主题,以文化创意

浅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一)

浅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一)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文化遗产含义出发,分析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旨在呼吁全民族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

以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

以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 (县旅游局徐文)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商品作为文化差异载体承载着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仅是文化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后发赶超步伐,促进我县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一、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是加快旅游商品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旅游商品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从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必须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一)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购物收入已成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增收、扩大就业的重要环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购物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目前我国旅游购物花费占旅游总花费的比重只有20%左右,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前景广大。(三)旅游购物范围日益扩大。游客从最初的以购

买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转向了以购买日用品、土特产品、电子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为主,其中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附加值逐步提高,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2、从旅游商品发展现状来看,必须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商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体,虽然种类齐全,品种繁多,但富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少,缺乏时代特色的创新产品少,各地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大多是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制作粗糙,包装低劣,不仅欠精美,缺乏与内容物相应的文化内涵,而且欠方便,不利于携带。也就是说在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上,我们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一个自然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就能获得外界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的亲睐,获得市场资源的倾斜,能比较顺利占据整个文化旅游商品中高端市场。 3、从我县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必须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我县旅游业刚起步不久,生态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的真正魅力不为散客了解,知名度还较低。成熟开放的景点屈指可数,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回头客和旅游的宣传效应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与A级景区景点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想比较,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却由于其具备相对独立性,能够灵活的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能一定程度上脱离景区景点的发展而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特性。与此同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可反作用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推动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 二、抓重点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

现有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用模式 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潮流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中要的课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烙印,关系到我们每一人,对它的保护与研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但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的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开发中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寻求在现有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用模式,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而提高我国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旅游开发:静态模式:动态模式

u前,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很多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悄况制订了各自的法律保护制度和政策。结合各国的非遗保护进展悄况看来,毫无疑问,在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始于明治4年(1871年)。随着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儿次大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韩国、法国、意大利也相应制定的法律。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制定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尽管日本和韩国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它们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刚进入我国,山于遗产的特殊地位和性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其保护问题,这是遗产研究的永恒的主题,并永远处于核心地位。从国内期刊网第一次谈论到今天已经十余年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深入的关注,但大部分的研究仍局限于史哲、民族民俗等领域的学者对其概念、内涵及保护问题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有关保护的成果中儿乎众口一词的是,旅游开发是U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选择之一。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尚未得到足够深入的探讨,但随着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员国及我国的昆曲、古琴、木卡姆和蒙古长调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U分别在01、03、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之近年来遗产旅游在全世界范W内的持续升温,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开始进入到旅游和地理学者的视野。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pdf

一、京杭运河济宁段历史沿革 至清末,由于河道淤积,洪水排泄不畅,运河河道不能通航,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南北运输的功能,渐渐衰落,济宁也丧失了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城市发展能力大大降低。建国后,济宁市重视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经过大规模治理,济宁运河已初步成为一条具有防洪、灌溉、输水、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在“以河兴市”战略和《京杭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济宁市加快运河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四带一体化建设,并致力于打造运河文化品牌,以加快运河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和效益的实现。 二、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现状 1.数量与空间分布。济宁运河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密集的文化遗产廊道,在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济宁拥有申遗保护规划里程293公里、运河文化遗产59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84处,以及包括南旺分水点段的11处申遗点,是申遗工作的重点区段和关键河段之一。这些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在运河沿岸,集中于济宁市中心,如图1所示 2.等级与类型。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丰富、等级较高。在诸多历史文化遗址中,有5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表1.从类型上看,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既有古建筑、水利工程遗址等“点”形式的单体遗产,也有以“线”形式存在的河道、街道遗址,还有以“面”形式存在的村、镇等聚落文化遗产。从遗产形态上看,除了以上各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见表2,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7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和传统手艺三大类,参见表3。此外,还有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1项,县级非遗项目61项。 三、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济宁运河在历史变迁中历经兴衰,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承载着真实、厚重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因其文化内涵深、可观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1.观赏游憩价值。济宁运河沿岸自然生态环境好、人文底蕴深厚,观赏游憩价值高。在济宁,自古就有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八大景观,被誉为“任城八景”。当前,济宁市政府加快运河文化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发挥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运河文化复兴工程、新兴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风貌展示工程,实施河道总督衙门、济安台文化街区、铁塔寺历史街区、竹竿巷历史街区等项目,打造运河之都核心风貌区,展现“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的独特魅力。2.文化艺术价值。运河的开通使济宁称为经济文化开放之地,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渗透,对济宁当地的民风民俗、街道名称、建筑形式、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和市民性格,也产生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济宁老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声远楼、崇觉寺铁塔等古建筑的造型、色彩、纹饰,民间艺术八角鼓、端鼓腔调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3.科学教育价值。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距离最长、持续发挥效益最久的人工运河,在选址、开凿、疏浚、保持航道通畅等方面攻克了诸多的技术难题,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运河全线的地势最高点位于济宁段,为保证运河的畅通,济宁运河修建了多处闸坝以调节水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先在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皱”,控制南北分水量,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再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南旺水脊地势高的难题,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被称为运河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且旅游价值高,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济宁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充分发挥千年运河的当代价值。本文基于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价值分析,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建议如下。1.更新观念,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矛盾,“唯开发论”和“唯保护论”的观点都不可取。在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对文化遗存的原貌修缮、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的展示遗产,开发高品质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2.积极合作,共塑“儒风运河”旅游品牌形象。京杭运河是一种线型文化遗产,有着跨区域特征。济宁运河应积极寻求合作,特别是与山东段内的枣庄、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全面整合运河旅游资源,共同规划,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做大做强“儒风运河”品牌。此外,从济宁市旅游发展层面,在“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发展格局之下,济宁运河文化旅游要加强其他版块之间的协同发展,特别是与曲阜、邹城、泗水的儒家文化之间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聚焦区和齐鲁文化旅游新高地。3.加快开发,丰富济宁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当前济宁运河旅游产晶形式较为单一,应考虑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遗产旅游消费特点,依托济宁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全面开发,丰富和完善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类型。(1)观光游览型。以运河沿岸自然生态景观、遗产遗迹、历史街区、博物馆、寺庙庵堂、现代都市景观为重要节点,开发水上观光游览黄金旅游线,游客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 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姓名:黄柏森 学号: 1130180104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张德成 2014年月日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 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 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国外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李华鹏屈赛胡鹏毛忠仁肖林林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更能引起旅游者追寻人文历史体验心理下的购买热情。研究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与保护,将能填补贵州文化旅游商品的空白,促进贵州旅游的高品质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笔者通过分析青岩古镇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促进贵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并为贵州其他地区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模式。 一、前言 旅游市场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生产要素构成的经济运行系统。购物的比重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总收入,然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体现旅游地风俗文化特色和富有纪念性的特殊旅游商品是增加旅游购物的重要途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着重其文化魅力、地域特色、艺术个性、纪念性、实用性、时代性等重要元素。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主题、满足游客需求、具有广阔市场的旅游商品。贵阳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底蕴。古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贵州第一个状元赵以炯等,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遗迹。然而,古镇缺少一批能体现其特色文化的旅游商品,这严重阻碍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散,影响其旅游发展进程。因此,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研发出独具特色、创意新颖、富有浓厚地方文

化色彩的旅游商品,对提高其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业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发意义及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外旅游的迅猛发展,随着旅游者对精神层次的更高需求,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贵州地域风情文化,民族风俗文化,独特饮食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显得更加宝贵。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广阔前景:在“国发二号”文件中提出的“将旅游产品与文化相结合”的号召下,全国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贵州抓住机遇不断加快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提出“5个100工程”战略,大力推动贵州旅游的发展。随着客流量的大量增加,购物需求扩大,然而特色旅游商品严重缺乏的问题日夜突出,青岩古镇、花溪、乃至贵阳都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这是进行旅游商品开发的大好机会,特别是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打造出具有文化意义、历史内涵和纪念价值的特色旅游商品,将为旅游发展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深远意义:购物是推动贵州旅游进一步发展,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的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开发设计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推动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研究可以填补特色旅游商品的一部分空白,提升旅游发展的空间,丰富贵州旅游发展的内容,促进贵州旅游的高品质发展。具体表现为: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购物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一般可占到旅游业收入的1/3~1/2,如香港的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一,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投资小,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 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2)类型的界定。“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 2 研究热点分布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1)开发价值、原则、影响认识一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与影响,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的态度趋于一致。价值方面:王宁、朱祥贵、詹慕陶、一帆等诸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三重效益。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黄丽华、谢科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可总结为可持续原则、保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开发影响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学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罗明义、徐赣力等人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马晓京、肖曾燕等人认为恰当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赞同。(2)开发方法、实证研究日益增多。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来看,日益丰富多样,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实地浓缩式开发),模拟景观式开发(再现式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节庆式旅游开发模式(短期表现型开发)、公园式开发模式(创新式开发)。随着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创新,如近来出现的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等,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论。就实证研究来看,案例日益增多,如:王若、管宁生对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吴承忠对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的研究;张捷对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的研究;陶伟等对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1. 3 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