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技术课大作业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3.1.2FANUC 数控系统6

3.2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第4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4.2 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一章序言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信号形成的控制程序对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进行控制的一门技术。

数控机床,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将机床的各种动作、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机床的其他功能用一些数字代码表示,把这些数字代码通过信息载体输入给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经过译码、运算以及处理,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自动地控制机床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

因此,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具有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设备。

第二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六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1970——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l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器,又可称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仿计算机数控。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而且PC机生产批量很大,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阶段(国外称为PC-BASED)。必须指出,数控系统近五十年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六代的发展,只是发展到了第五代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可靠性低,价格极为昂贵,应用很不方便等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大规模地得到应用和普及,是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情,也即数控技术经过近三十年

的发展才走向普及应用的。还要指出的是,虽然国外早已改称为计算机数控(即CNC)了,而我国仍习称数控(NC)。所以我们日常讲的"数控"实质上已是指"计算机数控"了。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试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同层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运而生,发展很快。总体上讲,目前世界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向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②向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③向PC—based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④出现新一代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向虚拟制造的方向发展。

⑤信息技术(IT)与机床的结合,机电一体化先进机床将得到发展。

⑥纳米技术将形成新发展潮流,并将有新的突破。

⑦节能环保机床将加速发展,占领广大市场。

第三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SINUMERIK 840D是西门子公司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它保持西门子前两代系统SINuMERIK 880和840C的三CPU结构:人机通信CPU(MMC-CPU)、数字控制CPU(NC-CPU)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CPU(PLC-CPU)。三部分在功能上既相互分工,又互为支持。在物理结构上,NC-CPU和PLC-C P U合为一体,合成在NCU(Numerical Control Unit)中,但在逻辑功能上相互独立。

SINUMERIK 840D的特点主要包括:

(1)数字化驱动。在SINUMERIK 840D中,数控和驱动的接口信号是数字量,通过驱动总线接口,挂接各轴驱动模块。

(2)轴控规模大。最多可以配31个轴,其中可配10个主轴。

(3)可以实现五轴联动。SINUMERIK 840D可以实现X、Y、Z、A、B五轴的联动加工,任何三维空间曲面都能加工。

(4)操作系统视窗化.SINUMERIK 840D采用Windows95作为操作平台,使操作简单、灵活,易掌握。

(5)软件内容丰富功能强大。SINUMERIK 840D可以实现加工(Machine)、参数设置(Parameter)、服务(Services)、诊断(Diagnosis)及安装启动(Start—up)等几大软件功能。

(6)具有远程诊断功能。如现场用PC适配器、MODEM卡,通过电话线实现SINUMERIK 840D与异域PC机通信,完成修改PLC程序和监控机床状态等远程诊断功能。

(7)保护功能健全。SINUMERIK 840D系统软件分为西门子服务级、机床制造厂家级、

最终用户级等7个软件保护等级,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8)硬件高度集成化。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采用了大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了硬件系统的可靠性。

(9)模块化设计。SINUMERIK 840D的软硬件系统根据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使系统连接更加简单。

(10)内装大容量的PLC系统。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内装PLC最大可以配2048输入和2048输出,而且采用了Profibus现场总线和MPI多点接口通信协议,大大减少了现场布线。

(11)PC化。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是一个基于PC的数控系统。

3.1.2 FANUC数控系统6

FANUC数控系统6,是具备一般功能和部分高级功能的中级型CNC 系统,分成6M与6T 两个品种,它们的硬件部分是通用的,只变更其部分软件来获得不同功能,6T 适用于车床,6M 适用于铣床和加工中心。

FANUC数控系统6 的特点主要包括:

(1) 可靠性高。由于使用了大容量磁泡存储器、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和高速微处理器,而且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严格筛选,使用自动检测器进行自动检测以及环境试验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动作的可靠性,该系统还备有数据奇偶校验、程序对比校验和时序校验等校验功能。

(2) 适用于高精度、高效率加工,最小脉冲当量为1 μm或0.001in,具有提高加工精度的间隙补偿和丝杠螺距误差补偿功能;还有自动监视和自动补偿伺服系统漂移的功能;有自动监视误差寄存器的静态误差与动态误差的功能;备有高效率的随机选择自动换刀机构和纯电气式的主轴快速定向控制系统;有控制主轴电动机转速、确保切削速度不变的恒速切削控制;还有为缩短加工时间的许多固定循环。

(3) 容易编程。备有由用户自己制作特有变量型子程序的用户宏功能;有不必预先计算就能够直接指定刀尖设定点的刀尖半径补偿功能;能用图样标记半径值直接指令的圆弧补偿;还有便于某些交换工作台机械编程的返回第2参考点功能,只需指定精加工尺寸就可以自动进行粗切削、精切削的复合型固定循环。

(4) 容易维护保养,现场调试方便。能够使用微处理器进行CNC系统内部监视,能判断160 种(6M)或130 种(6T)停车故障;确认CNC 系统的所有输入/输出开关信号的显示值或输出值,能发现数控柜和机床强电柜的故障;间隙补偿量、螺距误差补偿量、伺服系统时间常数等参数可简单地用MDI输入设定。

(5) 操作性好,使用安全。大容量磁泡存储器,具有最大320m 控制带的存储、编辑功能,用程序号检索可以调出所需程序进行加工,具有相当于DNC 的功能;使用CRT 显示器能确认程序内容、偏移量的设定与变更和各种动作的状态,加上手动操作,大大提高了操作性能;使用带小数点的数字表示尺寸或位置可以防止眼误;具备便于工程管理、刀具寿命管理的累计使用时间显示功能等;为了保护所存入的程序,使用带“锁”的键输入;为防止刀具与工件冲撞,使用了存储式限位开关,设置刀具禁入区域。

3.2 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1“世纪星”系统配置主要特点如下:

1)基于工业PC的数控系统,先进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可与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车铣复合等机床配套。

2)“世纪星”系统有普及型(HNC-21)和功能型(HNC-22)两个系列,可配4个进给轴,最大联动轴数为4轴(可扩展到6轴控制和联动)。进给轴控制接口类型有脉冲、模拟、串口等多种类型,可连接多种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既可用作半闭环、闭环控制,也可用作开环控制。

3)系统配置7.7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640×480象素),也可配10.4英寸TFT彩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640×480象素),画面美观、清晰、直观。

4)可选配电子盘、硬盘、软驱、网络等存储器,极大地方便用户的程序输入。用户程序可断电储存容量达16MB。程序存储个数无限制,直至存储器写满。

5)标准配置40路输入和32路输出,不需扩展即可满足大部分车、铣和加工中心的控制要求,并可根据需要扩展到128路输入和128路输出。

6)面板包含标准车、铣床操作按钮和状态指示灯,使用户操作直观明了。显示屏亮度具有手动和自动调节功能。

7)DNC接口通讯功能,DNC最大速度115.2KB/S;可选配局域网(以太网)连接功能,可实现数控机床联网,以太网速度可达10-100MB/S。

2“世纪星”系统功能主要特点如下:

1)编程语言采用国际通用的G代码编程,具有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功能,支持程序的旋转、缩放、镜像、刀具补偿、宏程序、子程序调用、多种坐标系设定等功能。支持MasterCAM、UG、ProE等CAD/CAM系统生成的数控加工程序。

2)支持公制/英制输入,绝对值/增量值编程,每分钟/每转进给和直径/半径编程功能。

3)提供多种固定循环和复合循环,车床内(外)径粗车复合循环支持凹槽加工功能。固定循环和复合循环的使用可以用一个程序段来完成一个加工循环,使编程大大简化。

4)车床支持倒角(直角、圆角)、螺纹切削,螺纹切削具有多头螺纹加工功能,并可加工变螺距螺纹。铣床既支持柔性攻丝也支持刚性攻丝,刚性攻丝的使用提高了加工效率,保证螺纹精度。

5)支持恒线速度切削功能,根据刀尖的位置自动变化主轴速度,使切削线速度保持恒定,以满足工件加工的工艺要求,大大提高精加工面粗糙度,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6)具有小线段连续高速加工功能(G64)和准确定位功能(G61),加减速控制采用S曲线加减速。G64支持程序超前预处理,超前预读程序,将小线段按连续轨迹高速进给,根据拐角大小,自适应控制进给速度,保证拐点处的误差小于跟踪误差的允差设定,特别适合加工CAD/CAM生成的复杂模具加工程序。

7)8重子程序调用,宏程序支持逻辑运算符(AND、OR、NOT)、函数(SIN, COS, T AN, ATAN,ATAN2,ABS, INT,SQRT, EXP)、条件判别语句(IF, ELSE, END IF)和循环语句(WHILE, ENDW),可实现复杂的运算,功能强大。用户使用变量进行算术、逻辑和函数的混合运算,可编制各种复杂的零件加工程序,减少甚至免除繁琐计算,大大精简程序量。

8)支持单、双向螺距补偿和反向间隙补偿,螺距补偿数据最多可达256点。具有跟踪误差允差设定与报警功能,数控系统实时监控机床实际坐标,对机床的非正常运行状态进行报警。

9)具有断点保存与恢复功能,大零件程序加工可分时段加工,系统记忆上次中断加工时的状态,为用户提供极大的方便

10)三维图形实时显示刀具轨迹和零件形状,界面实时加工参数显示,包括坐标位置(机

床、工件、相对)、跟踪误差、剩余进给、M、S、T和进给速度、倍率等,显示内容丰富。

11)空运行和图形化程序校验功能,方便加工代码的编制和检验。

12)进给修调、快速修调和主轴转速修调三种控制功能,修调范围达到10-150%。

13)系统采用汉字用户界面,提供完善的在线帮助功能(程序代码和帮助图例),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和使用。

14)支持自动换刀、刀具长度补偿和刀尖半径补偿。车床系统支持多种对刀方式(相对刀偏和绝对刀偏),刀补具有圆弧半径补偿,满足高精度加工的要求。

15)支持指定程序行加工、任意程序行加工和程序跳段功能,加工代码的控制更加方便、灵活。

16)提供标准的PLC图形显示和设置,方便用户的查看和修改。

17)提供二次开发接口,可按用户要求定制控制系统的功能,适合专用机床控制系统的开发。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GSK27系统是广州数控承担国家高档数控装置开发重大专项项目的结晶,是广数依托自己的成熟的数控研发技术、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制造技术等的最新成果。系统采用多处理器实现nm级控制;人性化人机交互界面,菜单可配置,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更符合操作人员的加工习惯;采用开放式软件平台,可以轻松与第三方软件连接;高性能硬件支持最大8通道,64轴控制。

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特点包括:

(1)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对第三方软件有很好的支持;

(2)多通道、多轴联动控制;

(3)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实现纳米级控制;

(4)支持各种常用编程软件的刀具路径程序;

(5)电子手轮可手动控制各进给轴;

(6)具有三维刀具补偿;

(7)具有旋转刀具中心点编程;

(8)具有远程诊断技术;具有三维仿真技术。

第四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 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SIEMENS公司的数控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经济性好,在一种标准硬件上,配置多

种软件,使它具有多种工艺类型,满足各种机床的需要,并成为系列产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表面安装器件(SMC)及应用先进加工工艺,所以新的系统结构更为紧凑,性能更强,价格更低。采用SIMATICS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或集成式可编程控制器,用SYEP编程语言,具有丰富的人机对话功能,具有多种语言的显示。

SIEMENS公司CNC装置主要有SINUMERIK3/8/810/820/850/880/

805/802/840系列。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1)结构上长期采用大板结构,但在新的产品中已采用模块化结构。

(2)采用专用LSI,以提高集成度、可靠性,减小体积和降低成本。

(3)产品应用范围广。每一CNC装置上可配多种上控制软件,适用于多种机床。

(4)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如表面安装技术SMT、多层印制电路板、光导纤维电缆等。

(5)CNC装置体积减小,采用面板装配式、内装式PMC(可编程机床控制器)。

(6)在插补、加减速成、补偿、自动编程、图形显示、通信、控制和诊断方面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插补功能:除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外,还有假想轴插补、极其坐标插补、圆锥面插补、指数函数插补、样条插补等。

切削进给的自动加减速功能:除插补后直线加减速,还插补前加减速。

补偿功能:除螺距误差补偿、丝杠反向间隙补偿之外,还有坡度补偿线性度补偿以及各新的刀具补偿功能。

故障诊断功能:采用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推理软件,以知识库为根据查找故障原因。

(7)CNC装置面向用户开放的功能。以用户特订宏程序、MMC等功能来实现。

(8)支持多种语言显示。如日、英、德、汉、意、法、荷、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语等。

(9)备有多种外设。如FANUCPPR, FANUC FACard,FANUC FLOPY CASSETE,FANUC PROGRAM FILE Mate等。

(10)已推出MAP(制造自动化协议)接口,使CNC通过该接口实现与上一级计算机通信。

(11)现已形成多种版本。

FANUC 系统早期有3系列系统及6系列系统,现有0系列、10/11/12系列、15、16、18、21系列等,而应用最广的是FANUC 0系列系统。

4.2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国内外数控系统总体来说差距还是有。最近几年,普及型、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国产市场完全被外国公司垄断,国外一些知名厂家采用技术封锁和低价倾销的双重策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抢占中国市场,扼杀中国的数控民族工业。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国内用户已逐渐领略到使用国外系统的弊端:不能及时维修及高昂的维修费用;不便于系统的更新;难于进行二次开发;由于国外厂家技术封锁,国外系统难于作二次开发,而许多用户要求系统的开放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功能;在低端市场,价格较国内的昂贵,性价比低。

随着国际学术及产业界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的日益推进,我国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床行业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发展迅速,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飞跃。然而,由于我国原有数控系统的封闭性及数控软硬件研究开发的基础较差,技术积累较少,研发队伍的实力较弱,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性能、功能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限制了数控系统的发展。为此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和制造商共同努力,推进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章,杜君文,程国全.数控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徐伟,刘朝明.数控系统发展趋势的研究[期刊论文]–制造业自动化2009,31(9)

3.王虎军.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现状研究[期刊论文]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4.邹伟平,吴再兴.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6,34(3)

5.数控市场:竞争激烈四大差距[期刊论文]–机械工程师 2006(11)

6.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 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7.权秀敏,尹显明.数控技术发展趋势[J].新技术新工艺,20

07,(6):14-16.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CNC加工中心-海德汉系统程式编程格式说明

10 BEGIN PGM MAXXTRON-TEST MM 紅字是程式名 11 BLK FORM Z X-60. Y-50. 工件大小 12 BLK FORM X60. Y50. 13 L Z0. R0F8000 M91 M31 回Z軸機械座標0mm位置 14 CYCL DEF 247 DATUM SETTING Q339=1座標系宣告 ; DATUM NUMBER 15 ; 16 CYCL DEF DATUM SHIFT 座標系偏移 17 CYCL DEF 18 CYCL DEF 19 CYCL DEF 20 ; 21 ; TOOL TYPE : BALLNOSED 刀具型式 22 ; TOOL ID : 1 刀號 23 ; TOOL DIA. 6. LENGTH 30. 刀直徑與刀長 24 ; 25 TOOL CALL 1 Z S12000 DL+ DR+ 呼叫1號刀轉速12000 26 ; Q1= 350 ; PLUNGE FEEDRATE 緩降進給 Q2= 3500 ; CUTTING FEEDRATE 切削進給 Q3= 5000 ; SKIM FEEDRATE 快速位移

27 ; 28 CYCL DEF TOLERANCE 高速高精度宣告 29 CYCL DEF 公差 30 CYCL DEF :0 精修模式 31 L M3 主軸正轉 32 ; 33 TCH PROBE 583 TOOL SETTING LEN ~ 測刀程式 Q350=+3 ;MEASURING TYPE ~ Q361=+3 ;NUMBER OF MEASURINGS ~ Q362=+ ;SCATTER TOLERANCE ~ Q359=+0 ;ADD. LENGTH CORRECT 34 ; 35 ; TOOLPATH : 1 36 ; 開始加工 37 L FMAX 207033 L FMAX 結束加工 207034 M05 主軸停止 207035 L Z0. R0 F8000 M91 回Z軸機械座標0mm位置207037 L M30 207038 END PGM MAXXTRON-TEST MM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10616

金属零件的喷丸处理 数控技术大作业题目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2年5月21日 页脚内容I

金属零件的喷丸处理页脚内容II

摘要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系统开放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页脚内容3

目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6) 1.美国A- B 公司 (6) 2.日本FANUC公司 (8) 3.德国SIEMENS公司 (9) 二、国内数控系统现状 (11) 1.华中数控 (12) 2.广州数控 (15) 3.北京航天数控 (16) 三、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17) 四、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页脚内容4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从195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1 台实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数控系统也由第一代电子管的硬联接数控发展到第五代MPCNC的软联接数控。 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 页脚内容5

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国外数控系统发展总体趋势如下:1.新一代数控系统向OG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 展。2.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3.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 4.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在国际市场,德国、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基本掌控了中高档数控系统。国外的主要数控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海德汉(HEIDENHAIN)、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1.美国A- B 公司 美国Allen-Bradley(简称A-B公司),在首先推出CNC系统7300系统后,80年代又开发出8200,8400,8600系列。 其中A-B8600系列是适用于各种加工设备的柔性CNC系统,通过软硬件的不同配置可派生出四个类型和三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四种类型是8600T/车床,8600TC/车床和车削中心,8600MC/铣床和加工中心,8600CP通用型(可用于机器人等);三种不同档次是8605,8610-10,8650-20。下面对8650-20进行详细介绍8600系统为多主式, 主从结构的多微处理器CNC装置,主系统微处理器有两种规格,即标准(CPU用8086/处理器用8087)和高速(CPU用80286/处理器用8028)的两种,轴控制的CPU为8086,高速数据通道n 模块用CPU为80186。 页脚内容6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 现状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简述了国内数控机床近年来的发展。近年国内数控机床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加,但高端产品数量太少,无法与国外数控机床竞争。而国外数控机床,尤其是西门子和发那科则占据了绝大部分世界市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竟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精、高效、高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国内数控机床发展迅速,年产量逐年攀升,但所产机床精度等方面达不到要求。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 虽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国内绝大多数重要机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却不是中国造。尤其是关系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它的“大脑”和“心脏”却要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专家呼吁,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不能没有创造,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迫在眉睫。 一、国内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1.1 国内数控机床近几年发展 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种类、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1500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不断承担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高水平数控设备的任务。如国产XNZD2415型数控龙门混联机床充分吸取并联机床的配置灵活与多样性和传统机床加工范围大的优点,通过两自由度平行四边形并联机构形成基础龙门,在并联平台上附加两自由度串联结构的A、C轴摆角铣头,配以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可完成五自由度的运动。该构型为国际首创。基于RT一Linux开发的数控系统具有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能在同一网络中与多台PLC相连接,可控制机床的五轴联动,实现人机对话。该机床的作业空间4.5mx1.6mx1.2m,A轴转角±1050,C轴连续转角0一4000,主轴转速(无级)最高 10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0.01mm,可实现三维立体曲面如水轮机叶片,导叶的五轴联动高速切削加工。 超精密球的加面车床为陀螺仪工提供了基础设备,这类车床也可用于透镜模具、照相机塑料镜片、条型码阅读设备、激光加工机光路系统用聚焦反射镜等产品的加工。 高速五轴龙门铣床采用铣头内油雾润滑冷却、横梁预应力反变形控制等技术。这类铣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技术课大作业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3.1.2FANUC 数控系统6 3.2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第4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4.2 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一章序言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信号形成的控制程序对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进行控制的一门技术。 数控机床,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将机床的各种动作、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机床的其他功能用一些数字代码表示,把这些数字代码通过信息载体输入给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经过译码、运算以及处理,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自动地控制机床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 因此,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具有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设备。 第二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六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1970——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l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器,又可称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仿计算机数控。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而且PC机生产批量很大,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阶段(国外称为PC-BASED)。必须指出,数控系统近五十年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六代的发展,只是发展到了第五代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可靠性低,价格极为昂贵,应用很不方便等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大规模地得到应用和普及,是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情,也即数控技术经过近三十年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与国内外数控系统的比较

2011年7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日前指出:中国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进口,国内高档系统的自给率不到5%,其中日本成为主要的进口国,约占1/3。在国际市场上,中、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发那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所垄断,其中发那科占一半左右。在国内市场上,主要规模生产企业有20多家,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大森、北京凯恩帝、南京华兴等5家企业为代表。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国内外存较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的数控系统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组成结构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来源于系统初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工程设计的思路。例如对点位控制系统和连续轨迹控制系统就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对于T系统和M系统,同样也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适用于回转体零件加工,后者适合于异形非回转体的零件加工。对于不同的生产厂家来说,基于历史发展因素以及各自因地而异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思想上也可能各有千秋。例如,美国Dynapath系统采用小板结构,便于板子更换和灵活结合,而日本FANUC系统则趋向大板结构,使之有利于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促使系统的平均无故障率不断提高。然而无论哪种系统,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整个数控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按加工工件程序进行插补运算,发出控制指令到伺服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将控制指令放大,由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按要求运动;测量系统检测机械的运动位置或速度,并反馈到控制系统,来修正控制指令。这三部分有机结合,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的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到目前为止共发展了六代,第一代是电子管数控系统,第二代是晶体管数控系统,第三代是集成电路数控系统,第四代是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五代是微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六代是PC数控系统。 PC数控系统目前是最先进的结构体系,PC数控系统的发展,形成了PC嵌入NC的“NC+PC”结构和NC嵌入PC的“PC+NC”结构两大主要流派。后者又正在演变成PC+I/O的“软件化”结构。 在NC+PC系统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老的数控系统生产大厂。因为他们在数控系统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为使所掌握的技术优势与新的PC化潮流相融合,因此走出了一条以传统数控平台为基础(完成实时控制任务),以流行PC为前端(完成非实时任务)的PC数控系统发展道路,并在商品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NC+PC系统的典型代表有日本FANUC 公司的18i、16i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的840D系统、法国NUM公司的1060系统、美国AB公司的9/360系统等。 在PC+NC系统方面,主导公司是一些后起之秀。由于他们没有历史包袱,因此彻底摆脱了传统NC的约束,直接站在PC平台基础上,通过增扩NC控制板卡(如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卡等)来发展PC数控系统。典型代表有美国DELTA TAU公司用PMAC多轴运动控制卡构造的PMAC-NC系统、日本MAZAK公司用三菱公司的MELDASMAGIC 64构造的MAZA TROL 640系统、中国华中数控系列产品、航天数控系列产品、广州数控部分产品、南京四开公司产品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新推出的PC数控系统已越来越多地采用PC+NC结构,NC+PC结构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随着PC技术水平和数控软件设计水平的提高,PC+NC结构正逐渐发展成PC+I/O的软件化结构和PC+实时网络的分布式结构。典型代表有美国MDSI公司的OPEN CNC、德国POWER AUTOMA TION公司的PA8000 NT、大连光洋公司、陕西华拓科技公司等系列产品。 常用的数控系统有发那科、西门子、三菱、广数、华中等数控系统。 发那科(FANUC)系统 FANUC系统在设计中大量采用模块化结构。这种结构易于拆装、各个控制板高度集成,使可靠性有很大提高,而且便于维修、更换。FANUC系统设计了比较健全的自我保护电路。FANUC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界面友好,系统各系列总体结构非常的类似,具有基本统一的操作界面。FANUC系统可以在较为宽泛的环境中使用,对于电压、温度等外界条件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因此适应性很强。 西门子(SINUMERIK)数控系统 SINUMERIK 不仅意味着一系列数控产品,其力度在于生产一种适于各种控制领域不同控制需求的数控系统,其构成只需很少的部件。它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开放性以及规范化的结构,适于操作、编程和监控。 三菱(MITSUBISHI)数控系统

海德汉系统优点

当前,机床行业正向高速和高精方向发展,同时,零件高的表面质量也是广大用户追求的目标,尤其在航空、航天、船舶以及模具加工等领域。另一方面,数控机床也朝人性化方向发展,不断追求易操作性。这就对数控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系统的运行速度、多轴/五轴功能、高速高精以及高表面质量特性、好的可维护性以及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等。下文结合海德汉iTNC530控制系统对这一些典型的特性进行简要地介绍。图1为海德汉提供的全套数字系统iTNC 530。 图1 海德汗iTNC530控制系统 1 数控系统的高速、高精和高表面质量特性 1.1好的硬件设计理念 硬件设计的好坏决定控制系统能否适合于高速、高精以及高表面质量加工。iTNC 530采用全新的微处理器结构,具有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控制器本身包含了主机单元(MC)和控制单元(CC)两个部分: 1.1.1主机单元(MC) 采用了奔腾IIII-800芯片、133MHz总线频率,并带有各类数据通讯接口(Ethernet/RS232 /RS422/USB等),这是进行所有计算、屏幕显示和数据通讯的的保证。海德汉的控制系统所有的实时任务均在自己开发的实时操作系统(HEROS)下完成,而且海德汉也可提供带双处理器的主计算机,它既可以保证系统的实时计算和稳定性能,同时又能满足用户对Windo ws应用程序的需求。 1.1.2控制单元(CC) 最新的设计中集成了控制系统的所有伺服控制回路(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所有的伺服计算都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完成。测量元件的反馈均集成在CC上,包含位置反馈和速度反馈。其优势在于:保证伺服计算快速和实时要求,减小各伺服回路周期,减少各个回路间的通讯延迟,可在位置回路实现高增益,实现高速和高表面质量加工,并可很好地控制直接驱动(直线电机和力矩电机)。 1.1.3好的伺服控制和高速控制能力 针对复杂的曲面,如果要实现高速、高精和高表面质量加工,在具备好的硬件基础上控制系统软件也必须具有好的伺服性能以及高速性能。 在强大硬件的支持下,iTNC 530采用了全数字化技术,在其控制软件中运用了最新的技术及其独特的算法才使得它成为用于高速铣削加工的最佳选择。iTNC 530能保持系统平衡,实现短的程序段处理时间(0.5ms)和短的各控制回路周期以及各类插补(直线/圆弧/螺旋线/样条),其独特的Jerk(加加速)控制技术可防止机床震动,其程序预读功能(256段)和轮廓上的优化控制技术能让机床既能保持高速运行,又能保持轮廓精度和表面质量。iTN C 530可实现高速主轴控制,目前海德汉提供的主轴转速可达40000转/分。同时,iTNC 53 0可实现各种误差补偿,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轴误差、反向间隙、圆周运动的方向尖角、热膨胀及粘滞摩擦。 1.2 加加速控制(突变控制)及过滤器 1.2.1 加加速控制(Jerk)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技术课大作业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3.1.2 FANUC 数控系统6 3.2 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第4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 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4.2 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一章序言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信号形成的控制程序对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进行控制的一门技术。 数控机床,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将机床的各种动作、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机床的其他功能用一些数字代码表示,把这些数字代码通过信息载体输入给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经过译码、运算以及处理,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自动地控制机床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 因此,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具有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

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设备。 第二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六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1970——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l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