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传导出去,就是太极拳的实质。练出上下贯通的感觉就是感觉身体沉入地下了,感觉到力量是从地下返上来的,而不是腿脚一挺将腰身绷直了。这就牵扯出二个问题,一是松是什么,二是旋转和压缩是什么。在以后文章中我将逐步讲解松和旋转、压缩及其他太极拳原理和习练方法。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选择理由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健身大军中,太极拳也随着享誉国内外。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摘要 追溯太极拳的起源,发现其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而创造的功法。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这句话充分的证明了太极拳正朝着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了解太极拳的历史以及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再综合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观点,证明太极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传统武术,体育,国粹。 1.1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着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引导、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

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1.2太极拳的技法: ①、虚灵顶劲 ②、气沉丹田 ③、含胸拔背 ④、松腰敛臀 ⑤、圆裆松胯 ⑥、沉肩坠肘 ⑦、舒指坐腕 ⑧、尾闾中正 ⑨、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⑩、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1.3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在于它是人们对运动的一种需求,由运动功能决定。太极拳作为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人们深深体会到了太极拳运动的养生效果。 2.1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通过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职能活动,所以,太极拳可以治疗和预防一些消化系统的疾病。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由此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任何武功的训练,都需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只有招式熟练了,才能活学活用。 招熟阶段明劲的训练方法 招熟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所谓招熟,是指练习者能準确熟练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 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所谓明劲,指初学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因其僵滞笨拙,又 称爲僵劲。属太极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阶段,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规范动作的基本训练,二要注意通过规范动作,统驭巧化僵劲。这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在同一个过程 中完成的。 要想掌握当中的技巧和方法,就需要大家平常多注意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 何谓明“三节” 欲致“招熟”须明“三节”。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若以全身而言,则头部爲上节,头顶 至咽喉之间,即梢节;胸部爲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 部爲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梢节。 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节,膝爲中节,足爲梢节。若以中部而言,则胸爲上节,腹爲中节,丹田爲下节。若以臂而言,则膊爲根节, 肘爲中节,手爲梢节。若以手而言,则腕爲根节,掌爲中节,指爲 梢节。

若以头部而言,则额爲上节,鼻爲中节,口爲下节。所以整个人体,从头至足,无处不以叁节而分。这也要求练习者必须知道周身 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去遵循。 在陈式太极拳中,要想将各技法运用好,就需要调整身体各部为的作用。 《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练习者千 万不要忽略。三节即明,练习者还须掌握“三合”。 “三合”的理解 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详细的讲外三合,就是要求练习者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 与左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 右肩与左胯相合。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这都属于外三合的範畴。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阶段的练习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 证练习者在所学习的拳术套路中招式动作姿势的正确性。 第一阶段的前期主要任务就是让练习者熟悉拳术套路动作。初学动作的正确性是很重要的。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练习者将自己所 练的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成架势。 若顺其自然一直错练下去,一则收不到健体、技击及锻炼的预期功效,二则还会损伤练习者的身体。切记:柔是根本,气不可上逆,如横气填胸,则百害而无一益。所以练习者必须掌握外叁合,学就 正确的套路,持久的练习,才能达到真正的招熟。 当练习者弄清了身体的叁节的含义、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后,注意力要集中于练习的过程中身法、步法、手法与眼法的具体 变化上来。 第一,陈式太极拳的身法,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顺、八面支撑、含而不露。练习者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上起下落、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保健项目之一,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太极拳是把拳术、导引术和吐呐术结合起来,在演练中贵在心静,静中求动,并注意呼吸运动和神经肌肉主动放松,使动作、心静、呼吸三者密切结合,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一)太极拳有养生作用,亦称养生学。练杨氏太极拳就象写功笔楷书一样,一笔一画的写。它讲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要求每式要有定势。所以它的架子出来比较端正,姿势舒展,再加劲的内涵,练出来它的形象在武术项目中比较优美。不仅中国人爱好,许多外国人都说它是“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能强身健体,修心治病,是西方体育无与伦比的。 (二)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在习练过程中,要思想集中,处于平静状态。一般人们通过活动,都感到良好。太极拳如果现在只局限于二人搏斗,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适应面。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由单纯的武术发展为多功能的活动项目。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老少皆宜,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脑体劳动,它的适应性强。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者也参加这项活动,因为它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一般的劳动是局部劳动,精神系统没有得到调节。通过太极拳活动,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达到体内平衡。“平衡”是中国太极拳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杨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作平稳缓和,式式均匀。比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

有肝炎,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练太极拳可以,它的动作缓慢、柔和、均匀。他们都能接受。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流水不腐,户枢不蠢”,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就是这个道理。。练太极拳不仅神经衰弱能痊愈,对高血压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压都伴随着心脏病,属于循环系统。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为精神、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变化,心情愉快时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都处于平衡、协调状态。反之,情绪不好,生点气,马上血压就增高。如果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血压就会正常。这种“精神因素”从药物中难于索取。但在练拳活动中能够获得。这种病要求“心静”,环境“安静”,同样练拳也要求“心静”、“体松”,环境“清静”,二者统一在“静”中,在“静”中进行活动。思想集中,气沉丹田,气沉下去大脑感到清新,一般说静着顺,气血畅,感觉舒服,反之,气血上涌,就感到头昏、心烦,血压就起变化了。如果气沉丹田,气血比较舒畅,大脑就很清楚。特别是头正颈直,身体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练拳后就感到很轻松愉快、血压也就稳定了。这就希望老年朋友们既要练功法,又要练功德,即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要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美国哲学家斯奥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痛苦而降”。练太极拳,贵在坚持。“坚持”,说着容易,做着难。在以后的学习和生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知识讲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 八章图解

跆拳道品势 ----太极一到八章图解太级一章 太极一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乾]的意思,因为[乾]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以太极一章也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 太级二章 太极二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兑]的意思,[兑]的含义为内刚外柔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外在柔的表现和内在强烈的攻击力度。 太级三章 太极三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离]的意思。[离]的含义为如火一般的明亮。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活跃性。 太级四章 太极四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震]的意思。[震]的含义就是要时刻有着警备及虔诚的态度。因为套路中的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太级五章 太极五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巽]的意思。[巽]的含义为风,因此表现时要注意如风一般越演越烈的精神。由动作刚开始时的单调沉静至渐渐强烈。 太级六章 太极六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坎]的意思。[坎]的含义是象水一般的柔软。套路的表现应以柔为重点,突出万物生长以水为育的真理。 太级七章 太极七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艮]的意思。[艮]的含义是山。套路的表现应包含山一般厚重的力度,并注意动作的节奏。太极七章的技术动作比较多样化,与前几章比较难度较大。 太级八章 太极八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坤]的意思。[坤]的含义是大地。大地为万物之源,因此太极八章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在习级中最后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对各技术动作均已熟练,所以表现时反而减去了重复的动作,动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太极八章之后还有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

??(高丽)高丽人是跆拳道的宗主国,再混合韩国精神,而后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既高丽品势。此高丽型之练习进行线路乃采「士」字型,随着动作之演变,展现出朝鲜民族之各种悠美姿势形态,且含有精巧奥妙之技术。这一型所表现的,乃混合先人之精神,将节度和缓慢性,表现无遗。 ??(金刚)金刚在智、德方面非常坚固,拥有不致受外部强烈攻击,而遭受伤害的力量,在庆州石窟庵入口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和天下,表露出霸王举鼎的金刚山威容,且将其雄状无比之气势,溶入了金刚型之中。本修习进行线是成「山」字型,此型运用了很多霸王举鼎(山形防御)的动作,虽然显得呆板,但变化无常,且为了展现其强烈的节度而采用了左掌前击等的动作。 ??(太白)“檀君的开国神话令我们忘不了,与我们骨肉相连,也是我们精神的根源,太白是我们历史传统的开端”。「太白」亦称火山,此是源自于太阳之运转演变而来的。光明之处,亦表示神圣及广被雄姿,此间接的将白头山之精神表现出来。白头山是朝鲜民族之胎盘,血脉更象征朝鲜民族之精神。修习之进行线是「工」字型,包含着天、地、人的开国神话的意义,身体的动作,采用很多左外腕上架右内腕侧防等防御身体之动作。此太白型的要点,在于敏捷的速度,更将太白的宏伟雄丽的思想,精神肉体合而为一。 ??(平原)人类是由原始生活,慢慢演进开化的,为了找寻食物,由山上发展到平原,大平原给予人类食物且改变了生活环境,更唤起了人类的和平共存及支配的欲望。所谓平原,乃是由地球表面之四周廷伸到至广至远,是象征和平的创造神的伟大大杰作。平原型是以光滑无限且象征和平的平原为根据,混合着地心力,再借着动作表现出来的。修习之进行线,选用意味着无限平原的「一」字,其动作,以平原为背景,多采用交叉步及金刚防御。平原型之重点,是表现力量的缓慢性及柔软性,将平原之广大无边之思想表露无遗。 ??(十进)由原始信仰中演变出来的十长生,即云、山、水、石、木、月、草、龟、鹤、鹿。所谓十进,即如同十、百、千、万,慢慢延伸的数字,将动作亦要求至无限度变化的境界。修习进行线采取了「十」字线辅手内腕侧防应用甚多。十进型之重点,是参合了缓慢性及节度,加强了变化多端的动作的安稳性。将身体之肌肉、神经松懈且协调,再使十长生及十进法运用一致,即十进型。 ??(地跆)所有生物,介于天地之间,生存成长、死亡,而使季节发生变化的风,亦形成消来灭于天地之间。地跆即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大的生活处理及安息处。地跆型运用大地的奥妙再以动作表现出来。修练之进行线是采用由地表指向天地的字形,地跆型之动作,大多是用手来作防御。地跆型之重点,在于将力量缓慢地加于动作上,再参入地跆的雄大保佑的精神而成的。 ??(天拳)上天是万物之根源,修身之基点,天下之事物最终的完成者。天拳即人类所尊崇的创造万物之神,其看顾人类较软弱无能的心思及那份奥妙,实在是无以言喻的。天拳型含有上天无限方大,奥妙的思想,修练进行线,采由地表仰望上天的型动作之中亦含很多如同老鹰向下俯冲的展翅式。天拳之重点在于劲力之缓慢性及节度之敏捷性溶入天拳之广大无边的思想中。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 《太极拳》 学生:周科明 学号:11171036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选择理由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健身大军中,太极拳也随着享誉国内外。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摘要 追溯太极拳的起源,发现其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而创造的功法。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这句话充分的证明了太极拳正朝着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了解太极拳的历史以及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再综合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观点,证明太极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传统武术,体育,国粹。

1.1 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引导、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1.2太极拳的技法: ①、虚灵顶劲 ②、气沉丹田 ③、含胸拔背 ④、松腰敛臀 ⑤、圆裆松胯 ⑥、沉肩坠肘 ⑦、舒指坐腕 ⑧、尾闾中正 ⑨、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⑩、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 功夫炉火纯青。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 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 完全运用内气功力。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 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

绝技演练 视频【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8779489.html,/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8779489.html,/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 视频【二】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8779489.html,/u58/v_NDgwNTYyMzE.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8779489.html,/u19/v_NTcxNjAwNTY.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

视频【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8779489.html,/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常练太极拳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常练太极拳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1)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缓解现代生活中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所引起的"城市文明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功能性胃肠病等。这是因为太极举动作连贯、弱韧、缓和、轻灵,练拳时,全身各部位肌肉都需要放松,此时,身体感到轻松、舒畅,致使大脑得到休息。 此外,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拙力”,动作要以意命力引导,安详中全神贯注,这样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才能获得更好的调整。 (2)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健康,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练拳时,全身肌肉放松并引起血管放松,从而促使腹压不断改变,从而促使下肢及腹部的血液回流入右心房,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也防止了因血流不畅引起的血管硬化。常打太极拳的人患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疾病的较少。据一项调查,把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分为两组,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mmHg;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39.5%,对照组是46.4% (3)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举例说明,太极拳组发生脊柱畸形的有25.8%,对照组为47.2%。两组人员腰椎活动的幅度也有很大差异,太极拳组人员弯腰时手能触地者占77.4%;对照组只有16.6%。最近,美国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常练太极拳的老人的摔倒和骨折率都远低于不练拳的老人,他们认为,太极拳有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作用。 (4)太极拳对改善呼吸及消化系统有良好作用。经常打太极拳者,胸部呼吸顺畅,膈肌有力,肺瘀血的发生,对老年人易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腰部动作多,它能活跃腹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胃畅蠕动。此外,太极拳的呼吸动作对胃畅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5)太极拳动作复杂,刚柔相济,绵绵不断,能很好地培养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好”,真是健身一宝。美国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常练太极拳,可降低血压。中医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常练太拳,可以健肾,延年益寿。美国有一位太极拳爱好者,高兴地发表文章说“打太极拳治好了我的癌症”。

太极拳体用详解

太极拳体用详解 一、太极拳原理 (一)太极拳主旨 1.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以气动身--气动身亦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俟后天之力化尽,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由习惯而成自然,则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又云: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 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2.心神宜内敛;行气宜鼓荡;周身宜轻灵 (1)心神宜内敛 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漫,益处毫无。因为太极拳的要点,全在一个静字。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2)行气宜鼓荡 此有不许硬压丹田之意。气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贴脊背,均当徐徐行之。 气以直养而无害:养先天之气。养气则顺乎自然,故无有穷尽。非运后天之气,运气则流弊甚大,是有穷尽。 (3)周身宜轻灵:初学练架子宜慢,方能时时皆有意识引导动作俱进,并且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方不致有气脉偾张之弊。 轻:一切动作,固宜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谓真轻。 灵: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谓之真灵。 3.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呼吸与动作协调,眼神宜注视 (1)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则其动犹静也(即能到虚静境界) 心为令,如主帅发令。 气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又气如车轮。 腰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又腰如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腰为一身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气遍全身而不少滞,因为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 (2)动作与呼吸 动作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故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3)眼神注视 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东视西,有何效用故曰:仰之则愈高,俯之则愈深。 (二)太极拳姿势 1.总体要求 太极拳姿势总体上要做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动作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其贯串一气处,所谓: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也称长拳。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连。又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是则于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 2.个别要求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1. 陈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 5.孙式太极拳 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1.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 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3. 杨健侯 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影响后世,尤为深远。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 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幼承家学,早悟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精)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 朱生根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338031)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它具有对人体调整中枢系统机能活动,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等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机能,改善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对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太极拳具有用意、阴阳八卦五行、动作呈弧形、懂劲四方面的特点[1]。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就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作一综述。 1对呼吸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节奏缓和、强度适中、以腹式呼吸为主,是有氧代谢运动。它讲究用意与用气,用劲自然结合,通过意守,强调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促进全身气机通畅[2],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徐明[3]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安静时的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MIV)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运动组)(p<0.01)。练习后即刻的MIV比安静时显著增大(p<0.05),太极拳还能使安静时的呼吸深度加深和呼吸频率减慢,可提高呼吸效率。梁永文[4]通过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肺活量显著优于普通人,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倪红莺等[5]通过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心肺机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肺活量升高,而且在连续五次肺活量测试中,第一次肺活量分别与第四次和第五次肺活量比较增加的例数较多,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这表明,太极拳有助于老年人呼吸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许胜文等[6]对36名老年人太极拳师做了肺功能检查,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年拳师无论在通气功能与换气功能方面的指数均较同年龄组少运动的老年人为高,而胸部的形态结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太极拳锻炼要求练习时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以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2.1心血管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对外周循环和微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32名练拳老人和53名相应年龄不运动老人做了心血管功能检查比较,结果发现练拳组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低于不运动老年组[6]。刘玉萍等[7]通过研究也发现经过练习太极拳后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舒张压下降对冠状动脉血液和心肌供血有利。 李士英等[8]的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提高老年人的心室厚度和收缩幅度,尤其是提高左心室后壁厚度和收缩幅度,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均明显升高,提高了心脏泵血功能。梁永文[4]和倪红莺等[5]通过对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年人的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可增强心脏收缩机能,为老年人参加太极拳运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2.2 对血液成分的改善 脂类代谢和人类健康及其衰老友密切关系,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理深受我国古代中医学说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医阴阳理论。中医从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出发,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注重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讲阴阳对立与互根,讲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求以虚无为本,虚无中又包罗万象,含无数虚实变化。这种虚无的精神状态称“无极”,即“太极者无极而生”。由太极拳动静无端的状态分化出阴阳两仪。一般称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和、虚实、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拳动作柔和、平稳,意领身随,连贯均匀,以腰为轴,上下相连,虚实分明,灵活自然。运动中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者密切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法,其医疗价值正广为人们所认同,不仅已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已作为一种医疗康复手段得到广泛普及。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证明了太极拳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太极拳以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产生合理的运动负荷,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增强了骨的新陈代谢。关节面骨密质增厚,肌腱和韧带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肌纤维长度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也可拉长,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和毛细血管数量也会增加。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2、太极拳与消化系统 太极拳采用深长的腹式呼吸,形成了对肠胃等器官的良好按摩。促进了消化液的分泌,缩短了消化时间,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为顺畅。所以,练习者能够增强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有助于消化不良、肠胃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3、太极拳与神经系统 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清静用意、精神内守,可以增强意念控制能力,减少外界干扰,使本体感觉皮质部位的兴奋抑制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能严格地、有节奏地转移,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的配合,感受器能更准确的摄取外界信息。同时能够增强神经系统的扩散性,使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及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皮质的其他部位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打破了慢性病的病理兴奋灶,消除了病灶的反馈影响,最终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同时,太极拳是一种松柔圆活的运动,这种运动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从而保证了脑组织的供血,使脑健康。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

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 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太极拳基本知 识 (1)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 展 (1) (二)太极拳的名 称 (1) (三)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特 点 (3) (四)太极拳的健身作 用 (4) 二、基本技术的规格、要领……………………… 4 (一)身型、姿 势 (4) (二)手型、手 法 (7) (三)步型、步 法 (8) (四)眼 法…………………………………………………… 9

太极拳理论考试复习题

1、太极拳的五大流派: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2、“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的古书《周易》。这本书内容分“经”和“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主要是占卜、说卦,以八卦符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形、挂名、卦辞,用_____________ 以判断凶吉祸福。相传为周文王之作;“传”是对“经”的解释说道,包括多篇文章,作者 并非一人。“太极”一词出自“传”部分的“系辞上”篇。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 3、太极的名称,又叫十三势、长拳、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十三总势—指太极拳的八种基本手法和五种基本步法,即:棚、捋、挤、按、采、挒、肘、______________ 靠和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俗称八法五步,总称十三势。 4、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套路、功法、推手 5、手型是指手的造型。太极拳有三种主要手型:拳、掌、勾。 6、剑的长度与重量:一般以反手垂臂持剑,剑尖高不过头、抵不过尔为准。太极拳竞赛规则规定:剑长度以直臂反手持剑姿势,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垂。剑的重量男子不得轻于0.6千克;女子不得轻于0.5千克。剑硬度以见垂直剑尖触地时,剑身不得弯曲。 7、名称24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拗步《九》单鞭《二^一》转身搬拦捶。 8 24式太极拳1-6动作名称: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 左右倒卷肱 9、32式太极剑:第六式《独立抡劈(探海势)》第九式《虚步下截(乌龙摆尾)》拳: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扣压于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上。 掌: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云手: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运行轨迹成两个相交的立圆。云手是 要与转腰协调一致。上手高不可过头,下手过低不可过裆,两手边云手边翻转。 撩剑:立剑反手由下向上撩出,力点在剑下刃前部。 点剑:立剑用剑锋向下点啄,力达剑刃前端。 10太极拳的运动特点:①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 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 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11、太极拳对身型的要求 A悬定正容:悬顶是指头、颈自然竖直,微有向上顶悬的意念,有利于姿势稳定,精神振奋,意气运用。B沉 肩坠肘: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肩,也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肘 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防止扬肘,直臂等毛病。这样可以使姿态自然、沉稳、柔和。C展臂虚腋:太极拳上肢无论是曲臂还是直臂,都要充满膨胀的内力,太极拳称为“堋劲”。屈臂时不可松软扁瘪,要保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时要前伸后拉,肘部下坠,仍要屈微成弧。这样就使得上肢即柔和自然又沉实有力。虚腋是腋下保持一定空隙,不要将大臂与肋部加紧,使动作失去圆活自然。D舒指塌腕:太极拳掌型应做到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虎口撑圆,掌心内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掌、腕、指各关节。当然,随着动作的虚实变化,贯注力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动作招法,手的着力部位也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变化,指、腕关节都不能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健身方法,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以及呼吸方式增加全身血氧含量,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慢性病,且已用于预防与治疗中。美国的研究专家发现,太极拳练习可以加强老年人下肢的稳定能力,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地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并且对改善老年人整体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重在养心,在“致虚极,守笃静”的意念下,调心、调息、调身,对不同年龄段的练习者的心理素质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太极拳与慢性疾病防治 太极拳作为某些慢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骨关节炎、纤维性肌肉痛等)的干预方案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老年医学学会和英国老年医学学会先后将太极拳作为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进行推广并出版了相关指南。近两年全球著名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先后刊登的两项新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纤维性肌肉痛,而且对帕金森氏症具有显著地预防与康复作用。 太极拳与免疫系统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规律性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运动生理学家却发现,在比赛或高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有更高的感染率,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适度的运动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 激烈的运动则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其抑制效果在运动结束后持续3-72小时,免疫抑制 期间更易于感染,故称“开窗期”,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开窗”理论。因此,对以追求健康为目的人来说,就应当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这种适当的运动不至于使运动者体力上和精神上产生过重负荷而造成免疫抑制,反而因其适度的负荷量和愉悦安抚心境的特点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太极拳就是这样的一项运动。科学家测定运动员练习太极拳时工EMG只是最大用力的13/左右,表明太极拳是中等强度的运动。实践表明太极拳运动对机体有轻度而适当的刺激,对骨髓、脾和淋巴结等造血器官是一良性刺激,可促进体内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刺激因子分泌,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与成熟,从而使血液循环系统出现积极性的生理适应变化,增强免疫功能。 太极拳与糖尿病治疗 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前后对比Ins水平略升高却无显著差异, 但能降低II型糖尿病人的血糖。通过一次性太极拳运动前后InR的变化对比, 说明只有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才对II型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功效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 ******学院 *** 20103615*** 24式简化太极拳由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技术内容及基本规格要领,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改编、整理而成。套路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常选的内容之一。 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不同,各具特征,但是拳理相通,其运动特点、动作要领和健身作用,基本一致。 (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因此,适宜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锻炼,尤其对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更是一种较好的体育医疗手段。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识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这也能直接作用于命门,使命门精气充足,增进健康。 动作要领: (1)意识引导动作。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用意识来支配,“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形随”。要做到这点,在未动之前就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放松。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无阻碍地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有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凡旋转的动作,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凡进退的动作,应先落脚而后再慢慢改变重心,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时,不要因为动作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一般来说,凡是由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由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妥善,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总之:练拳时必须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自然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